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有哪些习俗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有哪些习俗

2023-09-23 08:32:4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冷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有哪些习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有哪些习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有哪些习俗

篇1: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小年究竟是哪一天?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篇2: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

祭灶王

祭灶隆冬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可是这里“过小年”的意思和“冬至”当成小年过的意思完全不一样的。古人把“冬至”看作小年是从头起始的意思,那时候把“冬至”农历上的月份比作正月的。腊月二十三是快要接近大年夜了,准备开始过除夕的“过小年”意思。区分与“冬至”的小年,人们普遍把腊月二十三定为“祀灶日”的。过去农村都用砖砌大灶的,房顶上有烟囱。祭奠灶神,那就是灶王爷了。

只要家里开伙仓的,大灶头家家户户少不了,贴在锅灶墙上有灶神的像,两旁都有对联的,上头还有横批一条,一般都把灶王爷比做家中主人的意思。想想倒也是的,民以食为天,要吃吧,就有烧和煮的,都靠大灶头,灶神显然位置显赫。正因为灶王爷重要,大家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就要进行“祀灶”活动。供品中的甜食赢得了小孩子的欢喜,准备的充足,剩下的就到了孩子们嘴巴里。

普遍点的糖瓜都有的,想必是经过糖啧腌的冬瓜条子,装上盆子即可以祭奠了;也有些是用非冬瓜做的小糖瓜的;枣子、柿饼少不了;还用黍米粉糕枣糕等,都带黏性的。

为什么要弄一些味甜的粘的东西来孝敬灶王爷呢?这是据说灶神上天是汇报去的,要让他带一张甜嘴巴去,这样说的就都是好话,粘粘的也可以封住灶王说坏话的嘴,总之是为灶王爷涂涂口吧。有的人家会真的在灶神的嘴边或者锅灶台里粘上一点块糖;另外有人到灶门这边里涂上点酒糟或者老酒,这就叫“醉司命”了。灶王爷醉意朦胧,可不敢乱讲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剪窗花

窗花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巧吃食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贴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

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

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篇3: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小年究竟是哪一天?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小年习俗:

祭灶王

祭灶隆冬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可是这里“过小年”的意思和“冬至”当成小年过的意思完全不一样的。古人把“冬至”看作小年是从头起始的意思,那时候把“冬至”农历上的月份比作正月的。腊月二十三是快要接近大年夜了,准备开始过除夕的“过小年”意思。区分与“冬至”的小年,人们普遍把腊月二十三定为“祀灶日”的。过去农村都用砖砌大灶的,房顶上有烟囱。祭奠灶神,那就是灶王爷了。

只要家里开伙仓的,大灶头家家户户少不了,贴在锅灶墙上有灶神的像,两旁都有对联的,上头还有横批一条,一般都把灶王爷比做家中主人的意思。想想倒也是的,民以食为天,要吃吧,就有烧和煮的,都靠大灶头,灶神显然位置显赫。正因为灶王爷重要,大家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就要进行“祀灶”活动。供品中的甜食赢得了小孩子的欢喜,准备的充足,剩下的就到了孩子们嘴巴里。

普遍点的糖瓜都有的,想必是经过糖啧腌的冬瓜条子,装上盆子即可以祭奠了;也有些是用非冬瓜做的小糖瓜的;枣子、柿饼少不了;还用黍米粉糕枣糕等,都带黏性的。

为什么要弄一些味甜的粘的东西来孝敬灶王爷呢?这是据说灶神上天是汇报去的,要让他带一张甜嘴巴去,这样说的就都是好话,粘粘的也可以封住灶王说坏话的嘴,总之是为灶王爷涂涂口吧。有的人家会真的在灶神的嘴边或者锅灶台里粘上一点块糖;另外有人到灶门这边里涂上点酒糟或者老酒,这就叫“醉司命”了。灶王爷醉意朦胧,可不敢乱讲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剪窗花

窗花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巧吃食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贴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

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鼠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

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篇4: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

买糖瓜和芝麻棍子

这是一种用饴糖制作的甜食,有的做成橘子大小的球形,叫糖瓜,有的做成圆柱形在滚一层芝麻,叫芝麻棍子,最初糖瓜和芝麻棍子是为了祭祀灶王,甜灶王的嘴,让其上天多言好事。后来这也成了孩子们喜爱的一种零食。

