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集
“globe77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集
张绪是南北朝时梁朝的一位名臣,一生清廉正派,没做过报人利己的事,在朝臣中很有威望。偏偏他有个不肖之子。二十八九岁了,仍不肯读书、不思进取,整日里带群家丁城里城外乱跑,吃喝玩乐,不务正事。
有一年张绪告假回乡来探亲,乘船而下,除夕傍晚行至家乡的水面上。他仔立船头,极目远眺,陶醉在即将和父母、妻儿相见的喜悦之中。忽见岸边有六七个人影,嬉笑着由远而来;懒懒散散,不成体统。
到了近前,张绪发现领头的正是自己的儿子张充。只见张充佩剑携弓,左臂托着鹰,右手牵着狗,身后的家丁背着捕获的猎物;分明是刚刚打猎归来。儿子虽然长得健壮俊美,却是这等逍遥无志,张绪不禁火气上升,立即差人大声喝住张充。
张充见父亲大人回来了,急忙让人接过鹰牵过狗,拱手施礼。张绪怒道:“你个不孝逆子!看看像什么样子?一手托鹰,一手牵狗,一身两役,完全被无聊琐事累住了。你已不是几岁顽童了,难道就这样潦倒一生?”
张充闻言,羞愧万分,顾不得是在江边碎石之地,跪下来连连叩头,沉重地说:“儿充知过,望父亲大人且息雷霆之怒。儿今年29岁,明日适当春节,圣人云:‘三十而立’。儿定当发愤,不再……”张绪下船,扶起儿子,道:“望你好自为之。”
张充被父亲的一顿训斥激醒了,此后攻读不辍,学问大增,后来成才为官,报效国家。
篇2: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集
三国时,刘备出动蜀军攻打东吴,数千战船浩浩荡荡沿长江而下,其凶猛之势不可阻挡。
吴主孙权忙聚文武百官商议对策,多数主张面北事曹,请魏国派兵救援。于是吴主孙权急忙派使者赵咨火速前往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救。
赵咨来到魏国都城许都,叩拜了魏文帝曹丕,呈上了吴主孙权给魏文帝曹丕的亲笔书信。
曹丕览过来信,感到还算满意。于是便问赵咨:“吴王颇知学乎?”
赵咨回答说:“吴王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这节对话的意思是:魏文帝问赵咨:“你们吴王人怎样?他读书吗?”
赵咨回答道:“我们吴主忙完军国大事,只要一有空闲,就博览群书,而且十分注重领会要义,不像那些浅尝辄止的读书人,只知道‘寻章摘句’而已。”
魏文帝听罢,点头称是,于是封孙权为吴王,同时决定派兵援助吴王抵抗蜀军。
篇3: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集精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集精选:乾隆最爱的女人是谁?是香妃吗?
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的第六位皇帝,是雍正帝的第四子。这位皇帝是公认的有福气的皇帝,他活了八十八岁,是中国皇帝中少见的高寿。同时,他于雍正十三年即位,嘉庆元年退位,嘉庆四年崩。乾隆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
这位皇帝文治武功皆有成就,政治上他缓和了雍正朝时期,政治紧张的气氛,重处贪官,“宽以济猛,严以济宽,政是以和”。经济上发展农业,鼓励商业,多次减免农民赋税,减轻了农民负担。军事上,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边疆统一。然而在乾隆帝众多政治成就中,百姓们最爱谈起的就是乾隆六次下江南,当然还包括各种流传的,与乾隆有关的分流韵事,这点从当今的电视剧就可以看出来。实际上这些电视剧也没有什么错,因为乾隆的确有些风流。他后宫中有记载的嫔妃,高达三十多个,这还不包括没有记载的。那么在这么多女人当中,这位皇爷最爱的是谁呢?
