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楼简介
“isaas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镇海楼简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镇海楼简介,希望您能喜欢!
篇1:镇海楼简介
镇海楼简介 -资料
镇海楼位于宁波市镇海区城中心的南大街北端,当地人习称“鼓楼”,现存建筑为明洪武二十九年(13)建,
相传在南宋时该处已建有楼阁,
资料
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逐从临安经宁波逃至镇海,曾在此处登楼召集地方官员。
明洪武二十九年,定海卫指挥刘澄拓建成五间鼓楼。后在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修。
现存鼓楼楼台长33米,高6米,全用条石垒砌。门洞高5 米,宽6米;楼高8米。建筑面积五百多平方米。
鼓楼正面檐下悬挂“镇海楼”匾额。
篇2:广州镇海楼景点简介
广州镇海楼景点简介
镇海楼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该楼又名“望海楼”,因当时珠海河道甚宽,故将“望江”变为“望楼”。又因楼高5层,故又俗称“五层楼”。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同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楼以壮观瞻。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1929年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
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分朝代陈列广州城多年发展的文物史料。 镇海楼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墙绿瓦,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 镇海楼顶层正面高悬“镇海楼”横匾。镇海楼两侧对联:“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镇海楼气宇非凡,古今曾以“镇海层楼”、“越秀远眺”和“越秀层楼”先后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篇3:镇海简介
镇海
(ingqai,1169~1252)13世纪蒙古国大臣。又译称海。克烈部人。早年投效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统一漠北战争中立有战功。后随征金、征西夏。12,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命他留守后方,总领所俘汉民万人,辟地屯田,筑城阿不罕山北,此城因而得名镇海城(蒙古语作镇海八剌哈孙,今蒙古科布多之东)。道士丘处机应召赴西域,路经镇海城,镇海率百骑护送至大雪山行在所。成吉思汗问道于丘处机,命镇海入金帐,掌录奏对之言。蒙古进攻中原时,收燕京童男女、工匠置局于弘州(今河北省阳原),后西征中又掳得西域织金纹工三百人,灭金时得汴京(今河南开封)织毛褐工三百人,皆分隶弘州,设弘州人匠提举司,由镇海世领。窝阔台及贵由在位时期,镇海任大必阇赤,汉人称为中书丞相,为当时十七投下之一。镇海信奉基督教聂思脱里教派,通畏兀儿文字,蒙古、畏兀儿地区的文牍,均由他主持签发。蒙哥即位后,镇海被目为贵由之党而处死。
篇4:镇海楼导游词参考
镇海楼导游词参考
这座绛红色的建筑就是镇海楼,它是广州文化史迹引人注目的一颗明珠,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景。镇海楼因其楼高五层而称其为“五层楼”。此楼于明洪武十三年(xx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所建,初名“望海楼”,后又题名为“镇海楼”,有雄镇海疆之意。xx年改为广州博物馆。
关于镇海楼的兴建,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朱元璋得了天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之后。一天,他和铁冠道人同游南京钟山,游兴正浓之时,铁冠忽然指着东南方对朱元璋说,广东海面笼罩着青苍苍的一股“王气”,似有“天子”要出世了,必须立刻在广州建造一座楼镇压住“龙脉”,否则日后必成大明的`祸患。朱元璋听后,游兴顿失,急忙派人到广东查询,发现广州的越秀山上现王者之气。朱元璋立即下诏,命令镇守广州的永嘉候朱亮祖在山上建一座楼将王气镇住。圣旨下来,朱亮祖自然不敢怠慢,于是,在越秀山上兴建了这座“楼成塔状,塔似楼形”的镇海楼。该楼呈绛红色,据说亦有辟邪镇王之意。
