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用双手撑起一个生命美文

用双手撑起一个生命美文

2023-07-19 07:55:3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秋裤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用双手撑起一个生命美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用双手撑起一个生命美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用双手撑起一个生命美文

篇1: 用双手撑起一个生命美文

用双手撑起一个生命美文

一位年轻的妈妈用一双手臂撑起一个两岁孩子的生命。我们感到深深的震撼。那种巨大的冲击力量,那种无畏坚强的品格,让我们深深地鞠上一躬。伟大就在一瞬间,她是了不起的,是伟大的。在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人,尤其是这样的年轻妈妈。她能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敢冒生命之危险,去拯救一个弱小的生命。她是整个时代的最强音。

我们经常向某某学习,那些事件都不足以对我产生震撼。仅有这次,让我深深感到整个社会是多么的和睦,好人是那么的多。这么多人都在为小孩祈福,为英雄妈妈祈福。社会需要这样的人,需要这样的故事,需要这样的情感。让冷漠靠边,让真情永远。我只是一个用笔写作的人,只是一心想写出点东西的人。但听说这样的故事,我深受鼓舞,我们中华民族有希望,屹立于世界之林。因为有这样的英雄妈妈的壮举,有这样的楷模,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平素间感觉自己有些失落,感到悲观。但到了生死别离,情感永驻的时刻,我们应该好好活着,活出自己的精彩。虽然我们不能做出多么伟大的事,但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拥有高尚的品格,任何困难都是十分渺小的,都是十分脆弱的。

拯救生命,创造奇迹,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元素。我们需要这样的事件,点燃我们曾经泯灭的良心,我们应该善意地对待周围的人,给他们予以关怀。做自己微不足道的事。帮助哪怕是一丁点儿,那么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们不应该区分你我,应该真真切切地当做一家人。为还在生命边缘挣扎的小女孩祈福,为她能早日摆脱病魔,绽放生命的奇迹,让我们大家连起手来,拯救一个可怜的两岁的小女孩。让她的.父母亲人不再为她揪心,不再为她哭泣,让她快快好起来。我们深信:在当今的中国,一定会有医学的奇迹发生。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敢于创造奇迹的民族。我们需要这样伟大的情感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流传,我们需要更多的父母不再伤心,不再掉泪。他们应该是幸运的,是经历人生苦难的英雄。这样小的孩子在生命的边缘抗争,这么坚强,这么勇敢,我们这些七尺男儿还有什么不敢担当的呢?我们应该向小女孩和英雄母亲致敬!是她们教会了我们怎样对待生命,怎样对待人生,怎样对待情感。愿苍天庇佑孩子和英雄妈妈吧!她们永远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篇2:用双手撑起绿初中作文

用双手撑起绿初中作文

我儿时的记忆,是属于乡间的清澈见底的溪流,鹅卵石慵懒地躺在水底。静谧的竹林,松鼠悄悄拨动竹叶,谱出动人的乐章。只是,远处的那座矮山与这一切显得格格不入裸露的黄土上没有一株植被。泥土被大雨冲刷,沟壑纵横;被烈日炙烤,留下道道深沟。儿时的我,总是天真地以为那是树林那边升起的又一个太阳。

记得我儿时的梦想是当一位画家。我喜欢画画,尤其是带着我的小板凳,背着画板,坐在外婆家门前的空地上,将眼前的美景尽收于画纸上。每当我转动着手腕,一笔一划地勾勒眼前的景物时,一位佝偻着背脊的老爷爷总是忽然闯入我的视线,却又匆匆离去。夏天,他穿着一件洗的发白的凉挂,双手背在身后疾步走过。冬天,他穿着军大衣双手拢在袖子里,又是飞快地走过。只是,无论他何时出现,总是眉头紧锁,一脸忧容。

