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高雅与通俗》阅读题目及答案
“yexiaolin0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漫话高雅与通俗》阅读题目及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漫话高雅与通俗》阅读题目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漫话高雅与通俗》阅读题目及答案
《漫话高雅与通俗》阅读题目及答案
①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京剧被归为“高雅艺术”;由此类推,越剧、沪剧、锡剧、黄梅戏等等势必亦将归于“高雅”。不久以前,还见到有的报道把苏州评弹归为“高雅艺术”;那么,如评书、大鼓等各种地方曲艺也就都将归入“高雅”之列了。
②然而,从中国戏曲发展的实际来看,这些艺术之所以曾经大为兴盛,并非因为今人所谓的“高雅”,而恰恰是因为它们通俗。唯通俗才能赢得广大观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杨小楼在天津演了一出《金钱豹》,街头巷尾的顽童便纷纷学喊“闪开了”。戏曲艺术是通俗的,然而却雅俗共赏。所以苏州评弹虽为地道的通俗艺术,但却不乏高人雅士成为“书迷”。
③“高雅——通俗”的分类之所以概括不确、不大说得通,主要因为在逻辑上这个分类并未依据同一个标准,因而其外延有可能多所重合,并且使分类不周延。比如说把一群马分为公马与母马,这是可以的,因为这是根据同一个标准(性别)来分的;倘若分为公马与白马,这就不可以,因为公马同时可以是白马,又无法包含母马中的非白马。就文学艺术的品种而言,高雅的创作可以表现为通俗,通俗的创作可以包蕴着高雅,因而往往外延重合。再者,那些既不高雅、也不通俗的作品在分类中却没有着落。与高雅对立的概念不是今人所谓的“通俗”,而是低俗、庸俗与恶俗。不能因为“通俗”一词“不幸”带了一个“俗”字,便认为它就一定不高雅了。
④看看许多文章所作的“高雅”与“通俗”之分,大致是出于直观,其间隐隐约约含有一种想法,即凡是现在不大兴旺、欣赏者不多、反应冷落的便是“高雅艺术”;反之,欣赏者众多、反响热烈的便是“通俗艺术”。
⑤文学艺术作品应该为大众喜闻乐见,为此力求雅俗共赏乃是创作的光明大道。当然,世界上也确有真正高雅而不易为大众理解、接受的作品。我们应该认识到,“高雅”与“通俗”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乃是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的评估。而且,就实际情况来看,世界文学艺术史上最有影响和生命力的作品往往兼有高雅与通俗两个特征,这可以从部分的唐诗、宋词、元杂剧及《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优秀小说一直说到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等,真可谓其例不胜枚举。现在如把“高雅”与“通俗”截然分为两类,恐怕过去和未来的文学艺术史都该换一种写法了,然而事情是绝不会这样的。
⑥那么,文学艺术作品究竟可不可以分类呢?答曰:可以。例如分为高雅与低俗可以,分为精
品与次品也可以。但这种含有褒贬意义的分类只能在同一种文学或艺术中进行,而决不能在不同种的文学或艺术中进行。例如同是电视剧,却有高低之别;同是相声,却有雅俗之分。然而决不能认为电视剧比相声高雅,或小说比诗歌低俗。不同的文艺是不同的创造,有不同的特色,品种之间是没有高低雅俗之分的。
(选自《群言》,有删改)
题目:
16.联系上下文,阐释第③段中加粗句的含意。(6分)
17.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述层次。(6分)
18.在作者看来,文学艺术作品分类应避免哪些误区?(6分)
答案:
16.“高雅——通俗”这一分类在逻辑上没有依据同一个标准,因此高雅的`创作可以是通俗的,通俗的创作也可能是高雅的,两者所指的作品会有重合;(3分)高雅的和通俗的作品之和不能穷尽所有创作,即这一分类无法包含既不高雅、也不通俗的作品。(3分)
17.首先,从文学创作角度提出应追求雅俗共赏的观点;(1分)接着,指出雅俗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雅俗是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的评估),并以具体作品说明最有影响和生命力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兼有雅俗两个特征;(3分)最后,否定了将“高雅、通俗”分为两类的错误做法(得出雅俗在文学作品中应该共存的结论)。(2分)
18.①避免在逻辑上不按同一个标准的分类;②避免出于直观的分类;③避免在不同种的文学或艺术中进行含有褒贬意义的分类。(每点2分,共6分
篇2:语文阅读题目与答案
语文阅读题目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2分)
①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小题3:上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4:“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看法。(2分)参考答案:
小题1:①通“避” 逃避②比
小题1:贤人有这种本性,其实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做到不丧失罢了。②高 官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小题1: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略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每小题1分,共2分)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每句2分,共4分)
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论点。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围绕文章的主要观点来谈看法即可,言之成理,表达顺畅即可。
篇3:《读书与梦想》阅读题目及答案
刘墉
(1)诚品书店邀靖我做校园巡日演讲,我定的讲题是:读书最好,有梦相随。
(2)我太太看到,筻说有问题,因为去掉了中间的标点,好像是读书最好能接着做梦。
(3)我说这有什么错呢?你没见前两天的报纸上才登,美国有个研究,分两组人,一组上午九点钟上课,晚上九点问他们记得多少;另一组则是晚上九点上课,接着各自去睡,第二天早上九点再问他们记得多少。同样相隔十二小时,后者成绩好得多。可见读书要想效果好、记得牢,最好跟着去睡觉。
(4)我这番话,只能供你参考,千万别书本一摆,就去见周公了。
(5)但是,我敢说那些有成就的学者,绝不是死读书的。他们很可能像大思想家罗素所说,他想不出怎么写论文,跑出去玩,玩完来就文思泉涌。或像爱因斯坦,在他想通相对论的前一天,离开办公室时还对朋友说只怕一辈子都搞不懂了,结果第二天一醒就找到了答案。
(6)更实在的例子是发现了苯环分子结构的柯库尔,他不是由梦到一条蛇咬着自己的尾巴,得到了白天百思不解的答案吗?
