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渭川田家》译文及鉴赏
“沙漠201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王维《渭川田家》译文及鉴赏,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王维《渭川田家》译文及鉴赏,方便大家学习。
篇1:王维《渭川田家》译文及鉴赏
王维《渭川田家》译文及鉴赏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译文】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鉴赏】
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像,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意即: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的诗句,表明他归隐田园的志趣。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上面这首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篇2:王维《渭川田家》译文及注释
王维《渭川田家》译文及注释
《渭川田家》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译文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注释
⑴渭川:一作“渭水”。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田家:农家。
⑵墟落:村庄。斜阳:一作“斜光”。
⑶穷巷:深巷。
⑷野老:村野老人。牧童:一作“僮仆”。
⑸倚杖:靠着拐杖。荆扉:柴门。
⑹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⑺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⑻荷(hè):肩负的意思。至:一作“立”。
⑼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⑽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篇3:王维诗词渭川田家鉴赏
王维诗词渭川田家鉴赏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题解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人对农业的无比重视,不仅源于农业生产是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源于中国人对乡村的一种天然亲近感。人们相信,乡村是最接近自然的地方,在宁静的乡村里,无论多么浮躁的心灵,都能够归于平静。王维的这首诗就是一篇乡村游记,创作时间待考。
渭川,即渭河,发源于甘肃,经陕西流入黄河。夕阳西下,夜幕将临,诗人在陕西乡村见到了一幅恬然自乐的农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句解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傍晚的村庄笼罩在柔和的太阳余辉中,安详静谧。夜色降临,归家的牛羊却一点也不着急,慢慢地,慢慢地,仿佛走在没有尽头的小路上。
西斜的夕阳照着偏僻的村落,暮色苍苍,起句就给人宁静、祥和之感。诗人以此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紧接着,便一笔落在了“归”字上,描绘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牛羊之归,虽是动态,却显得那么悠闲,那么安定。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中的这首诗描写的也是夕阳西下,牛羊回家。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痴情的妻子,她呆呆地看着鸡回巢、牛羊归村,思念着远征的丈夫,触景伤情,发出了“如何才能不想你”的哀叹。王维也同样专注地目送着牛羊归村,直到它们消失在小巷的尽头。和那位妻子不同的是,此时的'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柴门外,一位慈祥的乡村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位老爷爷真是太挂念小孙孙了。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他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里的一切生命,在这个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都要回家。不是吗——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雉”,野鸡。“雊”,雄雉鸣,也泛指雉鸣。“秀”,谷类抽穗开花。
吐穗的麦田里,传来野鸡阵阵啼鸣;桑树林的桑叶稀稀拉拉,那是因为蚕儿们吃饱了,开始吐丝作茧,营造自己的安乐窝。
在一天行将结束时,乡村的各种动物都已找到自己的归宿。那乡村的人呢?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归来。他们在田间小路上碰在一起,亲切地交谈着。辛勤的农夫们在这个时刻是最快乐的,不仅因为一天的辛劳结束,可以回家休息了,也是因为看到正在吐穗的麦苗,满怀着对丰收的希望吧。
同样写晚归,王维笔下的农夫是“相见语依依”,轻松快乐;陶渊明却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清晨就去除草的陶渊明,到了月亮升起才回家,走在田间小路上,衣服都被夜露打湿了。这种亲自耕作的辛劳、艰苦,王维自然没有体会。他眼中的乡村生活,只是一片淡泊无拘、恬然自乐,让他心向往之。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式微》是《诗经》里的一首诗,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意思是:越来越坏,越来越坏,你为什么还不回来?
