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王维《归嵩山作》诗歌鉴赏

王维《归嵩山作》诗歌鉴赏

2024-10-24 08:19:4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jusk92016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王维《归嵩山作》诗歌鉴赏,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王维《归嵩山作》诗歌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维《归嵩山作》诗歌鉴赏

篇1:王维《归嵩山作》诗歌鉴赏

王维《归嵩山作》诗歌鉴赏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篇2:《归嵩山作》王维唐诗鉴赏

这首诗抒写诗人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回乡的车马缓缓前进,悠然自得。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形态,传达出诗人归山出发时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 第四句“暮禽相与还”

承“长薄”,这两句又承“车马去闲闲”而来。这里移情及物,赋予“流水”和“暮禽”人格化,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流在汩汩流淌,晚归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似乎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实则体现诗人归山时悠然自得的心情,同时寓有诗人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 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

之意,暗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因而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还是寓情于景。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诗人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表现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炼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表明到达归隐地,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暗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此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触,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诗人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转恬静淡泊。

说明诗人对辞官归隐既向往又愤激不平,又难以释怀的心境。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却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而又有精巧蕴藉之妙。

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篇3:王维——《归嵩山作》

【年代】:唐

【作者】:王维——《归嵩山作》

【内容】: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作者】

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

【注释】:

闲闲:从容貌。

迢递:远貌。

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赏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王维是唐代第一等高手。他擅长写景,更善于写情,写恬静的闲适之情。诗中只“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两句,就把这种境界写得淋漓尽致。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篇4:王维《归嵩山作》赏析

关于王维《归嵩山作》赏析

【年代】:唐【作者】:王维——《归嵩山作》【内容】: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作者】 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

【注释】:闲闲:从容貌。迢递:远貌。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赏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王维是唐代第一等高手。他擅长写景,更善于写情,写恬静的闲适之情。诗中只“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两句,就把这种境界写得淋漓尽致。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篇5:王维《归嵩山作》赏析

《归嵩山作》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通过描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恬静淡泊的闲适心情。

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尾联写山之高,点明作者的归隐地点和归隐宗旨。全诗质朴清新,自然天成,尤其是中间两联,移情于物,寄情于景,意象疏朗,感情浓郁,诗人随意写来,不见斧凿之迹,却得精巧蕴藉之妙。

篇6:王维《归嵩山作》赏析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赏析:

开元二十二年(734)秋,诗人辞官归隐嵩山。沿途欣赏了秋日美丽的风光。观暮鸟归还而坚定对归隐的决心,因为见到秋日荒城古渡的萧瑟而倍感落寂低沉。诗人唯觉只有归隐才能保持自己的高洁,低落的情绪又归于平和。这细微心情的变化和沿途见到的风景紧密联系,可谓景情交融。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首联写自己归隐出发时的情形,表现了诗人准备归隐时悠闲安适的心态。清清的流水围绕着茂盛的草丛。这句诗写诗人所见,接下来的内容写了诗人自己的感受:车马悠闲得走在行进的路上。这一句照应题目中的“归”字。车马怎有“闲闲”的感觉,这不过是诗人内心感受的一种表现。诗人决心归隐,远离那官场的是是非非,不禁顿时觉得悠闲自在,轻松自由。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托物寄情,写自己归隐的决心。诗人归隐之心如滚滚东流之水一去不回,又如禽鸟归巢之心日暮知归。诗人自己感觉到这也正到了自己要归隐的时候了。既表明了自己归隐时的坦然,又表自己归隐的决心。这句诗化用了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方面用诗中的.意境表示自己归隐之心,另一方面表达自己决心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诗句中暗示了自己对仕途的失望和对当时现实的厌倦。

颈联以情寓景,借景抒情。荒城、古渡、夕阳、秋山,这些具有萧瑟共性的景物,好像突然触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自己对前景的失望和对官场的厌倦更加的沉重了。尾联承接前面的感情趋势,交待自己决心到嵩山安家落户,归隐谢客。迢递,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这里暗示诗人从此与世隔绝,不问世事。闭关,不仅有关门的动作,还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到这里为止,诗人那稍稍起伏的心情又转为平淡。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的变化。在归隐的途中,诗人面对一片秋景,写诗抒怀,显示出诗人归隐的闲适,也表现了他归隐的决心。虽然秋色也曾一度使他感到了凄清,但很快他就调适过来,趋于淡泊恬静。诗人面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这也正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本来闲适的心情为何见到了萧瑟黯淡的景物而感到凄凉的原因。整首诗没有任何修饰,随意写来,情真意切,平淡自然,不着痕迹。

篇7:王维《归嵩山作》赏析

王维《归嵩山作》赏析

简介 王维 (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 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注释] ①薄:草木交错曰薄。去:行走。闲闲:悠闲。 ②递:形容遥远。且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这里有闭门谢客之意。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通过描写途中所见景色抒写了作者细微复杂的心情。退隐是一件闲适的事,流水、归鸟也同我回来隐居的心情一样。回来了, 闭门谢客,余生清闲,何等自在。但作者也透露了一丝失意、无可奈何的情绪,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全带凄凉之意。全诗层次清楚,从离去到沿途所见,直到归 来,作者抓住一些典型景色描写,表达自己的心境。全诗意境优美,易引发人的想象。 写归隐后的闲居生活,王维是唐代第一等高手。他擅长写景,更善于写情,写恬静的闲适之情。诗中只“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两句,就把这种境界写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 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 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 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 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 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 “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 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 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 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篇8:《归嵩山作》古诗鉴赏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题解