(7)可见书要读,梦也要做;读书是紧,做梦是松。
(8)许多年前,老师对我说,青春不要留白。是的,青春短暂,不能白过,但是读书不一样。我们的`脑海好像个仓库,不会管理的人,只知把东西堆进去,塞到连转身都不方便;会管理的则知道分门别类,把容易坏的常拿出来检查,不堪用的扔掉。因此,仓库里有条不紊,不但进出货方便,空出来的地方说不定还能摆张乒乓球桌呢!
(9)所以,脑仓库的管理一定要留白,只知道博学强记,不断往脑子里塞东西的人,在今天是不容易成功的。
(10)如此想想,孔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在他们那个时代,才有几本书好看?汗牛充栋的书简,加起来只怕不过一片光碟的内容。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能成为那样伟大的思想家?因为他们既懂得思而不学则殆,更懂得学而不思则罔。于是在脑海里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在读几十本书之后,他们很可能就创作出一本自己的作品,而且超越他读的那几十本书。
(11)相对地,却有不计其数的学者,焚膏继晷、皓首穷经,学问塞满一肚子,好像乱堆的仓库,该用的时候找不到,碰到问题不能以所学的解决;说得出一番大道理,却毫无自己的创意。如果把书当成人生旅程的行囊,那些死书非但没能帮助他走得远、看得多,反而成为累赘,压得他没见到多少人生的风景。
(12)当你发现书已经读死了,记不住了、想不开了,就暂时把书放下,看看外面的绿树蓝天,让思想驰骋,让理想飞扬,想想那书里有多少东西可以给你启发。而且你可以由读这本书,想到读那本书,把相关的东西串起来。这样书才能成为活的,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但让你用来应付老师的考卷,更能应付人生的考试。
(13)于是.你成为真正的爱书人,书为你实现梦想、打开心窗。
(14)所以我说:读书最好,有梦相随!
题目
17.说说文章开头写我和太太调侃的作用。(4分)
答:
18.请分别解释文章第(8)(9)两段画线句子中留白一词的含义。(4分)
答:
19.文章第㈣段说理比较充分,但有了第㈣段说理效果更好。请分析好在哪里。(5分)
答:
20.读完全文,你觉得读书最好,有梦相随在文中包含哪些意思。(5分)
参考答案
17、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2分); 故意调侃,自然引出下文对读书与放松关系(或读书最好,有梦相随)的论述(2分)。
18、前一个留白,是白过(或虚度)的意思(2分);后一个留白,是留下思考的空间的意思(2分)。
19、第⑾段从反面论证(或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或与第⑽段构成对比)(1分);突出(或强调,或增强,全面论述)了(1分) 读书要学会思考(或不能读死书;或要留有空间;或要学会放松等)的读书方法(3分)。
20、学会读书要做到给大脑留下思考的空间; 劳逸结合;要实现梦想就要学会读书;只有读书才能实现梦想(以上四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若只答要有选择;取其精华,舍其糟粕(以上两点,答出一点给1分)。若只解释字面意思最多给2分。
篇4:阅读三峡选段题目与答案
阅读三峡选段题目与答案
阅读《三峡》选段。(16分)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小题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 略无阙处( ) ② 沿溯阻绝( )
③ 乘奔御风( ) ④ 飞漱其间( )
小题2: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① 至于夏水襄陵 ② 自非亭午夜分
小题3: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4: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写出一点即可) 并结合语段试做分析(3分)
小题5:美丽的三峡,雄伟的三峡工程,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①通“缺” ② 顺流而下 ③飞奔的.马 ④ 急流冲荡
小题2: ①至于/夏水襄陵 ②自非/亭午夜分
小题3: ①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重点字“自非”)②即使是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重点字“虽”“奔”“以”)
小题4: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高、峻)。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看出连绵不断的特点,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看出遮天蔽日(高、峻)的特点(特点1分,分析2分)
小题5:示例: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
篇5:《风筝节选》现代文阅读题目与答案
《风筝(节选)》现代文阅读题目与答案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1.“惊异”、“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是为了强调小兄弟 ,怎么会这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对于小兄弟的回答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作者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了形容天气之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完全忘却。因为小兄弟并不认为自己受到“精神的.虐杀”,而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自己也认为做风筝是不正当的行为,自认该罚,所以丝毫不放在心上,浑然忘却。
2.过去的事情已经全都忘记了,连去怨恨的理由都消失了,我还怎么能得到宽恕呢?
