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离骚》预习学案

《离骚》预习学案

2024-01-26 08:50: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燃烧之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离骚》预习学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离骚》预习学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离骚》预习学案

篇1:《离骚》预习学案

《离骚》预习学案

《离骚》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被害的苦闷与矛盾心情,揭露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的政治现实。

《离骚》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语调和感情。

2、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

二、预习检查

1.诵读法,首先音读,读准字音;然后意读,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记忆法,熟记关于屈原的基本文学常识。 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

1、了解屈原生平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

2 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了解“楚辞”

3 楚辞

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4. 正音

苗裔 孟陬 庚寅 揽揆 肇锡 扈 芷 汩 搴 骐骥 申椒 昌被 惮 踵 荃 謇 羌

三、诵读感知,解字译句:

(一)学生“音读”。

1、对照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要利用工具书查对,注意古今读音不 同的字,注意近音字不要混淆,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2、课文诵读。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指名学生朗读,点评。 4、全班齐读课文。

(二)学生“意读”。 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1-6节内容,注意实词的解释。

四、字词探究、巩固提升

1、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2、请解释下列文句中画线的词语。

(1)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2)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3)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5)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6)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7)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的相关作业。

《离骚》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2、了解结构思路。

二、复习巩固

抽生翻译课文。

三、字词解释,翻译句子

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 学生继续看注释理解全诗内容。

1、学习1、2节。 (1)翻译下列句子。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肇锡余以嘉名(特殊句式) (2)概括诗歌内容: 2.学习3-6节 (1)翻译下列句子。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恐年岁之不吾与(特殊句式)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2)概括诗歌内容: 3.学习7-12节 (1)翻译下列句子。 何桀纣之猖披兮 夫唯捷径以窘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唯灵修之故也 。(2)概括诗歌内容:

四、探究练习

1、对下列句中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朕皇考曰伯庸 考:古时对亡父的尊称 B.唯捷径以窘步 捷径:能快捷地达到目的的道路 C.肇锡余以嘉名 肇:始 D.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扈:披 纫:连缀,贯串

2、红色字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B.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C.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D.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3、对句中红色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②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③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④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都不相同

五、知识拓展。写屈原的对联欣赏: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董必武)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 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汨罗江屈原祠)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长沙岳麓山的三闾大夫祠)

六、作业布置

1. 练习册的随堂作业;2. 课文后的全部作业。

拓展阅读:《离骚》赏析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这是一首浪漫主义杰作,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火热的感情,迸发出了異常灿烂的光采。

《离骚》的命名,司马迁解释为“犹离忧也”,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这是汉代人从文字本义所得出的解释。诗里叙述了诗人的所以“遭忧”和反复曲折地表达了他的忧心之深,因此在这首抒情诗里,含有不少叙事的`成分。这首诗几乎可以看作诗人的“自叙传”,它曲折尽情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

这首诗可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他的家世、出生和他自幼的抱负;第二部分写他在政治上的遭遇;第三部分写他遭受迫害以后的心情,表示他坚持理想,至死不屈;第四部分写女媭劝他不必“博謇好修”,他就向传说中的古帝重华陈辞,正面地说出他的政治理想;第五部分写他在心情抑郁,无可告愬之下,幻想上天入地,寻求了解他的人;第六部分写他的矛盾心情;他问灵氛和巫咸;冀求得到指引,灵氛劝他离开楚国,巫咸劝他留下来再作打算,但环顾楚国政治情形,却又使他失望;第七部分写他幻想离开楚国远游,但终于依恋不舍;第八部分是“乱辞”,表示要以死来殉他的理想。

篇2:《离骚》学案

《离骚》学案

一、文学常识

关于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人。战国末期楚国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诗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代表作:《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其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后人称为“楚辞”,又称为“骚体”。

1953年被称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屈原(中国) 哥白尼(波兰)

莎士比亚(英) 但丁(意大利)

关于楚辞。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地”,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二、基础积累

1.识字记音。

苗裔( ) 孟陬( ) 辟芷( ) 宿( )莽 骐( )骥( ) 驰骋( )

2.识记字形。

孟陬 苗裔 嘉名 骐骥 皇舆 弃秽 险隘 幽昧 谗言 驰骋

三、通假字

1.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2.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3.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四、词类活用

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2、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3、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4、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五、特殊句式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肇锡余以嘉名

六、夯实基础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该词语

⑴ 苗裔:

⑵ 孟陬:

⑶ 揆:

⑷ 肇:

⑸ 重:

⑹ 扈:

⑺ 辟芷:

⑻ 汩:

⑼ 搴:

⑽ 阰:

⑾ 骐骥:

2、辨析下列加横线的词的含义:

① 惟庚寅吾以降

② 肇锡余以嘉名

③ 又重之以修能

④ 纫秋兰以为佩

⑤ 乘骐骥以驰骋兮

⑥ 长太息以掩涕兮

① 帝高阳之苗裔兮

② 又重之以修能

③ 恐年岁之不吾与

④ 夕揽洲之宿莽

⑤ 恐美人之迟暮

3、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

① 惟庚寅吾以降

译文:

② 恐年岁之不吾与:

译文:

③ 又申之以揽茞

译文:

[阅读能力迁移训练]

1、朗读屈原《离骚》结尾“乱曰”部分并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离骚(节选)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注解:彭咸:传说是殷代贤臣,因为讽谏君主不被听从,投水自尽。

(1)解释下列词语

已: 故都: 美政:

(2)“国无人莫我知兮”一句属什么句式类型,试解释这一诗句。

(3)翻译“既莫足与为美政兮”一句。

(4)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阅读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解释下列词语。

方正: 穷: 信 :

约: 微: 廉:

3.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是:

②“离骚”的含义是:

③屈原用“离骚”为其作品命名的原因是:

4.翻译下列语句: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②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③濯淖汙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课外拓展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

2《离骚》中的名句: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3《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

4表现其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句子是: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表现其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6表现其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7表现其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篇3:《离骚》导学案

有关《离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课文;

2.能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富有感情的句子;

3.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2、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法指导】

运用诵读法,掌握难字读音、理解难字词义和体味感情丰富的句子。

【知识链接】

1、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_____,字____。战国时期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等。

2、《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诗。“离骚”,即“________”的意思。《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3、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就用“骚”来指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学习过程】

一、诵读。

1、诵读要求:读出语气与节奏;读出诗人爱国忧民情怀。

2、诵读提示:①骚体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②每一整句中间的“兮”字,标明气息吐放,“兮”字前半句,聚集运气,蓄势以待发。“兮”字后半句,是将前半句蓄势待发之气吐出;所以,一般地,前半句较为舒缓平和,后半句要做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修姱謇()谇()蕙纕()揽茞()

谣诼()忳()偭()侘傺()溘死()鸷鸟()

方圜()攘诟()芰荷()裳()岌岌()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措”,措施)忳郁邑余侘傺兮(“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圆”)进不入以离尤兮(“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彰”,明显)延伫乎吾将反(“返”,返回)

(3)古今异义

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古义:上衣为衣,下衣为衣今义:衣服)

2、怨灵修之浩荡乎(古义:荒唐,没有推测今义:水势大,泛指广阔或壮大)

3、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今义:经济情况不好)

4、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4)解释下列词语。

1、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用法,使?缓行)2、高余冠之岌岌兮(形作动,加高)..

3、固前圣之所厚(形作动,看重,重视)4、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5、哀民生之多艰(形作动,哀伤)6、余虽好修姱以羁兮(名作动,束缚,约束)..

三、品读鉴赏。

(1)表现作者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句子:(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翻译: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2)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翻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

(3)表现作者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翻译: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4)表现作者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句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翻译: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为之死多次我也不后悔。

(5)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句子:(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翻译:长叹一声而掩面拭泪啊,我哀伤百姓生活多灾多难。

(6)表现作者忠贞不移、忠君致治的句子:(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翻译:纵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印受挫而改变的吗?

四、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四

篇4:离骚课文学案

离骚课文学案

《离骚》作为一首长篇抒情叙事诗,它有着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复杂的情感,抓住其主题,才能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领会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4.分析并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习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学习难点】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学法指导】

1.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及利用工具书,疏通标记字词句,进一步熟悉文意。。

2.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揣摩文中表现手法的妙处。

3.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2.《离骚》是“楚辞”名篇,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一篇自叙性的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它结构宏伟,语言优美,构思奇特,辞采绚丽,被称为诗家的绝唱。《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因遭上官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也认为《离骚》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

3.楚辞:指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时所使用的一种诗歌样式,是《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屈原的《离骚》是代表作,因此后人又称之为骚体。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多用“兮”字经助语势,富有抒情万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课前导学】