两三年后,我仍是那般执着,梦想成为画家。又如同往昔那样,摆好板凳,支起画架。只是,眼前的竹林更加青葱繁茂。甚至远处的那座矮山上也添了几分绿意,几十棵树苗在这片土地上扎根,阳光下的树苗在土上投下绿影,宽大的绿叶反射阳光,散发出无限绿光。周围的空气也绿了,每个村民呼吸都着一方绿色的空气。那位老爷爷仍常常窜入我的视野,我也不再觉得惊讶,反倒把他也当做一道风景,收入画中。落笔时,忽觉他的背更弯曲了,头上添了许多的白发,瘦弱的他是那么憔悴。

又是一个两三年,只是我从未改变,仍想当画家。再次执起笔,环顾四周的风景,惊讶的发现,远处的那座矮山竟被所有的绿树抢占。每一根树枝,每一片树叶都向我展它们最美的姿态。一阵微风拂过,那片树林泛起层层绿波。一不小心,我竟看得入了神。只是,那位老人却再也没有出现在我的画中,出现在我的视线中。我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于是,我开始向家中的.每一位长辈打听:那位老人是谁。最后,我得到了答案:他是一位林业工人,六年前来到这个村庄。他心想把村里那座黄土裸露的山变成一片绿林。他早出晚归,费尽时间与精力,终于成功了。可是,还 未来得及歇口气,就与世长辞了。

那一刻,我明白了,为什么寒冬腊月里他会出现在我的视野中;为什么他每次路过都是一脸愁容。他弯曲的脊背是因为他肩上扛的担子太过沉重,他满头的白发是他为肩上扛的那份责任操碎了心。那一刻,我什么都明白了。

也是在那一刻,我对他产生了无比的敬畏。他是那片绿林中,每一片树叶,每一根枝干,每一棵树木的父亲!他用自己的汗水,灌溉了每一棵绿树!也是在那一刻,我也想要用成为和老人一样的“父亲”!我想要有我的双手去种植一片树林,我想要用我的双手保护每一棵植被,我想要用我的双手为地球填一份绿意!

我坚信,在未来的某一天,我可以用我的双手撑起一片绿色!

篇3:撑起生命的蓝天美文赏析

撑起生命的蓝天美文赏析

接到父亲那个电话的时候我正在车间,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瞬间耳际嗡嗡作响,险些栽倒在地。

“姑娘,你赶紧回来一趟吧,三儿住院了。”

我并未来得及问个详细,父亲接下来的那句话就让我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他晕倒了,一直没醒,还在抢救呢。”

我连夜赶回了家,八百公里以外。

父亲坐在重症监护室的门口,背靠着墙壁,本就瘦小的身躯显得那么脆弱无助。六十六岁的年纪了,加上两个昼夜的蹲守,胡子拉碴的模样,将这个小个子男人的颓废尽显。

“爸,你躺会儿,我来等。”

看到我的那一刻,他稍微的松了口气,只是稍微,继而摸出一盒皱巴巴的烟。

“那好,我出去抽一根。”

可能是蹲久了的缘故,父亲有些踉跄。

这一夜,等候三儿的人从一个变成了一双,我们都同样焦虑。许是想缓解一下这种沉闷的气氛,父亲在交待了三儿的病情之后,没来由的说了一句:

“你妈命太苦了。”

我一直低头沉默,绝大部分原因是不想父亲看见我眼里的泪水。良久的沉默之后我还是开了口。

“我妈那是命好。”

说这话的时候我问过自己的良心,在走过的日子里,母亲确实经历了太多,可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让我们收获了同样的满足,有增无减。

三儿是我弟弟,我们俩姓熊,而父亲,他姓库,库银元。父亲和母亲属于半路夫妻,到现在,他们走过了三十年。母亲在生下我和姐姐后有了三儿,熊爸爸也算有一技之长,每年总有大半年的时间不在家。他是一名割漆工,和村里的人搭伙,在陕西的老林里,查漆寻树。这是我们全家的生活保障,一季下来,能挣个一千出头。当然,这是八十年代的收入。

