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烈妇传阅读题及译文
“xdkghq”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杨烈妇传阅读题及译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杨烈妇传阅读题及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杨烈妇传阅读题及译文
唐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①陷忭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②、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注】①李希烈:唐代宗时为蔡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淮西节度留后,唐德宗时为淮宁节度史。建中三年,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建中四年叛唐。十二月,攻陷汴州(今河南开封)。兵败后,被部将毒死。②高愍女:指作者所作的《高愍女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俘累其男女 累:抓捕
B.侃率之以乘城 乘:凭借
C.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超:越过
D.与古人不殊也 殊: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力不足,死焉,职也 贼气吞焉
B.仓廪皆其积也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C.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D.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 物过盛而当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希烈叛军连下两州,又兵临项城,县令李侃先是“不知所为”,继而又“伤而归”,在妻子杨氏的鼓励下,终于坚定了抗敌之志。
B.在叛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杨氏挺身而出,帮助县令丈夫谋划抗敌对策,激励差吏和百姓抗敌守城,终于取得了项城自卫战的胜利。
C.杨氏向丈夫和差吏、百姓细陈守与不守的利害得失,又让丈夫登城喊话瓦解敌军,关键时刻充分展示了她过人的智慧和胆识。
D.作者鞭挞了那些平时占城聚财、武装驰骋,关键时刻却“弃其城而走”的守御之臣们,借孔子“仁者必有勇”的名言热情赞扬了杨氏。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 3分)
妇人 女 子 之德 奉 父 母 舅 姑 尽 恭 顺 和 于 娣 姒 于 卑幼有 慈 爱 而 能 不 失 其 贞者 则 贤 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3分)
⑵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4分)
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抓捕这里的男女百姓,到陈州去会合。
县官李侃不知怎么办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令,叛军到了,就应当守卫,虽然力量不足,但你即使死在这件事上,也是尽了你应尽的职责。假如您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如果不能守住项城,县城就会被叛军占领,粮仓里的粮食都成了叛军的储蓄,府库里的财物都成了他们的财物,百姓都成了他们的战士了,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叛军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用重赏的办法来使百姓成为敢于拼死的勇士,事情一定能够成功。”
于是把县衙差吏和百姓召集到县府庭院里。杨氏说:“县令,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这样,但是任期满后就要离职而去,不像县衙差吏和百姓那样。差吏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一起献出生命来守卫自己的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军的俘虏呢?”大家都流泪答了,答应一起死守县城。于是杨氏巡行说:“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敌人的,奖给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给他万钱。”募集到数百人,李侃率领他们登上了城墙。
杨氏亲自煮饭给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分配公平。杨氏让李侃对敌人喊话说:“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会全力守城战死。即使得到了我们的.城池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威风,不如赶快离开,否则白白地失利,没有任何好处!”叛军都笑了。这时有飞箭射中李侃的手臂,李侃因受伤而回家。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肯固守阵地呢!与他们一起死在城头上,不是要胜过死在家里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个小县城,没有长戟劲弩这样的精良武器,也没有高城深沟这样的坚固城防。叛军气焰嚣张,企图一举吞灭项城,于是那些首领们率领着他们的士兵企图越墙而下。这时,守城的差吏和百姓中有人用普通的弓箭射击敌人,还射中了叛军统帅,使他坠马而死。——这个统帅是李杀烈的女婿。——叛军失势,于是都逃散了。项城的人没有一个伤亡的。
