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材料
“一大碗狗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影像检查材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影像检查材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气管性支气管影像学检查研究论文
气管性支气管影像学检查研究论文
[摘要]气管性支气管(trachealbronchus,TB)是临床罕见疾病。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TB的检查方法及诊断技术得以不断提高,同时关于TB形成、病理分型及其治疗的研究也不断完善。本文复习有关文献并综述TB的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研究现状。
[关键词]呼吸系统畸形;气管性支气管;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支气管镜检查
气管性支气管(trachealbronchus,TB)是一种较罕见的气管支气管畸形,由Sandifort在1785年首先提出,并对该病进行描述。异常的支气管大多起源于隆突上方2cm以内的气管右侧壁,且常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气管支气管软化症、先天性喉发育不良、先天性呼吸道狭窄及其他畸形等。患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也可反复发生喘鸣、喘息、肺炎、右上肺不张或肺部恶性肿瘤等,部分患者在气管插管等操作时出现并发症。MSCT的普及其后处理技术的发展,结合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使得该病的检出率不断提高,相关报道也日益增多。故本文着重以TB的影像学检查、诊断及与其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1TB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注意事项
1.1发病机制
该病以男性居多,且以2岁以下的儿童较为多见,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2]。TB远端可为盲端或伴有充气的肺组织(如副肺叶,伴副肺叶叶间裂胸膜与正常肺组织相隔开),发生率右侧为0.1%~0.2%,左侧为0.3%~1.0%[3]。其发病机制有以下3种学说:复位学说、迁移学说和选择学说[4]。复位学说是指在胚胎期,发育起点在收缩过程中,一个或若干个原始部分受到抑制进而形成异常支气管;迁移学说指出异常支气管分支具有从其原始位点向另一个新支气管位点或气管位点迁移生长的能力;选择学说阐述的是依赖于诱导机制的存在,当具有活性的支气管间质移位到其他地方生长时,气管将在其基础上继续发育并形成异常分支。
1.2临床特点及注意事项
TB临床表现多样,或无症状,因其他疾病行胸部CT或支气管镜检查时发现。TB可导致反复发生的咳嗽、喘息、呼吸困难或持续反复右上叶肺炎、肺气肿、肺不张等[1]。这是由于TB大多位于气管右侧,开口较小,与气管形成锐角,导致分泌物引流不畅引起阻塞引起的。TB患儿常并发气管支气管软化症、气管支气管狭窄、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先天性心脏病等。成人患者早年可无特殊症状,但随年龄增大、肺功能减弱,可出现呼吸困难、肺局部感染、发热和持续性咳嗽等,亦有文献报道[5]在TB基础上伴发肺癌病例。因此,对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反复发生的喘息和右上肺炎、肺不张的患者应注意是否存在TB,以及合并其他呼吸系统畸形的可能[5]。需强调的是,对麻醉医师而言,TB的气道管理是其关注的问题,无需单侧肺通气的手术患者,若右侧TB开口位置较高或导管位置放置过深,气管导管套夹会阻塞TB开口或气管导管误入右上叶支气管,可导致右肺上叶肺不张、低氧血症及气道压力升高等。需单侧肺通气的患者则应引起重视[6]。TB的治疗取决于症状的严重程度,部分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儿可保守治疗(药物治疗),但在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喘息、右上肺炎、肺不张、肺气肿疾病而药物治疗效果不尽理想时,建议尽早行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以清除异常支气管开口处的炎性分泌物。病变反复发作时可考虑手术切除异常的支气管及肺组织,并行3个支气管扩张成形等治疗[7]。
2TB分型的探讨
