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雅与俗的再理解

雅与俗的再理解

2023-08-02 08:39:4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bl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雅与俗的再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雅与俗的再理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雅与俗的再理解

篇1:雅与俗的再理解

关于雅与俗的再理解

雅与俗是传统的判断文艺的.标准.当代,我国社会和经济变革加速,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人民对丰富文化生活的极大渴求,文艺现象呈现热闹非凡的局面,我们的批评标准必须与时俱进.大众文化和当代人对自己生活世界的想象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它帮助人们摆脱前现代和现代的非常刻板的二元对立.

作 者:杨敏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市,400715 刊 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8(1) 分类号:G03 关键词:大众文艺   雅   俗   个人  

篇2:雅与俗雅与俗散文

雅与俗雅与俗散文

什么才是人性之天然最美。

什么才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素质的“雅”与“俗”之分。

我们对一个人品的“雅”与“俗”,该如何来定位。

雅,字典上解释是:优雅,高尚,美好的意思。

俗,字典上解释是:大众化的,习见的,趣味不高,令人讨厌的。

——写在前面的话。

山菊是甘肃人,年龄四十多岁,不胖不瘦,中等个头,恰到好处的身段,即便总是穿着工作服,也难以掩盖她那均匀娇好的腰身线条之美,不是很白皙的皮肤却给人一种很恬静健康的美,她拥有一头大家都很羡慕的浓黑长长的头发,为了干活利索,她每一天总是用一个很简单的发卡把那长发轻轻挽起,只有在下班或周末才会看到她那如瀑布如丝绸般光滑飘逸的长发,好美的秀发,都说男人爱看长发飘逸的女子,可是我们作为女子,也依然喜欢欣赏那长发飘逸美丽如丝绸的漂亮发丝。

她是我们公司的保洁员,每天负责打扫各个办公室和楼梯电梯之间的卫生。

山菊是一个不爱说话,安静的女人,每一天她总是默默地干活,精心地打扫清理每一个显眼不显眼的角角落落,如果你不经意去关注她,绝不会发现她的存在。

可是,每一次你若在她的身边走过,她定会送你一个甜甜的笑容。

她抿嘴浅笑的样子,总会送你如她名字“山菊”一样淡淡清雅的暗香,那种甜甜的微笑,有种如沐春风的温暖感觉,总让你感到温馨洋溢回味无穷。大家都喜欢和她打招呼:“山菊大姐还在忙啊?”“山菊大姐吃饭了吗?”

山菊来公司做保洁已经十几年了,听熟悉她的人说起过关于她的家庭。

听一位大姐说:“山菊的丈夫在她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因为一次车祸导致了下肢终身瘫痪。他们上有一双年迈的父母,下有一双正在读书的儿女。当时两个孩子年龄都很小,可是学习都很好,丈夫的车祸让这个家失去了顶梁柱,掐断了为家赚钱的唯一来源,丈夫怕山菊一个柔弱女人的肩膀扛不起这么重的家庭负担,就眼含热泪,无限辛酸不舍地劝她改嫁,山菊看着一家老小和瘫痪的丈夫,更是泪如雨下,悲痛欲绝,善良的她哭过后,擦干泪水,告诉自己的丈夫,自己一定会给这个家撑起一片天。”

于是,万般无奈之下,为了多赚一些钱,她把自己的孩子托付自己的姐姐照顾,她孤身一人远离家乡来到北京打工。其实,做保洁工资也不是很多,她晚上还经常去做小时工,有时还去蹬三轮车赶早市卖菜。

她这么多年以来辛辛苦苦赚的钱几乎全部都邮回了家,她身上穿的衣服大部分都是公司热心大姐送给她的。

山菊,这个苦命,性格却坚韧倔强的女人,终于苦尽甘来,去年他的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的传媒大学。今年,她的女儿也考上了当地的一所大学,她说:“女儿是为了想离家近,以后好照顾家,所以才报考的那所大学。”