刺史把李侃守项城的功劳上报给了朝廷,朝廷下诏提升李侃为绛州太平县县令。杨氏现在还在人世。
妇人女子的美德,在于侍奉父母公婆,竭尽恭敬孝顺,和妯娌关系和睦,对弱小的孩子有慈爱之心,并且能不失贞节,这样的人就是贤女了。懂得行军布阵的战术,明白进攻防守、勇武刚烈的道理,这是公卿大臣们都难以做到的。自从国家兵祸产生以来,朝廷就注重表彰那些守御之臣。他们凭借着坚城深池的险要,储蓄的东西堆积如山,物资财富像原来一样丰足充裕,戴盔披甲背着弓箭来回奔驰的人,不知有多少。他们自称勇士却不能打仗,自称有才智却不能守城,自称忠心却不能效死,弃城逃跑的人,有啊。那是些什么人啊!像杨氏,只是个妇女啊,孔子说:“仁者必有勇。”杨氏当得起这句话了。
评论说:人们的通常观点,都认为后来的人比不上古人。贤能的人从古代就很少,更何况后代!等到出现了,和古人也没有什么差别。像高愍女、杨烈妇等人,就算是古代的烈女,又比她们强多少?我担心她们的事迹被湮灭而得不到流传,所以叙述下来,并打算告诉给写史书的官员。
篇2:杨烈妇传原文和译文
杨烈妇传原文和译文
一、原文: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洲。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取材于唐代李翱《杨烈妇传》)
注:李希烈:唐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建中三年称王,公然反唐。
二、译文:
建中四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侵袭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合。
县官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令,叛贼到了,就应当守卫,(虽然)力量不足,但你即使死在这件事上,也是应尽的职分。您如果逃跑了,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队与钱财都没有,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您不守城,县城就会被叛贼得到,粮仓里的粮食都成为他们积聚的了,库房里的财物都成为他们的了,百姓都成为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抢贼寇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用优厚的待遇来奖赏那些不怕牺牲的勇士,就一定会成功。”于是把官府中的差吏和百姓召集到房厅里,杨氏说:“县官当然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职的年限满了就要离开,不像官吏百姓那样。官吏百姓是本地人,祖先坟墓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自己的城邑,怎能忍心丧失忠义而充当贼寇的人呢?”众人都流了泪,答应了她拼死守城。于是杨氏宣布说:“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千钱;用刀箭兵器击中敌人的,奖赏万钱。”于是得到了几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城防守。杨氏亲自烧饭给他们吃,不论年长年轻,一律给他们吃,并且分得很公平。杨氏让李侃对敌人说:“项城父老,守大义而不为贼效力,都将尽力死守,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足以立威,不如赶紧离开,白白地失利,没有好处。”叛贼都(轻蔑的)笑了。这时有飞箭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坚守阵地?和在城上死相比,不是胜过死在家里吗!”于是李侃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等精良的武器,没有高高的城墙和深深的护城河来固守。攻城的贼兵有气吞项城的傲慢心理,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越过城墙进城。这时有人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希烈的女婿。叛贼失去大势,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刺史把李侃守城的功劳上报朝廷,朝廷下诏升李侃为绛州太平县(今山西襄汾一带)的县令。杨氏到现在还活着。
妇女的品德,是要奉养父母公婆,恭敬孝顺,和妯娌关系和睦,对老幼孝敬慈爱,并且能不丧失贞节的,那就是有贤德的妇女了。懂得行军布阵的行列,明白攻守,这是勇猛刚烈的道理,是公卿大臣们难以做到的。自从有战事兴起,朝廷褒宠表扬防守、抵抗敌人的大臣,凭借坚固、深险的城池,储存的东西堆积如山,物资钱财像平常一样,戴头盔,穿上铠甲,背着弓箭在战场上奔驰的人,不知道有几个!没有作战的勇气,没有坚守的才智,没有效死的忠心,弃城逃跑的,也不是没有!那些都是什么东西啊!像杨氏这样人,不过是一个妇人!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杨氏是当得起这句话的。
评论说:人们一般都认为,后来的人比不上古人。有贤能的人,其实自古就很少,岂独后代少?(如果)真的出现了,那是和古人没有分别的。像杨烈妇这样的人,就算是古代的烈女,有多少人比她们强?我担心她们的事迹消失,所以都记叙下来下来,将告诉史官。
篇3:《杨烈妇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2分)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洲。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李翱《杨烈妇传》
注:爨:cuàn 烧饭
12、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盖将掠其玉帛 掠:抢劫。
B.侃率之以乘城 乘:登上。
C.不如亟去 亟:赶快。
D.则人谁肯固矣 固:坚固。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君如逃,则谁守 虽然,岁满则罢去
