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
“Noescha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
张龙
[摘要]在高职教育各环节中,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是学院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点,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决定高职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双特色”的首要因素。高职院校必须深刻认识专业设置与建设是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的契合点,把握发展趋势,在科学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积极的对策,使高职教育灵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篇2: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
[作者简介]张龙(1966-),男,江苏靖江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动物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江苏泰州 2253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35-0011-03
高职教育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是一种比普通高等教育更贴紧社会及经济的特殊教育类型,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联系社会和学校的一个纽带”。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是学院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点,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对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有较为灵敏的反应,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对接,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才能使高职教育的教学工作灵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一、专业设置与建设: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的契合点
刚刚闭幕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指出:今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职业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是对社会职业的反映,也是适应区域经济的最佳契合点。“适应性”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诸多属性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属性,是伴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历史趋势,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中日益凸显出来的一种系统属性。“区域性”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彰显的地方特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高职教育,源自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在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和服务社会等方面都是随着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普通教育相比,高职教育主要立足于本区域,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方面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高职教育技术服务的行业、专业与区域的定向性,使高职教育特别是它的专业建设具有社会与市场的定向性质,也就是说,在服务面向上具有更强的区域性和适应性。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职教育之间的关联正逐步从疏离走向紧密。据统计,目前,95%的地级市都建有高职院校,这种区域性布局和高职本身的特性,使得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更为直接,一方面,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不断输送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高职院校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与本科院校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不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不仅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与有效途径,更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因此,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教育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其专业的设置与建设就必须很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找到适合教育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公共发展与服务平台,在人才培养规格、内涵和功能上充分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使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的强大支撑力量,才能促进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的发展趋势
1.专业宽化趋势。专业宽化趋势是指专业设置为适应不同岗位或岗位群工作需要,专业口径宽窄并举,以宽为主。当前,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应用型人才必将在较大范围内流动,复合型口径专业的学生适应性较强,专业覆盖岗位群集。专业宽化,既为人的潜能发挥提供更大的空间,也为学生就业后的继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专业综合化趋势。专业综合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有些专业内涵跨学科体系,其培养目标是精一兼数、一专多能。因为一专多能、多工序轮换的需求正在上升,多机床操作及多仪表看管等也正在发展,这是现代化高技术企业运转现场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经济学角度、生理学角度、心理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共同考虑的必然结果,这是当前世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必然趋势。
3.专业实体化趋势。所谓专业实体化,是指专业不仅应成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基地,而且还应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即在专业设置与建设中,依靠专业师资和设施设备等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科技开发、技术辐射、生产经营与咨询服务,以使专业设置管理发挥最大的效益,为经济社会更好地服务。目前,我国部分专业已呈现上述发展态势。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下简称为“我院”),学院依附江苏省品牌专业――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建起了江苏倍康药业有限公司,依附机电专业建起了曙光机械厂,依附江苏省特色专业――畜牧兽医专业建起了江苏省畜牧科技示范园,依附宠物美容与护理专业建起了宠物医院等。专业实体化,不仅扩大了专业服务功能,而且还增强了专业建设的自我发展能力。
4.专业行业协会化趋势。专业行业协会化趋势,是指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行业协会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中的作用,并且主动与行业企业联系,邀请它们参与,共同制定行业技能标准、等级考核标准和技能认证体系等,这也是专业改革方面值得注意的趋势。
三、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经济增长点的切换,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基本摆脱了以往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原则的羁绊,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主要表现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专业名称趋于规范,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专业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较好地反映了技能岗位要求,促进了高职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专业结构日趋合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专业的设置,主动(本网网 )适应了高校扩招和教育对象择业观念的变化;重视品牌专业和特色示范专业建设,注重对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指导和服务等。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专业设置与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在专业教学改革中,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许多专业建设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仍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之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够,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行业企业参与度不够,专业设置与建设和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还较模糊;传统优势专业和老专业改造、调整严重滞后;专业设置“同质化”,特色缺失;部分专业的建设缺乏稳定性,短期行为明显;把“职业导向”作为办学目标,以产品带专业,专业面变窄,忽视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专业教学指导机构缺位;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源集中表现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还没有把主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第一要务,对区域社会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适应。
