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年味·故乡”主题征文

“年味·故乡”主题征文

2024-06-23 07:32:5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灯飘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年味·故乡”主题征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年味·故乡”主题征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年味·故乡”主题征文

篇1:“年味·故乡”主题征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伴着隆隆的鞭炮声,新的一年,街道上,四处玩耍的孩子,都在喜气洋洋的氛围中,欢欢喜喜地互相道喜。“新年好!”“新年快乐!”这样的祝福,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我们的耳边。春节,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一天:穿新衣、走亲戚、看烟花、放炮竹……

大年三十,我和我的家人一起来到花灯会上。五颜六色的花灯,真是太美了。那花灯在男男女女的手中变化着花样,一下子就排出四个大字:“新春快乐,”一下子又是“拜新年。”我也记不清还排了多少个字,反正只记得当时锣鼓喧天,悠扬的锁呐笛子声送入耳膜。更别提还有那些男男女女的宛转歌喉了,“正月里来,是新年啰……”那声音悦耳动听,婀娜多姿的舞蹈看得人们眼花缭乱。我们尽情地欣赏着,胜似梦境之迷离,下面还有许多节目,那个大花脸丑角不时惹得人们开怀大笑。

真是处处欢声笑语。

在家里,我和我家人一起围坐在电视机旁边,一家人在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氛围下,其乐融融。一起享受过年带给我们的喜悦。丰盛的年夜饭,拉近了我和家人的亲情。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新年倒计时就来临了:“五、四、三、二、一,新年快乐!”窗外烟花爆竹不断响起,新年的第一天就这样到来了。

我希望:八骏风驰千里近,一年花发十分红。

篇2:年味征文

年味征文

(一)年关

传说中的“年”是一种异常凶残暴虐的猛兽,故有“过年如过关”之说。小时候,每到寒冬腊月,就有人家“烧起锅无米下”了。对这些穷人家的当家人来说,过年真比过关还难。记得有年腊月二十九那天晚上,一个远房叔叔还赖在我们家里借稻谷,说是年尽三十的了,无论如何也得让孩子们吃顿大米饭,过个闹热年……我记不清当时他究竟和母亲说了些什么,我只记得那天晚上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才硬着头皮撮了几升毛谷子给他。

事后我问母亲这些谷子能吃多久,母亲微微叹了口气,缓缓地说:“吃得了多久?四十斤毛谷子顶多打二十七八斤大米,你叔叔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家八张嘴巴,你说能吃多久?”我不知道叔叔家的年是怎么过的,我只记得大年三十早上我们家吃的是酸菜饭,而且不容易找着一颗米!年幺饭虽然晚了点,但看着白花花的大米饭,我们哥儿几个还庆幸这年夜饭晚到了点子上——虽说肚子饿得受不了,但总算腾好了地方可以敞开肚子饱餐一顿。现在的孩子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机会体验那种饿得“清口水”长流,肚皮贴着后背之后又狼吞虎咽,直胀得肚子滚圆,疼着舒服,疼着快乐的感觉了。

农家孩子一到“数九”寒天就掰着指头盼过年。因为过年有好东西吃,再穷的人家都要倾其所有精心备办“年幺饭”。腊肉常常是少不了的,土地下放以后,有的人家还要推“米豆腐”,家里稍稍宽裕的人家还会上街买豆子来推豆花儿。推豆花儿太奢侈,除非有贵客临门,母亲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的;而推“米豆腐”就不同了,泡三碗半升碎米儿,用石磨磨成浆,找点儿生石灰化半碗水,再加几抱干柴就可以轻松搞定。

母亲是每年都要搞“米豆腐”的,母亲每次搞“米豆腐”,我都争着抢着去爨火。母亲常常佯装嗔怪道:“不图锅巴吃,你娃娃在灶背后站起做啥子?”意思是说我鬼怪精灵,争着爨火是有图头的!每次搞完豆腐,母亲都要用文火将锅巴炕得黄黄儿的,然后用菜刀铲起来再炕,待到锅巴烤到“二面黄”,发出阵阵诱人的清香,母亲才论资排辈按功行赏。鞍前马后地忙乎了半天,我的好处是少不了的,邻居家的兄弟姐妹们自然是羡慕不已……等他们手里的锅巴都吃完了,我才慢悠悠地将剩下的锅巴掰碎,一块儿一块儿地抛进嘴里,故意夸张地咀嚼着在他们面前走来走去,逗起小弟妹们跟着我的屁股撵……那溢趣的场景,那得意的模样,至今仍在我的脑海里时隐时现,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二)拜年

“糖箱箱儿,面把把儿,走东家,窜西家……”

