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妪与虎原文翻译
“我大清以人为本”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老妪与虎原文翻译,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老妪与虎原文翻译,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老妪与虎原文翻译
曾经有个老婆婆在山里行走,看见一只野兽很象老虎,羸弱地迈着小步不能前进,好象是它的脚受伤了。婆婆因此靠近它,老虎举起前脚给婆婆看。婆婆看它的脚,是有芒刺扎在脚掌上,因此为他拔刺。不久老虎迅速地跃起高声吼叫,拜别婆婆离去,似乎有感谢恩德的意思。
回家后,第二天,从外面丢进些麋鹿狐狸和兔子到庭院里来,没有一天空缺的。婆婆登上墙看,是以前受伤的那只虎,因此给家族亲戚详细地说那件事,心里觉得老虎很是奇异。
一天,忽然丢进一个死人,血肉模糊,于是被村里的人们呵责并抓捕起来了,说她杀了人。婆婆详细说明老虎知恩报恩的事,才得以被松绑。便登上墙等老虎来到,对它说:“感恩就感恩吗,叩头大王,今后不要再抛人进来啊!”
篇2:老妪与虎原文翻译
曾有老妪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步而不进,若伤其足者。妪因即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虎奋迅阚吼,别妪而去,似媿其恩者。
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焉。妪登垣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捕,云杀人。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乃登垣伺其虎至,而语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
篇3:《老妪与虎》原文翻译
原文:
曾有老妪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步而不进,若伤其足者。妪因即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虎奋迅阚吼,别妪而去,似愧其恩者。
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焉。妪登垣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捕,云杀人。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乃登垣伺其虎至,而语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
翻译:
曾经有个老婆婆在山里行走,看见一只野兽很象老虎,羸弱地迈着小步不能前进,好象是它的脚受伤了。婆婆因此靠近它,老虎举起前脚给婆婆看。婆婆看它的脚,是有芒刺扎在脚掌上,因此为他拔刺。不久老虎迅速地跃起高声吼叫,拜别婆婆离去,似乎有感谢恩德的意思。
回家后,第二天,从外面丢进些麋鹿狐狸和兔子到庭院里来,没有一天空缺的。婆婆登上墙看,是以前受伤的那只虎,因此给家族亲戚详细地说那件事,心里觉得老虎很是奇异。
一天,忽然丢进一个死人,血肉模糊,于是被村里的人们呵责并抓捕起来了,说她杀了人。婆婆详细说明老虎知恩报恩的事,才得以被松绑。便登上墙等老虎来到,对它说:“感恩就感恩吗,叩头大王,今后不要再抛人进来啊!”
篇4:《老妪与虎》的原文及译文
《老妪与虎》的原文及译文
曾有老妪①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步②而不进,若伤其足者(A)。妪因即③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B)。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虎奋迅阚吼(C)④,别妪而去,似媿⑤其恩者。
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⑥焉。妪登垣⑦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⑧捕,云杀人。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乃登垣伺⑨虎至,而语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
(选自《唐语林校证》)
①老妪:老妇人。 ②羸(lěi)然:瘦弱的样子。跬步:半步,相当于今天的一步。 ③即:靠近,走近。 ④奋迅阚(hǎn)吼:大吼一声。 ⑤媿(kuì):同“愧”,愧感。 ⑥阙:空。 ⑦垣(yuán):矮墙。 ⑧呵:大声呵斥。 ⑨伺:等待。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有老妪山行 山行
(2)若伤其足者 若
(3)乃前伤虎也 乃
(4)妪具说其由 由
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虎因为老妇人替自己拔出脚掌上的芒刺,对老妇人心存感激,每天将捉到的麋鹿、狐狸、野兔等丢到老妇人家中报恩。
B.村里的凶徒杀了人,官府怀疑老妇人是凶手,欲将其抓捕,老虎来救老妇人,老妇人担心老虎被抓,就登上矮墙对老虎说:“我很感激你,请你不要来救我了,赶快走吧。”