目前国内外关于TB的分型方法较多,尚未形成体系,常见的分型有以下几类:①Naim等[8]依据TB是否异位,将其分为“移位型”或“额外型”。移位型(也有文献称作异位型)是指上叶所有段支气管均起源于气管或仅有上叶支气管的1个或2个段支气管起源于气管。若整个右上叶支气管移位到气管右侧壁,与猪支气管或分蹄类动物的正常支气管结构类似(也称“猪支气管”),此型的肺血液供应和静脉回流往往是正常的,临床也较前者多见[9]。额外型则是指右肺上叶除有TB(额外支)外,仍有正常起源于气管隆突的上叶支气管解剖分支,即相应区域原上叶支气管数正常。张琳等[10]认为此种分型在临床应用中有其局限性,由于主要发病人群为儿童,而目前诊断TB主要依靠MSCT及支气管镜检查,患儿无法满意憋气,难以满意显示所有段及段以下支气管,准确率不高。②Ghaye等[11]根据异常支气管的起源位置与正常两肺上叶支气管及肺动脉的关系将TB分为7种,该分型较全面地反映了TB的起源位置与正常两肺上叶支气管及肺动脉的关系,不足之处是未把起源于气管支气管交界处的TB明确归类[12]。③林茂轩等[13]根据复位学说及迁移学说,依据变异支气管名称进行复合分型法,采用“变异支气管+起始部位”命名方式,该命名前半部分清晰指明变异的支气管,后半部分指出异常支气管迁移到的解剖部位。该分型及命名方式既体现了TB的发病机制,又能更直观地对该病加以认知。
3各种检查方法的比较
以往传统诊断TB的方法有X线胸片、支气管造影、CT及纤维支气管镜等。
3.1X线胸片
由于TB的病变支气管管径细小并被肺组织包裹,密度对比难以满意显示,常规X线胸部正侧位片基本无法发现气管性支气管而常漏诊[14],这在国内外的文献报道中已基本达成共识,由于X线摄影为有创检查,对比剂易进入肺泡并残留在肺内,进而可形成肉芽肿性病变,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现已基本淘汰[15]。
3.2纤维支气管镜
纤维支气管镜可直观观察管腔内的情况,不仅能明确管腔内部病变,还能发现其他畸形,如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气管支气管软化症等,被认为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但作为一种有创检查,其具有一定风险,易造成不适感,需患儿配合。此外,该检查缺乏空间分辨力,视野局限于管腔内,无法对管腔外的情况给予评价[16]。3.3MSCT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MSCT的普及应用,TB的诊断率日益提高。MSCT后处理技术可多方位观察病变,获得更多的鉴别诊断信息[17],韩素芳等[12]在2153例气道三维重建中发现TB59例,约占2.74%,明显高于之前文献报道。CT轴位扫描可发现异常TB开口,异常支气管狭窄及肺部继发性感染、肺不张等病变,虽可为影像诊断医师提供一定诊断信息,但其缺乏空间立体感,对ROI纵向范围显示难以满意[18]。MPR在轴位图像的基础上,可从不同角度观察TB走行及与邻近肺组织的结构关系,弥补轴位图像的不足,但其仍为二维图像。VR可清晰显示气管性支气管的位置关系、结构及畸形情况,且通过变更阈值或人工剪除肺组织后可清楚显示大气管的外部三维图像[19],但仅能显示管腔外的结构,无法显示腔内狭窄或异常情况。CTVE可直观显示气道内情况,如气道异常开口位置、狭窄及腔内异物等情况,缺点是无法像支气管镜一样反映支气管黏膜颜色、黏膜面凹凸感及管壁柔软度的真实情况,且无法进行组织学活检。MinIP可通过旋转不同的角度,在不同平面得到不同角度的气管支气管图像,能较完整呈现支气管树的`形态结构、异常支气管的空间位置关系,以及TB开口位置和走行情况,肺部合并其他畸形病变亦可充分显示[20],因此MinIP可作为诊断TB较为全面和准确的检查手段。
4TB的鉴别诊断
4.1支气管桥
支气管桥也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气道发育畸形,系叶支气管起源异常,右肺中叶和下叶由起源于左主支气管中段跨过纵隔向中央延伸的一个支气管供应,右侧主支气管仅供应右上肺通气。可单发,常伴发左肺动脉吊带及其他畸形[21]。支气管桥患者右肺上叶的右主支气管常被误认为右侧的TB[17],而桥支气管与左主支气管形成的气管假性隆突,也常被误认为气管真性隆突,但该假性隆突位置较正常气管隆突低,一般位于T5~6水平之间,且分叉角度较正常分叉夹角大,多为钝角,似倒置的“T”形[22],分叉角度正常(60°~100°)。由于假性隆突位置过低,左主支气管于分支出桥支气管之前走行距离较长,一般超过2cm。此外,异常起源位置以上的气管或支气管管径常有不同程度的狭窄现象。TB患者右上肺支气管一般自隆突上气管发出,管径小于气管,其下方隆突位置、分叉角度均正常,TB供应右肺上叶全部或其他肺段,而支气管桥供应右肺下叶和(或)中叶,也可供应全部右肺,但不单独供应右肺上叶或其部分肺段[23]。
4.2气管憩室