“一箱儿糖,耍一场;三把儿面,歇一夜;一瓶儿酒,吃了走……”唱着这些儿歌长大的孩子们每逢新正就要跟着大人去拜年。七大姑八大姨,走完姑亲走舅戚……

“水不搅不浑,人不走不亲!”母亲经常如是说。儿时的我却最不喜欢去拜年。因为每到一家,都有吃不完的“酸萝卜”。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腊肉汤炖萝卜当然是难得的美味佳肴喽。因此,每逢过年过节,每家每户煨腊肉时都要炖一大沙锅萝卜,从初一吃到十五,重了一顿又一顿,纵使汤酸萝卜黄,也痴心不改,逢客必待。除了酸萝卜,我对穷亲戚们热情过头的待客方式也很不习惯。

先说“请菜”,主人为客人添菜,照例又是一番大战。有时女主人夹着几块肥大厚实的腊肉和年长的客人推推让让,瞎折腾了大半天之后,腊肉终究还是装进了客人的饭碗,而且一转眼就跑到客人的肚子里去了……反正结果都一样,何必如此兴师动众劳心费神呢?我就是有点儿看不过眼,有时甚至有些厌烦——因为,母亲就是这样的“请菜”高手,她老人家逢客必“请菜”,“请菜”必到位,不达目的,从不罢休。常常是自己辛苦了大半天,一大“鼎磔”腊肉都“请”完了,她却连肉味儿是咸是淡都不晓得。

“请菜”死心眼儿,母亲“添饭”也忒豪爽。那年头,“三碗不过冈”是“秀气”的了,一般人的食量都比较大,一顿常常要添三四回饭。有的客人明明还吃得下,但又担心主人家的“甑笼山”被打垮,于是就故意客气一番。这时女主人便隆重登场了,她们舀着一瓢瓢白米饭向客人们轮番轰炸,无论是吃得下的.还是吃不下的,她们都拼命地劝,拼命地添:推来攘往,灰飞尘扬,只见“饭瓢儿”上下翻飞,有时甚至将白花花的大米饭撒得一地都是。

要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平时,人们是不容易吃上一顿饱饭的,更不用说大米饭了。母亲常说:“当家要惜,待客要肥!”每逢过年,母亲总是最辛劳的。不必说平时她忙里忙外的辛酸苦楚,不必说每次打“牙祭”都是她一个人操持,单说每次有客人来母亲忙着“请菜”“添饭”,那超凡的本领、那冲天的干劲儿和干云的豪气,就足以让人甘拜下风瞠目结舌!

(三)说财神

新年刚到,就有人来“送财神”。所谓“财神”就是用一张八开大小的红纸翻印的“财神”像,上有“福禄寿禧”“招财进宝”之类的吉祥话。说“财神”的大都是老汉儿,他们往往背着一个小背篼,拄着一根拐棍儿,挎着一个布囊,捧着一沓“财神”像。每到一户人家,要是遇着拦路狗,拐棍儿就派上了用场;如若有人来撵狗,送财神的便开始唱。

按套路唱完一段之后,便从“扎囊”里摸出三个火炮儿来,“啪、啪啪”,在主人家大门口放过“打狗炮儿”之后,又接着唱。除了恭维的一般唱辞之外,还有“开门大发”“鸿福齐天”“五子登科”“状元及第”之类的好听话。等他唱了好一阵子,主人方才开了大门。进门之后,你若敬上烟,他就唱有关烟的典故;你若端上茶,他就得唱有关茶的渊源……最好笑的是唱到最后,主人都要打发“立誓钱”,倘若主家拿少了,说财神的就会不停地唱,什么“添起来,长起来,子孙高中状元来……”,一直唱到你不好意思,心甘情愿“摸包包儿”为止。

说实在话,并不是所有的人家都是喜欢“说财神”的。有的人家一看到“说财神”的来了,就关门抵户,佯装不在家。等“说财神”的在大门口唱,唱得口干舌燥他们也清风雅静无动于衷。这时,有些修为不高的“财神爷”便会偷偷骂上几句,以泄心头之恨。要是不小心被主人家听见了,就免不了一场“口水仗”。一般说来,这种情形之下都是“说财神”的倒大霉,“强龙难斗地头蛇”嘛,何况“说财神”的不一定都是龙,更不用说强龙了。

儿时的我们最喜欢“说财神”的了,并不是相信他那套骗人的鬼话,而是觉得好玩儿。特别是“尖山子”的“财神王”王光辉,他说财神是远近闻名有口皆碑的。除了说“财神”的常规套路之外,他还能根据各家各户的具体情况来新编“四言八句儿”。他能从主人家的上三代说到现而今,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他都能即兴吟咏,出口成章。时而诙谐幽默,时而滑稽俏皮,时而庄谐相济,时而雅俗共赏,惹人喷饭弯腰、捧腹不已。每年光辉哥都要来“说财神”,每年乡亲们都乐呵呵地等着光辉哥来“说财神”,每年光辉哥都要到四里三乡去说完财神才到本村本社来“说财神”。光辉所到之处,总是掌声一片,笑声不断。不等他说什么“添起来,长起来”,乡亲们就有钱的掏钱,没钱的撮米,没米的撮包谷撮小麦……

