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送李愿归盘谷序翻译

送李愿归盘谷序翻译

2023-06-24 08:08: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没必要的水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送李愿归盘谷序翻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送李愿归盘谷序翻译,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送李愿归盘谷序翻译

篇1: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翻译

李愿是韩愈的好朋友,生平不详。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冬,韩愈在长安等候调官,因仕途不顺,心情抑郁,故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吐露心中郁抑不平之情。首段叙述盘谷环境之美及得名由来。接着三段借李愿之口,运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了三种人: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官迷,于映衬、对比中表达他对官场腐化的憎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古人在朋友临别时,常常赋诗为赠,“序”是阐述赠诗的缘由和意旨的。本文末段“歌曰”以下就是赠诗。歌辞极言隐居之乐,立意深刻而善藏不露,句式偶俪而富于变化,流畅生动,和谐可诵,有一唱三叹的情致。相传苏轼最爱此文,评价很高。

【原文】

太行之阳有盘谷[1].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2].”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3],进退百官[4],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5],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6],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7],秀外而惠中[8],飘轻裾[9],翳长袖[10],粉白黛绿者[11],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12],争妍而取怜[13].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14],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15],刀锯不加[16],理乱不知17],黜陟不闻[18].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19],足将进而趑趄[20],口将言而嗫嚅[21],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22],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23],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24];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25],廓其有容(26];缭而曲[27],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28]!”

【注释】

[1]阳:山的南面叫阳。盘谷:在今河南济源北二十里。[2]盘旋:同盘桓,留连、逗留。[3]庙朝:宗庙和朝廷。古代有时在宗庙发号施令。“庙朝”连称,指中央政权机构。[4]进退:这里指任免升降。[5]旗旄(máo):旗帜。旄,旗竿上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6]才畯:才能出众的人。畯,同“俊”.[7]便(pián骈)体:美好的体态。[8]惠中:聪慧的.资质。惠,同“慧”.[9]裾(jū居):衣服的前后襟。[10]翳(yì):遮蔽,掩映。[11]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12]负恃:依仗。这里指自恃貌美。[13]怜:爱。[14]恶:厌恶。[15]车服:代指官职。古代以官职的品级高下,确定所用车子和服饰。[16]刀锯:指刑具。[17]理:治。唐代避高宗李治的名讳,以“理”代“治”.[18]黜陟(chùzhì):指官吏的进退或升降。[19]形势:地位和威势。[20]趑趄(zījū):踌蹰不前。[21]嗫嚅(nièrú):欲言又止的样子。[22]刑辟(pì譬):刑法。[23]昌黎:韩氏的郡望。唐代重世族,所以作者标郡望。[24]稼:播种五谷,这里指种谷处。[25]窈:幽远。[26]廓其有容:广阔而有所容。其:犹“而”.[27]缭:屈曲。[28]徜徉: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

篇2:送李愿归盘谷序课文翻译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译文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山谷叫)盘谷。盘谷那地方,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有人说:“因为盘谷盘绕在两山之间,所以名叫‘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险阻,是隐者所盘旋的地方(所以叫‘盘’。)”我的朋友李愿住在这里。

李愿说:“人被称为大丈夫的情况,我知道了。(一种情况是:)在朝廷上,(他)任免百官,辅佐天子发布政令;在朝廷外,就树起旗帜,陈设弓箭,卫兵在前喝道,侍从塞满道路,仆役们拿着他所需物品,夹道奔驰。(他)高兴起来就随意赏赐,发起怒来就任意处罚。才能出众的人聚集他的跟前,说古道今赞誉他的大德,他听入耳中而不厌烦。(他的家妓)眉毛弯曲,面颊丰满,声音清脆,体态轻盈,外貌秀丽,内心聪慧,(跳起舞来)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他的)白*搽脸,青黛画眉的姬妾,在排列的房屋中清闲地住着,自恃美丽,妒忌别的姬妾得宠;争着比美,求取他的怜爱。(这就是)被天子宠遇赏识、掌握了当代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并非讨厌这些而躲避这种情况,这是命中注定的,是不能侥幸得到的。

(另一种情况是:他)居住在穷荒山野的地方,可以登高望远,可以整日坐在繁茂的树下,可以用清泉洗涤以自我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水果,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作息没有定时,只求安定舒适。与其当面受到称赞,哪里比得上背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心中没有忧虑。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了解国家的治乱,也不打听官吏的升降。(这就是)不被时代赏识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就去做这样的事。

(还有一种人,他)在达官显贵的门下侍候,在通往权势的路上奔走,想举脚走路又不敢走,想开口说话又不敢说,处于污浊卑下的地位而不觉得羞耻,触犯了刑法就要被诛杀,希望有获得成功的万分之一的机会,直到老死而后停止(追求)。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是好还是不好呢?”

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认为他讲得有气魄,与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了一首歌,歌词说:“盘谷之中,是您的府宫。盘谷的土,可以种禾黍。盘谷的泉,可以洗涤,可以溯沿。盘谷险阻,谁会争您的住所?盘谷曲折幽深,空阔广大可以容身;盘谷环绕弯曲,往前走却回到了原处。盘谷快乐啊,快乐无央;虎豹远离啊,蛟龙躲藏;鬼神守护啊,禁绝不祥。有吃有喝啊,长寿安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给我的车轴加油啊,用饲料喂饱我的马,跟随您到盘谷去啊,终我一生要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游逛。”

注释

1、李愿,号盘谷子,唐时隐士,生平事迹不详。盘谷,在今河南济源。

2、太行之阳有盘谷:太行,山名;阳,山的南面叫阳。盘谷:在今河南济源北二十里。

3、丛茂:草木葱茏丰茂的样子。

4、宅幽而势阻:位置偏僻而地势险要。宅,位置。势,地势。

5、盘旋:盘桓,留止不去。

6、坐于庙朝:在宗庙和朝廷参议国家大事。庙,宗庙。朝,朝廷。。指大官居于高位,发号施令、

7、进退:这里表示使动意义,使……进退,即任免的意思。

8、旗旄(máo):旗帜。旄,旗竿上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这是大官出行的标志。