一、通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

修姱( ) 鞿羁( ) 謇( ) 谇( )

揽茝( ) 诼 偭 ( ) 溘 ( )

诟 ( ) 椒( ) 岌 ( ) 糅 ( ) 昭 ( )

弥 ( ) 朕( ) 规矩 ( ) 蕙纕 ( ) 侘傺( )

二、掌握文中实词的意思、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 忳郁邑余侘傺兮( )

何方圜之能周兮( ) 进不入以离尤兮( )

芳菲菲其弥章( )

2.多义词

固 及

固前圣之所厚( )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

相如固止之( ) 徐公何能及君也(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及行迷之未远(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伏清白以死直兮( )

夫大国,难测也,惧在伏焉( )

降龙伏虎( )

伏其为人( )

3.古今异义词

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 今: )

偭规矩而改错 ( 古: 今: )

固时俗之工巧兮 ( 古: 今: )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 古: 今: )

宁溘死以流亡兮 ( 古: 今: )

长余佩之陆离 ( 古: 今: )

4.词类活用

从以下句子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

长余佩之陆离( )鸷鸟之不群兮( )

苟余情其信芳( )

屈心而抑志兮( ) 伏清白以死直兮( )

5.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等,判断下列句子属于什么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余虽好脩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步余马于兰皋兮()

6.重点句子翻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课堂探究】

一、文章开头四句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四句在文中的作用?

二、本文中多处用到比兴手法,试找出几例并简单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

三、文中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段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前后是否矛盾?

【学后反思】

通过学习以后,你收获了什么?有什么启发或思考?

【达标检测】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加高。长,加长。“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

B.“芳与泽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泽,污浊。昭质, 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亏,亏缺。

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朕 ,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复路,返回原路。之,这里无意义。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虽,即使。惩,惩罚。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

B. 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C.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范围以内驰骋,不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

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要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

篇5:《离骚》的学案

《离骚》的学案

《离骚》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采。下面是《离骚》的学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文学常识

1、屈原,名 ,字 。战国时期 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作有《离骚》、、、等。其中,《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 。

2、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的诗体。因其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后世因将之称为“ ”。又因以《离骚》一篇最为有名,故又称“ ”。

3、在中国文学史上,常常以“ ”、“骚”并称,前者指 ,后者指 。鲁迅先生认为,后者对后代文学的影响,“乃甚或在三百篇上”。

二:知识点梳理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好修姱( )( ) 鞿羁( ) 謇( ) 谇( ) 蕙 ( ) 揽茝( ) 谣诼( ) 偭( ) 忳( ) 侘傺( ) 溘死( ) 鸷鸟( ) 方圜( ) 攘诟( )( ) 延伫( )兰皋( )芰荷( ) 岌岌( ) 杂糅( ) 可惩( )

阅读第一节:

1.解释划线字: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句式特点: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謇朝谇而夕替

3翻译之前解释划横线的字: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梳理本段的思路:

第二节:

怨灵修之浩荡兮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翻译:1.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2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梳理本段的思路:

第三节: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解释并翻译)

固前圣之所厚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 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解释并翻译)

梳理本段思路:

第四节: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翻译: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句式特点及翻译)

梳理本段思路:

第五节: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句式特点及翻译)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句式特点及翻译)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解释并翻译)

梳理本段思路:

第六节: 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翻译: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句式特点及翻译)

梳理本段思路

三.文中花鸟虫鱼各有用意,找出文中的象征义。

四文言字词。

离骚(节选)》中,有12个“以”字,用法灵活、多变。而教学用书上又语焉不详,所以有必要关注这些“以”的用法和意义。

1、①、长太息以掩涕

②、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③、伏清白以死直兮

④、宁溘死以流亡兮

⑤、回朕车以复路兮

⑥、进不入以离尤兮

2、

⑦、既替余以蕙纕兮

⑧、又申之以揽茝

(2)、

⑨、众女嫉余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3)

⑩、竞周容以为度

⑾、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⑿、余独好修以为常

拓展阅读:《离骚》赏析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 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修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篇6:离骚自主学案

离骚自主学案

《离骚》中诗人讴歌理想,追求理想,展开想象,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离骚》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语调和感情。

2、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

二、预习检查

1.诵读法,首先音读,读准字音;然后意读,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记忆法,熟记关于屈原的基本文学常识。 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

1、了解屈原生平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

2 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了解“楚辞”

