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趁时间没发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欢迎阅读!
篇1: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闻雷失箸】故事的主人公: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闻雷失箸】是什么意思?
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
【闻雷失箸】出自哪里?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闻雷失箸】词语辨析:
【闻雷失箸读音】:wén léi shī zhù
【闻雷失箸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闻雷失箸】如何造句:
1、这孩子很聪明,闻雷失箸,反应比同龄儿童快十倍。
2、老僧人看了看金夕,又意味深长的看了看闻雷失箸的谷古。
3、其表演之成功,真使“青梅煮酒论英雄”中“闻雷失箸”的大耳贼刘备自叹弗如也。
4、曹操煮酒论英雄时,他假托闻雷失箸,以掩饰自己的失态,竟然瞒过了一代奸雄曹操。
【闻雷失箸】典故:
东汉末年,豪强并起,北方涿县的刘备也趁乱拉起了队伍。由于徐州牧陶谦等人的推荐,刘备于公元1(建安元年)领兵驻扎徐州、下邳一带。但不久就被吕布、袁术打败,只好去投奔曹操。曹操知道刘备是一个有胆识的人,即给他以很高的礼遇。但是,刘备却一直胸怀异志。当时,汉献帝刘协由于不满曹操专权,将机密诏令藏在衣带中,要车骑将军董承组织力量诛灭曹操。刘备也是董承联系的对象之一。
正当董承等人密谋策划的时候,有一天曹操来到了刘备的住处。两人一边喝酒一边闲谈。曹操突然问刘备:“你说当今天下谁可以称得上英雄?”刘备故意说:“我看袁绍可以算得上英雄了。”曹操摇摇头,说:“我说,当今天下,只有你我二人可以称得上英雄!袁绍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刘备最怕的就是曹操知道自己的心思。因此,多少天来,他表面上一直装得庸庸碌碌,常常在菜园子里消磨时间,希望曹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胸无大志的凡夫俗子。现在,曹操竟当面把自己说成是英雄,他不觉大吃一惊,连手中的匕箸也掉到了地上。此时正好突然响了一个霹雷。刘备乘机掩饰说:“这声霹雷真响,吓得我把匕箸都失落在地。”
刘备知道曹操对自己的看法后,便决心参加董承等人谋划的诛杀曹操的活动。但尚未等到他们动手,已被曹操发觉,董承、王子服、吴子兰等都被诛杀。只有刘备和在外地的马腾漏网。
篇2: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倚门倚闾】故事的主人公:
王孙贾,战国时齐闵王侍臣。《战国策·齐策六》记载:齐国被乐毅攻破之后,闵王被楚将绰齿所杀。王孙贾在齐国街市上振臂一呼,率领众人杀死了绰齿。
【倚门倚闾】是什么意思?
闾:古代里巷的门。原意指父母对外出的子女盼望和怀念之情。现指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倚门倚闾】出 处
《战国策·齐策六》:“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
【倚门倚闾】词语辨析:
【倚门倚闾读音】:yǐ mén yǐ lǚ
【倚门倚闾的近义词】:倚庐之望
【倚门倚闾用法】:作状语、定语;
【倚门倚闾】典 故
齐王的宗族王孙贾,15岁就被召进宫当齐王的侍臣。他母亲很爱他,每当他入朝,总要再三叮嘱他早些回来。如果他回家晚了,母亲就会焦急的倚在门外等他回来。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派乐毅讨伐齐国,很快攻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王仓惶逃走,逃到了营城,这天,王孙贾没有在齐王身边,听说齐王出逃,急忙前去追寻,因不见齐王,只得回家。
母亲见了,问:燕兵来了,你为何不保护齐王。王孙贾道:“我不知道大王在什么地方。”,母亲非常生气,说:“你每天回来晚了,我会倚在家门口等。你既然是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儿了,那你还回家干什么!”王孙贾听后,很惭愧,马上离家再去打听齐王下落。
【倚门倚闾】文言文
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女今事王,王出走,女不知其处,女尚何归?”