B.府库皆其财也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重赏以令死士 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D.与之千钱 失其所与,不知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 )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⑥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B.杨氏对召来的吏人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
C.李侃带领召集的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
D.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参考答案:
12、固:坚持,固守。13、b项两个“其”都是代词。14、③和(6)不能表现“深明大义”。15、“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误。
篇4:《杨烈妇传》阅读答案
文言文,回答9~12题。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节选自《杨烈妇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
盗:侵袭
B.众皆泣,许之。乃徇曰
徇:发誓
C.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固:坚持
D.侃遂忍之,复登陴
陴:城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B.①众皆泣,许之
②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C.①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②图穷而匕首见
D.①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②吾其还也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⑥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B.杨氏对召集来的项城吏人与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拼死而战,不做叛军的俘虏。
C.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D.李侃带领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宁愿战死决不投降。
第 II 卷(主观题,共114分)
四、古诗文阅读二(3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2)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9、B (徇:向大家宣布)
10、D (D其:①表推断,译为“看来”,②表商量,译为“还是”。A焉:兼词,“于之。B之:代词。“许之”代拼死守城之事,“为之”代张良所说之事。 C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11、A(③和(6)不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
12、C (“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于文无据)
13、(1)译为:县令当然是一城之主,虽然这样,任职的年限满了就要免去职务离开;不像当地的官吏百姓那样。(采点给分。诚:诚然、当然;虽然:即使这样;罢去:免去职务离开;若……然:像……那样。每点1分,句意1分,共5分)
(2)杨氏召集了几百人,李侃率领他们登城防守;杨氏亲自为他们烧饭来给他们吃,不论年长年轻,全部都有份,并且分得很公平。(采点给分。得:召集,招募;乘城:登城防守;爨以食之:烧饭来给他们吃;周而均:全部有份且公平。每点1分,句意1分,共5分)
篇5:《杨烈妇传》阅读答案
(20xx·学军中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杨烈妇传
唐·李 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①陷忭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②、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注】①李希烈:唐代宗时为蔡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淮西节度留后,唐德宗时为淮宁节度史。建中三年,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建中四年叛唐。十二月,攻陷汴州(今河南开封)。兵败后,被部将毒死。②高愍女:指作者所作的《高愍女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俘累其男女 累:抓捕 B.侃率之以乘城 乘:凭借
C.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超:越过 D.与古人不殊也 殊: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力不足,死焉,职也 贼气吞焉
B.仓廪皆其积也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C.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D.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 物过盛而当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叛军连下两州,又兵临项城,县令李侃先是“不知所为”,继而又“伤而归”,在妻子杨氏的鼓励下,终于坚定了抗敌之志。