(四)放鞭炮,贴春联

据志怪小说《神异经》记载:古代西方的深山里有一种名叫山臊的独脚鬼,模样古怪,总喜欢偷袭人,撞上它就害寒热病;但是山臊怕见亮光,怕火、怕响声,老百姓随即想出一个简单的办法——烧竹筒,故意弄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山臊就会躲起来。

家乡的人们吃年夜饭前都要放鞭炮,以求来年吉祥如意平平安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却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小诗是说爆竹响起来,一年就过了,平安无事,这也许就是几千年来愈嚼愈甘的一种年味儿吧。

每逢除夕,就有人拿了红纸上门来请父亲写春联。父亲是解放初期的高小毕业生,当过多年的生产队会计,算得上村里的“笔杆子”,一手毛笔行楷尤其写得苍劲有力,我们华前沟上上下下百十户人家的春联,多半都出自父亲之手。

母亲曾经嗔怨父亲大包大揽这些杂事耽误事情,父亲却总是照例乐呵呵地忙过不停。每年他都提早准备好几支好毛笔和几瓶墨汁,随便找个粗沙碗作砚盘儿,就愉快地收下了乡亲们送来的红纸。他先根据各家门户的多少计算好纸的裁法,简单对折之后,刷刷几下不用刀就把纸裁好了。

再根据纸张的大小挑选适合的毛笔,在砚碗里饱蘸了墨汁,凝神,悬腕,挥毫,笔走龙蛇,一气呵成,一幅浓墨淋淋墨香四溢的春联便大功告成了。每当这个时候,父亲总是微笑着端详刚写好的春联,仿佛端详自己挚爱的骨肉,那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闪耀着灵性的光芒……此时此刻,写春联的人醉了,看写春联的人也飘飘欲仙,那场景,甭提有多来劲儿了。

忙完了乡亲们的春联,父亲总忘不了挥毫泼墨为自家写几幅对联,先从大门开始,来一副三十六字的王氏“绝对”,再顾及小门和窗户,除了祝福吉祥的佳词丽句,还适时将国计民生和大政方针写进去,一扫陈腐气息,给人以亲切和悦之感。父亲刚写好一副,弟兄们便迫不及待地将它贴到合适的位置,一家人其乐融融,就是吃凉水心里也甘甜……

(五)余味儿

“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如今不用说过年,就是在平时,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还是水里游的,你想吃啥就有啥!吃的不愁了,穿的不愁了,玩的花样儿多了,可是,人们反而觉得幸福感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每逢过年,常听人感叹:如今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老人们总爱埋怨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年轻人也总觉得过不过年没啥差别,总之,年味儿是越来越淡了!

……

是谁动了我们的奶酪?如今这年味儿到底是咋的了?

篇3:故乡,浓浓的年味

思念的尘埃已被扫除

回家的路已与父母的神经接轨

徐徐开启的列车把混杂月台的方言

传送到固定的声道

久违的笑声奏响起团圆的旋律

粗糙的手掌翻开新一页挂历

故乡的年味便氤氲飘来

一串串炮竹道破辣椒的心事

在门前渲染出一片片红盖头

火红的灯笼在屋檐下摇呀摇

晃成故乡人梦里的秋实

精美的窗花燃起来年的憧憬

一碟碟佳肴呈现一圈圈幸福的眼泪

一幅幅年画仿佛一张张似曾相识的笑脸

在某个传说里满载祝福吉祥

啊,我的故乡

总是飘出浓浓的年味

醉倒一个个意图漂泊的故乡人

作者:牙侯广

篇4:故乡的年味作文

一群意气风发、喜气洋洋的阿姨和爷爷,身后是锅碗瓢盆、茶托和醋茶。他们正在烹饪新年。

沉闷的房间里立刻爆发出一股汤味,使油变得刺鼻而滚烫;剪刀的`声音是花馍即将诞生;一块块雪白的蛋糕,甜丝丝柿饼已经收割完毕。

看看爷爷们的手和刀,用快而猛烈的刀法把食材:肉片、大肠、葱花、豆腐切好,然后在灵巧的刀光下切成块、丝、块。锅里放很多辣椒面,熬一锅油,在辣椒面上浇上浓油,爆脆。这时将配料加入沸水中,在浓油和沸水的交织下,提炼出一壶浓郁的麦泡。孩子早已承受不住跳动的心脏,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转圈。当他们出锅的时候,他们不能把手拿出来吃。30年和亲人玩的开心,享受家乡的味道。

