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岁暮归南山
“allmi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古诗鉴赏岁暮归南山,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古诗鉴赏岁暮归南山,欢迎阅读分享。
篇1:古诗鉴赏岁暮归南山
古诗鉴赏岁暮归南山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
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
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开元十六年(728),四十岁的孟浩然赴长安应进士举落第,心情很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修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负诗名。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心绪极端复杂。他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便发作,只能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
北阙休上书,实际上传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之意。但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流露出。南山归敝庐可见只是出于无奈。
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表面上写自己因为无才被明君嫌弃,实际上孟浩然不但是饱学之士,更有匡世济国的.报负,一直自恃甚高,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认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因此,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词,不排除含有谀美的用意,说明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
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口中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表达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发现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自然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形象地传达出了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正是因为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既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又使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何等相似!虚字更是语意双关,既表现客观环境的空虚,又表现诗人自己心中的空虚感。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语意双关,逐层递进,形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篇2:唐诗鉴赏《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唐诗鉴赏《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岁暮归南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
⑴岁暮:年终。南山:唐人诗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隐居题。这里指作者家乡的岘山。一说指终南山。
⑵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⑶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⑷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明主:圣明的国君。
⑸多病:一作“卧病”。故人:老朋友。疏:疏远。
⑹老:一作“去”。
⑺青阳:指春天。逼:催迫。岁除:年终。
⑻永怀:悠悠的思怀。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寐:一作“寝”。
⑼虚:空寂。一作“堂”。
【白话译文】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创作背景】
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大约在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赏析】
此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起首二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三、四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却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富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篇3:孟浩然唐诗鉴赏《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唐诗鉴赏《岁暮归南山》
《岁暮归南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解
1、北阙:《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
2、青阳句:意谓新春将到,逼得旧年除去,青阳:指春天。
3、虚:空寂。
译文
我已停止在宫廷北门请求谒见,
归隐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草庐。
因为我缺少才干方被明主遗弃,
由于我穷途多病故友往来渐疏。
时光流逝头上的白发催人衰老,
岁月无情新春逼迫着旧岁消除。
胸中常萦怀愁绪彻夜不能入寐,
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
赏析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诗人到长安应试落第,心情很苦闷。他自恃文章好,又得到王维、张九龄的延誉,颇有声名,以为可以仁途畅达。不料落第,使他大为苦恼,只好归隐。《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王维曾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命其出,并问其诗,浩然乃自诵所作,至“不才明主弃”句,玄宗日: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起首二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三、四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
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读来韵味无穷。
文学鉴赏
此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起首二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三、四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却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富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篇4: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诗歌鉴赏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诗歌鉴赏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 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 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约在开元十六年(728),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他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何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怎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何等相似!“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数意,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相传,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 (《唐摭言》卷十一)可见此诗尽管写得含蕴婉曲,玄宗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结果,孟浩然被放还了。封建社会抑制人才的现象,于此可见一斑。
