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原文及赏析

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原文及赏析

2023-05-04 08:27:1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海晕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原文及赏析,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原文及赏析

篇1: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原文及赏析

[宋代]苏轼

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

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早满湖。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漾双凫。

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

译文

寒食节到西湖时天还没亮,太守还没有来,两县令先来了。

天色未明,乌鸦尚在啼鸣,官船早已满湖都是。礼仪乐队尚未列好队伍迎接太守,远处水面就迅速驶来了两县令的船只。

青山倒映在湖中,用篙撑船的年轻人驾驶着龙船,岸上青烟缭绕,那是从有柄的香炉里升腾起来的。难得遇见如此晴朗的春日,而年老多病的我只想真正地睡一觉。但愿能有一个僧榻,让我好好地睡一会。

注释

瑞鹧鸪:词牌名。原本七言律诗,由唐人谱曲而成词调。又名《舞春风》、《鹧鸪词》等。有上下片首句平起或仄起两种格式。

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古代寒食节时禁火,吃冷食。

太守:宋代对知府、知州的别称。此处指当时杭州知州陈襄。

两县令:指钱塘令周邠(bīn)和仁和令徐畴。

朱舰红船:指各级文武官员的船只。宋代官船涂以朱红色。“朱舰”一本做“乌榜”。

鼓吹:汉以来古乐名。这里泛指当时演奏的乐曲。

五马:太守的代称。

水云:远处水面。滚:泛舟。双凫(fú):此处指二县令。

黄帽:指用篙(gāo)撑船的年轻人。见《汉书》卷九十三《佞幸传》。

螭(chī)头舫:泛指龙船。螭,古代传说中一种动物,蛟龙之属。

须臾:片刻。

赏析:

该词是一首纪游即景之作。词前有小序,序中交代了时间、地点及有关人物。上片写天色未明时的景物,并暗示“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开头“城头月落尚啼乌”一句,借用唐诗“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象(也是实写),写出了黎明前的特征性景物。暗点题目中“未明”二字,而且景中有事,由自己从杭州城内出发写起,也暗示了西湖的方位(“月落”在西方),下句写到西湖便不觉突兀。接着写来到西湖边一眼瞥见的景物:“朱舰红船早满湖。”意思是大大小小的游船早已满湖都是。正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可见西湖上游人游兴之浓,也为下文写“两县令先在”伏下一笔。“尚”、“早”二字前后唿应,体现了两句所描述的景物在时间上的联系。三、四句就同游伴侣着笔,意思是说还未安排用乐曲来迎接太守,而水天一色的`湖面先已荡漾起两位县令的游船。两句一虚一实,暗点题目“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双凫”既是用典,也是比喻,用来指游兴极高的两位县令,显然也带有调侃的意味。

下片承上二、四句,再写湖上、岸边景物,并略表厌倦之意。“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两句展现了西湖湖上、岸边有特色的画面。这既是西湖景,又是风俗画,给人以清新感。篇末二句回笔写苏轼自己,与起笔相照应,表达了某种厌倦的情绪和澄淡的情怀。

全词展示了寒食节清晨众官迎接太守到来的一段场景特写。其中,苏轼的傲散与两县令的恭谨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苏轼厌倦官场应酬,蔑视俗吏的内心情怀。

篇2:苏轼《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全词翻译赏析

《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早满湖。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漾双凫。

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

【前言】

《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该词是一首纪游即景之作,词前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及有关人物。上片写天色未明时的景物,下片写湖上、岸边景物,并略表厌倦之意。全词描写了寒食节清晨众官迎接太守到来的场景,表现出苏轼厌倦官场风气的情怀。