我们大家听说了这个好消息也和往常一样,或多或少地给山菊大姐委婉地送些钱物,表示祝贺,每一次她都是含笑带泪地说个“感谢”没完。

公司经常有些人总在背后议论说:“山菊的命运真苦啊,其实,山菊是一个很美的女人,以她现在的`样子看,她年轻时一定更美,更好看,只是可惜生错了地方吆,这也许就是命运的安排吧!有时,人的命运真的说不清是何等的冥冥玄机哦。”

会计张扬也是一个四十多岁得女人,而她却丰腴多姿妖冶华美。一路凭借表姐夫是总公司总经理兼董事长的高职权势,还凭自己拥有一个暴发户,所谓腰缠万贯的丈夫,每一天都打扮的花枝招展,朱唇粉面,夸张地眼影假睫毛,一身浓郁的香水,细尖细尖的高跟鞋,走起路来,腰身左右摇摆,臀大腰肥的她,真的如同鲁迅先生笔下描写得那个“圆规女人”。

她走过去半天,路上依然留着那股浓稠的香水味道,她的香味总是扑鼻袭人,不由地让你远离。

她是全公司出了名的“机关枪”,不管遇见谁,不管任何场合,只要她的嘴一张,就永远没有闭合的时候,什么天文地理,什么明星八卦,什么名车豪宅,什么南北大菜,什么化妆品最养颜润肤,什么保健品永葆青春,什么,什么总是没完没了,只要你有空陪她聊,她一定会夸夸其谈,给你聊上三天三夜嘴都不会合上,再有就是她极会做人做事,很圆滑,很世故,很会恰到好处地溜须献媚。

“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话,上什么样的茶,死人都会被她说活。”这是大家对她公认的“赞誉”。

全公司上上下下那么多人都喜欢保洁工山菊大姐,只有她总是处处找山菊大姐的麻烦,天天不是说办公室桌子没有擦干净,就说楼梯扶手没有擦干净,反正她一天不找毛病,大家伙就感觉太阳肯定是从西边升起的。

不管她如何找山菊大姐的毛病,人家总是平和微笑,不言不语。大家心里都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女人不是省油灯,有种“狗仗人势”的奴性,所以都敬而远之。

山菊大姐和会计张扬,这俩个女人,身上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

这俩个女人的命运和人生际遇是如此不同,骨子里内涵的“俗”与“雅”这两个字,也竟如此迥然不同啊!

其实,人性最本真的东西,才是最美丽的。这种人性况味之美,不是靠衣物饰品精心打造修饰粉雕出来的。

其实,人们还是最喜欢,最欣赏敬慕那种如山菊花一样,清新、淡雅、自然,坚韧不拔,不屈不饶的人性内蕴之大美。

什么才是人性的“雅”与“俗”,我想通过以上这俩个真实女人的故事,大家定会读懂了答案。

“雅”与“俗”这两个最简单的字眼,却给我们人性一份最值得深深地思考和品味!

篇3:雅与俗阅读及答案参考

莫 邪

①从前倪云林雅士,因为不肯替张士信作画,有一天被张士信捉了起来,鞭打几死。可是他在被鞭打时,不发一言。有人问他缘故,他说:一开口就俗了。

②不得了,这样的雅士,连性命都不顾,真正少见。然而这样的做作,不也有一些太雅之嫌否?因为在我看来,不开口只能算作强硬不屈,是个好汉,与雅无关。如果存心要以此为雅,就未免太雅而成俗了。

③太雅成俗,正如《儒林外史》中所说的“雅得太俗”一样。当时一般斗方名士,动不动就饮酒看花,吟诗作赋,自命风雅,于是给吴敬梓大大地嘲讽了一阵,至今当为话柄。

④这种雅习,到了今天,似乎风流余韵,依然未绝,或者竟是变本加厉,有行必雅,无事肯俗。别的不必说,即以几个人的别号笔名而言,早已竭尽雅之奇观,不能不使人叹为雅之极致。

⑤我不是说,那些名字不雅。恰恰相反,我是承认它们的雅的。可是一人始倡,多人从风,任何雅事,都成了俗不可耐。正如宋之苏东坡是雅人,多雅事,明之唐伯虎、张孟晋之流,邯郸学步,扭捏作态,就使人要发呕了。

