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财政内部监督管理调研思考
“qw88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加强财政内部监督管理调研思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加强财政内部监督管理调研思考,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加强财政内部监督管理调研思考
近年来,**区财政管理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会计集中核算、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这些财政管理的改革,与领导和全体干部锐意进取、努力创新分不开的,也是财政监督部门适应财政形势发展和变化的需要,紧紧围绕我区财政改革的中心工作,拓宽财政监督思路,创新财政监督机制,牢固树立财政监督的服务观念,把加强内部监督工作作为推进我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调整财政监督方式,从注重外部监督转向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并重转变,加强对内部科室的监督检查,规范内部管理,努力构建财政内部决策、执行、管理、监督互相分离和互相制约的运行机制。
一、
开展内部检查监督检查工作情况
(一)加强日常检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行为
几年来,财政监督检查部门根据局领导的安排,对局内办公室、经济建设科、综合科、农业科、预算科等10个职能科室及乡(镇)街道财政所的财务收支、内部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从检查结果来看,虽然没有较大的违规行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不严、会计基础不够规范、支出没有相应的审核制度、部份开支无领导审批手续。会计操作方面,填制记帐凭证、登记帐本不规范,会计报表编制不完整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暴露了内部管理松懈,有关人员守法和执法观念不强的现象。检查后,以检查报告形式向局领导反映存在问题并提出各种更正意见,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对检查报告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把加强财政内部监督,规范内部管理,作为保障当前财政管理改革顺利进行,预防财政干部职工出现违纪行为,树立财政部门良好形象来抓。要求全局统一行动起来,有问题的科室对照检查出来的违规做法,制订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并认真落实。没有问题的科室,要吸取经验和教训,继续完善内部管理。通过内部检查,也使监督人员了解和掌握内部基础管理、工作运行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和制订相关监督管理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近年来,由财政监督检查部门负责草拟或参与制订的监督管理制度有:《**区财政局财政性资金管理操作规程实施办法》、《**区专项资金管理规程》、《**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等。
(二)围绕财政资金的科学、公平、合理分配而开展监督检查
科学安排财政性资金支出,是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预算编制是一个关键环节。部门预算涉及单位、项目众多,编制工程复杂,因对其缺乏完善监督管理,预算编制是否科学、财政资金能否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部门预算的编制,经过时间长,通过“二上与二下”等多个环节,监督部门很难开展全面的跟踪检查,只能重点检查预算编制的标准、依据和程序的规范性。在预算编制标准、依据方面:检查预算单位的分类档次、定员定额开支标准,项目资金是否有可行性报告,并附有单位主管部门审核意见,经预算审核后所安排的项目金额是否存在超出单位申报金额的不合理情况。在编制程序上:单位上报初步方案是否经过相关业务科室初审,并签署初审意见,预算编制部门对单位上报方案的重大修改依据所在。本级财政对三区两县市的转移支付资金方面,监督其分配是否结合各地财政收入总额、财政供养人数、财政支规模、收支缺口等因素进行综合平衡,转移支付的计算方法是否科学等。通过对预算编制的有效监督,进一步完善了部门预算编制方法,提高了部门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抓住社会反映财政部门的热点问题开展监督检查
政府采购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政支出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发挥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用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区于20xx年初成立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在开展政府采购初期,因政府采购制度自身的不完善,主要是在管理职能上,采购办既是采购管理机构又是采购执行者,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角色,不利于体现政府采购的公正性,因而引起了不少单位和个人的议论,说政府采购是财政部门的“集中腐败”。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树立政府采购的良好形象,对重大政府采购活动,财政监督部门都派出专人进行跟踪、监督,有效地保障重大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公正性,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事业发展。政府采购工作一年跨上一个新台阶,取得了显著成效:20xx年采购金额178万元,节约资金17万元,节约率8%。20xx年采购金额354万元,节约资金35万元,节约率9%。20xx年采购金额424万元,节约资金44万元
节约率9%。20xx年采购金额725万元,节约资金90万元,节约率11%。20xx年采购金额413万元,节约资金64万元,节约率13%。20xx年采购金额1859万元,节约资金365万元,节约率16%。20xx年采购金额676万元,节约资金137万元,节约率16.82%。
二、
内部
篇2:加强财政内部监督管理调研思考