篇5:《岁暮归南山》孟浩然唐诗鉴赏
《岁暮归南山》孟浩然唐诗鉴赏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解:
1、北阙:《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
2、青阳句:意谓新春将到,逼得旧年除去,青阳:指春天。
3、虚:空寂。
译文:
我已停止在宫廷北门请求谒见,
归隐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草庐。
因为我缺少才干方被明主遗弃,
由于我穷途多病故友往来渐疏。
时光流逝头上的'白发催人衰老,
岁月无情新春逼迫着旧岁消除。
胸中常萦怀愁绪彻夜不能入寐,
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
赏析: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诗人到长安应试落第,心情很苦闷。他自恃文章好,又得到王维、张九龄的延誉,颇有声名,以为可以仁途畅达。不料落第,使他大为苦恼,只好归隐。《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王维曾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命其出,并问其诗,浩然乃自诵所作,至“不才明主弃”句,玄宗日: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起首二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三、四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
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读来韵味无穷。
篇6:岁暮归南山古诗阅读答案
岁暮归南山古诗阅读答案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 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注] ①该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
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
③青阳:指春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
B.颔联中“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C.本诗颔联写出因为自己生病,故友疏远、明主见弃的凄凉之景。
D.尾联“催”“逼”二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不遇明主白发早生的愤慨和激愤。
E.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在辗转反复、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表达了一腔怨悱之情。
2.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 (5分)AD(解析:A“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错误,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D.“表达出诗人不遇明主白发早生的愤慨和激愤”错误,是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2. (6分)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紧扣“意境”,描述意境,2分)这句诗以景结情,语意双关,(指出手法,2分)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客观描写,也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极有韵致。(紧扣“深妙”,分析意境的含意与作用,2分)
说明方法分类和作用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4.列数字: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5.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语文第一单元重要知识点复习
⑴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曹操《观沧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近体诗、散曲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修辞方法:比喻、比拟
⑶词性:名词
⑷表现手法:联想与想象
⑸文章开头的结构作用[开篇点题,领起下文]、关键词句以及精彩语句的赏析与理解、人称的变换(《雨的四季》)
⑹朗读的方法:重音与停连
重点词语:【春】朗润 赶趟儿 吹面不寒杨柳风 酝酿 宛转 黄晕 一年之计在于春 花枝招展 嗡 卖弄 喉咙 应和 嘹亮 烘托 静默 风筝 抖擞 健壮 呼朋引伴(划线词语在教材中有书下注解)[书下注解中“重音、停连”这两个词语来自课后题题干]
篇7:岁暮归南山古诗阅读答案
xxxxxBxxxxx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 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注] ①该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
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
③青阳:指春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
B.颔联中“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C.本诗颔联写出因为自己生病,故友疏远、明主见弃的凄凉之景。
D.尾联“催”“逼”二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不遇明主白发早生的愤慨和激愤。
E.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在辗转反复、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表达了一腔怨悱之情。
2.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 (5分)AD(解析:A“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错误,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D.“表达出诗人不遇明主白发早生的愤慨和激愤”错误,是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2. (6分)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紧扣“意境”,描述意境,2分)这句诗以景结情,语意双关,(指出手法,2分)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客观描写,也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极有韵致。(紧扣“深妙”,分析意境的含意与作用,2分)
说明方法分类和作用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4.列数字: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5.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语文第一单元重要知识点复习
⑴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曹操《观沧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近体诗、散曲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修辞方法:比喻、比拟
⑶词性:名词
⑷表现手法:联想与想象
⑸文章开头的结构作用[开篇点题,领起下文]、关键词句以及精彩语句的赏析与理解、人称的变换(《雨的四季》)
⑹朗读的方法:重音与停连
重点词语:【春】朗润 赶趟儿 吹面不寒杨柳风 酝酿 宛转 黄晕 一年之计在于春 花枝招展 嗡 卖弄 喉咙 应和 嘹亮 烘托 静默 风筝 抖擞 健壮 呼朋引伴(划线词语在教材中有书下注解)[书下注解中“重音、停连”这两个词语来自课后题题干]
篇8:岁暮归南山古诗词
岁暮归南山古诗词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写翻译 写翻译写赏析 写赏析纠错 纠错分享 评价:很差较差还行推荐力荐
相关翻译
写翻译 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注释⑴岁暮:年终。南山:唐人诗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隐居题。这里指作者家乡的岘山。一说指终南山。⑵北阙:皇...
相关赏析
写赏析 写赏析
鉴赏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
创作背景
约在公元728年(唐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据《新唐...
作者介绍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古诗鉴赏岁暮归南山】相关文章:
3.古诗鉴赏
4.江南古诗鉴赏
5.古诗春晓鉴赏
6.古诗鉴赏示例
7.蝶恋花古诗鉴赏
8.忆江南古诗鉴赏
9.寒夜古诗鉴赏
10.古诗《咏柳》鉴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