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教给检验方法 培养检验习惯

教给检验方法 培养检验习惯

2023-08-26 09:11: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青豆酥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教给检验方法 培养检验习惯,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教给检验方法 培养检验习惯,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教给检验方法 培养检验习惯

篇1:教给检验方法 培养检验习惯

教给检验方法 培养检验习惯

在应用题教学中,检验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大纲语)。

应用题常用检验方法有以下几种:

1.?联系实际检验法数学中的应用题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实经过加工而成的,所以,根据应用题的条件求出的结果也应与实际数量相符,否则有误。如求得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是26岁,每公顷产小麦13千克,汽车每小时行400千米等,就与实际相距甚远,可判断计算结果是错误的。

2.?估计―――比较检验法根据题中条件,先粗略估计正确结果的取值范围,如计算结果不在此范围之内,说明解答有误。例如:

有甲、乙两堆煤。甲堆有400千克,比乙堆多20%。乙堆有多少千克?

由条件可知,甲堆煤比乙堆多(不必考虑多多少),所以,求得乙堆煤的重量必少于400千克,否则必误。

在解平均数应用题时,平均数必须在所给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在工程问题中,合做完成所需时间必少于单独完成所需时间;等。

3.?代入检验法把解答的结果当作已知条件,把题中的某个已知条件当作问题,进行逆解答。如果求出的结果与原已知条件相同,说明原解答正确。如:

某车间有13人,平均每人每小时生产零件30个,这个车间5小时可生产零件多少个?

30×13×5=1950(个)

检验:某车间有13人,这个车间5小时共生产零件1950个,平均每人每小时生产零件多少个?

1950÷13÷5=30(个)

检验结果与原已知条件相同,说明原解答正确。

4.?替换检验法检验时,可用另一种方法解题,如果这两种方法求出的结果相同,则原解答正确。如:

现有250棵树苗,按2∶3分给甲、乙两个组去栽。甲组要栽多少棵?

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250×2/(2+3)=100(棵)

然后,可用归一法、倍数法和比例等方法去解答,进行验算。

如用归一法解:

250÷(2+3)×2=100(棵)

两种解法所得结果相同,可初步判断解答正确。

若通过检验发现解答有误,可分以下两步寻找错误所在。

第一步:检验列式是否正确。

这需要重新审视题目,弄清题中事件发生、发展顺序,每个数量所表示的意义,题目所反映的数量关系,然后据此分析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否正确。若列式正确,则进入下一步检验。

第二步:检验计算是否正确。

检验时,如果是综合算式,首先检验运算顺序是否有误,再分别用逆运算检验每一步计算是否正确。

除此以外,还要对解题细节进行检验。如应用题中单位的化聚是否正确,是否用指定的方法解答(有的题目要求用比例解,方程解),是否按要求解答(有的要求计算结果保留若干位小数,或用多种方法解答,或列综合算式解答,或列分步算式解答等)。用方程或比例解时,是否写上解、设,计算结果是否带单位名称,答句是否完整等。