9、罗弓矢:罗列弓箭,这是表示*仪。

10、武夫前呵:武士呼喝开道。

11、才畯:才能出众的人。畯,同“俊”。

12、入耳而不烦:形容爱听阿谀奉承的话。

13、便(pián)体:轻盈的体态。

14、惠中:聪慧的资质。惠,同“慧”。

15、裾(jū):衣服的前后襟。

16、翳(yì):遮蔽,掩映。

17、粉白黛绿:用来形容女子装扮得娇艳妩媚,面容白皙,眉毛美丽。黛,古代女子画眉用的青黑色的颜料。

18、负恃:依靠,指依靠自己的色艺而藐视他人。

19、不可幸而致:不可侥幸得到。幸,侥幸。致,取得、得到。

20、穷居而野处:指居住在闭塞简陋的山野中。

21、茹:吃。

22、起居无时,惟适之安:大意是日常生活作息没有固定的时间,只以舒适为准。适,舒适,在这里用作名词,为“安”的宾语。

23、车服不维:没有官职的束缚。车服,古代官员所乘的车子和所穿的官服依官位的高低而异,这里是用车服来代指官职。维,束缚、约束。

24、刀锯不加:刑罚不施于身。刀锯,古代刑罚中所用的刀和锯,这里泛指刑具。加,施加。

25、理乱:指国家的安宁与**。理,即治,唐人避高宗李治讳,用“理”代“治”字。

26、黜陟(chù zhì):官员的升降。黜,降职。陟,升职。不闻。

27、形势:权势。

28、趦趄(zī jū):想往前走又不敢走的样子。

29、嗫嚅(niè rú):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样子。

30、刑辟(bì):刑法,法律。

31、壮:在这里为意动用法,表示以……为壮。

32、维子之宫:是你居住的房室。维,句首助词,无意义。宫,室、房屋。

33、稼:种植农作物。

34、所:处所。

35、窈:幽深的样子。

36、无央:无尽。央,尽、完。

37、膏(ɡào):油脂,这里用作动词,指用油润滑。

38、秣:喂养(马匹等)。

篇3: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李愿归盘谷序

唐代 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译文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山谷叫)盘谷。盘谷那地方,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有人说:“因为盘谷盘绕在两山之间,所以名叫‘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险阻,是隐者所盘旋的地方(所以叫‘盘’。)”我的朋友李愿住在这里。

李愿说:“人被称为大丈夫的情况,我知道了。(一种情况是:)在朝廷上,(他)任免百官,辅佐天子发布政令;在朝廷外,就树起旗帜,陈设弓箭,卫兵在前喝道,侍从塞满道路,仆役们拿着他所需物品,夹道奔驰。(他)高兴起来就随意赏赐,发起怒来就任意处罚。才能出众的人聚集他的跟前,说古道今赞誉他的大德,他听入耳中而不厌烦。(他的家妓)眉毛弯曲,面颊丰满,声音清脆,体态轻盈,外貌秀丽,内心聪慧,(跳起舞来)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他的)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姬妾,在排列的房屋中清闲地住着,自恃美丽,妒忌别的姬妾得宠;争着比美,求取他的怜爱。(这就是)被天子宠遇赏识掌握了当代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并非讨厌这些而躲避这种情况,这是命中注定的,是不能侥幸得到的。

(另一种情况是:他)居住在穷荒山野的地方,可以登高望远,可以整日坐在繁茂的树下,可以用清泉洗涤以自我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水果,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作息没有定时,只求安定舒适。与其当面受到称赞,哪里比得上背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心中没有忧虑。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了解国家的治乱,也不打听官吏的升降。(这就是)不被时代赏识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就去做这样的事。

(还有一种人,他)在达官显贵的门下侍候,在通往权势的路上奔走,想举脚走路又不敢走,想开口说话又不敢说,处于污浊卑下的地位而不觉得羞耻,触犯了刑法就要被诛杀,希望有获得成功的万分之一的机会,直到老死而后停止(追求)。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是好还是不好呢?”

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认为他讲得有气魄,与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了一首歌,歌词说:“盘谷之中,是您的府宫。盘谷的土,可以种禾黍。盘谷的泉,可以洗涤,可以溯沿。盘谷险阻,谁会争您的住所?盘谷曲折幽深,空阔广大可以容身;盘谷环绕弯曲,往前走却回到了原处。盘谷快乐啊,快乐无央;虎豹远离啊,蛟龙躲藏;鬼神守护啊,禁绝不祥。有吃有喝啊,长寿安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给我的车轴加油啊,用饲料喂饱我的马,跟随您到盘谷去啊,终我一生要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游逛。”

注释

李愿,号盘谷子,唐时隐士,生平事迹不详。盘谷,在今河南济源。

太行之阳有盘谷:太行,山名;阳,山的南面叫阳。盘谷:在今河南济源北二十里。

丛茂:草木葱茏丰茂的样子。

宅幽而势阻:位置偏僻而地势险要。宅,位置。势,地势。

盘旋:盘桓,留止不去。

坐于庙朝:在宗庙和朝廷参议国家大事。庙,宗庙。朝,朝廷。。指大官居于高位,发号施令

进退:这里表示使动意义,使……进退,即任免的意思。

旗旄(máo):旗帜。旄,旗竿上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这是大官出行的标志。

罗弓矢:罗列弓箭,这是表示威仪。

武夫前呵:武士呼喝开道。

才畯:才能出众的人。畯,同“俊”。

入耳而不烦:形容爱听阿谀奉承的话。

便(pián)体:轻盈的体态。

惠中:聪慧的资质。惠,同“慧”。

裾(jū):衣服的前后襟。

翳(yì):遮蔽,掩映。

粉白黛绿:用来形容女子装扮得娇艳妩媚,面容白皙,眉毛美丽。黛,古代女子画眉用的青黑色的颜料。

负恃:依靠,指依靠自己的色艺而藐视他人。

不可幸而致:不可侥幸得到。幸,侥幸。致,取得得到。

穷居而野处:指居住在闭塞简陋的山野中。

茹:吃。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大意是日常生活作息没有固定的时间,只以舒适为准。适,舒适,在这里用作名词,为“安”的宾语。

