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静坐谈起的美文
“彭磊的破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从静坐谈起的美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从静坐谈起的美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从静坐谈起的美文
从静坐谈起的美文
在目前及将来的社会中,各种型态的团体组织,例如政府、企业、社团、学校等等,所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在组织中掌握各项资源,综合运用使其发挥高度的效能,完成设定的与使命,主要的关键,决定于专业经理人有效的与管理。
有效的专业经理人,必须具备充分的专业学识与实务,杰出的企业管理知识与经验,以及卓越的力、统御力和执行力。由于所须因应的人际关系十分错综复杂,所须处理的事务又常繁复多变,除上述条件而外,专业经理人个人更须努力锻炼健壮的身体与旺盛的精神,以便从容应付繁剧长时沉重的工作;以及修养的人格与高超的素养,使在处理人与事时得以圆融通达。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为使林木繁茂青山更青,以免“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并使组织的社会使命更有效地发挥,专业经理人非持续不断地努力从事各种身心修炼不可。
静坐的原理及功效
专业经理人身心的锻炼,目前盛行各种运动,例如打球、慢跑与游泳等等。这些运动,就身体健康而言,对于身体外层的皮肤肌肉筋骨的健康强壮,确具有直接的功效;但对于身体内部的内脏、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健康,及密切相关的种种精神作用与人格素养,却仅有间接的作用,而且效果十分有限。
身体是否健康,精力是否充沛,以及是否长寿,真正决定性的关键,在于人体内部的内脏与内部系统,而非外部的肌肉筋骨。即以生病而言,皮破肉烂骨折均无大碍,但内脏衰弱破洞戒内部系统不正常,必然立即发生重大问题,甚至危及。
运动的方法,确可达到身体健康精神旺盛的功效。但内脏是不随意肌,又和内部系统一样都受自律神经控制,无法用一般的方法加以运动。如果要对此达到直接运动的效果,同时兼具培养人格素养和开发潜力智慧的功能,自古所发展出来的“静坐”,是目前所知最佳的方法。
静坐俗称“内功”或“气功”,经数千年来的发展,由于入手及修炼的方法不同,派别甚多,各有优劣,所能达到的层次与效果也各不相同。静坐的方法,主要是以意念来带动和修炼人体内的“真气’,在初期并须配合以腹式深呼吸为主的“吐纳”方法。
真气,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是自身与生俱来及后天培养散布在全身的能量,具有电能、磁场、电波及其他未知的性质。如前所述,静坐除对身体内部产生直接运动的效果而外,尚具有人格、修养、心灵及智慧修炼的效果,分述如下:
1.静坐时全身放松杂念祛除,不但使内脏与内部系统运作平衡和谐,而且也可纾解现代工商社会常有的紧张与焦虑等现象,久之自然对身心健康极有助益。日久功深,如果能够逐渐进入物我两忘窃窃冥冥的境界,则效果更大。
2.作深呼吸吐纳时,吸入大量的氧气,排除大量的二氧化碳废气,使营养输入与运用等等血液循环的作用更为旺盛。由于是腹式呼吸,横隔膜随肺部涨缩有规则地上下律动,可对其上的肺部心脏及其下的肝胃胰脾胆等内脏,产生运动与按摩的作用。
