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榛泥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浅析儒家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浅析儒家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希望大家喜欢!
篇1:浅析儒家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浅析儒家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儒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但也存在着保守性、片面性和务虚性的色彩.在发展现代教育,培养创新意识的新形势下,继承和借鉴传统教育思想,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进行正确的.扬弃.
作 者:田莉春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山东,济南,250002 刊 名: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英文刊名:WOMEN'S ACADEMY AT SHANDONG 年,卷(期): “”(1) 分类号:B222.1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 保守性 片面性 务虚性篇2:儒家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儒家教育以德智兼修、德才兼备为核心,以知识、技艺、道德和审美情趣的综合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旨在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通才.从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家教育思想的内涵,以求把握其中蕴含的整体综合现和直观模糊性,试图以此纠正现代教育机制中泛科学主义盛行带来的人文缺失现象.
作 者:赖平李丽红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刊 名:怀化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 年,卷(期):2003 22(1)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德育 智育 整体综合观 直观模糊性 人文缺失篇3:试论儒家交友思想及其教育意义
试论儒家交友思想及其教育意义
孔子及其儒家的交友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交友思想包括交友的目的.、朋友的选择、朋友间的学习方法以及朋友间的相处原则.其中的许多内容极富教育意义,对于我们今天仍不无借鉴.
作 者:常国良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刊 名: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MUSI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1)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孔子 儒家 交友思想 教育意义篇4:探讨儒家道家的教育思想及其差异论文
探讨儒家道家的教育思想及其差异论文
【内容摘要】春秋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所争鸣的实际内容或者社会焦点,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还涉及道德、艺术、哲学、逻辑学等,可谓百花齐放。其中儒道两家的思想就是先秦思想领域的两朵瑰丽的奇葩。
儒家主张尊师重教,政教合一,学而优则仕,施行仁政的思想。道家主张遵循自然,追求自由,无为而治。两者的思想领域有着明显的差异,只有取长补短、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才能将其更好地应用到现代化社会建设中。
【关键词】儒家、道家、德教、仁政、智育、无为而治、自然。
儒家思想:尊师重教是儒家学派的优良传统。
以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先秦教育家们的丰富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本篇文章中,我将汲取儒、道两家之精华,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1)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政治为教育提供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特征:富而后教,“孔子‘适卫’,冉有驾车,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由此可见孔子“富而后教”的基本教育理念,他认为“庶之”、“富之”、“教之”共同购成立国安邦三要素。三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礼记·学记》)。人是社会的主题,所以要从整体上改变和提升社会风气,必须从每一个个体的人的教育感化入手,所以儒家提倡“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孔门私学之中弟子品类不一,就分布地区而言,其弟子来自不同国度,就社会阶层而言,其弟子成分复杂,所以孔子本人就是“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坚定实践者。“有教无类”是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具体体现,爱之则教之,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是儒家的基本教育观念。“有教无类”是以儒家人性观念为依据的,儒家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所有贵贱、庶鄙、族类之别,但人的本性是相近的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也。”
儒家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所处的整体环境对人的整体性格、道德观念及能力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有什么样的风俗环境,就会使人形成什么样的习性。基于这种考虑,儒家提出“三慎”主张。所谓“三慎”,即:择居慎,择业慎,择友慎。
“学而优则仕”是儒家政教合一教育思想的集中表现。首先,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政治人才是儒家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其次,并非所有学习的人都可以做官,学习成绩优异是做官的必要条件。
2)德教优先。以德育为主体,将知识教育与教育过程德行化,将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是知识教育为道德教育服务,是儒家教育哲学的突出特点。以“四教”——文、行、忠、信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所编纂的《诗》、《书》、《礼》、《乐》、《春秋》、《易》,皆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教科书,都是施行德育的教材,逐渐形成了儒家“明人伦”重“四德(仁、义、理、智)”的德育体系。由于国家在政治上倡导“为政以德”、施行仁政,所以教育落实到主体的人本身提倡“为己”之学,以追求道德价值的实现。
3)重视智育。敏而好学,学习知识主要是一个主体自觉的过程所以儒家主张学者必须端正学习态度,以成就真才实学。“好学近乎仁”,认为人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够成就理想人格。“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对儒家知识教育方法论的系统总结。
