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平衡:生成性课堂的突围

平衡:生成性课堂的突围

2023-03-17 08:37:1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高兴兴上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平衡:生成性课堂的突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平衡:生成性课堂的突围,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平衡:生成性课堂的突围

篇1:平衡:生成性课堂的突围

平衡:生成性课堂的突围

课堂需要突破,停止了突破,就停止了探索和发展。突破有起点,而无终点。在突破前进的路上,还需要不时地回过头来总结和反思所经历程,有时甚至还要回到原点(目标)上去。回到原点不是简单的回归,更不是倒退,而是在回到原点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想象,寻求一种平衡,酝酿新的突破。“极高明而道中庸”从这个意义上说,平衡实质上是对事物本质的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是课堂的深入和突破,是一种高明的境界。

当前,语文课堂尤其是生成性课堂,由于对“生成”本质理解偏颇,引导缺失智慧点化,曾使有些语文课堂步入迷茫甚至迈向极端,正需要寻求和把握平衡。

举一个课堂现象,以此来阐释生成性课堂的平衡。

【课堂现象】

小学语文第八册《五彩池》教学片断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了一组五彩池的图片,结合课文的描写,充分体味了五彩池瑰丽的色彩后。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质疑引起了许多学生的议论,执教老师深感意外……

随后,教师鼓励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并让全班学生进行了一番讨论。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

生:因为我看见五彩池的'水很清、很漂亮,我想在里面游泳一定很舒服。

师:哦,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么,游泳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水要清、要干净。

师:对,也就是说要有卫生条件。除此以外你还想到什么呢?

生:爸爸说,不能一个人去游泳。

师:是呀,安全这一点很重要。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五彩池到底能不能游泳呢?

生:我认为不能,因为“池底生着许多石笋”,我看见过石笋,长长的、尖尖的,这样的池里游泳就会有危险,脚容易被刺破的。

生:五彩池根本不能游泳。文中说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3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这样的池怎么能游泳呢?

生:(不少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在下面应和)是的!

师:你很会读书,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面对提问的学生)现在,你还想去游泳吗?

生:(不好意思地笑笑)不想。

师:还敢吗?

生:(学生用手摸着头,有点难为情地)不敢了。

【缘由聚焦】

初读这个案例,我颇感新奇,这样的教学亮点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既然萌生了,是有必要好好演绎一番的。可细细一琢磨,问题就出来了:案例中,我们并不否认学生在探究和交流中,弄懂了五彩池不能游泳的原因,通过引导也打消了学生想游泳的念头,师生都得到了认同和满意。不过,那么美的五彩池,形奇、水秀、环境美,学生想游泳也不失是一个真实的想法。然而,事实上如此奇丽的一个自然风景区有人游泳显然不妥,教师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的,尝试着通过对话让学生深谙其理。可教师引导后铭刻在学生心中的又是什么呢?不是美的向往,而是畏缩而无奈的回避――五彩池连游泳都不能,还有尖尖的石笋、石钟要刺破脚,这样的五彩池有什么好的?更值得质疑的是教师最后的补问,“你还想游泳吗?”“你还敢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也恰好证实了这一点。本来通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五彩池的美丽,并由此而产生赞叹、向往之情,何缘适得其反?

综观案例,我不禁要问:这是对生成性问题的科学建构吗?此类问题是否都如此讨论,才算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呢?人们在寻找原因的时候常会感到扑朔迷离,其实,教学目标就是这样的一个行为起点,我们在课堂行进中,有必要回到原点去寻求平衡,刷新突破。可当生成产生时,老师只想设法否定这种在他看来几乎是荒谬的

[1] [2] [3] [4]

