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名言
“直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儒家经典名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儒家经典名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儒家名言参考
儒家名言参考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为。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7、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8、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吾日三省吾身。
11、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1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1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8、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1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4、仁远乎哉,我欲仁,其可仁至矣。
25、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孟子名言: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9、其进锐者,其退速。
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13、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14、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6、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7、仁者无敌。
18、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9、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2、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23、尽信书,不如无书。
24、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5、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2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7、人皆可以为尧舜。
28、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29、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30、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31、养心莫善于寡欲。
3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4、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35、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6、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3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8、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4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1、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荀子名言: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7、公生明,偏生暗。
8、学无止境。
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0、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6、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7、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篇2:儒家经典名言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释义: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释义: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
释义: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释义;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释义: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释义: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释义: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
释义: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释义: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释义: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释义: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释义: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用心认真地复习了吗?
13、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释义: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1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释义: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释义: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释义: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释义: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释义: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释义: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且不感到耻辱。
20、三思而后行。――《论语》
释义: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释义:智慧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释义: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释义: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释义: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释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释义: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2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释义: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28、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释义: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会先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释义: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30、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
释义: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
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释义: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释义: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33、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释义: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34、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
释义: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3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释义:美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好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36、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礼记》
释义:开头虽然只有毫厘的差别,到后来却错到千里那么远了。
3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释义: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就要效法大地的包容,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
释义: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享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39、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
释义: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4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释义: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
4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释义: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42、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
释义: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虑多种多样。
4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释义: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44、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释义: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
45、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周易》
释义:处在尊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低下的位置上不要忧虑。
46、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释义:君子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
47、多行不义,必自毙。――《春秋・左传》
释义:多行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招致灭亡。
48、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春秋・左传》
释义: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4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春秋・左传》
释义: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5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春秋・左传》
释义: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篇3:儒家经典名言
儒家经典名言大全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2、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1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
1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为。
1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15、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1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7、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0、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孔子
21、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2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7、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8、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29、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0、仁者无敌。
3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3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4、其进锐者,其退速。
35、仁远乎哉,我欲仁,其可仁至矣。
36、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38、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4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7、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48、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1、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5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5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
5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55、养心莫善于寡欲。
5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58、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5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6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6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63、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孔子
64、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6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66、吾日三省吾身。
6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6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9、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70、尽信书,不如无书。
71、人皆可以为尧舜。
72、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73、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7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年罕至焉,故非有其志者不能至也。
7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董仲舒
7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7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7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0、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81、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8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83、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为易;不学,则易者亦为难。
8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8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篇4:儒家经典名言
儒家经典名言汇集
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吾日三省吾身。
6、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7、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为。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0、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2、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5、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2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8、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0、仁远乎哉,我欲仁,其可仁至矣。
31、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3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篇5:儒家名言名句
儒家名言名句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孟子)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0、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4、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7、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
18、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19、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孔子
20、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年罕至焉,故非有其志者不能至也。
2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为易;不学,则易者亦为难;
2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2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26、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孔子
27、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董仲舒
29、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淮南子
3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31、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孔子名言选录:
3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3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3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9、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4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4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4、仁远乎哉,我欲仁,其可仁至矣;
