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创业故事大汇精选

创业故事大汇精选

2023-12-01 08:25:1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meto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创业故事大汇精选,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创业故事大汇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创业故事大汇精选

篇1:创业故事汇

23岁的杨阳在读于山东大学体育学院,在大四的那一年他开了一个跆拳道馆,让其他的孩子去练跆拳道,现在已经被非常多家长所认可。从记者了解到,在济南,稍大型的跆拳道馆有15到20家,在如斯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有一家跆拳道馆却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拥有了150名学员,而这家道馆的老板竟是一名还没有走出校门的大学生。

初次开馆摔“跟头”

,杨阳在山东大学体育学院学习社会体育专业。他的不少同学,业余时间去健身俱乐部当兼职教练。而此时的杨阳却正执意要开一家跆拳道馆,这让父母和附近的老师、同学都非常惊奇和不解。杨阳告诉记者:“当时自己的做法确实受到了附近人的反对,在他们看来我没有任何经验,盲目开馆可能会失败,但是我以为假如要挑战糊口,就要挑战更强的。”

20年底,杨阳的跆拳道馆在经六纬六的一写字楼三层开业了。因为选择在冬天开业,生意非常冷清,后来固然有不少热心同学来帮忙,但生意一直不景气,终极在关门大吉。

这次的失败对杨阳的打击很大,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他告诉记者:“缺乏经验,准备资金预备的太少,把所有的事情都往好处考虑,没有做最坏的打算。”当时,有良多人以为杨阳会就此抛却,但是杨阳却买好了去朝鲜的机票,决定见识真正的跆拳道,择机再度起航。

奉献公益获得创业机遇

朝鲜之旅结束后,杨阳了解了国外跆拳道的教授教养和跆拳道精神的精髓,他以为可以把韩国与朝鲜的跆拳道风格相结合,既有纯竞技的东西,又留存了跆拳道艺术美感,而这样的教授教养模式在济南很少有。

205月,一次无意偶然的机会,甸柳一区第一居委会工作职员找到了杨阳,但愿他能匡助社区的孩子学习跆拳道,杨阳绝不犹豫地允许下来。固然是公益的,但是杨阳教地非常当真,凭着过硬的基本功和对跆拳道的特殊理解,杨阳教的学生提高很快,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跟着学生越来越多,露天广场的教授教养场地已经不能知足70多名学员的练习要求。

于是居委会的负责人免费给杨阳提供了练习场地。在此基础上,杨阳再次建立了自己的跆拳道馆。谈到第二次开设跆拳道馆,杨阳布满了感谢打动之情:“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有好心人的搀扶,我才能再次拥有自己的道馆。”也恰是之前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杨阳的跆拳道馆开业后十分火爆,但是杨阳依然没有抛却去社区义务服务,仍会在周末去甸柳一区社区免费为孩子们上课,他说:“公益就是为公而不是为己,大家帮了我这么多,我做这点小事是应该的。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我不会‘忘本’”。

将跆拳道精神融入教授教养中

杨阳的教授教养方式,不仅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也得到了家长的好评。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平时孩子在家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但是有一天我回家竟然给我打洗脚水让我洗脚,着实让我打动,这都是孩子们在杨教练这里学会的。”

谈到学员的教授教养,杨阳有自己的见解,他以为跆拳道除了可以让孩子们强身健体,其中更枢纽的应该是从中领悟到跆拳道精神。杨阳说:“跆拳道讲求‘礼节,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非常有教育意义。”

如今的杨阳固然仍是个未出校门的学生,但自己已经能够自食其力。为了能更好地开展跆拳道事业,他现在已经报考了山东大学儿童体育学专业的研究生。谈及未来的打算,杨阳表示,现在的道馆治理方面还存在显著不足,他打算明年再开一家分店,并尽快突破治理上的瓶颈。

看到面前的杨阳,记者很难把他与一个还没毕业的大学生联系在一起,创业的艰辛,让他变得成熟而自信,而之前反对他创业的同学依然在给别人“打工”。面临创业,很多年青人并不能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实在有些时候,就是要有一股不怕输的劲头,究竟,年青人有着别人艳羡的资本:跌倒了还可以再爬起来。这让很多人多羡慕的。