让学生掌握应用题的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篇2:小学数学检验习惯培养

小学数学检验习惯培养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是体现在对问题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种现象称为马虎,其实不然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主要表现在以几个方面:没有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在课堂教学法中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少要求学生对结果进行检验这一环节。学生的回答只要是教师和其他学生认为正确就算通过,教师也总是问:大家认为他的回答正确吗?或大家同意吗?真的大家庭同意就是正确吗?久而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反思检验这一良好习惯培养的机会。过分相信学生的检验能力。在六年级作了一次调查,发现竟有60%的学生不能正确说出方程的检验过程 ,有35%的学生不能选择合理的方法对计算题进行检验,甚至有的学生对刚学的解比例也不能进行检验。认为检验习惯可以临时抱佛脚。往往到了临考时教师都有会在试前叮咛同学们要检验啊!这种叮咛最后显得是那样的苍白。在对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竟然80%的同学没有对问题解答进行检验的习惯,学生认为检验非常麻烦,可见检验习惯的培养非常迫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在日常教学中做好示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多问几次你有什么方法证明你的结论?而不只是大家来告诉他结论的正确与否,对大家和书本提供的结论都要有验证的习惯,这种习惯长期坚持就会成为师生不自觉的行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良好习惯的'培养是长期坚持的结果。除了课堂这一主渠道,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验证,课后作业的改错,生活中对学生问题的处理,都要让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质疑,有时还辅之以激励措施,只要我们平时坚持不懈,学生的习惯一定可以养成。针对特殊问题以及新知识的解答检验要求要人人过手,并且过一段时间后要进行巩固。不要过于相信学生的检验能力,每个问题的检验往往的多种方法。解方程、脱式计算、填空等的检验都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回顾,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如对应用题的检验学生是非常困难,然而检验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应用题常用检验方法有以下几种:1.?联系实际检验法数学中的应用题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实经过加工而成的,所以,根据应用题的条件求出的结果也应与实际数量相符,否则有误。如求得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是26岁,每公顷产小麦13千克,汽车每小时行400千米等,就与实际相距甚远,可判断计算结果是错误的。2.?估计―――比较检验法根据题中条件,先粗略估计正确结果的取值范围,如计算结果不在此范围之内,说明解答有误。例如:有甲、乙两堆煤。甲堆有400千克,比乙堆多20%。乙堆有多少千克?由条件可知,甲堆煤比乙堆多(不必考虑多多少),所以,求得乙堆煤的重量必少于400千克,否则必误。在解平均数应用题时,平均数必须在所给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在工程问题中,合做完成所需时间必少于单独完成所需时间;等。3.?代入检验法把解答的结果当作已知条件,把题中的某个已知条件当作问题,进行逆解答。如果求出的结果与原已知条件相同,说明原解答正确。如:某车间有13人,平均每人每小时生产零件30个,这个车间5小时可生产零件多少个?30×13×5=1950(个)检验:某车间有13人,这个车间5小时共生产零件1950个,平均每人每小时生产零件多少个?1950÷13÷5=30(个)检验结果与原已知条件相同,说明原解答正确。4.?替换检验法检验时,可用另一种方法解题,如果这两种方法求出的结果相同,则原解答正确。如:现有250棵树苗,按2∶3分给甲、乙两个组去栽。甲组要栽多少棵?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250×2/(2+3)=100(棵)然后,可用归一法、倍数法和比例等方法去解答,进行验算。如用归一法解:250÷(2+3)×2=100(棵)两种解法所得结果相同,可初步判断解答正确。若通过检验发现解答有误,可分以下两步寻找错误所在。第一步:检验列式是否正确。这需要重新审视题目,弄清题中事件发生、发展顺序,每个数量所表示的意义,题目所反映的数量关系,然后据此分析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否正确。若列式正确,则进入下一步检验。第二步:检验计算是否正确。检验时,如果是综合算式,首先检验运算顺序是否有误,再分别用逆运算检验每一步计算是否正确。除此以外,还要对解题细节进行检验。如应用题中单位的化聚是否正确,是否用指定的方法解答(有的题目要求用比例解,方程解),是否按要求解答(有的要求计算结果保留若干位小数,或用多种方法解答,或列综合算式解答,或列分步算式解答等)。用方程或比例解时,是否写上解、设,计算结果是否带单位名称,答句是否完整等。让学生掌握的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篇3:小学数学检验习惯培养

小学数学检验习惯培养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是体现在对问题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种现象称为马虎,其实不然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主要表现在以几个方面:没有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在课堂教学法中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少要求学生对结果进行检验这一环节。学生的回答只要是教师和其他学生认为正确就算通过,教师也总是问:大家认为他的回答正确吗?或大家同意吗?真的大家庭同意就是正确吗?久而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反思检验这一良好习惯培养的机会。过分相信学生的检验能力。在六年级作了一次调查,发现竟有60%的学生不能正确说出方程的检验过程 ,有35%的学生不能选择合理的方法对计算题进行检验,甚至有的学生对刚学的解比例也不能进行检验。认为检验习惯可以临时抱佛脚。往往到了临考时教师都有会在试前叮咛同学们要检验啊!这种叮咛最后显得是那样的苍白。在对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竟然80%的同学没有对问题解答进行检验的习惯,学生认为检验非常麻烦,可见检验习惯的培养非常迫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在日常教学中做好示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多问几次你有什么方法证明你的结论?而不只是大家来告诉他结论的正确与否,对大家和书本提供的结论都要有验证的习惯,这种习惯长期坚持就会成为师生不自觉的行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良好习惯的培养是长期坚持的结果。除了课堂这一主渠道,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验证,课后作业的改错,生活中对学生问题的处理,都要让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质疑,有时还辅之以激励措施,只要我们平时坚持不懈,学生的习惯一定可以养成。针对特殊问题以及新知识的解答检验要求要人人过手,并且过一段时间后要进行巩固。不要过于相信学生的检验能力,每个问题的检验往往的多种方法。解方程、脱式计算、填空等的检验都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回顾,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如对应用题的检验学生是非常困难,然而检验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应用题常用检验方法有以下几种:1.?联系实际检验法数学中的应用题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实经过加工而成的,所以,根据应用题的条件求出的结果也应与实际数量相符,否则有误。如求得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是26岁,每公顷产小麦13千克,汽车每小时行400千米等,就与实际相距甚远,可判断计算结果是错误的。2.?估计―――比较检验法根据题中条件,先粗略估计正确结果的取值范围,如计算结果不在此范围之内,说明解答有误。例如:有甲、乙两堆煤。甲堆有400千克,比乙堆多20%。乙堆有多少千克?由条件可知,甲堆煤比乙堆多(不必考虑多多少),所以,求得乙堆煤的重量必少于400千克,否则必误。在解平均数应用题时,平均数必须在所给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在工程问题中,合做完成所需时间必少于单独完成所需时间;等。3.?代入检验法把解答的结果当作已知条件,把题中的某个已知条件当作问题,进行逆解答。如果求出的结果与原已知条件相同,说明原解答正确。如:某车间有13人,平均每人每小时生产零件30个,这个车间5小时可生产零件多少个?30×13×5=1950(个)检验:某车间有13人,这个车间5小时共生产零件1950个,平均每人每小时生产零件多少个?1950÷13÷5=30(个)检验结果与原已知条件相同,说明原解答正确。4.?替换检验法检验时,可用另一种方法解题,如果这两种方法求出的结果相同,则原解答正确。如:现有250棵树苗,按2∶3分给甲、乙两个组去栽。甲组要栽多少棵?