气管憩室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气管壁局限性薄弱、向气管腔外形成的局限性突出,既可为先天发育所致,也可后天形成,多为单发。其CT表现多样,可表现为气管旁类圆形低密度影,与气管内密度一致,MPR可发现低密度影与气管相通[24];还可表现为气管旁不规则囊腔或囊状含气空腔影[25]。如病变发生在隆突上方气管右侧壁,则CT表现为气管右侧壁的局限性突出影,运用MSCT薄层重建技术,多数患者可显示气管与囊腔间的细小通道结构,可作为诊断气管憩室的特征性征象。Andrew等[26]将气管憩室作为独立一型归纳到TB中。韩素芳等[12]认为将气管憩室归为TB较为不妥,一是气管憩室较短小,末端为盲端,并不走向肺叶之中,不符合TB的定义;二是TB为先天性异常,其管壁结构与正常支气管相同,含有气管上皮及气管软骨成分,而气管憩室有先天性和后天继发性之分,继发于管壁者并不含有这些成分,故而无论从影像表现上还是病理特征均可将两者鉴别开来。综上所述,MSCT具有扫描速度快、层厚更薄,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更大范围扫描,无并发症,可在自由呼吸状态下扫描等优点,对怀疑本病者均可行MSCT轴位扫描;配合MinIP、MPR、VR、CTVE等后处理技术可较全面地对TB及肺部的继发性改变进行评价和诊断,准确性可与支气管镜相媲美[27];是辅助临床诊断、气道插管及内镜操作的重要手段[28]。
篇2:膝关节损伤的影像检查分析探讨论文
膝关节损伤的影像检查分析探讨论文
摘 要:目的 分析研究膝关节损伤的MRI和CT两种影像检查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的46例膝关节损伤患者的MRI和CT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结果 MRI检查出23个半月板损伤,71条韧带损伤以及59处骨挫伤;CT检查出6个半月板损伤,11条韧带损伤以及16处骨挫伤。MRI影像检查技术在骨挫伤以及软组织损伤中的检测效果要明显的优于CT影像检查技术。结论 MRI影像检查技术在膝关节损伤检查中具有较多的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加大推广运用。
关键词:膝关节损伤;影像检查;MRI;CT
膝关节是人体全身力量的中要支撑点,而且是人体最大的结构最复杂的关节,比较容易造成损伤。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由于交通事故所造成的膝关节损伤数量正在逐步的增加,及早的采取治疗手段至关重要。其中MRI影像检查技术,可以对韧带损伤程度进行早期判断,并且可以清晰的显示撕裂部位以及半月板形态,为及早进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1]。本文就对我院的46例膝关节患者的MRI和CT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讨论MRI影像检查技术的应用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所收取的膝关节损伤患者进行选取,其中选取了46例MRI和CT资料保存完整的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最大年龄64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年龄29岁;左膝24例,右膝22例;骨折29处,半月板损伤23个,韧带损伤71条;采用保守治疗4例,关节镜治疗21例。病程为3h~15d,并且患者全部不同程度的存在膝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功能性障碍的症状。
1.2比较方法
患者全部进行MRI以及CT影像检查,对检查出的骨折,骨损伤以及软组织损伤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3检查仪器
我院的MRI为万东医疗生产的0.36T的核磁共振,扫描基本为T1T2及IR序列矢状位;CT为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M Emotion,是这一公司所推出的二代16层面螺旋CT。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利用SPSS 12.5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运用t检验,利用x2检验率的比较,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MRI和CT影像检查技术的骨折检测情况如图一所示,骨损伤检测情况如图二所示,软组织损伤检测情况如图三所示。
3结论