许多看过《还珠格格》的朋友,对于乾隆最爱女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那位让乾隆帝求而不得的香妃无疑了。不过电视剧经过编剧们的再创造,往往和历史相差甚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乾隆帝最爱的女人,应该是他的原配妻子,孝贤皇后富察氏。
发妻发妻,结发之妻,在古代妻子和妾室拥有的地位天差地别。而乾隆帝对于自己的结发妻子,不仅仅有尊重,还有无尽的喜爱。史籍记载,乾隆和孝贤皇后伉俪情深。《述悲赋》:“易何以首乾坤?诗何以首关睢?惟人伦之伊始,固天俪之与齐”,这就是乾隆专门为孝贤皇后写的,这已经表明他把孝贤皇后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这还不算,乾隆帝时期,一改清朝继位一贯能者居之的做法,改而模仿汉家的嫡子继承制。一心想要孝贤皇后的孩子做太子,如此在其子登基后,孝贤皇后可以享尽人间最高的尊荣。母凭子贵,子凭母贵,在乾隆这里是一样的,光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乾隆对孝贤皇后的关爱之意。
乾隆一登基,就将孝贤皇后所生的二皇子永琏密定为皇太子。可惜永琏不到十岁就去世了,在永琏早夭后,乾隆将太子之位空悬八年。直到孝贤皇后又产下一位皇七子永琮,乾隆这才第二次确立了皇位继承人。不幸的是,皇七子也早夭过世。随后在很长的时间内乾隆都没有考虑过秘立太子,直到乾隆帝62岁,才秘密立永琰为太子。
接连失去了两位孩子的孝贤皇后,身心俱疲,在一次陪同乾隆出巡时,因病去世,死时年仅37岁。孝贤皇后去世后,乾隆悲痛万分,他亲自护送载着富察氏灵柩的龙舟日夜兼程地赶回了北京,谕令恭办丧礼处向户部支领白银三十万为皇后办理丧事,丧礼过程中屡屡违制行事,乾隆命天下臣民一律为**故世而服丧,就清朝而言,尚属空前。孝贤皇后死后。乾隆将其寝宫保留原样,不允许其他妃嫔入住,长春宫里凡是她使用过的奁具、衣物等,全都保留,一切按原样摆放。每年皇后忌日,乾隆都会前往凭,这种做法一直持续了四十年。在乾隆晚年时,对孝贤皇后的思念越加深厚,他经常到皇后陵前说,年龄越来越大,唯一的安慰是可以早日见到你。他对皇后的感情不仅表现在这里,同样的还因为皇后惠及其母家。他在重新重用傅恒以及他兄弟时说“:”朕之加恩傅谦兄弟者。乃因皇后加恩。并不因其为大学士公傅恒之兄弟也。即大学士公傅恒之加恩。亦由于皇后。而况其兄弟乎。“
由此,我们从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乾隆帝最爱的女人绝对是孝贤皇后。至于香妃,其实很大一部分程度上,乾隆对她的宠爱,都应该是对其部族的重视。乾隆对于她宠多过于爱,虽然为他在宫里专门设立了回族厨师,还特意为她在方外观大理石墙上镌刻了《古兰经》文。但这些只是些动动嘴吧,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远没有对孝贤皇后来的真诚。
乾隆帝,姓爱新觉罗,名弘历,雍正第四子,大清第六位皇帝。他是中国历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集精选:乾隆帝是汉人吗?他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实际执政时间六十三年,享年八十八岁。乾隆帝小的时候聪明伶俐,因此他自幼得到祖父康熙帝的宠爱,康熙说他:“此子命相贵重,将来福量要超过我!”这样一个福气厚重的人,他的出身却疑点颇多,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说他不是,满人,而是汉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这个认知主要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到了金庸先生这儿,又写了个《书剑恩仇录》,将这个传说加以渲染加工,使得人们越发觉得这是真实的事情。这个故事说的是,乾隆是浙江海宁陈阁老的儿子。相传雍正帝还是个皇子的时候,和海宁陈家交好,两家关系密切,来往平凡。巧的是,有一年皇子妃和陈家夫人同年怀孕,又在同日产子。雍正对此巧合颇为高兴,于是传令让陈家将他们家新出生的孩子抱过来给他看看。孩子被抱入王府后,许久才送还。等孩子回到陈夫人怀里的时候,陈氏吓了一大跳。自己抱去的明明是个大胖小子,怎么现在还回来的却是个白净小姑娘,这哪是自己的孩子呀。遇见这样的事情,陈家却不敢声张,只怕泄露了此事,会遭来祸害,于是严令家人封口。这个陈家被换的儿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这种说法,传的有前有后,还说雍正帝继位后,因为陈家的识趣,因此对陈家格外施恩。相传乾隆继位后,在宫中常着汉服,一天他刚换好汉装,召近侍问道:“朕像不像汉人,”一位老臣跪对说:“对汉人来说,皇上确实像汉人,不过对满人来说,则不像汉人。”乾隆帝有这样的一问,就是他自己也在怀疑自己的身世了。再后来乾隆六次下江南,有四次临幸海宁陈氏家,并将其私人园林隅园改名为安澜园。乾隆下江南的目的,就是为了看望自己的亲生父母。
传说既是传说,那就不可信。先不说乾隆生时,正是夺嫡紧张的时期。这个时候有多少双眼睛,盯着各个皇子的府邸,活生生的孩子是那么好换的吗?再说雍正又不是生不出儿子,他为什么非要去将陈家的孩子,抱来做自己的孩子养啊?莫非他通晓古今,知道陈家这个孩子就是未来的皇帝?