烙糖饼

***俗里,这一天,家里的主妇要烙糖饼,相传这是准备给灶王爷上天用的干粮。当然最后都成了孩子们的.美食,小时候经常因为吃糖饼被饼子中间的糖汁烫到嘴。

扎天马

据说腊月二十三,每家每户的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自己监管的一家人的情况,因为灶王爷上天要骑天马,所以民间习俗,腊月二十三要用稻草或者竹篾扎一个马,作为灶王爷的坐骑

祭灶

灶王爷要从各家回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给这一家人降下吉祥或灾难。为了让灶王爷回天上后多说好话,因此要祭祀灶王爷。旧时每户家里都有灶王神龛或者灶王的画像,这一天全家人要在厨房的灶王神像或画像前磕头,供桌上摆放桌案上供放祭品。由一家之主敬香、烧表(一种黄颜色的纸,用于祭祀神灵)。

吃饺子

俗话说送行饺子迎风面,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回天上,因此这一天北方很多地方都要吃饺子。

扫尘土

据说灶王腊月二十三上天,除夕会返回各家,如果哪一家不干净,灶王就不愿意回去,因此在祭祀过灶王后,各家要打扫房子,这也是为了过年做准备。

篇5: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

小年究竟是哪一天?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篇6: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

祭灶王

祭灶隆冬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可是这里“过小年”的意思和“冬至”当成小年过的意思完全不一样的。古人把“冬至”看作小年是从头起始的意思,那时候把“冬至”农历上的月份比作正月的。腊月二十三是快要接近大年夜了,准备开始过除夕的“过小年”意思。区分与“冬至”的小年,人们普遍把腊月二十三定为“祀灶日”的。过去农村都用砖砌大灶的,房顶上有烟囱。祭奠灶神,那就是灶王爷了。

只要家里开伙仓的,大灶头家家户户少不了,贴在锅灶墙上有灶神的像,两旁都有对联的,上头还有横批一条,一般都把灶王爷比做家中主人的意思。想想倒也是的,民以食为天,要吃吧,就有烧和煮的,都靠大灶头,灶神显然位置显赫。正因为灶王爷重要,大家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就要进行“祀灶”活动。供品中的甜食赢得了小孩子的欢喜,准备的充足,剩下的就到了孩子们嘴巴里。

普遍点的糖瓜都有的,想必是经过糖啧腌的冬瓜条子,装上盆子即可以祭奠了;也有些是用非冬瓜做的小糖瓜的;枣子、柿饼少不了;还用黍米粉糕枣糕等,都带黏性的。

为什么要弄一些味甜的粘的东西来孝敬灶王爷呢?这是据说灶神上天是汇报去的,要让他带一张甜嘴巴去,这样说的就都是好话,粘粘的`也可以封住灶王说坏话的嘴,总之是为灶王爷涂涂口吧。有的人家会真的在灶神的嘴边或者锅灶台里粘上一点块糖;另外有人到灶门这边里涂上点酒糟或者老酒,这就叫“醉司命”了。灶王爷醉意朦胧,可不敢乱讲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剪窗花

窗花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巧吃食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贴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

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

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历史渊源

灶王爷在古时候,小年也叫“交年节”,意为立春前后,年节之交。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如《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辞海》对“灶君”一词,有这样一段记录:《庄子·达生》灶有髻。司马彪注释:“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灶神信仰是民间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关于过小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东汉,东汉崔定《四民月令》载:“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关于小年祭灶,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有晋周处所作的《风土记》:“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以及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等等。小年也是阖家团聚的日子,家庭宴饮,燃放鞭炮,其活动类似过大年,只是不出门拜贺。

地方禁忌

小年各地的禁忌各有不同。相传湖北部分地区,小年忌宰杀。河南有些地方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捣穷了。

篇7:腊月二十三习俗

腊月二十三习俗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从祭灶开始。民谣有“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民间早就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就是说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即送“灶王爷”上天。灶王爷是玉皇大帝亲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在过去,农家灶间设有“灶王爷”的神位。灶王爷的职责是管理各家的灶火,是一家的保护神。灶王爷像的两则还有“灶王奶奶”、“小灶王奶奶”,上面印有这一年的农历表,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开始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这一家人的安危;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所做的善事和恶行。