镇海楼是广州现存最完好、最具气势和最富民族特色的古建筑,楼高28米,阔31米,共五层。第一、二层用红砂岩条石砌成,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似楼似塔,红墙绿瓦,造型古朴独特。楼前对峙一对高达二米的红砂岩石狮,为明代雕刻。镇海楼坐北向南,翘檐飞脊,巍峨挺拔,雄镇山巅,气度非凡,独具特色。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盛赞镇海楼山海形胜、玮丽雄特,虽黄鹤、岳阳不能超过它,实“可以壮三成之观瞻,而奠五岭之堂奥”。在清朝时期,镇海楼一直是广州最高的建筑物。登上楼顶,远眺珠江水波荡漾,波澜壮阔,蔚为壮观;近抚云山层峦叠翠,羊城锦绣,尽收眼底,气象万千。
镇海楼的西侧,是刚介绍过的古城墙,东侧是博物馆的专题陈列室,西面建有碑廊,陈列着历代碑刻24块,是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资料。
篇5:福州镇海楼对联
载福安闽,弦歌社火惊天演;
援旗伐鼓,控御风云镇海涵。
福州高秋霖撰【镇海楼】福州镇海楼在福州鼓楼区屏山顶上。三山是福州的标志和代称。屏山是福州三山之一,因为山峰形状像一座大屏风,所以称屏山。越王时在山麓建故都,所以又名越王山。而三山之上,又各有标高之志。屏山有镇海楼,乌山有乌塔,于山有白塔,形成三山两塔一座楼。
明初,福州时有海患。为了防御倭寇的入侵,也为了城市的发展,明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负责砌筑石城,称为福州府城。府城北面跨屏山,南绕于山、乌山。城墙东、西、南三面依宋代的外城遗址修复。建福州府城时,王恭先在屏山顶修建一座谯楼,作为各城门楼建造的样本,称为样楼。样楼是重檐歇山顶的双层城楼,高约20米,是当时福州最高的建筑物,成为城正北的标志。样楼楼前广场有七口石缸,排列如北斗七星,称七星缸。
福州镇海楼:北倚北峰,南有五虎山为案,东衬鼓山,西托旗山。左前于山相扶,右前乌山呼应。乌龙、白龙双江如玉带环腰。当年登样楼可以望见大海,所以又名镇海楼。登楼可远瞰闽江口乃至东海。过去海船夜航进闽江口,都以此楼为航标。清代谢章铤在《重建镇海楼记》中说:且夫楼以镇海名,意在楼,实在海。嗟呼,海风叫啸,海水飞扬,登斯楼也,其忍负中流砥柱之心哉。重建的镇海楼已于1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
(附)张善文:《重修镇海楼记》
镇海楼,据福州北城屏山之巅,始创于明洪武间,初称样楼,盖环城诸门楼之范式也。后易今名,累代承沿,阅六百余载矣。古者建楼,必考形势而寓义理。观之以势,州城北高南卑,楼则雄峙北端,凭楼南望,于山、乌山交护左右,白塔、乌塔掩映其上,蔚为春花竞艳,秋月留香,南门之秀气郁然锺焉。复引目延眺,闽江清波横漾,若玉带蜿蜒,东注向海,时有渔舟唱晚,洋舸遥徕,江海之豪气廓然蕴焉。察之以理,楼名镇海,其指盖亦深矣。闽峤临海,夏秋台风,频或致患;又江海天隅,畴昔海氛偶作,间扰皇州,民颇虞之。楼之所镇,其在绥海宇、致和瑞乎?善矣前贤语曰:楼以镇海名,工在楼意实在海。惟世运迭更,明清以降,楼屡遭毁,幸亦屡获重修。考清光绪间复建之楼,于民国二十二年罹火毁圮,后改建乡哲林森纪念堂。公元一九七○年,有司因故拆除。兹逢新纪晖光,省市主政以承风敦俗为务,秉民意,振宏纲,广延多士,醵集资金,重为建楼。楼式循依旧制,尊崇古道也;楼基拔升十米,庶便瞻瞩也。兴工于二○○六年十二月,经营弥载,始克告蒇。于乎!后之登楼者,其临高骋怀,遐览物华盛景,遥睇天风海涛,将谓吾州之福,宜有系于斯楼欤?(张善文,长乐人。福建师大博导,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
【载福】厚德载福。《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后谓有德者能多受福为“厚德载福”。
【安闽】抚安八闽
【援旗】①挥动旗帜。②牵引旗山
【伐鼓】①击鼓。②(枞金)伐鼓。犹言敲锣打鼓。元 揭傒斯《大信晚泊呈舟中诸公》诗:“连樯大舰集日昏,枞金伐鼓海上闻。”
