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月球之谜》阅读答案

《月球之谜》阅读答案

2023-12-23 08:16:4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uuu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月球之谜》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月球之谜》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月球之谜》阅读答案

篇1:月球之谜阅读答案

月球之谜阅读答案

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十分奇异的景色: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càn chàn)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

把细菌(jūn jǔn)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再看看用植物做实验的结果□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rǎng yǎng)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1.用“\”画去加粗字不正确的读音。

2.在“□”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你能根据选文中的最后一段提出一个关于月球的未解之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画去:chàn jǔn yǎng

2.:,。

3.为什么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篇2:《月球之谜》阅读答案

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十分奇异的景色: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

把细菌撒(sǎ sà)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都有杀菌的本领吗?

再看看用植物做实验的结果: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水藻就长得特别(娇嫩 鲜嫩)青绿.

这一连串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

一项(研究 钻研)结果说,月球上曾(zēng céng)经有过火山活动.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这又是一个谜.

.

1、我要仔细分析,把不正确的读音或词语划去.(2分)

2、我能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2分)

最先( ) 本事( ) 估算( ) 显著( )

3、我知道当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时,发现月球是个怎样的世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能用文中的( )来概括美国宇航员所看到的景色.(2分)

5、我发现文中有3句反问句,我想抄下一句,并把它改为陈述句.(4分)

摘抄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你想解开月球哪些神秘的谜呢?(3分)

参考答案

1、正确的:撒(sǎ) 鲜嫩 研究 曾(céng)

2、首次 本领 估计 明显

3、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

4、奇异

5、反问句: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陈述句:月球的年龄可能比地球的年龄大.

6、我想解开的谜有: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月球的年龄比地球的大吗?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的早吗?

篇3:月球之谜阅读答案

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十分奇异的景色: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càn chàn)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

把细菌(jūn jǔn)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再看看用植物做实验的结果□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rǎng yǎng)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1、用“\”画去加粗字不正确的读音。

2、在“□”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你能根据选文中的最后一段提出一个关于月球的未解之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画去:chànjǔnyǎng

2、:,。

3、为什么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篇4:月球之谜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月球之谜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十分奇异的景色: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

把细菌撒(sǎ sà)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都有杀菌的本领吗?

再看看用植物做实验的结果: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水藻就长得特别(娇嫩 鲜嫩)青绿.

这一连串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

一项(研究 钻研)结果说,月球上曾(zēng céng)经有过火山活动.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这又是一个谜.

1、我要仔细分析,把不正确的读音或词语划去.(2分)

2、我能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2分)

最先( ) 本事( ) 估算( ) 显著( )

3、我知道当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时,发现月球是个怎样的世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能用文中的( )来概括美国宇航员所看到的景色.(2分)

5、我发现文中有3句反问句,我想抄下一句,并把它改为陈述句.(4分)

摘抄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你想解开月球哪些神秘的谜呢?(3分)

参考答案

1、正确的:撒(sǎ) 鲜嫩 研究 曾(céng)

2、首次 本领 估计 明显

3、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

4、奇异

5、反问句: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陈述句:月球的年龄可能比地球的年龄大.

6、我想解开的谜有: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月球的年龄比地球的大吗?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的早吗?

记叙文阅读赏析句子答题技巧

1、某一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衬托、对比、烘托铺垫,表现人物品质、心理、情感,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心理活动:如感动、感激、愧疚、自责、喜悦等,一定要答出原因。