(1)核磁共振的空间分辨率较高,参数多,可多层面成像,可以很好的显示出骨以及关节附属装置的形态、结构以及组成成分的变化,尤其是对肌腱、肌肉以及软骨具有很好的分辨率,并且对于骨挫伤比较敏感,显示率比较高,大大提高了膝关节损伤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为膝关节损伤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半月板损伤。如果是正常的半月板则是内薄外厚的纤维软骨,并且基质中含有大量的胶原纤维束,没有血管成分,因此在各种序列上都为低信号。MRI影像检查技术中所显示的半月板外形都是三角形,并且厚度会根据年龄以及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当半月板出现破裂时,其纤维软骨的纤维素会出现样变,脂肪细胞浸润,并且在无血管区会出现增生的血管,纤维软骨也会出现坏死或者变性,逐步会被粘液状的基质所取代,日过再加上关节积液的渗入,那么半月板的这些改变都会引起MRI信号的异常[2]。MRI的Ⅲ级高信号影是半月板出现破裂的可靠依据,是进行手术治疗当然关键资料。其中MRI对Ⅰ和Ⅱ级患者进行诊断,其关节镜基本上是正常;诊断Ⅲ和Ⅳ级损伤,其关节镜也基本上一致;如果MRI是Ⅱ级信号,那么在关节镜肉眼很少会见到半月板破裂;如果是在Ⅱ级和Ⅲ级之间,也非常难以判断半月板到底是破裂还是变性。
(3)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其中韧带包括有十字韧带和内外侧副韧带。前交叉韧带的作用主要是防止胫骨出现前移,而且和内外侧副韧带以及关节囊后部的增厚部分仪器对膝关节过伸进行限制,在MRI检查中是矢状位显示最清楚的。前交叉韧带在胫骨附着处的上方有脂肪和结缔组织的'存在,信号强度会比较高,MRI所常见的分支间是高信号,所以一定要避免误诊成是韧带内信号异常;后交叉韧带的主要主用是来限制胫骨上端相对股骨出现后移,并对胫骨的旋转以及关节的侧方活动进行限制,其在MRI中的矢状位显示最佳,并呈现出斜行的带状低信号影,稍微低于前交叉韧带,并且大多数后交叉韧带会呈现环弓型并向后形成一定的角度。另外韧带可以分为三级:韧带出现内损伤但长度不变,为Ⅰ级损伤;韧带出现内损伤,并且韧带长度也发生改变,为Ⅱ级损伤;韧带出现完全性撕裂,则为Ⅲ级损伤。但是在MRI中是不能依据以上症状进行分级的,只能够分出部分撕裂以及完全撕裂。MRI中所表现的完全撕裂是韧带呈现连续性的中断,周围所弥漫的信号会增强,边缘不清,不见连续的纤维束;不完全撕裂则是韧带出现局部或者弥漫性的增粗,边缘比较模糊。并且可见连续性的低信号纤维束。
(4)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以及关节积液。膝关节损伤容易引起周围的软组织肿胀,关节囊出现积液或积血症状,其中关节积液的出现,就代表着关节囊或者韧带可能出现损伤。MRI中的表现就是出现长T1和长T2的信号,合并出血的T1WI为等或者高信号。
(5)其中CT影响检测技术对骨病灶以及钙化的显示比较准确,并且在检测患者上腹部时不会受到运动伪影的影响,并且可以对患者体内所存在的磁性物质可以进行检测,又具有价格低廉,扫面时间短的特点,可以充分的保证设备的综合利用率。但是其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没有MRI的高,并且具有一定的放射性损害,检测方法以及成像参数比较少,不能够提供充足的诊断信息以及骨性伪影,会对颅窝病变的诊断产生一定的影响。
(6)总体来说,MRI以其高质量的图像显示,无辐射以及无创伤的优点已经成为了非侵入性评价膝关节损伤的一个重要检查方法,并在骨骼系统检查中是独树一帜的,不仅可以对骨骼的形态结构清晰的反应出来,并且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比较多的生理、生化以及病例信息,联合运用多个序列,大大提高了对外伤性骨髓损伤的特异性、敏感性以及准确性,和CT影响检查技术相比,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可以说在影像检查技术中具有不可比拟的地位[3]。目前来说,最大的缺点就是费用较高,但其所提供的影像资料非常可靠,可以使膝关节损伤得到准确及时的治疗,非常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所以仍旧不影响MRI在膝关节损伤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路芸, 张娟,低场MRI在膝关节损伤中的应用价值[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7,29,(4),423——425
[2] 管英,李柏森,低场MRI在膝关节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吉林医学,,31(28),4866——4868
[3] 茆占湖,膝关节损伤影像比较[J],实用骨科杂志,,15(2),155——158
篇3:浅谈影像物理学在影像检查技术中的应用