3.静坐时祛除杂念,将意念集中在下腹部内的“下丹田”,或心脏部位的“中丹田”,或眉心部位的“上丹田”,或进一步在骨髓与内脏中的关窍集中及增强,而导致该部位血液循环、内分泌与神经系统运作旺盛,从而带动全身内部系统旺盛。真气加强后,以意念导引带动真气循全身经脉路线运行,将真气散布全身,则身体内部运动、按摩与运行旺盛的效果更大。
4.由于内脏及内部系统愈来愈健康强壮,身体功能性和机能性的疾病,将较少发生;对细菌性疾病的抵抗力,也将加强。又因人体自疗的功能增强,较轻的内疾也可能自行痊愈。如果不幸生病,由于体质坚强,配合药物治疗,痊愈所需也将较短。因为身体长处健康舒畅状态,有可能青春更常驻,寿命更长久。
5.静坐时身心运作和谐旺盛,睡眠将更为香甜深沉,睡眠当可自然逐渐减少。由于真气充足精神饱满,身体调和舒畅,头脑更可保持清明,精力更为充沛,而且处理事务也将更得心应手,因而观也将更积极乐观。
6.静坐时心无杂念心神宁定,可使智虑更为清明纯净。而修炼时意念集中“意守丹田”或“以意导气”,即是日常精神集中心神专一的绝佳训练。修炼到后面阶段,连“意念”也彻底放下,更可加强待人处事挥洒自如的素养。静坐功深,平静,心神安定,思虑周全,智慧清明,心乃能有所得,而逐渐达到四书中上所说的“静定安虑得”的境界。
⒎静坐过程中的许多亲身经验,可使人领悟到许多的大道理。例如在静坐时若能将身心全部放下,而不执著于各种方法、现象、境界或进境,则进步反而越大,因而可领悟到“开始是有为,最终须无为”的道理,又如修炼至某阶段,身体将因真气而震动,其后又因真气均衡细密散布全身以致实动而不动,如高速马达转动然,因而领悟到真“空”实“有”的大道理。以管理言,不患得患失才能有所得,制度方法运作最后须和谐自然产生默契,就是这些道理的一部分。
⒏人类的意识及心灵,常被外界变幻无穷的各种现象所迷惑,又被内在的妄想、执著及贪嗔痴所蒙蔽,因而执著于物的追求与享受,心灵也无法自各种纷纷扰扰的现象中自拔超脱。静坐日久,如常在静定的状态中,再加上许多亲身的体验与感受,将可使妄心渐息,也可慢慢了解森罗万象实是各种因素结合而生、分散而灭及因变化而变幻的道理,我人如能超脱不为所迷,当可领悟“诸相非相”。在等等种种的各种领悟中,自性妙智慧及超脱的心灵,则可逐渐如云消月现脱困而出,待人处世自然也就更加圆融无碍了。
静坐的法门与阶段
由于静坐几乎不受地点的限制,在繁忙的工商社会中具有极大的方便性,再加上许多人证明确实功效宏大,近数年来学习的风气已经逐渐普遍。许多专业经理人及官员学者等高级知识分子,也都在积极学习与修炼中。近代科学越来越发达,静坐的许多原理和功效,已经逐渐得到科学理论或仪器的印证。例如穴道经脉之说及针灸通气的方法,已在丁方世界十分盛行。肉眼不可见的“真气”,也可由克里安发明的照相机摄影或其它更进一步的仪器而得见。因此,许多人对于静坐也都产生了高度的兴趣,亟欲努力了解并亲身体验。
静坐的`法门及派别甚多,但大多源出中国道家及印度佛家。道家的法门由修炼身体入手,自身体外层逐渐修炼深入内层,在由外而内的过程中,精神及心灵修炼的比例也自然随着增加。身体修炼越在内层,修心的比例也越大,终于达到身心合一,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佛家的法门,除四藏密宗也修身为入手方法之一外,其他各宗主要均由修心入手,透过心神的宁定同时达到健身的效果,由身心与宇宙的合一感应,达到自性开悟的地步。
对于专来经理人及一般人来说,自修身健身入手较为容易,且因在不同的阶段就可获得不同程度的效果及好处,也较可修习者逐层深入。
若由修身入手,静坐的阶段,可分述如下:
⒈气通外层经脉阶段:人体穴道在筋肉间呈排列状分布,称为经脉,是真气集中及运行的通路。除主要经脉即所谓“奇经八脉”外,其它次要及细微经脉则创始分布全身。修炼时,首先以深呼吸吐纳配合意守丹田,使全身真气集中增强,然后再由意念引导增强后的真气,运行于奇经八脉,最后则运行散布到全身经脉。古人修炼内功或静坐,常只是最基本的呼吸吐纳配合意守丹田而已。19左右,蒋维乔教授整理倡行的“因是子静坐法”,风行全国,即是此一“呼吸吐纳法”,古人中如机缘较佳者,则可修炼完成此阶段。今人许多派别,也常未超出此一阶段。