45、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4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7、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为;
4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孟子名言选录:
50、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51、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52、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53、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54、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5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56、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57、善政者得民财,善教者得民心;
5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9、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60、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篇6:儒家励志名言
1、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孔子
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8、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9、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0、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6、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
1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8、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19、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23、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24、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5、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6、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为。
27、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28、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2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篇7:儒家励志名言警句
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也君子乎?
0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0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0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05、不患人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0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0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0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0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1、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1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5、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17、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9、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2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8、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9、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3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2、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4、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35、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7、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3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1、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宋·司马光《劝学文》
4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43、雨泽过润,万物之灭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明·吕坤《呻吟语·礼制》雨水超过了需要即成万物之灾害,宠爱过头,这是子孙的灾难。
44、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4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4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论语·子罕》意谓时光易逝,当自强不息。
48、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荀子·大略》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4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梁·沈约《长歌行》
50、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氏家训·勉学》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51、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中说·礼乐》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成功的人。
52、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唐·杨炯《王子安集·原序》富贵尤如天上浮云,光阴才是无价之宝。
53、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宋·林逋《省心录》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学,以下问为耻的人常常自满。
54、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以无水。宋·陆九渊《与黄循中》
55、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宋·朱熹《劝学文》
56、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后来怠惰。
57、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菜根谭·后集百九》
5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59、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60、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近思录·为学类》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6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6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6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是真正的聪明。
6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无所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也只会疲惫不堪。
6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66、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67、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刘开《孟涂文集·问说》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会产生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学识。
68、诗言志,歌永言。《尚书.舜典》诗表达志向,歌抒发情怀。
69、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70、万卷山积,一篇吟成。清.袁牧《续诗品.博习只有积累丰厚学问,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71、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以境界高为最好,境界高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72、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文章是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73、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宋.郑思肖《心史总后叙》所谓诗歌文章,实际上都与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联系的。
74、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朱子语类》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和叶。
75、观其文可以知其人。 清.袁牧《读书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思想品德。
7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77、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乾》同类的声音互相应和,属性相同的互相吸引。
78、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论礼天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阳相接而变化发生。
79、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荀子、天论天有四时,地有资材,人有治理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80、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春秋繁露、阴阳义》自然界的常规,是一阴一阳。阳是天的美德,阴是天降的灾祸。
81、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贞观政要、征伐》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灭亡的因数,得到了还有丧失的可能。
82、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潜夫论、浮侈》贫穷来自富有,脆弱来自坚强,混乱来自太平,凶险来自安全。
83、物极则反。唐、孔颖达《周易、乾》疏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向自身的反面转化。
84、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没有细小就无所谓巨大,没有边缘就无所谓中间。
85、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近思录、治体类》 天下的事情,不前进就会后退,没有静止不动的道理。
8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遭遇突然出现的祸殃。
87、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愚笨的人只要勤于思考,也会有对的时候。成语“千虑一得”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本此。
88、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昏暗。
89、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唐、韩愈《原道》坐在井底看天,说天是小的,其实并不是天真的小呢。
90、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宋、苏轼《策别安万民》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其名声不会传之久远;有实际而不加以播扬,实际也会萎失消亡。
91、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92、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伴
9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9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9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9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9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98、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99、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流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100、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101、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10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10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10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105、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106、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7、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四》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08、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09、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10、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11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申鉴·杂言上》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11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11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114、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1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6、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11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宋轼《晁错论》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篇8:作文素材:儒家经典名言
实用作文素材:儒家经典名言50句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大意: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
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大意;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大意: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大意: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大意: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
大意: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大意: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大意: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大意: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大意: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用心认真地复习了吗?
13、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大意: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1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大意: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大意: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大意: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大意: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大意: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大意: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且不感到耻辱。
20、三思而后行。——《论语》
大意: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大意:智慧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大意: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大意: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大意: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大意: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大意: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2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大意: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28、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大意: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会先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大意: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30、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
大意: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
