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之鱼》阅读答案
“angun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湖之鱼》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湖之鱼》阅读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湖之鱼阅读答案
林纾
林子①啜茗于湖滨之肆②,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③其下。戏嚼豆脯④唾之,群鱼争喋⑤;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⑥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⑦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⑧,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⑨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注释:
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
啜:喝。
茗:茶。
黯碧:黯,深黑。黯碧指深青绿色。
豆脯:豆鼓之类佐餐小食品,这指干肉。
葑草:水生植物,一名茭白。
如:好像
会:汇聚
方:才
7.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啜逝()故()乃()
8.用“/”为下面的句子准确断句。(限断两处)(2分)
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10.文章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3分)
篇2:湖之鱼阅读答案
7.啜:饮,喝;逝:游开,游走,离去;故:先前,原来;乃:于是,就,便
8.(2分)断句两处: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一处1分)
9.(3分)翻译:(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离去,能够脱钩而游走的.又有几个(多少)呢?(正确、通畅得1分,重点关注“及”“去”“逝”“几何”四个关键词,译错一个扣1分。)
10.(3分)告诫世人,莫为名利所诱惑而吞下钓钩,而成为他人盘中之物。或:要拒绝诱惑,淡泊名利,才有真正的美好自由。(意近即可)
参考译文:
林生坐在西湖边上的茶馆里喝茶,四垂的柳条遮蔽着窗口,一汪湖水,深苍碧绿,犹如染过一般,百余条小鱼正汇聚在窗下的水面。他就试着将肉干嚼碎朝水面唾去,借以取乐。鱼儿纷纷争着抢食。然而一边争食一边又游开了,一直觅食而不走的,只不过三四条而已。林生便再嚼食唾下,碎肉沉入水底,粘结在茭白根上,鱼也不再去食它了。林生起先以为鱼的离去是因为都吃饱了的缘故,可离窗口一丈左右的地方,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不住地晃动着,那些小鱼如先前一样,又在争食其它东西。林生顿时想到:钓鱼的人在垂下鱼钩之际,必定先以鱼饵为引诱,鱼儿要想吃食,便同时吞下钓钩。时间久了,鱼儿便知道,凡是有饵食的地方多半有钓钩。然而,那名利汇聚之所,难道没有别一种“钓钩”么?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及时逃走,能够脱钩而远逸他方的又能有几个人呢?
篇3:《湖之鱼》阅读答案
林子①啜茗于湖滨之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余戏嚼豆脯②唾之,群鱼争喋③;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④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⑤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⑥,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⑦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③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④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⑤寻:长度单位,八尺。⑥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⑦盛:多,频频。
8. 请用“/”给 下列句子划分节奏。(1分)
凡 下 食 者 皆 将 有 钩 矣。
9. 解释加点的词。(4分)
湖滨之肆( ▲ ) 来会其下( ▲ ) 投食以引之( ▲ ) 久乃知( ▲ )
10. 翻译下列句子。(2分)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
11. 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都写了“鱼”,但目的并不相同,请你简要品析(4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篇4:《湖之鱼》阅读答案
8.(1分)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
9.(4分)肆:茶馆、店铺 会:汇聚、聚集 以:来、用来 乃:于是,就,便
10.(2分)(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就离去,能够脱钩而游走的又有几个(多少)呢?