篇2:生成性教学的课堂生态论文

一、生成性教学概述

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教学图景,是哲学范畴中以“过程”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取代以“实体”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论研究中的体现,它反对传统预成性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按预先设计的无偏差运转形态以及对干扰的厌恶态度,强调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提倡教师积极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偶发的事件,及时合理调整教学的运行方向,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从哲学上看,世界是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是稳定和发展的辩证统一,统一的基础就在于过程即是有序的,同时又是无序的。以往那种将有序和无序绝对对立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已被证明并不合理,世界的不确定性决定有序必然包含无序,而无序蕴藏着产生新有序的可能,是创新、发展的契机,这种世界观为生成性教学的存在合理性提供了有效辩护。美国学者多尔(William E. Doll)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指出“课程是一种形成性的而不是预先界定的课程,干扰因素是丰富的转变性课程的本质”,要求人们要从过程形成的角度来理解教学,否认教学过程的绝对有序性,给予教学中无序的干扰因素即偶发事件以相当的正面意义。它把教育看成学生的真实发展过程,而生成是个性化发展的必要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从而将教学关注的重点从结果转移到具体的过程上来。

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以强调教学各要素的平等对话、追求真实互动、重视偶发事件以及充分张扬师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为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和实践要求。讲求生成,就是讲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自身丰富的生活经验与对世界的个性化理解,通过真实的多边互动积极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或干扰因素,将其转化为生成新意义的契机,从而使学生主体性、差异性得到充分尊重。因此,生成性教学将学生从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中解放出来,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坚实保证。由于作为一种非线性教学组织形式,生成性教学赋予教学中的冲突和偶发事件以正面意义,于是这些冲突和偶发事件中蕴藏的创造因素得以发挥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正是因为已经由理论和实践证明了的巨大教育价值,生成性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的重视。

二、生成性教学要求的课堂生态

生成性教学有两个基本环节:生成事件和生成应对。从国内研究现状的总体看,探讨与“生成”相关的“策略”的资料较为丰富和庞杂,但多呈现为“要点和事例”的形式。应该承认,这些策略研究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任何教学策略都必须在一定的教学背景中实施,如果缺乏有效生成所依赖的课堂生态,则提供的策略无论多么具体,真实生成性教学的实现都是相当困难的。实践证明,课堂生态作为课堂教学各要素相互关系的集中体现,是决定学生的生成动机、生成行为和教师应对生成的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实施生成性教学的首要工作就是营造恰当的课堂生态。基于对大量成功教学案例的分析,生成性教学所要求的课堂生态具有如下特征:

1.教学情景的丰富性。教学过程的丰富性是“生成”产生的先决条件,因此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是营建有利于生成的课堂生态的首要任务。这要求教师尽量根据实际生活来设计教学的任务和问题空间,并采用丰富的媒体手段组织、呈现教学内容,这样不但有利于活跃气氛、激发兴趣,为“生成”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利于使学生的学习植根于自己的真实经验,进而有利于生成事件的发生。

2.尊重学生自由参与的权利。自由参与是学生自觉、自为、自主地从事自己的学习活动,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自由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不受外在压制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参与学习目标的确立,参与学习内容的选择、扩展、深入,参与反思,参与提问,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参与发言等等。没有自由参与的课堂生态,教师绝对主宰教学的进程,生成性教学是不可想象的。

3.师生以平等互重,宽容妥协的方式交往。生成性教学不可能在教师霸权下存在,教育民主才是其生存的土壤,而平等互重、宽容妥协正是教育民主的基本要求。平等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体现到教学中师生、生生的互相尊重的关系上。教学活动中的各个主体都是平等的存在,任何学生不因自身家庭背景、种族、相貌、性别、个性及学习成绩的不同而受到区别对待,任何形式的'岐视都将遭到强烈的反对,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的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决策自主等权利都受要毫无条件地受到尊重。教师不再被视为知识的权威而任意对学生发号施令,他只是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而发挥作用,而且对于教学中不同意见,师生彼此之间必须以宽容妥协替代对抗冲突,才能保证偶发或相异观念向新意义的方向生成。