C.文中的老虎通人性,懂得感恩,但它好心却办成了坏事。所以,我们感谢别人也要讲究方法,注重效果,避免适得其反。
D.《黔之驴》中的虎让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面对貌似强大的对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老妪与虎》中的虎让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即使怀着美好的.愿望做事,也要权衡利弊,考虑后果。
6.请把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1)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
(2)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7.根据情境,在文中A、B、C三处各写一个句子,将虎此时要对老妇人说的话表达出来。(6分)
(A)
(B)
(C)
参考答案
4.(4分)(1)沿着山路行走 (2)好像 (3)竟然是 (4)缘由、原因
5.(3分)B(“凶者”不是指“村里的凶徒”,而是指老妇人被村里人当成凶犯。“老虎来救老妇人”以及老妇人对老虎说的话都不正确,应是老妇人登上矮墙等着老虎来,对老虎说“我对你的回报已是感激不尽,我现在要向你叩头,请以后千万不要再把咬死的人扔进来了。”)
6.(5分)(1)老妇人看虎的前爪,脚掌上面扎了芒刺,就替它拔掉了芒刺。 (2)老妇人就把这件事全部告诉了家族里的人,大家都感到非常奇怪。
7.(6分)(A)示例:唉!自从脚上扎了刺,我连捕食都困难了。要是能遇上好人,我一定要请他帮我看看。 (B)示例:您能帮帮我把脚掌上面的刺拔掉吗? (C)您是我的恩人,我一定会报答您的。(符合情理即可)
参考译文
曾有一位老妇人在山中行走,看见一只像老虎样的野兽,拖着瘦弱的身子,走也走不动,像是伤了脚掌似的。老妇人于是走近老虎.老虎则抬着前爪给老妇人看。老妇人一瞧,老虎脚掌上扎进了一根芒刺。于是,老妇人给它把刺拔了出来。一会儿,老虎显得很兴奋.长啸一阵,离开老妇走了,好像有感恩戴德的意思。
老妇人回去的第二天,就有糜鹿、狐狸、兔子之类的动物从外面抛进了院子,而且天天都是如此。老妇人登上院墙头一看,发现是那个脚掌受伤的老虎干的。于是,老妇就把这事从头到尾地告诉了家族里的人,族人们心里也感到很奇怪。
一天早上,一个血肉模糊的死人突然被扔进了院子里,老妇便遭到了村里凶横之人的呵叱,抓捕,说她杀了人。老妇详细地说明了事情的原委,才得以释放。于是,她登上墙头等老虎来了后,说:“对您已是感激不尽,我现在要向你叩头,请以后再不要向我院子里扔人了。”
篇5:老妪与虎文言文阅读答案
老妪与虎文言文阅读答案
曾有老妪①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步②而不进,若伤其足者(A)。妪因即③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B)。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虎奋迅阚吼(C)④,别妪而去,似愧⑤其恩者。
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⑥焉。妪登垣⑦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⑧捕,云杀人。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乃登垣伺⑨虎至,而语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
(选自《唐语林校证》)
①老妪:老妇人。 ②羸(lěi)然:瘦弱的样子。跬步:半步,相当于今天的一步。 ③即:靠近,走近。 ④奋迅阚(hǎn)吼:大吼一声。 ⑤愧(kuì):同“愧”,愧感。 ⑥阙:空。 ⑦垣(yuán):矮墙。 ⑧呵:大声呵斥。 ⑨伺:等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有老妪山行 山行 (2)若伤其足者 若
(3)乃前伤虎也 乃 (4)妪具说其由 由
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虎因为老妇人替自己拔出脚掌上的芒刺,对老妇人心存感激,每天将捉到的麋鹿、
狐狸、野兔等丢到老妇人家中报恩。
B.村里的凶徒杀了人,官府怀疑老妇人是凶手,欲将其抓捕,老虎来救老妇人,老妇人担心老虎被抓,就登上矮墙对老虎说:“我很感激你,请你不要来救我了,赶快走吧。”
C.文中的老虎通人性,懂得感恩,但它好心却办成了坏事。所以,我们感谢别人也要讲究方法,注重效果,避免适得其反。
D.《黔之驴》中的虎让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面对貌似强大的对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老妪与虎》中的虎让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即使怀着美好的愿望做事,也要权衡利弊,考虑后果。
3.请把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1)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
(2)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4根据情境,在文中A、B、C三处各写一个句子,将虎此时要对老妇人说的`话表达出来。(6分)