抓抓,抓抓,老人左手拿着包子,右手拿着剪刀。他们手指上下飞舞,用,绚丽的花朵和美丽的色彩在面包上剪下盛开的构图。剪刀像白鸽一样飞舞,展翅飞翔。时而升上云端,时而隐没汇聚,静静梳理羽毛,停在包子上。终于出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花髻。煮熟的馒头可以称为手工艺品,让人难以下咽。

黄澄澄,满满的黄色灯笼被摘下来晒干。这时时间会冲柿子的硬气,沉淀柿子的糖分。初霜时,柿子被霜覆盖,充分发挥柿子的甜味。柿子产品源于时间的沉淀和升华。之后柿子被压扁,一片片柿子诞生了。柿子蛋糕通常是手工制作的。它们不加糖水是甜的,口感不比水果糖差。

家乡是我记忆中最远的一年的味道。人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有吃有喝,享受着最美好的团聚。这是明年的期待,是明年的牵挂,是明年回家的守望。

第二天一早,完成养老的人就去休息了。

鼻翼之间依然有一种当年的醇香味道

篇5:故乡年味的作文

关于故乡年味的作文

腊八节之后,转眼间就要过年了。

对于漂泊在外的人而言,能回家过年,有着特别的意义。在外拼搏,聚少离多。如此,家的温暖犹如夜空中的北极星,时刻给人以指引、鼓励,给人以莫大的勇气、非凡的信心和殷殷的希冀。

我的故乡是潍坊临朐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在我的印象中,置办年货是必不可少的。

进入腊月后,母亲和婶子们便忙活开了:做豆腐、蒸年糕、蒸馒头以及油炸肉、鱼呀什么的,忙得不亦乐乎。

故乡腊月里的年货大集是必须去的。小时候,自己喜欢跟着大人们去赶集。大集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有时看见推着木独轮车的人穿行在人群中,遇上稍稍拥堵的`路段,那人就很自然地拖着长腔喊几嗓子:“哎——借过喽——借过喽!”然后,人群很快地就散开一些让出路来。

服装市场里的各色服装,菜市场里面的青菜,点缀着大集,仿佛是春天里一片花红柳绿的景象。路过卖年画或者是玩具的摊前,经常要停下来看一看。大人们经常买一副中堂另加两幅对联,多是福禄寿喜、松鹤延年之类的内容。物品采购基本齐全以后,接下来就是去鞭炮市场买鞭炮。

现在,已经看不见当年热闹红火的鞭炮市场了,那些集市上喧闹的爆竹声也只能在记忆中寻觅了。

大年三十那天是格外忙碌。

早晨起床后,赶紧打扫院子。早饭之后,若是天气晴好,赶紧贴对联、贴门钱。女人们忙着包水饺,准备食品以及过年祭祀用的供品。有一件事情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去上坟。准备好上坟用的供品、烧纸、鞭炮后,族人们相约着去本家族的墓地上坟。一路上,闲谈起一些已故先人的生前琐事,唏嘘不已、不知不觉间就远远地看见了爷爷、奶奶的墓碑。百鸟无语,冬风呜咽,那远远的墓碑,仿佛是爷爷、奶奶翘首以盼的身影

自小到大,每逢过年,父亲都要在自家的院子里高高挂起一盏大红灯笼。

有时候,我抱怨有些麻烦,父亲只是一笑:“过年挂灯笼好啊!”父亲年逾七旬,喜欢读书,他曾给我讲起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姜子牙封神后,自己没有被封神。后来,他自己也成了仙,灯笼下面的光明处就成了他的一席之地。我渐渐理解父亲的灯笼情结了。那高高的大红灯笼,包含了多少老人们翘首盼儿归的心思,又何尝不是在时刻照耀着远方游子们的回家路呢?

大年夜,忘不了母亲一个人默默忙碌的身影,忘不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热闹的场面,忘不了年夜饭的味道,忘不了春晚的精彩纷呈带来的欢声笑语,忘不了大红灯笼的明亮红火,忘不了鞭炮声声的起伏跌宕

去年,大年三十我和同事们还在单位忙着值班,守护着峡山湖的一方平安。今年的春节,但愿自己能够回家过年。只为重温那份久违的亲情,只为恪守一次不想抱憾的孝道,只为找寻那些令人感动的记忆,只为那些浓浓的故乡年味