王孙贾乃入市中,曰:“淖齿乱齐国,杀闵王,欲与我诛者,袒右!”市人从者四百人,与之诛淖齿,刺而杀之。
【倚门倚闾】白话文
王孙贾当年十五岁,事奉齐闵王。阅王逃亡后,王孙贾不知闵玉逃到什么地方去了。
他的母亲说:“你早晨出去晚上回来,我就倚门望你;你晚上出去不回来,我就倚着里门望你。你如今事奉君王,君王逃走了,你不知道他的下落,你还回来干什么?”于是王孙贾就走进市场,说:“淖齿搅乱了齐国,杀死了大王,想要跟我一起去诛杀他的人,将右臂袒露出来!”市场上有四百人跟随他,与他去诛杀淖齿,最后终于刺死了淖齿。
篇3: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一钱不值】故事的主人公:
灌夫(?-前131年),西汉时期官员,本姓张,因父亲张孟曾为颍阴侯灌婴家臣,赐姓灌。
【一钱不值】是什么意思?
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一钱不值】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咕嗫耳语。”
【一钱不值】词语辨析:
【一钱不值读音】:yī qián bù zhí
【一钱不值的近义词】:一文不值
【一钱不值的反义词】:无价之宝、价值连城
【一钱不值用法】:主谓式、谓语、宾语、定语
【一钱不值】如何造句:
1、像他这种奸诈的小人,在我眼中一钱不值!
2、这个祖传秘方一经外泄,就变得一钱不值了。
3、他们的建议不仅一钱不值,而且包藏祸心。
4、凡是那位奸商所大声赞扬的,往往是最一钱不值的。
5、这台机器年久失修,已经变成一堆一钱不值的废铁。
【一钱不值】典 故
灌夫,字仲孺,西汉时代人。他性情刚直,讲究信义,说出的话一定做到。他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员,而对地位比他低的,越是贫贱,他越敬重。因此,当时很多有才能而无地位的人都喜欢接近他。
灌夫喜欢喝酒,并且常因喝醉了使性子。有一天,丞相田汾结婚,他喝了不少酒。一会,他走到田汾的面前敬酒,田汾说:“我不能喝满杯。”灌夫见他不肯痛快喝酒,便语带讽刺地说:“你虽是一个贵人,但也应喝完我敬的这杯酒。”田汾还是没有乾杯。灌夫讨了一顿没趣,就走到临汝侯灌贤面前敬酒。这时,灌贤正对程不识(曾任边境太守,后改任大中大夫)的耳朵说话,没有对他表示出欢迎的样子。
灌夫心里本来有气,看见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立即骂灌贤说:“我一向就说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在这里你竟和他学妇人们的样子咬耳根子!……”
自此以后,人们对于别人有轻视鄙弃的意思,而要说这人一无长处,或是一无是处,就说“一钱不值”或“不值一钱”,亦即是毫无价值之意。
譬如那些对自己人傲慢无礼,对外人却卑躬屈膝的人,或是那些外表好看,实际不堪一用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叫它为“一钱不值”。
篇4: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疲于奔命】故事的主人公:
巫臣,本名屈巫,字子灵,春秋时期著名人物。原是楚平王大夫,出自楚国公族之一的屈氏。因慕夏姬之美,而用计携夏姬出奔晋,辅佐晋景公。
子重(?—公元前570年),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楚穆王之子,楚庄王之弟,楚共王的叔父。
子反(?-公元前575年),即公子侧,春秋时期楚国司马。楚穆王之子,楚庄王之弟,楚共王的叔父。
【疲于奔命】是什么意思?
疲:疲乏,劳累;奔命:奉命奔走。原指因奉命奔走而弄得精疲力尽。现在也形容忙于奔走应付而搞得非常疲劳。
【疲于奔命】出自哪里?