面对农夫们悠闲安逸的生活,诗人很是羡慕,然而,他只能满心惆怅地吟吟《式微》这首诗。
大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朝政被李林甫把持。在李林甫担任宰相的十九年里,一个个正直、有才能的大臣遭到排斥,一批批钻营拍马的小人受到重用提拔。此时的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情下他来到田野乡村,看到不独农人,就连虫鸟亦自有所归,惟独自己处在彷徨迷茫中,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呢?其实,农夫们的生活并不如诗人想象的那么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
“怅然吟式微”,诗人以此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这一句是全诗的灵魂。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惬意,反衬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评解
全诗不事雕琢,纯用白描,写的虽是初夏傍晚极其寻常的乡村景色,却自然清新,诗意盎然。诗歌风格很近于陶渊明,但细读下来,却比陶诗来得精致。《汇编唐诗十集》曰:“右丞妙于田家,此是其得意作。”
在人们的心中,乡村田园生活代表着安宁、自由、和谐,因此,归隐田园成为许多诗人的梦想追求,王维也是其中的一个。同田园诗的开山大师陶渊明一样,王维认为乡村是能放纵性情、返璞归真的地方。不过,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等作品中所描写的“种豆南山下”、“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等躬耕自食、与山野农夫亲切交往的场景,在王维的诗中很少见。更大程度上,王维只是一位乡村生活的旁观者。
篇4:王维《渭川田家》诗词鉴赏
王维《渭川田家》诗词鉴赏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韵译】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赏析】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不是吗?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徬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即是说,有我之境中,诗人以情观物,使外物带上自己的情感色彩;无我之境中,诗人与所描写之物浑然一体,达到了物我不分、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王维的《渭川田家》诗中,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从而为我们营造出了一种宁静闲适而略带忧伤的意境氛围。
前两句“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就是一幅绝佳的田园晚景图。诗人没有对傍晚的乡村做全面、细致的描绘,而是仅仅做了一个整体的勾勒,截取了傍晚乡村中的一个画面,给人一种温和恬静的感觉。夕阳的余晖笼罩了小小的村落,牛羊穿过窄窄的巷子各自回家,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画面,没有任何雕琢、修饰成分,完全是随口吟出。但是,它所引发的情感是丰富的、深刻的。上句对乡村景色的整体勾勒给人一种家的感觉。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描写乡村风物的诗句,傍晚家家户户做饭的炊烟袅袅升起,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的'家,联想到朴实亲切的乡村生活。下句“穷巷牛羊归”引发的是一种归属感,《诗经· 王风》“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这里抒发了妇女对在远方服役的丈夫的殷切思念,希望丈夫早日回来。《诗经》中的情感与这首诗的情感有相通之处,即对漂泊生活的厌倦和对安定、宁静生活的一种向往。以上两句用白描的手法体现了一种质朴悠远的自然生活之美。而到了下边两句,诗人的笔触由物到了人,表现了一种亲切和谐的人性之美,一个老人拄着拐棍在门口张望,等待在外放牧的儿童的归来,还有比这种自然流露的亲情更美好的东西吗?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理想社会就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动画面,而在王维的诗中则把这种画面变成了老人对孩童的殷殷关切之情,这样就更加能够打动人心了。
再后边两句与开头四句大致一样,也是描画自然先景物再写人物,但情感上比前四句更进一步。“雉 麦苗秀”一句意本潘岳《射雉赋》“麦渐渐以擢芒,雉鷕鷕而朝鸲”。王维在这里用了一个“秀”字来代替“擢芒”因为“秀”字没有“擢芒”那样强烈的攻击性,而是在朴素中蕴含着一股生命的张力。“田夫”两句写人,已不仅再是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亲情,而是人与人之间普遍的一种亲切、平等、相互关怀的情感。以上八句纯是客观地摹写乡村生活,诗人的情感没有直接体现在字面上,诗人与景物融为一体,而没有以清观物、以我感物,故为无我之境。但到了最后两句,诗人就站出来了,他没有借助任何景物,而是对上述景物所触发的情感进行了直接地抒发和表达,这种情感在这两句中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即此羡闲逸”,这一句本身就在告诉我们诗人站出来了,而且很明确地说自己羡慕这种闲逸的生活,但诗人又不能实现这种过闲适生活的愿望,所以只能“怅然吟式微”。“式微”语出《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式”是句首发语词。“微”有多种解释,一说“犹衰,再言之衰之甚也”,就是指每况愈下;一说指天黑,在这里这两种解释都讲得通。可以认为作者在说自己境况越来越不好,想辞官归隐,也可以认为是天黑了,与前文斜阳相照,又有幽隐暧昧之意。总之,是表达了一种欲求而不得的心绪。