⑥要一定专为雅与俗下定义,当然不是容易的。不过我说,这里面似乎也有一些范围,除了始倡者雅,从风者俗外,还有有意者俗,无心者雅。倪云林之俗,我就为了他的有意。他本来是元末明初人,元人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别号的,所以他号为云林子,这就是他的俗的表征之一。至于他的故意嗜洁,无非学学朱元璋,也徒见其俗气熏人耳。

⑦莫君利哀(仿高君尔基的雅称)所写的《装腔作势》,就是为这些雅人写照的。我想要收集这项材料,恐怕古今中外不知多少,正可以车载“之”计量,汗牛“之”充栋吧——用两个“之”字,文气便雅。

⑧不过雅事只止文人有份,不识字的`浑人是无份的。因此既有文人的太雅成俗,也就有了浑人的太俗成雅。党太尉的销金帐里,羊羔美酒,就是个明证。而梁山黑旋风开口老子,闭口铁牛,实在妩媚可爱,端的不俗。就是鲁迅笔底下的阿Q,几声我要……,我也认为是近代第一雅人。为什么呢?也不过为了他们的一片天真,无心于雅。其所言所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却自然地绝妙千古,俗得太雅耳。

⑨文人中毕竟黄山谷是有点道理的:到了宣州,有人请他写字,他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有人因为他给了俗人,为他可惜,他就笑着说,有不俗的人,引一个来看看。这话真正痛快极了!反过来说,谁是雅人呢?谁不是俗人呢?于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雅与俗的究竟来。

⑩我时常听见人们说,文章要做得“雅俗共赏”,方为妙文。这话,我有些不相信,因为雅能赏的,俗未必能赏;俗能赏的,不一定雅能赏。因此,我想,也许“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吧。至于我这篇不妙文,既难追雅,又难谐俗,也就只好“雅俗不共赏”了。

15.文章认为应怎样区分雅与俗?结尾处画线的句子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文章观?(6分)

16.第⑧段的议论有什么特色?请简要概括。(6分)

17.请简要说明全文的论述思路。(6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15.“始倡”(首倡)和“无心”(天真)是雅,“从风”和“有意”(做作)是俗。

好文章既不刻意“追雅”,也不刻意“谐俗”。    【评分建议】6分。第一问2分,第2问4分。

16.多用事例,妙引古诗,亦庄亦谐。    【评分建议】6分。每点2分。

17.先由倪云林的故事入题,点明其是“太雅而成俗”,并指出此“雅习”至今依然未绝;进而举例剖析什么是雅与俗,阐明雅者实际上皆俗的道理;最后指出“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    【评分建议】6分。每层2分。

篇4:诗歌的雅与俗的文章

关于诗歌的雅与俗的文章

说到诗歌,就得追究到诗歌的起源了。诗歌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社会生活,是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在《尚书·虞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而在《礼记·乐记》中则有提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毛诗序》中同样有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在早期,诗词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是歌词,在实际的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成为了独立主体,诗与歌则统称为诗歌。

那么什么是诗歌的雅与俗呢?

何为雅?何为俗?一般理解,雅即正也,古正、标准。而框定在诗歌中的“雅”,让人想起文雅、博雅,如同阳春白雪。而何为俗?俗本是习,即风俗。后演变也有平凡普通之义,当然也含有了粗俗、媚俗等义。而就诗歌而言,是通俗浅白之“俗”,还是粗鲁鄙陋之“俗”,二者实有着云泥天壤之别。

最早以雅与俗来划分诗歌艺术的应是由上层的贵族文人。他们将上流社会的艺术称为雅,将民间流行的艺术称为俗,如“雅乐”与“俗乐”。贵族们有着良好的`教育条件和高雅的生活方式,轻歌曼舞,饮酒赋诗;平民则苦耕于田或贩卒于市。二者自然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情趣,便有了雅俗之分。而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雅与俗明显是有高低贵贱之别的。这一点在《诗经》中就有着很明显的体现。《诗经》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可以大致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指的则是各地方区域的民间歌谣,也就算得上是当时的俗的典型。而其中的雅与颂则是上层贵族所用的乐曲,也可以将它当做是雅的典型。

那么究竟该怎样区分诗歌的雅与俗呢?《诗经》中的风就完全是俚俗的,雅就完全是高雅的吗?