【弦歌】①依琴瑟而咏歌。《周礼·春官·小师》:“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 郑玄 注:“弦,谓琴瑟也。歌,依咏诗也。”《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 皆弦歌之。” 宋 苏轼《和王胜云》之二:“斋酿如渑涨緑波,公诗句句可弦歌。” 元 李治《敬斋古今黈》卷一:“古《诗》三百五篇,皆可声之琴瑟。咏其辞,而以琴瑟和之,所谓弦歌也。古人读诗皆然。” 郭沫若《洪波曲》第四章三:“差不多整天都有弦歌之声在浩荡地激扬着。我们的门禁并不森严,外来群众是可以随意出入的。”②指礼乐教化。《论语·阳货》:“ 子 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 对曰:‘昔者 偃 也闻。’诸 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 偃 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史记·儒林列传》:“及高皇帝 诛 项籍,举兵围 鲁 ,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絶,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 唐 刘禹锡《国学新修五经壁记》:“俾我学徒,弦歌以时。” 明 李东阳《九桥书屋为京学陈教授作》诗:“犹有弦歌遗业在,误疑家塾是黉宫。” 清 刘大櫆《问政书院记》:“弦歌以和其心,诵读以探其义。”③《论语·阳货》记孔子 学生 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晋书·隐逸传·陶潜》:“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唐 秦韬玉《送友人罢举除南陵令》诗:“共言愁是酌离杯,况值弦歌枉大才。”
【控御】亦作“ 控驭 ”。驭马使就范。引申指控制,驾驭。 汉 傅毅《舞赋》:“或有矜容爱仪,洋洋习习,迟速承意,控御缓急,车音若雷,骛骤相及。”《晋书·慕容垂载记》:“ 洛阳四面受敌,北阻大河,至于控驭 燕 赵,非形胜之便。” 唐 秦韬玉《紫骝马》诗:“若遇丈夫能控御,任从骑取觅封侯。” 明 郎瑛《七修类稿·事物·褶作画图》:“昨见《杨妃上马图》袖轴一卷,真宋 奇物……控御拥妃上马者四人,随行而挟枕被者三人。”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六章:“目前这孤城确实难守,而夏某最为可虑。我们既无良法控驭,又不可打草惊蛇,只好听其自然。”【社火】①旧时节日村社迎神赛会所扮演的诸种杂戏。后亦演变为群众性的游艺活动。 宋 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天晓,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所献之物,动以万数。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诨话、杂扮、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叫果子、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尽。” 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土风: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东蕃厘观。令官妓扮社火:春梦婆一、春姐二、春吏一、皂隶二、春官一。”《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其余各庙,社火扮会,锣鼓喧天。” 丁玲《三日杂记》:“他们又是闹社火的好手,腰肢灵活,嗓音洪亮,小伙子们都乐意跟着他们跑,任他们驱遣。”②犹同伙。《水浒传》第五八回:“ 李立道:‘客官不知:但是来寻山寨头领,必然是社火中人故旧交友,岂敢有失祗应?便当去报。
【天演】谓自然进化。 严复《译〈天演论〉自序》:“后二百年,有斯宾塞尔者,以天演自然言化,著书造论,贯天地人而一理之。” 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派别及方法》:“社会主义不独为国家政策之一种,其影响于人类世界者,既重且大,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以北新之懒散,而上海 新书店之蜂起,照天演公例而言,是应该倒灶的。”
【海涵】①象大海一样包涵宽容。②敬辞。谓大度宽容。《艺文类聚》卷四六引南朝 梁 王僧孺《为临川王让太尉表》:“陛下海涵春育,日镜云伸,追大道之无私。” 宋 苏轼《湖州谢上表》:“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羣生,海涵万族。”③多用为请人原谅之辞。《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晚生才疎识浅,全仗太师海涵。” 清 孔尚任《桃花扇·骂筵》:“得罪,得罪!望乞海涵。”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三四》:“尚希曲予海涵,免施贵骂。”④包含。 宋 苏轼《小儿致语》:“大乐九成,固海涵于杂技。”
篇6:福州镇海楼对联欣赏
榕荫三山,闽中沁海西和气;
屏藏五福,梓里融台北信风。