浅谈影像物理学在影像检查技术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影像物理学是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肿瘤放射治疗学和核医学的基础。本文介绍了影像物理学的发展情况,阐述了影像物理学在四大医学影像中的应用。影像物理学知识解决了放射医学和核医学所涉及的物理问题,为提高临床工作水平奠定基础。
物理学的很多新理论都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带来了革新,X射线、激光、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等技术为医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借助于某种能量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提取生物体内组织或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某些生理功能的信息,为生物组织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影像信息。
20世纪中叶,一批物理学工作者进入医学领域,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及医学影像的研究。并于1958年成立了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1963年成立了国际医学物理学组织。并将具有定量特征的物理学思想和技术引入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物理学与医学的结合不仅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 声学的应用
超声成像90年代以来,由于数字化处理的.引入,高性能微电子器件及超声换能器的出现,以及各种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超声成像的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超声不但能显示组织器官病变的解剖学改变,同时还可应用Dopper技术检查血流量、血流方向,从而辨别器官的病理生理受损性质与程度。超声诊断采用实时动态灰阶成像,在掌握正确剂量的前提下,可连续对器官的运动和功能实施动态观察,而不会产生像X射线成像那样的累积效应及危险的电离损害。由于超声诊断具有无损伤性、检查方便、诊断快速准确、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得以在临床中迅速推广。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是超声医学的基础,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遇到介质的不均匀界面时能发生发射的特性,根据检测到的回波信号的幅度、时问、频率、相位等,得到体内组织结构、血液流速等信息。
2 光学的应用X射线成像
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医学上应用的X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线的 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显得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则吸收少,透过多。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与肌肉、脂肪等软组织区分开来,者正是X线透视和摄影的物理基础。X射线成像包括X射线透视和摄影、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以测定人体内的衰减系数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经计算机处理,重新建立断层图像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1]。X射线的几种特殊检查技术,分别是X射线的造影技术、X射线的断层摄影、数字减影。
3 电磁学的应用磁共振成像