(A)
(B)
(C)
参考答案
1.(4分)(1)沿着山路行走 (2)好像 (3)竟然是 (4)缘由、原因
2(3分)B(“凶者”不是指“村里的凶徒”,而是指老妇人被村里人当成凶犯。“老虎来救老妇人”以及老妇人对老虎说的话都不正确,应是老妇人登上矮墙等着老虎来,对老虎说“我对你的回报已是感激不尽,我现在要向你叩头,请以后千万不要再把咬死的人扔进来了。”)
3.(5分)(1)老妇人看虎的前爪,脚掌上面扎了芒刺,就替它拔掉了芒刺。 (2)老妇人就把这件事全部告诉了家族里的人,大家都感到非常奇怪。
4.(6分)(A)示例:唉!自从脚上扎了刺,我连捕食都困难了。要是能遇上好人,我一定要请他帮我看看。 (B)示例:您能帮帮我把脚掌上面的刺拔掉吗? (C)您是我的恩人,我一定会报答您的。(符合情理即可)
阅读理解的解题方法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1.仔细阅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高中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 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客观事实, 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2.找出阅读材料中的“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高中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寻找解题技巧,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阅读理解题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高中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高中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篇6:《小儿不畏虎》原文及翻译
《小儿不畏虎》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东坡全集》,主要讲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留在沙滩上,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来,妇人慌忙潜入水里躲避老虎,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自在嬉戏。老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顶触碰他们,想让其中一个(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傻乎乎,竟然不知道害怕,老虎一会儿也就离开了。
原文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译文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一会儿,老虎终于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总是先用其威风施加在别人身上;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寓意
1、面对困难我们要无所畏惧。
2、无知而无畏。
道理
1、人对人倒常常是这样的。最终还是要凭实力决定一切的。
2、面对突如其来的艰难或挫折,只要我们镇定自若,勇敢无畏,也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望而生畏,自伤锐气;无所畏惧,成功有望。)
3、初生牛犊不怕虎。
【道理二】
1、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天真的、没有踏入过俗世的人对外界的事物毫无戒心,不知道什么叫做危险,或许能够避免一场危险。
2、老虎不应该是在外表上欺软怕硬的,人对人倒常常是这样的。最终还是要凭实力决定一切的。
3、对所有艰难困苦、挫折磨练都不应该望而生畏,自伤锐气,应当无所畏惧,这样才能成功有望。
篇7:老翁捕虎原文及翻译
老翁捕虎原文及翻译
原文
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休宁戴东原曰:明代有唐某,甫新婚而戕于虎,其妇后生一子,祝之曰:“尔不能杀虎,非我子也。后世子孙,如不能杀虎,亦皆非我子孙也。”故唐氏世世能捕虎。)
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
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
遂命役导往。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
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意思是:技艺熟练能使技艺超群的人们佩服,能工巧匠也不敢在技艺熟练的人门前经过。庄子中并没有这两句话,可能是作者误记)信夫。