另外,浑成是本诗在意境构造上的一大特色。中国诗歌中有很大部分诗是靠全诗营造的整体意境取胜的。对这一部分是不能单独摘出其中的一句或某些字来鉴赏的,否则就破坏了这首诗的意境。这种诗其实有古已有之,比如像《古诗十九首》,像陶渊明的多数诗篇,并不是说这些诗不做修辞,而是这一类诗人在写诗时没有把力量重点放在炼字炼句上,而是放在了意境的营造上。我们在读这首诗时,没有感觉多少绝妙的句子让人为之一震,不似“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诗句,但是在质朴的文字背后可以感到有一股真情在流动,这才是诗歌最动人的地方之一——感发的力量这首诗的情感流动是渐强的,先是平静闲适,然后是羡慕,最后才是“怅然”。但这首诗总体上是温柔质朴的,不像李白那种潇洒狂放不受拘束的感情,而是一种有节制的感情。
篇5:王维《渭川田家》诗歌鉴赏
王维《渭川田家》诗歌鉴赏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不是吗?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徬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篇6:《渭川田家》王维唐诗鉴赏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篇7:《渭川田家》王维唐诗鉴赏
这是王维田园诗的名篇。抒写诗人对闲逸的田家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自己急欲弃官归隐的意愿。
全篇以“归”为主旨,以“闲逸”为基调,把初夏傍晚农村中的各种寻常景象贯串起来,构成一幅乡村晚景图。诗一开篇,描写夕阳斜照村落,渲染暮色苍茫的气氛,接着,诗人就点出一个“归”字,描写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穷”虽是修饰“巷”字,但却暗示:诗人正站在村口,深情地望着牛羊在斜光和暮色中从田野结群归来,并一直目送它们没入深深的村巷之中。接着,诗中又写一位慈祥老人,拄着拐杖,倚在柴门边,正迎候放牧归来的小孩。诗人对着暮色笼罩的田野沉思,忽然听到野鸡的欢鸣声。麦子吐华了,野鸡大概也在呼唤配偶吧?放眼桑林,桑叶稀少,蚕儿已吐丝作茧,进入了休眠状态,它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了。农人们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相遇,亲切交谈,简直是乐而忘返呢。这些画面看似散漫无序,其实无不紧扣着一个“归”字,无不洋溢着一种宁静闲逸的情调。这自然要触动仍浮沉于宦海极度苦闷与失意的诗人,使他一方面由衷地羡慕起这种闲适安逸的田园生活,另一方面,更为自己仍傍徨中路、未能找到人生归宿而惆怅感慨。诗的结尾,诗人怅然吟起《式微》,借“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诗句,表达自己急欲归隐的心情。妙的是这“式微,胡不归”的诗句又扣紧了黄昏和归家的意蕴,与首联前后映照,从而使全篇写景与抒情,意象与意象,开头、篇中和结尾紧密交融,契合无间,意境浑然一体。
诗中描写的各种意象和画面,如牛、羊、雉、蚕、麦苗、桑叶,是农村中常见的`禽畜和作物;墟落、穷巷、荆扉,是农村的普通景物环境;而野老倚仗,牧童晚归,田夫荷锄,村头絮语,又都是农村平常的人事活动。诗人运用白描手法,以自然而精炼、朴质面清新的语言将这些意象画面平实地一一展现出来,从而荡漾着亲切的人情味,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诗情画意。
联系诗人的一生,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以自己心目中理想化的农村,反衬官场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污浊,以农村中的宁静闲逸,反衬自己宦海沉浮的孤独、苦闷,以农村中的人和物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的独无所归。
篇8:王维《渭川田家》诗词鉴赏
王维《渭川田家》诗词鉴赏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韵译】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赏析】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不是吗?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徬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即是说,有我之境中,诗人以情观物,使外物带上自己的情感色彩;无我之境中,诗人与所描写之物浑然一体,达到了物我不分、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王维的《渭川田家》诗中,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从而为我们营造出了一种宁静闲适而略带忧伤的意境氛围。
前两句“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就是一幅绝佳的田园晚景图。诗人没有对傍晚的乡村做全面、细致的描绘,而是仅仅做了一个整体的勾勒,截取了傍晚乡村中的一个画面,给人一种温和恬静的感觉。夕阳的余晖笼罩了小小的村落,牛羊穿过窄窄的巷子各自回家,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画面,没有任何雕琢、修饰成分,完全是随口吟出。但是,它所引发的情感是丰富的、深刻的。上句对乡村景色的整体勾勒给人一种家的感觉。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描写乡村风物的诗句,傍晚家家户户做饭的炊烟袅袅升起,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的家,联想到朴实亲切的乡村生活。下句“穷巷牛羊归”引发的是一种归属感,《诗经· 王风》“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这里抒发了妇女对在远方服役的丈夫的殷切思念,希望丈夫早日回来。《诗经》中的情感与这首诗的情感有相通之处,即对漂泊生活的厌倦和对安定、宁静生活的一种向往。以上两句用白描的手法体现了一种质朴悠远的自然生活之美。而到了下边两句,诗人的笔触由物到了人,表现了一种亲切和谐的人性之美,一个老人拄着拐棍在门口张望,等待在外放牧的儿童的归来,还有比这种自然流露的亲情更美好的东西吗?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理想社会就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动画面,而在王维的诗中则把这种画面变成了老人对孩童的殷殷关切之情,这样就更加能够打动人心了。
