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汉书·段会宗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

汉书·段会宗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5-01-05 08:39: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unnyxx”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汉书·段会宗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汉书·段会宗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汉书·段会宗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1:汉书·段会宗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

汉书·段会宗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

段会宗,字子松,天水上邽人也。竟宁中,以杜陵令五府举为西域都护。西域敬其威信。三岁,更尽还。以单于当朝,徒为雁门大守。数年,坐法免。西域诸国上书愿得会宗。阳朔中复为都护。会宗为人好大节,矜功名,与谷永相友善。谷水闵其老复远出,予书戒曰:“若子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何必勒功昆山之仄总领百蛮怀柔殊俗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终更亟还万里之外以身为本”会宗既出,城郭甚亲附。岁余,小昆弥为国民所杀,诸翕侯大乱。征会宗为左曹中郎将、光碌大夫,使安辑乌孙。立小昆弥兄末振将。定其国而还。明年,末振将杀大昆弥,会病死。汉恨诛不加。元延中,遣会宗即诛末振将大子番丘。会宗恐大兵入乌孙。惊番丘,亡逃不可得,即留所发兵垫姿地,选精兵三十弩,径至昆弥所在,召番丘,责以:“末振将骨肉相杀,杀汉公主子孙,未伏诛而死,使者受诏诛番丘。”即手剑击杀番丘。小昆弥乌犁靡者,末振将兄子也,勒兵数千骑围会宗,会宗为言来诛之意:“今围守杀我,如取汉牛一毛耳。宛王郅支头县槁街,乌孙所知也。”昆弥以下服,曰:“末振将负汉。诛其子可也,独不可告我,令饮食之邪?”会宗曰:“豫告昆弥,逃匿之,为大罪。即饮食以付我,伤骨肉恩,故不先告。”昆弥以下号泣罢去。公卿议会宗权得便宜,以轻兵深入乌孙,即诛番丘,宣明国威,宜加重赏。天子赐会宗爵关内侯,黄金百斤。是时,小昆弥季父卑爰疐拥众欲害昆弥,汉复遣会宗使安辑。明年,会宗病死乌孙中,年七十五矣,城邓诸国为发丧立祠焉。

(节选自《汉书·段会宗传》)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子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何必勒功昆山之仄/总领百蛮/怀柔殊俗/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终更亟还万里之外/以身为本/

B、若子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何必勒功昆山之仄/总领百蛮/怀柔殊俗/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终更亟还万里之外/以身为本/

C、若子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何必勒功昆山之仄/总领百蛮/怀柔殊俗/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终更亟还/万里之外以身为本/

D、若子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何必勒功昆山之仄/总领百蛮/怀柔殊俗/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终更亟还/万里之外以身为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在今山西代县、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山峦起伏,山脊上为长城。

B、城郭,内城的墙和外城的墙,内城和外城,此处指有城郭的各国。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C、昆弥,一译昆莫,古代中国西域匈奴王国的名号。匈奴有大小二昆弥,受汉王朝册封。

D、弩,古代用来射箭的装有臂的一种兵器,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会宗治绩突出,受西域人敬重他在杜陵令任上被五府举荐为西域都护,其治理赢得了西域人的爱戴;他离任以后,西域各国上书希望派他来任职。

B、段会宗心系边安。愿意建功立名。他同谷永的交情很好,谷永怜惜他年老又到远方任职,曾当面对他进行劝诫,但他还是出边安定边疆,为朝廷分忧。

C、段会宗便宜从事,完成朝廷使命。元延年中,朝廷派遣他带兵诛杀末振将的儿子番丘,他担心打草惊蛇,只带精兵三十人,亲手杀死番丘并全身而退。

D、段会宗病死任上,享受各国祭祀。卑爰疐率领众人想加害国王,汉朝派遣段会宗前去安抚;第二年,段会宗病死。西域各国为他发丧,建立祠堂祭祀。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明年,末振将杀大昆弥,会病死,汉恨诛不加。

(2)豫告昆弥,逃匿之,为大罪。即饮食以付我,伤骨肉恩,故不先告。

14、段会宗杀死番丘后,赶来报复的人因何而畏服?请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0、D

11、C“古代中国西域匈奴王国的名号。匈奴有大小二昆弥”错误。

12、B“当面对他进行劝诫”错误。

13、(1)第二年,末振将杀害了大乌孙王,恰巧末振将病死了,汉朝遗憾不能亲自杀了他。(“明年”,第二年;“会”,恰巧;“恨”,遗憾。)

(2)如果事先告诉乌孙王,乌孙王让番丘逃走躲藏起来,就要犯下大罪。如果你们供给他饮食后再交给我,那就伤害了骨肉的恩情﹐所以没有事先告知。(“豫”,同“预”,预先,事先;“匿”,使动用法,使(让)……躲藏;“即”,如果,假如;“饮食”,作动词,供给饮食,提供饮食。)

14、①段会宗说他们把自己杀掉,如同取汉牛之一毛,对汉王朝没有什么损伤;②如果汉兵讨伐,他们的下场将像宛王、郅支一样被杀头示众。

参考译文:

段会宗,字子松,是天水上郵人。竟宁年中,在杜陵令任上被五府举荐为西域都护。西城人敬重他的.威望和信用。三年后,任期满返回京城。因为单于应当来朝见,就调任他为雁门太守。过了几年,段会宗因犯法被免官。西域各国上书表示希望派任段会宗,段会宗在阳朔年中又被任命为都护。段会宗为人喜好大节,注重功名,同谷永交情不错。谷永怜惜段会宗年老又到远方去任官,就给他写信劝诚他说:“以您的才能,可以轻而易举地在都城取得卿相的职位,何必要去昆山之侧创建功业,统率百蛮,安抚异域的人们呢?希望我的朋友您要按照旧有的惯例,不要追求奇特的功绩,任职期满就回来,在万里之外应以身体为本。”段会宗出任都护后,有城郭的各国都对他很亲近顺从。一年多后,小乌孙王被他国内的人所杀害,各位翕侯就大乱起来。皇上就征召段会宗为左曹中郎将、光禄大夫,让他去安抚乌孙国。他立小乌孙王的哥哥末振将为王,安定了他的国家后就回来了。第二年,末振将杀害了大乌孙王,恰巧末振将病死了,汉朝遗憾不能亲自杀了他。元延年中,派遣段会宗去诛杀末振将的太子番丘。段会宗恐怕大部队进入乌孙国后,惊动了番丘,让他逃走后不能再提到,就把他所派遣的军队留在垫娄,挑选精干的持弩士兵三十人,从小道到达了乌孙王所在的地方,把番丘召来,责备他说:“末振将杀害骨肉至亲,杀了汉朝公主的子孙,没有来得及诛杀他就死了,使者奉皇帝命令来诛杀番丘。”就亲手用剑杀死了番丘。小乌孙王乌犁靡,是末振将哥哥的儿子,带领几千名骑兵包围了段会宗,段会宗就对他们说了来杀番丘的意思:“现在你们包围并杀我,如同取、汉牛之一毛。宛王、郅支的头悬挂在槁街,你们乌孙是知道的。”乌孙王以下的人都畏服了说:“末振将背弃汉朝,杀了他的儿子是可以的,难道就不能先告诉我们,让我们供给他最后一顿饮食吗?”段会宗说道:“如果事先告诉乌孙王,乌孙王让番丘逃走躲藏起来,就要犯下大罪。如果你们供给他饮食后再交给我,那就伤害了骨肉的恩情,所以没有事先告知。”乌孙王和部下哭泣着撒兵而去。公卿议论认为段会宗权衡时宜得以见机行事,率领小部队深入到乌孙国,诛杀番丘,宣扬彰明了国威,应加以重赏。天子就赐段会宗的爵位为关内侯,黄金一百斤。这个时候,小乌孙王父亲的小弟弟卑爰電率领众人想加害乌孙王,汉朝又派遣段会宗前去安抚。第二年,段会宗病死在乌孙国中,享年七十五岁、城郭各国为他发丧、建立祠堂。

篇2:《汉书·东方朔传》阅读答案附译文

《汉书·东方朔传》阅读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朔初来,上书曰:“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俸禄薄,未得省见。

久之,朔绐驺侏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侏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侏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侏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侏儒长三尺余,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时有幸倡郭舍人,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数也。臣愿令朔复射。”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能穷者,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

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曰:“愿近述孝文皇帝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集上书囊以为殿帷;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木土衣绮绣,宫人簪玳瑁,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作俳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愿陛下留意察之。”

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自公卿在位,朔皆傲弄,无所为屈。(节选自《汉书·东方朔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B.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C.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D.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是卫尉的下属机构,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也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B.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行礼时,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C.射覆,是古代雅士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玩乐方式。“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覆者用瓯盂等器覆盖某一物件,射者通过占筮等途径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

D.《易》,相传为老子所著。“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易》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方朔大胆自荐,他认为自己才貌俱佳,且勇敢、敏捷、廉洁、守信义,足以成为天子的大臣。武帝读了他的自荐,很赞赏他。

B.东方朔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在不得宠幸之时,他故意吓唬几个宫中管理马圈的侏儒,得以接近武帝并获得亲近和赏识,被授予常侍郎的官职。

C.东方朔聪明过人,精通占卜之术。皇帝曾让人射覆,东方朔多次准确猜出所覆之物,皇帝赐帛嘉奖。受皇帝宠幸的倡优郭舍人挑战,却终究无法难住东方朔。

D.东方朔以孝文皇帝生活俭朴、崇尚高尚的道德和仁义为例,劝武帝舍弃奢侈,以此教化百姓,就能建立与尧舜盛世相媲美的功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5分)

(2) 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5分)

答案:

4.A

5. D(《易》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报任安书》中有“文王拘而演《周易》”)

6.B (B项中“被授予常侍郎的官职”是在“射覆”事件之后。)

7.(1)我的话如果可以被采用,希望您改变对待我的礼节;如果我的话不能被采用,请让我回家,不要让我只是白吃长安的米。(“幸”“异”“无令”“但”各1分,句意1分)