【注释】

⑴瑞鹧鸪:词牌名。原本七言律诗,由唐人谱曲而成词调。又名《舞春风》、《鹧鸪词》等。有上下片首句平起或仄起两种格式。

⑵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古代寒食节时禁火,吃冷食。

⑶太守:宋代对知府、知州的别称。此处指当时杭州知州陈襄。

⑷两县令:指钱塘令周邠(bīn)和仁和令徐畴。

⑸朱舰红船:指各级文武官员的船只。宋代官船涂以朱红色。“朱舰”一本做“乌榜”。

⑹鼓吹:汉以来古乐名。这里泛指当时演奏的乐曲。

⑺五马:太守的代称。

⑻水云:远处水面。滚:泛舟。双凫(fú):《后汉书》卷八十二《方术传上》载,王乔做县令时,能化为双凫(野鸭)飞到京都,定期朝见皇帝。此处指二县令。

⑼黄帽:指用篙(gāo)撑船的年轻人。见《汉书》卷九十三《佞幸传》。

⑽螭头舫:泛指龙船。螭,古代传说中一种动物,蛟龙之属。

⑾鹊尾炉:《诗集》同题诗同句王文诰注引《法苑珠林》:“费崇先,吴兴人,少尤信佛法,每听经,常以鹊尾香炉置膝前。”查慎行注引《珠林》:“香炉有柄,日鹊尾炉。”

⑿须臾:片刻。

【翻译】

天色未明,乌鸦尚在啼鸣,官船早已满湖都是。礼仪乐队尚未列好队伍迎接太守,远处水面就迅速驶来了两县令的船只。青山倒映在湖中,用篙撑船的年轻人驾驶着龙船,岸上青烟缭绕,那是从有柄的香炉里升腾起来的。难得遇见如此晴朗的'春日,而年老多病的我只想真正地睡一觉。但愿能有一个僧榻,让我好好地睡一会。

【赏析】

该词是一首纪游即景之作。词前有小序,序中交代了时间、地点及有关人物。上片写天色未明时的景物,并暗示“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开头“城头月落尚啼乌”一句,借用唐诗“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象(也是实写),写出了黎明前的特征性景物。暗点题目中“未明”二字,而且景中有事,由自己从杭州城内出发写起,也暗示了西湖的方位(“月落”在西方),下句写到西湖便不觉突兀。接着写来到西湖边一眼瞥见的景物:“朱舰红船早满湖。”意思是大大小小的游船早已满湖都是。正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可见西湖上游人游兴之浓,也为下文写“两县令先在”伏下一笔。“尚”、“早”二字前后呼应,体现了两句所描述的景物在时间上的联系。三、四句就同游伴侣着笔,意思是说还未安排用乐曲来迎接太守,而水天一色的湖面先已荡漾起两位县令的游船。两句一虚一实,暗点题目“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双凫”既是用典,也是比喻,用来指游兴极高的两位县令,显然也带有调侃的意味。

下片承上二、四句,再写湖上、岸边景物,并略表厌倦之意。“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两句展现了西湖湖上、岸边有特色的画面。这既是西湖景,又是风俗画,给人以清新感。篇末二句回笔写苏轼自己,与起笔相照应,表达了某种厌倦的情绪和澄淡的情怀。

全词展示了寒食节清晨众官迎接太守到来的一段场景特写。其中,苏轼的傲散与两县令的恭谨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苏轼厌倦官场应酬,蔑视俗吏的内心情怀。

篇3:瑞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期思溪上日千回。

樟木桥边酒数杯。

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

不是长卿终慢世,只缘多病又非才。

译文

期思溪上的日子过了一天又一天,樟木桥边饮酒无数杯。溪水照影,人影却不随流水同去。酒醉脸红,恰似少年青春重来。

蝉声稀疏,树林反而显得格外幽静,野菊半开,恰有孤蝶轻轻地飞来。不是我学司马相如有意傲世,只因生来多病又无才。

注释

瑞鹧鸪:词牌名,又名“舞春风”“桃花落”“鹧鸪词”“拾菜娘”“天下乐”“太平乐”“五拍”“报师思”等。以冯延巳《舞春风·才罢严妆怨晓风》为正体,双调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平韵。

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居住并终老于此。

响涩(sè):响声嘶哑干涩。逾(yú):更加,格外。

冷蝶:冷清之蝶,犹言孤蝶。

长卿慢世:汉代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即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多病非才:据《唐诗纪事》,唐明皇见到孟浩然,命他诵其诗作。缘:因为。

赏析:

此词当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自镇江归铅山之后。作者因罢官闲居,备感落寞无聊,因作此词抒怀。

篇4:李清照《瑞鹧鸪·双银杏》原文赏析

这是一首假物咏情词。易安居士假双银杏之被采摘脱离母体,喻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离乡背井、避乱南方的颠沛愁怀。