在我看来这与时间是有着很大关联的。就比如说《诗经》里的《蒹葭》、《关雎》,因为得到了后人比较广泛的传颂,即使当初刚被收录时可能算得上是很雅的一种事物,如今也已经变得俚俗。哪怕是目不识丁的人都有可能随口将这首诗完整的吟诵下来。而相反,《诗经》中并不是为大多数人所知晓的篇幅反而更加看起来高雅。比如说其中有一篇叫做《木瓜》的诗歌,“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再比如说《风雨》中有说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些看来就是比较有文化素养且比较高雅的。

诗歌的雅与俗可以从遣词造句、意境格调、表现方式、表达技巧中得到体现。当然,任何事物的判断标准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局限于一二,诗歌的雅俗亦然。例如,早期诗赋源于儒家六经,是古典文学中的正统,故古人以诗赋为雅学;而市井流行的词曲,却是不能入文学之林的俗学。这是以诗歌出处为标准的。而张打油的《咏雪》、朱元璋的《金鸡报晓》、陈斗泉的《金腿》等“打油诗”的出现,也让不少人以语言风格来定雅俗。诗歌的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也会影响其判断。

当说到唐诗宋词的时候,不少人都会说道“诗庄词媚”这一说法。这种说法的确有一定的说服力,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只知道唐诗和宋词,而从总体上来说,唐诗确实多是庄严的,宋词确实多是俚俗的。但是诗却并不仅仅只有唐诗一种,宋诗和清诗在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不朽的功绩。当提到宋诗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想到陆游,毕竟陆游算得上是宋诗生产量最大的诗作者之一,存诗9300余首。但是他的诗则不同于唐诗,他的诗多是抒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也就说不上庄严肃穆了。而词也并非都是媚俗的。吴激的《人月圆》就让我感觉到了深沉的爱国之情和亡国之恨,这种情感怎能用“媚俗”二字草草打发。

也因此,在早期沦为俗文学的词曲,经过漫长的文学洪流,后来的南宋时代,文人雅士倚声填词,炼化俗语,词曲也就慢慢演变为雅文学。

诗歌艺术中雅与俗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审美趣味,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雅与俗也不能简单的归纳成“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雅与俗随着发展变化,俗文学经过文人雅士的炼化,与雅文化产生了交融、转化。例如,苏轼所谓: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俗雅相容,以俗易雅。其诗《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一: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诗中出现了“牛矢”、“牛栏”等俗物,不觉低俗,反而洋溢着勃勃的生气与真实。

中唐诗人李贺有一首叫做《将进酒》的诗歌,“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在此诗中李贺首次将桃花比作红雨,而后世的诗人们似乎钟情于这种取代,都喜欢在词句中用红雨来寓桃花之意。用的多了,便不如当初的高雅,略显得有些单薄有些俗气了。

篇5:汪曾祺作品的俗与雅

汪曾祺作品的俗与雅

汪曾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1930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京派最后一个作家”。拥有博雅圆熟的人生修养、高雅精致的生活与艺术品味,是汪曾祺一生的诉求和理想。为此,他自觉地忌讳、规避和否定凡俗气。当然,汪曾祺忌讳、规避和否定凡俗气不等于他没有凡俗气。他以薄俗尚雅、避俗求雅为生活实践和文艺实践的主导价值取向,意味着凡俗气是其生活实践和文艺实践的背景和底色。笔者试从汪曾祺作品的选材、结构、语言三个方面探究其作品的俗与雅。

一、选材的俗与雅

汪曾祺作品取材的特点主要是写旧社会旧生活,他的小说大多是往事的回忆,回忆最多的是其故乡高邮城乡的人和事。在他的小说中还是在散文里,汪曾棋的内在情绪多是欢乐的,他所表达的多是对民间生活“俗趣”的发乎内心的贴近与欣赏。《五味》、《食道旧寻》、《昆明菜》等既是在写“ 吃”之“俗趣”,更是在写一方水土方风俗而《闲市闲民》、《美国女生》等,是真正体会了生活的简单明净即便《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闻一多先生上课》、《唐立厂先生》、《金岳霖先生》、《吴雨僧先生二三事》等,汪曾棋也都着眼于所见之人、所历之事的趣味。在汪曾祺笔下,无论城市的还是乡村的生活,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名学者,都无本质的差别,因为他所关注的是世间小儿女的生活本身的“俗趣”。