车服不维:没有官职的束缚。车服,古代官员所乘的车子和所穿的官服依官位的高低而异,这里是用车服来代指官职。维,束缚约束。

刀锯不加:刑罚不施于身。刀锯,古代刑罚中所用的刀和锯,这里泛指刑具。加,施加。

理乱:指国家的安宁与**。理,即治,唐人避高宗李治讳,用“理”代“治”字。

黜陟(chù zhì):官员的升降。黜,降职。陟,升职。不闻。

形势:权势。

趦趄(zī jū):想往前走又不敢走的样子。

嗫嚅(niè rú):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样子。

刑辟(bì):刑法,法律。

壮:在这里为意动用法,表示以……为壮。

维子之宫:是你居住的房室。维,句首助词,无意义。宫,室房屋。

稼:种植农作物。

所:处所。

窈:幽深的样子。

无央:无尽。央,尽完。

膏(ɡào):油脂,这里用作动词,指用油润滑。

秣:喂养(马匹等)。

这篇序文写于8(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当时韩愈34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自从792年(贞元八年)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

作者借李愿之口,描绘出三种人:一是“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二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三是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小人。通过对比,对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友人的隐居之志大加赞赏。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歌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羡之意。

韩愈的赠序非常有名,这篇尤为历代称道。苏轼《跋退之送李愿序》一文说:“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以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比《师说》早一年,风格却大不相同;读者阅读时可结合这两篇文章各自的写作背景,在内容和写法上做一些比较。

韩愈的.志向在于引道济世,但他也不讳言求功名、取富贵的志愿。他在《上宰相书》中就讲得很明白:“彼之处隐就闲者亦入耳,其耳目鼻口之所欲,其心之所乐,其体之所安,岂有异于人乎哉?”只是他不愿意蝇营狗苟,为虎作伥以求得功名富贵。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此篇《送李愿归盘谷序》表达的就是这种思想。他歌颂了隐者的高尚志趣,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实际上是抒发自身长期追求功名而不能得志的感慨。其中对得志的高官显贵,略有讽刺之意。“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此种口气中就流露出讥讽的情绪,但比较含蓄。从行文中可见,无论是韩愈还是李愿,对这种生活都不是完全否定的。为此,过分地强调此文中的批判色彩,是不符合实际的。文章真正否定的是“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的人。此处短短数语,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这些丧失了人格操守的追求富贵者的可耻、可笑又可悯、可悲的人生。内中也有自警的意思。

关于语言特点。此文在曲折有致、简洁传神方面表现得极为明显。描写人物形象神态逼真,寥寥几笔就把这三种人物的特点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充分显示了韩愈在驾驭语言上的深厚功力与游刃有余的高超水平。此外,作者在骈散相间的行文过程中,更是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其骈句层层递进,笔力雄遒,给人以过目难忘的效果;而其警句则含蓄委婉,韵味无穷。确有开篇柬股、画龙点睛之功。

创作背景

韩愈从贞元二年(786)18岁到京师求仕,直到贞元十八年(802)34岁,才被授以四门博士。这篇《送李愿归盘谷序》就是他在贞元十七年33岁时又到京师后写的。当时,他求官未遂,心情郁闷,满腹牢骚。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流露出了不遇之叹,不平之鸣。

赏析

本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8,韩愈来长安求官,一直未能如愿。他心情沉重,牢骚满腹,借写这篇临别赠言来吐露他的抑郁心情,表达他对官场丑恶的憎恨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文章主旨,是通过对李愿归隐盘谷的议论间接表现出来的。

首段简洁叙述盘谷环境之美以及得名由来。接下来三个段落忽开异境,假借李愿之口,生动地描述了三种人的行为和处世态度: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卑污谄媚的官迷。通过对这三种人所作所为的刻意描摹,表明了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抑扬取舍。最后,作者作歌肯定李愿的说法,在对隐士的赞美之中,讽刺当时昏暗的政治、骄奢的权贵和趋炎附势之徒。

文章写得颇有特色。首先,叙述角度富于变化。作者采用多角度方法反复表现自己的观点:第一部分以简练的笔墨叙写了盘谷之美及得名的由来。第二部分借李愿之口,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三种人的作为和生活:一种是高官权臣,声势显赫,穷奢极欲;一种是隐居之士,洁身自好,无毁无忧;一种是钻营之徒,趋炎附势,行为可鄙。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看似叙述李愿言论,实含作者强烈感情。第三部分,先用“壮之”赞美李愿的话,表明“愿之言”即“愈之意”;再以“歌”词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和向往之情,以第一人称口气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使整个内容表达委婉曲折,一唱三叹,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

其次,在文体上,采用散体与歌赋韵文相结合的方式,恣肆挥洒,不拘一格。首段全用散体。中间部分以散驭骈,既有骈赋的章法,又有散文的气韵。句末用韵,长短错落,富有节奏感。骈散兼用而又能浑然一体,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篇4: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李愿归盘谷序

作者:韩愈

朝代:南北朝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译文一: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盘谷。盘谷中间,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人烟稀少。有人说:“因为这山谷环绕在两山之间,所以称作‘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阻塞,是隐者盘桓逗留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住在这里。

李愿说:“人们称为大丈夫的人,我是了解的。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他们到了朝廷外面,便树起旗帜,陈设弓箭,武夫在前面呼喝,侍从塞满道路,负责供给的仆役各自拿着物品,在路的两边飞快奔跑。他们高兴时就随意赏赐,发怒时就任情处罚。他们跟前聚集着很多才能出众的人,论古说今,赞扬他们的美德,这些话叫人听在耳中而不感到厌烦。那些眉毛弯弯,面颊丰腴,声音清脆,体态美好,外貌秀丽,资质聪慧,起舞时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女子,在一排排后房中清闲地住着,自恃貌美,忌妒别的姬妾得到宠爱;争着比美,一心要获取主人的怜爱。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并非厌恶这些而躲开的,只是命中注定而不能侥幸得到啊!