篇6:故乡的年味作文

一群意气风发,红光满面的大爷大妈们,他们的身后是锅碗瓢盆铲,油盐酱醋茶。他们正在做着年味。

沉闷的房间内立刻爆出一阵脆响,是油泼辣子被激烫;“嚓嚓”的剪刀声,是花馍即将诞生;一片片雪白的小饼,是甜丝丝柿饼已经收获。

看——大爷们手起刀落,以迅疾而又猛烈的刀法切着食材:肉片、大肠、葱花、豆腐,在灵动的刀光下,成片,成丝,成块。锅中放入大把辣椒面,烧开一锅油,将烈油浇在辣椒面上,爆出阵阵脆响。此时,把食材加入沸水,在烈油与沸水的交织下,淬炼出一锅浓郁的麦子泡。孩子们早已按耐不住狂跳的心脏,原地转起圈来,像热锅上的蚂蚁。待到出锅,他们顾不得手烫,端起就吃。和亲人们在一起大快朵颐,品尝着年三十的故乡味道。

“嚓嚓”,“嚓嚓”,老人们左手执馍,右手执剪,用上下翻飞的手指,在馍上剪出一朵朵绽放的、绚丽的花朵,国色天香。那剪刀飞舞着,犹如一只只飞翔的白鸽,展翅飞翔。时而上升入云,时而俯冲收敛,静缓地梳理着羽毛,停在馍上。最终,一个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的花馍呈现出来。做好的花馍,可以称为工艺品,使人难以下口又直咽口水。

黄澄澄、饱满的黄灯笼摘下,晒干。这时,时光会磨钝柿子的硬气,沉淀柿子的糖分。霜降之时,柿子上会凝满白霜,充分发挥柿子的甜香。柿饼之品,源于时间的沉淀与升华。之后,捏扁柿子,一片片柿饼诞生了。柿饼往往是手工制作的,不打糖水也甜得沁人心脾,味道丝毫不比水果糖差。

故乡,是我记忆中最悠远的年味。人们欢聚一堂,有说有笑,有吃有喝,品着最美好的团聚。这是明年的期待,也是明年的牵挂,更是明年回家的守望。

第二天一早,守完岁人们去休息了。

鼻翼间仍弥漫着一股最醇厚的年味……

篇7:故乡的年味作文

过年了,人们纷纷回家过年,新闻上也有说春晚的事了。我回到了奶奶家,奶奶家的.年味越来越浓了。

除夕傍晚,我们开始放礼炮。传说叫“年”的怪兽最害怕的是巨响和红色。于是人们燃放烟火爆竹驱逐年。

礼炮声音很大,噼里啪啦的。我们捂着耳朵观看这个热闹的景象。

然后趁着天还没黑,贴春联。上联:人逢治世居栖稳;下联:运际阳春气象生。横批:家庭幸福。

接着就是过年的惯例——看春晚。

有老面孔,也有新面孔。一个个小品,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蔡明和潘长江演的《车站奇遇》,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一个大妈的女儿过年加班不能回家,她就准备在12点前去他女儿的公司给她一个惊喜,她去搭车,与司机发生了一系列搞笑的东西,却没能在12点去他女儿那,后来她发现司机的儿子也是五年没回来了,他就准备陪司机过年,后来他儿子回来了,他们两家就一起过年去了。

过年还要放炮。表姐买了一盒“烟雾弹”,点着后不会发响,只会喷烟雾。因此怕响声的表弟总算找到了适合他玩的。

最重要的是两盒烟火。12点了,四周的烟火都放上了天,很漂亮。我们全出去观看放烟火。我们也该点了。表哥和大爸爸点完,一个个烟火在漆黑的夜幕上绽放,连同附近的烟火,将世界照得如同白昼。

在家乡过年很热闹,家乡的年味很浓。

篇8:故乡年味初中作文

故乡年味初中作文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题记

在即将到来的春节里,虽少了皑皑白雪的衬托,但在这其乐融融的气氛中,我的心依然沁入了芬芳生活中所倾注的浓浓年味儿———农贸市场里炒货的香味儿,包子店中油锅升起的青葱味儿,水果摊上水果的甜味儿,还有那红彤彤的春联带来的喜气儿……看哪,忙里忙外却乐呵呵的人们早已为暖洋洋的春节做足了准备——洗发店里来理发的老大妈热心地指导着发型师小伙第一次做女婿时该带的见面礼、急着回老家的打工汉大批大批地采购年货。

陶醉在新年的气息里,我的.心满是对亲人的思念。于是在除夕,拥抱着年味儿,踏上了回故乡的旅途。

傍晚时候,当缕缕炊烟伴随着诱人的饭菜香味在永康的天空中袅袅升起,我们嗅到了故乡熟悉的味道。耳畔是爷爷奶奶欣喜的呼唤,我抬眼望着渲染了红晕的天空,怡然地发现这年三十的夕阳灿烂地展开了笑颜,撒播着一片美丽的年味儿和属于我们的光辉,这就是由我们深切的乡情所点缀的啊!