尝见史舍人嗣彪,暗中捉笔书条幅,与秉烛无异。又闻静海励文恪公,剪方寸纸一百片,书一字其上,片片向日叠映,无一笔丝毫出入。均习而已矣,非别有谬巧也。
解释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旌德县出现了老虎。不到几个月,傍晚出城的老百姓被老虎吃了十几个。过往的客商有几拨因为贪图赶路,黎明时分也被老虎伤了许多人。当时,纪晓岚的一个同族哥哥任知县,曾几次招集本地的猎户搜寻老虎,结果,猎户也被吃了几人。一时间,全城的人惶惶不安,平时吃的菜、盐、油、米等生活必需品都开始缺货了。
无奈之际,当地一个人建议:“咱们去请徽州的唐打猎吧!除非他来了,不能消弭这场祸患!”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就问:“唐打猎是什么人?有这本事么?”那人说:“肯定行!”说着讲了老翁捕虎及其解释老翁捕虎及其解释一个故事。大概是明代,徽州(现在的安徽歙县。)有一个姓唐的人,刚刚结婚不几天,一天进山被老虎吃了。他的老婆很伤心,孩子生了后,专门向天祷告:“你长大后,如果不能杀虎,就不是我的'儿子!后代子孙如果不能杀虎,也都不能算是我的子孙!”这孩子长大后,四处拜求名师,终于练就了猎虎绝技。从此后,唐氏世世代代都以擅长猎虎绝技,闻名当地。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听后,与众人商议,很多人都知道唐打猎,赞同这个建议。于是,第二天,衙门里便派人带着礼金专程去请唐打猎。过了几天,派去的人回来了,说:“唐家专门挑选了两位技艺最好的人,已经在路上了,很快就到。”到了之后,众人一看,却很是失望。原来唐家派来的是这么两个人:一个身形瘦小的老翁,头发胡子全白了,说话的时候还不时咯咯咳嗽,似乎随时都可能摔倒地上,再也起不来;另一个是十六七岁的大男孩儿,看样子根本没有力气。
众人无法可想,唐家既派了人来跑了这么远的路,那老翁捕虎及其解释就先安顿下吧。这时,老翁忽然走上前来,半跪说:“不必忙乎。听说那只老虎在离城不到五里的地方,先去把它抓回来,再吃饭不迟!”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客气了几句,派人领着他们去寻找老虎呆的地方。时值正午。县衙来的人领到老翁捕虎及其解释山谷口,就不敢再往里边走了。老翁一看,微微一笑:“有我在,你们还怕什么?”众人只好硬着头皮再往前走。走到峡谷深处,已经有几个人浑身哆嗦,不愿再走了。老翁看看大男孩儿,说:“看情形,这个老虎好像还在睡觉,你把它叫醒。”大男孩儿张口模仿老虎的啸声,声震林木,落叶纷纷。不一会儿,老虎果然从林中出来。
众人吓得纷纷后退,大男孩儿也退后十几步,然后远远站定。留下老翁站在原地。觉眼前有人,停了停,猛然径直向老翁扑来!老翁手里攥着一把长约八九寸、宽四五寸的短小斧头,觑定扑来的老虎,奋起右臂,屹立不动。老虎半空里扑倒,老翁侧头避过虎势。眨眼间,老虎从头顶越过,落地已经血流一片,颤动几下,就不动了。众人跑来,确信老虎真的死掉了,纷纷去看。这才发现:老虎的身子,从下颌、肚子到尾巴,一条长长的裂痕,早让老翁的斧头破成了两片!此时,众人才发觉老翁不是凡人,纷纷上前施礼请教。
老翁说自己为了这一招,光臂力就练了十年。别人用扫帚在他的眼前挥过,他的眼睛不会眨一下;他的胳膊平举时,可以让几个壮汉向下拉,壮汉们悬着身子使劲晃,老翁的胳膊却一动不动。
作者
纪均(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乾隆年间进士,官到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能诗文,多宣扬封建伦理观念及歌功颂德。晚年著《阅微草堂笔记》,全书着重宣传封建道德及因果报应,且议论说教过多,但文字质朴简明,涉猎面广,多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学问和见解。有《纪文达公遗集》。
篇8:文言文《虎求百兽》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虎求百兽》原文及翻译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楚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无人回答。
江乙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注释
荆宣王:楚宣王。
求 :寻求,寻找。
食:吃。
子:你。
无敢:不敢。
天帝:上天。
使:派遣、命令。
长(zhǎng):长官,首领。这里作动词,意为“做……首领”,掌管。
逆:违抗。
以......为......:认为......是......。
不信:不真实,不可靠。
走:逃跑。
以为:认为。
然:认为......正确。
故:所以。
畏:害怕。
皆:都。
曰:说。
而:才。
是:这
遂:于是,就。
篇9:《管庄子刺虎》原文及翻译
《管庄子刺虎》原文及翻译
原文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译文
有两只因为争吃一个人而打斗的老虎,管庄想要刺死它们。管与阻止他说:“老虎,是凶暴的动物;人,是(它们)美味的食物。现在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你等这两只老虎死的死、伤的伤,后再刺死它们,一次就同时杀死两只老虎.不用费一点儿力气,就一下子获得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
出处
选自《战国策 秦策二》
注释
[1] 刺:刺杀。
[2] 争:争抢。
[3] 斗:争斗,搏斗。
[4] 管庄子;人名。同下文管与也是人名。