(2)皇上这样奢侈无度,却偏偏想让百姓不奢侈,不放弃农业,这是难以做到的事。(“淫侈”“使”“独”各1分,“事之难者也”判断句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人。汉武帝即位不久,征召天下推举方正、贤良、有文学才能的人士。东方朔刚到长安,就上书说:“我一共习诵了四十四万字。还经常佩服子路的格言。我今年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眼睛像挂起来的珍珠那样明亮,牙齿像编起来的贝壳整齐洁白,勇猛像孟贲,敏捷如庆忌,廉洁似鲍叔,守信如尾生。像这样的人,可以做天子的大臣了。臣东方朔冒死再拜向皇上禀告。”东方朔上书的文辞不谦逊,赞美抬高自己,汉武帝却认为他奇伟,命令他在公车署待诏,但俸禄微薄,没有被赏识提拔。

过了很久,有一次东方朔哄骗宫中管理马厩的侏儒说:“皇上认为你们这些人对朝廷没有用,耕田力作当然赶不上别人,居于民众之上做官不能治理民事,从军杀敌不能胜任作战之事,对国家没有益处,仅是耗费衣食,现在皇上想杀光你们。”侏儒们很是害怕,哭哭啼啼。于是东方朔教唆他们说:“皇上就要从这里经过,你们要叩头请罪。”过了一会儿,听说皇帝路过,侏儒们都跪在地上,一边哭一边磕头。皇上问:“你们为什么这样?”侏儒们回答说:“东方朔说皇帝要把我们全杀死。”皇上知道东方朔诡计多端,召见并责问他:“你为什么要恐吓那些侏儒?”东方朔回答说:“我活也要说,死也要说。侏儒身长只有三尺多,俸禄是一袋粟,钱是二百四十。我身高九尺多,却也只拿到一袋米的'俸禄,钱二百四十。侏儒饱得要死,我饿得要死。我的话如果可以被采用,希望您改变对待我的礼节;如果我的话不能采用,请让我回家,不要让我只是白吃长安米。”武帝听后大笑,就让他待诏金马门,渐渐得到皇帝的亲近。

皇上曾经让一些擅长占筮的人射覆,把壁虎扣在盆子下面,让他们猜是什么,都没有猜中。东方朔自我介绍说:“臣曾学《易》,请允许我猜猜是什么。”于是他用蓍草分组摆成卦局,回答说:“这不是壁虎就是蜥蜴。”武帝说:“猜得对!”赏赐给他十匹帛。又让他猜别的东西,接连都能猜中,每次都赏赐给他布帛。当时宫中有个受宠幸的倡优郭舍人,他说:“东方朔太狂妄,不过是侥幸猜中罢了,并不是实在的数术。我希望让他再猜。”郭舍人问的谜语,东方朔应声对答,变化奇巧锋芒毕出,没有能难住他的题,在场的人都很惊讶。皇帝因此任命东方朔为常侍郎,从此受到亲近和宠幸。

当时天下崇尚奢华,争相从事工商业,老百姓多离开农田。武帝悠闲地问东方朔:“我想教化百姓,有什么办法吗?”东方朔回答说:“我愿意就近说说孝文皇帝时的事,这是当今在世老人都知道的。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他身着黑粗布衣服,脚穿生皮做的鞋,用不加装饰的韦皮剑鞘挂佩剑,铺着莞蒲编的草席,兵器像木制的那样没有利刃,棉衣以乱絮铺成而不加纹饰。缀合装奏章的青布袋用作宫殿帷幕。文帝以道德高尚为美,以仁义为准绳。于是天下人都仰望他的风范,形成淳厚的风俗,明显地教化了民众。现在陛下嫌长安城地方小,在城外建章宫,左有凤阙,右有神明台,号称千门万户。家具用锦绣装饰,宫人头上簪着玳瑁,设置杂耍玩车,倡导驰逐游猎之乐,追求装饰的文采华丽,聚集珍奇怪物,乐人演戏,郑女起舞。皇上这样的奢侈无度,却偏偏想让百姓不奢侈,不弃农经商,这是难以做到的事。陛下果真采用我东方朔的建议,撤去这些华丽的帷帐,在四通八达的大街上烧掉,放弃饲养良马表示不再骑用,那样,就只有尧舜盛世才能与陛下的功业相媲美了。希望陛下能用心考虑上述之事。”

东方朔虽然诙谐调笑,但常常察言观色,适时地直言进谏,武帝经常采纳他的意见。从公卿到在位的群臣,东方朔都轻视嘲弄,没有什么人是他肯于屈从的。

篇3:《汉书史丹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汉书史丹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史丹字君仲,鲁国人也,徙杜陵。自元帝为太子时,丹以父高任为中庶子,侍从十余年。元帝即位,为驸马都尉侍中,出常骖乘①,甚有宠。上以丹旧臣,皇考外属,亲信之,诏丹护太子家。是时,傅昭仪子定陶恭王有材艺,子母俱爱幸,而太子颇有酒色之失,母王皇后无宠。

建昭之后,元帝被疾,不亲政事,留好②音乐。后宫及左右习知音者莫能为,而定陶王亦能之,上数称其材。丹进曰:“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若乃器人③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④高于匡衡,可相国也。”于是上嘿然而笑。其后,中山哀王薨,太子前吊。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上望见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太子既至前,不哀。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庙为民父母者乎!”上以责谓丹。丹免冠谢上曰:“臣诚见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损。向者太子当进见,臣窃戒属毋涕泣,感伤陛下。罪乃在臣,当死。”上以为然,意乃解。