得知生父失足消息的时候三儿才六个月,是在母亲的肚子里六个月。母亲发疯一般的在家人陪同之下去了陕西,只是再也没能带回熊爸爸,她和三儿送了熊爸爸最后一程,然后,就狠心的将他留在了那片他熟悉的山林。

母亲为这个家添了一个男丁,却没能冲淡哀愁。对于母亲当时的想法,我无从得知,也不敢问起,总之,库银元来到我们家的时候,三儿才八十天,八十天整。没有婚礼,奶奶(库银元母亲)送来一块大红的'帘子,黄色的“鱼水情深”字样,在卧室房门一挂,便算成了家。

库银元身高不足一米六,老实,来我们家的时候三十六岁。对于这个年龄的乡下男人,他早已和“老光棍”挂了勾。绝大部分时候,我都不和他说话,只是悄悄地观察,看他会不会虐待三儿,再偷听他和母亲的谈话,看他会不会让我们改姓。做这一切的时候我才五岁,村里人总笑话说“库家那丫头以后就不叫熊猫了”,对,我叫熊猫,因为姓熊,加上从小长得胖,从而得源于这个绰号;他们还说,三儿还小,改姓他也不知道。母亲什么也不说,库银元也保持沉默。

三儿至今姓熊,而母亲和库银元没有再育。“鱼水情深”的帘子还在,红色泛了黑,黄色依旧亮丽。

库银元没有出过门,我回想过了,他去过最远的地方,估计就是市里的火车站。

那年我十五岁,和姐姐一样,我也即将踏上南下的列车。母亲给我煮了很多鸡蛋,还有炒熟的花生米,伙同几套衣服,全部塞进了一个牛仔布的背包里。库银元只是蹲在门边抽烟,听着母亲一遍遍地叮嘱,不时也插上一句:

“吃亏是福,别和人家吵架,在外面过不惯就回来,我和你妈都在,至少咱家有吃的,有地,饿不死。”

是库银元送我出的门,天还没亮,我一直在哭泣,没敢和母亲道别。母亲躲在那块“鱼水情深”的帘子后面,我知道她彻夜未眠,先是在我的床前久坐,抽噎,然后就在里屋走动,我一直听着,直到鸡叫过后,便听见母亲在厨房里忙碌,柴火噼里啪啦地响着,吵得我再也没能入眠。

库银元背着那个牛仔布包,我空着手跟在他的后面,他还能勉强说个笑话,有强撑的苦涩,再细数着我们成长的点滴,又感慨时间好快,明明记得我还是个躲在门后的小丫头,转眼就要离家了。我没有和他说一句话,只是哭,直到他把我送上火车,隔着车窗看着我,还在大声地叮嘱着,这一刻,我突然觉得不想离开。那是我十五年以来最勇敢的一次,即使哽咽地说不出一句话,我依然没有刻意隐藏自己的泪水,定定地望着库银元,用圆珠笔在手心上写下了四个字:

“放心走吧!”

库银元看着我,坚定地点点头,同样有眼泪在闪烁,假装着咳嗽,胡乱地抹了一把,再大声地说:

“姑娘,注意安全啊!”

有库银元在,我们便有了一个完整的家。只是生活在对母亲展开笑脸后,又再一次反悔了,这次,比以前更狠。

大姐出嫁了,库银元作为父亲,牵着她走过了那段红地毯,一切都那么美好,尽管母亲在落泪,却也尽是欢喜。一年以后,姐姐临盆的那个晚上,便永远的和我们告别了。她只是一闭眼,没来得及等到她的父母、兄弟姐妹,甚至没来得及抱抱她的孩子,便在急救室里永远闭上了双目。

我没有见过母亲是这般的歇斯底里,她还在骂着大姐,说她像熊爸爸一样不负责任,说她抛下了自己的孩子,抛下了自己的母亲。那年的冬天太冷,只一个冬,便染白了母亲的黑发,她躺倒在床,时而痛哭,时而咒骂。库银元一直守在床前,端茶倒水,他怕母亲寻短见,半步也不曾离开。