MRI成像的先决条件MRI成像的先决条件是被成像样品中的原子核必须具有磁性,而这种磁性源于原子核本身的自旋运动。因此,对原子核等微观粒子的自旋属性进行的深入研究是量子力学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客观上也是MRI得以产生的知识前提。磁共振成像利用了人体内水分子中的氢核在外磁场中产生核磁共振的原理。由于人体不同的正常组织、器官以及同一组织、器官的不同病理阶段氢核的弛豫时间有显著不同,利用梯度磁场进行层面选择和空间编码就可以获得以氢核的密度、纵向弛豫时间 、横向弛豫时间作为成像参数的体内各断层的结构图像。近年来产生很多新的成像序列和技术方法。如扩散加权成像是通过测量人脑中水分子扩散的特性来反映组织的生化特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在临床上可用于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2]。螺旋浆扫描技术,明显消除患者因运动或金属异物造成的伪影, 可生成高分辨率、无伪影、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理想图像。
篇4:影像初三
影像初三
影像初三一台巨大的摄像机,划过我们苍白的脸,划过我们双肩上沉重的书包。所有的一切,都定格成一段一段五彩缤纷的胶片。
――题记
H20式生活
两点一线的生活,从踏入初三的第一步开始,就成为了我们无法改变的局面。如果我们不在学校,那就是在去学校的路上。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日子像流水般从我们身上划过,不留下任何痕迹。
初三的日子平淡得出奇,我就像被束缚在一个死死的框架里,动弹不得。不会再有爽朗的笑声回荡在某个温暖的午后,不会再有手指在键盘上快乐跳跃的声音,不会再有看天空的机会,不会再有幻想的机会。所有这一切,都要以新的姿态面对。现在,有的只是在夜深入静时还埋头书海奋笔疾书的情节,有的只是永远做不完的黑白试卷,有的只是在下课时讨论某个数学难题时的纠结,每一次,当我从厚厚的书堆中抬起头眼神空洞地望着冷冰冰的黑板,我麻木了,不由得心里感叹――我的H20式生活,平淡似水的机械生活在何时才能终结?
以前我喜欢――现在完成时
在某个布满繁星的夜晚我坐在窗边,想许多许多事情,想故事,想未来,想那些惊险动人的电影,会不由自主地望着星空发呆甚至幻想着,变成电影《暮光之城》里的'某一个……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意境已那么遥不可及。
现在完成时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唯一方式,像是一部装着满满程序的时光机。同一段悲伤旋律在反复吟唱,永不停息。脑海中塞满所谓的“knowledage”――令人讨厌的化学的反应式,该死的密度与浮力,记不完的单词……像一块巨大的石头,一步一步向我们滚来,我们必须要日日提心吊胆地防备着,攻克抑郁或是怎样
但我们没有选择,我们必须撑下去,直到有一天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将这块巨石击碎。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任何问题都必须解决,于是我们开始奋斗寻找它的解法。
书桌上做不完的习题,就算熬夜也要完成,记不完的单词,即使花再多的时间,我也要把它牢牢记住,做不出的物理难题,向老师请教也会变得容易起来……
终于,开始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即使很累,很辛苦也不再感到难熬。原来我已找到学习的乐趣与正确的解法,我发现,方程的第一步算错了,不是无解,而是有实数解。奋斗过,一定就有收获,流过的汗水,总有一天也会生辉。
尾声
我们的初三才刚刚拉开帷幕,我们在期待屏幕出现“剧终”的同时,又希望时光能够停住它奔跑的步伐,能让我们记住每一个镜头出现的每一个奋斗的脸孔,让我们在今后回首时,能笑着对旁人说:“曾经我也这样走过。”
篇5:影像学作用
摘要: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钉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方法分析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6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评价椎弓根螺钉的位置。
按照Lee等的评价方法将螺钉位置分为4级,0级: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1级:穿破椎弓根部分小于螺钉直径的25%;
2级:穿破椎弓根部分达到螺钉直径的25%~50%;3级:穿破椎弓根部分大于螺钉直径的50%。
0级和1级认为置钉满意,2级和3级认为螺钉误置,观察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情况。
结果64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56枚,术后复查CT显示椎弓根螺钉位置0级223枚,椎弓根螺钉位置1级25枚,椎弓根螺钉位置2级7枚,椎弓根螺钉位置3级1枚。
椎弓根螺钉的误置率为3.1%。