福州高秋霖撰【榕】特指榕城,即福州。
【屏】特指屏山,又称越王山。
【三山】①福州的别称。 福州 城中西有 闽山 ,东有 九仙山 ,北有 越王山 ,故 福州 又称 三山。见宋 曾巩 《道山亭记》。元 萨都剌《入闽过平望驿》诗:“ 廣陵 城裏别匆匆,一去 三山 隔萬重。”.②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 晋 王嘉 《拾遗记·高辛》:“ 三壺 ,則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壺 ,則 方丈 也;二曰蓬壺 ,則 蓬萊 也;三曰 瀛壺 ,則 瀛洲 也。” 唐 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玄都五府風塵絶,碧海三山波浪深。” 宋 苏轼《奉和陈贤良》诗:“三山舊是神仙地,引手東來一釣鼇。” 清 黄遵宪《和沈子培同年》诗:“縹緲三山信徐巿 ,横縱六里聽 张儀 。”③冠名。 唐 李群玉《寄友人鹿胎冠子》诗:“數點疏星紫錦斑,仙家新樣剪三山。” 元 郭珏《送友人从军》诗:“七星戰袍襯金甲,三山尖帽飄猩紅。” 明 费信《星槎胜览·占城国》:“其酋長頭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
【五福】①五种幸福。《书·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汉 桓谭《新论》:“五福:壽、富、貴、安樂、子孫衆多。” 唐 陈子昂 《临邛县令 封君遗爱碑》:“家膺五福,堂享三壽。” 元 沈禧《一枝花·七月初六日为施以和寿》套曲:“似這般五福俱全世希有。” 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三段:“伐千山之佳木,造万世之室,后世子孙满堂,富贵功名,应天上之三光,备人间之五福。”②福建有五福:福州、福清、福安、福鼎、永福。③神名。赐福之神。 宋 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正殿祠五福,而太一乃在廊廡,甚爲失序。”
【沁】渗透进去涣发出来。
【融】
【閩中】古郡名。秦 置。治所在 冶县 (今 福州 市)。辖境相当今 福建省 和浙江省 宁海 及其以南的 灵江、瓯江 、飞云江 流域。 秦 末废。后以“閩中”指 福建 一带。 南朝 宋 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 閩中 安可處,日夜念歸旋。”《南史·到溉传》:“余衣本百結, 閩中 徒入蠶。假令金如粟,詎使廉夫貪。” 清 余怀《板桥杂记·丽品》:“先是 閩中 郭聖僕 有二妾,一曰 李陀那,一曰 朱玉耶 。”
【梓里】故乡。 五代 翁承赞《奉使封闽王归京洛》诗:“此去願言歸梓里,預憑魂夢展維桑。” 宋 张元幹《瑶台第一层》词:“舊山同梓里,荷月旦、久已平章。”《再生缘》第九回:“傷心已感年華改,彈淚偏逢梓里遥。”
【台北】
【海西】①台湾海峡西岸。②古 大秦国 ,即罗马帝国 。《史记·大宛列传》“北有奄蔡 黎軒 ” 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魏略》云:‘ 大秦 在 安息 、條支 西大海之西,故俗謂之 海西 。從 安息 界乘船直載 海西,遇風利時三月到,風遲或一、二歲。’”《後汉书·南蛮传》:“ 永寧 元年,撣 國王 雍由調 復遣使者詣闕朝賀……自言我 海西 人。海西 即 大秦 也。”③指西域一带或位于我国西方的国家。 唐 张说《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之二:“聖皇至德與天齊,天馬來儀自海西。” 清 魏源《江南吟》之八:“阿芙蓉,阿芙蓉,産海西,來海東。” 姚华 《论文後编·目录中》:“海西之樂,近又東來。”
【和氣】①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万物由此“和氣”而生。《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爲和。”《韩非子·解老》:“孔竅虚,則和氣日入。” 唐 刘商《金井歌》:“文明化合天地清,和氣氤氲孕至靈。” 宋 王安石《次韵和甫春日金陵登台》之一:“萬物已隨和氣動,一樽聊與故人來。”②引申指能导致吉利的祥瑞之气。 汉 王充《论衡·讲瑞》:“瑞物皆起和氣而生。”《朱子语类》卷一○六:“自古救荒只有兩説:第一是感召和氣,以致豐穰;其次只有儲蓄之計。” 明 杨慎《词品·雪辞》:“滿天和氣,太平有象。”③温和的气度。《礼记·祭义》:“有和氣者必有愉色。” 宋 施德操 《北窗炙輠》卷上:“ 伯淳 既見,和氣藹然見眉宇間。”④指态度温和。《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劉君薦 極是爲人和氣,鄉里見愛,都稱他 劉官人。” 