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灵感书籍:《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灵感书籍:《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2024-06-18 08:09:5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coldleaf”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灵感书籍:《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灵感书籍:《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灵感书籍:《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篇1:灵感书籍:《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作者是罗伯特·M.波西格。作者讲诉了在70年代的一个夏季,单独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州到加州,走遍穷乡僻壤,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向他十一岁的儿子倾吐,这个男人在游历中体悟生命意义、获得自我拯救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灵感书籍吧!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内容简介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父子两人和约翰夫妇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到加州,跨越美国大陆,旅行的过程与一个青年斐德洛研修科学技术与西方经典,寻求自我的解脱,以及探寻生命的意义的过程相互穿插。一路上父亲以一场哲学肖陶扩(是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早期在美国非常流行的成人教育运动)的形式,将见到的自然景色,野外露营的经历,夜晚旅店的谈话,机车修护技术等等日常生活与西方从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哲 学的深入浅出的阐述与评论相结合,进行了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主客体二元论的反思,以及对科学与艺术,知识与价值,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与物质,机械论与神秘主义,西方与东方等西方二分法划分下的事物间的关系的思考。并潜入自己的过去,探寻在现代文明下自己精神的分裂的起源,完成了一次自我心灵与人类文明 的探索。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由罗伯特·M. 波西格著,是一本内容奇特而有趣的书,作者在70年代的一个夏季,单独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州到加州,走遍穷乡僻壤,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向他十一岁的儿子倾吐,这个男人在游历中体悟生命意义、获得自我拯救的过程。

波西格(1928-,Robert M. Pirsig)大学时主修生物化学,后来对哲学产生兴趣,1950年前往印度学习东方哲学。回国后,在当地大学担任写作课教师。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被多次送进精神病院,接受过28次电击疗法。

1968年出院后,他带着10岁的儿子克里斯,进行了一次长途摩托车旅行。他把旅行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了一本书《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其主题其实可以概况为,在工业时代,如何成为一个有信仰的人,以及如何去信。

所谓“信仰”,说到底就是对世界的某种理解,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在工业时代,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科技高度发达、产品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普通人的理解、工业力量仿佛一种不受操控的怪兽,理解这样的世界,找到内心的信仰和平静,谈何容易?

“在你经过大城市的工业区时,你就会看到整片所谓的科技区。门前围了高高的铁丝网,大门紧锁,告示牌上写着”禁止跨越“。在一片污浊的空气之后,你看到的是奇形怪状而又丑陋的金属物和砖块,也不知用途为何。它的主人你永远也见不着,它为什么在那儿也没有人知道,所以你感受到的只是一股莫名的疏离感,仿佛你并不属于那儿。它的主人和知其来由的人可不希望你在附近闲逛,这些工厂让你在自己的土地上竟有陌生的感觉。它特殊的形状、外观还有神秘感,一切都在叫你”滚开“。

你知道这一切总有解释,而且它们毫无疑问地对人类间接地有些益处,但是这些益处你没看见,你只看见”禁止跨越“和”保持距离“的牌子,你只看见人们像蝼蚁一样为这些庞然巨物做工。于是你想,即使我是它们的一分子,也不过是另一只做苦役的蝼蚁罢了。”

寻找心灵的平静,需要感性方法和理性方法的统一。

“感性”是指追求内心感受,不追究事物背后的原因和运行机制。比如,感性的人骑摩托车兜风,看重的是骑行的快感、旅途的美景,以及其中包含的禅意思考。

“骑摩托车旅游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只是被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是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呆板地从窗外飞驰而过。 骑摩托车可就不同了。它没有什么车窗玻璃在面前阻挡你的视野,你会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脚下飞驰而过的是实实在在的水泥公路,和你走过的土地没有两样。它结结实实地躺在那儿,虽然因为车速快而显得模糊,但是你可以随时停车,及时感受它的存在,让那份踏实感深深印在你的脑海中。”