篇2:创业故事汇

在西安某大学校园内,一年四季每周四下午放学后,便有一支“特别”的大学生队伍,到每个办公室和宿舍,回收各种瓶瓶罐罐、废书报纸,他们是有名的捡“破烂”的大学生。

记者日前来到这所高校,看到10来名大学生正在捡拾废旧瓶子等破烂,有的同学手上脸上到处是灰尘,但是他们丝毫不嫌脏和累。

据了解,这支“特别”队伍,不仅是学校“绿色方舟”环保社的社员,还是绿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员工。在这人人嗤之以鼻的“破烂”中,郭可可不仅从中发现商机创立了公司,还因为自己的独特创业精神等资历在毕业后,成功留校当上班主任。

据郭可可介绍,在他刚当上“绿色方舟”负责人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去老乡寝室串门,就在他推门瞬间门背后传来呯呤哐啷的一阵乱响,一堆废旧的瓶子倒了一地。当时,他产生了把废瓶捡回去的念头,随即找了一个袋子装好废瓶,自己因此赚了第一桶金——18.5元。时,他赴北京参加全国高校环保社团的交流会议,看到北京林业大学实施的“回收”行动计划,回到学校后他便从社团100余名社员中选出30名组成一支回收队伍,每周专门深入寝室“回收”破烂。

第一次回收行动就让不少社员碰了一鼻子灰。但是,“破烂”背后所蕴藏的商机和实践锻炼最终让他们兴奋不已。功夫不负有心人,11月,绿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便在西安某大学以社团的形式注册成立,最高月收入达5000元。

对此,西安某大学团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从事的是环保公益事业,还能锻炼实践能力,为很多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了一种思路。”郭可可这个“破烂王”也因此在毕业后成功留校当上班主任,继续指导一届一届的大学生把“破烂”公司办下去。

据现在的“破烂”公司的大学生表示,“破烂王”的精神鼓舞了众多的大学生,他们的队伍如今越来越壮大有近千人,而且他们对西安的高校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超过60万人,这么多人每天产生的破烂,都是一个公司业务的潜在来源,他们将进一步把市场做大。

篇3:创业故事汇

在广袤的海南草原上,一个年轻人为民服务的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他说:“我爱草原,更爱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人们。”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兰空驻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某部优秀士兵王雅银。

辛勤的付出圆了儿时的梦

王雅银,河北省高碑店人,1982年7月出生,12月入伍,空军上士军衔,11月入党,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兰空驻青海省海南州某部,任卫生队班长。

十年来,他坚持立身做人、立志成才、立业戍边的崇高追求;坚持心系官兵、情注藏乡、甘于奉献的道德情操。自入伍以来,他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

王雅银出生在贫困的农村,自幼就受父母人穷必有志、立志方成才的谆谆教诲。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他渐渐懂得了热爱集体和乐于助人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的道理。

王雅银上小学的时候,经常看到解放军叔叔在农忙季节、周末节日来他们村无偿为村民干农活、看病巡诊。这一切让王雅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每当这时,他就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解放军,当一名军医,为村子里的贫困人家看病,为更多的贫困人送去爱心。

有一年冬季,高龄的祖母突患疾病,但在医院里,医生告诉家人,要想把老人的病治好,需要一笔不菲的医疗费,但对一个家境贫寒的普通人家来说,那是多么的不现实啊!无奈,面对高额的医疗费,家人只好将祖母接回家中静养。后来,村里来了一名巡诊的解放军军医,在他的精心救治下,祖母渐渐地康复了,最主要的是解放军叔叔没要一分钱。此事在年幼的王雅银心里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种子在他幼小的心里慢慢生根发芽。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为了让自己的专业更好地发挥出来。20,王雅银卫校毕业后,放弃高额薪金的工作机会,毅然报名参军。

精湛的医术成为高原“王一针”

入伍后,他主动要求分配到艰苦边远地区,并积极争取从事卫生工作。,在兰空后勤部洛阳某部卫生所做卫生员的王雅银深感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很欠缺,于是便买来专业书籍勤奋钻研。

为了让自己的专业水平有所提高,20,王雅银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洛阳分院应用药学专业学习。在上学期间,他利用工作之余的点滴时间,废寝忘食、勤奋学习。当其他战友自由活动上街游玩时,他却独自一人躲在房间里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当其他战友在操场上打篮球时,他一个走进阅览室,查找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7月份,他取得了应用药学专业大专毕业证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实践是工作能力的源泉。为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地为军民服务,他依然孜孜不倦。,他通过了全国统考,取得了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他又取得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证书,成为17万名国家执业药师中的一员。