再后边两句与开头四句大致一样,也是描画自然先景物再写人物,但情感上比前四句更进一步。“雉 麦苗秀”一句意本潘岳《射雉赋》“麦渐渐以擢芒,雉鷕鷕而朝鸲”。王维在这里用了一个“秀”字来代替“擢芒”因为“秀”字没有“擢芒”那样强烈的攻击性,而是在朴素中蕴含着一股生命的张力。“田夫”两句写人,已不仅再是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亲情,而是人与人之间普遍的一种亲切、平等、相互关怀的情感。以上八句纯是客观地摹写乡村生活,诗人的情感没有直接体现在字面上,诗人与景物融为一体,而没有以清观物、以我感物,故为无我之境。但到了最后两句,诗人就站出来了,他没有借助任何景物,而是对上述景物所触发的情感进行了直接地抒发和表达,这种情感在这两句中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即此羡闲逸”,这一句本身就在告诉我们诗人站出来了,而且很明确地说自己羡慕这种闲逸的生活,但诗人又不能实现这种过闲适生活的愿望,所以只能“怅然吟式微”。“式微”语出《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式”是句首发语词。“微”有多种解释,一说“犹衰,再言之衰之甚也”,就是指每况愈下;一说指天黑,在这里这两种解释都讲得通。可以认为作者在说自己境况越来越不好,想辞官归隐,也可以认为是天黑了,与前文斜阳相照,又有幽隐暧昧之意。总之,是表达了一种欲求而不得的心绪。
另外,浑成是本诗在意境构造上的一大特色。中国诗歌中有很大部分诗是靠全诗营造的整体意境取胜的。对这一部分是不能单独摘出其中的一句或某些字来鉴赏的,否则就破坏了这首诗的意境。这种诗其实有古已有之,比如像《古诗十九首》,像陶渊明的多数诗篇,并不是说这些诗不做修辞,而是这一类诗人在写诗时没有把力量重点放在炼字炼句上,而是放在了意境的营造上。我们在读这首诗时,没有感觉多少绝妙的句子让人为之一震,不似“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诗句,但是在质朴的文字背后可以感到有一股真情在流动,这才是诗歌最动人的地方之一——感发的力量这首诗的情感流动是渐强的,先是平静闲适,然后是羡慕,最后才是“怅然”。但这首诗总体上是温柔质朴的,不像李白那种潇洒狂放不受拘束的感情,而是一种有节制的感情。
《渭川田家》原文及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渭川田家》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句】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出处】唐·王维《渭川田家》。
【译注】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全诗】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末夏初渭河流域农村农家薄暮景致。面对农家安闲的生活,诗人顿生羡慕之情。
全诗共十句,用笔似信手拈来,却形象之极,读来眼前如一段电影画面在徐徐滑过。“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用的是一组远景镜头对这幅农家晚归图刻画了一个总的背景。温暖的夕阳笼罩着小小的村庄,仿佛给小村披上了一层暖暖的柔纱,远远地可以看见有人赶着牛羊归来,隐入小巷深处。镜头慢慢地推近,便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望着远方,等着放牧的孙儿归来。接着镜头平移,我们看到绿油油的麦苗正在抽穗,而蚕儿成眠桑叶已经稀疏。这时,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鸡的啼叫,田埂上,农夫们扛着锄头回来了,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说着絮絮闲话。而不远处,一位诗人正看着他们,惆怅地摇头感慨。
诗人为何会油然而生惆怅之心呢?这得联系诗人写作这首诗的背景。王维早年在政治上接近张九龄,倾向进步,但自开元二十四年(736)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后,王维深感在政治上无依无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信步来到田野,看到这样一幅农家晚归图,看到农家的生活是如此安然闲逸,而自己在仕途上却是坎坷波折,身心俱疲,不由得又陡生羡慕之心,退隐之念。
《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反复复地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巧妙地化用《式微》篇名入诗,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念,表现含蓄但又蕴味深远。
全诗前八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最后以“式微”暗扣第二句“穷巷牛羊归”的“归”字,首尾呼应,情景交融。
拓展:王维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王右丞集笺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拥有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王维《渭川田家》译文及鉴赏】相关文章:
5.渭城曲王维
6.王维:渭城曲
7.羔裘》译文及鉴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