老舍 《骆驼祥子》一:“﹝ 祥子 ﹞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⑤和睦融洽。 宋 陈师道《南柯子·贺彭舍人黄堂成》词:“萬家和氣賀初成,人在笙歌聲裏暗生春。”《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开宗义富贵孝义传》:“衣服不曾分你我,家中和氣不曾分。” 赵树理 《登记》:“ 小晚 这一家……日子也过得,家里也和气。”⑥指和睦的感情。《三国演义》第四九回:“你如何來追趕?本待一箭射死你來,顯得兩家失了和氣。” 老舍《茶馆》第一幕:“都是自己弟兄,别伤了和气呀!”⑦犹元气;中气。中医谓人体内能使各器官发挥机能的原动力。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养气》:“若銷鑠精膽,蹙迫和氣,秉牘以驅齡,灑翰以伐性,豈聖賢之素心,會文之直理哉?” 宋 沈作喆《寓简》卷八:“清晨榮衛流行,法當省節語言,葆惜和氣。” 明 陆深 《停骖录摘抄》:“﹝神宗問﹞:‘聞卿攝生亦有道乎?’ 潞公 對:‘無他,臣但能任意自適,不以外物傷和氣,不敢做過當事。’”⑧指调和血气。 宋 叶適《橘枝词记永嘉风土》之二:“只消一盞能和氣,切莫多盃自害身。”
【信風】①随时令变化,定期定向而至的风。 唐 于鹄《舟中月明夜闻笛》诗:“浦裏移舟候信風,蘆花漠漠夜江空。”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自白沙 泝流而上,常待東北風,謂之信風。”如:二十四番花信风。②在低空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地区的风。北半球盛行东北信风,南半球盛行东南信风。 晋 法显《佛国记》:“汎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風,晝夜十四日,到師子國 。”③任随风力。犹言随风。 唐 元稹《有鸟》诗之十一:“驅去驅來長信風,暫託棟樑何用喜!” 明 高攀龙《三时记》:“午後,余五人共載而泛,張布颿信風所之,甚見氣象。”
篇7:镇海楼的游记作文500字
关于镇海楼的游记作文500字
镇海楼——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又称五层楼。虽然去过多次,但每次去都有不一样的感觉。
这次,我又来到了镇海楼。它是那么的`气宇非凡、雄伟壮观。看!它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阔36米,深16米,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纱岩条石砌造,其它三层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檐角饰有精致的石湾彩釉鳌鱼花脊,红墙绿瓦,巍峨壮观,顶层正面高悬“镇海楼”横匾。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先后以“镇海层楼”和“越秀层楼”列为清代和现代的羊城八景之一。
在清朝时期,镇海楼一直是广州最高的建筑物。登上楼顶,远眺珠江水波荡漾,波澜壮阔,蔚为壮观;近俯云山层峦叠翠,羊城锦绣,气象万千。我真为自己是一个广州人而骄傲。
镇海楼还被称为广州博物馆,因为它里面分朝代陈列着广州发展的文物史料,让人大开眼界!每次我都沉迷在那历史往事中,久久不愿离去。
镇海楼作为广州现存最完好、最具气势和最富民族特色的古建筑。看,湛蓝的天空、绿油油的小草、高大挺拔的大树、五颜六色的花朵,再加上一座宏伟的建筑,刚好构成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让它永永远远地矗立在越秀山上。
篇8:楼适夷简介
楼适夷
姓名:楼适夷
原名:锡春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05年1月3日
籍贯:浙江余姚
楼适夷(1905.1.3—)原名锡春,曾用笔名楼建南,浙江余姚人。钱庄学徒出身,最早在《创造日》等刊物上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1928年入上海艺术大学,参加太阳社,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挣扎》、《病与梦》。1929年留学日本,修俄罗斯文学。发表于《拓荒者》上的小说《盐场》是著名的早期左翼小说。
1931年回国参与编辑“左联”机关刊物《前哨》、《文学导报》和《文艺新闻》。193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第三时期》,1933年被捕,在狱中翻译了高尔基的《在人间》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以后成为著名的俄国文学翻译家,也介绍日本作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1937年出狱,到武汉任《新华日报》副刊编辑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还参加了《抗战文艺》初期的编辑工作,并与叶圣陶、宋云彬、傅彬然合编《少年先锋》月刊。后至广州、香港协助茅盾编辑《文艺阵地》,并继茅盾之后代理主编工作。