⒉六神统一阶段:人体内部的骨髓、内脏及内部系统中,真气集中的地方,称为关窍,除胎无(在肚脐后)外,主要的关窍有六个。每一关窍中,真气的性质均为同。修炼时,自意守窍而真气运行,最后修炼到六大关窍的真气(道家称为六神)会合于“灵台”(即间脑中间块),统一生化而产生新的真气,作用于身体及心灵上,效果更大。从这一个阶段开始,在古代大部分都属秘传。
⒊返本还源阶段:将六神统一而生化后所产生的亲真气,按照运行的路线,导引运行在骨髓、内脏、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血液循环系统上,由主要路线而后散布至全身内部与外部各处,对身心产生更大的效用。修炼到此阶段,不但可使全身的真气回归到原有的本源状态,而且可发挥到最颠峰。一般人如努力修炼,年深日久,到此阶段并无问题。
⒋吸收天地真气及天人合一阶段:人是小宇宙,天地是大宇宙,宇宙中的各种能量(真气),集中在地球与日月星辰上,也散布在宇宙中,而人体的真气能量,则集中在关窍上,并散布在全身,在此阶段,可运用人体关窍中的真气,联通并吸取地球及日月星辰的真气,对身体的真气予以补充及加强,并作用在身体及心灵上,最后终使全部身心与宇宙合而不一,身心都回归到最健康最自然最本源的状态,圆满无碍超脱自在。此一阶段事实上又分许多层次,层层深入永无止境。对身心的作用,有许多很难用言语形容透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亲身体验十分重要。修炼到此阶段,慧根愈佳者愈能有所成就。
发扬中华文化
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近百余年来已逐渐式微,至为可异,礼失求诸野,儒家道统由日本人发扬光大,融入日本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中,成为“日本第一”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华文化其他最珍贵的遗产之一,即是道家及佛家的理论体系及静坐功夫,目前日本政界及工商界领袖,修习静坐也十分普遍。我人系属专业经理人,得失面败影响国家盛衰甚大。为使身体更健康,精神更旺盛,心灵更超脱,智慧更清明,为自己为也为社会为国家,实须加紧修炼静坐功夫,并发扬光大这发展推广之,努力达成中华第一。
篇2: 独自静坐美文
独自静坐美文
今天周末,明天就是中秋节了。
清晨的时光里,几包点心,一本书,半杯水,窗台下独自静坐。
喜欢这样的光阴,抛却往日工作的忙碌,生活的琐碎,沉下心来安静地整理一番自己。
孩子上学,先生上班,曾经无法接受的这样寂寥,日子久了便是一种习惯,在调整了心情之后也逐渐变成了一种享受,回归到最初的恰似单身的状态,只是这些年来生命里积蓄了一些牵念和放不下的东西。
学会了在寂静空闲的光阴安排自己也是一种能力。时至中年,生命里所剩余的时间已经不多,似乎看到了生命的尾声,接近了人生的终点。
在这不曾喧哗也不必挣扎的庄严岁月里,生命还能再畏惧什么。
也许是年龄所致,因了岁月的流逝让人心生诸多感慨,总是被某种情绪所牵怀,而在这种情绪里心是丰盈的.,没有丝毫所谓的悲伤,那是一种生命看透之后的坦然,而这又需要经历过多少心灵的跋涉,是不必言喻的。
放下也许只在一念间,而这”一念”却是无数个轮回的痴迷和觉醒,醒来却是这般剔透。
不再为任何人事所累,简单如清晨的阳光,只在穿越时空照耀在它应该照到的地方,没有任何的保留和索取。
“生活琐事,不过是一切的一切,回头看”,而这回头,有时又是那么的凄婉和缠绵!