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内部监督作为财政部门的一种预防和自我纠正的机制,其目的在于堵塞日常管理漏洞,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其重要作用应该得到到充分认识。但在实际中,不少人认为财政部门一家亲,监督部门对其他业务科室的检查,就是一种不信任的检查,是找问题、挑毛病、整人等,从而产生了许多对内部监督检查不配合的行为。另外,开展内部监督,检查人员必须掌握大量的工作信息,需要内部各科室积极提供,如对预算检查情况方面,人大批复的预算决议、日常追加预算指标、重大资金运作、国库执行预算情况等,有关业务科室均没有及时提供给监督部门,致使监督部门无法了解情况,不能实施有效的事前、事中监督。另外,监督部门与相关业务科室的同级关系,使监督工作往往需要各分管领导的协调,造成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开展得很被动,往往是一把手提出后才能开展,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能够自觉执行的内部管理机制等。
(二)监督法律法规不完善
国家现有财政监督法规都是分散于各种法律法规中,没有形成一部完整的财政监督法律体系,造成了财政监督执法层次不高,权威性不强。由于财政监督法律立法滞后,法规体系不完整,影响了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深入开展,降低了财政监督的效力。在财政内部监督方面,法规建设更为滞后,目前仅有财政部门自身制定的《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暂行办法》,而且该办法还主要是从监督检查的.程序性方面作出规定,监督的实体性方面内容还相当贫乏,致使该办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操作性不强,严重影响了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
(三)内部监督观念淡薄、监督手段落后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财政各项管理工作中,对传统财政监督方式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如“金财工程”的逐步实施,财政管理的网络化,为资金的快速交易提供了便利。适应现代财政管理技术发展,加强对资金跟踪、管理、监督,成就了以“过程”为核心现代监督理念。但是,当前的内部监督观念、方法、手段还比较落后,没有充分利用内部网络技术,及时获取的效有监督信息。监督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等、靠、要”的思想没有得到根本以改变。检查仍然是事后为主,事前、事中监督检查很少。主要是通过对业务科室的会计核算资料、预算执行结果等情况进行内部监督,获取内部相关管理信息,这种事后监督、查错防弊做法,无法充分发挥财政监有应有作用,难以适应现代财政管理的发展需要。
三、加强内部监督的思路
(一)加强内部监督,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内部监督的认识
没有认识到内部监督的重要作用,造成内部监督失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违法违纪行为,严重影响财政部门的工作形象,损害财政改革事业。首先,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理财单位,掌握着政府巨额的财政资金,内部监督失控,损失的严重性可能更大。其次,财政部门作维护财经法纪单位,自身守法不严,执法不正,不自觉树立良好部门形象,又如何监督和管理其他单位。
(二)加强内部监督,要健全财政监督机构,提高监督队伍素质
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财政监督管理的形势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以保障财政改革稳步推进,已经成为财政内部监督的一个重要任务。财政监督人员在负责外部监督检查工作的同时,也要切实履行内部监督的重要任务。各级财政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财政监督工作,健全财政监督机构,配备足够的监督人员。要加强对财政监督人员的理论学习,积极支持监督人员参加各级财政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努力造就一批思想过硬、业务精通的财政监督队伍。
(三)
创新财政监督模式,建立起“支、管、查”内部制约机制
根据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建立科学的预算监督机制,以加强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为中心,建立高效的财政监督运行机制,对预算资金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进行监测、预警、检查、分析和考核。在内部监督管理方面,建立建立起“支、管、查”内部制约机制。所谓“支”就是预算编制部门按照财政综合预算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根据预算编制政策与标准进行审核和编制部门预算。经区人大审核通过后,由国库科拨付给各部门。“管”就是由各业务科室负责资金拨付的日常跟踪管理,督促部门按批复的部门预算组织实施。“查”就是财政内部监督部门负责对财政收支情况、资金运行管理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检查。
篇3:对财政人员管理联动机制的调研思考
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倡导节约型社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其中,实现政府办公的资源节约也是创建节约型社会的一大重点。笔者系机构编制系统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观察到,组织、人事、编制、财政部门都要求各机关事业单位使用自己独自的报批审理软件系统,每年年底,各级机关事业单位都要向组织、人事、编制、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报送大量的年报数据,数据内容大都重合,可是向不同部门报送,不管是对于报送单位,还是对于组织、人事、编制、财政、劳动保障等接收单位,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重复劳动和浪费。即使这样一年一报,在实际应用这些数据时,也不能完全保证这些数据的实时准确性。由此,笔者想到,几大部门应放长远目光,组织、机构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应实行联动机制,可由一家牵头,整合几个部门的人员信息数据库资源,实行网络联动机制,掌握财政供养人员信息实时变化,最大限度节约办公资源并防止吃“空饷”现象发生。这也是实现机构编制动态管理的最有效途径。