其上片开始先咏物以寄兴。“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是说:这银杏的风姿气韵、整个形体都不很起眼,但是较之樽前黄澄澄的甘桔来说,甘桔却只堪称奴婢。这是一种“先声夺人”的写法,起不同凡响的效果。“都”,在此作硕大、华美解,“未甚都”是指银杏作为果类食品,并不以果肉汁多、形体硕大诱人。词人在此用现成典故与银杏相比,称桔“可为奴”,足见作者对银杏的偏爱。

词人之所以深爱银杏,未必因为它是珍稀贡品,而是睹物伤情,有所触发。“谁怜流落江湖上,玉肌冰骨未肯枯”两句便作了极好的`解答:这枝双蒂银杏被人采下,永离高大茂密的树干,成为人们的盘中之果,采摘的人自然不会怜它,那么有谁怜它呢?看到它那圆浑、洁白虽离枝而不肯枯萎的形状,激起了词人的无限怜爱与自伤。这两句是吟物而不拘泥于物,与其说是在写银杏,毋宁说是借双银杏在直接写流落异地的自家夫妻。“玉肌冰骨”一词,意在突出一种高尚的人品道德与不同流合污的民族气节;“未肯枯”则是表示坚持自身的理想追求,不为恶劣环境所屈服;这些都是士大夫、文人所崇尚的自尊自强之志。

下片首句“谁教并蒂连枝摘”是实写句,接下来“醉后明皇倚太真“则是一个联想句,一实一虚,有明有暗。这两颗对生银杏,因摘果人的手下留情,所以便保持了并蒂完朴的美好形象,其两相依偎、亲密无间的形态,恰似“玉楼宴罢”醉意缠绵的杨玉环与李隆基。唐明皇与杨玉环这是一对世人共许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侣,他们的名字也几化为纯真爱情的象征。这两句点出了银杏虽被摘而尚并蒂,正如易安夫妇虽流落异地而两情相依。这当是不幸之中足以欣慰之事。

结尾句“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的妙处在于使用谐声字:易安居士亲手将两枚洁白鲜亮的银杏掰开,夫妻二人一人一颗,情真意切。要吟颂它的滋味如何,是否清纯香美,这却深深地蕴藏在两人的心底。“两家新”的“新”字,在这里显然是取其谐音“心”。

此词采用拟人手法,将双银杏比作玉洁冰清、永葆气节的贤士,比作患难与共、不离不分的恋人,贴切深刻;尾句使用谐音手法,不仅略带诙谐而且起脱俗之效。

篇5:李清照《瑞鹧鸪·双银杏》原文赏析

《瑞鹧鸪·双银杏》背景:

本词约作于李清照南渡时期,即建炎元年到建炎二年(1127-1128年)。当时金人大举南侵,北宋朝廷崩溃。建炎元年(1127年)三月,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收藏准备南下。李清照押运书籍器物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抵达江宁府,本词即作在行程中。

《瑞鹧鸪·双银杏》

李清照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瑞鹧鸪·双银杏》翻译:

风度韵致,仪态雍容,看起来并不十分奢侈华丽,即使如此,而酒尊前的柑桔,还是显得逊色几分。流落江湖,有谁怜?有谁惜?玉洁的肌肤,冰清的风骨,依然故我,不肯枯竭。

是谁将这并蒂连理果双双摘下?恰似那酒醉之后的唐明皇与太真贵妃相拥相依。居士擘开连理果,情真意切,两人分享,品尝风味,醇香清新,心心相惜。

《瑞鹧鸪·双银杏》字词解释:

⑴瑞鹧鸪:词牌名。此词极似七言绝句,与“瑞鹧鸪”词体不合。

⑵“风韵”句:《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至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此系反意隐括。都:姣好,美盛。

⑶甘橘可为奴:甘橘别称木奴。银杏,又名白果,其树为高大乔木,名公孙树,又称帝王树;叶呈扇面形,因果实形似小杏而硬皮及核肉均呈淡白色,故呼为银杏;其味甘而清香可食,起滋补药用。据说银杏在宋代初年被列为贡品。“甘桔”为“奴”典出《三国志·吴书·孙休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丹阳太守李衡……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桔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衡亡二十余日,儿以白母,母曰:‘此当是种甘桔也’。”桔奴,又称“木奴”,唐·李商隐有“青辞木奴桔,紫见地仙芝”(《陆发荆南始至商洛》)的诗句。