竟宁元年,上寝疾,傅昭仪及定陶王常在左右,而皇后、太子希得进见。丹以亲密臣得侍视疾,候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皇太子以嫡长立,积十余年,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见定陶王雅素爱幸,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以为太子有动摇之议。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臣愿先赐死以示群臣!”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上因纳,丹嘘唏而起。太子由是遂为嗣矣。

丹为人足知,恺弟爱人,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故尤得信于上。为将军前后十六年,永始中病乞骸骨,上赐策曰:“左将军寝病不衰,愿归治疾,朕愍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使躬不瘳。宜专精神,务近医药,以辅不衰。”丹归第数月薨,谥曰顷侯。

(节选自《汉书·史丹传》)

【注】①骖乘:陪乘。②留好:留意,爱好。③器人:选择人材。④陈惠、李微:当时宫中的音乐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窃戒属毋涕泣窃:私下

B、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 生意:生出怀疑之心

C、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 审:反复推究

D、朕愍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 愍:哀怜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史丹敢于“直言劝谏”的一组是(3分)()

①上以丹旧臣,皇考外属,亲信之,诏丹护太子家

②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

③上以责谓丹。丹免冠谢上曰

④丹为人足知,恺弟爱人,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

⑤候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

⑥为将军前后十六年,永始中病乞骸骨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6、下列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帝做太子的时候,史丹就深得信任,担任驸马都尉侍中,常常在车右陪乘,后来,元帝还命令史丹护卫太子一家。

B、元帝喜好音乐,定陶恭王与其的嗜好相同,深得元帝喜爱,多次称赞他的才能。在这种情况下,史丹极力劝谏,褒扬太子。

C、皇帝病重,太子很少能够与他见面。史丹趁皇上独自休息时,叩地拜伏,陈以利害,打消了皇帝重立太子之念头,使太子终于成为继承人。

D、史丹虽然表面上倜傥不羁,但内心做事谨慎,担任左将军前后十六年,深得皇帝器重,告老还乡时,皇帝赐予策书来褒奖、安慰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国也。(5分)

(2)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5分)

参考答案:

4、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审:确实。

5、C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①是说明皇帝对史丹信任;④是说明史丹的品行;⑥是说史丹年事已高,告老还乡。

6、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原文中史丹担任驸马都尉侍中,陪伴在车右不是元帝做太子时,这是时间错位设误的题型。

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语句的能力。第(1)句关键词语有“若乃”“相”,还要注意“则是陈惠、李微高于匡衡”句式特点;第(2)句关键词语有“切至”“却”“妾闻”等。

答案:(1)如果以丝竹鼓鼙的才能来衡量人,那么这是陈惠、李微比匡衡高明,可以扶助国家了。

(2)皇帝向来仁爱,不忍心看见史丹流泪悲泣,言辞又恳切到了极点,皇上心里大为感动,喟然长叹。史丹马上退后,叩头说:“愚昧的臣下胡乱听信谣言,按罪应当处死!”

【译文】

史丹字君仲,原为鲁国人,后来迁居杜陵。从元帝当太子时起,史丹由于父亲史高的缘故被任命为中庶子,随从左右十多年。元帝即位后,史丹任驸马都尉侍中,皇帝出行常常在车右边陪乘,很受宠幸。皇上因为史丹是原来的臣下,亡父的外家亲属,亲近信任他,命史丹护卫太子一家。当时,傅昭仪的儿子定陶恭王有才能,母子都被宠幸,而太子稍微有酒色方面的过失,母亲王皇后不受宠爱。

建昭年间,元帝患病,不能亲理朝政,只是贪恋音乐。后宫嫔妃和左右侍从熟悉了解音乐的人没有谁能做到,而定陶王也能办到,皇上屡次称赞他的才能。史丹进谏说:“凡是被称为有才能的人,应当聪敏而又喜好学习,温习旧业,增加新知,是皇太子做到的。如果以丝竹鼓鼙的才能来衡量人,那么这是陈惠、李微比匡衡高明,可以扶助国家了。”于是皇上嘿嘿地笑了。在这之后,中山哀王死了,太子前往吊唁。哀王是皇上的小弟弟,和太子游学一起长大成人。皇上从远处看见太子,感触地想起哀王,悲伤得不能控制自己。太子已经来到驾前,并不哀伤。皇上极不满意地说:“哪里会有一个人不慈和仁爱却可以奉祀宗庙,作百姓父母的呢?”皇上把责备的'话告诉史丹。史丹叩头谢罪说:“我看见陛下哀伤痛悼中山王,到了损伤身体的地步。先前太子应当进宫见驾时,我私下告诫嘱咐他不要哭泣,使陛下感触悲伤。过错只在我身上,应当处死。”皇上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怒意才化解了。