“穷困家居,住在山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日常作息没有定时,只要感到舒适就安于如此。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这些都是遭遇不好、不行时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为,我就这样去做。 “侍候在达官贵人的门下,在通往地位权势的路上奔走,想要举脚进门却行止不定,想要开口说话却欲言无声。处于污浊低下的地位而不知羞耻,触犯了刑法而受到诛杀。希冀着获得非分名利的微弱机会,直到老死才罢休。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究竟是好呢还是不好啊!”

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称赞他讲得有气魄。给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一首歌:“盘谷之中,是你的房屋。盘谷的土地,可以播种五谷。盘谷的泉水,可以用来洗涤,可以沿着它去散步。盘谷地势险要,谁会来争夺你的住所?谷中幽远深邃,天地广阔足以容身;山谷回环曲折,象是走了过去,却又回到了原处。啊!盘谷中的快乐啊,快乐无穷。虎豹远离这儿啊,蛟龙逃避躲藏。鬼神守卫保护啊,呵斥禁绝不祥。有吃有喝啊长寿而健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用油抹我的车轴啊,用粮草喂我的马,随着你到盘谷啊,终生在那里优游徜徉。”

译文二: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盘谷。盘谷里面,泉水甜美而土地肥沃,草木茂盛,居民极少。有人说:因为它环绕在两座山中间,所以称“盘”。有人说:这个山谷,地方幽静,形势险阻,是隐士盘桓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隐居在这里。

李愿说:“人们称为大丈夫的人,我是知道了。他把恩泽利益施给别人,他的名誉声望显赫传播于当时。坐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升降百官,并辅助皇帝发号施令。他外出时,就竖旗帜,排列弓箭仪仗,武夫在前面吆喝开道,随从的人们塞满了道路,从事供给的人各自拿着物品,在道路两旁奔跑。他喜悦时就有赏赐,他发怒了就要处罚。有才之士聚集在他的面前,说古道今,颂扬他的美德,这些话进入耳中不会觉得厌烦。那些眉毛弯曲,面颊丰腴,声音清脆,体态轻盈,外貌秀丽而内心聪明,飘动着薄薄的衣襟,掩映着长长的衣袖,脸搽白粉,眉画黛绿的美女们,在一排排房屋中闲居着,忌妒别人受宠而自恃才貌,争艳竞美以博取主人的怜爱。这便是受到皇帝信任重用,直接掌握权力的人在现实社会中的所作所为啊。我并不是因为厌恶这些而避开它,这是由命运安排的,不能侥幸地取得。穷困地居于山野之中,登高远望,闲坐在茂盛的树下度过一整天,在清澈的泉水中洗浴使得自身洁净。在山上采摘果蔬,甜美可口;去水边垂钓,新鲜的鱼虾很好吃。起居没有规定的时间,只想安于舒适。与其当面听些奉承话,还不如背后没有谤言;与其身体享受欢乐,还不如心中没有忧愁。既不受职官用车与服饰的约束,也不受刑法刀锯的惩罚,既不去了解政局的治乱,也不听百官升降的信息。这便是那些不得志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就这样去做的。那些伺候在公卿大官的门下,奔走在权势竞逐的路上,想迈步向前又踌躇难进,想说话,又不敢开口。身处卑贱污辱的境地而不感觉惭愧羞耻,触犯刑法便会受到杀戮。这样的人即便侥幸能存活,直到老死为止,他们的为人是贤明的还是不贤明的呢?”

昌黎韩愈听了李愿这番话,觉得他的气魄豪壮。替他斟酒,并为他作了一首歌:“盘谷之中,就是您的居室;盘谷的土地,可以耕种;盘谷的水,可以洗涤也可以沿着游览;盘谷险阻,有谁来争你的住所?盘谷幽静深远,广阔而有涵容;山谷回环曲折,像是走了过去却又回复相逢。啊,盘谷的乐趣啊,其乐无穷。虎豹远远地离开你,蛟龙逃避躲藏。鬼神在这儿保护你啊,禁止不祥之物的来往。有饮有食啊,长寿且健康。没有什么不满足啊,还有什么奢望?给我的车子加好油啊,喂饱我的马匹,我要跟随你到盘谷中去啊,终生自由自在地漫游。”

注释

(1)阳:山的南面叫阳。盘谷:在今河南济源北二十里。

(2)盘旋:同“盘桓”,留连、逗留。

(3)庙朝:宗庙和朝廷。古代有时在宗庙发号施令。“庙朝”连称,指中央政权机构。

(4)进退:这里指任免升降。

(5)旗旄(máo):旗帜。旄,旗竿上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

(6)才畯:才能出众的人。畯,同“俊”。

(7)便(pián)体:轻盈的体态。

(8)惠中:聪慧的资质。惠,同“慧”。

(9)裾(jū):衣服的前后襟。

(10)翳(yì):遮蔽,掩映。

(11)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12)负恃:负,依靠;恃,依赖,依仗。这里指以各自色艺而自负。

(13)怜:爱。

(14)恶(wù):厌恶。

(15)车服:车辆与服饰,代指官职。古代以官职的品级高下,确定所用车子和服饰。

(16)刀锯:指刑具。

(17)理:治。唐代避高宗李治的名讳,以“理”代“治”。

(18)黜陟(chùzhì):指官吏的进退或升降。

(19)形势:地位和威势。

(20)趑趄(zījū):踌蹰不前。

(21)嗫嚅(nièrú):欲言又止的样子。

(22)刑辟(bì):刑法。

(23)昌黎:韩氏的郡望。唐代重世族,所以作者标郡望。

(24)稼(gǔ):播种五谷,这里指种谷处。此处念作gǔ,与“土”押韵。

(25)窈(yǎo):幽远。

(26)廓其有容:广阔而有所容。其:犹“而”。

(27)缭(liáo):屈曲。

(28)徜徉(chángyáng):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

赏析:

这篇序文写于801年(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当时韩愈34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自从792年(贞元八年)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

作者借李愿之口,描绘出三种人:一是“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二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三是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小人。通过对比,对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友人的隐居之志大加赞赏。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歌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羡之意。