⑷玉骨冰肌:清澈高洁。

⑸“醉后”一句:周勋初《唐人遗事汇编》卷二:“明皇与贵妃幸华清宫。因宿酒初醒,凭纪子肩同看木芍药。上亲折一枝,与妃子同嗅其艳。”太真、贵妃均指杨玉环。此句意谓双银杏的并蒂相连,犹如唐明皇和杨贵妃倚倚靠靠亲密无间。

《瑞鹧鸪·双银杏》主旨:

此词假双银杏之被采摘脱离母体,喻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作者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离乡背井、避乱南方的颠沛愁怀。

篇6:瑞鹧鸪·双银杏原文翻译赏析

瑞鹧鸪·双银杏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朝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译文

风度韵致,仪态雍容,看起来并不十分奢侈华丽,即使如此,而酒尊前的柑桔,还是显得逊色几分。流落江湖,有谁怜?有谁惜?玉洁的肌肤,冰清的风骨,依然故我,不肯枯竭。

是谁将这并蒂连理果双双摘下?恰似那酒醉之后的唐明皇与太真贵妃相拥相依。居士擘开连理果,情真意切,两人分享,品尝风味,醇香清新,心心相惜。

注释

瑞鹧鸪:词牌名。此词极似七言绝句,与“瑞鹧鸪”词体不合。

“风韵”句:《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至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此系反意隐括。都:姣好,美盛。

甘橘可为奴:甘橘别称木奴。银杏,又名白果,其树为高大乔木,名公孙树,又称帝王树;叶呈扇面形,因果实形似小杏而硬皮及核肉均呈淡白色,故呼为银杏;其味甘而清香可食,起滋补药用。据说银杏在宋代初年被列为贡品。“甘桔”为“奴”典出《三国志·吴书·孙休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丹阳太守李衡……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桔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衡亡二十余日,儿以白母,母曰:‘此当是种甘桔也’。”桔奴,又称“木奴”,唐·李商隐有“青辞木奴桔,紫见地仙芝”(《陆发荆南始至商洛》)的诗句。

⑷玉骨冰肌:清澈高洁。

醉后”一句:周勋初《唐人遗事汇编》卷二:“明皇与贵妃幸华清宫。因宿酒初醒,凭纪子肩同看木芍药。上亲折一枝,与妃子同嗅其艳。”太真、贵妃均指杨玉环。此句意谓双银杏的并蒂相连,犹如唐明皇和杨贵妃倚倚靠靠亲密无间。

赏析:

这是一首借物咏情词。易安居士假双银杏之被采摘脱离母体,喻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离乡背井、避乱南方的颠沛愁怀。

其上片开始先咏物以寄兴。“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是说:这银杏的风姿气韵、整个形体都不很起眼,但是较之樽前黄澄澄的甘桔来说,甘桔却只堪称奴婢。这是一种“先声夺人”的写法,起不同凡响的效果。“都”,在此作硕大、华美解,“未甚都”是指银杏作为果类食品,并不以果肉汁多、形体硕大诱人。词人在此用现成典故与银杏相比,称桔“可为奴”,足见作者对银杏的偏爱。

词人之所以深爱银杏,未必因为它是珍稀贡品,而是睹物伤情,有所触发。“谁怜流落江湖上,玉肌冰骨未肯枯”两句便作了极好的解答:这枝双蒂银杏被人采下,永离高大茂密的树干,成为人们的盘中之果,采摘的人自然不会怜它,那么有谁怜它呢?看到它那圆浑、洁白虽离枝而不肯枯萎的形状,激起了词人的无限怜爱与自伤。这两句是吟物而不拘泥于物,与其说是在写银杏,毋宁说是借双银杏在直接写流落异地的自家夫妻。“玉肌冰骨”一词,意在突出一种高尚的人品道德与不同流合污的民族气节;“未肯枯”则是表示坚持自身的理想追求,不为恶劣环境所屈服;这些都是士大夫、文人所崇尚的自尊自强之志。