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然后由他带回家中。因此,对于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给玉皇大帝的汇报至关重要,关乎这家人一年的吉凶祸福。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在灶间摆上桌子,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主人先向灶王爷敬香、磕头,然后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还边涂边说:“好话多说,坏话莫谈。”这是主人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的嘴甜甜的,光说好后,别说坏话。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之后,便将神像揭下(留下农历头)烧掉,火与烟便一起升天了。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还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挨户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实则以此换取各家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过《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鲁迅先生还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除夕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引领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其他诸神在过完年之后再度升天,只让灶王爷长久地留在这家的厨房内。

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很简单,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磕头就完事了。

扫尘

祭灶之后,人们便开始准备过年。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春节前扫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关扫尘,古代还有一个有趣而又诡异的故事。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人的身上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一个喜欢阿谀奉承、拨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有一次,三尸密报玉皇大帝,说人间有人诅咒天神,欲谋造反天庭。玉皇大帝听后大怒,随即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大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有作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

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官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即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

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王爷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祥和,所以民间送灶后开始,到大年除夕之前,进行扫尘。

如今人们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小年更无多少人在过。不过,春节前大搞卫生的习俗保留至今。

篇8: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什么

小年的由来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禁、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什么

1、北方吃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山东半岛吃面花

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3、山东鲁西吃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4、关东地区吃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5、糖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7、晋东南地区吃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8、晋西北吃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9、广西武宣吃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10、恭城瑶族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11、南宁吃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12、靖安吃爆米花糖

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小年经典祝福语

1、小年春节不送礼,发条短信送给你。健康快乐长伴你,好运和你不分离。

2、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你的锅准备好了没有,我已经饿了一年了,小年了,欠了一年的饭局该请了吧

3、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小年快乐

4、小年炮竹已唱响,严阵以待骏马扬。一声号令万马驰,昂首跃起威武前。整装备马驰春年,万事齐备一声唱。跳起舞蹈荡春潮,只欠东风腾大年。祝你小年喜乐忙!

5、小年到来身繁忙,擦窗扫地净壁墙。屋里屋外变了样,干干净净心欢畅。恭恭敬敬送灶王,上天送来福星降。开开心心迎新年,备好年货不慌张。祝小年快乐吉祥!

6、小年到来不慌张,紧张有序购物忙。美味佳肴不可少,鸡鸭鱼肉冰箱藏。水果美酒各多样,来客招待送君尝。靓丽衣裳都买好,过年新装穿身上。快快乐乐过小年,幸福生活任徜徉!

7、楼台亭阁换新颜,白墙青砖碧瓦亮。街人闪亮美衣装,姑娘小伙结对伴。热闹非凡大街巷,手提肩扛采购忙。姑娘累的把气喘,小伙压的高声喊。愿小年乐乎!

8、辞旧迎新小年忙,擦窗扫地净灶膛。送得灶王上天去,多多美言迎吉祥。锅碗瓢盆洗干净,买来鸡鸭美味尝。愿你小年多如意,快快乐乐迎新年!

9、新年新气象,扫地擦窗抹台,屋里屋外要新象;洗碗刷锅搓筷,桌上桌下要景象;修身理发整衣,人前人后要形象。热热闹闹又一年,祝你快快乐乐过小年!

10、小年送年货,摘一个快乐果,添一勺好运糖,加一瓢健康水,来一点平安色调,愿你品尝悠闲自在的味道,享受轻松曼妙的感觉,让心情潇洒不喧闹!

篇9: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日记

今天是小年,从今天开始,鞭炮开禁。窗外炮竹声依稀不断,虽说和三十晚上的“电闪雷鸣”无法相提并论,但也提醒着人们,鼠年马上就要到来了!

农历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可是,我却一点也没有感觉到过年的'气氛。还是一样要早起上班,看看台历才想起今天是小年。我们大连这边的风俗是要在这天吃灶糖,记得以前看过一篇作文,写的就是过小年要吃灶糖的故事。我记得好像是说要在家里的灶上放糖,这样灶王爷吃过灶糖后嘴会变得很甜,所以在玉皇大帝面前就不会说这家人一年中做过的错事。还真是蛮有趣的故事。

最近的工作基本结束了,就等着放假了,日子还真是难熬。尤其在晚上,这两天晚上总睡不着觉,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估计是要到11点才迷迷糊糊睡去。这样好痛苦!

