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老翁捕虎原文及翻译

老翁捕虎原文及翻译

2025-02-08 07:52: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打印耗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老翁捕虎原文及翻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老翁捕虎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老翁捕虎原文及翻译

篇1:老翁捕虎原文及翻译

老翁捕虎原文及翻译

原文

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休宁戴东原曰:明代有唐某,甫新婚而戕于虎,其妇后生一子,祝之曰:“尔不能杀虎,非我子也。后世子孙,如不能杀虎,亦皆非我子孙也。”故唐氏世世能捕虎。)

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

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

遂命役导往。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

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意思是:技艺熟练能使技艺超群的人们佩服,能工巧匠也不敢在技艺熟练的人门前经过。庄子中并没有这两句话,可能是作者误记)信夫。

尝见史舍人嗣彪,暗中捉笔书条幅,与秉烛无异。又闻静海励文恪公,剪方寸纸一百片,书一字其上,片片向日叠映,无一笔丝毫出入。均习而已矣,非别有谬巧也。

解释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旌德县出现了老虎。不到几个月,傍晚出城的老百姓被老虎吃了十几个。过往的客商有几拨因为贪图赶路,黎明时分也被老虎伤了许多人。当时,纪晓岚的一个同族哥哥任知县,曾几次招集本地的猎户搜寻老虎,结果,猎户也被吃了几人。一时间,全城的人惶惶不安,平时吃的菜、盐、油、米等生活必需品都开始缺货了。

无奈之际,当地一个人建议:“咱们去请徽州的唐打猎吧!除非他来了,不能消弭这场祸患!”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就问:“唐打猎是什么人?有这本事么?”那人说:“肯定行!”说着讲了老翁捕虎及其解释老翁捕虎及其解释一个故事。大概是明代,徽州(现在的安徽歙县。)有一个姓唐的人,刚刚结婚不几天,一天进山被老虎吃了。他的老婆很伤心,孩子生了后,专门向天祷告:“你长大后,如果不能杀虎,就不是我的'儿子!后代子孙如果不能杀虎,也都不能算是我的子孙!”这孩子长大后,四处拜求名师,终于练就了猎虎绝技。从此后,唐氏世世代代都以擅长猎虎绝技,闻名当地。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听后,与众人商议,很多人都知道唐打猎,赞同这个建议。于是,第二天,衙门里便派人带着礼金专程去请唐打猎。过了几天,派去的人回来了,说:“唐家专门挑选了两位技艺最好的人,已经在路上了,很快就到。”到了之后,众人一看,却很是失望。原来唐家派来的是这么两个人:一个身形瘦小的老翁,头发胡子全白了,说话的时候还不时咯咯咳嗽,似乎随时都可能摔倒地上,再也起不来;另一个是十六七岁的大男孩儿,看样子根本没有力气。

众人无法可想,唐家既派了人来跑了这么远的路,那老翁捕虎及其解释就先安顿下吧。这时,老翁忽然走上前来,半跪说:“不必忙乎。听说那只老虎在离城不到五里的地方,先去把它抓回来,再吃饭不迟!”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客气了几句,派人领着他们去寻找老虎呆的地方。时值正午。县衙来的人领到老翁捕虎及其解释山谷口,就不敢再往里边走了。老翁一看,微微一笑:“有我在,你们还怕什么?”众人只好硬着头皮再往前走。走到峡谷深处,已经有几个人浑身哆嗦,不愿再走了。老翁看看大男孩儿,说:“看情形,这个老虎好像还在睡觉,你把它叫醒。”大男孩儿张口模仿老虎的啸声,声震林木,落叶纷纷。不一会儿,老虎果然从林中出来。

众人吓得纷纷后退,大男孩儿也退后十几步,然后远远站定。留下老翁站在原地。觉眼前有人,停了停,猛然径直向老翁扑来!老翁手里攥着一把长约八九寸、宽四五寸的短小斧头,觑定扑来的老虎,奋起右臂,屹立不动。老虎半空里扑倒,老翁侧头避过虎势。眨眼间,老虎从头顶越过,落地已经血流一片,颤动几下,就不动了。众人跑来,确信老虎真的死掉了,纷纷去看。这才发现:老虎的身子,从下颌、肚子到尾巴,一条长长的裂痕,早让老翁的斧头破成了两片!此时,众人才发觉老翁不是凡人,纷纷上前施礼请教。

老翁说自己为了这一招,光臂力就练了十年。别人用扫帚在他的眼前挥过,他的眼睛不会眨一下;他的胳膊平举时,可以让几个壮汉向下拉,壮汉们悬着身子使劲晃,老翁的胳膊却一动不动。

作者

纪均(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乾隆年间进士,官到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能诗文,多宣扬封建伦理观念及歌功颂德。晚年著《阅微草堂笔记》,全书着重宣传封建道德及因果报应,且议论说教过多,但文字质朴简明,涉猎面广,多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学问和见解。有《纪文达公遗集》。

篇2:《老翁捕虎》阅读答案

《老翁捕虎》阅读答案

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

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信夫。尝见史舍人嗣彪,暗中捉笔书条幅,与秉烛无异。又闻静海励文恪公,剪方寸纸一百片,书一字其上,片片向日叠映,无一笔丝毫出入。均匀而已矣,非别有谬巧也。

1、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老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具体的语句来分析。

2、从文中找出老翁捕虎过程的语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捕虎老翁身怀绝技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引用《庄子》的话及史嗣彪、励文恪的事?