当春天再次来临的时候,母亲便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精神失常。母亲偶尔也不迷糊,清醒的时候,便跟着库银元下地干活,然后对库银元说着感激的话。库银元只会说一句话:

“这说得啥啊?一家人,哪有啥感激的。”

往后我也出嫁了,同样是库银元送的我。突然就理解了姐姐为什么能在大喜的日子痛哭,因为我也一样。好似一夜间自己就变成了外人,用库银元的话说,姑娘出嫁了,再回来就是客人,不能让客人干活的。我嫁得不远,可因为生计,依旧混迹于南下的列车中,只是送我的人群没有了库银元,多了自己的一双儿女。我依旧在离开的时候哭泣,不舍的事情越来越多,迷糊的母亲、白发的库银元,还有到了结婚年龄的三儿。

佩服库银元的人不在少数,三儿结婚的时候,是库银元出的大部分彩礼。因为家里没有买房,在得知库银元是继父、并且家里有个精神失常的母亲的时候,姑娘的娘家人没有少开口。年轻的俩人执意要在一起,库银元走遍了所有亲戚,东拼西凑,给三儿成了家。

往事一幕幕的闪现,母亲没办法来医院等候她的三儿了,只留下了库银元。每天接近一万五的费用远远地超过了我们的承受范围,库银元让我留下陪三儿,说他回去筹钱。我不敢想象,这接下来的时光,我该如何来渡过?

库银元回了村,拿着三儿的病历,求村长给他盖个章。

“兹有我村村民库银元,现年六十六岁,,身份证号XXXX,儿子熊绪权突发重病,经武汉人民医院诊断为自身免疫脑炎,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原来,这就是父亲所谓的筹钱,或许从进这个家开始,他就放下了自己的尊严,而今天,他依然走上了这条路。跪倒在街头的人群多了一员,一位为救儿子而放弃尊严的老人。

“救救我的儿子,谢谢!”

三儿还未醒来,父亲每天晚上才来,带来的还有他一整天的收入。接过钱的时候,我很难过,更多的是无能为力和深深的自责。他并未停留太久,然后又踉跄地离开,等待他的,还有家,在那块“鱼水情深”的帘子后面,还有那位迷糊着的母亲……

篇4:用微笑支撑起一个家作文

用微笑支撑起一个家作文

这个特别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

一诺千金四十年。四十多年前,朱邦月的朋友临终时,将两岁的儿子以及怀着五个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给他。老朱太善良了,他没有犹豫,毅然接受了。从此,灾难像是六月的雨,经常把他淋得浑身湿漉漉的。

1986年,朱邦月单腿残疾后,病退。从那以后,他出行便离不开拐。寂寞的雨巷,每天你都会看到一个拄拐的老人,手提菜篮,他匆忙的脚步让你看了揪心,真替他担心,雨巷这么滑,他会不会跌倒。他挥动着拐杖,微笑着从雨巷的深处走出来,你总是能看见他那一脸灿烂的微笑。他的笑不是做作,不是苦笑,是执着的,发自内心的笑。

没等朱邦月的腿疾痊愈,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得了绝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1991年,母子三人的病情开始加重,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靠单腿的朱邦月照料。

朱邦月第一次感到,命运是如此的不公平,折磨为何还要来糟践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男儿有泪不轻弹,可这一次泪水在他脸上绽开了花儿。可是每当看到躺在床上的母子三人,朱邦月又咬紧牙关,默默地给自己加油鼓劲,毕竟日子还得过下去,笑容又洋溢在他的脸上。