B.在叛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杨氏挺身而出,帮助县令丈夫谋划抗敌对策,激励差吏和百姓抗敌守城,终于取得了项城自卫战的胜利。
C.杨氏向丈夫和差吏、百姓细陈守与不守的利害得失,又让丈夫登城喊话瓦解敌军,关键时刻充分展示了她过人的智慧和胆识。
D.作者鞭挞了那些平时占城聚财、武装驰骋,关键时刻却“弃其城而走”的守御之臣们,借孔子“仁者必有勇”的名言热情赞扬了杨氏。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妇 人 女子之德奉父 母 舅 姑 尽 恭 顺 和 于 娣 姒 于 卑 幼 有 慈爱 而 能 不 失 其 贞 者 则 贤 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⑵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答案:
1. 【解析】选B。乘,登上。
2. 【解析】选C。表目的连词。焉,于之;之。其,他们的;自己的。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承接。
3. 【解析】选A。“李希烈叛军连下两州”有误。
4. 【答案】选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
5. 【答案】⑴用重赏的办法来使百姓成为敢于拼死的勇士,事情一定能够成功。或:用优厚的奖赏来激励敢于牺牲的勇士,事情一定能够成功。令:使,让。
⑵虽然这样,但是任期满后就要离职而去,不像县衙差吏和百姓那样。非若……然:不像……那样。
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抓捕这里的男女百姓,到陈州去会合。
县官李侃不知怎么办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令,叛军到了,就应当守卫,虽然力量不足,但你即使死在这件事上,也是尽了你应尽的职责。假如您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如果不能守住项城,县城就会被叛军占领,粮仓里的粮食都成了叛军的储蓄,府库里的财物都成了他们的财物,百姓都成了他们的战士了,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叛军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用重赏的办法来使百姓成为敢于拼死的勇士,事情一定能够成功。”
于是把县衙差吏和百姓召集到县府庭院里。杨氏说:“县令,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这样,但是任期满后就要离职而去,不像县衙差吏和百姓那样。差吏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一起献出生命来守卫自己的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军的俘虏呢?”大家都流泪答了,答应一起死守县城。于是杨氏巡行说:“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敌人的,奖给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给他万钱。”募集到数百人,李侃率领他们登上了城墙。
杨氏亲自煮饭给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分配公平。杨氏让李侃对敌人喊话说:“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会全力守城战死。即使得到了我们的城池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威风,不如赶快离开,否则白白地失利,没有任何好处!”叛军都笑了。这时有飞箭射中李侃的手臂,李侃因受伤而回家。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肯固守阵地呢!与他们一起死在城头上,不是要胜过死在家里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个小县城,没有长戟劲弩这样的精良武器,也没有高城深沟这样的坚固城防。叛军气焰嚣张,企图一举吞灭项城,于是那些首领们率领着他们的士兵企图越墙而下。这时,守城的差吏和百姓中有人用普通的弓箭射击敌人,还射中了叛军统帅,使他坠马而死。——这个统帅是李杀烈的女婿。——叛军失势,于是都逃散了。项城的人没有一个伤亡的。
刺史把李侃守项城的.功劳上报给了朝廷,朝 廷下诏提升李侃为绛州太平县县令。杨氏现在还在人世。
妇人女子的美德,在于侍奉父母公婆,竭尽恭敬孝顺,和妯娌关系和睦,对弱小的孩子有慈爱之心,并且能不失贞节,这样的人就是贤女了。懂得行军布阵的战术,明白进攻防守、勇武刚烈的道理,这是公卿大臣们都难以做到的。自从国家兵祸产生以来,朝廷就注重表彰那些守御之臣。他们凭借着坚城深池的险要,储蓄的东西堆积如山,物资财富像原来一样丰足充裕,戴盔披甲背着弓箭来回奔驰的人,不知有多少。他们自称勇士却不能打仗,自称有才智却不能守城,自称忠心却不能效死,弃城逃跑的人,有啊。那是些什么人啊!像杨氏,只是个妇女啊,孔子说:“仁者必有勇。”杨氏当得起这句话了。
评论说:人们的通常观点,都认为后来的人比不上古人。贤能的人从古代就很少,更何况后代!等到出现了,和古人也没有什么差别。像高愍女、杨烈妇等人,就算是古代的烈女,又比她们强多少?我担心她们的事迹被湮灭而得不到流传,所以叙述下来,并打算告诉给写史书的官员。
篇6:杨烈妇传阅读答案
李翱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之虏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下列句中红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将掠其玉帛 掠:抢劫。 B、侃率之以乘城 乘:登上。
C、不如亟去 亟:赶快。 D、则人谁肯固矣 固:坚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如逃,则谁守 虽然,岁满则罢去