竟宁元年,皇上的病势日渐沉重,傅昭仪和定陶王常常服侍在身旁,而皇后、太子很少能够进宫见驾。史丹由于是亲近臣子能够进宫侍候,探视疾病,等到皇上独自躺着休息时,史丹径直闯入寝室,头叩地拜伏在青蒲席上,哭泣着说:“皇太子以嫡长子而被立,至今达十多年,受到百姓的尊重,天下人没有不从心里归附他自托为臣子的。看到定陶王一向很受喜爱宠幸,现在路上流播谣言,为国家起了怀疑之心,认为太子有不稳固的议论。如果确实是这样,公卿大臣以下一定会以死抗争,不接受诏令。我愿意先受赐而死来给众位大臣看!”皇帝向来仁爱,不忍心看见史丹流泪悲泣,言辞又恳切到了极点,皇上心里大为感动,喟然长叹。史丹马上退后,叩头说:“愚昧的臣下胡乱听信谣言,按罪应当处死!”皇上于是接受了史丹的忠言,史丹唏嘘着站起来。太子因此终于成为继承人。

史丹为人足智多谋,平易待人,外貌看去像是倜傥不羁,然而内心却非常谨慎,所以尤其能够被皇上信任。担任将军前后共十六年,永始年间病重请求告老退职,皇上赐予策书说:“左将军逐渐病重而不衰损,希望归家治疗疾病,我很哀怜,用官府职任的事务长久地留住将军,致使身体没有痊愈。应当使精力心神专一,务必亲近医生药物,来扶助身体,使它不衰竭。”史丹回到家里几个月后去世,被谧为顷侯。

篇4:《汉书循吏传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①,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匈②臆约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③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神爵元年卒。天子闵惜,下诏称扬曰:“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选自《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若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之属,皆称其位,然任刑罚,或抵罪诛。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此廪廪庶几德让君子之遗矣。

篇5:《汉书循吏传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注]①啬夫:务农之人。②匈:同“胸”。③周稷:古代传承下来的农事。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存问耆老孤寡而公子亲数存之

B.迁北海太守 顷襄王怒而迁之

C.死见奉祀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D.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亡羊补牢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朱邑“廉洁奉公”的一组是 ()

①廉平不苟,以爱利为行 ②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

③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 ④廉洁守节,退食自公

⑤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 ⑥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

A.①③⑤B.②③⑥ C.②④⑤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邑出身农夫,为人公正,淳朴厚道,待人宽容,深得吏民敬爱,因政绩和德行第一升任大司农。

B.张敞非常钦佩朱邑,他曾会见朱邑,劝朱邑为国家广荐贤才。朱邑接受了建议,举荐了不少贤士。

C.朱邑居官,廉洁奉公,乐善好施,为官一方,百姓富裕。死后,皇上曾赐给他儿子黄金以祭祀他。

D.朱邑死后,他儿子遵从他的遗愿,将他安葬于桐乡的城西,桐乡百姓为他修坟建祠,并年年祭祀。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遭离凶灾,朕甚闵之。(3分)

(2)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3分)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4分)

参考答案

10.A(存:慰问)

11.D (②朱邑推荐帮助贤士;③是张敞作比以说明自己比不上朱邑,不能表现朱邑的“廉洁奉公”;⑤表现的是桐乡人民对朱邑的尊敬与怀念)

12.B (张敞不是“会见”而是“写信”)

13.(1)(朱邑)遭遇病故,我非常同情他。(考点:“遭离”“闵”各1分,整体顺畅1分)

(2)(3分)因此汉朝好官吏,在这个时候涌现很多,称得上是复兴之世了。(考点:“是故”“于是”各1分,整体顺畅1分)

(3)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考点:所以、亲戚、判断句、徒)

参考译文

朱邑,字仲卿,是庐江府舒城人。年轻时是舒城桐乡的农民,为人廉洁公正,待人宽容,做事本着对人慈爱和有利的原则,从不粗暴无礼地对待别人,抚恤慰问老人和孤寡无依的人,凡遇到他的都得到很好的对待,深得当地吏民的敬爱。后提拔为太守卒史,因贤能优秀被推举为大司农丞。后升任为北海太守,因考核他的政绩和德行第一而成为大司农。为人淳朴厚道,和故旧的关系深厚,但生性公正,不能拿私心和他结交。天子很看重他,朝廷官员也很敬重他。

这时,张敞做胶东相,给朱邑写信说道:“贤明的君主内心里学习远古的圣君,广泛地招纳贤才,这的确是忠臣竭尽自己的能力的时候。只不过我守在这僻远难治的郡县,被规矩所束缚,胸怀短狭,原本没什么奇才。即使有,又向哪里施展?您凭着清明的德行,掌管着国家的农业,就好像灾荒之年吃糟糠都是甜的,丰年的时候美食佳肴是多余的一样。为什么呢?有和没有的情况是不同的。过去陈平虽然有才干,但也需要魏倩的帮助才能被提拔重用,韩信虽然是奇才,也依靠萧何才能被信任。考察过去各个朝代的英俊之才,如果一定非得是像伊尹、吕望那样的人才推荐,那么这个人其实不用您就会崭露头角的。”朱邑很感激他这番话,努力向朝廷举荐贤人;有很多人是得到他帮助的。他虽然身在高位,但生活节俭,自己的俸禄用来给族人和乡亲们使用,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