篇3:从“法”谈起
从“法”谈起
谈到“法”,人们往往认为就是指“方法”。 然而,“法”首先应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指我们应当遵守的“标准”或仿效的“模范”[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也就是说,它是实践证明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法则”。 “教学法”(Methodology)则是探索教学法则的科学。
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学派林立,理论各异,我们常常遇到许多具体的“法”。 这个法,那个法,名目繁多,颇有眼花缭乱之感。 这时,我们所说的“法”实际是指“方法”。 英语教学中的“方法”,在英语中有很多词可以表示,这是我们研究和从事外语教学的人们经常碰到并为之困惑的,因而有必要对它们作深入探讨,以澄清一些基本的概念问题。
一、“法”命名中的多层面性
1. Thought 思想观点、看法。 指the particular way of thinking of a social class, person, period, country, etc.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或idea, opinion, intention, formed by thinking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这是从哲学世界观的角度,探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即是从哲学的某一角度来看待社会、科学、语言等现象并从理性上总结出一定的、能够为人们认可的规律性的东西,它往往指理论的概括。 我们还常用concept, idea来表示“思想观点”,“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便从宏观角度反映了我们对语言教学及其理论研究的态度。
哲学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指导一切科学研究的方针,教学法的研究也不例外。 “以往国内外外语教学法名目繁多,形成不同的学派,但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每种学派都以一定的哲学为基础。” (李庭芗,1983:5)哲学中的认识论对语言教学的影响渊源流长,十九世纪末本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主张直接感知和直接学习的“直接教学法”,主张母语和目的语二者比较的“纵横比较法”(吕叔湘,1964),主张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外语教学中的“形式-情景-功能”的“三向度教学法”(李赋宁,1979:26)、“辩证综合法”(李庭芗,1983;张正东,)以及国内外多向度的“折衷法”,如上海外院基础英语教学中将Structure, Situation和Communication结合为一体的“SSC教学法”等,均是从这一层面上来界定的。
2.School 流派。 指band or succession of persons devoted to some cause or principle or agreeing in typical characteristics(COD),学术上的不同理论及流派的分水岭,如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与认知学派,语言学研究中的唯理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和交际学派等。流派以共同理论为基础,反映自身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但在这之下还可含有不同的学术观点。 如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都承认语言是一系列的符号系统,强调共时的研究,侧重描写、分析语言结构的重要意义,这是其共同之处。结构主义中的布拉格学派和丹麦学派侧重形式,多采用演绎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而美国结构主义则侧重语音、结构的研究,多采用逻辑、实证主义手法客观描写语言,揭示语言因素之间的关系。 它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派是指学术上不同的理论或观点而形成的'某个群体。 语言教学由于受语言理论流派的制约,而形成了诸多相应的教学流派,如“结构教学法”、“认识教学法”、“意念法”、“功能教学法”等。
3. Approach 观点或路子。 指a means or method of doing something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这是近年来语言教学中使用得十分普遍的一个术语。 Approach反映了不同教学理论在应用方面的体现,因而大有取代method的趋势(王才仁,1996:22)。 School常表现为一种学术观点和派别,而Approach则是在一定School的范畴或理论流派的指引下,体现不同思路的措施和途径。 如教学法中的Cognitive Approach,从心理学上把学习看作是智力行为,哲学上又可将其归为唯理的法则教学,在教与学的观点上,它们提倡通过“发现法”的程序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其教学活动中,又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methods or training skills),而这些methods or skills在其它教学流派中也完全可能被采用。近几年流行的Functional Approach亦是如此,它们以语言功能为主要思想和出发点,以功能项目(functional items)为教学单位来安排其教学步骤并兼容各类教学方式和技巧。 从教学法的历史上看,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在教学法领域出现的“改革运动”就反映了当时的一种崭新的观点和思路(Approach),而这一时期各种各样的“直接教学法”(The Direct Method),正是这种思潮的具体体现。
在特定的情况下,School与Approach又有一定的同一性。 从语言观和教学理论的宏观角度,我们可以把功能教学法称为“Functional School”,以别于其他学派;从教学理论的应用和教学手段的实施角度,我们又可称其为“Functional Approach”。