11.(4分)林纾写群鱼喋食是为了表达人生感悟:人要懂得拒绝诱惑,淡泊名利,否则就会成为吞钩之鱼(不要被名利诱惑而吞下钓钩,而成为他人盘中之物)(意近即可)(2分);柳宗元写群鱼戏乐是为了烘托小石潭的幽寂和潭水的清澈,表达自己被贬永州后暂时寄情于山水得到快乐的心境(意近即可)(2分)。
篇5:湖之鱼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注释】
林子: 林纾自称。
啜:喝。
茗:茶。
肆:指茶馆。
黯碧:黯,深黑。黯碧指深青绿色。
豆脯:豆鼓之类佐餐小食品。
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
葑草:水生植物,一名茭白。
寻:八尺。
薮: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胡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
如:好像
会:汇聚
方:才
【译文】
我坐在西湖边上的茶馆里喝茶,四垂的.柳条遮蔽着窗口,一汪湖水,深苍碧绿,犹如染过一般,百余条小鱼正汇聚在窗下的水面。
我就试着将肉干嚼碎朝水面唾去,借以取乐。鱼儿纷纷争着抢食。然而一边争食一边又游开了,一直觅食而不走的,只不过三四条而已。我便再嚼食唾下,碎肉沉入水底,粘结在茭白根上,鱼也不再去食它了。我起先以为鱼的离去是因为都吃饱了的缘故,可离窗口一丈左右的地方,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不住地晃动着,那些小鱼如先前一样,又在争食其它东西。
我顿时想到:钓鱼的人在垂下鱼钩之际,必定先以鱼饵为引诱,鱼儿要想吃食,便同时吞下钓钩。时间久了,鱼儿便知道,凡是有饵食的地方多半有钓钩。然而,那名利汇聚之所,难道没有别一种 钓钩 么?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及时逃走,能够脱钩而远逸他方的又能有几个人呢。
篇6:死亡之湖罗布泊阅读理解答案
①罗布泊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部,是中国第二大盐湖,又名罗布卓尔,古称黝泽、盐泽、蒲昌海、牢兰海、辅日海和洛普池等。
②公元前403~220xx年,《山海经》就有记载:“不周之山,东望黝泽,河水所潜也”。《史记·大宛列传》载:“于田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罗布泊卓尔系蒙古语音译名,意为多水汇集之湖。在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东北部,塔里木地块东部。长轴呈东—西方向延伸,长300.0千米,宽125.0千米,面积5350平方千米;它是一块神秘的土地,古今中外无数史地学者的探索,使这块土地充满着神秘感。
③清代,阿弥达深入湖区考察,在其撰写的《河源纪略》卷九中记载:“罗布卓尔为西域巨泽,合受偏西众山水,共六十支,绵地五千,经流四千五百里……
④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俄国探险家H·M·普尔热瓦尔斯基、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美国人哥丁顿、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和法国人邦瓦洛等,都考察过罗布泊,并留下精彩的描写。
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工作者对罗布泊地区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考察,一次是1959年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新疆综合考察队,另一次是1980~1981年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组织的罗布泊考察队。取得了罗布泊洼地的形成和演变,湖区地貌、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土壤以及楼兰古城和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等的丰硕科研成果。1980年5~7月彭加木同志为寻找水源,在考察途中于库木库都克地区遇难,为罗布泊地区的科研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⑥湖区集水面积144.0×104平方千米,补给系数为150.58。主要入湖河流有孔雀河、塔里木河、米兰河、若羌河、瓦石峡河等,汇集高山冰雪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分界线甚不明显,常常发生相互袭夺,导致罗布泊的所谓“游移”和湖面萎缩。建国后,上游农垦迅速发展,并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拦截水源,使两河入湖水量大为减少,乃至断流。
⑦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曾几何时,繁华兴盛的楼兰,无声无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盛极一时的丝路南道,黄沙满途,行旅裹足;烟波浩淼的罗布泊,也变成了一片干涸的盐泽。
⑧那里曾经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已成为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如今,从卫星像片上反映出来的罗布泊是一圈一圈的盐壳组成的荒漠!