[1] [2]

篇4:培养学生的检验习惯论文

关于培养学生的检验习惯论文

平常教学中我们也常听到,做完题老师一直叮嘱学生:要认真检验。可现实情况是:老师在要求,有的学生却不重视,养成习惯的同学更少。现状让我们担忧,如何让学生重视检验,养成习惯呢?

一、转变态度,增强检验的意识。

任何要让学生去完成的工作,必须要让他们明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在心里认可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把要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正确对待检验,首先要转变态度,树立正确的作业观和检验观。作业练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对作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克服各种不利心理,把作业当成学习的又一个新任务、新挑战,充满自信、满心欢喜地去接受它、完成它。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把检验作为一个教学要求落实到作业训练中,让学生明白做作业时出现差错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如何挽救这种不该出现的错误?那就得及时自觉地从细微处认真检验已完成的作业中是否有漏洞。其次是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意识。我给学生讲述工厂里生产产品时有重要的一环,那就是检验车间,用来保证产品的合格率;我和学生一起比较经过检验和没有检验过的作业的差别;平时上课时我在黑板上板书,会转身问学生:快看看老师写对了没有?;学生板演完毕,忙问学生:他有没有什么地方你一眼就看出来有问题?;课堂练习时,会让学生检查自己的作业中每一道题目有没有抄对,计算中有没有移错符号等这类低级错误;我还要求每天的家庭作业必须要自己检验。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检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培养学生的检验意识打下了基础。

二、夯实基础,掌握检验的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检验的方法也有很多,回头再算、估计、逆运算、联系实际、代入、替换等等,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检验。方法虽多,但归结起来,检验都不能脱离法则、概念和生活实际。

1.检验要紧扣运算法则。

对于计算的检验,也可以说成是验算,现在很多只流于形式。有的是假冒伪劣,套用验算的格式写了一遍,根本没有深入到实质再算一算。因此出现了从计算结果与验算结果来看是一致的,但与正确答案又不相符的情况。有的是移花接木,明知道根据乘法交换律验算时,两次的积应该一致,但当发现两次结果不一致时,不是反思自己的计算过程,而是将其中一个竖式结果直接改成另一个竖式的结果。还有的是盲目乱套,除法计算用乘法来进行验算,明明验算后乘法的积与原式中的被除数不一致,学生也照样放心地写下答案。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 验算要紧扣运算的法则。根据加法、乘法交换律来验算的一定要比对两次计算的结果是不是真的一致,不一致就要找问题所在,是第一遍计算出错还是验算的时候算错;根据乘除法、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来检验的则要认真比对减法的被减数与加法的和或者除法的被除数与乘法的积是否一致。计算的检验要按照算理,遵循规律,要让验算真正起到检验计算对错的作用,而不是走走套路、流于形式。

2.检验要紧抓概念本质。

面对概念类的图形题或其他题,检验不能盲目断定,而要紧抓概念的本质。比如很多学生在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光说光看无济于事,在多数学生处于迷惑状态时,老师及时让学生用实践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拿出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尝试着对折,发现虽然分成的两部分是一样的,但不能重合。这个过程就是在反思、在检验。学生经历了检验的过程,怎样辨别对错,依据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本质:是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正是有了概念的引领,才让学生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掌握了一道题就是掌握了一类题,类推至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判断以及角的判断、倍的.判断等等,检验的时候我们都可以从他们的基本特征,基本概念来着手,让检验有的放矢。