“理性”则是指逻辑分析和科学理解能力。理性的人骑摩托车兜风,会想搞清楚摩托车的运行原理,以及发生故障时如何维修。

“出毛病的时候,活塞因为过热而膨胀,会很容易就卡住汽缸壁,有的时候甚至会熔化。它会卡住发动机和后轮,造成突然刹车。这辆车第一次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害得我整个人都冲到前轮的上方,后面的人几乎趴在我身上。

......发动机当时非常热,周围的空气都受到传染,微微地震颤起来。我们几乎可以看到热力所发射出来的光芒。如果我将手指沾湿放上去,它一定会像碰到热铁一样嗞嗞地响起来。因此我们就只能慢慢地骑回家了。一听发动机的声音就知道是活塞出了问题,需要大修一番。”

如果感性和理性能够结合起来,一个人就能正确面对这个世界,找到心灵的宁静。

当旅行结束,父子俩骑到了加州,看到了大海。在那一刻,他相信自己的答案是对的。

"几分钟之后,我们顺着这条路骑到了山顶,然后又笔直地往山谷落下。一路风景十分优美。我觉得这个山谷和美国其他的山谷完全不同。往南边一点就是所有葡萄美酒的产地。山坡像波浪一样起伏,呈现出优美的曲线,而路也是蜿蜒曲折。我们的身体和车子缓缓地顺着山路向下走,同时向路边倾斜过去,几乎可以碰到树叶和树枝。高山地区的岩石和枞树远远落在身后,在我们周围是平缓的山坡和葡萄树,还有许多紫色和红色的花朵。从山谷冒出了浓郁的雾气,那是森林的气息和花香融合在了一起。在遥远的那一端,则是看不到但可以微微嗅得到的海洋气息。

......人只要活着就会发生不愉快的事和不幸的事。但是我现在有一种以前没有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只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内里:我们赢了。情况正在慢慢好起来。我们几乎可以这样期待。

篇2: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

和许多人一样,我也是被这本书看似另类的标题吸引,一个“与”字连接着遥远的两端,使人心生好奇。这本书以游记的面貌展开,讲述了作者与儿子骑摩托车横跨美国大陆的经历,然而在看似凌乱的描述中,其实探讨的是作者反复思考并构建的一套哲学:何为良质?

摩托车前进了,摩托车出现问题了,摩托车需要维修了。作者从眼前这台摩托车,或者被看作什么精巧的机器吧,开始探讨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从直观上,摩托车可以看作动力产生系统、动力传动系统等各部分组成的,称为组件。一一剖析各种大小零碎的组件,探究他们的作用原理....之后会发现组件彼此牵动,造就了摩托车的“功能”,也赋予了它含义,而不是一堆铁皮。

在此之上的解读,摩托车不仅包括组成它的系统,还包括背后架构它的“理性”。从摩托车出发的例子说明了一个问题:基于不含主观判断的客观事实,经过合理的划分,以及一条逻辑的道路,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能够架构出一整套框架,我们称之为理性。

纵观西方哲学史可以发现,以希腊文明为代表的古代哲学即开始探讨如何认识世界、什么是正义等一系列问题,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理性”在各种学派的发展和竞争中渐渐掌握了话语权,认为世界由一些基本形式组成,依赖于理性和法则,从混乱中找出秩序。至康德时形成了一种对理性的完全推崇。随后虽然也有对理性的反思与削弱,但总体上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体系中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与理性,或者称为经典的认知和思考方法相对的,即感性或浪漫的认知。浪漫是从表象来观察,浪漫认知的人有丰富的灵感、想象力、创造力和直觉,最主要的是情感而非事实。书中出现的约翰和斯维亚可以说代表了这种浪漫的认知。然而在修理摩托车时,浪漫更像是嘲讽。作者看起来坚定的站在理性的一边。