他于神爵元年去世。皇帝非常爱惜同情他,下诏书称赞他:“大司农朱邑,廉洁有节义,缩减自己的.饭食以示节义,在外面没有有钱有势的朋友,自己也不接受别人送的礼物,称得上是贤人君子。(朱邑)遭遇病故,我非常同情他,赐给他的儿子黄金百斤,用来祭祀他的父亲。”

当初朱邑病重弥留之际,嘱咐他的儿子:“我原来做桐乡的官吏,那里的百姓爱戴我。死后一定要将我埋葬在桐乡。后代子孙供奉我,也不如桐乡的百姓。”等到他死后,他的儿子把他埋在桐乡的城西,老百姓果然一起为他立墓修祠堂,年年在祠堂祭拜他,至今没有中断。

(选自《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因此汉朝好官吏,在这个时候涌现很多,称得上是复兴之世了。像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这些人,都很称职,但是他们滥用刑罚,有的被判处死罪。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使百姓富裕起来了,他们离开了那个地方时深受百姓怀念,活着时有光荣的称号,死后被人供奉祭祀,这些令人敬畏的成绩和美德或许要使君子遗风逊色了。

篇6:《汉书·韩延寿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汉书·韩延寿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韩延寿传

正文:

延寿字长公,燕人也。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之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①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双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②,春秋乡射,陈钟鼓管统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开武,设斧铖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③,因瘖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史④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问:“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取材于《汉书·韩延寿传》)

注释:①历召:一一召请。②学言:学校。 ③不殊:没死。④掾史:下级官吏的通称

题目: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欺负: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过法: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 擢: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愿:希望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问以谣俗、民所疾苦 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

B. 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微斯人,吾谁与归

C. 高酒具食,亲与相对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D. 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理解: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B. 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理解:里弄等道出了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

C. 骑吏一人至后,敕功曹议罚白

理解:骑吏不守时,延寿命功曹拟定处罚并且公布

D. 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理解: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4.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 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③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④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⑤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 ⑥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③⑤⑥

补注㈠

霍光:西汉名将霍去病同父异母弟,是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跟随汉武帝近30年,武帝死后受遗命为辅政大臣,先后辅佐昭帝和宣帝,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

朋党:此指同一类人为私利勾结成团伙。

构会:此指结合串通。

告讦(jié):告发别人的隐私。

长老:此指年长的人。

谣俗:风俗习惯。因从民谣可见习俗,故称。

谏争(zhèng):直言劝谏。同“谏诤”。

乡射:此指州长官在春秋两季会集士大夫在州的学校举行的习射活动。

升降:此当指“揖让”的内容,涉及长幼尊卑之序,比如恭请上座、降阶迎迓等。

期会:此指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

孝弟(tì):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也作“孝悌”。

仟佰:即“阡陌”,田间小路。

瘖:同“喑”,哑。

功曹:此指州郡所设属官。

大化:深广的.道德教化。

断狱:判决案件。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参考译文

韩延寿字长公,是燕地人。霍光提拔延寿任谏大夫,(后来)调任颍川(太守)。颍川有许多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难以治理。在这之前,赵广汉任太守,担忧那里的习俗是同一类人大都为私利勾结成团伙,所以就结合串通官吏和百姓,让他们相互告发隐私,颍川从此以后把这样作当作俗尚,百姓之间有许多仇怨。延寿想要改变这种状况,用礼让来教导百姓。担心百姓不听从,就把郡中受到乡里信任拥戴的几十位年长的人一个个召请来,备办酒饭,亲自跟他们一起吃饭,用礼敬之心对待他们,向他们询问民间风俗和百姓感到疾苦的事,给他们陈说和睦亲爱、消除仇怨的办法。这些年长的人都认为不难做到,可以施行,于是就跟他们议定嫁娶丧祭的仪式用品,大略依照古代的礼仪,不许逾越法规,老百姓都遵循他的教谕。几年以后,他调任东郡太守,黄霸代替他在颍川任职,黄霸承袭他的做法使颍川治理得很好。 延寿做官,崇尚礼义,追求古代教化,所到之处一定聘请那里的贤明之士,以礼相待给以任用,拓宽出谋献议的言路,采纳谏诤的言论;整顿学校,春秋举行乡射活动,陈设钟鼓管弦等乐器,大力推行升降揖让等礼仪,等到军事演习,设置斧钺旌旗等仪仗,习练射箭驾车这样的事项。修治城郭,收缴赋租,事先明示宣告日期,把按规定期限施行政令作为大事,官吏和百姓产生敬畏之心走向正轨。又设置正、五长,拿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给人们做表率,不许留宿坏人。乡里大街小路(一旦)发生变故,官吏就能得知消息,奸人没有敢进入东郡管界的。起初(这一系列做法)好像很麻烦,后来就都觉得便利习惯了。对待手下官吏,施加的恩惠特别厚重,可是规章誓约很严明。有欺骗辜负他的,延寿痛心地苛责自己道:“大概是我对不起他了吧,为什么会达到这个地步?”听到这话的官吏各自伤心悔恨,门下一个掾吏(因此)自刎,被人救起没有死,由于喑哑不能说话了。延寿得知这一情形,面对掾史哭泣,派医官给以治疗,厚恤他的家人。