3 楚辞

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4. 正音

苗裔 孟陬 庚寅 揽揆 肇锡 扈 芷 汩 搴 骐骥 申椒 昌被 惮 踵 荃 謇 羌

三、诵读感知,解字译句:

(一)学生“音读”。

1、对照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要利用工具书查对,注意古今读音不 同的字,注意近音字不要混淆,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2、课文诵读。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指名学生朗读,点评。 4、全班齐读课文。

(二)学生“意读”。 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1-6节内容,注意实词的解释。

四、字词探究、巩固提升

1、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2、请解释下列文句中画线的词语。

(1)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2)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3)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5)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6)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7)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的相关作业。

《离骚》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2、了解结构思路。

二、复习巩固

抽生翻译课文。

三、字词解释,翻译句子

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 学生继续看注释理解全诗内容。

1、学习1、2节。 (1)翻译下列句子。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肇锡余以嘉名(特殊句式) (2)概括诗歌内容: 2.学习3-6节 (1)翻译下列句子。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恐年岁之不吾与(特殊句式)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2)概括诗歌内容: 3.学习7-12节 (1)翻译下列句子。 何桀纣之猖披兮 夫唯捷径以窘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唯灵修之故也 。(2)概括诗歌内容:

四、探究练习

篇7:《离骚》课文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语调和感情。

2、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

二、预习检查

1.诵读法,首先音读,读准字音;然后意读,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记忆法,熟记关于屈原的基本文学常识。 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

1、了解屈原生平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

2 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了解“楚辞”

3 楚辞

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4. 正音

苗裔 孟陬 庚寅 揽揆 肇锡 扈 芷 汩 搴 骐骥 申椒 昌被 惮 踵 荃 謇 羌

三、诵读感知,解字译句:

(一)学生“音读”。

1、对照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要利用工具书查对,注意古今读音不 同的字,注意近音字不要混淆,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2、课文诵读。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指名学生朗读,点评。 4、全班齐读课文。

(二)学生“意读”。 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1-6节内容,注意实词的解释。

四、字词探究、巩固提升

1、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2、请解释下列文句中画线的词语。

(1)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2)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3)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5)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6)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7)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的相关作业。

篇8:《离骚》课文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2、了解结构思路。

二、复习巩固

抽生翻译课文。

三、字词解释,翻译句子

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 学生继续看注释理解全诗内容。

1、学习1、2节。 (1)翻译下列句子。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肇锡余以嘉名(特殊句式) (2)概括诗歌内容: 2.学习3-6节 (1)翻译下列句子。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恐年岁之不吾与(特殊句式)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2)概括诗歌内容: 3.学习7-12节 (1)翻译下列句子。 何桀纣之猖披兮 夫唯捷径以窘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唯灵修之故也 。(2)概括诗歌内容:

四、探究练习

1、对下列句中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朕皇考曰伯庸 考:古时对亡父的尊称 B.唯捷径以窘步 捷径:能快捷地达到目的的道路 C.肇锡余以嘉名 肇:始 D.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扈:披 纫:连缀,贯串

2、红色字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B.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C.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D.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3、对句中红色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②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③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④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都不相同

五、知识拓展。写屈原的对联欣赏: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董必武)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 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汨罗江屈原祠)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长沙岳麓山的三闾大夫祠)

六、作业布置

1. 练习册的随堂作业;2. 课文后的全部作业。

拓展阅读:《离骚》课文简析

第一节:

长声叹息擦拭眼泪啊,哀伤人生多灾多难。我虽然崇尚美德并且约束自己啊,但是我早上进谏而到晚上就被废斥离间。

屈原从事政治活动,是想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他的政治理想接近于儒家,要求统治者“圣哲茂行”,“举贤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楚怀王早期也曾想任用屈原,和他有“成言”,答应屈原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但怀王是一个庸懦无能的人,任用一批佞臣如上官大夫、靳尚之流执政,形成了一个腐朽的统治集团,排斥贤臣,他们伺机陷害屈原。他们对内搜刮无厌,政治腐败;对外贪图小利,听信秦国而和齐国绝交,失去外援,屡次被秦国打败。怀王后来竟听了他们的以谗言。他时刻忧念国家和人民的安危,“长太息以淹涕”,正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