B、府库皆其财也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
C、重赏以令死士 有以弱弓射贼者
D、与之千钱 使侃与贼言曰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岁满则罢去 B、(杨氏)使侃与贼言曰
C、(你们)徒失利,无益也 D、中其帅,(帅)坠马死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县令,寇至当守——您是县令,敌人来到应该守卫
B、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应该一起献出生命来守卫自己的县城
C、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项城的父老乡亲,坚持正义不被叛贼吓倒
D、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如果死在城上,不还是比死在家中好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力不足,死焉,职也 职:职业
B.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济:成,有益
C.侃率之以乘城 乘:登
D.贼失势,遂散走 走:逃跑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最接近的一组是( )
A.①贼气吞焉 ②项城之人无伤焉。
B.①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 ②高城深沟之固。
C.①兵与财皆无,将若何 ②非若吏人、百姓然。
D.①夺贼之财而食其食 ②项城之人无伤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城县令李侃面对叛军的凌厉攻势束手无策,打算弃城逃跑,所幸其妻杨氏深明大义,及时劝阻。
B.杨氏认为项城虽兵力单薄,但是若发动民众与敌人誓死一搏,项城保卫战一定能取得胜利。
C.杨氏对项城的官员和百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地作了战前动员,并以身作则,临阵督战。
D.由于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再加上叛军首领中箭身亡,项城军民奇迹般地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
8.翻译下面语句
①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
②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项 城 小 邑 也 无 长 戟 劲 弩 高 城 深 沟 之 固 贼 气 吞
焉 将 超 城 而 下 有 以 弱 弓 射 贼 者 中 其帅 坠 马 死
【答案】
1、D(固:坚持,固守)
2、B(B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他们的”。A项第一个“则”是表假设的连词“那么”,第二个“则”是表承接的连词“就”。C项第一个“以”是表目的连词“来”,第二个“以”是介词“用”。D项第一个“与”是动词“给”,第二个“与”是介词“跟”)
3、A(A句省略的是“县令”)
4、C(“不为贼”是“不做叛贼”之意)
5、【文言实词】(3分)【参考答案】:A【解析】A职:职责。
6、【文言虚词】(3分)【参考答案】:D【解析】A①代词,代“项城”;②语气词,表陈述语气。B①动词,固守;②形容词,险固;C①动词,对付,处置;②动词,像;D①②中的“之”均为助词,译为“的”。
7、【分析概括】(3分)【参考答案】:C【解析】C项中“以身作则,临阵督战”原文中无此信息。率军登城抵抗的是李侃。
8、【翻译】(6分)【参考答案】:①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为……所”被动,“其”各1分,句意一分)
②②县令的确是一县之主,即使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诚”“虽然”“罢去”各1分。 “虽”译成“虽然”亦可。)
9、【参考答案】:断句(3分):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说明:每错3处扣1分,多段漏段错段都算错。)
篇7:李翱《杨烈妇传》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翱《杨烈妇传》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翱《杨烈妇传》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1]汴州;既又将盗[2]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3]其男女,以会[4]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5]!”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6]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7]城。杨氏亲为之爨[8]以食[9]之;无[10]长少,必周而均[11]。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12]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13]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侃遂忍之,复登陴[14]。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15]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注释
1.陷:攻陷。
2.盗:侵略。
3.累:捆绑。
4.会:会师。
5.济:成功。
6.致死:冒死。
7.乘:登上。