4、从老翁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5、作者写“至则一老翁,须发浩然,时咯咯做嗽;一童子十六七耳”的用意死什么?

6、“乃遣使持币往”和“乃厚赠遣之”分别说明了什么?

7、文章哪些地方表现出老翁对自己伏虎本领的自信?(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

1、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年迈

奋臂屹立——勇敢无惧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武艺高强勇敢力大无穷

2、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目的具体描写了老翁捕虎过程,体现了老翁的勇敢无畏,武艺高强,顽强的意志。

3、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告诉我们的是相同的道理。这是一篇著名的、寓意深刻的故事。唐家打虎的人,无论老幼都身怀绝技,擅长打虎,而其绝技又是数十年苦练的结果。为老翁捕虎的事件作陪衬。

4、老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意志。

展示了一条哲理:世上的事儿,都是“功到自然成”,唐打猎的杀虎绝技也同样来之不易。

5、欲扬先抑的写法。

6、“乃遣使持币往”说明唐家捕虎的厉害和当地虎患的严重。

“乃厚赠遣之”说明人们对唐氏精神的佩服,对唐家的感激。

7、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

篇3:语文《老翁捕虎》教案

语文《老翁捕虎》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解纪昀及《阅微堂笔记》的有关常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熟读课文,整体把握结构;学习本文语言简朴流畅,富有表现力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3、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一切技巧皆从“习“中来的道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一切技巧皆从“习“中来的道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小黑板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

纪均(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乾隆年间进士,官到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能诗文,多宣扬封建伦理观念及歌功颂德。晚年著《阅微草堂笔记》,全书着重宣传封建道德及因果报应,且议论说教过多,但文字质朴简明,涉猎面广,多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学问和见解。有《纪文达公遗集》。

三、题目解说:

文题“老翁捕虎”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这是一篇著名的、寓意深刻的故事。唐家打虎的人,无论老幼都身怀绝技,擅长打虎,而其绝技又是数十年苦练的结果。

四、关于笔记小说:

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在这一时期,文言小说的主要形式有志怪与志人小说。前者如干宝的《搜神记》,后者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五、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二)课文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自读;3、学生齐读;4、分小组读。

六、疏通文意:

1、学生对照注释,小组讨论疏通,划出不理解的句子的字词。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3、指名学生翻译;

4、教师强调翻译。

七、作业:

熟读课文,掌握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重点字词

二、感知课文:1、复述课文中所记叙的故事。2、根据小说的情节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层意。

三、研读赏析:

1、作者写“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的用意是什么?(为了增加悬念,即跌宕有致笔法,同时也为下文老翁打虎一节作铺垫。)2、“乃遣吏持币往”和“乃厚赠遣之”分别说明了什么?(前者说明知县对唐氏打猎寄于厚望,后者说明知县对一老一少杀死老虎的由衷敬佩和感谢。)

3、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出老翁对自己伏虎本领的自信?(用原文回答)(A、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B、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

4、本文对捕虎过程写得简短而详尽,我们应如何理解?(文中简短而较为详细地写捕虎过程,目的是在于突出唐老翁的自信、从容和超群的捕虎绝技,与上文中的“大失望,姑命具食”形成对比。)

5、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引用《庄子》的话及史嗣彪、励文恪的事?(揭示捕虎者身怀绝技的原因,说明熟能生巧、练能生巧的道理。)6、为什么写“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以及捕虎的老翁和童子?(为下文唐翁捕虎埋下伏笔。)

四、课堂小结:本文通过记叙“唐打猎”祖孙俩不费太大力气就制服一只凶猛老虎的经过,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淳朴和智慧,说明一切技艺皆从“习”中得来的道理。

五、写法探究:说说本文写作上有何特色。1、用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2、语言简朴流畅,富有表现力。3、熔叙事、说理于一炉。4、简洁的描写与叙事,使故事给人以跌宕之感。

六、拓展延伸: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哪些启示?(1、一个人的能力有高低,绝不能凭外表来判断;2、熟能生巧;3、天才出于勤奋。)板书设计:

篇4:《老翁捕虎》课后阅读练习及答案

《老翁捕虎》课后阅读练习及答案

1.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老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具体的语句来分析。

2.从文中找出老翁捕虎过程的语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捕虎老翁身怀绝技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引用《庄子》的话及史嗣彪、励文恪的事?

4从老翁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5.作者写“至则一老翁,须发浩然,时咯咯做嗽;一童子十六七耳”的用意死什么?

6.“乃遣使持币往”和“乃厚赠遣之”分别说明了什么?