天气也不象前些天那么冷了,四九好像是过完了。在过几天就立春了。立春也就预示着春天的到来,然后就是我喜欢的夏天了。

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给人们带来幸福和欢乐。


篇10: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什么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什么

小年吃什么?北方地区的腊月二十三,人们称为“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结束。而南方一般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关于小年的这个时间差别,可能与过去的“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有关,就是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小年吃什么呢?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过小年要吃麻糖

小的时候这一天要盼着吃麻糖.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麻糖的功德有这么大?怪不得祖祖辈辈的人们都保留着腊月23吃麻糖的习俗,这习俗中蕴涵了多少生民善良的愿望.无论如何,春节的年味是丰富的,这要比西方的圣诞节要排场的多,要深刻的多,可以说,春节是世界上的第一大节!从小年开始年味渐浓至初夕夜走向第一高潮,到正月十五迎来第二个高潮,初夕夜迎神的.那一刻,有多少礼花绽放?有多少爆竹燃放?有多少人围着旺火仰天乐?

过小年要吃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城里和农村,家家吃饺子、喝酒,庆贺如同大年(春节)。在关东的农村,过小年这天,还有一项特别的祭礼活动,送灶王爷升天。旧时,不论贫富,只要是顶门成家过日子,就要在锅台上边的墙上,供奉灶王爷的尊像,在像的两边贴幅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每家都把灶王爷奉为神明,由它来主宰一家兴衰祸福,由于四季常住灶间,察看一家人的活动,自然成为“一家之主”。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开始祭灶活动,成为天子的五祭之一。汉代以前的文字记载称其为灶神。唐以后又称其为灶君。至于灶王、灶王爷的说法是唐朝以后民间的说法。使他的职称与称呼合为一体,成为另人敬畏、惹人喜爱,有让人怕的神。传说灶王爷叫张生,家里很富。媳妇李氏很贤惠,但不能生育,被张生休了。她勤恳过日子,成了大财主。张生的再婚妇人,好吃懒做,坐吃山空,败尽家业,续弦之妻饿死,张生靠乞讨度日。当张生到李氏家讨饭时,二人见面,张生羞愧难当,一头扎进灶坑里,被灶火烧死。张生升天后向玉皇认错,被封为灶王爷。而今关东农村供奉的灶神却演化成为玉皇大帝之弟,玉皇大帝赐给他灶王的封号,让他成为天地间的使者,作为玉皇大帝的耳目。他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打道回天宫,与玉皇大帝团聚,并汇报这一家人一年中的所作所为,玉帝根据奏报的情况,对这家人进行奖善惩恶。

因此,过小年送灶王爷升天,也成为每家都很重视的一件大事。这天,家家起早,把庭院打扫的干干净净,在院中间设一香案,上边插上几柱香,摆上新蒸好的馒头,三个一叠,共三叠,还要摆上水果、糕饼、关东糖和几碟菜。这家的女主人,用高粱杆精心扎一匹马,一挂车,备灶王爷升天时坐用。在祭祀开始前,主人要先撤掉灶王爷像前的供板,诚惶诚恐地把灶神像摘下来,放到院中的香案上。全家人跪到香案前,双手合一,嘴里不断念叨:“灶王爷升天堂,见到玉皇,多言好事,少说赖话。”那种真诚心情,都熔铸在祷告中。仪式结束时,主人点燃火柴,把烟熏火了一年的灶神像,连同扎的车、马一起烧了。大人孩子们仰望着天空,此时此刻,在冥冥之中,灶王爷已经坐着马车乘长风,披彩云,回到天宫。尽管主人们对灶神表现出十分虔诚,并千叮万嘱灶神上天多说好话,保佑一家平安。但纯朴憨厚的关东农民,还是有点放心不下。他们索性用关东糖把灶王的嘴给封上,免得他上天之后,见到玉皇搬弄是非,说坏话。给灶王爷吃关东糖的另一种意思托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多给家里人说些甜言蜜语。这种用关东糖封灶王爷的嘴,进行行贿祭灶的独特风俗,是民间按照自己需要塑造神灵。

因此,在送灶王爷升天时,各家各户都要买上一二斤关东糖,在香案上摆供。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有哪些习俗】相关文章:

1.腊月二十三习俗

2.腊月二十三“小年”习俗介绍

3.腊月二十三小年习俗「精编」

4.腊月二十三有什么习俗和讲究

5.高中作文:腊月二十三

6.腊月二十三小年精彩祝福语

7.过小年祝福语

8.腊月散文

9.过小年的好句

10.过小年作文450字

下载word文档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有哪些习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