科学是基于理性的,基于假设的验证和推翻。但如果假设出现的速度超过了验证的速度,科学的方向又在哪里?在《自然辩证法概论》的课堂上,老师曾经提到,科学的发展道路中是包含有“非理性”部分的,比如灵感。这是书中的第一点困惑。

作者在精神崩溃前,曾有一段教授修辞学的经历。修辞学有规则吗?有。修辞学可以仅靠规则来判定高下吗?恐怕不能。电影《死亡诗社》里有种极端的评价体系,把诗歌的艺术性和主题的重要性作为坐标轴,矩形面积的大小便是诗歌品质的标度。同样如果仅依靠规则阐释修辞学,滑稽感不言而喻。然而当两篇文章呈现在面前,人们又总能分辨出高下。似乎理性的力量在这里到达了边界。究竟什么是好的,什么是“良质”(quality)呢?这是作者的第二点困惑。

良质难以定义,而它又确乎存在。将它划分为理性或者浪漫,抑或一分为二,都被证明是不可行的。作者经历了艰难的思考和人生的曲折之后,终于探索到了自己的回答:良质不会单独与主观或者客观发生关系,而只是在这两者产生关系的时候才会出现。良质并不是一种物体,它是一种事件。它是主观意识到客观的存在时所发生的事件。

这样解读似乎还是过于抽象。

我的理解是,良质相当于一种“价值判断”,当人与外界产生互动,认识世界就必然产生价值判断,即“什么是好的”。然而这未必有严密的理性,可能是一种本能或直觉。如果愿意,也有可能在通向良质的方向上搭建一条理性的道路。书中有一句话:“没有山顶,就没有山的周围,是山顶界定了周围。”我想,良质就是山顶,因此才界定出了理性或浪漫的路径。

有了这个结论,就可或多或少地回答前面的两个困惑。科学的发展中假设的出现和验证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有良质作为指引,所以科学仍有前进的可能。而无法用规则和理性解释,却仍能分辨高下的事物,恰是由于良质的存在。

对这本书的哲学思考,或许只能理解到这里了。然而这本书还有许多其他打动我的细节。在书的前半部分,考虑摩托车修理问题时作者即提出了一种一般的问题解决思路:

1)问题是什么。

2)假设问题的原因

3)证实每个问题的假设

4)预测实验的结果

5)观察实验的结果

6)由实验得出结论。

这与科学研究的过程简直完全吻合。理性尽头的困惑在作者脑海中盘踞许久,而良质这个概念迅速架构了一个全新的体系。作者把这一过程比喻为晶种投入过饱和溶液中后迅速结晶的过程。精妙!另外,在阐释良质时,作者结合了《道德经》的描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某种角度来看,与这本书的思想不谋而合,仿佛是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碰撞与交融。

探究作者生平,罗伯特Ÿ波西格本科学习的专业是化学和哲学,又在赴韩国从军时期接触了东方哲学...想来在此书诞生四十年之后读到它,于我也是种奇妙的缘分。

篇3: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

很多人看到书名都很奇怪,禅怎么与摩托车维修放在了一起?其实这是一本哲学书,禅代表的是感性,唯心,摩托车维修代表的是理性,唯物。千百年来,唯心和唯物都是对立的二元存在,而本书的作者,却尝试将二者连接起来。作者通过一次摩托旅行来逐步展开论述,并以摩托车维修的大量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读完之后收获很大。

1. 摩旅

看了此书之后,对摩旅会有更多的了解。至少,作者和孩子一起长途摩旅的经历对我有较大的影响,我在看了此书之后,带着女儿们开始去更远的地方“探险”。这本书写于四十多年前,现在的摩托车和旅行用具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摩旅的意义,仍然相同。

2. 教育

作者就是在当老师的时候发现了难题:修辞学的好坏并不能简单的用一些公式化的具体规则去衡量判断,按照总结出来的那些理论,是写不出来伟大的著作的。既然如此,教授这些修辞技巧的意义何在?方法是否合适?为此,作者进行了一些教学上的创新(不给评分),并对当前的教育制度进行了诸多思考和评论。