大年三十,让我们感到如此轻松快乐的事儿莫过于和亲人团聚在一起,在一张摆满佳肴的桌子前,品味着热气腾腾的年夜饭了。

现在,这个美好的时刻又来临了。我的大姑妈和大姑父一如往日热情,在大桌上张罗着我最爱吃的各种菜。一眼望去,“鲜香鸭舌”、“金汤玉露”、“鲤鱼跳龙门”、“东坡肉”、“紫芋饺”……这些香喷喷的食物总是尽收眼底。我们的面颊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向亲人献上自己最真挚的祝福,时不时还塞上一个大红包。大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攀谈着旧年的收获,也有搓着麻将高声叫喊的,麻利地打着扑克牌的;我的七大姑八大姨们还即兴在客厅里扭起了秧歌儿呢。我们几个孩子当然不会错过这一时刻啦,争先恐后地向长辈自豪地展示新学的本领呢。这欢乐的笑声、歌声,久久回荡在我的耳畔,仿佛在描述我们红红火火的生活和真正的幸福,成为了除夕夜中最亮丽的风景。

晚饭过后,我们簇拥在一块儿观看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奶奶照例拿出几大盘永康特产,都盛装着柑橘、鸭梨、糖心苹、瓜子儿、开心果、山核桃这些水果和坚果,还有一些精巧的小点心,它们在彩盘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有光彩。这里有我最喜欢的奶奶的“拿手绝活”——整朵整朵的馓,馓咬下去脆脆的、香香的,又有糯糯的甜味,只要一入口,我便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奶奶对我的关爱。

年三十的夜晚,亦是美的,看那灯火通明,明月当空。

爆竹声中辞旧岁,新年将在明晨满披着年味儿叩响我们的大门,挨家挨户地传播着一片生机盎然的希望与和谐。满怀着对生活向往的我,枕着一叠厚厚的压岁钱,在岁岁平安、事事如意的美好祝愿中睡得格外踏实,做梦都在高兴地飞翔呢。

