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观察蒜苗的日记400字

观察蒜苗的日记400字

2024-08-06 07:39: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axinni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观察蒜苗的日记400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观察蒜苗的日记400字,欢迎大家分享。

观察蒜苗的日记400字

篇1:观察日记蒜苗400字

啊!蒜又往外抽了一层芽!”妈妈的喊声使我快马加鞭一溜烟地赶到了客厅,我仔细一看,果真从最初的淡黄色蒜芽里面又抽出了一根翠绿色的蒜芽。他们的“身躯”那么挺拔,如同站岗的哨兵,他们的“个头”高低不同,最高的.大约有10.5厘米,最低的大约是2.5厘米。我不解地问妈妈:“同一天种上的一头蒜,才短短几天,为什么外层的蒜苗长得却比中间的高很多呢?”妈妈笑着回答我:“因为外层的蒜得到的阳光、氧气较多,发生的光合作用也多,所以生长的快,

”通过看书,我了解到: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其叶片里特有的叶绿素吸收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富含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

它的根须犹如珊瑚一般,洁白如玉,白胖胖的又像小绿豆芽,我不禁掐掉一根根须,一股浓浓的蒜香味扑鼻而来。

我把它们转移到阳台上,因为这里既温暖又阳关充足,真是希望蒜苗能快快长高啊!

篇2:蒜苗成长观察日记400字

这周是植树节,老师让我们参加绿色植树节活动,每个人在家种植一个小绿植,只要可以观察他们的发芽就可以,于是爸爸给我准备了一个小塑料盒,妈妈给我买双皮奶留下的小盒子,非常小巧,正好可以装下爸爸给我的几瓣蒜,爸爸将塑料盒装上水,然后将大蒜瓣放进去,放在阳台乘凉,没有两天就长出来小芽,到了周一,其中一瓣蒜已经冒出来很长一个蒜苗。

妈妈将蒜苗包裹好让我带到教室,结果没想到啊没想到,我们班很多同学在家都是种的蒜苗,少数人带的小多肉和小绿植,还有养的土豆芽,我们班主任一看见这阵仗,眉头紧锁,戴上口罩说,好在我们都戴口罩,不然这班里可如何呆的住,一屋子大蒜的味道,都是重口味啊。

给你们一周时间尽情的观察学习,下周我们就要请回家了。没想到这几天小蒜苗疯狂的展示她们的姿态,长疯了,还好班里有爱吃蒜苗的同学,每天当下酒菜吃上一两根,给我们班解决了大问题。至于那土豆芽,我们没有人看好它的存在,它没有展现出它最好的一面,我觉得它最好的一面还是炸薯条,既漂亮又好吃,还有土豆沙拉也是。

篇3:蒜苗观察日记

今天放回家,刚一进门我就闻了到从厨房传来的一阵特殊的菜香味,妈妈告诉我她做的是炒蒜苗。我从没有吃过这种菜,更好奇蒜苗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妈妈告诉我蒜苗是从大蒜的身体里长出来的,经过发芽长叶,最后长成蒜苗。我越听越觉得有趣,我想自己亲自试试,看能不能也种出蒜苗来。

说干就干。晚饭过后,我找来一头大蒜,按照妈妈说的方法剥去外面薄薄的一层蒜皮,露出里面的蒜瓣。我剥的这头蒜大概有11瓣,它们大小不一,一瓣挨着一瓣紧紧地“围坐”在一起,每一瓣蒜都有自己的“外衣”。蒜瓣的尾部也被包在蒜皮里,蒜头部分有大约0。3厘米的乳白色蒜须。我找来一个小盘子,放入少量清水,然后小心翼翼地把蒜头放进盘子里,水刚刚没过蒜须,我祈祷着我的实验能够成功。

第二天早上,一睁开眼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去看我的大白蒜,我惊奇地发现每瓣蒜尾都冒出了淡黄绿色的芽尖,大约两毫米,蒜须也长长了一些,我又往盘子里加了一点水保证我不在家的整个白天,大蒜可以有足够的水喝。晚上放学回来,我看到蒜芽又长出了一点。到了第三天早上,我发现盘子里的水少了很多,大白蒜昨晚一定“喝”了很多水,余下的水变得有些浑浊,摸起来还有一点黏,我闻了一下,有股浓浓的大蒜味。蒜芽又长出了一大截,大约有1。5厘米,蒜苗的生长速度真快呀,过几天我是不是就能吃到鲜美的蒜苗了?想到这我不禁兴奋起来。又过了一天,本来紧挨在一起的蒜瓣渐渐开始分离,好像慢慢绽开的白莲花。最长的蒜芽已经长到3厘米左右,短的也有约2厘米,看来每瓣蒜的生长速度并不相同。蒜苗的颜色变得越来越绿了,蒜须长到了大概2。5厘米,也变得越越浓密了。这些蒜须为大蒜输送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它们细细密密,像一簇乳白色的胡须。到了第四天,蒜瓣们更加“活跃”了,它们长得更加分散,肥厚的蒜瓣已经撑破了它们的外衣,露出了白色的“皮肤”,盘子里的水变得更加浑浊了,呈淡黄色。蒜须又长又脆,分泌的粘液也更多了。我心想,照这样的生长速度,吃到蒜苗就指日可待了。

书上说蒜苗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可以促进消化,提高免疫力。我盼望着我的蒜苗甩着绿色的大辫子向我点头。

篇4:蒜苗观察日记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不,最近我就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9月20日星期日晴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让我们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我思来想去,灵光一现不如种蒜吧!首先,我从盆子里精挑细选了一些饱满成熟的蒜头,呀,一个块大的蒜宝宝吸引了我的眼球,于是我剥开它的外衣惊奇地发现这些蒜瓣们紧紧地抱在一起,好像在说悄悄话,而且每个都肥肥胖胖的像穿着白夹克很是可爱!