四、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1.专业设置――建立主动适应、动态开放、自我调整的发展机制。高等教育学告诉我们,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必须依附于特定的实体――专业来实现。专业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接口,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首要环节,也是学校与社会和市场的结合部。《辞海》将专业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根据这一观点,从高等学校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而从社会和市场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种或某类社会职业,或某种技术领域工作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需要而设置的。可见,“专业处于学科体系要求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是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载体。
研究表明,高职教育是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与调整的结果。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又是高职教育专业调整和改革的重要依据,其产业结构也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及其发展规模。众所周知,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体现其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市场之间的结合程度: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解决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主动适应、动态开放、自我调整的发展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依据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动态分析和把握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特点、现状为依据,按照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人才规格的需求,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和新兴专业,专业口径宽窄并举,用人才的广泛适应性来应付社会需求变化的多样性。专业链对接地方产业链,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努力构建专业设置与建设、新专业开发与储备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同时,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实践的需要,跟踪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总体趋势,通过建立自我调整机制,开展面向未来的专业划分和专业设计,保障专业设置适应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以我院为例,学院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紧扣畜牧产业链,合理设置了以一产养殖类专业为重要基础,二产动物药品、饲料、食品等专业和三产动物防疫检疫、宠物、种畜禽等专业为重点发展专业的“专业链”,很好地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相对接。又如,学院以地级泰州市打造的中国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医药产业基地――中国医药城为契机,及时对药品类专业设置进行调整,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集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药品生产与营销、药品质量检测等多个专业于一身的药品类专业群,做到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实践证明,由于我院所设专业与区域经济的针对性、适应性强,因此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了养殖、饲料、食品和动物药品等企业的青睐,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院的快速发展。
2.专业建设――建立政策主导、院系主体、行企参与的政校企发展机制。从宏观层面,国家和省级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宏观指导,完善制度,重点扶持(本网网 ),在“质量工程”“全国百所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和“全国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推进合作,提升高职院校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水平,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近十年来,国家确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文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快速的发展。截至,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为国家培养了超过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社会提供培训超过万人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支持。但在一些制度和政策的导向上,在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的对接与融合方面,还或多或少存在着影响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成分。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推行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例,它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新的职业教育教学制度。但事实上,不少学校的顶岗实习被异化成简单劳动或初级打工。因此,政府要从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加强统筹和协调,要进一步完善改革措施和激励政策,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的合作办学制度;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强化学生顶岗实习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规范学生与实习企业之间的教育性劳动关系,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要继续深化实施“质量工程”,充分发挥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要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建设、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制度,促进专业与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
从中观层面,高职院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出台一系列专业建设的制度、规定和政策,协调好领导、指导、引导和主导的关系。专业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各个部门,涉及每一位师生员工。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一要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学校专业建设总体规划,明确院系两级专业建设职责;二要出台一系列专业建设的制度、规定和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激励专业教研室的主导作用和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三要从战略高度构建专业框架;四要加大实践教学条件的投入,重视实训配套建设;五要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评估,剖析专业建设的状态,发掘专业建设中的亮点,及时研究并处理在专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重大的、共性的问题,使学院的专业建设健康、良性发展。