1、《左传·成公七年》:“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2、《三国志·郭淮传》:淮曰:“今往取化,出贼不意,维必狼顾。比维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维疲于奔命。兵不远西,而胡交自离,此一举而两全之策也。”
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使敌疲于奔命,人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
4、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奉先辕门射戟曹孟德败师淯水》:且彼或来借粮,或来借兵:公若应之,是疲于奔命,而又结怨于人;若其不允,是弃亲而启兵端也。
【疲于奔命】词语辨析:
【疲于奔命读音】:pí yú bēn mìng。
【疲于奔命的近义词】:应接不暇、捉襟见肘、马不停蹄、席不暇暖。
【疲于奔命的反义词】:髀肉复生、应付裕如、以逸待劳、悠闲自得。
【疲于奔命用法】:偏正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
【疲于奔命】如何造句:
1、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已经够重了,还要在各个才艺班间疲于奔命,连寒暑假都没办法好好休息。
2、他们为了拿到很低的报酬,每天走街串巷,疲于奔命,还要受尽人们的各种冷眼和嘲弄。
3、尘世是复杂的,特别是在生存激烈的今天,为了生存,人们往往疲于奔命,由此暗淡了笑容。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我们要坦诚地对待生活,绽放笑颜,更会成就事业,成就自己,取得更骄人的成绩。
【疲于奔命】典故:
春秋时期,楚国战胜宋国,大将子重居功要求楚王把北部两处地方封赏给自己,大臣申公巫臣极力反对,楚王没有答应子重的要求。另一个大臣子反想娶美丽的夏姬,巫臣却说夏姬命相不好,不能娶她,可是后来巫臣却娶了夏姬,与她一起逃到了晋国。这样,子重、子反都非常仇恨巫臣。
子重和子反为了报仇,合伙杀了巫臣的家族,瓜分了他们的财产和妻妾。巫臣得知这个消息后,托人捎了一封信给子重、子反两人。信中写道:“你们这两个坏蛋,实在太可恶了!我一定要叫你们受命奔走,疲竭而死!(原文是:‘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为了实现诺言,巫臣带了一些战车和军士来到落后的吴国,帮助吴军训练驾车射箭。在巫臣的训练下,吴国的军队逐渐强大起来。于是吴军不断出兵,逐个攻击楚国东边的属国,把它们并入吴国版图。这样,告急的文书经常传到楚国都城。楚王每次接到告急文书,总是派子重、子反率军前往救援。他俩刚结束一场战事归来,还未得到休息,又奉命出兵平定另一处战事。一年之中,两人率领大军往返奔波,竟达七次之多,被弄得筋疲力尽。巫臣达到了复仇的目的。
篇5: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三生有幸】故事的主人公:
李源、圆泽
【三生有幸】是什么意思?
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来生;幸:幸运。三世都很幸运。比喻非常幸运。
【三生有幸】出自哪里?
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久闻老师父大名,今日得睹尊颜,三生有幸。”
【三生有幸】词语辨析:
【三生有幸读音】:sān shēng yǒu xìng
【三生有幸的近义词】:不胜荣幸、荣幸之至、吉星高照、洪福齐天、福星高照
【三生有幸的反义词】:倒霉透顶、时运不济、天不作美、生不逢时
【三生有幸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三生有幸】如何造句:
1、能和您一起学习,真是三生有幸。
2、能够见到这本书的作者,真是三生有幸。
3、久仰大名,今日相见真是三生有幸。
4、能够有机会上大学深造,真是三生有幸啊!
5、文人汇聚,雅言不绝于耳,我真是三生有幸。
6、你若能为我僧院除了这条祸根,真是三生有幸了!
7、感谢你能来枉顾小店,小弟真是三生有幸!
8、想不到今日能在此得见前辈金面,实在是三生有幸。
【三生有幸】典故:
唐朝有一个和尚,号国泽,对佛学有高深的造诣,和他的朋友李源善很要好,有一天,二人一同去旅行,路过一处地方,看见一个妇人在河边汲水,那位妇人的肚子很大,已经怀孕了。
圆泽指着妇人对李源善说:“这个妇人怀孕已经有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它的儿子,可是我一直避着,现在看见她,没有办法再避了。三天之后,这位妇人已经生产,到那个时候请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婴孩对你笑一笑,就是我了。就拿这一笑作为凭证吧!再等到第十三年那一年,中秋的月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时我们再相会罢。”
他们分别后,就在这一天夜裹圆潭果然死了,同时那个孕妇也生了一个男孩子。第三天,李源善照看圆泽的话,到那位妇人家里去探看,婴儿果然对地笑了一笑。等到第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李源善如期到达天竺寺去寻访;刚到寺门口,就看到一个牧童在牛背上坐看唱歌,道:“三生石上旧情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现在一般人凡是比喻有特别的缘份。或朋友闲在一种偶然的机会里或特殊的环境中相识,成为知己,又能够帮助自己的,就以“三生有幸”来称誉。
篇6: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曲突徙薪】故事的主人公:
徐福,是秦朝著名方士、曾担任秦始皇的御医,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
【曲突徙薪】是什么意思?
曲:弯;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曲突徙薪】出自哪里?