3.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兄弟的浑然忘却使我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而虐杀者横行无忌,所以更令人悲哀、沉重。
4.“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以上主观题,意思对即可)
篇6:《大明湖之春》阅读题目与答案
《大明湖之春》阅读题目与答案
①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②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③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梁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所以,它即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④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大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
⑤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大概是个塔吧——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面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⑥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原载一九三七年三月《宇宙风》,有删减)
17.整体把握:本文题目为“大明湖之春”,结尾却说“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6分)
18.写法赏析:请分析划横线的A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19.句意分析:为什么作者说春天的大明湖,“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3分)
20.语言赏析:幽默之语在文中随处可见,请赏析划线B句的妙处。(提示:“橛子”意思是一小部分埋在地下而大部分露在外面的“小棍”。)(6分)
21.文学常识:以下作品不是老舍的是(3分)
A.《骆驼祥子》 B.《茶馆》 C.《济南的.冬天》 D.《五猖会》
参考答案:
17答案示例: 1.作者用“大明湖之秋”来衬托(或:对比)“大明湖之春”(2分),来表现“大明湖之春”是不堪入目的(2分),希望“大明湖之春”像“大明湖之秋”一样美丽(2分)。【表现手法2分,概括句子内容2分,作者的希望2分】 2.本文描写了两季迥然不同的景致。大明湖春天残败凄凉情形、秋天充满画意,来抒发作者对当时的大明湖的感叹。大明湖之秋是来衬托大明湖之春的,写秋也即写春。(满分6分) 3.本文描写了两季迥然不同的景致。大明湖之秋是来衬托大明湖之春的,写秋也即写春。(满分6分) 4.大明湖之秋是来衬托大明湖之春的,写秋也即写春。抒发作者对当时的大明湖的感叹。(4分)【没有强调两景之不同】
18A句是根据大明湖三个字而产生的联想,是一片美景(2分)。与下文真实的大明湖产生了鲜明的对比(2分),从而突出大明湖“即不大,又不明,也不湖”的特点(2分)。【概括句子2分,写法2分,作用2分。答“承上启下”或“过渡”或“引出下文”得2分】
19答案示例: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自己概括: 引用原文: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3分) 自己概括: 1.因为大明湖现在成了用坝划开的许多块“地”,不复是一湖清水,湖水在春天成了黑汤,再加上破烂的土坝,东倒西歪绿柳新蒲。所以,它即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3分) 2.湖中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水黑而不清;水定而无波,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3分) 以下情况要考虑扣分: 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所以,它即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不完整,2分)
20答案示例:【得分点:把什么比作什么,修辞方法3分;作用3分】 1.把塔比喻为“橛子”,用土语化的语言,形象俏皮地写出了开元寺塔的形象,很有新意。(6分) 2.把塔比喻为“橛子”,写出了远望开元寺时山的光秃,寺庙的伶仃突兀,语言幽默,有调侃的味道。(6分)
21D为鲁迅作品
篇7:成与功阅读题目和答案
成与功阅读题目和答案
“成”与“功”
成功,对自学青年来说,是一个神圣的字眼。有些青年,看到别人自学成长,一方面羡慕不已,另方面也急( )不安,巴不得自己一口吃成个胖子。其实,只有长期的努力,顽强的拼博,严于律己,锲而不舍,才能摘取“成功”的硕果。
成与功二字的组成,绝非巧合。成是功的积累,叫“功到自然成”。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二十年临池学书,洗笔把池水都成了黑色。这可称得上是功到了。
要坚持功到也是不容易的,必须“严”字当头。青年人由于兴趣广泛,自制力不强,最好根据自己的情况,立个学习规矩,以约束自己坚持学习。墨西哥著名女诗人索尔?胡安娜?伊内斯?德拉克普斯曾经给自己立下过学习规矩:如果没有学习规定的课程,就要剪下自己的美丽长发,作为惩处。当然,剪发不足为训,立规矩却是可取的。
在通向成功之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当你羡慕别人“成”的时候,首先要想一想我的“功”怎么样。
阅读题
1、“羡慕不已”的“已”,意思是
2、“巴不得自己一口吃了成个胖子”,联系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是
3、“这可称得上是功到了”,句中的“这”指代
4、“也没有‘宝葫芦’”,“宝葫芦”在这里的意思是
5、文中举墨西哥著名女诗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
6、这段文字的.论点是:
参考答案
1、停止
2、形容青年人对自学急于求成的心情
3、“这”指代王羲之临池学书,洗笔把池水都染黑
4、不经努力可以获得知识的法宝
5,为了论证“要坚持公道也是不容易的,必须‘严’字当头”。
6、论点在文中出现:可以是文首、文中、文尾;出现的形式:文章中的句子或由读者自己根据文意归纳。此段文字的论点在文首出现,即:“只有长期的努力,顽强的拼博,严于律己,才能摘取‘成功’的硕果”
【《漫话高雅与通俗》阅读题目及答案】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