延寿曾经外出,临上车时,有一个骑吏迟到了,他命功曹议定处罚报告。回到府门,门卒挡住车驾,希望能够进言。延寿停车询问,门卒说:“今天早上您早早驾车,长时间停着没有出发,骑吏的父亲来到府门,不敢进入。骑吏听说这事,快步走出去谒见,正赶上您登车。因为恭敬父亲而受处罚,能不有损深广的道德教化吗?”延寿在车中举手说道:“没有你,我自己都不知道做错了事。”回到馆舍,召见门卒。门卒本来是个儒生,听说延寿贤明,没有因由自我引进,所以代替门卒(借机接触太守),延寿于是接纳任用了他。在东郡任职三年,有令则行,有禁即止,判决案件的数量大大减少,成为天下最好的州郡。

篇7:《汉书夏侯胜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汉书夏侯胜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夏侯胜字长公。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善说礼服。征为博士、光禄大夫。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谓胜为妖言,缚以属吏。吏白大将军霍光,光不举法。后十余日,光卒与安世白太后,废昌邑王,尊立宣帝。光以为群臣奏事东宫,太后省政,宜知经术,白令胜用《尚书》授太后。迁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以与谋废立,定策安宗庙,益千户。

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于是群臣大议廷中,皆曰:“宣如诏书。”长信少府夏侯胜独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于是丞相义、御史大夫广明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

胜为人质朴守正,简易亡威仪。尝见,出道上语,上闻而让胜,胜曰:“陛下所言善,臣故扬之。尧言布于天下,至今见诵。臣以为可传,故传耳。”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

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赐黄金百斤。年九十卒官,赐冢茔,葬平陵。太后赐钱二百万,为胜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儒者以为荣。

(节选自《汉书夏侯胜传》,有删节)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怒,谓胜为妖言,缚以属吏 交付

B.光卒与安世白太后 终于

C.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 开拓

D.尧言布于天下,至今见诵 看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

B.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

C.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

D.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征,与“辟”相同,指征召,同“察茂才”“举孝廉”中“察、举”一样,都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

B.崩,指天子、帝王的死;根据《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诏书,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君主制国家后,改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

D.儒者,所谓“儒”,实际就是温文儒雅,谦恭礼让;儒者即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代以后范指一般读书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夏侯胜通晓经术。他跟随始昌学习《尚书》及《洪范五行传》;为太后讲授过《尚书》,为此在他去世之后,太后还为他穿了五天的素服。

B.夏侯胜直言敢谏。宣帝即位后想褒扬汉武帝的功业,群臣附和,唯独夏侯胜坚决反对,认为不宜为武帝立庙乐,他因此受到弹劾而下狱。

C.夏侯胜生性直率。因私自传播皇上的话受到责备时,他援引尧帝之言传布天下之例,坚持辩称自己并没有做错。他在朝中素有直声,也深得宣帝信任。

D.夏侯胜仕途坎坷。他开始被征召为博士和光禄大夫,又曾两次升任长信少府,后因被弹劾下狱而去职,最后升为太子太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3分)

(2)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3分)

参考答案

9. D(“见”表被动)

10. B(根据“天下”“百姓”“赤地数千里”“或”等词语和句子推断)

11.A(“举孝廉”中“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官吏制度)

12.D(“两次升为长信少府”说法有误。夏侯胜第二次任长信少府为复职而不是升迁。)

13. 翻译

(1)天久阴而不下雨,就要有臣下图谋皇上的事发生了,陛下还要出门到哪儿去呢?

(得分点:①雨:名词作动词,下雨;②何之:到哪去 ③句意1分“臣下有谋上者”也可译为:有要谋反的大臣。意思对即可)

(2)为人臣下,应该秉直公正,而不能随便曲意迎奉意旨。

(得分点:①苟:随便;②阿:曲从、迎合;③句意1分。其中“谊”是合理的道理、行为;“指”的意思是意图、意思。意思对即可,不做采分点。)

参考译文

夏侯胜字长公。少年丧父,但他很好学,跟随(汉朝鸿儒、经学家夏侯)始昌学习《尚书》和《洪范五行传》,论说灾异(自然灾害或某些异常的自然现象)夏侯胜擅长讲述礼服典制,因此被征召为博士、光禄大夫。这时恰逢汉昭帝驾崩,昌邑王继位后经常出游。有一次夏侯胜挡着昌邑王坐的.车子上前进谏道:“天久阴而不下雨,就要有臣下图谋皇帝的事发生了,陛下还要出门到哪儿去呢?”昌邑王大怒,说夏侯胜是妖言惑众,就把他绑起来交付官吏处置。那个官吏把这件事报告给大将军霍光,霍光没有对夏侯胜施以刑罚。十多天后,霍光终于和安世一起上奏太后,废掉昌邑王,尊立了汉宣帝。霍光认为群臣向东宫上奏政事,太后审阅政事,应该了解经术,于是禀报让夏侯胜给太后给讲授《尚书》。夏侯胜改任长信少府,并被赐予关内侯爵位,因为他参与谋划废立和安定国家的重大决策,被增加了千户的食邑封地。