4.以对话协作取代知识的单向灌输。单向灌输是教育霸权的典型体现,只有对话协作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组织形式,学生的主体性才会真正得到尊重。在对话协作式学习中,教师才能将工作重点从教案教材教法的研究转为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也只有在对话协作中才能创设活泼的课堂生态,才能不断产生思想的碰撞,促成“生成”,并且在应对生成事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出对知识乃至世界、人生的个性化的意义理解。

5.采用多元化激励式平价。生成性教学的课堂生态必须摒除单一的功利性评价方式,而要以多元化的评价观念来尊重各个学生因自己的独特主体价值而产生的新观念,并且激励语言对待学生独特的、创新的意义建构。因为单一的评价无法容忍与自己标准相异的生成事件所具有的价值,而冷冰冰的批评也会将生成扼杀于契机状态,更不用说利用生成激发学生丰富、生动、活泼的学习了。

课堂生态是个复杂的范畴,以上所述并不能涵盖生成性教学所依赖课堂生态的所有特征,但是作为基本特征,它们是真正生成性教学所不可缺少的。有必要指出,创设这样的课堂生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作为整体教育系统中的一个要素,我们不可以孤立地局限于课堂内考虑有关问题,而是要以在师生全部的生活交往中建立互信互重的和谐关系为基础,来营造有利于生成的课堂生态。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诉求[J].武汉:高等教育研究,,(8):48.

[2]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38.250-251.

[3]李t.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宁波: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4.

篇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文斌

提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必须是具有生成性资源的课堂,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从三个方面来做好。首先是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生活的环境,课前预设为生成留下余地。其次是要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让课堂成为一个学生敢发问的课堂,通过学生的问题了促使课堂具有生成性资源。再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民主平等的作风,才能促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成性  教师   学生

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没有一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活泼又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不断的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具活力。生成性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传统课堂中,教师更多关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与自己提前预设教案的吻合度,教师提前预设了问题和答案,甚至方法,过程成了唯一性的,不允许节外生枝。教师在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是思维活跃,好像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学生是被迫跟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漠不关心,学生也花更多的时间揣测教师想让我回答什么。这一过程使一些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有时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学过程也显得乏味无比,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新课程理念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课堂,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在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及时捕捉教学生成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努力建构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对学生感悟、体验的珍视和对学生智慧的保护,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教授《登上地球之巅》一文,如何让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谈到的自然环境的恶劣,就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参的理解,不考虑他们的体验,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城市生活的环境入手,从身边人际关系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这样就可以化解时代相隔而造成的难题了。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

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在备课时我们还要多想几个意外,学生会在课堂中想到那些问题,我们教师如何来应对。要想很好的应对这些意外,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熟悉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和教参,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须走到教材之外,给我们在课堂上留有更多的余地。例如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如果教师对那就很难应对课堂的变化,很难促进问题的生成,也难以给学生带来兴趣,这种情况下课堂也就没有了生机。有时学生会问:贝多芬的性格诸如此类的问题,有时候会让我们的老师措手不及,不熟悉原著的,就只能回避,如果教师有了充分的准备,会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探讨人物,把对人物的理解放置在整本小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人物了解会更深入,或依据学生的问题来设计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课堂的气氛就能活跃起来。

二、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骨子里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同学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意义,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我们要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不只是老师的探究,更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在讨论中、研究中来深化我们对课文的理解。

三、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

要让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容忍之心,宽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也才能丰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而又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学生回答时会见仁见智,但也有学生故意出丑,也有借题发挥说一些奇谈怪论,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应如何来做呢?如果我们一棒子打死,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今后他们不在愿意发言。很多时候他们是被课堂活跃的气氛所感染,口无遮拦;有时也是他们的思维跳跃性太大,又课文引发了这样的联想。教师有时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教师也可以借题发挥,甚至设置成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争论,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解决了问题,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同时也给他们信心,让他们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如果一味的指责,也不给学生一个理由,会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课堂上,我们要有一种民主平等的作风,包容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总之,要想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在做好前面的几个方面外,仍要探究更有效的办法,让我们的语文课更具新课程理念的气息。