说来容易,干时难。日子一天天过去,儿子一天天长大,而朱邦月却在一天天地消瘦。早晨起床后,朱邦月先装上假肢,然后开始打扫卫生,洗米做粥,帮母子三人起床,帮他们洗脸刷牙,喂早饭。随后,他还要上街买菜,为全家人准备午饭。傍晚,他要轮流给三个人擦洗身体。晚上,还得想着夜里起床给他们逐一翻身,让他们睡得舒服些,可他自己一晚起床数次,从来没有睡过安稳觉。

这样的日子,朱邦月一过就是二十年。

对于他的这份坚持我已经佩服地五体投地,不要说二十年,就算让我照顾个小孩子一天,我都难保证从始至终有耐心。二十年的不离不弃,悉心照料让每一个人都为之感动,他是我的榜样,是使我奋斗不止的英雄模范。

挫折一次又一次地撞开他的家门,朱邦月用笑着一次又一次地轻轻地把门关上,生怕惊醒梦中的母子。

朱邦月头发白了,可他仍面带微笑,应为他知道,他是一家人生命的烛光,点燃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他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

虽然生活艰难,但,此处仍有光明。

篇5:母亲用勤劳和坚强撑起一个家散文

母亲用勤劳和坚强撑起一个家散文

母亲一生虽然平凡,但他勤劳,热心,孝敬老人的性格深深影响着子女,她是我们兄妹在人生的旅途上,学习的榜样。

母亲董爱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由于过早的操劳,岁月的沧桑已过早地爬满了母亲的脸庞。母亲虽然普通,身上却有许多的优点,勤劳,节俭,坚强——他和父亲结婚后,由于家里比较贫穷,父亲只身来到平顶山的煤矿上干活,家里的重担一下子落到母亲一个人身上。那时候母亲天不亮就起床,做好一家人的早餐后,背起锄头就上地里干活。晚上一家人都进入了梦乡,母亲还在油灯下缝缝补补。常常一觉醒来,母亲依然在忙碌着。

父亲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爷爷不在了,奶奶身体不好。靠着父亲的接济,两个叔叔也都相继成了家。父亲微薄的工资还要顾我们这样一个大家,即使这样,母亲也从来没说过什么,反倒给奶奶说,长兄为父,照顾兄弟姊妹,养活老人应该的。

后来,哥哥姐姐到入学年龄了,父亲在城里也安住了脚,接我们全家去平顶山生活,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了,母亲很开心。可是年迈的奶奶说什么也不愿离开故土。让她和叔叔婶婶生活在一起,她又不愿意。

母亲性格温和,从没和奶奶吵过嘴,红过脸。这么些年奶奶一直跟我们生活在一起习惯了。无奈,父亲只好带着姐姐哥哥走了,留下我们四口人在家,每天母亲忙碌着农活,照顾着家。村里谁家有事总让母亲去帮忙。只要有人开口,母亲再忙也会放下自家的活去。所以村里的人对母亲都极为尊重。逢年过节有人来串门,母亲总是把平时只给奶奶一个人吃的好东西,让大家都尝尝。

又过了几年,奶奶去世了。奶奶的去世让母亲哭得几乎昏过去。好长时间母亲都接受不了奶奶不在的现实。父亲和母亲这次真的是要团聚了。好景不长,生活就像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才刚刚露出幸福的颜色,就被突然降临的.狂风暴雨打湿,父亲患了重病,几经治疗后散手而去。我们兄妹四个觉得生活一下子没有了着落,跪在父亲的坟前大声哭喊。母亲拉着我们的手说;“孩子们,别哭了,以后的日子有妈妈呢。只要有妈在,你们该干啥还干啥,尽管放心吧。”那时,我们兄妹几个都在上学,母亲就凭着微薄的抚恤金和打零工把我们兄妹拉扯大,一个个成家立业。当时,父亲的单位看母亲一人拉扯几个上学的孩子,确实太难了。就让母亲去车子棚看车子,每轮一次班就是一天一夜,无论刮风下雨,寒来酷暑。下了班的母亲顾不上休息,又出去给人干零活。母亲不在家时,兄妹几个就互相照应,有时热心的邻居也会帮忙。那几年,因为没有钱,母亲一个人吃饭时,从不炒菜,盐水里面滴上几滴香油,就是母亲的一顿菜。而对我们,母亲总是说,小孩子长身体时,要多吃菜。我们劝她也吃,母亲总说她不爱吃。还是孩子的我们就真的认为母亲不爱吃菜。不知什么时候,母亲满头的青丝变成了满头的白发。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母亲却更老了。随着我们的小家庭的成立,明显感到了母亲的孤寂与落寞。我常常试探性地问母亲,要不给你找个老伴吧。母亲就很生气地说;“嫌我老了,碍你们的事了,我有手,会养活我自己。”弟媳和嫂子也劝她安享晚年,可她还是闲不住。