篇9:故乡的年味散文

1

响腊月,闹正月。

腊月的一声爆竹,倏然炸开尘封的记忆,故乡的年味一如奔泻的潮水,汹涌漫过比脚步更远的路,裹挟着感动,强悍在心头登陆。

故乡,不是地球仪上的符号,也不是身份证上的地址,而是魂牵梦绕在心灵深处的一个声音,一个隐藏在小脚趾盖上流传久远的故事。

腊月不绝于耳的爆竹,是遥远故乡的呼喊。

爆竹不响,没有年味。

爆竹不响,游子不归。

2

母亲一句“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就能让父亲手忙脚乱忙活半天。

二十三,祭灶官。

祭灶,是全村男人最圣神的一项劳动。

一张花花绿绿的纸,衬托着灶王爷和灶王奶,也衬托着五谷丰登的年景和一日三餐的生活。面如满月,慈眉善目,富富态态,宣示着眷顾黎民百姓的决心和对千家万户的承诺。

灶糖太甜太黏,灶王爷说,无需煞费苦心,我懂得人情世故,识得人间烟火。

无需好奇,灶王爷骑着毛驴,带着干粮,就可以平步青云:二十三日去,大年五更来。

肃然起敬,只有学着父亲的样子祷祝: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3

没钱,也得把房子扫得干干净净。

缺粮,也得把家里整得亮亮堂堂。

二十四,扫房子。

大长一年,难免会有穷圪渣落在粱上,旮旯缝道必须打扫,不能让来年有半点晦气。

乡下人再穷,也得讲究这些。

只是,关于健康的话题,在缺衣少食的年代还没来得及挂在嘴上。

扫灰除尘,擦桌抹櫈,虽说不是一个富丽堂皇的家,可满眼的整洁,叫人看着就清爽利朗。

4

二十六,割块肉。

记忆中的肉香,最是诱人,胜过山珍海味。

就着斜坡挖一个圆坑,一口大铁锅往上一放,不用招呼,大人小孩都会齐聚过来,等待一个盼望已久的时刻。

杀猪啦——大人们说的这样短促,而兴高采烈的孩子们却是这样扯开嗓子吆喝:杀——猪——啦——

能把猪尿泡抢到手,用土挫去油腥后当气球吹,也并非所有孩子的造化。那种眼气人的炫耀,让你感到能有一个会杀猪的爷爷,都扬眉吐气,敢说大话。

肉,或多或少总要有些。生产队,那时也摽着劲比富。队长的脸,需要用社员的真心笑容去贴金。

把肉割回家,这年就过踏实了。

5

约定俗成的日子,四合院里的每一家都在做着同样的事。

二十八,蒸馍馍。

东屋蒸花卷,西屋蒸豆包,南屋蒸枣花,堂屋蒸大馍。

这时候,小院里最繁忙,小院里最温馨。

忙碌的.婶娘两手沾面,烧火的叔伯叼着烟锅,嬉戏的孩子唱着童谣,撒欢的狗儿上蹿下跳。

袅袅青烟从小院升起,带着温暖在树梢统一集合。

每家每户,馍要蒸得铺天盖地,堆成小山,吃过十五六,吃到龙抬头。

从早上到黄昏,左邻右舍都在大张旗鼓渲染一个以食为天的主题。

从村东到村西,整个小村都在聚精会神传播缕缕垂涎三尺的馍香。

6

家里没有识文断字的人,也要买张红纸,请舞文弄墨的先生写幅春联:鸡鸭成群快快长大,牛羊满圈多多益善。

不用对仗工整,无需高深文雅,图的是个吉利,要的是个心情。

还剩一溜红纸,也不能浪费,就写个“树木兴旺”、“出门见喜”吧。

庄户人家过年,过的就是热闹,过的就是盼头。

母亲打浆糊,父亲端砂锅,儿子搬板凳,女儿拿榾柮,一家人欢天喜地贴春联,爷爷可是总掌舵:不能说“高了往下来”,不许说“上偏下耷拉”,必须全是吉言祥语,上是“五福临门”,下是“五谷丰登”,左是“事事如意”,右是“岁岁平安”。

篇10:故乡的年味的散文

故乡的年味的散文

我出生在古萧关下的一个小山村里,直到高中以前很多光阴都是在那儿度过的。小时候,由于年龄小不怎么记事的缘故对故乡的记忆并不怎么深刻。可这些年离开故乡后,一个人在外乡漂泊却越发思念起故乡来。可当我越要记起故乡的故事的时候,却想起来的东西总是很少很少,留给记忆的只是一些零落的碎片罢了。

记得小时候故乡的天空很蓝,也很清澈。晴天丽日的时候,叫上那些儿时的玩伴总是喜欢追逐打闹在乡间的小道上,悠悠地跑着、跳着、闹着,欢笑的声音回荡在山谷之间,总是那么童真,那么无邪。天上的云白得像雪一样洁净亮丽,悠闲地游弋在蔚蓝的天际,一朵朵,一片片。总喜欢在山坡上放牛的时候抬头仰望那纯净的蓝天,看着那些云儿以不同的姿态在天空中飘移,心里在想那些从来没有见过的图案到底像什么,是一幅怎样的美丽画卷呢?亦或是猜想着这奇异景致的背后会不会昭示着什么呢?那时太年幼了总是无法想出个所以然来。也许山里孩子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吧,总是爱幻想。幻想着那奇异的云是可以骑着骏马任意驰骋的蒙古草原,是从未见过的海底世界。

大山里的孩子最盼望的事情就是过年了。从进入腊月份就开始算起过年的日子了,随着这种盼望的.加剧,原本寂静的山村也开始喧闹起来了,隔三差五的鞭炮声、集市上越来越拥挤的人群无不宣示着年关将至。村里的习俗,腊月二十三打扫完屋子后就要开始置办年货了,一天比一天忙碌起来。一到赶集的日子,大街上人来人往,各家都忙着买小孩子穿的新衣服、家里过年用的瓜果茶糖、蔬菜水果。腊月二十三的晚上还要准备一些供品来送灶神,送的时候会说一些祈福的话,希望灶神能给家里带来平安,来年可以五谷丰登,家有余粮。如果村里来年办社火的话就会在二十三的晚上在村里供奉的神庙前打几个小时的鼓,我们当地称之为“吵庙”。

一过二十三孩子们盼过年的愿望就更加迫切了,经常坐在一起扳着小指头盘算过年还有几天。也经常挤在一起争着说过年的时候自家的大人会给他们多少压岁钱,已经给他们买了什么新衣服,过年家里都买了些什么好吃的。