《汉书·霍光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曲突徙薪】词语辨析:
【曲突徙薪读音】:qū tū xǐ xīn
【曲突徙薪的近义词】:未焚徙薪、有备无患、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曲突徙薪的反义词】:临渴掘井、江心补漏
【曲突徙薪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曲突徙薪】如何造句:
1、如果懂得曲突徙薪的道理,这场火灾就可以避免了。
2、卫生局动员市民注射疫苗,目的是曲突徙薪,防止传染病。
3、别怪我建议你曲突徙薪,这场坟实在挤进太多人了,为了安全得尽快疏散。
4、人们为了防止火患,曲突徙薪,禁止上山携带火种。
5、不要将易燃物置于火源之旁,曲突徙薪,以策安全。
6、那家公司财务有问题了,我警告大家曲突徙薪,赶紧把该公司股票拋售掉。
7、让我把楼梯间杂物清干净,古人曲突徙薪的用心就是如此。
8、你把爆竹就这样摆着,容我劝你曲突徙薪,快移到安全地方。
9、做事要先曲突徙薪,想好万全之策,才能有稳操胜算的把握。
10、采取曲突徙薪的措施,可以降低危险的发生。
【曲突徙薪】典故: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建了一栋房子,许多邻居和亲友都前来祝贺,人们纷纷称赞这房子造得好。主人听了十分高兴。但是有一位客人,却诚心诚意地向主人提出:“您家厨房里的烟囱是从灶膛上端笔直通上去的,这样,灶膛的火很容易飞出烟囱,落到房顶上引起火灾。您最好改一改,在灶膛与烟囱之间加一段弯曲的通道。这样就安全多了。”(即“曲突”,突:烟囱。)顿了一顿,这个客人又说:“您在灶门前堆了那么多的柴草,这样也很危险,还是搬远一点好。”(即“徙薪”,徙:移动,搬迁,薪:柴草。),主人听了以后,认为这个客人是故意找茬出他的洋相,心里很不高兴。当然,也就谈不上认真采纳这些意见了。
过了几天,这栋新房果然由于厨房的毛病起火了,左邻右舍,齐心协力,拼命抢救,才把火扑灭了。主人为了酬谢帮忙救火的人,专门摆了酒席,并把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请到上座入席。惟独没有请那位提出忠告的人。这就叫作:焦头烂额座上宾,曲突徙薪靠边站。
这时,有人提醒主人:“您把帮助救火的人都请来了,可为什么不请那位建议您改砌烟囱,搬开柴草的人呢?如果您当初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会发生这场火灾了。现在,是论功而请客,怎么能不请对您提出忠告的人,而请在救火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呢?”主人听了以后,幡然醒悟,连忙把当初那位提出忠告的人请了来。
【曲突徙薪文言文】: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必众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弱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生,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乡使弗说得行,则国无裂土出爵之费,臣无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曲突徙薪白话文】:
当初,霍氏一家骄横奢侈,茂陵人徐福就曾指出:“霍氏必亡。凡奢侈无度,必然傲慢不逊;傲慢不逊,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身居高位的人,必然会受到众人的厌恶。霍氏一家长期把持朝政,遭到很多人的厌恶,天下人厌恶,又作出大逆不道的事,怎么可能不灭亡呢!”于是,上书朝廷说:“霍氏一家权势太大,陛下既然厚爱他们,就应随时加以约束限制,不要让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上书三次,天子听到了,未加采纳。
后霍氏一家被诛杀,曾告发过霍氏的人都被封赏,有人上书汉宣帝,为徐福鸣不平说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茂陵人徐福多次上书说霍氏将会有叛逆行为,应预先加以防范制止。假如陛下接受徐福的劝告,则国家就没有划出土地分封列候的费用,臣下也不会谋逆叛乱,遭受诛杀的大祸。现在事情已经过去,而只有徐福的功劳没有受到奖赏,希望陛下明察,嘉许其‘弯曲烟囱、移走柴薪’的远见,使他居于‘焦头烂额’者之上!”汉宣帝这才赐给徐福绸缎十匹,后又任命他为郎官。
【曲突徙薪】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防患于未然,消除产生事故的因素 ,还应该多多听取别人正确的建议,问题解决时也不要忘了恩人。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相关文章:
4.历史故事的成语
6.有历史故事的成语
10.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