韩愈的赠序非常有名,这篇尤为历代称道。苏轼《跋退之送李愿序》一文说:“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以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比《师说》早一年,风格却大不相同;读者阅读时可结合这两篇文章各自的写作背景,在内容和写法上做一些比较。

篇5:《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及译文

《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及译文

【题解】

李愿是韩愈的好朋友,生平不详。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冬,韩愈在长安等候调官,因仕途不顺,心情抑郁,故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吐露心中郁抑不平之情。首段叙述盘谷环境之美及得名由来。接着三段借李愿之口,运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了三种人: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官迷,于映衬、对比中表达他对官场腐化的憎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古人在朋友临别时,常常赋诗为赠,“序”是阐述赠诗的缘由和意旨的。本文末段“歌曰”以下就是赠诗。歌辞极言隐居之乐,立意深刻而善藏不露,句式偶俪而富于变化,流畅生动,和谐可诵,有一唱三叹的情致。相传苏轼最爱此文,评价很高。

【原文】

太行之阳有盘谷[1]。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2]。”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3],进退百官[4],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5],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6],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7],秀外而惠中[8],飘轻裾[9],翳长袖[10],粉白黛绿者[11],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12],争妍而取怜[13]。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14],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15],刀锯不加[16],理乱不知17],黜陟不闻[18]。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19],足将进而趑趄[20],口将言而嗫嚅[21],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22],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23],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24];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25],廓其有容(26];缭而曲[27],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28]!”

【注释】

[1]阳:山的南面叫阳。盘谷:在今河南济源北二十里。

[2]盘旋:同盘桓,留连、逗留。

[3]庙朝:宗庙和朝廷。古代有时在宗庙发号施令。“庙朝”连称,指中央政权机构。

[4]进退:这里指任免升降。

[5]旗旄(máo):旗帜。旄,旗竿上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

[6]才畯:才能出众的人。畯,同“俊”。

[7]便(pián骈)体:美好的体态。

[8]惠中:聪慧的资质。惠,同“慧”。

[9]裾(jū居):衣服的前后襟。

[10]翳(yì):遮蔽,掩映。

[11]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12]负恃:依仗。这里指自恃貌美。

[13]怜:爱。

[14]恶:厌恶。

[15]车服:代指官职。古代以官职的品级高下,确定所用车子和服饰。

[16]刀锯:指刑具。

[17]理:治。唐代避高宗李治的名讳,以“理”代“治”。

[18]黜陟(chùzhì):指官吏的进退或升降。

[19]形势:地位和威势。

[20]趑趄(zījū):踌蹰不前。

[21]嗫嚅(nièrú):欲言又止的样子。

[22]刑辟(pì譬):刑法。

[23]昌黎:韩氏的郡望。唐代重世族,所以作者标郡望。

[24]稼:播种五谷,这里指种谷处。

[25]窈:幽远。

[26]廓其有容:广阔而有所容。其:犹“而”。

[27]缭:屈曲。

[28]徜徉: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

【译文】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盘谷。盘谷中间,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人烟稀少。有人说:“因为这山谷环绕在两山之间,所以称作’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阻塞,是隐者盘桓逗留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住在这里。

李愿说:“人们称为大丈夫的人,我是了解的。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他们到了朝廷外面,便树起旗帜,陈设弓箭,武夫在前面呼喝,侍从塞满道路,负责供给的仆役各自拿着物品,在路的两边飞快奔跑。他们高兴时就随意赏赐,发怒时就任情处罚。他们跟前聚集着很多才能出众的人,论古说今,赞扬他们的美德,这些话叫人听在耳中而不感到厌烦。那些眉毛弯弯,面颊丰腴,声音清脆,体态美好,外貌秀丽,资质聪慧,起舞时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白份搽脸,青黛画眉的女子,在一排排后房中清闲地住着,自恃貌美,忌妒别的姬妾得到宠爱;争着比美,一心要获取主人的怜爱。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并非厌恶这些而躲开的,只是命中注定而不能侥幸得到啊!

”穷困家居,住在山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日常作息没有定时,只要感到舒适就安于如此。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这些都是遭遇不好、不行时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为,我就这样去做。

“侍候在达官贵人的门下,在通往地位权势的路上奔走,想要举脚进门却行止不定,想要开口说话却欲言无声。处于污浊低下的地位而不知羞耻,触犯了刑法而受到诛杀。希冀着获得非分名利的微弱机会,直到老死才罢休。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究竟是好呢还是不好啊!”

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称赞他讲得有气魄。给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一首歌:“盘谷之中,是你的房屋。盘谷的土地,可以播种五谷。盘谷的泉水,可以用来洗涤,可以沿着它去散布。盘谷地势险要,谁会来争夺你的住所?谷中幽远深邃,天地广阔足以容身;山谷回环曲折,象是走了过去,却又回到了原处。啊!盘谷中的快乐啊,快乐无穷。虎豹远离这儿啊,蛟龙逃避躲藏。鬼神守卫保护啊,呵斥禁绝不祥。有吃有喝啊长寿而健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用油抹我的车轴啊,用粮草喂我的马,随着你到盘谷啊,终生在那里优游徜徉。”

篇6: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阅读及译文

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阅读: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翻译译文或注释:

太行山的南麓有个叫盘谷的地方。盘谷中间,泉水甜美而土地肥沃,草木丰茂,居民稀少。或者说:“因为它处在两山环抱之间,所以叫‘盘’。”或者说:“这个谷,境地幽静而山势险阻,是隐居的人盘旋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隐居在这里。

李愿曾经发过这样的议论:“人们称之为大丈夫的,我太知道了。那就是要施利益恩泽于人,让自己的名望声誉昭著于世。他们坐在庙堂朝廷之上,任免文武百官,辅佐天子发布诏令。到了外地,就树起旗旄,罗列着弓箭,武士在前面喝道,随从把路都堵塞了,供应服侍的人,拿着各自的东西,夹道奔驰。喜有赏,怒有罚。才智杰出之土拥满跟前,道古称今地赞扬他们盛大的功德,教对方听起来很入耳而不厌烦。此外还有那些眉毛弯弯脸蛋儿丰满的美人,声音清脆而体态轻盈,外貌秀美而内心聪颖,飘动着轻轻的衣襟,低拖着长长的袖子,扑面粉白而描眉黛绿,舒适地养在一列列的后房里,失去依仗而妒忌别人受宠,为了博取怜爱而斗美争妍。这就是那些被天子赏识、为当代出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倒并非厌恶这些而故意逃避,只是人各有命,不可能侥幸得到。