从微观层面,二级院系要认真制定各专业建设规划,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专业特色,建设专业品牌。二级院系作为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和建设部门,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和学校专业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实际,在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各专业的专业建设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第一,要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探索“校中厂”“厂中校”合作发展新机制。例如,我院动物药学院依托国家级实训基地――倍康药业有限公司,由动物药学院院长任总经理,教研室主任任车间主任,完善“校中厂”人才培养机制;依托中国(泰州)医药城管委会、天杰药业等企业,组建人才培养基地理事会,通过联合招生、省兽药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共建,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品研发和学生就业方面,探索“厂中校”校企合作、共同发展新机制。第二,要以产学合作理念、“职业化”的策略推进专业建设。第三,要加强专业(群)建设,即要从学院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自身所具有的办学基础条件出发,结合广泛而深入的市场调研,寻找、确定若干个行业,作为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与依托,以专业群建设打造专业群体优势,增强市场适应性。第四,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集群式优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植专业生长点;要依据岗位、职业、行业与人才市场的要求,着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到“三个结合”即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内实训与生产实训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相结合;要实施“三个环节”“四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要发展现代学徒制度,推行“双导师”制和“三证”制的人才培养机制。第五,要重视课程体系建设,要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的“柔性不足,刚性有余”的课程体系,构建一个柔性化的课程体系结构;要改变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上,引入行业企业技术与管理规范,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与专业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和设施资源,共同开发课程方案,系统地设计和安排实践教学,做到课程模块与岗位能力相匹配,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接轨,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相融通,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协调。第六,要在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上,重视“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的质的突破。第七,要重视实践条件建设,要围绕专业(群)对应的职业岗位,优化实验实训中心的结构;校内实践条件建设要遵循“生产性”的原则,尽可能与生产实际相一致;要主动与企业联系,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实训场所的规划和建设;要加大实验实训经费的投入,保证实验实训项目的高效开出;要开放实验实训室;要重视专业实体化建设。第八,要重视社会科技服务,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之一,二级院系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发挥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通过服务“三农”、产学研结合、技术咨询与开发等途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渠道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有为”求“有位”。
五、结束语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新阶段,肩负着重要使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在社会的整个系统中运行的。因此,作为紧密贴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直接把握市场脉搏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势必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关键的问题。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只有做到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相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才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之路也才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罗海丰,陈泽龙,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关系的三维视角[J].教育与职业,(2).
[2]冯和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管理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 12).
[3]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4).
[4]李悠,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高教探索.(3).
[5]赵四化,朱晋蜀,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专业结构调整[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
[6]马树超,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战略思考[J].西北职教,2009(3).
篇3: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论文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论文
一、阐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联
(一)区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发展
1.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支持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这个扎实的后盾,区域经济主要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也就是为其发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还要结合所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自身的培养目标,争取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毕业生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做贡献。也就是说,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直接关系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同时决定着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目标、教学规划,影响着高职教育的教学制度以及人员结构等,综上所述,一般情况下,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是基础,高职教育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长远的发展。
2.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依据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而定
高职教育要想长远发展,就需要科学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依据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经济发展做贡献。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会从事几个不同种类的职业。基于此,人们在一生当中就需要掌握许多职业技能,以便更好地工作,从这个角度出发,高职教育就要培养多样化的人才,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时调整学校的教学规划,使其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学习需求,还可以创建一些培训班,提升人们的工作技能,让高职教育变成一种回报率较高的投资,接受正规的教育已经不是所谓的消费了,而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
(二)反过来,高职教育同样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1.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做支撑
要想实现地区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首先就要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根据相关的研究得出,参与劳动的人们的工作能力直接关系着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多元化人才的主要机构,其发展水平自然关系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因为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出的人才直接进入社会工作,实际上这一过程就是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2.实现科技生产与再生产的主要方式就是高职教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区域经济的发展自然离不开科技的发展。高职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科技生产与再生产的作用,实现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中都拥有一套先进的实验设施和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首先,学生可以把自己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以技术市场的形式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可以通过仔细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目标,从根本上推动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教育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1.高职教育的教学专业需要满足所在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