今年母亲快七十五岁了,可还是操劳,不是替这家带孩子,就是帮那家干家务。母亲总说;“我这辈子没啥大本事,只要能干得动,就让我干,说明妈对我们这个家还有用,能多干一点,你们上一天班回来就少干一点。”

母亲虽然平凡,但她勤劳,坚强,善良的性格必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我敬佩我的母亲,她用勤劳和坚强为子女撑起了一个家。

篇6:用记忆感受生命美文

用记忆感受生命美文

生命是什么?我没有办法说清它的外貌特征,它来自何处,归于何方,我都无从知道。但我知道它是我们握在手中,以似有似无的时间方式来表现的记忆历程,这个美丽的过程,只有自己知道它的妙处。

生命是一个感受的过程。 它是我们随时可以呼吸的空气,也是早晨醒来迎接的那一缕清新的阳光。

傍晚看着你回家的夕阳,在你的眼前不断的出现,它是你生命中最纯粹的真实,不过,如果某一天,你再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了,你不会因为天黑而恐惧,也不会因为天明而雀跃,那是生命里虚空后的感觉,生命里感觉的逝去,那是死亡的开始。

拿出笔写下生命,是黑色。当然黑色与生命有关,它来自于黑暗,又终于黑暗的死亡。然而,生命该是七彩的`,如果分解黑色,你就会看到美丽的绚彩。

不论怎么看待生命,你多不会写出和别人相同的生命。因为承载生命的记忆,是表达生命的唯一文字。你拥有怎样的记忆,就拥有怎样的生命。

它是你在春天的阳光中斜靠的光滑禾草,温热隔着衣衫渐渐游走全身的感觉,草的香味留在发丝里,淀在记忆里。

风中的果子落在草丛,红色蜻蜓飞在晚霞,黄色的迎春花插进花瓶。雪是真实的,雨是冰凉的,泪水,汗水都曾有过,这是什么,是在手的生命真切的感觉。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它并不是我所言的伟大与深沉,它就是你手中还温热的感受。

就是平淡生活每天由于你而存在的记忆。

篇7: 给生命一个笑脸美文

只要心情是晴朗的,人生便没有雨天。给生命一个笑脸,迎接属于自己的生命晴空。

微笑是一种修养,我们应该用一种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命,用微笑来面对一切。

微笑,似蓓蕾初绽真诚和善良;微笑是一种无声的亲切的语言;微笑是一种无声的动人的乐章;微笑是人类一种高尚的表情;微笑是生活里永远明亮的阳光。

给生命一个笑脸。笑是阳光,笑是花朵,笑是温暖,笑是骄傲,它可以驱散你心灵的阴云,赶走你辛勤忙碌的疲劳,可以给自己以信心,给他人以美好。在微笑中工作,在微笑中生活,让生命开花,让人生妖娆。

听一曲优美舒缓的音乐,品一抹清茶的浓浓幽香,让一缕轻松的思绪,随着欢快的韵律飞舞在风雨后的大地。

让我们微笑面对生活。每天对着自己微笑,你会觉得心情开朗,海阔天空。每天对着别人微笑,你会看到阳光灿烂,天高云淡。

让我们面对过去微笑,把所有失意留在昨天,迎接我们的每天依旧是艳阳高照!