4. System 系统或体系。 指complex whole, set of connected things or parts, organized body of material or immaterial things(COD)。 显然,它的覆盖面十分广泛,与教学相关的因素都被包含了进来。 从语言教学来看,它兼容性更强,囊括了涉及外语教学的各个层面的多种变量,因而它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含义。 具体地说,它包括了不同的教育政策、培养目标、培养对象、教学阶段、教学媒体、管理层次等方方面面。 就教学本身而言,它往往包含大纲制定、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评估、人才选拔和培养等一系列相关问题(Strevens, 1976/1977)。 张正东提出以学生、目的语和学校为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法就是“体系”的体现(张正东,1996:10)。章兼中的“十字”(情景-情意-结构-规则-交际)教学法,也是从“体系”角度上的命名(章兼中,1993:129)。 当然,System还可用来指上述某一特定层面中的局部相关特征,如匹兹堡大学Paulston提出的MMC System就限于在训练(training system)的层面上,对Mechanical training, Meaningful training和Communicative training的综合运用。 具体的教学方法是不能称为体系的。
5. Method可以广义地泛指“方法”(way or manner of doing things),又可用来指 具体的“方法”(special form of procedure, esp. in any branch of mental activity, COD)。 教学法中的“听说法”、“视听法”,直接教学法中的“口语法”、“心理法”、“系列法”、“阅读法”(West)、“自然法”,均属于这一个层面上的命名。因而,“method”是一个既概括而又具体的概念。
6. Strategy策略 (the art or skill of planning generally)。 是指对整个教学活动在不同时期或阶段的部署和规划。 不同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犹如打仗时的不同小战役,服从于整体而又可相对独立。 美国学者创始的“循序直接法”(Graded Direct Method),反映了先教850个词汇和基本语法,然后扩大词汇量的两步走的策略(Ogden 1930; Richards 1943)。另外,“听说领先法”、“陆军训练法”(ASTP)、“图式理论阅读教学法”(Schemata)、“默读法”、“集中识字法”,以及以学生为研究主体的“学生中心法”(Learner-centred Approach) (Nunan, 1991:178)等,均是从策略的角度命名的。
7. Technique 技巧。 指skill in some specialist activity, 有人用microtechnique这一词。 “语法翻译法”(翻译为手段),以scanning, skimming为主要手段的“快速阅读法”,“全身反应法”(TPR),“暗示法”,“问答法”,均是从这一层面上着眼的。
由于教学活动的多元特征,许多方法的命名也必然是多层次或立体的,如“循序直接法”,“循序”建立在策略层面上,而“直接”则是从哲学层面上的,即通过直接感知和不通过母语的直接学习。
在以上层面的界定中,国内外的学者特别注重对approach, method和technique三个术语的区分。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Edward Anthony (1963),我国外语教育家李赋宁(1981:2)、王才仁(1996:20-24)都曾分别对这些术语进行定义和诠释。 Anthony认为:
Approach指一系列与语言教学本质相关的看法。 Method指对语言材料教授的总体计划。 它符合并建立在所选择的approach之上,method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Technique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 指在课堂内为实现直接目的的具体行为,它必须与method一致,与approach同步。
(Anthony 1963:63-7)
由此可见,approach是对语言和语言教学在思路和观念层面上的界定。 method侧重于理论如何在实践中的应用,如何选择不同的具体技巧、内容和步骤。technique则是从课堂教学的过程来定义的。
二、“法”命名中的多维度性
1. 以教为主体。 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性、教育原理、教师的教学思想、策略,对教学规律认识的角度和程序。 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反复循环”、“不断强化”等都是普通教育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2. 以学为主体。 涉及到学习的整体和局部,学习者的主观和心理因素的研究,如记忆、遗忘、理解、联想等。近年来在语言教学领域里,人们对学习策略和认知模式的研究给以越来越多的重视(Nunan, 1991:167),因而出现了很多从学习策略角度命名的教学法。 如“学生中心法”(Learner-centered method) (Nunan, 1991:178)、“暗示法”、“意念法”、“心理法”、“沉浸法”、“以学生为中心,多维一体教学法”(黄月圆、顾曰国,1996:9-13)和依学生水平而分为三级的“分级教学法”(Timothy Light)等。
3. 从教与学的活动入手反映课堂教学的技巧。 如“五步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双向式教学法”、“问答法”、“咨询法”、“谈话法”等。
4. 从语言的基本要素及其结构入手,有“词汇快速记忆法”、“句单位教学法”、“课文整体教学法”、“语法翻译法”、“词汇翻译法”、“句型教学法”等。
5. 从语言技能及其训练方式入手,有“无声阅读法”、“语音教学法”、“翻译法”、“听说法”、“阅读法”、“快速阅读法”、“全身反应法”、“视听法”等。
6. 从教学的艺术性入手,有“看图说话法”、“愉快教学法”、“沉默法”、“暗示法”等。
7. 从教学的目的入手,有“翻译法”、“陆军法”、“特殊英语速成法”、“交际法”等。