篇7:《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

《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

设计人:罗宏涛   审核人:刘增杰   使用时间:.10

班名:            组  名:            姓  名:

【学习目标】

1、翻译并理解文章主旨。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了解古代士大夫的归隐文化。

【学习重点】

作者在写李愿所居所言的同时,也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理。

【学习内容与过程】

NO.I  预习导读

一、背景简介: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三十四岁,正在长安等候调官,仕途不顺。本篇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反映韩愈此时心中抑郁不平之情。

二、文体介绍:

本文是赠序文体。古人临别常以诗文相赠,并以序叙说赠别旨趣。赠序在唐初叶开始盛行。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有很高成就。以后人们所写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赞许、勉励之词。

三、文本阅读:

1、诵读正音,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鲜少( ) 旗旄( ) 才( ) 嗫嚅( )

便体( ) 轻裾( ) 黜陟( ) 趑趄( )

2、注意下面加点词语。

①通假辨别:     才满前        秀外而惠中

②古今异义:     奔走于形势之途

③词类活用: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        膏吾车兮秣吾马

3、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

①飘轻裾,翳长袖     (使动用法)(飘动着轻轻的衣襟,遮蔽长长的袖子)

②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定语后置)

(这就是那些被天子赏识、为当代出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

③触刑辟而诛戮      (被动用法)(触犯刑律而遭到诛戮)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道古今而誉盛德         (说古道今,赞誉他的大德)

②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与其身体得到快乐,不如内心无所忧虑。)

③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这样的人在为人处世上哪种人贤,哪种人不肖呢?)

④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润滑我的车轴,喂饱我的马,跟随你到盘谷去啊,让我一辈子在那里安闲自得。)

四、课文简析:

这篇序文,既是赠友之作,又是抒怀之篇。它巧妙地揭露了官场丑恶,倾吐了内心的不快,表达了对隐居的向往。

文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简练的笔墨叙写盘谷之美及得名由来。第二部分借李愿之口,写三种人的作为和生活:一种是高官权臣,声势显赫,穷奢极欲;一种是隐居之士,洁身自好,无毁无忧;一种是钻营之徒,趋炎附势,行为可鄙。这是文章主体部分,看似叙述李愿言论,实含作者强烈感情。第三部分,先用“壮之”赞美李愿的话,表明“愿之言”即“愈之意”;再以“歌”词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构思巧妙。文章虽以引用李愿的话作为文章主体,但在引用中运用了对照手法,既有高官权臣与钻营之徒的对照,又有隐居之士与这两种人的对照,造成强烈反差,因而对照中寓有褒贬,委婉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NO.2  研读探究

一、问题探究:

1、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第一种人是所谓“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的“大丈夫”。这种人“利泽施于人”,声望极高;“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权势极大;“武夫前呵,从者塞途”,显赫一时;“喜有赏,怒有刑”,一切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喜欢听阿谀之词;“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姬妾成群。这些描写,使那种身居高位、依仗权势、穷奢极欲的官僚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种人是另外一些不遇于时的大丈夫---隐者。这种人的想法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他们欣赏大自然美景,享用大自然的赏赐,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与世无争,超然物外。这是李愿心目中的正人君子。

第三种人,是那些钻营之徒。他们“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钻营吹拍,非常忙碌。他们进出权贵门第时,“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可笑可怜,丑态毕露。这些人不怕秽污,不怕刑罚,只图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这是李愿直接抨击的对象。

李愿说的这三种人,实质只是两类:一类是已在高位的权贵和正向权贵拚命挤入的趋炎附势者,也就是已得志和未得志的'小人;另一类则是鄙视这些小人的隐士,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2、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末段是赠歌,极写隐居之乐。“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壮之”是意动用法,一笔收束上文。歌词处处与开头照应。歌词可分三层:    第一层照应首段,写盘谷的环境之美。    第二层写生活在盘谷的隐居之乐。    第三层写作者对盘谷的无限向往。

作者对友人李愿从以情相送到以志相随。末段与起段相呼应,起到珠联璧合的作用,而且与中段的主要部分联系起来,表明作者爱憎。

3、写作特点。

①构思独特

韩愈将人们熟悉的惜别赠言的主题引到新的风格创造上来。全文通过“愿之言曰”四个字引出,“通篇包举李愿说话”。(茅坤:《韩文公文钞》)这是颇为独特的章法。其言或可出于李愿,或不出于李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赠序对象之口自己说出,全用虚笔来写,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如行云流水,不能不谓之“新鲜奇特”。苏轼《跋退之送李愿序》一文说:“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以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②善于运用对照的写作手法

文中通过李愿之口讲了三种人,让“不可一世的权贵”、“洁身自爱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小人”三种人都在文中亮相。于比较中,“得志之小人”与“不得志之小人”两边夹写,而隐居之高乃见。(刘大魁:《评注古人辞类纂》)作者在写遇于时的“大丈夫”时,突出了权势和声威的炙手可热和不可一世;写趋炎附势之人时,突出了他们奔走权贵、伺候公卿的可叹可悲;作者在写隐士时,突出了他们起居安适、无毁无忧的可贵可乐。

这种写法,使隐居者心灵之高洁与小人灵魂之卑污,形成鲜明对照。若将隐居者与得志、不得志两种人分别比较,文章势必冗长、拖沓。这样将隐居者放在中间,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态不言自明。

二、拓展思考: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归隐文化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产物,道家哲学主张贵柔处下、无为不争,因而信奉者多半趋向于当隐士。儒家的人生态度总体上说是积极进取的,对参政的态度也是积极的,认为“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现代学者钱穆先生有言:“大体言之,儒家主进,道家主退,……故知进必知退,乃中国人文大道之所在。”儒道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古人从儒道中获得的伟大的人生智慧,这不仅使中国人获得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且也实现了自身的心身平衡。

韩愈,字退之。他的名字正好反映了这种文化心理,学习本篇,不可不察。

三、课下练兵

1、整理重要词语。

2、翻译全文。

【反思评价】

不管开心还是忧伤,老师会一直伴你成长!