人生之旅充满了曲折与坎坷,但不管是阳光万丈,还是阴霾昏暗,对待生活都应持以微笑。

微笑,是生活中的阳光,微笑,能使生活永远洋溢着温馨,回荡着快乐。

寂寥无助的时候,不妨微笑,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

伤痛沮丧的时候,不妨微笑,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支持。

成功得意的.时候,不妨微笑,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回报。

不论是得与失,成与败,是灿烂的阳光拥簇着鲜花,还是阴霾的日子夹杂着讽刺,

面对生活,请绽放出微笑。

微笑是生活中的催化剂,它能化忧愁为欢乐,化挫折为经验,让失败沉淀成为一种毅力。只要敢于面对现实,再阴暗的日子也将充满阳光。

不要抱怨生活给予我们太多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太多挫折,大海如果没有巨浪的翻滚,就失去雄辉,人生如果是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魅力。

给生命一个笑脸,感谢生活给予你我的百般磨难。因为只有在艰辛的磨难中,脆弱的心灵才会历练得无比坚强。

给生命一个笑脸,用微笑之光驱散烦恼忧伤的黯然。

把每一次失败都归结为一份宝贵的收获,把每一次挫折视作一种难得的经历。

给生命一个笑脸,在生活的链条上,给你匆忙中一些平静,紧张中一些轻松,卸下精神背包,轻装上路。

给生命一个笑脸,在生活的迷途上,给你增添一些自信和执着。

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不是反唇相讥,而是不以为然,坦然地投之以微笑。

篇8: 给生命一个笑脸美文

笑看眼前的成败,坦然面对一切得失。

要相信只要怀有一颗坚定勇敢的心,生命之树虽然经历了严冬但仍然不会凋零。

给生命一个笑脸,敞开尘封的心胸,让狭隘自私淡去,将自由的心灵放飞。满怀着感激宽容之情,迎接一个豁然开朗的世界。

篇9:一个用生命写作的人的散文

一个用生命写作的人的散文

我与作家冯积岐老师是2010年夏天在县文学创作学会举办的“卷阿风”诗会上相识的。那天,冯老师为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做了一场精彩而又生动的文学讲座,举座皆为之感慨,叫好。他的讲话从头到尾几乎全部是岐山话,他说,岐山话在周朝就是标准的京腔,字正腔圆,岐山早在三千年前就是西周的首都。所以他说他走到哪里都说岐山话,哪怕是面对外地的大学生,即使人家听不懂,没办法,他还是改变不了那一口地道的“京腔”。在西安已经生活二十多年的他愣是掉不过舌头,改不了口音,说不了普通话。那天的文学讲座,冯老师分析了文学的前景与当前的现状,鼓励我辈要坚守梦想,坚持为文之道。他说,一个写作者要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出发,在自己的地里挖金子,这样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我辈虽处浮华世事,心中却不能被俗世所淹没,坚定自己的文学梦想,只要有梦想就有希望,而且只有奋斗才有出路。在当前就业多元化的形势下,奋斗也许是唯一出路。他还说到自己几年前在凤翔县挂职的事情,以及后来他的“挂职日记”在《宝鸡日报》连载等等。记得当年我们将“挂职日记”广为阅读,相互传颂。当说到秦文化与周文化之不同,话语中冯老师对农民的那份深切的关怀,体恤,那种无法割舍又给予无限期望的情怀深入骨髓,使人动容。这一点使我想到鲁迅曾经对千百万劳苦大众“怒其不争,哀其不鸣”的感情。时代虽不同,但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却始终如一。冯老师虽历经了从农民到作家的华丽转身,但他的身上却还是保留了农民的朴实,厚道,善良。他睿智的视觉,独到的`见解很快拉近了与我们这些初学写作者的距离。他说,写作没有捷径,只有六个字:多读,多想,多写。他通过自己走过的路告诉我们写作之路并非坦途,也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