7.文章哪些地方表现出老翁对自己伏虎本领的自信?(用原文回答)

答案:

1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 ---年迈

奋臂屹立——勇敢无惧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武艺高强 勇敢 力大无穷

2 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 ——目的 具体描写了老翁捕虎过程,体现了老翁的勇敢无畏,武艺高强,顽强的意志。

3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告诉我们的是相同的道理。 这是一篇著名的、寓意深刻的故事。唐家打虎的`人,无论老幼都身怀绝技,擅长打虎,而其绝技又是数十年苦练的结果。为老翁捕虎的事件作陪衬。

4 老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意志。

展示了一条哲理:世上的事儿,都是“功到自然成”,唐打猎的杀虎绝技也同样来之不易。

5 欲扬先抑的写法。

6.“乃遣使持币往”说明唐家捕虎的厉害和当地虎患的严重。

“乃厚赠遣之”说明人们对唐氏精神的佩服,对唐家的感激。

7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

篇5:老妪与虎原文翻译

曾经有个老婆婆在山里行走,看见一只野兽很象老虎,羸弱地迈着小步不能前进,好象是它的脚受伤了。婆婆因此靠近它,老虎举起前脚给婆婆看。婆婆看它的脚,是有芒刺扎在脚掌上,因此为他拔刺。不久老虎迅速地跃起高声吼叫,拜别婆婆离去,似乎有感谢恩德的意思。

回家后,第二天,从外面丢进些麋鹿狐狸和兔子到庭院里来,没有一天空缺的。婆婆登上墙看,是以前受伤的那只虎,因此给家族亲戚详细地说那件事,心里觉得老虎很是奇异。

一天,忽然丢进一个死人,血肉模糊,于是被村里的人们呵责并抓捕起来了,说她杀了人。婆婆详细说明老虎知恩报恩的事,才得以被松绑。便登上墙等老虎来到,对它说:“感恩就感恩吗,叩头大王,今后不要再抛人进来啊!”

篇6:老妪与虎原文翻译

曾有老妪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步而不进,若伤其足者。妪因即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虎奋迅阚吼,别妪而去,似媿其恩者。

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焉。妪登垣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捕,云杀人。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乃登垣伺其虎至,而语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

篇7:《小儿不畏虎》原文及翻译

《小儿不畏虎》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东坡全集》,主要讲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留在沙滩上,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来,妇人慌忙潜入水里躲避老虎,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自在嬉戏。老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顶触碰他们,想让其中一个(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傻乎乎,竟然不知道害怕,老虎一会儿也就离开了。

原文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译文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一会儿,老虎终于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总是先用其威风施加在别人身上;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寓意

1、面对困难我们要无所畏惧。

2、无知而无畏。

道理

1、人对人倒常常是这样的。最终还是要凭实力决定一切的。

2、面对突如其来的艰难或挫折,只要我们镇定自若,勇敢无畏,也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望而生畏,自伤锐气;无所畏惧,成功有望。)

3、初生牛犊不怕虎。

【道理二】

1、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天真的、没有踏入过俗世的人对外界的事物毫无戒心,不知道什么叫做危险,或许能够避免一场危险。

2、老虎不应该是在外表上欺软怕硬的,人对人倒常常是这样的。最终还是要凭实力决定一切的。

3、对所有艰难困苦、挫折磨练都不应该望而生畏,自伤锐气,应当无所畏惧,这样才能成功有望。

篇8:《老妪与虎》原文翻译

原文:

曾有老妪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步而不进,若伤其足者。妪因即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虎奋迅阚吼,别妪而去,似愧其恩者。

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焉。妪登垣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捕,云杀人。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乃登垣伺其虎至,而语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

翻译:

曾经有个老婆婆在山里行走,看见一只野兽很象老虎,羸弱地迈着小步不能前进,好象是它的脚受伤了。婆婆因此靠近它,老虎举起前脚给婆婆看。婆婆看它的脚,是有芒刺扎在脚掌上,因此为他拔刺。不久老虎迅速地跃起高声吼叫,拜别婆婆离去,似乎有感谢恩德的意思。

回家后,第二天,从外面丢进些麋鹿狐狸和兔子到庭院里来,没有一天空缺的。婆婆登上墙看,是以前受伤的那只虎,因此给家族亲戚详细地说那件事,心里觉得老虎很是奇异。

一天,忽然丢进一个死人,血肉模糊,于是被村里的人们呵责并抓捕起来了,说她杀了人。婆婆详细说明老虎知恩报恩的事,才得以被松绑。便登上墙等老虎来到,对它说:“感恩就感恩吗,叩头大王,今后不要再抛人进来啊!”

【老翁捕虎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老翁捕虎》课后阅读练习及答案

2.《小儿不畏虎》原文及翻译

3.老妪与虎原文翻译

4.《名捕传》原文及译文

5.道士救虎原文解析翻译

6.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7.《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

8.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9.智子疑邻原文及翻译

10.寒食原文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老翁捕虎原文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