作者认为,我们现在接受的教育,都是在通过理性来分析我们的世界,但实际上,这个世界并不完全是理性的。既然世界不是完全理性的,那我们只通过理性的方式来认知就有问题。

因为作者是教授修辞学的哲学家,书中有很多优美且富含哲理的句子,比如:

如果你对事情完全有信心,就不太可能产生狂热的态度。

任何想要以及为荣的目标,结局都非常悲惨。

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他,而想去做别的事。

这是天底下最难拍的了。你需要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广角镜头,你看着这样一片风景,然后看看地上的草,一切都妙不可言。但是一旦你用框子框住,美感就不见了。(我在旅行时经常有这种感觉)

其实现代人未必比以前的人聪明,人的智商并没有多大改变,那些印第安人和中古世纪的人跟我们差不多,但是彼此所处的环境不同;在以前的环境中,他们认为鬼魂是存在的,就像现代人认为原子、质子、光子和量子是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相信有鬼。

比如说,物理定律、逻辑学…….数的系统……几何代数等等,这些都是所谓的鬼魂,因为我们太相信了,所以他们看起来就像是真的。

地心引力定理只存在于人的心里,这也是一种鬼魂!对于别人所相信的鬼魂,我们很容易无知而且自负地就进行攻击,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心中的鬼魂,我们却非常无知而且盲目地信仰着。

那么为什么所有的人都相信地心引力的确是存在的呢?

大家被催眠了,用比较正统的说法是,大家受了教育。

如果科学家认为鬼也只存在于人的心里,我不会反对这种说法。其中‘只’是一个关键词,科学只存在于你的心里,这种说法并没有错,鬼也是一样。

自然的法则是人类发明的,就像鬼的存在一样。逻辑学、数学也都是如此,所有值得赞美的事,也都是人类的发明。这个世界也是人类所想象出来的,整体来说也就是一种灵界的存在。

(我第一看到对鬼的这种论述,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信了)

理性教会要求的并非能力,而是无能。一个无能的人才容易受教。而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总会带给别人威胁感。

真理的陷阱和二元论有关。人类目前所有的知识,都是根据传统的二元论的逻辑和科学方法建立起来的。

保持内心的宁静在机械工作上并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工作的核心。在维修摩托车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内心的宁静,让自己不要和工作环境疏离,在做其他的工作时也是同样的。这一点做到了,其他的一切也就会变得很自然。

几何学的公理不过是化妆过的定义。一个几何学不可能比另一个更正确;它只可能是更方便。几何学不是真实的,它只是更先进的。……测量这些实体时,没有任何一种方式会比其它方式更真实;通常被采纳者只是更方便的。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也只是定义,是在它们处理事实的方便性基础上所做出的选择。

我们高等复杂的生物体对环境的反应上,我们发明了许多事物,包括天、地、树、石头、海洋、神明、音乐、艺术、语言、哲学、工程、文化和科学,我们称这些为模拟实体。而他们的确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就说服孩子相信它们是真实的。然后把不接受这套理论的人丢进疯人院里。

像学校、教会、政府和政治组织这种机构,都是想用某种特定的目标而非真理来引导别人的思考,以使他们的机构能够继续存活下去,以控制别人来继续为这些机构服务。

如果下一个世纪科学研究的速度是现在的十倍,那么任何科学研究成果的寿命,很可能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

我们观察周遭成千上万的事物……但是你并没有全部注意到他们……我们几乎不可能全部意识到这些东西……那样一来,我们的心里就会充满了太多无用的细枝末节,从而无法思考。从这些观察当中,我们必须加以选择,而我们所选择的`和所观察到的,永远不一样,因为经由选择而产生了变化。我们从所观察到的事物当中选出一把沙子然后称这把沙子为世界。

……

本来我想在读后感中把这些句子都摘抄出来,但太多了,还是看书吧。

3. 良质

作者认为,感性和理性这二元之间是通过良质相连的。什么是良质呢,作者认为无法对其进行具体的定义。下面是对良质的一些描述:

在你看到一棵树之后,你才意识到你看到了一棵树。在你看到的那一刹那以及意识到的那一刹那之间,有一小段时间。……“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未来”则存在于我们的计划之中,而只有“现在”才是唯一的真实。你理智上所意识到的那棵树,由于这一小段时间的关系,便属于过去,因而对你来说并不真实。任何经由思想所意识到的总是存在于过去,因而都不真实。所以真实总是存在于你所看到的那一刹那,且在你还没有意识到之前。这种在意识之前的真实,就是斐德洛所谓的良质。

他认为知识分子最难了解这种良质,因为他们反应过快,立刻将一切化成思考的形式。而最容易看见良质的是儿童以及未受过教育的人,还有丧失文化的人。他们很少受到文化的影响,因而较少接受正规的训练,没有让文化渗透他们的心灵。

良质无形、无状,也无法形容,看得到形状和形式就是由理性去认知。良质是超越形状和形式之上的,我们给良质的名字、形状和形式只有部分基于良质自身,另一部分则基于我们由经验中得出的印象。我们经常在良质中寻找与我们过去经验相似的东西。如果我们找不到就无法行动。人们对于良质有不同的看法,并不是因为良质本身有差异,而是每一个人的经验背景不同。……良质是非常简单、迅捷而直接的感应。

根据我有限的理解,我觉得作者所说的良质,非常像我们通常所谈的直觉。

一篇好文章、一副好画,我们看了会觉得真好,虽然我们可能说不清楚具体好在哪里。这就是良质,这就是直觉。

4. 卓越

读这本书的一个意外收获是对“卓越”这个词的认识。

从去年开始,当我想表达这样的一种优秀时:这种优秀来自于自我的不断努力,来自于自我的高标准严要求,这时我用的词就是卓越。而书中,也用了这个词。

“是什么使希腊的战士表现的这样神勇?”季多提出这样的疑问。“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责任感—对别人的责任感,而是对自己的责任感。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被我们翻译成伦理道德。然而,希腊原文却是指卓越……”

卓越,就是良质。

看来我对卓越一词的理解,与希腊原文的意思是一致的。

阅读本书还有很多其它的收获,比如维修摩托车的方法,工具,我是看了此书才知道冲击螺丝刀这种工具的,还有露营的一些知识,摩旅的一些知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哲学思想,对世界的思考,对古典和浪漫的思考,对教育的思考等等,因为我的哲学知识比较匮乏,对我而言甘之如饴。尤其是书中对鬼的论述,对我们认知世界的论述,对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只不过是一把沙子的比喻,都让我耳目一新。

不论你是否喜欢摩托车维修,这本书都值得一看!

篇4: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

说出来我自己都不信,离开了学校还写读后感。某种程度上来说,一开始我是拒绝看这本书,并且也拒绝写读后感,实在是推脱不掉了。拒绝的原因很简单,不想面对书本,懒得思考,并且有一种羞耻感就是我很久很久没有好好看过这类书籍了。

成年后长时间脑袋空空是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自己经历并体会的时候,这种生活状况会一点点侵蚀你整个人并渗透到人生去,毫不自知。突然一声惊雷响起时,似乎要改变点什么,努力挣扎点什么,几天又打回原形。没有大意志力的人,永远也逃不过“真香”。

我讨厌看外国书籍,尤其是哲学类的,更是让我深恶痛绝。讨厌一个人你可以列举出他N个毛病,讨厌一本书,我可以扩大N个毛病。于是,收到电子书时,我挑剔的嘴脸开始了。哲学类的书本,我喜欢纸质的,那样才有踏实感,并且把重要的东西划出来,嗯有一种成就感;哎,又要面对书中人物奇奇怪怪的名字了,算了算了,以开头字命名他们好了;这本书那么长(300页)竟然要我五天看完!要命啊,我没那么多时间(请忽略我一天能看很多某点小说的速度)!