3.检验要符合生活实际。

有时候学生的答案和实际生活经验相悖,检验的时候就要从实际生活出发。比如求奶奶的年龄,不可能出现奶奶今年8岁这样可笑的答案;求飞机的飞行速度,不会比汽车的速度还慢等,这些是一眼就能看出的错误。还有的要计算后结合实际来考虑。比如租船:师生23人乘坐限坐4人的小船,至少要租几条小船?很多学生的答案是5条,因为234=5(条)3(人)。而实际上,如果租5条船,只能坐20人,多的3人还得租一条,所以应该是租6条。又如:铁钉长2( )。有些学生的答案是2分米或者2毫米。检验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实际想2分米是多长?大约要2拃,这么长的铁钉生活中是没有的;再看2毫米,是2枚一分硬币的厚度,很短,这么短能钉住东西吗?也不切合实际,所以这么一想,填厘米才最合适。懂得了检验的重要性,掌握了检验的依据,关键是要能够持之以恒,自我提醒,让检验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小学生意志力差但可塑性强,可以用一些有效的激励手段,不断地刺激学生,让检验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久而久之,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检验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素养,我们要正视、重视,让检验常伴学生的学习

篇5:气体检验方法

气体检验方法

气体检验六法

娄善平

气体的检验方法是中学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实验题和鉴别推断题的重要内容。其检验方法可归纳如下:

1.颜色法检验

⑴有颜色的气体很多,如F2为淡黄绿色,Cl2为黄绿色,溴蒸气为深红棕色, 碘蒸气为紫色,NO2为棕红色等。

⑵有颜色变化的气体为:NO2的棕红色在加压时, 颜色变浅(部分转化为N2O4);NO无色,但遇空气则变为棕红色(NO2)等。

2.气味法检验

⑴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⑵有臭味的气体:实验室制取乙炔所含有的硫化氢和磷化氢(注意:纯净的乙炔是无味的)。

⑶有窒息性恶臭味的气体:溴蒸气。

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l2、HCl、SO2、NO2等。

3.试纸法检验

试纸法是中学化学实验中检验气体的一种重要方法。

⑴pH试纸法:①使湿润的pH试纸变蓝的气体为NH3等碱性气体;②使湿润的 pH试纸变红的气体为Cl2、SO2、NO2等酸性气体;③使湿润的pH 试纸不变色的气体为H2、N2、CO等中性气体。

⑵石蕊试纸:①蓝色石蕊试纸,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有Cl2、SO2、NO2等酸性气体;②红色石蕊试纸, 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有氨气等碱性气体。

⑶酚酞试纸: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的气体有氨气等碱性气体。

⑷品红试纸:使湿润的品红试纸褪色的气体有SO2和Cl2。

⑸醋酸铅试纸:能使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变黑的气体是H2S。

4.火柴法检验

利用燃着的火柴或余烬的火柴梗可以检验部分气体。

⑴使余烬的火柴梗复燃的气体是O2。

⑵能够燃烧或产生爆炸的气体有CO、H2、甲烷、乙烯、乙炔等可燃性气体。

⑶使燃着的火柴梗熄灭的气体有N2、CO2等。

5.玻璃棒法检验

用玻璃棒蘸取挥发性的酸(如浓盐酸、浓硝酸等)可以检验NH3 的存在(产生白烟)。

6.溶液法检验

⑴澄清石灰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有CO2、SO2等。

⑵AgNO3溶液:①使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气体有Cl2、HCl等;②使 AgNO3溶液产生淡黄色沉淀的气体有溴蒸气、HBr等。

⑶BaCl2溶液:使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气体有CO2、SO2等。

⑷KMnO4溶液:使KMnO4溶液褪色的气体有乙烯、乙炔等。

⑸品红溶液: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有SO2、Cl2等。

⑹溴水:使溴水溶液褪色的气体有乙烯、乙炔、氨气等。

(地址: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邮编:276800; E-mail:lshanping@rzyz.org.cn)

篇6:浅析小学生检验习惯的养成

浅析小学生检验习惯的养成

培养良好的素质,必须从习惯的`养成抓起.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努力唤起学生自觉检验的意识,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使检验成为学生内在的自发需求,真正使检验为算法正确保驾护航..

作 者:周爱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日月路小学,224001 刊 名: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IMES 年,卷(期):2009 “”(11) 分类号:G62 关键词:数学教学   检验习惯养成   素质培养  

【教给检验方法 培养检验习惯】相关文章:

1.检测检验

2.检验报告

3.检验委托合同

4.高中化学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5.化工检验自荐信

6.来料检验岗位职责

7.出货检验报告

8.检验合格证明

9.检验专业自荐书

10.检验毕业生自我鉴定

下载word文档
《教给检验方法 培养检验习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