嵩山,五岳之一的“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开元九年(721),二十一岁的王维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同年即受人牵连,被贬济州。五年后辞官离开济州,后回长安闲居。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王维已闲居长安五年。这年秋,他先赴洛阳,献诗中书令张九龄,希求汲引,随即归隐嵩山。一边干谒进取,一边归隐,这也是当时的常例。

句解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带”,围绕。“薄”,草木丛生之地。首句化自陆机《君子有所思行》:“曲池何湛湛,清川带华薄。”清澈的河川围绕着一片草木丛生的长长的沼泽地,归去的车马就从这里缓缓前行了。

诗人写归山,却是从川写起。车马“闲闲”,显出诗人从容的心情,似乎这次的归隐,是他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景象。诗人并不是被逼出走,落荒而逃,也不是愤然离去。正是这种从容的心境,才使诗人在出发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河水长流、草木繁生的平和清静之景。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流水好像懂得“我”的心意,缓缓地流淌着,陪“我”前行;黄昏中鸟儿飞回草木茂盛的沼泽,伴“我”一道回家栖息。“流水”、“暮禽”都被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有人的感情:怕诗人路上孤单,与诗人结伴同归。

有流水和鸟儿的陪伴,诗人悠然自得。但归途漫漫,仍不免孤单。渐渐地,他的心绪开始低沉,这时的他看到: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秋天的山林。诗人缓缓而行,沿着清川,经过荒城、古渡,在夕阳西下时来到了秋意浓浓的嵩山。归途中会遇到很多东西,诗人独独选择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充满凄凉色彩的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当归隐之地嵩山渐渐就在眼前,诗人心中开始生出一股抑制不住的悲凉。

虽然决意归隐,但终究是失望而归,失落而归。回顾王维前三十多年的经历,并不得意。虽少年得志,却屡经曲折;人近中年,却青春赋闲。曾经的豪情壮志,如今的黯然收场,怎么不叫人心生悲凉?王维之前也曾在诗里劝慰友人孟浩然归居田园:“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送孟六归襄阳》)但对于王维这样一个想象着“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不遇咏》)的人而言,再怎么平抑心情,也无法全然超脱地面对这次的归隐。

然而,诗人已经到了嵩山,心情不再平静的他到底该如何是好?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迢递”,形容山高远的样子。“闭关”,闭门。隐居的家在高高的嵩山下,如今回来了,就关上门吧。闭门既是谢客,更是要让自己静心独处,不问世事。诗人的情绪在这时又趋向平和,他说服自己,相信着嵩山将能还给他一片宁静的内心。

事实上,王维隐居嵩山的时间并不长。次年,他即在张九龄的荐举下出任右拾遗,结束了这次短暂的隐居生活。

评解

这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描述,既可以领略到归途中的景色变幻,也能隐约感觉到诗人感情的变化:由安详从容,到悠然自得,到孤单悲凉,到平静淡泊。这说明诗人的此番归隐,既有心向往之,闲适怡然的一面,又有郁郁不平,无可奈何的一面。

《唐诗品汇》将王维的五律列为正宗,并在收录此诗时引述了元人方回的评语:“闲适之趣,淡薄之味,不求工而自工者,此也。”全诗质朴清新,自然天成。尤其是中间两联,三四句移情于物,意象疏朗,五六句寄情于景,感情浓郁。诗人随意写来,不见斧凿之迹,却得精巧蕴藉之妙。

篇9:唐诗:归嵩山作鉴赏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写翻译 写翻译写赏析 写赏析纠错 纠错分享 评价:很差较差还行推荐力荐

相关翻译

写翻译 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注释⑴嵩山:五岳之一,称中岳,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⑵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

相关赏析

写赏析 写赏析

评析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

创作背景

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中,唐玄宗常住东都洛阳,所以王维从济州(今山东省济宁市)贬所返回后,在洛阳附近的嵩山也有隐居之所。这首诗就是他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回嵩山时所作的。...

作者介绍

王维

王维 王维(7-761年,一说6—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篇10:《归嵩山作》古诗词鉴赏

【注解】:

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

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

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

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评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篇11:《归嵩山作》古诗词鉴赏

原文: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注释

⑴嵩山:五岳之一,称中岳,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

⑵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清:一作“晴”。川:河川。带:围绕,映带。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

⑶去:行走。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⑷暮禽:傍晚的鸟儿。禽:一作“云”。相与:相互作伴。

⑸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临:当着。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⑹迢递:遥远的样子。递:形容遥远。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

⑺且:将要。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闭:一作“掩”。

【王维《归嵩山作》诗歌鉴赏】相关文章:

1.王维——《归嵩山作》

2.王维诗词《归嵩山作》的诗意赏析

3.送杨山人归嵩山的唐诗鉴赏

4.王维《酬张少府》诗歌鉴赏

5.王维《山中》鉴赏

6.春中田园作-诗歌鉴赏

7.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

8.王维《相思》唐诗鉴赏

9.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歌鉴赏

10.送杨山人归嵩山赏析-送杨山人归嵩山答案

下载word文档
《王维《归嵩山作》诗歌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