⑨是活生生的湖泊消亡的实例,警告人们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带进行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
篇7:死亡之湖罗布泊阅读理解答案
【小题1】说说文题“死亡之海”中“死亡”的含义。(4分)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罗布泊断流的原因有哪些。(4分)
【小题3】文章第⑦、⑧两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第⑥段中加点词语“常常”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篇8:死亡之湖罗布泊阅读理解答案
小题1】罗布泊已经断流,变成一片干涸的盐泽(2分);罗布泊没有草木,天空中没有飞鸟,没有生命迹象(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一是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发生相互袭夺,导致罗布泊湖面萎缩(2分);二是建国后上游农垦迅速发展,兴修水利,拦截水源,使得入湖水量大为减少,乃至断流(2分)。
【小题3】作比较(1分)将罗布泊湖断流前后景致进行对比(1分),突出了断流后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之严重(1分),强调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1分)。
【小题4】不能(1分),“常常”一词反映了两条河
流相互袭夺的频率高(2分),删去后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篇9:湖之鱼文言文
湖之鱼文言文
【原文】
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译文
林生坐在西湖边上的茶馆里喝茶,四垂的柳条遮蔽着窗口,一汪湖水,深苍碧绿,犹如染过一般,百余条小鱼正汇聚在窗下的水面。
他就试着将肉干嚼碎朝水面唾去,借以取乐。鱼儿纷纷争着抢食。然而一边争食一边又游开了,一直觅食而不走的`,只不过三四条而已。林生便再嚼食唾下,碎肉沉入水底,粘结在茭白根上,鱼也不再去食它了。林生起先以为鱼的离去是因为都吃饱了的缘故,可离窗口一丈左右的地方,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不住地晃动着,那些小鱼如先前一样,又在争食其它东西。
林生顿时想到:钓鱼的人在垂下鱼钩之际,必定先以鱼饵为引诱,鱼儿要想吃食,便同时吞下钓钩。时间久了,鱼儿便知道,凡是有饵食的地方多半有钓钩。然而,那名利汇聚之所,难道没有别一种“钓钩”么?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及时逃走,能够脱钩而远逸他方的又能有几个人呢?!
篇10:《湖》阅读答案
我爱水,爱浩瀚深沉的大海,爱奔腾不息的长江,爱汹涌澎湃的黄河,爱活泼欢快的小溪,但我更爱美丽温柔的湖。
湖是静的,宛如明镜一般,清晰地映出蓝的天,白的云,红的花,绿的树。
湖是活的,层层波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伴着我的心,在追逐,在嬉戏。湖是软的,微风习习,波纹道道,像一幅迎风飘舞的绸。
湖是硬的,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我喜欢独自一人坐在湖边,看着平静的湖面幻想。我想,湖中一定有一个明亮的水晶宫,那是金鱼的家园,不然它们为什么会整天欢快?水晶宫里一定有一块巨大、发光的翡翠,不然,湖水为什么会绿得这样美?我凝视湖面,偶尔投枚小石子,让它激起一圈圈涟漪,或是放一只纸船,让它随着湖波飘荡。
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是动人。
细丝般的小雨飘下来,不停地织啊织,织出湖面这块绿色的“锦”,“锦”上无穷无尽的圆环,像美丽的姑娘绣出的朵朵鲜花。
雷雨来到的时候最热闹。你看,天空中一道亮光,那是开幕的礼花上了天,“轰隆”,礼炮响了,大会就要开始了。等到大雨一落,联欢会立刻开始。你看到湖面上朵朵竞相开放的'雨花了吗?那是正在翩翩起舞的金鱼姑娘头上的玉花;你想知道节日是否精彩吗?那“哗啦”的雷鸣般的“掌声”会把一切告诉你。
湖是美的......
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
2、补充词语,最好不与短文相同。
()不息
()澎湃
()开放
()起舞
3、短文中所说的“湖是活的”“湖是软的”“湖是硬的”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是动人。”这句话在文中是个__________句,起_______________的作用。“锦”和“掌声”都加上双引号,表示________,“锦”指的是_________,“掌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5、用“——”和“~~~~”分别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请选一句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中“湖是美的……”为什么用省略号?你能再补充几句,来表现湖的美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之鱼》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3.儿子的鱼阅读答案
4.蓄养禽鱼阅读答案
10.春之怀古 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