我拖延症厉害,至于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拖延到最后一天,也不确定是拖延还是纯粹讨厌。慢腾腾花了两小时,看了七十页。对比看小说的劲头,对比仙侠玄幻灵异的世界,这本书跟我吃饼干不喝水一样难以下咽。朋友说读后感一千字就好,您瞧我这光是读前感受都能五百字了。

好了打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熟悉的饼干式配方,翻译过来的东西,迄今为止,我觉得《伊索寓言》最好看

篇5: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教授,带着他的十四岁儿子克里斯骑着摩托车走上了横跨美国的旅途。在途中他不断地与心灵对话,似乎有两个人在同一身体内不断地碰撞,反思,途中生活几乎都是白描的手法,没有什么修辞,就连两个人的对话都是看起来乏味无趣,却在他个人的思考上、描写的细节上有禅修般的记录。

书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他俩的旅途,一条是裴德洛对“良质”的研究。该书的前部分读起来给我感觉像一种无所事事的游荡,又像各怀心事的人们在一起走,于此而言,读起来是十分无聊的。但是读的过程中又不得不让人思考:他们在追求什么?波西格跟他儿子这种无聊的相处是为什么?他的儿子总是跟他有一层看不见的隔阂,而他对于儿子,也不是有什么话都说出口的。

一直读到这里:过了一会儿,他哭着问我:“你为什么离开我们?”什么时候?“在医院的时候!”没有办法,警察把我带走。“难道他们不让你出来吗?”不让我出来。“那么,你为什么不开门?”什么门?“那扇玻璃门!”……那扇玻璃门我打不开,他们不让我打开它。我必须照着他们的话做。“我以为你不想见我们。”克里斯说,他把头低了下来。他眼中出现了这些年来一直存在的恐惧。现在我看到那扇门了,它是在一座医院里。我才读懂了,作者波西格就是那个精神分裂的裴德洛,他在发作的时候,他的儿子感到害怕。

在波西格梦中,他正在试图杀掉那个在阴影里的人,结果发现自己的手正掐在儿子的脖子上。这一次对话,我读出了波西格在精神分裂发作时,他儿子对他的担心,而他通过儿子对此事的恐惧,才意识到那一个状态下的自己是多么的吓人。他跟儿子说,可能要儿子自己回家了。

读到此处,我的内心突然觉得很有感触。本是并肩而行的父子,因为父亲自己的原因,他选择了独自一人面对自己的问题,让儿子自己前行。天下父母,谁愿意如此呢?谁又不是只能陪自己的孩子走一段人生之路呢?不能再陪自己挚爱的孩子再走下去,离开时必然对孩子充满着担心,可是又不得不面对一些选择。

很多人把这本书定位为哲学书,里面充斥着对自己内心进行剖析的人生哲学。可我更愿意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旅行书,一篇长长的,充满智慧的游记,一条长长的人生之路。

在旅途中,对每一次摩托车维修上的细节,作者细致地追求一种叫做“良质”的东西,初读本书,我也不知道良质指的是什么。但是再读下来,我想,那就是“卓越”吧。追求卓越,拒绝马马虎虎,或者说拒绝平庸,这是一种思维层次上的`转变。我们普通人在一般情况下是追求普通的舒适圈,因为那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的,可是追求卓越,那要用很大的牺牲,花费很多的精力才能换来。而我认为人生要务之一就是追求思维层次上的提高这个说法是非常正确的。

【灵感书籍:《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相关文章:

1.灵感与顿悟散文

2.王维的诗与禅

3.爱的心灵哲学书籍:《爱的艺术》

4.感知艺术的书籍推荐值得一看

5.与书籍的排比句

6.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维修个人简历

7.艺术与审美心得体会

8.与书籍同行作文1000字

9.汽车营销与维修简历

10.汽车运用与维修个人简历

下载word文档
《灵感书籍:《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