在青海高原,因气候原因,人们易发生感冒。而经常给小孩和战友们打针,不要说生病的人痛苦,作为医生的王雅银也感觉到不忍心,特别是面对那些小孩时,他们的哭泣声像刀子在王雅银的心上割。

为了让患者减轻痛苦,也为了让自己的医术有所提高,王雅银暗下决心,一定要“一针见血”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为此,他专门买来《儿童心理学》,还买来一些小孩爱吃的糖果等吸引小孩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打针时不再感觉到痛苦。在长期的实践中,王雅银因为好学而医术长进很快,他在向病人扎针时从未扎过第二针,许多战士和小孩生病后都愿意找他扎针,一些领导干部还亲自点名让他扎针。在军营里,王雅银有一个很响亮的绰号“王一针”。记者在军营采访时,听到战友们很少叫他的名字,而是大部分都在很亲切地叫他“王一针”。

“我喜欢大家这么叫我,这不是说我的医术有多高,这是战友们对我的信任。”王雅银对记者说。

草原上的花总是开得很艳,草原上的天总也是很蓝。就在这美丽的草原和蓝天下,每天都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微风中行走,在雨季中穿梭,在风雪中前进。这个人就是视草原为家乡,视藏族同胞为亲人的解放军战士王雅银。

20,王雅银在兰空后勤部洛阳某部卫生所做卫生员时,通过报纸和电视看到美丽的青海草原更需要医疗人员时,就义不容辞地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兰空驻青海海南某部。

“初来青海,感觉一切都很荒凉,但时间久了,我深深喜欢上了这里。这里的藏族同胞很朴实,这里的藏族小孩很可爱,我已经离不开他们了。”“来到高原,我就要为高原的人民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王雅银时刻对自己说。在来到青海高原以后,王雅银在坚持为部队官兵解除病痛的同时,还深入到周边草原藏族同胞中,为他们检查身体、发放药品,在为藏族同胞送去健康的同时还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寄宿小学的编外校医

3月29日,记者沿着王雅银前一天刚走过的路(共和县到廿地乡小学)前行。在一路颠簸后,记者来到了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廿地乡寄宿制小学,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兰空驻青海海南某部“牵手圆梦、捐资助学”的扶贫点。同样,这里也是王雅银每周都必须来一次为孩子们检查身体、看病治病的医疗点。

“我们都盼望着解放军叔叔的到来,他不仅给我们送来了药品,还给我们讲故事,讲外面的世界。”三年级(2)班的彭毛卓玛兴奋地说。

每次到廿地乡小学,彭毛卓玛是王雅银必见的一位学生。因为彭毛卓玛好学,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王雅银每次来到学校,即使彭毛卓玛没病,也会找时间和心目中的解放军叔叔聊聊天。在长期的巡诊来往中,彭毛卓玛和王雅银建立起了很深厚的友谊,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他是我最好的叔叔,我要像他一样,现在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医科大学,学到知识回到家乡为乡亲们看病。”彭毛卓玛顽皮地说。

在廿地乡小学采访时,许多老师都向王雅银竖起了大拇指,都说王雅银是一位很优秀的战士,为学校做了许多好事。“他不仅服务态度好,也很热情,学生和老师们每星期都盼望着他的到来。他一走进学校的大门,孩子们就会拍着手说,解放军叔叔来了,解放军叔叔来了。”共和县廿地乡小学副校长索南才让说。

,空军部队大力开展“牵手圆梦、捐资助学”活动,而中国人民解放军蓝空驻青海海南某部的助学点就在共和县廿地乡小学。该部在廿地乡小学设立了医疗点,王雅银就主动请缨,当起了廿地乡小学的编外校医,每周三深入学校为藏族儿童巡诊。与此同时,他还经常徒步穿过草原,进寺院、入民居为藏族同胞巡诊。

藏族阿妈的好孙子

在几年的巡诊过程中,王雅银不仅给藏族同胞免费治疗,还一直照顾着一位80多岁的藏族老阿妈。

听到有汽车的声音,老阿妈慢慢地走了出来,抬起右手向我们打招呼。“快进屋,快进屋,王大夫前两天刚看过我,今天你们又来看我了啊!真的很谢谢!”老阿妈羊壮吉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道。