2、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技巧: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主要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如自然环境(或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般是两点以上:(1)点明某某季节某某/时间某某/地点某某/天气;(2)渲染某某气氛; (3)反衬(或烘托)某某人的某某心情/品质。 (4)为下文某某情节发展作铺垫(或预示了下文的某某情节,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a.开头的句子:一般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如表达了什么意思,点明题旨、引起下文、为下文故事发展做铺垫、设置悬念等。

b.结尾的句子:一般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如表达了什么意思,解释了什么道理,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含蓄、卒章显志、使文章结构完整等

c.过渡的句子: d.用了特殊修辞的句子。

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或物的特征带回突出。八大修辞及其表达效果:①比喻:生动、形象;②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③排比:加强语言气势,使某种感情更加强烈;④反问:加强语气;⑤反复:强调;⑥对比:突出其中一个;⑦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⑧夸张:极力表现事物某种特征。 (运用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另外,主旨句的赏析应从主旨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主题,贯穿全文)入手,或者从句子本身的作用、所表达的具体情感入手。

怎么做语文阅读题

语文阅读题除了上面最核心的技巧以外,当然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方法。做语文阅读会遇到很多题型,同学们如果能大致了解这些题型怎么答,就会在考试时更有把握,答题时也会更游刃有余。

语文常见的题型有某句话的作用,一般考的都是开头或结尾的话,那么开头就是开门见山、点题、引领全文、做伏笔,结尾就是收束全文、点明主旨、与开头照应等;考查文章主题的题型就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什么主旨等等,也是有模板的,可以自己总结;还有就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这些修辞都有哪些作用,这都可以事先背诵,然后考试时套用模板答题,不仅能提高答题速度,还能提高准确率。

篇5:《元青花之谜》阅读答案

元青花之谜

①元代青花瓷从诞生之日起,就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谜团。

②第一个谜就是它的纹饰为什么是蓝色的。蒙古人尚白尚蓝,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13世纪初,成吉思汗异军突起,他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西亚、中亚,打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涌入中国,其中包括工匠、天文学家、医学家等,他们带来了西域的文化。蓝色是西域波斯文化的主色调,今天去中东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到处都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建筑。

③第二个谜就是它的发展没有初创期,没有萌芽期,它是突然成熟的。你看见它的时候,它就不是襁褓中的婴儿,而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这有多种解释:有的说元青花不是元代早期出现的,而是元代中晚期出现的,那个时候,波斯人带来了现成的原材料和成熟的工艺,元青花直接受波斯文化的影响。另外一种说法是元代以后有大量北方工匠南迁,他们的绘画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来到南方的景德镇驻扎下来,在景德镇漂亮的瓷胎上重新开始作画,就跟一个画家到另外一个地方画画似的,只不过是换了纸,换了颜料而已,技艺上没有什么区别。元青花的这种突然成熟,从学术角度讲,至今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

④第三个谜是元青花纹饰为什么题材众多。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题材表现不一样,它的题材尤其多。其实元青花早期的题材大都是花卉、鸟兽、龙凤,后期才出现了人物题材。后期画人物的第一个原因是元青花受元曲和小说的影响,注意展现情节。第二个原因是在元朝后期,朱元璋没有拿下江山之前,曾长时间驻扎在景德镇。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⑤第四个谜是元青花造型硕大,大件瓷器特别多,如大盘、大罐、大瓶。元青花大器特别多有一个原因,就是跟蒙古人的性格有关。蒙古人性格粗犷,不拘小节。比如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当中有一个“把杯”,所谓“把杯”,就是高足杯,下面的足可以用手攥着。为什么做成这样的呢?因为元人是马上民族,他骑在马上,一只手腾出来就可以攥住这个杯子。“欲饮琵琶马上催”就是这个感觉。高安出土的这个“把杯”,上面写着两句诗,非常有意思:“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

⑤元青花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迅速繁荣起来。后来的明清两代,瓷器都以青花为主。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

小题1:本文作者从色调、发展、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介绍了元代青花瓷的四大谜团。(2分)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题材 造型(共2分,一点1分。)

小题2:(2分)不能删去。“应该”一词表明朱元璋曾影响了瓷器的纹饰,这是作者的推测,删去“应该”就不准确严密了。

篇6:橡树之谜阅读及答案

1、我在原始森林中迷失了方向,饥寒交迫,陷入绝境。(2分)后来意外地发现橡子,靠橡子获得希望,恢复体力,走出困境。(2分)