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方向不同,企业的发展也就不同,对高职院校来说,教学专业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当地经济和企业的发展需求,还要根据变化不断调整。结合当地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关注那些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做铺垫,为经济发展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
2.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逐渐多元化
现如今,区域经济的结构在不断变化,劳动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不少劳动者都有过跨行业的经历,因此,高职教育工作也要不断改革,不仅要重视知识教育,还要重视实践经验的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升所在地区人才资源的综合能力。此外,还要完善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跨度工作,适当扩大高职教育的招生范围。当然,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该尝试开展更高层次的教育工作,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自身能力,不断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创建新型的实践训练基地,提升人才的实践能力
(1)在高职院校原有基础上强化训练基地的建设首先,提升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目前,高职院校的规模在逐渐扩大,培养的人才知识面越来越宽。学校内部原本就有限的实训场地已经被划分为几个小部分,更无法满足学校实训的要求,因此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统一管理学校的实验室以及训练场地和相关的实践企业,不断强化实践场所的建设。其次,要加大实训基地的投资力度,有目的的进行实训,提升实训技能。购买实训器材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器材的重要性,把需要购买的实训器材按照需求的重要性分类,集中经费投资那些急用的实训器材,提升教学效率,满足教学需求,最大程度的提升实践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出色完成教学实训的任务。
(2)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创建,实现产学研的共同发展高职院校可以在做好本职教育工作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全面招生办学,本着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原则,搞好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寻求二者的长期稳定发展。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优秀的人才,然后提供给企业进行就业,进而为劳动人员进行再教育,不断完善企业员工的知识技能,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自身具有较强大的资金和设备优势,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用性人才。
三、结语
总而言之,区域经济和高职教育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二者之间不仅能够互相促进还能互相制约,当然,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着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高职教育需要不断调整教学规划以适应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反过来,高职教育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格外关注,因为其可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二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作者:吴莹 单位:南通开放大学
篇4: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关分析教育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关分析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切入点,通过对比研究与数理研究相结合,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呈现高度正相关比例。通过对河南省的情况分析,试图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因素相关的“三维——八卦”动态数学模型。
[关键词]区域经济 高等职业 相关研究
一、河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分析
在—间,河南高等教育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毛入学率从7.5%提升到16%,可见,河南的高等教育是跨越式的超常规发展。到2月为止,河南共有各种普通高校105所,而高职院校只有44所,去掉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独立高职院校只有33所,高职生所占比例只有35.33%。河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普通高校的发展速度。同时,河南省作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要在中原崛起,离不开经济实力的增强,离不开大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职业技术院校正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因此,河南省应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从根本上改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单一、教育形式单一的格局,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性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河南省6年内经济发展和人口生活的变化分析
河南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省内生产总值4565亿元,比去年增长8.0%。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 1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4%,全年净增人口72万。河南省国民经济增长加快。生产总值增长9.4%,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766.26元,考虑价格因素,上年实际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85.82元,考虑价格因素,比去年实际增长3.9%,年末全省总人口达948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1%。河南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省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67元,比去年实际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98元,比去年实际增长4.9%。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全省全年净增人口58万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1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5.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台阶,全年河南生产总值702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全年人口增加54.3万人,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926.1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35.68元,比去年增加19.9元,增长O.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4%。 20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全年河南生产总值881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省总人口9717万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2%,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4.2%。由此可见,全省总人口不断增加,但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6年内净增人口330万人,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2%计算有39.6万人接受高等教育,因此,河南的高职院校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河南有高专和部分本科承担一定高职培养任务,但他们套用老的培养计划,使高职教学本科化,失去了高职的实用性和技能性。因此,河南省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高职院校,构建高专转换机制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三、河南经济发展指标及人口增长对高等职业教育影响的相关分析
1.河南省内生产总值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呈现正相关。通过数据分析得出这种正相关的样本相关系数为0.934,通过对样本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我们发现,在显著水平0.05下,统计量的观测值为5.228,在拒绝域(—∞,-2.776] U [2.776,+∞)内,这种线性相关程度是显著的。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高度的正相关性。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发展应服务于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较大推动和影响作用。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35.53%,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也有较大正相关性。