冯老师顽固地坚守自己的艺术美学原则,义无反顾地按照自己对文学的理解潜心创作,没有加入到所谓的文坛大合唱中去。以他的秉性,是决不会匍匐在世俗评价体系的定性下的。他人的褒或贬、在乎或不在乎都不会影响他的心态,他永远是一副淡然、坦然的样子。他也是一个有个性,有铮铮铁骨的硬汉。他羸弱的身体,一副病态的样子,谁也无法将他与“硬朗”联系起来。但他30年来孜孜不倦地伏案写作,让我看到了他骨子里的坚守。同时,我也担心他的身体,偶尔的电话总是听到他在医院的信息。为写作,他几乎没有正常的生活,总是写到要晕倒的情况下才不得已离开书桌,然后爬上床休息片刻,或直接上了病床挂上吊瓶。就是在这样身体极度透支的情境下,他还是坚持写作,写作成为他活着的一个理由。

在2011年中国作协组织的“定点深入生活”的活动中,冯老师作为全国“定点深入生活”的24位作家之一,他选择了他的家乡周文化的发源地---岐山县作为他的深入生活的根据地。半年的下乡生活,他不是下村采访就是伏案记录点滴收获,手边还在进行着另外一部长篇手稿的写作。他给自己的任务是,一天至少5000字的写作目标。无论如何,他是不能不完成自己定下的任务的。他经常慨叹,自己是从农民奋斗出来的作家,如果没有对文学的热爱,没有牺牲一切的坚持与执著,他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既然文学是他的生命,他整天就生活在文学中,好像不读书不写作不思考,他就会窒息、血液就不流动了一样。只有在写作状态中,他才是思维活跃,充满睿智和激情高涨的。冯老师为写作而活着,写作成为他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在一边埋头写作的间隙,来自全国各地业余作者的稿件他都会认真地阅读,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然后再回寄给作者。他总是说,当他看到一篇出彩的好文章的时候,他比任何时候都高兴。当年他在《延河》编辑部的时候,看到投寄来的好文章,他会亲自拿出去自掏腰包帮其打印,然后推荐给主编或一些杂志。就这样,一些业余作者在他的鼓励下,从一个个门外汉渐渐入行,从平庸走向成功,所以大家都习惯称呼他冯老师,而不是冯主席。他的为文和为人堪称老师中的典范。

至今,冯老师出版、发表了近千万字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个勤奋的作家。他说他一天不写心里就难受,他得上了顽固的文学病。但是文学没有带给他更多的掌声、荣誉和金钱。与别人相比,他只是一个默默的耕耘者、文学的守望者、一个纯粹的文人。就像他在多次访谈中所说的,他永远是面对文学,背对文坛的。是的,他就像“秦川牛”一样一年年地耕种,收获的是内心的平静与读者的点击率,他的长篇小说《村子》在凤凰网上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点击率竟达到四千多万,而且一直居高不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生活是泥沙俱下的滚滚洪流,最终沉淀下来的还是金子。就像冯老师经常说的,虔诚不是皈依文学的唯一出路,但是作为一名文学圣徒首先要的是虔诚。至于什么是好作家,谁是好作家,时间会做出回答的。如今,冯老师仍然在自己的文学之路上苦苦求索。我想,终有一天,他的作品会成为后人评说的经典之作。

【用双手撑起一个生命美文】相关文章:

1.撑起生命的蓝天美文赏析

2.双手美文

3.用微笑支撑起一个家作文

4.交通安全演讲稿-用文明撑起一片生命的蓝天

5.撑起生命的蓝天读后感

6.一起用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散文

7.“双手叉腰”用英语怎么说

8.用双手去创造六年级作文

9.一个普通人美文

10.班主任案例:用爱心撑起集体的天空

下载word文档
《用双手撑起一个生命美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