今年80岁的羊壮吉老人前几年不小心摔坏了腰,没有及时治疗,落下了病根,至今腰都直不起来,还时常疼痛。王雅银在一次巡诊中了解到老阿妈的病情后,每隔三四天就会来一次,为老阿妈做检查治疗;老阿妈没有米面了,王雅银就会悄悄送来;老阿妈的衣服脏了,王雅银就让老人换下来并洗的干干净净。“我这么一个孤老婆子,脏老太、病秧子,10岁的小孙女都嫌弃,但这孩子却像我亲孙子一样,不但不嫌弃我,还给我看病、给药。只要我身体不适,他就会来到我家,如果不是他常年为我医治,就没有我的今天。他是我们牧民的好‘曼巴’。”老阿妈深情地说。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王雅银不知在这广袤的草原上走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也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从王雅银踏上高原的那一天起,便时刻在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草原的广袤和高原的天空。

玉树灾区贡献力量

204月14日,正在家中度蜜月的王雅银从电视上看到我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的消息后,他深知作为一名军人应尽的职责、深知部队距灾区最近、深知灾区医疗人员紧缺。作为一名医生,他心急如焚,说服妻子和家人,提前返回了部队。

15日晚,当他接到去玉树执行救灾医疗保障任务后,除精心准备携行救护器材、重点检查维护简易制氧机外,还查阅了大量灾后急救护理资料和高原病防治方法。16日晨,天微微擦亮,高原气温依然很低,但他抑制不住内心的焦虑,浑然不觉冷意,在副站长的带领下和其他6名战士急速向玉树开进。

在玉树灾区,他被选入空军前线指挥医疗小组。灾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使他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但他坚持着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抢救、运送、治疗了大量伤员。归队后,他又积极请求参加空军214国道服务站工作,为过往人员和当地居民义务提供医疗保障。同时,还参与救灾直升机的进场保障任务,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王雅银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他把自己一直比喻成草原上的无名小花,也把自己比喻成草原上的一粒砂子。他说:“作为一名士兵、一名医生,我会在草原上一直走下去,在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的同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王雅银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最大的志向就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多为战友和藏族同胞奉献一片爱心。”

三月的最后一天,海南草原的天依旧瓦蓝,乘着习习春风,王雅银又背起药箱向草原深处走去!

篇4:创业故事汇

眼下,正是香瓜少量量上市的时节。在大安市海坨乡的香瓜基地,天天都有数十位来自黑龙江、内蒙古和长春的销售商排队等待。村落民说,外地的“海坨”牌无雨香瓜之所以能供不应求,多亏了吕品的赞助。

吕品,20毕业。返乡后,他与洮南市南方辣椒公司签署了培养辣椒苗合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帮助他们选择好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当年,23栋大棚支出达16万元。但培养辣椒苗科技含量高,不适宜带动农夫一起致富。20,吕品通过市场调研,发明西甜瓜产业市场远景好,于是他立刻腾出7栋大棚用来种植香瓜。经过辛勤劳作,当年纯支出达10万余元。一石激发千层浪,村落民们纷纭仿效,开端种植香瓜,他也毫无保存地把技巧传授给乡亲们,还常常去田间地头进行指示,团结村落的香瓜产业在他的率领下敏捷开展起来。如今全村落香瓜达40多公顷,年纯支出达百余万元,团结村落成了远近著名的富有村落。

篇5:创业故事汇

2007年马永超毕业返乡后,他把守业方向定位在生猪养殖上。在歉收镇政府的赞助下,他投资4万元盖起了250平方米的猪舍,当年出栏生猪100头,纯支出4.5万元。守业胜利,更坚决了马永超继承开展生猪产业的自信心,第二年他又扩张了养殖范围,投资2万元新建一栋120平方米的猪舍,置办母猪,开端自繁自养。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模式,就是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他们选取好的大学生创业项目。3年多来,他的养殖场共出栏生猪420头。尽管这几年生猪价钱不稳,但纯支出仍到达10多万元,成为外地著名的养猪大户。

为了完成“多条腿走路”,往年年终,马永超把眼光放在了远景更看好的肉羊养殖上。他购回了80头羊,当起了“羊倌”。在他的带动下,外地村落民衰亡了一股“养殖热”。如今,他又责任为村落民当起了养殖技巧指示,哪里有技巧难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创业故事大汇精选】相关文章:

1.创业小故事精选

2.创业励志故事精选

3.abcc式词语大汇

4.红色故事汇观后感

5.大学生创业励志故事精选

6.大学生农业创业故事精选

7.观创业英雄汇后有感

8.《红色故事汇》观后感言

9.汇报表

10.报告汇

下载word文档
《创业故事大汇精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