曹文斌

篇4:论走出生成性课堂的误区的论文

论走出生成性课堂的误区的论文

摘要:生成性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有别于传统封闭的预设性课堂,生成性课堂给学生更多弹性的开放空间。本文在分析了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指出课堂生成与课堂预设之间的关系,并对生成性课堂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加以分析。

关键词:生成性课堂;预设;误区

一、生成性课堂的定义

“生成”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生成性课堂就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课堂。它不是“罐头式”的课堂,也不是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课堂。它是教师和学生都在不断创造、解释偶发事件的课堂,在这个创造和解释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不断变革,课堂意义不断提升。

二、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必要性

1.知识具有不确定性

科学知识只有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才能成为正确的知识,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真理。波普尔认为,由于人们根本就不能获得完全证实或证明的知识,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暂时的”理论。在他看来,人类知识的增长实际上是经由“猜想”和“反驳”的途径不断地从旧问题到新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允许“意外”的出现,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

2.学生的变化发展

人作为有生命、有意识的个体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是不能被预先计划的,生命不能被保证。既然人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课堂也不应该是僵死不变的。因此,课堂教学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应来实施教学计划。

3.课程类型的多样性要求生成性课堂的存在

课程可以分为文本课程和体验课程。课程不仅仅是指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本内容,还应该是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感悟、思考和体验的内容。

4.教学的互动性要求课程具有生成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统一的过程。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需要交往,需要对话,也需要互动。教学中的互动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教师事先未能预测到的意外。若互动的课堂没有意外,不具有生成性,在这样的课堂里,那学生就只能是摆设和工具。

三、如何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

1.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生成是建立在预设的基础上的,预设的基础越高,生成的水平也越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理解教材,从不同维度开发教材。教师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让自己的知识在广度、深度上都得到发展。对于教材,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从中提炼出可生成体验的内容。只有在课前充分的预设,才能避免课堂上低水平的生成。

2.预设的方向是生成

预设强调教师课前的计划和安排,体现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课堂生成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即时调整教学的思路和教学行为,从而达到临时的教学目标,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即时性、不确定性。有针对性的预设能够大大提高即时生成的水平。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是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这

就要求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有针对性,充分考虑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反应。

3.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课堂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任何课堂活动都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不论是课前的预设还是课上的生成,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的预设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发展。课堂的生成是教师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巧妙的利用动生成资源发展学生的能力。预设与生成都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与措施,都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四、走出生成性课堂的误区

1.生成性课堂否定预设

生成性课堂是在教师课前预设的基础上的生成,预设是生成的方向。脱离了预设,生成将会是毫无意义的。但是,目前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理念成为很多一线教师课前不备课的理由。问其不备课的原因,他们说这是新课改的理念,减少课前预设的成分,增加课堂中弹性成分。一些教师课前拿着课本走进教室,课后直接回家,毫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成长,更有甚者,上课可以脱离课本,夸夸其谈。这样的课堂,课前缺少对教材的深入分析,课后缺乏对学生的了解、认识,其有效性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往往是缺乏有效的教学目标,其生成的意义也不深刻。

2.刻意生成,牵强附会

生成性课堂强调开放生成,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有些教师就误以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自己只是配角,只要是学生提出的都应该肯定。生成性课堂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消失。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缺乏教师有效引导的课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在生成性课堂中教师所利用的生成资源必须具有积极的生成价值,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教师课堂的课堂生成不能是无目的的生成,也不能是有悖道德原则的生成。

3.误读教材,偏离主题

生成性课堂是在教师对课堂进行充分预设的基础上的生成。一堂好的`生成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可以从多个视角挖掘教材的内涵和新意,但那些有违道德常理,不利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生成内容还是应该被限制的。如下案例:

案例1 《司马光》教学片断

师:你觉得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做法好吗?