本节课的

学习情况

优秀 (  )

良好  (  )

努力  (  )

我的收获与反思:

涛声依旧

篇8:《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了解序文的特点。

3、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4、对照手法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在描述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的同时,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理。

2、作者还出色地运用了讽刺的笔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

二、什么叫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种赠序文体。古代文人临别时,常以诗文相赠,并写序叙说赠别的旨趣,这就叫做赠序。赠序在唐代初叶开始盛行。

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颇有价值。后人说他的序文。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以后人们所写的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是赞许、勉励之词,已和序的原义有所不同,是为变体。本文末尾附有赠诗,应属前者。

三、解题:

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当时有两个李愿,一为曾立大功的李晟之子、名将李朔之兄,此人位高品劣,与序中的李愿迥异,不可能是他。另一人系隐士。韩愈曾有《和卢郎中送盘谷子诗序》一篇,所谓“盘谷子”即指在盘谷隐居的李愿。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在韩愈写的三十多篇赠序中,题目上标有地名的比较少见;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q茂(         )鲜少(         )旄(          )  才(        )

便体(         )轻裾(         )黜陟(          )趑趄(         )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五、课文分析:

1、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盘谷在太行之阳。“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写出了盘谷的富饶、美丽和幽静的环境,韩愈的友人李愿就住在这里。)

2、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第一种人是所谓“遇知于天子、用力子当世”的“大丈夫”。这种人“利泽施于人”,声望极高;“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权势极大;“武夫前呵,从者塞途”,垣赫一时;“喜有赏,怒有刑”,一切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喜欢听阿谀之词;“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姬妾成群。这些描写,使那种身居高位、依仗权势、穷奢极欲的官僚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种人是另外一些不遇于时的大丈夫---隐者。这种人既“穷”也“闲”,但他们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食用大自然的赏赐,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人  的想法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他们与世无争,超然物外。这是十足的隐者之风。这是李愿心目中的正人,他也是这样在做的。

第三种人,是那些钻营之徒。他们“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钻营吹拍,非常忙碌。他们进出权贵门第时的情状是“足将进而越趄,口将言而嗫嚅”,可笑复可怜,丑态毕露。这些人不怕秽污,不怕刑罚,只图徼幸于万一。死不回头。这是李愿直接抨击的对象。

李愿说的这三种人,实在只是两类:一类是已在高位的权贵和正向权贵拚命挤入的趋炎附势者,换句话说,就是已得志和尚未得志的小人;另一类则是鄙视这些小人的隐士,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3、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是作者听了李愿这番谈论之后表示的`赞叹。作者是用一首古体诗来表达的。这首诗唱出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它进一步描绘了盘谷的土地肥沃,盘谷的泉水可以洗濯,可以游玩,盘谷的地势险阻而幽深。结尾的三句话“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表达了作者也想归隐的愿望。)

六、总结课文。

1、构思是独特,别开生面的。

本文未对送别者李愿的事迹作任何介绍,也未对李愿的行为给以直接赞美。只是引用了李愿的一大段话。对李愿的话,作者是称赞的,但也只用了一个“壮”字来赞叹。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全在于李愿的那一段话之中。作者借别人的话当作自己文章的主体,用别人的思想当作自己文章的主题,是别开生面的,构思是独特的。作者并不为习俗写法所限,而是突破了传统的格局和表达方法。这就是作者的创新。

2、善于运用对照的写作手法

作者在写遇于时的“大丈夫”时,突出了权势和声威的炙手可热和不可一世;写趋炎附势的人时,突出了他们伺候公卿、奔走权贵的胆战心惊和可叹可悲。这是一组对照,是一组在高位和不在高位的对照。作者在写隐士的时候,突出了他们起居安适、无毁无忧的可贵可乐。隐士和以上两种人又形成了一组对照,在这组鲜明的对照中,作者唾弃了前者,赞扬了后者,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形成了文章的主题。

七、探究    《东坡题跋》曾载苏轼这样一段话:“欧阳公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平生欲效此作,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日,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你怎么看苏轼的这句话?

八、作业

1、整理重要的词语。

2、翻译全文.

九、板书设计

盘谷简介--→特点、谷名由来

↓             | 声威显赫的显贵

三种人物--→ | 高洁不污的隐士

| 趋炎附势的官迷

古歌收束--→祝福友人

篇9:文言文阅读送李愿归盘谷序的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送李愿归盘谷序的习题及答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谷也,宅幽而势阻 宅:房屋

B.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 畯:通“俊”

C.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 便:安逸

D.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 央:完、尽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吾非恶此而逃之 蚓无爪牙之利

B.其在外,则树旗旄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坐于庙朝,进退百官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泉甘而土肥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B.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C.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D.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8.作者借李愿之口描绘了哪三种人?对这三种人作者持什么态度?(4分)

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3分)

(2)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4分)

(3)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3分)

答案:

5.A (A.“宅”应为“位置”)

6.B (B.都是代词,他。A.代词;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介词,在;介词,被。D.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

7.C

8.作者借李愿之口描述了三种人:“遇知于天子”者、“不遇于时”者、“伺候于公卿”者。作者借李愿之口,对第一种人和第三种人均持批判态度,对第二种人持赞赏态度。

9.