一、现状分析
目前,以笔者所在市为例,组织部、人事局、编委办、财政局各用一套人员系统,更新也各自为政,不同步的现状不仅造成上报单位的多头上报、资源浪费,也为部分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提供了可趁之机。对于管理财政供养人员第一道关口的机构编制部门本身,虽经过多年努力,机构编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管理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机构设置,编制配备日趋合理科学,人们的编制意识越来越强,可一些地方和一些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反规定擅自增设机构、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上级业务部门干涉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等现象,使机构编制部门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限的工作只能停留在决策过程中的数字核定工作,对于机构编制的使用执行情况无法发挥监管作用,机构编制管理失去权威性,严肃性。机构编制即使掌握人员使用编制情况,也是“两层皮”,与财政、组织人事的人员信息库不吻合。而对于其他几大部门来说,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审批人员与实际应享受财政供养人员数字不符等情况,人员支出超出人员编制核定范围的现象经常出现。
二、实现联动机制的意义
1、实现财政供养人员管理联动机制是提升机构编制工作整体效能的有效途径。长久以来,机构编制一直处于人员管理的源头地位,却忽视自身的回路管理,仅仅致力于宏观管理、静态管理的机制,重审批、轻监管或只审批、不监管的问题普遍存在。在日常管理中,只重视职能和机构编制的调整和优化,而忽视对机构编制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跟踪问效较少,造成审批与监管“一手硬、一手软”。实现联动机制,为机构编制的落实问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联动机制实行之后,机构编制的管理就不仅仅停留在数字审批阶段,而是延伸到机构编制的使用阶段,编制落实到具体人员的情况得到明确掌握,对于进一步优化机构编制、人员结构也提供了现实参考依据。
2、实现财政供养人员管理联动机制是建立健全机构编制、人员工资、职称管理、奖惩考核和财政预算相互制约、监督的有力保证。在目前全国大部分范围内,机构编制管理、人员工资管理、职称管理、奖惩考核、财政预算管理之间没有相互协调约束的机制。编制、人事、财政、劳动保障几大部门独立审批,所掌握的人员信息不尽相同。如能在这几大系统之间实现人员管理联动机制,共用一套平台,做到人员信息共享,政务公开,无疑为财政供养人员的联动管理机制开创先河。
3、实现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联动机制是为国家财政实现开源节流的得力举措之一。编制、人事、财政、劳动保障几大部门对财政供养人员的划分标准不一致,掌握人员数据各不相同的现状为部分人员吃“空饷”提供了可趁之机,在20xx年由中央编办发起的全国机构编制系统开展的吃“空饷”检查中,各地均发现大量吃“空饷”的人员。倘若几大部门之间实现了人员管理联动,一个编制对应一个实有人员,从源头上为超编、吃“空饷”等违规把好第一关。人才规划也可以从人员管理系统信息库中获得准确的数据分析资料。
三、联动机制如何实现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联动机制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开拓性工作。笔者认为,实现联动机制的关键在于组织、编制、人事、财政几个部门共用一套人员审批系统,对应同一个人员信息数据库,系统运行之后,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批准的机构和编制限额内,组织、人事、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才能调配人员、核定工资和核拨经费,才能办理社会保险、户口迁移等手续。笔者认为,整个联动机制的实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构建一个统一的人员审批管理网络平台
这套人员审批系统首先保证建立在网络上,对组织、人事、编制、财政各开放一个进出口,保证各部门都可以按程序接收和审理业务,形成“一条龙”网上审批服务。
2、财政供养人
篇4:对财政人员管理联动机制的调研思考
员入库审批流程
机构编制部门主要负责确定能够纳入财政统一发放工资的单位,审核单位编制和实有人员数字,并对各类编制和人员进行分类;确定财政统一发放工资人员的信息,并录入统一的联动机制数据库。
组织人事部门在库中接收到人员的编制信息后,对纳入财政统发工资范围的人员工资标准进行审核,核定工资数额,在人员信息库中就增加了人员的工资发放信息;职称部门也可以录入其职称的变化情况,充实人员信息的全面性。
组织部门根据领导干部配备情况对系统中人员使用领导职数情况进行变动更新。
财政部门对人员信息库中核准的实有人数和应发工资数进行资金审核,工资预算的安排和资金拨付,建立工资预算档案,并负责对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个人所得税等代扣款项的代缴工作。
3、新进人员与人员部分事项变动的操作方法
新进人员、任免干部应先到机构编制部门审核编制后,凭组织、人事部门的行政介绍信或任免通知到编办办理人员进编手续,由机构编制部门建立该人员的人事信息数据。
如果在信息库中的人员发生使用领导职数、职称变动、职级变动等情况,由组织人事部门在信息库中进行修改,修改过后,机构编制部门、财政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实时均可获知。
4、制定按月审核制度
为保证人员信息库的准确性,每月可由各机关事业单位上网对本单位人员进行核对,如果发现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可以及时与相应部门联系进行修改。这样也可以省去每年年底的各机关事业单位的各种年报上报工作。
联动机制的实现可以进一步深化财政支出改革,适应建立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建立机构编制、人员管理、财政预算之间的制约机制,既加强了人员编制管理,减少工资发放的中间环节,又提高了几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增强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强化了财政性资金管理。
【加强财政内部监督管理调研思考】相关文章:
10.财政工作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