其中误置的8枚椎弓根螺钉中5枚穿破椎弓根内侧壁,3枚穿破外侧壁,无椎弓根上、下壁穿破情况。
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根性疼痛症状,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无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患者置钉准确性高,相关并发症少,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
微创;椎弓根螺钉;胸腰椎骨折;误置
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中应用广泛,常用的开放手术置入螺钉往往出血多,住院周期长,创伤大。
应用微创技术剥离极少的肌肉,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大大减少出血和软组织损伤,减轻患者疼痛[1]。
但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由于相关的解剖标志无法直视,螺钉的准确性一直是人们担心的问题。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6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椎弓根置钉的准确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为20~58岁,平均42.2岁。
所有患者均无脊髓神经损伤,术前CT扫描无椎弓根骨折。
受伤原因:重物砸伤15例,交通事故31例,高处坠落伤18例。
胸腰椎压缩骨折41例,爆裂骨折23例。
骨折节段:T103例,T1110例,T1221例,L126例,L24例。
受伤至手术时间1~5d,平均2.4d。
1.2手术方法
64例患者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俯卧位,C型臂机透视观察脊柱棘突的位置,调整C型臂机位置使得棘突居于正中。
在皮肤上标记伤椎相邻上下椎椎弓根的外侧缘,依据皮肤和椎弓根之间的软组织厚度确定皮肤上的进针点,以保证在置入导针时获得较好的角度。
经皮肤开口处置入引导针,斜向抵达椎弓根的外侧缘,大约在椎弓根投照中心点的3点钟位置。
引导针沿着椎弓根骨皮质向内穿刺20~25mm的深度,确保引导针在椎弓根内侧壁的外侧。
以同样的方式在另一侧置入引导针。
将C型臂机横行,透视侧位片,此时可以看到椎弓根内的引导针进入到椎体内,内侧壁无破损。
拔出引导针的内芯,插入克氏针,之后移除引导针。
沿着克氏针插入空心的组织分离器,以创造足够容纳器械进出的空间。
沿克氏针方向置入软组织保护装置,直至抵达骨面。
再沿着克氏针的方向进行攻丝,攻丝时由于克氏针松动,不要使劲向前推挤克氏针,否则可能出现克氏针穿出前方骨皮质,损伤邻近血管和神经结构。
攻丝完成后置入直径大小合适的椎弓根螺钉。
通过透视确定椎弓根螺钉处于合适的位置,安装螺钉间的金属连接棒,通过适当的器械进行骨折复位操作。
关闭皮肤切口。
1.3椎弓根螺钉位置的评定
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行螺旋CT扫描,对椎弓根行多平面重建,分别从椎弓根的冠状位、矢状位及轴位影像上观察螺钉位置。
按照Lee等[2]的评价方法将螺钉位置分为4级,0级: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1级:穿破椎弓根部分小于螺钉直径的25%;
2级:穿破椎弓根部分达螺钉直径的25%~50%;3级:穿破椎弓根部分大于螺钉直径的50%。
0级和1级认为置钉满意,2级和3级认为螺钉误置。
螺钉误置率=误置螺钉数/置入螺钉总数×100%。
2结果
64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56枚,T9置入6枚,T10置入20枚,T11置入48枚,T12置入72枚,L1置入50枚,L2置入52枚,L3置入8枚。
术后复查CT显示椎弓根螺钉位置0级223枚,椎弓根螺钉位置1级25枚,椎弓根螺钉位置2级7枚,椎弓根螺钉位置3级1枚。
椎弓根螺钉的误置率为3.1%。
其中误置的8枚椎弓根螺钉中5枚穿破椎弓根内侧壁,3枚穿破外侧壁,无椎弓根上、下壁穿破情况。
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根性疼痛症状,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无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3讨论
【影像检查材料】相关文章:
1.影像dr自我鉴定
2.影像技师自荐信
4.记忆的影像作文
10.影像医学生简历自荐信范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