宣帝刚刚即位,就想要褒扬武帝的功业。于是群臣就在朝廷中讨论,都说:“应该像诏书那样公布(宣扬先帝功德)。”唯独夏侯胜说道:“武帝虽然确实有打败四夷开拓疆土的功绩,但是他杀了许多大臣和百姓,使老百姓的财力穷竭,挥霍无度,天下已被消耗得很虚弱,百姓流离失所,死去的人超过一半。蝗灾四起,赤地数千里,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国家应有的储备积累至今还未恢复起来。所以武帝对老百姓没有恩泽,不能另为他立庙乐。”众公卿们一起责难夏侯胜说:“这是写褒扬先帝的诏书啊。”夏侯胜说:“不能下这样的诏书。为人臣下,应该秉直公正,而不能随便曲意迎奉意旨。我想说的已经说了,就是死我也不会再后悔。”于是丞相蔡义、御史大夫田广明弹劾夏侯胜非议诏书,诋毁先帝,大逆不道,而且丞相长史黄霸也因为纵容夏侯胜而不弹劾他,两个人都被投进了监狱。

夏侯胜为人质朴,恪守正道,平易近人、不讲求仪容举止威严庄重。夏侯胜曾经被皇上接见,出去后把皇上的话告诉别人,皇上听说后责备夏侯胜。夏侯胜回答说:“陛下说得很好,所以我就宣扬它。尧的话被传布天下,至今仍被诵读。我认为这些话可以传颂,就传布开了。”

朝廷上每次有大事情要商议时,因为宣帝一直知道夏侯胜很率直,就会对夏侯胜说:“先生您尽管直话直说,不要因为以前的事而有畏惧之心。”

夏侯胜再次做了长信少府,又升任太子太傅。他受宣帝诏撰写《尚书》、《论语说》,受赐一百斤黄金。夏侯胜九十岁时在任上去世,被赐给墓地,安葬在平陵。太后赐予他二百万钱,并未夏侯胜穿了五天素服,以报答师傅之恩,儒者都引以为荣。

篇8:《汉书匡衡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汉书匡衡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衡射策甲科,调补平原文学。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望之名儒,天子任之,多所贡荐。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长安令杨兴说高曰:“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闻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以将军之幕府,海内莫不仰望,而所举不过私门宾客。夫富贵在身而世人不誉,是有狐皮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之。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而随牒在远方。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

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向以政治得失,衡上疏,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建昭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元帝崩,成帝即位,衡上疏劝经学威仪之则,上敬纳其言。初,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至成帝初即位,衡乃与御史大夫甄谭共奏显,追条其旧恶,并及党与。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专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既奏显等,不由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罪至不道。”有诏勿劾。衡惭惧,上疏谢罪。因称病乞骸骨,上丞相乐安侯印绶。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朕嘉与君同心合意。今司隶校尉尊妄诋欺,朕甚闵焉。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是彰朕之未烛也。传不云乎?‘礼义不愆,何恤人之言!’君其察焉。”因赐上尊酒、养牛。衡起视事。上以新即位,褒优大臣,然群下多是王尊者。衡不自安,每有水旱,风雨不时,连乞骸骨让位。上辄以诏书慰抚,不许。

久之,衡子昌为越骑校尉,醉杀人,系诏狱。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事发觉,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而有司奏衡专地盗土,衡竟坐免。

(选自《汉书·卷八十一》,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令闻休誉,不专在将军者

闻:听说

B.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

罔:欺骗

C.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

报:回复

D.然群下多是王尊者

是:赞同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不以时白奏行罚

武留匈奴十九年,始以强壮出

C.加非于君,朕甚闵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君其察焉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

B.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

C.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

D.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年,匡衡在平原郡为官;后来乐陵侯史高为了成就自己善于推举人才的美名,征辟匡衡为议曹史,并向皇帝举荐,匡衡得以进入朝廷任职。

B.元帝曾询问地震等灾变与政治得失的关系,匡衡上疏,皇上读了很高兴,进升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让他接替韦玄成任丞相,封他为乐安侯。

C.成帝时,匡衡与甄谭一起上奏弹劾石显;王尊则弹劾他二人,指责他俩不陈述自己对皇上不忠之罪,反倒张扬先帝任用颠覆国家的坏人的过错。

D.匡衡的儿子们犯了罪,匡衡脱下官帽,光着脚,等待皇帝降罪,皇上派使者诏令恢复他的官帽朝鞋;但有司又以其他罪名弹劾他,他最终被免官。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富贵在身而士人不誉,是有狐皮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之。(5分)

(2)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是彰朕之未烛也。(5分)

参考答案

9.A 声誉 名声

10.D

11.C

12.B

参考译文

【汉书·段会宗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相关文章:

1.黄庭坚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2.《汉书·丙吉传》阅读答案

3.《汉书循吏传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4.《隋书·列女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5.范滂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6.汉书朱云传阅读和答案

7.《汉书楚元王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8.《荀攸传》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

9.《沈有容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10.《晋书·王羲之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下载word文档
《汉书·段会宗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