(4分。两层意思,每层2分。第一层关键在“陷入绝境”,第二层关键在“走出困境”,每层内容要点齐备,有欠缺酌情扣分)

2、语文阅读作文专题博客博主提醒:此题题目有两问,适宜分点作答。

①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抒写,用亲切询问的语气。

②表达了作者亲近大自然,珍爱大自然的深切感情。(4分,各2分。基本符合即可)

3、黄伟涛提醒:此题题目虽然一问,但“各”提示有两小问,适宜分点作答。

①渲染了作者身处的困境和心中的绝望。

②烘托了作者获救后万分欣喜,充满希望的心情。(4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4、伟涛觉得,此题应该遵循以文解题的原则。从文章出发,应取第二种理解。文章写作者遇险获救的经历,是为了下文揭示获救的原因,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恩,珍爱之情服务。本文虽有关于身临绝境,渴望生命,最终摆脱困境的描写,却非本文中心所在。(4分。取第二种理解的,能从上下文关系作出合理分析,给4分,分析若有欠缺则酌情扣分;取第一种理解的,若能作出有据的分析,最多给2分,若理由不充分,给1分。明显不合理不给分)

篇7:橡树之谜阅读及答案

一个严寒的冬季,我和几个从没见过寒带原始森林风光的年轻人,到原始森林去探险观光。为了躲避一头受惊扰而暴怒的黑熊,我们在惊恐中拼命地奔跑,等我喘着粗气停下来的时候,发觉自己掉了队,已是孤身一人,处在莽苍阴森的林海深处,迷失了方向。我在森林中兜转,两天后,我拖着沉重的双腿走进了一片低矮的橡树林,只觉得眼前突然一亮:我终于走出了林海,见到了完整的太阳!

见到了完整的太阳,心中也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我知道,橡树的果实——橡子,是可以食用的。小时侯,我曾吃过橡子面制作的食品,不仅耐饥饿,口感也不错。我急不可耐地寻找橡子,可树上的.橡子都被鸟儿和松鼠吃掉了,只留下空空的壳。我趴在地上,扒开积雪,挖地三尺,还是一无所获。

我绝望地靠在一棵枯死的橡树上。①凛冽的寒风一阵紧一阵,吹得饥肠辘辘、精疲力竭的我一阵紧一阵地颤抖。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副空荡荡的躯壳,我已经整整两天没吃东西了!

对生命的渴望使我作出最后的努力。我使尽最后的力气,用匕首刮剥枯死的橡树树皮,想用它们燃起一堆篝火驱散寒冷。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被刮去树皮的树干上有许多小洞,每个小洞都镶嵌着一粒橡子——饱满成熟的橡子,珍珠般闪亮的橡子!

我病狂地用匕首挖着小洞里的橡子……我噙着泪,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那树干,缀着一个个小洞,每个小洞,都是鬼斧神工,不大不小,不深不浅,刚好镶进一粒橡子,——简直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②篝火在欢快地跳跃着,映红了洁白的雪地,橡树林显得分外绚丽。我用烤熟的橡子驱散了绝望,恢复了体力,靠北斗星认准了方向,最后回到了住地。

同伴们听了我的奇特经历万分惊讶,我的内心深处也沉淀着一个难解的谜。

前不久,遇到一位研究寒带原始森林的专家,才知道拯救了我生命的不是什么神灵,而是森林中常见的啄木鸟。专家说,啄木鸟同许多在寒带森林定居的动物一样,每年秋季都要为自己贮存食物过冬,为了不使贮存的食物被其他动物盗走,它便在树干上啄洞,把食物贮存在其中。我惊呆了,好半天默然无语——当年拯救我生命的,竟然是啄木乌!

专家还告诉我:“啄木鸟贮存食物只选枯死了的树,它们甚至比人类更懂得保护养育了它们的大森林。”

啊,我的橡树,我的啄木鸟,你们现在还好吗?