选材的雅化是让世俗人生带上诗意。汪曾祺切入生活有独特的视角他戏称自己是“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他挖掘了我们民族中儒家思想合理的一面,如相互同情、帮助、讲求仁爱、相濡以沫等。在《 鉴赏家》中,果贩叶三不以自身地位之卑而媚悦尊贵之人,他出售水果,评点画作,都以诚相见,坦率直言,从而赢得画家季甸民的友谊和敬重。《岁寒三友》 里的画家靳彝甫在朋友穷愁潦倒之际,将珍藏多年的三块传世“ 田黄” 变卖,以资助朋友,同饮酒楼,都表现了真诚待人、救助危难等传统美德。汪曾祺说:“我想在普普通通的人的身上发现人的诗意,人的美”。这种把儒家思想文化精华融于作品,处处透露诗意与美是其作品选材之雅的体现。

二、结构的俗与雅

汪曾祺提出了“氛围即小说”的命题,他的.小说作品不注重编辑情节,追求一种散文美的境界,这也是他不落前人窠臼之处。但是在有限的故事结构中还是难以掩盖其俗。如《受戒》和《大淖记事》那样为人物营造一个基本上超脱社会固有结构的特异生存与发展空间,他虽在美学层面极力替人物的潜在欲望、人性中的非理性因素等辩护,但这无法淡化不符合现实伦理规范的男女关系隐匿着的粗鄙感,无法消散人性深处潜伏着的乱伦冲动和窥视癖散发出的浓厚凡俗气。

结构的雅化表现在排斥情节小说的通俗性,而把小说写成散文那样“浪漫”,创造为一般读者所不大熟悉的散文体小说新品种。汪曾祺说“小说应该是散散漫漫的,不要过于严谨的结构。”他的小说不注重编辑情节,反戏剧巧合,无悬念,无高潮,追求散文美,他是新时期散文体小说的开创者。《异秉》写一些生意人的生活,卖薰烧的王二是一个片断,药店的生活又是一个片断。见多识广的张汉说古道今,说人生有命,命好者皆有“异秉”,这些片断并无连贯的故事情节,而像顺手写来的随笔,却于此随笔中传递出人生百味,但各自独立的断片,却浑然一体,因有意脉贯穿其中,结尾处常有点睛之笔。《鸡毛》的结尾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点明上文的生活片断,都是在展示各种各样的人品与人情世态;文嫂的人品与不幸,令人同情、尊重,而金昌焕的怪异与缺德,也不足为奇,林子大了,什么鸟没有呢?

三、语言的俗与雅

在汪曾祺笔下的人物精神,好像不需要用传统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或是行动、情节等多重手段,只要人物一开口说话,人物的精神立刻毫发毕现,无一遗漏。语言的功力在这里远远超越了其他性格刻画的手法。所以,汪曾祺的这种高超的语言表现力使他不必要再以故事情节或者人物性格吸引读者,只语言这一项,就足以使汪曾祺成为卓越的小说家。这种语言在汪曾祺的文本中并不少见,尤其当写作对象是民间底层的人物时,汪曾祺就更善于使用这种见精神的语言。他写旧北京扛包人的语言:

“能混饱了?”

“能! 那会儿吃得多! 早晨起来,半斤猪头肉,一斤烙饼。中午,一样。每天每晚半晌吃得少点。半斤饼,喝点稀的,喝一口酒。齐啦。 就怕下雨。赶上连阴天,惨喽:没活儿。怎么办呢,拿着面口袋,到一家熟粮店去:‘掌柜的!’‘来啦! 几斤?’告诉他几斤几斤,‘接着!’没的说。赶天好了,拿了钱,赶紧给人家送回去。为人在世,讲信用。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少! ……

——《安乐居》

这样的语言之下,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和灵魂都在自我的语言中展现出来,语言本身即具有了“形象” 性,旧北京底层劳动者的神态性格乃至人品都在这样的语句中显现出来。