下片首句“谁教并蒂连枝摘”是实写句,接下来“醉后明皇倚太真“则是一个联想句,一实一虚,有明有暗。这两颗对生银杏,因摘果人的手下留情,所以便保持了并蒂完朴的美好形象,其两相依偎、亲密无间的形态,恰似“玉楼宴罢”醉意缠绵的杨玉环与李隆基。唐明皇与杨玉环这是一对世人共许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侣,他们的名字也几化为纯真爱情的象征。这两句点出了银杏虽被摘而尚并蒂,正如易安夫妇虽流落异地而两情相依。这当是不幸之中足以欣慰之事。

结尾句“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的妙处在于使用谐声字:易安居士亲手将两枚洁白鲜亮的银杏掰开,夫妻二人一人一颗,情真意切。要吟颂它的滋味如何,是否清纯香美,这却深深地蕴藏在两人的心底。“两家新”的“新”字,在这里显然是取其谐音“心”。

此词采用拟人手法,将双银杏比作玉洁冰清、永葆气节的贤士,比作患难与共、不离不分的恋人,贴切深刻;尾句使用谐音手法,不仅略带诙谐而且起脱俗之效。

篇7:瑞鹧鸪·双银杏原文翻译赏析

原文:

风韵雍容未甚都。

尊前甘橘可为奴。

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

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译文

风度韵致,仪态雍容,看起来并不十分奢侈华丽,即使如此,而酒尊前的柑桔,还是显得逊色几分。流落江湖,有谁怜?有谁惜?玉洁的肌肤,冰清的风骨,依然故我,不肯枯竭。

是谁将这并蒂连理果双双摘下?恰似那酒醉之后的唐明皇与太真贵妃相拥相依。居士擘开连理果,情真意切,两人分享,品尝风味,醇香清新,心心相惜。

注释

瑞鹧鸪:词牌名。此词极似七言绝句,与“瑞鹧鸪”词体不合。

“风韵”句:《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至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此系反意隐括。都:姣好,美盛。

甘橘可为奴:甘橘别称木奴。银杏,又名白果,其树为高大乔木,名公孙树,又称帝王树;叶呈扇面形,因果实形似小杏而硬皮及核肉均呈淡白色,故呼为银杏;其味甘而清香可食,起滋补药用。据说银杏在宋代初年被列为贡品。“甘桔”为“奴”典出《三国志·吴书·孙休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丹阳太守李衡……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桔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衡亡二十余日,儿以白母,母曰:‘此当是种甘桔也’。”桔奴,又称“木奴”,唐·李商隐有“青辞木奴桔,紫见地仙芝”(《陆发荆南始至商洛》)的诗句。

⑷玉骨冰肌:清澈高洁。

醉后”一句:周勋初《唐人遗事汇编》卷二:“明皇与贵妃幸华清宫。因宿酒初醒,凭纪子肩同看木芍药。上亲折一枝,与妃子同嗅其艳。”太真、贵妃均指杨玉环。此句意谓双银杏的并蒂相连,犹如唐明皇和杨贵妃倚倚靠靠亲密无间。

赏析:

本词约作于李清照南渡时期,即建炎元年到建炎二年(1127-1128年)。当时金人大举南侵,北宋朝廷崩溃。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收藏准备南下。李清照押运书籍器物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抵达江宁府,本词即作在行程中。

篇8:李清照《瑞鹧鸪·双银杏》原文注释赏析

李清照《瑞鹧鸪·双银杏》原文注释赏析

原文

风韵雍容未甚都⑵,尊前甘橘可为奴⑶。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⑷。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⑸。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注释

⑴瑞鹧鸪:词牌名。此词极似七言绝句,与“瑞鹧鸪”词体不合。

⑵“风韵”句:《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至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此系反意隐括。都:姣好,美盛。