三、“法”命名和研究中的误区
由于外语教学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人类对其认识受到时空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加之人类的社会实践也并非能够完全地、客观地揭示事物的本质面貌,所以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只能是不断深入和不断完善的。近百年的语言教学史说明了这一点,近三十年来不断涌现出的教学方法更是有力的佐证。我国老一代的语言教育家们对待教学法大多持辩证的观点,他们主张:“采取各种教学法之所长,弃其所短,兼容并蓄,为我所用。”(李赋宁,1981:19-25)“教学里坚持原则,活用方法,兼采各家之长,为求教学的最佳效果。”(李庭芗,1983:326)“认识无穷,外语教学法的发展无穷,任何学派或某一个人都不可能达到顶峰,达到无可发展的天涯海角。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能认识外语教学中存在的新规律,也可能修正以往发现的规律。”(张正东,1995:3)“外语教育研究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论认识飞跃的反复循环的过程。”(章兼中,1993:457)
客观事物是辩证地螺旋式地发展着,并只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前进和升华。 提出最佳方法或企图寻找灵丹妙药,本身就违反了辩证法,是反科学的。 因为任何一种方法都产生于解决某一客观问题的实践之中,而这一实践过程又必然受到空间和时间的支配或制约,脱离时间、空间的范畴来考虑问题,只能走向机械主义或形而上学,其表现形式要么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绝对化,要么是生搬硬套、机械照搬。
机械主义更多地反映在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方面。 “听说法”的课堂不能搞读写训练,“交际法”的教学中排斥语言形式,“功能法”中不分析语言结构,“课文整体教学”中可以无视词句等等,诸如此类的观点和做法,违背了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必然要导致失败。
纵观现代外语教学一百多年的历史并一览以上提到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外语教学法的命名,只能停留在某一、两个层面上,而不可能包含教学的全部内涵和特色。
与语言的“任意性”特征不同,教学方法的命名应当是“名符其实”的,即名称代表实质,客观反映实质。 然而人们在给某种方法命名时,往往着眼于事物的某一两个侧面而误认为是事物的全貌。 有时也很难找出某一两个术语来恰当地概括事物的全貌,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某种片面。 麦基就曾说过:
[1] [2] 下一页
诸如“直接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然法”,“电影法”,“谈话法”,“口语法”等命名,既不明确也不甚恰当,因为这些方法把自身复杂的主体局限于一个单一的层面上,误认为它们可以概括事物的全部面貌。
(Mackey 1965:156)
教学方法的命名,有时也只能把自己限定在主要的层面上。 如“情景教学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教学手段上的创新,反映不出该方法对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视。 其实不然,“情景”的引入,为课堂内的语言交际创造了不可取代的必备条件。 这种逻辑性是很难用单一的术语来标识的。
语言学中的不同流派不乏以代表人物命名,如费斯语言学、布龙菲尔德主义等。 这是因为它们在一定的学术领域内,或独树一帜,或自成一家;或在理论上完整,或在体系上统一。 但是教学法领域却迥然不同,这是因为“外语教学法学派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和创造,而是集中了许许多多人的经验和智慧,其中包括有关学科的学者,通过长期的积累,逐步形成的。” (李庭芗,1983:324)没有某种教学方法百分之百属于个人的创造,任何人的方法中都程度不同地继承、沿袭甚至照搬了他人的多种方法。 宣称自己使用情景法的教师,在他的课堂上是否也在运用听说法或阅读法呢? 由此可见,多元综合是语言教学的特性所决定的客观存在。
当然,外语教学既然是一种教学形式,也必然要符合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譬如说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反复强化的原则等,那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参考文献
Anthony, E.M. 1963. Approach, method and techniqu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17:63-7?
Howatt, A. 1984.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P.
Jack C. Richards and Theodore S. Rodgers. 1986.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ckey, W.F. 1965. Language Teaching Analysis. London: Longman.
Nunan, David. 1991.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New York: Prentice Hall.
Ogden, C. 1930. Basic English: A General Introduction. London: Longman.?
Richards, I. 1943. Basic English and Its Uses. London Kegan Paul.?
Stern, H.H. 1983.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P.?
Strevens, P.D. 1977. New Orientation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Oxford: Oxford UP.?