生1:大家都慌了,有的去找大人,有的哭起来,只有司马光的办法又快又好。

生2:我觉得司马光的办法不好,砸坏了公园的缸,还可能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

师:你们觉得第二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

生3:对,小石头都会砸伤人,这么大的石头真的会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

生4:缸片飞起来,还会把外面的小朋友砸伤。这办法危险。

师:这几位小朋友真会动脑筋。

教师的这个问题本来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临危不乱、急中生智、挺身救人的精神。而通过课堂生成,学生们把司马光批得体无完肤,这完全背离了文章的中心大意。正是因为教师的无效引导,盲目生成才导致好好的课本被学生误读。

4.缺乏引

导,盲目生成

案例2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师:学了《狐狸和乌鸦》后,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觉得乌鸦很可怜,辛辛苦苦叼来的一片又大又肥的肉却被狐狸骗走了。

生2:我们要经得住别人的花言巧语,不要上当受骗。

生3:我觉得乌鸦太笨了,狐狸太聪明了!

生4:对,狐狸开动脑筋,想出了好办法,知道乌鸦爱听好话,就一个劲儿夸乌鸦,终于达到了目的。

师:同学们大胆发言,积极动脑,想法独特,很了不起。

教师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能走极端,学生年纪尚小,对很多事物的本质并没有清楚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案例中的教师是生云亦云,任由学生的思想天马行空还大加赞赏,这样的教学行为将给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带来负面的影响。教师的课堂生成的课程必须是积极的,有正面价值的,课堂教学必须避免无价值的课堂生成以促进有效课堂的实现。

篇5: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促成精彩课堂论文

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促成精彩课堂论文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期间学生表现出来的许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的,而这些无法预料的新想法往往就是课堂的教学契机,乃至整节课的一个精彩亮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把握教学动态,用心捕捉、及时搜集、有效筛选学习活动中瞬间生成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鲜活的课程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课堂走向动态生成,引向深入,推至高潮。

一、充分的预设是生成精彩的前提

“‘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那么教师在这“无法预约的美丽”到来之前可以有哪些作为呢?首先我觉得应该弄清楚课堂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是知识的生成点,知道了这些,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在生成出现时因毫无准备而束手无策,白白浪费掉极好的教育资源。一般来说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是知识的生成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多花一点功夫,多想一些意外,课堂上就不会手忙脚乱。其次,我们应努力创造有利于生成的外部环境,这外部环境主要指互动对话的氛围和动态开放的时空。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充分暴露学生原生态的思维,才有利于生成。

二、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资源,生成精彩

最近,我出了一些题目给学生练习,其中有这样一道题:“小红今年7岁,妈妈今年35岁,小红几岁时妈妈的年龄是小红的3倍?”上课前我想了很久,对于三年级的孩子用什么方法教比较好呢?对付这种题目用常规解法不行,我的法宝是画图、列举甚至猜……

上课时我用列举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了答案。

小红 8岁 9岁 10岁 11岁 12岁 13岁 14岁 ……

妈妈 36岁 37岁 38岁 39岁 40岁 41岁 42岁 ……

42÷14=3(倍),小红14岁时妈妈的年龄是小红的3倍。

当我刚准备结束这道题的讲解时,我班的“机灵鬼”李明抢着说:“老师,28÷2也等于14。”我一愣,李明的回答是巧合还是有道理?经过我仔细的思考,找到了他解法的道理:当妈妈的年龄是小红的3倍的那一年,母女俩的年龄差仍然是不变的。如右图:

35-7=28(岁);28÷2=14(岁)。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学生的一个回答,一个提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倾听学生的想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在倾听中要学会捕捉,课堂中学生呈现出来的一些思维亮点,是教学中稍纵即逝的宝贵资源,如果不及时捕捉,就会与重要的“动态生成点”擦肩而过,就会在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痛失良机。

三、直面课堂意外,生成精彩

下面是某位老师设计的两次摸球实验:

第一次实验:盒子里放9个白球和1个黄球,每组5个同学,每人摸4次,小组长做记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下面一组数据: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白球   19  19 18  18  17  17

黄球   1  1  2   2  3  3

师:你们发现摸到什么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由于两种颜色的球个数差别较大,学生没有任何悬念就得到了结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因为盒子里放的白球多。 第二次实验:盒子里放8个白球、4个黄球、2个红球;每人只摸一次,每次只能摸一个,然后放回盒里;每个同学在摸之前,要先晃一晃再摸;小组长做记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又得到下面一组数据: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合计

白球  3  4   3  2   2  3

黄球  2  1   1  2   2  1

红球  0  0   1  1   1  1

(教师边提问边填表)

师:一共摸到几次白球?