⑶甘橘可为奴:甘橘别称木奴。银杏,又名白果,其树为高大乔木,名公孙树,又称帝王树;叶呈扇面形,因果实形似小杏而硬皮及核肉均呈淡白色,故呼为银杏;其味甘而清香可食,起滋补药用。据说银杏在宋代初年被列为贡品。“甘桔”为“奴”典出《三国志·吴书·孙休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丹阳太守李衡……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桔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衡亡二十余日,儿以白母,母曰:‘此当是种甘桔也’。”桔奴,又称“木奴”,唐·李商隐有“青辞木奴桔,紫见地仙芝”(《陆发荆南始至商洛》)的诗句。

⑷玉骨冰肌:清澈高洁。

⑸“醉后”一句:周勋初《唐人遗事汇编》卷二:“明皇与贵妃幸华清宫。因宿酒初醒,凭纪子肩同看木芍药。上亲折一枝,与妃子同嗅其艳。”太真、贵妃均指杨玉环。此句意谓双银杏的并蒂相连,犹如唐明皇和杨贵妃倚倚靠靠亲密无间。

创作背景

本词约作于李清照南渡时期,即建炎元年到建炎二年(1127-1128年)。当时金人大举南侵,北宋朝廷崩溃。建炎元年(1127年)三月,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收藏准备南下。李清照押运书籍器物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抵达江宁府,本词即作在行程中。

此词假双银杏之被采摘脱离母体,喻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作者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离乡背井、避乱南方的颠沛愁怀。全词将双银杏比作玉洁冰清、永葆气节的贤士,比作患难与共、不离不分的恋人,贴切深刻;尾句使用谐音手法,不仅略带诙谐而且起脱俗之效。本词是否为李清照之作仍存争议,也有人认为本作并非是一首词,而是一首七言绝句。

【句解】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上句说银杏开花时,风致韵味大大方方(雍容),可也不特别美丽(都)。尊前甘橘开花时也不漂亮呀,可却被人们称为木奴,就是被人看重。这是代银杏抱不平。“木奴”是对柑橘的爱称。

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两相比较,彼此差不多,可是甘橘可为奴,而银杏却流落江湖。就是无人收留,不被重视。可是它本身呢?却很自重,玉样的骨,冰样的肌,还不肯枯朽(银杏系长寿之树),就是不自暴自弃。“玉骨冰肌”见苏轼词:“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又杜甫《徐卿二子歌》:“秋水为神玉为骨。”黄庭坚诗:“寒香寂寂动玉肌。”这里用它,有对银杏称赞意。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谁教”是责问的口气,责问什么呢?就是不知谁把并蒂而生的银杏连枝摘下来,使人看来好像唐明皇醉后倚在杨贵妃身上一样。

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客斋四笔》卷十六:“世传东坡一绝句:‘莲子擘开须见薏。”’按:“薏”就是莲心。《尔雅·释草》:“荷,其实‘莲’,其中‘的’,‘的’中‘薏’。”邢呙疏引陆机疏云:“莲青皮,里白,子为的,子中有青为薏,味甚苦。”此系借用。“居士”,作者自称(自号易安居士)。我现在擘开它们,是真有意的,就是要所有身居两地的人吟我这诗时,感觉“新”。这个“新”字是“辛”的谐音字,就是那风味会是很苦的。古人诗词,常借用谐音字以见意。有时容易看出,有时须仔细体会作者写时的心意才能获得。此“新”字讲作“辛”,即属此类。若停在“新”字上,就是擘开后,两边都是“新”的。似乎没有什么意义。

【赏析一】

这是一首假物咏情词。易安居士假双银杏之被采摘脱离母体,喻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离乡背井、避乱南方的颠沛愁怀。

其上片开始先咏物以寄兴。“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是说:这银杏的风姿气韵、整个形体都不很起眼,但是较之樽前黄澄澄的甘桔来说,甘桔却只堪称奴婢。这是一种“先声夺人”的写法,起不同凡响的效果。“都”,在此作硕大、华美解,“未甚都”是指银杏作为果类食品,并不以果肉汁多、形体硕大诱人。词人在此用现成典故与银杏相比,称桔“可为奴”,足见作者对银杏的偏爱。