从二十三到年三十虽然算起来只有七天的时间,但对孩子们来说这七天仿佛被拉长了,给人感觉就像七个月似的。想着、盼着、念着,年三十也就来了。三十早上山村里的人们一般都会起的很早,因为还没有办好年货的人家可以利用这旧年仅剩的半个晌午抢办年货,因为过了三十早上这半日集市直到过完年了才重新开办的。我们当地把这半个晌午的集市叫做“抢集”,这半个晌午来赶集的人一般不多,商家往往会便宜处理一些货物,似乎有点抢购的感觉。跟回来“抢集”后也就大约十一点左右了,家族里的长辈就着手张罗上坟祭祖的事情。一般是一个家族一大家子几十口人端着祭品和纸钱等一些物品顺着弯曲的乡间小路朝自家的祖坟方向走去,到了自家祖坟前,家族里的长辈们会带领后辈们供上祭品,烧一些纸钱,点几根香烟,再洒一些清酒,告诉先祖们过年了,子孙们来给他们送一些吃的、喝的、用的,祈求他们保佑家族中的后人日子越过越红火。洒完酒后,长辈会带着后辈们给先祖磕几个头,然后作个揖,作完揖后祭祖活动也就结束了。

上完坟回来后也就到了午饭时分了,午饭一般都比较简单,一碗面条足矣。午饭过后,等家里所有人都回来后就开始张罗贴春联的事情。一般下午三点到五点的时候,就是家家户户开始贴春联和门神的时间,贴春联、门神的时候大人们忙着贴春联,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到了,他们到处跑着放鞭炮,山村里开始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鞭炮声,吵闹声,声声不断;气息新,欢乐新,万象更新。

贴完春联,放完鞭炮后,年味也就浓了。从这时候起各家就没有来闲逛的大人了,家里所有人就会聚在一起准备晚上的年夜晚。我们乡间习俗年三十晚上是要吃煮骨头的,所以贴完春联后男人们一般都会到厨房里帮忙煮骨头,帮自家的女人劈柴、烧火、切骨头,也顺便拉几句家常,增添几许家的温馨。小孩们在忙着玩耍的时候会时不时地跑进厨房看看骨头煮好了没有,如果没有煮熟则会用童真的声音说道:“怎么还没煮熟呢?我都快饿死了。”其实大人们知道他们其实不是有多饿而是看着骨头有些眼馋,心里总想着自己可以先尝一口是什么味道。差不多煮好了的时候大人们就会喊来小孩给他的嘴里塞一块已经煮熟了的瘦肉,小孩子则会满意地嚼着瘦肉玩闹去了,似乎也就忘了饥饿。

天黑了,旧年就要去了,新年马上来了。年夜饭也正式摆上了桌子,桌子上全是村里人平时不怎么吃到的东西。煮好的骨头、各种干果、饮料等等都被端上了餐桌。一家人围坐在桌子周围,打开电视,眼睛盯着电视里的文艺晚会,嘴里啃着骨头边吃边聊着。不过大部分时间眼睛都是不会看电视的,因为和一年多未见的人儿聊外面世界的精彩远比看电视要有趣的多。

村里年三十晚上是彻夜亮灯的,家家户户都开着灯,为那些晚上在各家乱窜的小孩子照亮回家的路。大约八点多开始,大人们就开始给孩子们发压岁钱了,拿上压岁钱的小孩们就会到叔叔婶婶家去找别的小孩子们去玩闹,一晚上都不怎么消停,直到累了跑不动了才会停下来休息。乡间有年三十晚上守夜的习俗,大人们借着喝酒玩牌来度过这漫长的一夜,小孩们容易瞌睡,是熬不住夜的。

一过年三十晚上就是大年初一了,清早起来小孩们穿上新衣服就去给族里的长辈们拜年恭贺新春,大人们则准备开始包饺子。吃完饺子后人们就会出门闲逛,见了会相互道一声年过得好着呢么。初二起就开始走起亲戚来了,这天起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以前都是串亲戚的日子。如果村里有社火的话初三就开始排练起耍狮子、扭秧歌来了。初六的时候村里就会装起身子耍起社火来,初六当天,村里会异常欢闹,大人、小孩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色彩,因为村里的社火基本上是全村总动员,人人都参与。过了初六这天,村里会恢复几天的平静日子。元宵节的时候又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因为好几个村的社火会在这天进行比赛,场面异常欢闹,人山人海的,几个村子一起沸腾了。十五过后,年味也就开始淡了下来,正月二十三晚上是最后的一个狂欢日子。在这个晚上村里会进行“送瘟神”活动,晚上的时候每家门前都会点起一笼火,火势越大越好,人们在火堆里跳过来跳过去,据说这样可以祛病除灾。送完瘟神后也就宣示着年也就过完了。

虽然从上高中开始在家里过的完整的年越来越少了,可那些童年故乡的故事,浓浓的故乡年味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了永久的记忆,给我烙上了故乡印。

【“年味·故乡”主题征文】相关文章:

1.故乡的年味散文

2.故乡的年味初一作文

3.最念故乡年味作文

4.年味作文

5.年味美文

6.作文年味

7.以年味为主题的作文

8.年味-五年级作文

9.年味学生作文

10.年味三年级作文

下载word文档
《“年味·故乡”主题征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