生1:17次。

师:一共摸到几次黄球?

生2:9次。

师:一共摸到几次红球?

生3:4次。

师: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4: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最小;因为盒子里放的白球最多,放的红球最少。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摸球实验探究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以第二次摸球第三组为例:盒子里放有8个白球、4个黄球、2个红球。盒子里放的黄球比红球多,理论上摸到黄球比红球的可能性大,但是实验结果黄球和红球各摸到一次!原因是什么呢?这正是体会“可能性是不确定的”的最佳时机,遗憾的是教师没有抓住这个契机展开教学,而是牵着学生的鼻子回到了她的预设教案,没有让学生经历困惑、反思与感悟的过程。体会只有试验次数足够多的时候,可能性的大小才能更加充分。理论上讲:哪种颜色的球多,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就大,但是实际摸到的次数不一定就多,反之也成立。

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教师要注意捕捉其中不协调的信息,把握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地驾驭教学过程,有效地组织讨论和辩解,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灵性和魅力。

篇6:小学音乐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因势利导论文

小学音乐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因势利导论文

一、创设氛围―――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我们是不理不睬还是灵活调控?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一节借班上课的公开课上,教学内容是《拍皮球》。在感受音乐环节中,笔者先让学生跟着音乐做拍皮球的动作。等学生对旋律有了一定感知后,再让学生看着图形谱朗读歌词。读了一遍后,正当笔者要停下来讲解怎么读才能读得更富有音乐性时,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一位坐在前排的学生突然说了一句:“老师,我不想读了。”顿时,全场都安静了下来,怎么办,置之不理吗?不可以,这样做一定会让他更加无法无天的。严厉批评?也不行,这样做不但会让他这节课再也无法听讲下去,而且还会影响了他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笔者想:他可能是觉得读没有拍起来有趣吧!于是就面带微笑地对他说:“你是不是还想拍啊?”这回,这家伙才肯高兴地坐了下去,整节课有惊无险。仔细想来,学生捣乱的同时,伴之而来的是学生的某种隐性的心理需要。关注、体察和创意让看起来只是意外的细节变得富有灵性,尽管单纯,但它却充溢着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关怀。我们在课堂上用宽容的心来正视孩子,是对人的价值和生活的真正关怀和尊重!

二、敏锐反应―――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广泛的应用了现代化教学设备,它为课堂教学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使音乐课变得越来越有活力和吸引力。然而,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不稳定,给课堂造成了很多的意外。四年级的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民歌小调的音乐特点。按照惯例,笔者准备了音像磁带,让学生欣赏。上课的过程中,笔者正准备按下录音机播放歌曲,谁知这时停电了。“怎么办,临时改变教学内容?不行,没有它的铺垫无法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再说,笔者刚才已经对它进行了简短的介绍。”“诶,这首歌不是女生独唱的吗,何不自己来代替录音机范唱呢,不知学生会不会接受,不管那么多了,试一试吧。”于是笔者就对学生说:“你们想听老师来唱一唱这首歌吗?”在得到学生们的同意后,笔者扯开嗓子唱了起来。一连唱了五段,过程中全班学生鸦雀无声,欣赏完后还报以热烈的掌声。“老师,我觉的这首歌很优美。”“老师,我觉得节奏比较自由。”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打那以后,每逢碰到有欣赏的内容时,都会邀请笔者给他们演唱或演奏,那怕只是几句。慢慢的,学生越来越崇拜笔者了,学习音乐也更有兴趣了。