词人之所以深爱银杏,未必因为它是珍稀贡品,而是睹物伤情,有所触发。“谁怜流落江湖上,玉肌冰骨未肯枯”两句便作了极好的解答:这枝双蒂银杏被人采下,永离高大茂密的树干,成为人们的盘中之果,采摘的人自然不会怜它,那么有谁怜它呢?看到它那圆浑、洁白虽离枝而不肯枯萎的形状,激起了词人的无限怜爱与自伤。这两句是吟物而不拘泥于物,与其说是在写银杏,毋宁说是借双银杏在直接写流落异地的自家夫妻。“玉肌冰骨”一词,意在突出一种高尚的人品道德与不同流合污的民族气节;“未肯枯”则是表示坚持自身的'理想追求,不为恶劣环境所屈服;这些都是士大夫、文人所崇尚的自尊自强之志。

下片首句“谁教并蒂连枝摘”是实写句,接下来“醉后明皇倚太真“则是一个联想句,一实一虚,有明有暗。这两颗对生银杏,因摘果人的手下留情,所以便保持了并蒂完朴的美好形象,其两相依偎、亲密无间的形态,恰似“玉楼宴罢”醉意缠绵的杨玉环与李隆基。唐明皇与杨玉环这是一对世人共许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侣,他们的名字也几化为纯真爱情的象征。这两句点出了银杏虽被摘而尚并蒂,正如易安夫妇虽流落异地而两情相依。这当是不幸之中足以欣慰之事。

结尾句“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的妙处在于使用谐声字:易安居士亲手将两枚洁白鲜亮的银杏掰开,夫妻二人一人一颗,情真意切。要吟颂它的滋味如何,是否清纯香美,这却深深地蕴藏在两人的心底。“两家新”的“新”字,在这里显然是取其谐音“心”。

此词采用拟人手法,将双银杏比作玉洁冰清、永葆气节的贤士,比作患难与共、不离不分的恋人,贴切深刻;尾句使用谐音手法,不仅略带诙谐而且起脱俗之效。

【赏析二】

古代诗词中,咏叹花草,借物抒情之作无数。或赋草木以人的性格,表达作者的好恶;或由花草的自然变化中,引起联想,唤起诗意。前者为托物喻意,后者为触景生情。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把两者结合,由咏物到叹人,物我相融,相辅相成,表现了词人“玉骨冰肌未肯枯”的性格。

这首词是咏叹银杏的,有的选本题作“双银杏”,可知咏叹的银杏是一支树枝上并结的两颗果实。银杏树是一种长年生落叶乔木,寿命可长达千余年,其果实为椭圆形,种仁亦可食用。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首两句先点明了银杏雍容的风貌。银杏的风度是那样温和、大方,虽然并不美丽,但却端庄典雅,让人油然而生爱慕之情。 “雍容”通常用以形容人的态度温和大方,词人在此把银杏拟人化,当作一个有生命有思想的人来描写,又用“未甚都”来限定,既写出了银杏的风韵,而又不夸大其辞。接着又用“甘桔可为奴”的典故,用摆在酒尊前的甘桔与银杏对比,则甘桔只有作奴仆的资格,表达出词人对银杏的赞赏之情。

三、四两句进一步赞叹银杏的品格。“谁怜流落江沥上,玉骨冰肌未肯枯。“摆在尊前的银杏,远离了母体,失去了依靠。词人不禁叹道:银杏啊,有谁能怜悯你到处流浪的处境(指银杏被商贾作为果品,贩卖到各地),有谁能体贴你无家可归的苦楚呢?然而,你虽身处逆境却不甘枯萎,真可谓“肌肤若冰霜,绰约若处子”(《庄子·逍遥游》)。本文来自古诗百科

词人在这里完全把银杏当作一个人来看待了,她用深情的笔触,写出了银杏在逆境中倔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格;既有深深的同情,又含由衷的赞许。词人的感情已完全倾注到银杏的身上。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过片这两句与上片“谁怜”句相应,用“谁教”二字提问,再次从正面描写银杏。是谁有意把这对并蒂的银杏连枝摘下,就象醉后的唐明皇倚在杨贵妃身边一样?这双银杏虽被连枝摘下,却仍相依相偎,紧紧相连。可词人自己呢?在遭逢离乱之后,只剩下了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并蒂连枝”的银杏与孑然一身流落他乡的词人,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流露出词人心中的孤寂与感慨。