“孤岛”时期,与王元化、许广平等共同主办《奔流新集》月刊。1946年回上海,任《时代日报》副刊编辑,并同靳以合编中华全国文艺协会的机关刊物《中国作家》。1947年去香港与周而复创办《小说》月刊。1949年至北京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作协理事。后在出版总署工作期间,参加了抗美援朝运动,任东北军区后勤政治部宣传部长,1952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和《译文》、《世界文学》编委,1978年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顾问,现已离休。
著作书目:
《挣扎》(短篇小说集)1928,现代
《病与梦》(短篇小说集)1929,光华
《她的彷徨》(中篇小说)1930,广益
《工场夜景,活路》(独幕剧)与袁殊合著,1931,曙星剧社
《第三时期》(短篇小说集)1932,湖风
《s.o.s》(独幕剧)1932,民族剧社
《四明山杂记》(散文集)1949,香港求实出版社
《适夷诗存》1983,人文
《话雨录》(散文)1984,三联
翻译书目:
《桥》(短篇小说集)苏联、东欧作家合集,1929,上海文献书房
《但顿之死》(中篇小说)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商务
《灰姑娘》(儿童剧集)英国鲁意司.勃里格斯著,1931,开明
《恶党》(中篇小说)苏联柯洛连科著,1931,湖风
《苏联童话集》苏联区马兼珂著,1932,良友
《二十世纪的欧州文学》(评论)俄国弗理契著,1932,新生命书局
《穷儿苦狗记》(儿童故事)英国维代尔著,1932,上海儿童书局
《苏联短篇小说集》1933,天马
《林房雄集》(短篇小说集)1933,开明
《切流斯金历险记》(故事)1936,天马
《蒙派拉斯的葡萄》法国路易斯著,1936,生活
《文学的修养》(论文集)苏联高尔基著,1937,天马
《文学的新的道路》(论文)苏联莱奥诺夫等著,1940,光明;又名《苏联文学与戏剧》,1946,光明
《科学的艺术论》(论文)1940,读书生活
《彼得大帝》(长篇小说)苏联a.托尔斯泰著,1940,新中国(远方书店)
《老板》(中篇小说)苏联高尔基著,1940,上海文艺新潮社;1957,新文艺
《奥古洛夫镇》(长篇小说)苏联高尔基著,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1959,上海文艺
《在人间》(长篇小说)苏联高尔基著,1941,开明
《仇敌》(剧本)苏联高尔基著,1941,国民
《意大利故事》苏联高尔基著,1946,开明
《狼》(儿童故事)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47,万叶书店
《恶魔的诱惑》(儿童故事)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47,万叶书店
《高加索的俘虏》(儿童故事)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著,1947,万叶书店;1957,上海少儿
《谁之罪》(长篇小说)俄国赫尔岑著,1947,大用图书公司
《海国男儿》(长篇小说)法国艾克脱.马洛著,1947,南国出版社
《契诃夫高尔基通信集》1947,珠林书店
《面包房里》(小说)苏联高尔基著,1948,上杂
《阳光底下的房子》(小说)苏联区马兼坷著,1949,晨光
《童年的伴侣》(中篇小说)俄国柯罗琏珂著,1950,上海出版公司
《蟹工船》(小说集)日本小林多喜二著,1955,作家
《志贺直哉小说集》1956,作家
《俄罗斯童话、意大利童话》苏联高尔基著,1956,人文(内《俄罗斯童话》鲁迅译)
《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小说)日本小林多喜二著,1958,人文
《小林多喜二选集》(第l卷)1958,人文
《安子》(故事)日本小林多喜二著,1962,新文艺
《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1980,湖南文艺
【镇海楼简介】相关文章:
1.福州镇海楼对联
2.楼成语
3.租楼协议书
4.土楼导游词
5.顶账楼买卖合同
6.寝室楼标语
7.楼观台导游词
8.土楼奇观
9.《玉楼春》教案
10.楼长竞聘演讲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