三、有效建构―――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追求

篇7:化学生成性教学案例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的教学内容。由某农村初中的高老师执教。

课堂初始,教者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进而引出金属的化学性质之一: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与剧烈程度不同。 “镁条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验由一学生演示,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刚一完成,学生就积极举手发言。甲说: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乙说:我还看到有大量的白烟生成……其他学生也一致赞同。这时教者突然有点懵了,在以前师生倒背如流的实验现象中,一直没有给“烟”安排位置,这该如何解释?教者快速理顺了自己的思路,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猜想。很快,讨论就有了结果——联系红磷燃烧的现象为“产生大量白烟”,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那镁条燃烧产生的白烟则应为氧化镁。

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初步通过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探究出部分金属的活动性后,教者提问:大家还知道金属能与哪些物质反应吗?学生又是翻书回顾又是讨论,这时教者出示小黑板,提出问题:镁、锌、铁、铜都能与稀盐酸的反应吗?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呢?教者准备演示实验,但当她看到由于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平时少有机会做实验却对实验如饥似渴的学生都伸长了脖子时,教者调整了预设的教案,改让四个大组的同学每组各做一个实验,然后在教室巡回走动向全班展示实验结果。各小组都选派了两名代表——一名代表金属,一名代表盐酸,其他成员协助并监督他们正确的完成实验。最后在全班学生基本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之后,四位代表走到讲台前一并展示。

整个过程学生都很活跃,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看到的或感知到的各种现象。教者突然间发现站在前排的四位代表的性格正好和他们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相似,戏道:A男生性格活泼开朗,乐于助人,就像镁一样“化学性质活泼”;D女生平时腼腆害羞、不善言语,就像她所扮演的铜一样“相对稳定”。学生们开心欢笑!

篇8:化学生成性教学案例

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做完了镁条燃烧的实验(4人一小组)后,我问学生反应后质量如何变化?大部分小组学生回答质量变小了,只有一组学生回答质量变大了,没有小组学生回答质量不变这时双方都有实验数据为证,谁也说服不了谁。在这种情况下,我首先引导学生从理论上分析各自的原因:质量变小是因为有大量的氧化镁变成白烟跑掉了,质量变大是因为反应前没有把氧气的质量计算在内。讨论完后,双方都觉得对方的分析也有道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后质量有没有可能不变?这时双方突然都说有可能,如果跑掉的氧化镁的质量正好等于消耗的氧气的质量时就可以了。这样双方的矛盾化解了,问题也解决了。(课后,我找了出现意外回答的小组的两位学生询问,发现是因为这4个女同学由于害怕,用两块石棉网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挡在了上面,这样氧化镁的损失就小了。)

篇9:化学生成性教学案例

在做“水的电解”实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为了增加水的导电性,我们往往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话音刚落,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问道:“老师,在这个实验中,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是不是可以看成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呢?”好多学生频频点头表示认可。

学生已学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种方法,对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已有了解,能提出这个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可能从来未有学生问过这个问题,教师也可能未思考过这个问题。教材中提到催化剂能够增加反应的速度,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而在水的电解实验中,“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加快了反应速度,并且它们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也不发生改变。因教材中提到过: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多数教师都会告诉学生这样的答案,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也符合催化剂的概念。对于第一种回答,学生并不满意。这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生成性资源,让学生课后讨论,参阅相关资料,积极开展讨论,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事实证明“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作为电解质,也可看作该反应的催化剂,验证了学生的想法是合理的。这样的一次“意外”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疑是获得新知的开端。

【平衡:生成性课堂的突围】相关文章:

1.活用生成性资源还学生一个灵动的课堂

2.生本课堂心得体会

3.冲出突围作文

4.突围作文800字

5.生本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6.《生命的突围》教案

7.平衡作文900字

8.《制造平衡》说课稿

9.平衡车作文

10.平衡人生高考作文

下载word文档
《平衡:生成性课堂的突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