道家思想: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但其最基本的精神在于“自然”二字。
1)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其真正旨意在于要求人顺应“自然之道”,返璞归真,以“自然、无为”作为社会、人生的理想状态。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见,道家认为“自然”是“道”及一切万物的根本精神之所在。
2)古典人道主义,其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表现为对人的个体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功名利禄、政教礼法等等都不过是束缚人、奴役人的樊篱。其谢绝楚王的千金之聘、宰相之位,还把国相的尊位比为“腐鼠”,“终身不仕以快吾志”,充分肯定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保持自由。
3)无为主义。从天道自然到“无违”自然。老子说:“道常无为”,“无为”是道的一种“上德”,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也都是“无为”的。“无为”是一种“君道”。道家无为主义实质上首先是一种安邦治国的策略政策,君王要治理国家,其“上德”就是应该效法和顺应自然,达到“无为而治”,只要“君无为”,人民就可以“自化”、“自朴”。
4)“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守弱处静,无所作为,实际上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顺应自然之道知进知止,就已经是有所作为,也能有所不为。
从儒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中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的明显的甚至是完全相互对立的差异:
其一,儒家尊师重教,主张“学而优则仕”,提倡平民通过良好的教育,参与国家政治。“不仕无义,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就是说“学而优”必“仕”,否则就是违背道义。对于道家而言,更注重的是对人的个体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其最大的.理想就是主张顺应自然、返璞归真,这种自然主义理想,在天就是自生自成的自然;在人就是小国寡民的淳朴社会;在个人就是淳朴自由的真人赤子;在政治就是不是强权也不行仁政的无为而治。道家认为现实社会的世俗价值、功名利禄、政教礼法等等都不过是束缚人、奴役人的樊篱。
其二,儒家重视德育,“《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史记·史太公自序》),有力说明了儒家对德育的重视及德育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而在道家当时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礼崩乐坏”的时代,反对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反对采用任何具体的社会改革理论和方案,追求向自然状态复归的“无为主义”。
其三,丛治国之道方面讲,儒家倡导“为政以德”、“以德服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由此可见儒家认为以道德去教育、引导民众,才是治本,才能真正形成稳固和谐的社会政治秩序。而道家思想主张君王要治理国家,其“上德”就是应该效法和顺应自然,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达到“无为而治”。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流。从中国历史看来,儒家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影响十分巨大,在中国形成了重视道德修养的优良传统。“学而优则仕”在中国社会千百年来,起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导向作用,成为知识分子积极向学的巨大推动力。与此同时,道家自然主义思想的一个内在意蕴是要批判和反省有文明进步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分离的现象,寻找一种人与自然重新契合的生存方式,教导我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秩序,回归人与自然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因此两者各有侧重、各有短长,只有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长期延绵不绝,汇合成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滔滔大江。
参考文献:
1、《先秦哲学》 曾仕礼 编著 云南大学出版社9月第一版
2、《老子哲学研究》 朱晓鹏 编著 商务印书馆出版月第一版
3、《儒家哲学研究》 邵文明 刘 辉 王永平编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 12月第一版
篇5:先秦儒家消费思想
先秦儒家消费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第一个大“黄金时代”.中国以后的政治、经济、伦理、消费等思想理论无不发轫于此,而儒家的消费思想又独树一帜,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共同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消费思想体系,并在中国经济思想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
作 者:高力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刊 名: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英文刊名:CHINA BUSINESS 年,卷(期): “”(6) 分类号:B2 关键词:先秦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消费思想篇6:儒家修身思想探析
儒家修身思想探析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涵着许多精华.而作为儒家文化精华部分的“修身之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儒家追求的`修身目标,倡导的修身途径及修身理论特征,以及儒家修身思想的现代价值.
作 者:解桂海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6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2007 “”(6) 分类号:B2 关键词:儒家 修身 思想篇7:简述儒家政德思想
简述儒家政德思想
鉴于当今社会干部队伍出现的种种腐败现象,从儒家政德思想中吸取精华,以加强干部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很有必要.政德包括君德与官德.政德的正身表现为国家管理者廉洁不贪.仁以待人指君主及官吏以仁爱之心善待万民.勤政指国家管理者业精于勤.政德的公正原则是任人唯贤与赏罚严明.君主与官吏能谦虚待人,可以守天下,守国家,守其身.
作 者:秦缰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部,北京,102200 刊 名:天中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ZHONG 年,卷(期):2002 17(4) 分类号:B822.9 关键词:立身惟正 仁以待人 勤政 处事公正 待人谦虚【浅析儒家教育思想的局限性】相关文章:
2.财务分析局限性
5.儒家经典名言
6.儒家经典读后感
10.物理教育教学思想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