(1)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

(2)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

(3)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称赞他讲得有气魄。给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一首歌。

篇10:《送李愿归盘古序》《陋室铭》比较阅读及答案

《送李愿归盘古序》《陋室铭》比较阅读及答案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二)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①;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膏②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

【注释】 ①茹:吃。 ②膏:用油脂涂抹。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谈笑有鸿儒( ) (2)无案牍之劳形( )

(3)居民鲜少( ) (4)与之酒而为之歌( )

15.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泉甘而土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 濯清泉以自洁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C. 太行之阳有盘谷 花之隐逸者也

D. 钓于水,鲜可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6.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2分)

是 谷 也 宅 幽 而 势 阻 隐 者 之 所 盘 旋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18.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两篇文章在主旨上的相似之处。(3分)

参考答案:

14.(4分)(1)博学的人 (2)使……劳累 (3)少 (4)给

15.(3分)B

16.(2分)是 谷 也 / 宅 幽 而 势 阻 / 隐 者 之 所 盘 旋

17.(4分)(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关键词“斯”“惟”“吾”“馨”)

(2)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

(关键词“濯”“自洁”,注意语序调整)

19. (3分)两文都表达了寄情山水,远离世俗,向往自由生活的愿望。材料一刘禹锡,通过陋室环境的幽静,来往友人的学识渊博,交往之纯粹,表达了自己高尚的节操。材料二韩愈通过描写盘古的清幽,生活的舒适,以及对李愿隐居盘古的肯定来表达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相似之处,1分;结合内容,2分)

篇11:温庭筠《送李亿东归》翻译赏析

温庭筠《送李亿东归》翻译赏析

《送李亿东归》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古诗全文如下:

黄山远隔秦树,紫禁斜通渭城。

别路青青柳弱,前溪漠漠苔生。

和风澹荡归客,落月殷勤早莺。

灞上金樽未饮,燕歌已有余声。

【前言】

《送李亿东归》是唐代大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当作于李亿中状元之后,此诗景物描写清新,情感表达真切,可谓六言诗中的`佳作。

【注释】

⑴李亿:字子安,唐朝著名才女鱼玄机曾是李亿之妾。

⑵渭城:本秦之咸阳,在今咸阳阳市东北十公里窑店镇附近。

⑶漠漠:密布貌。

⑷澹荡:和畅。

⑸灞上:地名,在长安东三十里。金樽:酒杯的美称。

⑹燕(yàn):通“宴”。

【赏析】

此诗当作于公元868年(咸通九年)春,当时温庭筠受鱼玄机委托送李亿回府。刘学锴评此诗:首二长安形势,别地远景。三四别地近景,点明“别路”及“柳”,关合题内“送”字,“前溪”即别地灞上。五六落到“归客”,早莺殷勤,和风澹荡,托出主宾意兴情意。七八则酒未饮而歌已阑,归客即将启程,款款道来,不见用力,清新流丽,风调自佳。六言律唐代甚少,此诗可称佳制。

篇12: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翻译

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翻译

刘长卿的《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含蓄地表现老将日暮途穷的不幸遭遇。全诗情调悲怆,感人至深。

送李中丞之襄州⑴

流落征南将⑵,曾驱十万师⑶。

罢归无旧业⑷,老去恋明时⑸。

独立三边静⑹,轻生一剑知⑺。

茫茫江汉上⑻,日暮欲何之⑼。

【注释】

⑴李中丞:生平不详。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时为宰相以下的要职。

⑵流落:漂泊失所。征南将:指李中丞。

⑶师:军队。

⑷旧业:在家乡的产业。

⑸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⑹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

⑺轻生:不畏死亡。

⑻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

⑼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何之:何往,何处去。

【翻译】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创作背景】

《送李中丞之襄州》,又作《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不久后,刘长卿为李中丞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而作。

【赏析】

此诗抒发作者对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纽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襄州”,仅家徒四壁而已。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马,为国征战不解营生。在“古木苍苍离乱后,几家同住一孤城”(《新息道中作》)的时代,老去投归,景况可想。两句上二下三,前后转折,意义上中间含个“而”字在,顿挫而沉郁,有杜诗风神。所谓“明时”,实则为作者对时局的微词。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却被罢斥,足见朝廷之“不明”。两句为对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触。次句语由直寻,羌无故实,但“老去”犹“恋”,则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颇老矣还希重用的史实,而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

颈联两句又荡回过去,承“曾驱”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次句为“一剑知轻生”的倒句。“一剑知”,意谓奔勇沙场,忠心可鉴,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场,也只有随身伙伴——佩剑知道。有感于时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语,这是感慨系之的话。两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稳。谓语“静”“知”殿在句后,以示其人的功业与赤心。独静三边,为国轻生,以示“罢归”,尚非其时。

以上六句都可视为挥手别后所思,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结到眼前,以实景束住,念及其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有“欲何之”的忧问。既罢归而无所可去,伤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这末尾回首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手“流落”语意连成一片。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汉江也似乎吞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欲何之”的关注之情,也使人思绪波荡,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和悬念。

拓展阅读:刘长卿的故事

刘长卿在唐朝大历年间诗名藉甚,诗名在“大历十才子”之上。他自称“五言长城”,对自己的诗歌成就极为自信。时人常将刘长卿与钱起、郎士元和李嘉祐并称,他很不屑地说:“今人称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钱、郎、刘、李。李嘉祐、郎士元何得与余并驱?”他到处题诗,往往连姓都不写,落款只有“长卿”二字。

刘长卿虽然诗名卓著,可仕途却颇多坎坷。他33岁时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刘长卿在任上“使纲不紊、吏不欺”,很有能力,不到一年又晋升为海盐令(今浙江省海盐县),后被大官僚吴仲儒所诬陷,下苏州狱。乾元元年(758),被贬潘州南巴尉,即今高州县以及电白县麻岗附近一带的地方。县尉,是掌一县军事之官。

在流放的路上刘长卿遇到了从白帝城遇赦归来的李白。刘长卿写了一首诗赠给李白:

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

【送李愿归盘谷序翻译】相关文章:

1.送马东阳马生序翻译

2.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

3.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4.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5.送李穆归淮南,送李穆归淮南刘长卿,送李穆归淮南的意思,送李穆归淮南赏析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

8.送刘主簿归金坛,送刘主簿归金坛李颀,送刘主簿归金坛的意思,送刘主簿归金坛

9.送司空文明归江上旧居,送司空文明归江上旧居李端,送司空文明归江上旧居的意

10.琵琶行小序翻译

下载word文档
《送李愿归盘谷序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