我们再说,乾隆下江南是为了探望自己生父这个说法。《海宁陈家》这篇文章说的清清楚楚,乾隆第一次和第二次下江南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到过海宁。第三次下江南的时候,乾隆帝终于去了海宁,还住在那儿了。可是那个时候,传说是他父亲的陈世倌已经故去了。活着的时候不去看,死了的时候去看什么?看墓碑吗!至于乾隆帝为什么会将自己居住的,陈家的园子改名叫“安澜园”,因为乾隆到那儿去,主要是为了浙江海塘工程,所以他改名叫“安澜园”。乾隆下江南实际上不是去看什么亲生父亲的,而是为了浙江海塘工程。
再说乾隆帝为什么会问自己像不像汉人,大概就是这位皇帝是对汉家学说,研究最透彻的皇帝。而臣子的对话,其实带有满汉融合的意味。所以,什么乾隆是汉人,完全是众人自己意淫的想法,实为不可信。
乾隆帝是清朝第一个以密诏的形式,被定为继承人的皇帝。在他之前,要不是根本就没有定下继承人,要不就坐上皇帝位置的人遭到各种质疑。而到了雍正帝这一时期,认为若是不定继承人,很容易引发许多争端,造成国家动荡。若是定下继承人,继位者早早的定下后,又容易变得骄奢。因此他汲取前面的教训,开创了以密诏的形式,指定继承人的规定。雍正死后,顾命大臣庄亲王胤禄、果亲王胤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四人率群臣齐至乾清官。在群臣众目睽睽之下,总管太监小心翼翼地从堂前悬挂着的顺治帝手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取出一个锦匣。开读雍正生前留下的密诏:“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今即遭大事,着继朕登位,即皇帝位。”
如此在众目睽睽之下,康熙的正统身份不容置疑。雍正帝这种做法,避免了康熙朝时,太子骄傲自满,最后被复废复立,皇子间争斗惨烈的情况。同时自己的继承人也不会像自己一样,继位之后收到种种质疑。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集精选:齐桓公简介 齐桓公为什么叫田午又叫公子小白
齐桓公出生于公元前7,他出生的年代刚好是处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无义战,这一时期是个大国吞并小国,不断扩展的版图充满杀戮和野心的 时代。在几十年前,周王室开始逐渐丧失了对各诸侯国的管控能力,也就是从那时起,周王朝主宰天下的局势消失了。
众所周知,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在名相管仲的辅佐下东征西讨、尊王攘夷,九合天下,最终成为春秋时期实际的最高统治者。齐桓公,出生年月 不详,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其母为卫国人,春秋五霸之首。在齐 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其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齐桓公小白与公子纠争夺帝位。
那么,齐桓公为什么叫公子小白不能称之为姜小白?春秋时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姜是姓,只能由女人用。应该叫”公子小白“(即位 前)、齐侯小白(即位后),或直接叫”小白“。而《左传》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小白“是名不是字,女人名字要带姓,放在后面。而女人的名字 一般和男人、国家有关。比如:晋文公逃亡到秦国娶的秦穆公女儿叫文嬴,嬴是秦国国姓,女子表明姓,文是晋文公的文。最开始她叫怀嬴,是因为 她最初是晋文公侄子晋怀公的老婆。还比如:”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姜姓是申国的国姓,武公的老婆。
为什么又叫齐桓公田午?这里说的齐 桓公可不是尊王攘夷的春秋霸主,而是另一位战国时的齐桓公,本名叫田午,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民间流传的”扁鹊见蔡桓公“故事中 的蔡桓公,实际上指的是这位齐桓公田午。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在野外打猎的时候被人袭击,受伤很严重,很快就不治身亡,齐襄公一死,齐国很快就内乱,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逃亡国外。公 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是作为爵位继承人同时也是竞争对手,作为公子纠的师傅管仲,为确保公子纠登位便在中途射杀小白,但小白并却没有被射死,而 是迅速赶回齐国,继承了皇位,而齐桓公在即位后不仅没有计较管仲 ”一箭之仇“,反而对他予以信任和重用,之后管仲尽全力辅助齐桓公整顿军 队,发展生产,促进外交,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齐桓公最出名的就是尊王攘夷,这个思想是管仲提出来的,他建立齐国要建立自己的威名,像周王室一样,让天下的诸侯心甘情愿臣服和膜拜。管仲 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攘夷于外,必须尊王 。尊王自然而然就成为当时一面正义的旗帜。”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就是对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 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既抵御了游牧民族的侵袭,又提高了齐国在各国之间的威望。齐国的尊王攘夷可以说是有条件、有原因的。周王室没 落,诸侯强大起来了。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甄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 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在当时发动讨伐战争,或者灭国战争,是要受到周王室及 其他诸侯的非议的。就算是这个国家自身能力很强大,阻力也会慢慢增强。所以灭国战争、讨伐战争是有,但是不能够一直讨伐或者一直灭下去。特 别是连楚武王、楚文王这种南蛮,都能够以中原之战不义为借口为难。所以齐国的”尊王攘夷“是给自己穿上了正义的外衣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为自 己的征伐找了一个合适的借口。