8.爨:烧饭。
9.食(音同‘四’):给……吃。
10.无:无论。
11:周而均:周全并且公平。
12.蜚:同”飞“。
13.固:固守,坚守。
14.淠(音同”皮”):城墙。
15.超:越过。
相关试题及答案
《杨烈妇传》习题
1、下列句中红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将掠其玉帛 掠:抢劫。 B、侃率之以乘城 乘:登上。
C、不如亟去 亟:赶快。 D、则人谁肯固矣 固:坚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如逃,则谁守 虽然,岁满则罢去
B、府库皆其财也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
C、重赏以令死士 有以弱弓射贼者
D、与之千钱 使侃与贼言曰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岁满则罢去 B、(杨氏)使侃与贼言曰
C、(你们)徒失利,无益也 D、中其帅,(帅)坠马死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县令,寇至当守——您是县令,敌人来到应该守卫
B、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应该一起献出生命来守卫自己的县城
C、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项城的父老乡亲,坚持正义不被叛贼吓倒
D、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如果死在城上,不还是比死在家中好吗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⑥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B、杨氏对召来的吏人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
C、李侃带领召集的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
D、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3)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杨烈妇传》答案
1、D(固:坚持,固守)
2、B(B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他们的”。A项第一个“则”是表假设的连词“那么”,第二个“则”是表承接的连词“就”。C项第一个“以”是表目的连词“来”,第二个“以”是介词“用”。D项第一个“与”是动词“给”,第二个“与”是介词“跟”) 3、A(A句省略的是“县令”) 4、C(“不为贼”是“不做叛贼”之意)
5、C(其中③⑥句不能表现“深明大义”,有③⑥句的项不选) 6、D(“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误)
7.(1)力量不足,战死在这里,这是你的职责。(3分。“力不足”1分,“死焉,职也”2分,应译为判断句。“死焉”也可译为“为此而死”)
(2)应该一起出死力来坚守这个城池,怎能忍心失掉操守而成为叛贼的俘虏呢?(4分。关键词“相与”“以”“忍”各1分,全句通顺1分)
(3)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论老小一定周到照顾、公平对待。(3分,关键词“爨”“食”“无”各1分,全句通顺1分)
内容概要
本文记述的是: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地方军阀(藩镇)李希烈作乱,“陷汴州”、“盗陈州”、“抵项城县”、“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无恶不作。项城县危在旦夕。其时县令李侃无能,“不知所为”。其妻杨氏力主抵抗,死守县城。她亲自动员胥吏百姓,“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登城防守,杨氏亲自为之烧饭,“无长少皆均匀”。项城系小县,“无长戟劲弓、高城深沟之固”,作乱之人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然而守城者众志成城,决死守之。也许是贼人命中注定有此一败,守城者“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项城县得以保存。事后,刺史上侃(李侃,项城县令,杨氏之夫)之功,得“诏迁”(得到皇上提升)。杨氏“至兹犹存。”
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叛贼都笑了。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翻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希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刺史把李侃的功劳上报了,上级下命令调李侃任绛州太平(今山西临汾)县令。杨氏至今还健在。
妇女的品德,是要奉养父母公婆,恭敬孝顺,和妯娌关系和睦,对老幼孝敬慈爱,并且能不丧失贞节的,那就是有贤德的妇女了。懂得行军布阵的行列,明白攻守、勇敢刚烈的道理,这是公卿大臣们难以做到的。自从有战事兴起,朝廷褒宠表扬防守、抵抗敌人的大臣,凭借坚固、深险的城池,储存的东西堆积如山,物资钱财像平常一样,戴头盔,穿上铠甲,背着弓箭在战场上奔驰的人,不知道有几个。那些没有作战的勇气,没有坚守的才智,没有效死的忠心,弃城逃跑的那是些什么人啊?像杨氏这样的妇人,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杨氏合乎这句话了。”
评论说:大概人们的观点,都是后来的人比不上古人。有贤能的人从古代就很少,那后代呢?(如果)真的出现了,和古人没有分别。像高愍女、杨烈妇等人,就算是古代的烈女,有多少人比她们强?我担心她们的事迹消失不能流传,所以都记叙下来,打算告诉史官。
赏析:
本文选自《李文公集》,是作者的精心之作。它记述了一位县令的妻子,在叛军兵临城下,举县不知所措之时,挺身而出,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以弱胜强,击退叛军,保住了城池。作者曾在《答皇甫湜书》中自信地写到:“仆文虽不足以希左丘明、司马子长,足下视仆叙高愍女、杨烈妇,岂尽出班孟坚、蔡伯喈之下耶?”《新唐书·烈女传》所载杨烈妇之事与本文大抵相同,当以此文为据。
文章选取了人物的典型言行来塑造人物性格。杨氏与夫君李侃的对话,显示其“忠”;对智吏百姓的激励,显出其“智”;对李侃轻伤下城的责备,显出其“义”。作者最后将杨氏的勇忠智义同文臣武将“弃城而走”的行为对照起来阐发主旨,不仅使杨氏形象更为突出,对现实的批判也更为深刻。
篇8:《杨素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杨素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杨素传
①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也。祖暄,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敷,周汾州刺史,没于齐。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世人多未知之,唯从叔祖魏尚书仆射宽深异之,每谓子孙曰:“处道当逸群绝伦,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后与安定牛弘同志好学,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属文,工草隶,颇留意于风角。美须髯,有英杰之表。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中外记室,后转礼曹,加大都督。
②武帝亲总万机,素以其父守节陷齐,未蒙朝命,上表申理,帝不许。至于再三,帝大怒,命左右斩之。素乃大言曰:“臣事无道天子,死其分也。”帝壮其言,由是赠敷为大将军,谥曰忠壮。拜素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渐见礼遇。帝命素为诏书,下笔立成,词义兼美。帝嘉之,顾谓素曰:“善自勉之,勿忧不富贵。”素应声答曰:“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
③及平齐之役,素请率父麾下先驱。帝从之,赐以竹策,曰:“朕方欲大相驱策,故用此物赐卿。”从齐王宪①与齐人战于河阴,以功封清河县子,邑五百户。其年授司城大夫。明年复从宪拔晋州。宪屯兵栖原,齐主②以大军至,宪惧而宵遁,为齐兵所蹑,众多败散。素与骁将十余人尽力苦战,宪仅而获免。其后每战有功。
【注】
①齐王宪:北周武帝之弟宇文宪,武成初年晋封齐国公,故称齐王。②齐主:这里指北齐国主。
16.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没于齐()(2)非汝曹所逮也()(3)死其分也()(4)复从宪拔晋州()
17.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宪屯兵栖原,齐主以大军至,宪惧而宵遁,为齐兵所蹑,众多败散。
18.下列与“帝壮其言”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唯从叔祖魏尚书仆射宽深异之 B.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C.驼业种树(《种树郭橐驼传》) D.吾从而师之(《师说》)
19.第③段武帝赐给杨素竹鞭的目的是___:(2分)
20.杨素的“逸群绝伦,非常之器”,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参考答案
16.(4分)(1)通“殁”,死 (2)及,达到(3)职分,职责 (4)攻下,攻取
17.(5分)齐王宇文宪把军队聚集在鸡栖原,北齐国主率领大军攻来,宇文宪因害怕趁天黑逃跑,被齐军所追赶,部下大多溃败逃散。
18.(3分)B
19.(2分)武帝表现自己驱使天下的决心,并以此激励杨素英勇作战,建立功勋。
20.(3分)有文才,善于专研,涉猎广泛,善长写文章,工于书法,能根据风向占卜吉凶;有武略,英勇善战,屡建战功。且为官为人威武不屈,不贪图富贵。
参考译文
杨素字处道,是弘农华阴人。他的祖父杨暄是魏朝的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亲杨敷为北周的汾州刺史,死于北齐。杨素小时候穷困失意,有远大的志向,不拘小节,但世人都不了解他,只有他的堂叔祖、魏朝的`尚书仆射杨宽认为他很不一般,常对子孙说:“处道他日一定出类拔萃,无与伦比,他有非同一般的才能,不是你们赶得上的。”杨素后来和安定人牛弘志同道合,都勤奋好学,研究探讨精心专诚,从不感到疲倦,许多方面都有所涉猎通晓。他善于写文章,善长草书、隶书,很留心通过观察风向占卜吉凶。美须髯,有英雄豪杰的外貌仪表。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召他当了中外记室,后转任礼曹,升任为大都督。
周武帝亲自统领一切事务后,杨素因父亲坚守气节在齐丧生,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就上表申述道理,武帝没有应允。杨素就再三坚持,武帝大怒,命令左右将其斩首。杨素理直气壮地说:“我给无道的天子做事,死是我的职分。”武帝深感杨素言辞豪壮,于是追封杨敷为大将军,谥号“忠壮”。并且授官杨素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杨素)逐渐被礼遇。武帝命令杨素起草诏书,他一挥而就,而且词藻文义均美。武帝嘉奖他,并有所关心地对杨素说:“好好努力,不愁日后没有荣华富贵。”杨素应声回答说:“我只怕富贵来逼我,我却无心谋取富贵。”
平定北齐之战,杨素请求率领父亲先前的部下作先锋。武帝答应了他,并且赐给他一条竹鞭,说:“我正要驱使天下,所以把这件东西赐给你。”杨素跟随齐王宇文宪在河阴和齐人交战,因战功被封为清河县子,食邑五百户。一年后武帝又授予杨素司城大夫之职。第二年,杨素又跟随宇文宪攻取晋州。宇文宪屯兵在鸡栖原,北齐国主率领大军攻来,宇文宪因害怕连夜逃走,被齐军所追赶,部下大多溃败逃散。杨素和十多位骁勇之将竭力苦战,才使宇文宪幸免于难。这以后,杨素屡建战功。
【杨烈妇传阅读题及译文】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