第二节: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离骚》文学赏析

2.屈原《离骚》的教学设计

3.《离骚》公开课教学案

4.离骚自主学案

5.离骚课文导学案

6.《离骚》实用教学设计

7.《离骚》课文节选教学案

8.《离骚》的学案

9.离骚教学案设计

10.《离骚》课文教学

篇9:《离骚》教学案

《离骚》最新教学案

《离骚》通过诗人战斗的历程和悲剧的结局,反映了楚国政治舞台上进步与反动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和反动势力的嚣张。以下是《离骚》最新教学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

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 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 课堂训练。

① 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

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兮

竟周容以为度

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②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⑸ 课文总理。

全诗工13节,26句。前7节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后6节抒发不变初衷之决心。

⑹ 放录音,指导朗读、背诵。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具体研习课文

1、讨论诗人追求的理想:

明确:

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

⑴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⑵ 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⑶ 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习1~7节:

⑴ 这一层作者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的话概括遭贬原因。

⑵ 面对遭贬,屈原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3、研习8~13节:

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据此,有人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妥协了。请同学们朗读后讨论。

三、欣赏品味

1、品味赋的写法: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易于接受。如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品味比的写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请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拓展阅读:《离骚》的艺术成就

一、《离骚》发展了抒情诗的艺术,把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诗歌的主要艺术目标

换句话说,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我形象。《诗经》中的多数作品是抒情诗,奠定了我国抒情诗的基础,培养了我国古典诗以抒情为主的艺术传统。但《诗经》,特别是《诗经》中的民歌,多数是集体创作,它们往往是触景而发,即兴抒情,所塑造的也就是某种特定情形下的人物形象,比较单纯。《离骚》就不同了,它以巨大的篇幅塑造着诗人的自我形象,因此它就有可能全面完整地反映诗人自己的性格、爱好、理想、追求和斗争。我们知道,关于屈原的历史资料留存下来的比较少,我们今天所了解的诗人的形象,甚至于他的生平,主要是根据对他的作品一一首先是《离骚》的研究得出来的在具体的方法上:

1、诗人善于用周围的环境气氛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使之更鲜明突出:

例如诗中写道: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签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齑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这一节里实际上写了三个形象:诗人、党人和荃(或灵修,指楚王),诗人不仅写“余”(我,实即诗人自我)为国家的前途奔走先后和不怕因正直取祸,正面塑造抒情主人公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而且把这个形象放在党人的偷乐、楚王的信谗和反复无常的环境中,让环境去衬托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之更加突出鲜明。再如: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离骚》实用教学设计

2.离骚名师教案

3.离骚教案粤教版

4.屈原《离骚》 教学设计

5.《离骚》教学

6.离骚 节选 教案

7.离骚优秀教案 人教版

8.必修二离骚教学设计

9.屈原《离骚》的教案

10.离骚教学过程设计

篇10:《离骚》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及人格节操。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4.掌握文言诗词、虚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知识链接】

一、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二、《楚辞》及“楚辞体”

《楚辞》一书是西汉刘向辑录的战国时期楚国诗歌总集。《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散发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

“楚辞体”:亦称骚体诗,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三、《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学习步骤】

活动一:整体把握。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苗裔()孟陬()揆()肇()汩()搴阰()

2、按习惯,《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为一节,课文24句为《离骚》的前六节。这六节根据内在的逻辑关系又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可以分为三部分。

活动二:研读文本。

(一)研读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2.写这几点分别有什么作用?

(二)研读第二部分。

“纷吾既有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三)研读第三部分。

1.第13—20句“焦虑之情,忧患之意,溢于言表”,作者为什么会表现出“焦虑之情,忧患之意”呢?

2.第2l一22句“上句词直,下句意婉”,你是怎么理解的?

3.第23—24句“崇仰真理,当仁不让。强烈的道德觉醒”,你是怎么理解的?

四、简析艺术手法。

《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五、拓展思考

你赞成屈原的沉江的举动?

【课堂小结】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司马迁称:“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我们的课文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特点,短短的.24句,我们看到了屈原对高尚品格和美好才能的追求,看到了他对楚国的无比忠诚和责任感。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屈原,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离骚》预习学案】相关文章:

1.离骚教学案设计

2.课文羚羊木雕预习指导学案

3.八年级下册语文部分预习学案

4.七年级上册语文春预习学案

5.初二语文上册7课背影预习学案

6.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预习导学案

7.预习

8.离骚赏析

9.《离骚》阅读赏析

10.离骚语言特点

下载word文档
《《离骚》预习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