2.河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带动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样本相关系数为 0.95996,通过对样本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可以得出在显著水平0.05下,统计量的观测值为6.854,在拒绝域(—∞,-2.776] U [2.776,+∞)内,这种线性相关程度是显著的.。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有高度的正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性高于区域经济的影响,说明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多,人们投资于高等教育的水平在提高。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35.53%,从而高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居民收入也有较大的正相关性。
3.Y,-口的变化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负相关。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随着人口自然率的减少,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在增长,范围在扩大,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其样本相关系数为—0.9591,通过对其样本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在显著水平0.05下,统计量的观测值为3.3882,在拒绝域 (—∞,—2.776] U [2.776,+∞)内,这种线性相关程度是显著的。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具有高度的负相关性,随着人口自然率的降低,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在提高,因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35.53%,从而高等职业教育与人口的自然率也有较大的负相关性。
四、影响河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第一,政治因素。国家对高职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远期发展的前景与预测,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关注和政策保障等。第二,社会的认同度因素。人们对高职教育认同度的提高。第三,经费的投入因素。办学经费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没有足够的办学经费是不可能把高职办出特色的。
2.客观因素。第一,区域经济因素,如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地方经济的三个产业的结构比率,农业和加工业的发展水准,运输和物流及商贸的发展。第二,区域人口因素,如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
3.综合因素。第一,教师因素。教师水平和技能的高低决定一个学校的毕业生素质的高低,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理念和工作理念。提高教师的理念品位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第,二,教材因素。适合办学理念的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依据,开发高职教育的特色教材、精品课程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第三,专业及定位因素。如何实现学校的办学定位至关重要,办出拳头专业、特色专业、品位专业才能增强学校的生命力。
五、建构河南高职发展的“三维——八卦”动态数学模型
我们根据建构模型理论,通过以上的分析把影响河南高职发展因素分成三个维度八个层面,并结合上述对区域经济和区域人口的分析给出影响指标。在动态数学模型中的水平平面上的两条坐标轴表示高职教育发展的两条平衡的支撑腿,它们是支撑高职院校的平台,竖直方向的坐标轴是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它是决定高职教育是否健康有序发展的杠杆。内部管理是在主客观双因素这个平台上作用的。三个维度共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八个挂限的有机整合,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这个雪球在原点处越滚越大,越滚越健康,任何一个方向的受力不均都有可能使高等职业教育脱离教育规律,滑向一边,影响持续的发展。在客观因素的区域经济和区域人口中我们已通过计算得到他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系数。由于还没有完全完成对影响高职教育的全部因素研究,现在还无法给出客观因素影响高职教育的系数。但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最终计算出每个层面对高职教育的影响系数。
通过上述数字化、模型化,构建出动态空间的“三维——八卦”数学模型,找出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各因素的协调发展,把高职教育发展理解为“三维——八卦”雪球滚动前进图。对河南的高职教育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给决策政府部门提供了一定决策的理论依据,对高职院校的内部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教育事业统计公报[Z].~.
[2]河南省国民经济与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1998—2004.
[3]沈剑光,张建君.构建职业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31).
[4]欧阳河等.湖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31).
[5]黄克孝等.构建21世纪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
篇5:高职实验室建设管理与思考
关于高职实验室建设管理与思考
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实验室在担负这一任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就积极探索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以便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职能方面作了阐述.
作 者:张永芬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现代企业文化 英文刊名:MORDEN ENTERPRISE CULTURE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7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管理篇6:对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
对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
本文探讨了高职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发展高职教育进行了对策研究,以期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作 者:曾琦斐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教育 现状 问题 对策篇7: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考
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考
从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特色的角度出发,根据浙江省高职院校的'专业分布状况,分析目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从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专业评估等几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 者:黄承 HUANG Cheng 作者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21 刊 名:航海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MARITIME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27(2) 分类号:U676.2 关键词:浙江省 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篇8: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传统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多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和加强实践教学,努力做到学校与社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师生与实践劳动者相结合.通过立项研究,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实践,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建设、课程教学模式、实践和实训过程河内容等领域作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些建设性的成果.
作 者:朱小祥 李俊 作者单位:朱小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电子系,湖北,武汉,430205)李俊(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实训中心,湖北,武汉,430205)
刊 名:学理论 英文刊名:THEORY RESEARCH 年,卷(期):2009 “”(15) 分类号:G718.5 关键词:应用电子 专业岗位能力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核心课程【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相关文章:
10.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