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大意: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大意: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33、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大意: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34、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
大意: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3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大意:美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好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36、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礼记》
大意:开头虽然只有毫厘的差别,到后来却错到千里那么远了。
3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大意: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就要效法大地的包容,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
大意: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享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39、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
大意: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4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大意: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
4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大意: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42、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
大意: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虑多种多样。
4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大意: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44、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大意: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
45、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周易》
大意:处在尊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低下的位置上不要忧虑。
46、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大意:君子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
47、多行不义,必自毙。——《春秋·左传》
大意:多行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招致灭亡。
48、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春秋·左传》
大意: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4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春秋·左传》
大意: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5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春秋·左传》
大意: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篇9:儒家关于孝顺的名言
(1)、善事①父母曰孝。(《说文》)
[注释] ①事:奉事,为……服务。多指下对上,幼对长的服务、侍奉。
(2)、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
(3)、曾子①闻诸夫子②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生之,可谓孝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注释] ①曾子(公元前5-前435年):孔子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济宁市嘉祥县)人。他勤奋好学,以孝著称,奉行忠恕。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后被尊为“宗圣”。②夫子:指孔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要下凡说“夫子”皆指孔子。
(4)、曾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杀①;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父母全之,子弗敢阙②。……可谓孝矣。”(《吕氏春秋・孝行》)
[注释] ①弗(fú):不。 杀:伤害或杀死。 ②阙(què):缺失,缺损。
(5)、子爱、利亲谓之孝。(《贾子・道术》)
(6)、孝,利亲也。(《墨子・经上》)
(7)、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①为孝,五宗②安之曰孝,秉德不回③曰孝。(《贾子・道术》)
[注释] ①协时(xié shí):按时。肇(zhaò):开始。享:宴享,用食物招待人。 ②五宗:犹言五世。谓高祖、曾祖、祖、父、己身五代。 ③秉德不回:顺于德而不违。秉:拿着,持着。回:掉转,改变志向。
(9)、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
(10)、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义》)
(11)、故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①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②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注释] ①殆(dài):危险。行殆:指以身涉险,做一些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情。 ②忿(fe):愤怒,怨恨。
(12)、孟子①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②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③,四不孝也;好勇斗很④,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
[注释] ①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济宁市邹城)人,先秦著名思想家。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有《孟子》一书传世。 ②博弈(yì):博和弈的总称。博:古代一种赌输赢的游戏(与棋相仿)。弈:下棋。 ③戮(lù):羞辱,耻辱。 ④很:通“狠”。凶恶,残忍。
(13)、曾子说:“居外不敬,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①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②无勇,非孝也。”(《礼记・祭义》)
[注释] ①莅(lì):临。这里为做、为之意。 ②陈:同阵,交战时的战斗队列。
(14)、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①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②,三者③不除,虽日用三牲④之养,犹为不孝也。(《孝经・纪孝行》)
[注释] ①丑:古人解释为类,众,即卑贱。在丑,指处于低贱的地位,如奴仆隶役。在丑不争,意即处在卑下地位时不去相争。 ②兵:兵器,在此指用兵器相杀戮。 ③三者:指上文提到的“骄”、“乱”、“争”三种不好的作为。 ④三牲:供祭祀和宴享用的牛、羊、猪。
(15)、孔子曰:“由①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孔子家语・致思》)
[注释] ①由(前542~前480):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
(17)、闺门①之内尽孝焉,闺门之外尽悌②焉,朋友之道尽信③焉,三者,孝之至也。(《盐铁论・孝养》)
[注释] ①闺门:古代称内室的门。也指家门。 ②悌(tì):敬爱兄长。 ③信:诚实守信。
(18)、曾子曰:“往而不可还者,亲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木欲直而时不待也。是故椎①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存②亲也。”(《韩诗外传》卷七)
[注释] ①椎(chuí):用槌(chuí 敲打用的棒)打,即杀牛。 ②逮:及,达到。 存:看望,问候,抚恤。
篇10:儒家励志名言欣赏
1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为;
4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 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孔子
6 兴国之所本也在教化,教化之所本也在学校
7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8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9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10 故好而知其恶 ,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11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为易;不学,则易者亦为难;
12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3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14 仁远乎哉,我欲仁,其可仁至矣;
15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6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17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18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19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0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2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董仲舒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淮南子
23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4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5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26 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7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28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29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30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孟子)
3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3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3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35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7 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8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3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0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41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42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43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4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孔子
45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46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7 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48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49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年罕至焉,故非有其志者不能至也。
50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51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52 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53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54 善政者得民财,善教者得民心;
5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6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57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8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9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60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61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6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3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6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篇11:儒家
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儒家思想,是华夏思想价值体系的一种,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是对中国及东方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意识形态,是泛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目录基本释义词语来源概述儒家经典收缩展开基本释义词目:儒家 汉语拼音:rú jiā 雅言音:Nyo Kraa 基本解释 儒家学说(the Confucianists),或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关系。 详细解释 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 西汉以后,董仲舒提出迎合汉武帝的“皇权至上”学说,使儒家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主要统治地位的学派。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和秦末汉初的战乱以后,直接传承自孔子的儒学已不可考。《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宗师仲尼。”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九节:“孔子学说含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学派总能适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 2.指读书人家 唐・元稹《高允恭授侍御史知杂事制》:“允恭始以儒家子能文入官,在监察御史时,分务东台,无所顾虑。” 宋・罗烨《醉翁谈录・金陵真氏有诗才》:“元v中,有真氏者,本金陵儒家也,美貌又有诗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家下贫穷,不敢仰攀富户,但得一样儒家女儿,可备中馈,延子嗣足矣。”
词语来源“儒”字,《康熙字典》解释:《唐韵》人朱切《集韵》《韵会》汝朱切,从音襦。学者之称。《扬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周礼・天官》:四曰儒,以道得民。 从白话层面理解有两种意思:其一,儒即有道之士。《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说:“凡有道术者皆称儒”。其二,《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不过一般《说文解字》的后一意接受较广。“儒”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即今所谓“学者”,是极普泛的一种名称。《论语》,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可见那时只称有知识才艺者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儒”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
概述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的一家,是一个学术派别。儒学并无确立神秘力量为文明核心并统御教徒的特点,相反,儒学是一种以人为文明核心为主体的思想。 儒家思想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称为孔子学说,是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分别通过“师”与“儒”来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行为规范和处世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将之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大多数朝代的主流意识流派,正统的官方思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变“学在官府”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因此儒家思想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了全社会。 儒学在历史上也多次遭受严重冲击,远至秦“焚书坑儒”,近至近现代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新文化运动。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
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主要有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六艺为“礼” “乐” “射” “御” “书” “数”)以赡养之。《诗》《书》具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荀子说:“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即《诗经》教言圣人之志,《尚书》教行圣人之事,《仪礼》规定圣人之行,《乐经》乃和圣人言,《春秋》乃圣人微言大义。“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几辩义者,《春秋》之靡也。” 十三经 秦末,刘邦,项羽攻入咸阳,项羽火烧咸阳宫,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b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是解释十三经的权威教参。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是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宋及宋以前之注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书名 传 注 疏 周易正义 王弼(魏)、韩康伯(晋) 孔颖达(唐) 尚书正义 孔安国(西汉) 孔颖达(唐) 毛诗正义 毛亨・毛苌(西汉) 郑玄(东汉) 孔颖达(唐) 周礼注疏 郑玄(东汉) 贾公彦(唐) 仪礼注疏 郑玄(东汉) 贾公彦(唐) 礼记注疏(礼记正义) 郑玄(东汉) 孔颖达(唐) 春秋左传注疏(春秋正义) 杜预(西晋) 孔颖达(唐) 春秋公羊传注疏 何休(东汉) 徐彦(唐) 春秋b梁传注疏 范宁(西晋) 杨子勋(唐) 论语注疏 何晏(魏) 邢m(北宋) 孟子注疏 赵岐(东汉) 孙](北宋) 孝经注疏 唐玄宗 邢m(北宋) 尔雅注疏 郭璞(西晋) 邢m(北宋)
【儒家经典名言】相关文章:
2.儒家经典读后感
3.先秦儒家的义利观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