1、文中说,“同伴们听了我的奇特经历万分惊讶。”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不超过60个字)(4分)

2、文章结尾说,“我的橡树,我的啄木鸟,你们现在还好吗?”这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具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4分)

3、文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具有什么作用?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4分)

4、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人认为是“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有人认为是“要感恩大自然,珍爱大自然”。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请根据文章简要说明理由。(4分)

篇8:《夜明珠之谜》阅读答案

《夜明珠之谜》阅读答案

①在我国和世界各地,都有关于“夜明珠”的传说。

②据历史记载,最早发现“夜光石”的是古代印度。人们发现在一个小山岗的一块石头周围总有许多蛇盘踞着。进一步观察发现,这块石头夜里能发出微蓝色的亮光,引来许多趋光的昆虫。一些青蛙前来捕食昆虫,自己却又成了蛇的美餐。尝到甜头的蛇于是便来这里“守石待蛙”了。当时,印度人称这块奇异的石头为“蛇眼石”。

③许多历史资料说明,夜明珠并不是珍珠,而是几种特殊的矿物或岩石块加工成的圆珠。19,日本宝石学家铃木敏认为日本的夜明珠是一种红色水晶,他称之为“红色的宝石”;还有一种特殊的钻石,也能成为夜明珠。目前,在全球内已发现能发光(即夜色现象)的矿物有莹石、金刚石、方解石、锂辉石等。

④历史记载中的夜明珠在考古中从未见到原物。近九年来,关于夜明珠的报道却屡见报端,而且随时间的后延,个体也越来越大。古代的夜明珠,质量是用“两”和“钱”计算的,近期报道的夜明珠大到以千克计算。例如,清代慈禧藏宝库一颗夜明珠213.5克,而5至7月在南京和广州发现的夜明珠分别为7千克、12.96千克、20.5千克等。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颗夜明珠重达345千克,直径为60厘米,得几个人抬才能把它移动。这颗巨型夜明珠是20春在河南南阳发现的一块1.5吨的大萤石,经过4个月的琢磨加工而成的。

⑤萤石是人造“夜明珠”的主要原料。萤石(CaF2)是含钙的氟化物,因含稀有元素而常呈现多种诱人的颜色;当萤石成分中混有硫化砷时,在光照或受热的条件下,即能在黑暗是显出较强的萤光。

⑥现在,除了用萤石琢磨夜明珠之外,也有用萤石粉或磷光粉和其他们物质按一定比例、在一定的湿度和压力下凝固成块状物,再经切割、琢磨制成珠状发光体。

⑦由此可见,夜明珠并不神秘,珠宝商店展柜里那一颗颗幽幽生辉的“夜明珠”均是人类巧夺天工的产物。

1.文题“夜明珠之谜”,一是指明珠的 之谜,二是指夜明珠的 。

2.试用自己的话简述夜明珠的发光原理。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具体说明运用这些方法的.作用。

4.大自然中有许多谜,比如,梧桐落叶、大雁南迁、江水东流等等。相信这此现象早已引起你探索的兴趣。请谈谈你对某一现象的探索经过和结果。

参考答案:

1.发光 身世(成份)

2.夜明珠中含有硫化砷,在光照或受热条件下就能在黑暗中发出光。

3.列数字、作比较,说明现在发现的夜明珠比古代的个体大,而且随着时间后延愈来愈大。

4.探索结果符合科学,经过的叙述须具体而有条理。比如,苹果落地是因为地球的引力、江水东流是因为西高东低;大雁南飞是因为躲避严寒等等。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天是怎样黑下来的》阅读答案

2.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 阅读答案

3.高山流水 阅读答案

4.《热心的海葵》阅读答案

5.《时间是哲学中永恒之谜》阅读答案

6.《铁骑兵》阅读答案

7.《放大你的优点》阅读答案

8.《蔡邕听琴》阅读答案

9.《欣赏是一种善良》阅读答案

篇9:《荷花之谜》阅读答案

①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荷花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不是。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毛糙,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注】”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荷花一样不受污染,永葆鲜艳色彩。