[5] 止:阻止,制止。
[6] 戾:凶暴。
[7] 虫:老虎(古代)。
[8] 甘:美。
[9]今:此时
[10] 待:等待。
[11] 兼:同时具有。
[12] 劳:辛劳。
[13] 名:名声。
[14] 举:举动
[15]而:因而;而:却
[16]之:他们;之:它们
道理
做事情要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可以事半功倍,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坐山观虎斗。
启示
要取得胜利,不能光凭勇敢,而要运用智慧。善于运用智慧的人,可以用小的代价,取得大的收获。
篇10:虎夔藩的原文及翻译
虎夔藩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黄鲁直《宿舒州太湖观音院》诗云:“汲烹寒泉窟,伐烛古松根。相戒莫浪出,月黑虎夔藩。”夔字甚新,其意盖言抵触之义,而莫究所出。惟杜工部《课伐木》诗序云:“课隶人入谷斩阴木,晨征暮返,我有藩篱,是阙是补,旅次于小安。山有虎,知禁。若恃爪牙之利,必昏黑摚突。夔人屋壁,列树白桃,镘焉墙,实以竹,示式遏。为与虎近,混沧乎无良宾客。”其诗句有云:“藉汝跨小篱,乳善待人肉。虎穴连里闾,久客惧所触。”及知鲁直用此序中语。然杜公在夔府所作诗,所谓“夔人”者,述其土俗耳,本无抵触之义,鲁直盖误用之。
又《寺斋睡起》绝句云:“人言九事八为律,傥有江船吾欲东。”按《主父偃传》:“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谓八事为律令而言,则为字当作出声读,今鲁直似以为平声,恐亦误也。
译文
黄鲁直《 宿舒州太湖观音院》 诗写道:“汲烹寒泉窟,伐烛古松根。相戒莫浪出,月黑虎夔藩。” 夔,字非常新奇,它的意思大概是抵触的意义,可是没有人追究它的出处。杜甫《 课伐木》 诗的诗序说:“督促罪犯到山谷中砍伐山阴的树木,早上出去,晚上回来,我们有篱笆,那儿缺了就在哪儿补上,居处的地方于是能够稍得安宁。山上有老虎,老虎也知道畏忌;如果它依仗着坚利的爪牙,一定会在天色黑时录冲捷的,夔州人的房堤墙壁,是排列着的白桃枝,涂上泥而成为墙的,当中用竹子填实,用来表示阻遏,因为跟老虎离得近,常把老虎和宾客到来的声音弄混。”这首诗的诗句说:“藉汝跨小篱,乳兽待人肉。虎穴连里间,久客惧所触。”由此可知黄鲁直是用这首诗的.诗序中的话,然而杜甫在夔州府所作的这首诗中,所谓的“夔人”,是记述当地的风土民俗罢了,本来没有抵触的意义,黄鲁直大概是错用了。
另外,《 寺斋睡起》 这篇绝句说:“人言九事八为律,傥有江船吾欲东。”考察《 主父偃传》 ,“上书说了九件事,其中八件都是谈论律令的,一件是谏伐匈奴的”,意思是八件事是就律令而说的,那么‘为’字应该读成去声,现在黄鲁直似乎是认为该读平声,恐怕也错了。
篇11:《六韬·虎韬·军略》原文及翻译
《六韬·虎韬·军略》原文及翻译
虎韬·军略
作者:姜子牙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溪、大谷、险阻之水,吾三军未得毕济,而天暴雨,流水大至,后不得属于前,无有舟梁之备,又无又草之资,吾欲必济,使三军不稽留,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帅师将众,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素信,士卒不习,若此,不可以为王者之兵也。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攻城围邑,则有__、临冲;视城中,则有云梯、飞楼;三军行止,则有武冲、大橹,前后拒守;绝道遮街,则有材士强弩,卫其两旁;设营垒,则有天罗、武落、行马,蒺藜;昼则登云梯远望,立五色旌旗;夜则设云火万炬,击雷鼓,振鼙铎,吹鸣笳;越沟堑,则有飞桥、转关、辘轳,__;济大水,则有天潢、飞江;逆波上流,则有浮海、绝江。三军用备,主将何忧?”
文言文翻译:
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人敌国境内,遇到深溪大谷和难以通过的河流,我军尚未完全渡过,忽然天降暴雨,洪水涌来,水位大涨,后面的军队被水隔断,既没有船只、桥梁、又没有堵水用的草料物资。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全军渡过,使军队不至滞留太久,应当怎么办?”
太公答道:“大凡率领军队作战,如果计划不预先拟定,器械不事先准备,平时训练没有落实,士卒技术不熟练,就不能算是王者的军队。凡是军队有大的`军事行动,没有不训练士兵熟练使用各种器械的。如攻城围邑,就用轒辒、临车和冲车等各种攻城战车;观察城内敌情,就用登高的云梯和瞭望敌人动静的飞楼;三军前进和驻扎,就用武冲、大橹等战车在前后掩护;断绝交通,遮隔街道,就用勇敢而有技术的士卒使用强弩控制两侧;设置营垒,就在四周布设天罗、武落、行马、蒺藜等障碍器材;白天就登上云梯瞭望远方,并设置五色旌旗报告敌情;夜晚就点燃烟火,并击响雷鼓、敲动鼙鼓、摇动大铎、吹响鸣笳,作为指挥信号;跨越沟堑,就用飞桥、转关,辘轳、鉏铻等器械;渡越大河,就用天潢、飞江等船只;逆流而行,就用浮海、绝江等器材。三军所需的器材用具都己齐备,主将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老妪与虎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7.氓原文与翻译
9.六国论原文与翻译
10.《兰亭集序》原文与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