好,就你了。紧接着我又挑选了几个,把它们放到了盆子里,大功告成,期待它们的华丽变身。

9月23日星期三晴

刚一放学回到家,我鞋还没有来得及换就赶紧跑到阳台,满怀欣喜地去看望我的小蒜苗,可是却不禁让我失望起来,小蒜苗就像熟睡的娃娃一样纹丝不动。

哎,好吧,我接受现实,也许是我照顾不周,我一定会更努力的,加油!

9月25日星期五晴

渐渐地,五天过去了,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再次来到了阳台。哇哦,我欣喜若狂地大叫起来:“太棒了,我的蒜苗发芽了,发芽了!小蒜苗睡醒了!”蒜苗终于探出了头挣脱了白夹克的束缚!真是太棒了。我心中暗喜!

9月28日星期一晴

不知不觉三天又过去了,我不用自主地再次走向它,此时,蒜苗已经长出了像老爷爷的胡须一样的根,十分茂密,让我感受到了它弱小的身体里蕴藏着的却是强大的生命力量。

10月2日星期五阴

终于,我终于等到了今天,蒜苗在我精心培育下成才了!放眼望去,这一簇簇翠绿的蒜苗就像站姿挺拔的士兵,同时也为家增添了生机。

通过这次种蒜记,它让我明白了用心、专心、耐心和认真观察的重要。

篇5:蒜苗观察日记

今天,我在一个精致的小花盆里种了一些蒜,给它们浇了水,然后放在了教室的窗台上。

第二天,我惊喜的发现:蒜发芽了。白嫩嫩的萌芽拔地而起,如同一支支整装待发的箭头。在那一支支箭头上,有着一根根又细又长的土黄色条纹,就像箭头上的纹路。

第三天,嫩绿的叶子冲破外皮,向四周舒展开来。它们有的像弯弯的牛角,有的像尖利的小子弹,还有的像一根根长枪,刺破大地,刺向天空。我用手碰了碰蒜苗,它却纹丝不动。我看见它四周的泥土已经裂开,露出一根根白色的根须,我凑近闻了闻,蒜苗还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呢!

后记: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写好观察日记,在学校窗台设置了实验田区。孩子们兴致勃勃的从家里拿了实验材料:蒜。然后种好放在了窗台上。我在儿子值日时,有幸看到了孩子们的实验田,发现蒜苗长势很好,我于是把儿子种的蒜苗拍了下来。

儿子告诉我:老师让他们在课堂上先一起观察、讨论,然后才让他们动笔写。下午放学,老师让孩子带回观察日记让妈妈评改,并写下评语。儿子拿回作文让我评改。我的评语是:观察细致,比喻句的运用恰当。

老师的做法值得称道,让孩子在讨论、观察中去感知植物的生长奥秘。然后再让他们拿起笔去记录观察到的蒜苗生长,对培养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很有帮助;让他们先讨论再动笔,孩子们写时就会有东西可写,且写的得心应手。

篇6:蒜苗观察日记

阳光照射的窗台上,一片郁郁葱葱。翠绿翠绿的小蒜苗,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真是让人感受不到外面秋风的寒冷。

这就是我这几天的劳动成果,满满地收获感。

上周五,老师布置了一项写观察日记的作业。我最喜欢蒜苗包的饺子了,所以我选择向姥姥学习种蒜苗。我挑了一堆硕大号的紫皮蒜,扒好了皮露出了白胖胖,光滑的蒜瓣,还闪着光泽呢!按照姥姥教的方法,一个挨一个蒜头朝下,让它们像兄弟排队一样,挤放在一个四方小盒子里,盒子里装上一点水。由于秋季降温,温度不够,就用保鲜袋把盒子罩起来,好让它快快发芽。

第二天一早,我从床上跳下来就迫不及待地冲到窗台去看。啊!小蒜瓣的头部拱出一个个白色的小尖尖,我忍不住手去摸硬硬的,像铅笔头。而泡在水里的部分竟长出了”小胡须",像树根一样,盒子里的水被它喝了不少。保鲜袋里层出现了不少的小水珠,一点点积聚,慢慢流淌掉在蒜瓣上。

第三天露头的白色小尖长出来了,变成了浅绿色的小芽,摸起来软乎乎的,而尾部的根须也长长了,纵横交错紧紧地盘绕在一起,使大蒜瓣牢牢地站立在盒子里。

等到第四天,可爱的小蒜苗又变样了,蒜苗尖又黄又绿,就像戴了一顶“渐变色的帽子”,3厘米高的嫩芽,翠绿翠绿的,就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原本洁白,光滑的蒜瓣,因为给蒜苗输送营养和水分变黄变皱了。我的“人工大棚”随着蒜苗的长高,也从小塑料袋换成了大塑料袋。

通过这次观察,我学习到很多,如何种蒜苗,如何有效提高温度……也知道了吃起来香香的蒜苗是那么顽强地生长的,我也要像小蒜苗一样努力向上,快乐成长!

【观察蒜苗的日记400字】相关文章:

1.观察日记蒜苗

2.蒜苗成长观察日记

3.蒜苗生长优秀观察日记

4.蒜苗成长记三年级观察日记

5.描写小蒜苗的优秀观察日记

6.观察日记 - 日记400字

7.观察君子兰日记400字

8.观察日记乌龟400字

9.观察日记仙人球400字

10.观察日记400字小狗

下载word文档
《观察蒜苗的日记4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