②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械”。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

③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新的健康荷株。科学家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正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倘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不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

注:效应: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13、这段文字介绍了荷花的哪几个特点?请简要回答。(2分)

答: 。

14、第③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

15、第③段“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新的健康荷株”句中加点的“近”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2分)

答: 。

参考答案:

13、(2分)不受污染、能自身加热、有旺盛的生命力。(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2分)

14、(2分) 举例子、列数字(1分)具体准确地说明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1分)

15、(2分)不能。“近”表“接近”,句中的“近千年”是概数。如去掉,句中的千年就变成实数,与事实不符。该词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篇10:天火之谜阅读答案

天火之谜阅读答案

阅读语段,答题。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1、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用“——”画出来。

2、“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为什么富兰克林的推论在当时令人难以置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段话,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

2、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

3、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篇11:《橡树之谜》阅读答案

一个严寒的冬季,我和几个从没见过寒带原始森林风光的年轻人,到原始森林去探险观光。为了躲避一头受惊扰而暴怒的黑熊,我们在惊恐中拼命地奔跑,等我喘着粗气停下来的时候,发觉自己掉了队,已是孤身一人,处在莽苍阴森的林海深处,迷失了方向。我在森林中兜转,两天后,我拖着沉重的双腿走进了一片低矮的橡树林,只觉得眼前突然一亮:我终于走出了林海,见到了完整的太阳!

见到了完整的太阳,心中也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我知道,橡树的果实——橡子,是可以食用的。小时侯,我曾吃过橡子面制作的食品,不仅耐饥饿,口感也不错。我急不可耐地寻找橡子,可树上的橡子都被鸟儿和松鼠吃掉了,只留下空空的壳。我趴在地上,扒开积雪,挖地三尺,还是一无所获。

我绝望地靠在一棵枯死的橡树上。①凛冽的寒风一阵紧一阵,吹得饥肠辘辘、精疲力竭的我一阵紧一阵地颤抖。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副空荡荡的躯壳,我已经整整两天没吃东西了!

对生命的渴望使我作出最后的努力。我使尽最后的力气,用匕首刮剥枯死的橡树树皮,想用它们燃起一堆篝火驱散寒冷。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被刮去树皮的树干上有许多小洞,每个小洞都镶嵌着一粒橡子——饱满成熟的橡子,珍珠般闪亮的橡子!

我病狂地用匕首挖着小洞里的橡子……我噙着泪,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那树干,缀着一个个小洞,每个小洞,都是鬼斧神工,不大不小,不深不浅,刚好镶进一粒橡子,——简直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②篝火在欢快地跳跃着,映红了洁白的雪地,橡树林显得分外绚丽。我用烤熟的橡子驱散了绝望,恢复了体力,靠北斗星认准了方向,最后回到了住地。

同伴们听了我的奇特经历万分惊讶,我的内心深处也沉淀着一个难解的谜。

前不久,遇到一位研究寒带原始森林的专家,才知道拯救了我生命的不是什么神灵,而是森林中常见的啄木鸟。专家说,啄木鸟同许多在寒带森林定居的动物一样,每年秋季都要为自己贮存食物过冬,为了不使贮存的食物被其他动物盗走,它便在树干上啄洞,把食物贮存在其中。我惊呆了,好半天默然无语——当年拯救我生命的,竟然是啄木乌!

专家还告诉我:“啄木鸟贮存食物只选枯死了的树,它们甚至比人类更懂得保护养育了它们的大森林。”

啊,我的橡树,我的啄木鸟,你们现在还好吗?

【《月球之谜》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贝多芬之谜》阅读答案

2.《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3.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4.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5.《月球之谜》的教学反思

6.课文《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7.小学三年级《月球之谜》说课稿

8.月球之谜课文的练习题

9.课文月球之谜的同步练习题

10.三年级课文《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月球之谜》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