结句直接抒发词人对银杏的挚情。 “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词人剖开银杏的果实,里面含着圆圆的种仁。那种仁的味道,同样醇美宜人。“真有意”以“意”代“薏”,指银杏的种仁,同时也取用“意”字本义。词人仿佛从银杏上体会到了意——一种与人相亲的深情厚意。

“两家新”不甚可解,可能是指双仁杏被剖为二,品尝滋味,清爽可口之意。此篇是咏物之作。宋代张炎在《词源》中说:咏物词要“全章精粹,所咏嘹然在目,且不留滞於物。”也就是说,咏物词如仅仅停留在咏物上,无论写得怎样曲尽妙处,也总是意义不大,境界不高;在曲尽事物妙处的基础上,还必须不停留在物上,写出人的思想情志,这样才有价值。这也就是刘熙载((艺概》中所说的咏物词要“不离不即”。李清照的这首词可以说是做到了这一点。从词西上看,词人从不同角度赞咏了银杏的形貌,每句话都是在说银杏。但写银杏的同时又是在写自己,写自己的感概。词人把银杏拟人化,正是为了表达自身感情的需要;银杏所具备的品质,也就是词人自身性格的再现。李清照的后半生,流落异乡,孤独苦闷,无人理解,无人过问。但她并没有对生活丧失信心,在艰难的处境中,仍努力追求,探索新的艺术境地,保持着“未肯枯”的刚强性格。“谁怜流落江湖上?”这一反问句子,既间接地表达出词人流落江湖、无依无靠无人问的窘境,也饱含着词人心中的怨与恨:怨老天无眼,世道不公,恨朝廷腐败,金人入侵。“玉骨冰肌未肯枯”正体现了她处身逆境仍不屈从世俗、洁身自好的人格。

词中运用了拟人、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传情达意。词人笔下的银杏,仿佛是有思想有感知的人,在聆听词人对‘‘她“诉说伤心话。词中对银杏的描写直接采用明线,同时又伏有一条暗线一词人的自我遭遇。词中写的是双银杏, “并蒂”“连枝’’“两家”等词的运用,尤其是“明皇倚太真”一句,无不反衬出词人的孤单。词中还连用了几个典故。通过用典,启发读者的想像,巧妙地表达出词人内心蕴藏的思想感情。典故在词中就象盐融于水中,既看不到盐的结晶,又可品尝到它的滋味。

考证点评

赵万里辑《漱玉词》:按虞、真二部,诗馀绝少通叶。极似七言绝句,与《瑞鹧鸪》词体不合。

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卷一:按上海新编《李清照集》以为此首乃历来怀疑不是李清照之作品,未知何据。赵万里仅疑其非词而已。

《济南名士丛书·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清照此词,不仅前后押两韵部,其中间四句,既不对仗,而且上下阕衔接处,亦不粘连,明为两首绝句。有人据此怀疑非清照作品,则证据不足。盖本为两首绝句,误抄一起,《花草粹编》编者遽加《瑞鹧鸪》名,并妄题为“双银杏”耳。

语言学家刘征评此词:从风格来说确实不似易安居士之作。全词平淡,但也融合有词人独特的情感。

玉骨冰肌 拼音:yù gǔ bīng jī

形容女子苗条的身段和洁白光润的肌肤。 宋 杨无咎 《柳梢青》词:“玉骨冰肌,为谁偏好,特地相宜,一段风流。”《再生缘》第二回:“生成玉骨冰肌态,长就兰襟蕙质心。”

【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1.瑞鹧鸪,瑞鹧鸪苏轼,瑞鹧鸪的意思,瑞鹧鸪赏析

2.瑞鹧鸪,瑞鹧鸪谭处端,瑞鹧鸪的意思,瑞鹧鸪赏析

3.瑞鹧鸪,瑞鹧鸪马钰,瑞鹧鸪的意思,瑞鹧鸪赏析

4.瑞鹧鸪,瑞鹧鸪周纯,瑞鹧鸪的意思,瑞鹧鸪赏析

5.瑞鹧鸪,瑞鹧鸪史铸,瑞鹧鸪的意思,瑞鹧鸪赏析

6.赵彦端——《瑞鹧鸪》

7.杨尚希原文及译文

8.《新春》原文及赏析

9.自遣原文及赏析

10.大东原文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原文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