黄月圆、顾曰国:以学生为中心,多维一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法,《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9-13页
李赋宁:谈英语教学,《英语世界》1981年第1期,19-25页
李赋宁:怎样学英语,《中小学外语教改通讯》1979, 第5-6期
李庭芗:1983:《英语教学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吕叔湘:1964:《中国人学英语》(修订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才仁:1996:《英语教学交际论》。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张正东、杜培俸:1995:《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 重庆:重庆出版社
张正东:辩证综合法,《中小学英语》第11期
章兼中:1993:《外语教育学》。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赵九龄:SSC教学法探索,《外国语言教学资料报道》1982年第1期
(西北师大 陈冠英 《中小学英语》第5期
上一页 [1] [2]
篇4:从「小」谈起
从「小」谈起
在现代日语中,接头辞「こ小」出现的`频率很高,其含义貌似简单,但能够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它们也着实不容易.下面先介绍一下「こ小」的多种用法及意思.
作 者:王秀文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学院 刊 名:日语知识 英文刊名:THE KNOWLEDGE OF JAPANESE LANGUAGE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篇5:从「小便」谈起
从「小便」谈起
「小便」一词虽不雅,但不能回避,粗知一些相关词组也是必要的.例如: ○小便をする/撒尿.(更常说「おしっこをする」) ○小便を我慢する/憋尿.
作 者:王秀文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学院 刊 名:日语知识 英文刊名:THE KNOWLEDGE OF JAPANESE LANGUAGE 年,卷(期): “”(9) 分类号:H3 关键词:篇6:从楼兰谈起
从楼兰谈起
夜,梦回楼兰. 昔日的繁华,已被肆虐的风沙摧残成一片迷蒙与荒芜,那激荡嘶号的风声,仿佛是楼兰啼血的哭泣!是刻骨铭心的痛楚,是姗姗来迟的'忏悔,更是用历史书写的警示:人类啊,放下你冰冷的屠刀,停下你侵略的铁骑,从贪婪和愚昧中惊醒吧--为了悲剧不再重演!
作 者:毛帅平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中学3文2班,473000 刊 名:地理教育 英文刊名:EDUCATION OF GEOGRAPHY 年,卷(期): “”(6) 分类号: 关键词:篇7:无事此静坐美文
无事此静坐美文
我的外祖父治家整饬,他家的房屋都收拾得很清爽,窗明几净。他有几间空房,檐外有几棵梧桐,室内有木榻、漆桌、藤椅,这是他待客的地方,但是他的客人很少,难得有人来。这几间房子是朝北的,夏天很凉快。南墙挂着一条横幅,写着五个正楷大字:无事此静坐。我很欣赏这五个字的意思。稍大后,知道这是苏东坡的诗,下面的一句是:一日当两日。
事实上,外祖父也很少到这里来。倒是我常常拿了一本闲书,悄悄走进去,坐下来一看半天,看起来,我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一点儿隐逸之气了。
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做“习静”。唐人诗云:“山中习静朝观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习静”可能是道家的一种功夫,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
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毛主席年轻时曾采用了几种锻炼自己的方法,一种是“闹市读书”。把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不受外界干扰,我想这是可以做到的。
这是一种习惯,也是环境造成的。我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时,和三十几个农业工人同住一屋。他们吵吵闹闹,打着马锣唱山西梆子,我能做到心如止水,照样看书、写文章。我有两篇小说,就是在震耳的马锣声中写成的。这种功夫,多年不用,已经退步了。我现在写东西总还是希望有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但也不必一定要到海边或山边的别墅中才能构想。
大概有十多年了,我养成了静坐的习惯。我家有一对旧沙发,有几十年了。我每天早上泡一杯茶,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是端然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这样连续坐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我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静坐之中。“静思往事,如在目底”。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创作心理状态。就是下笔的时候,也最好心里很平静,如白石老人题画所说:“心闲气静一挥。”
我是个比较恬淡平和的人,但有时也不免浮躁,最近就有点儿如我家乡话所说“心里长草”。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坐下来,想一点儿事,读一点儿书,写一点儿文章。
【从静坐谈起的美文】相关文章:
1.从纯净水谈起作文
4.谈起过往散文
5.由写作文谈起
7.露从今夜白美文
10.人生从50岁开始哲理美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