汪曾棋小说的语言雅化也是很明显的。他说:“ 语言具有有内容性”,“ 语言是小说的本体”,“ 语言具有文化性” 。汪曾祺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甚至有着士大夫的气质与风范,他的小说语言规范典雅,有种书卷气,有几分雅致。汪曾祺的小说语言,可以用“雅”、“洁”、“缓”、“趣”几个字来概括。具体的来说,就是他的叙述语言浓淡适度,即在应该展开的地方浓重施墨,绘声绘色,在应该展开的地方淡淡着墨,轻笔点染。比如《羊舍一夕》中作者对于放羊的描写:“放羊娃到了坡上,把羊打开一放一个满天星——都均匀的撒开;或者凤凰单展翅——顺着山坡,斜斜的上去。《大淖记事》中,对于巧云和十一子的情感描绘:“巧云和十一子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都可谓下笔颇浓。作者在这里多用富有表现力的单字动词和量词,并且大量使用含蓄而优美动人的比喻,来表达一种情感,绘制一幅图画,浓妆淡抹中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欢乐情绪。相比之下,作者在《岁寒三友》中对于王瘦吾年轻时的“潇洒”,陶虎臣走投无路时的“气氛”的描写就有些“轻描淡写”,作者将王瘦吾的“潇洒”描写为“春秋佳日、文酒雅集”,将陶虎臣所处气氛描写为“岁寒天暮,彤云酿雪”,读来使人觉得淡而不浅,韵味十足。正是这浓淡适度,韵味深长,恰当确切的语言,构成了“峻洁”的文体,从而造成了一种“散而不松,缓而不慢”的叙述风度,使作品有了深邃、从容、典雅的情调,从中传达出了更深的韵味。正是这“洁、散、缓、雅”的语言,使他的小说呈现出散文气质,并获得美文的称号。

篇6:亦雅亦俗汪曾祺

亦雅亦俗汪曾祺

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其实汪氏小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囊,实在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翻,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诞辰(3月5日)就要到了。

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可是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这回重读的汪曾祺作品,均非其专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他自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盗他味以为己味。”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笔,我们就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饮食一道,汪曾祺嗜好从选料、收拾到调配、下厨,都不假手外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更是食之趣,而他通过那些淡淡的文字,又把这种趣味传递给了我们。所以,简直没有资格上餐桌的拌萝卜丝,在他手里和眼里竟是这般精致,“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洗净,去根须,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细愈好。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颜色可爱。”黄瓜皮在他那里也是下酒的'佳品,“黄瓜切成寸段,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扦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此法得之海拉尔一曾治过国宴的厨师。一盘瓜皮,所费不过四五角钱耳。”“嚼之有声”四字真是妙极!世间老饕甚多,不知道有多少还会于大快朵颐中细品那一记脆声?

汪曾祺作画,他自己说“无师法”,只是“瞎抹”,也许近于事实,因为他原无意在画家中争一席地。汪氏之画是真正的“写意”,略有一点构思,便信手挥洒,不过事经营,不刻意求工,逸笔草草,以抒其意。这也不算稀奇,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值得注意的,是其入画的对象,大蒜,红萝卜,扁豆花,盘中的一尾鱼,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齐白石的画,间有乡野小品,但像汪曾祺这样主要地、大规模地以日常物事入画,似不多见。

汪曾祺文与人的风格还是他自己的文字说得最为到位。“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的。……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有不喜欢汪曾祺的人讥讽他像遗老,可谁曾见过“爱逛菜市”、在买菜中体味“生之喜悦”的遗老?是的,汪曾祺雅,但他更是俗的,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装是装不出来的。

【雅与俗的再理解】相关文章:

1.学习黄波的《亦雅亦俗汪曾祺》

2.《俗世奇人》习题与答案

3.《理解与宽容》说课稿

4.包容与理解演讲稿

5.理解与沟通演讲稿

6.《理解与尊重》教案

7.俗的成语

8.《俗世奇人》

9.春节食俗

10.与理解有关的作文

下载word文档
《雅与俗的再理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