这次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的会盟,正式标志着齐国的霸业达到春秋时期的顶峰。在周天子王权失控、战乱不断的形势下,尊王室信诸侯,平定蛮夷对 ,齐桓公”尊王攘夷“对保护中华文明和促进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篇4: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集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集: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什么关系 齐桓公和管仲有哪些故事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在管仲的帮助下成就了霸业,无疑齐桓公是春秋时期最夺目的那个君王。周天子看在齐国强盛的面上,都要听其号令,而这位英雄在其光辉的表面之下,齐桓公又是什么样的人,他和管仲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运气和时机帮助齐桓公即位起了很大的作用,权力的争斗是必不可少,有时候即使是手足,也难免落得个自相残杀,历史就是这样冷酷无情 ,他亲眼看着一出出悲剧上演,却不阻止。而是躲在在一场场政变和惨剧后,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冷静地观察着这个世界的人们。
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在齐襄公死于宫廷内乱之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两人争夺王位。公子纠,春秋时齐国人,他是齐襄公的弟弟,而公子小白是齐襄公的次弟。因此,公子 小白就是公子纠的弟弟,两人逃亡在外,齐襄公一死都想回国即位。有趣的是齐桓公公子小白由鲍叔牙辅佐,而公子纠又是管仲辅佐的,管 仲和鲍叔牙是生死之交,二人各事其主,却在日后共事一君。
在逃亡的途中,二人都想趁着国内内乱,趁机回国即位,这时候公子纠的师傅管仲为了确保公子纠能够即位,便想在途中谋杀公子小白,一 箭射中小白,但是小白命大没有死,反而马不停蹄赶回了齐国顺利地登上国君之位。齐桓公后来也并没有追究这一箭,反而重用管仲,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留在了自己身边辅佐自己,而鲍说牙呢也被齐小白看重,拜其为军师。两位至交,各自辅佐一个君王,都很卖力。可是这王位始终是攥在哥哥齐襄公手里,齐襄公也总是怀疑,两个弟弟要和自己争夺王位,便想设计把二人除掉。听闻消息的二人,赶忙带着各自的师傅出逃,公子纠到了鲁国,而公子小白回到了莒国。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死于内乱,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成为齐国新一任君王,很快公孙无知又成为了宫廷内乱的牺牲者,也被手下大臣给 杀掉了,齐国又陷入了一片混乱。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军师提醒他: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距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我们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 没机会了,我先带人去拦截他的车马,再派鲁国大将曹沫护送您回国。公子纠很满意这个解决方案。果然在莒国和齐国,管仲遇到了赶路的 小白,管仲明知故问追问小白回齐国有何事,小白回答处理丧事。管仲不依不挠步步紧逼,鲍叔牙为公子小白辩解,同时不敢耽搁,命令部 队火速前进。
管仲见状拦不住公子小白,只好拔出自己的弓箭,射向小白,看到小白栽倒在车里没声了急忙驾着车马回国了。管仲以为自己的一箭,成功解决了公子小白,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进发,结果发现齐国公子小白已经成为了齐王,管仲惊讶的同时又气愤,率领鲁国军队跟齐国交战,因为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很快就败下阵来。;鲁国求饶,齐桓公开出条件:一,杀死公子纠,二,把管仲交给齐国。鲁庄公没办法 ,只好将二人交了出来。本来齐桓公想杀掉管仲以报一箭之愁,被鲍叔牙制止了,鲍叔牙说:“如果只想富国强民,用我就可以了。如果想 称霸天下,必用管仲不可!”于是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在管仲的辅作下,终称霸天下。于是,公子纠就被公子小白处死了,而管仲呢在鲍叔牙的举荐下,成为了齐国的丞相。
齐桓公能够不计较“一箭之仇”而任用管仲为相,说明他是个明智的君王,管仲知恩图报,最后助力齐国称霸。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集:乾隆帝的生父是谁?乾隆帝生母之谜
爱新觉罗·弘历,即大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帝。弘历自小聪慧,他过目成诵,既学文,又习武,不仅学识了得,箭法也奇精。11岁时,在圆明园遇见康熙,康熙在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小孙子。从此将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就连与大臣议政时,对他也毫不避讳。相传,一次康熙带着弘历去打猎,康熙用枪击中一头熊。熊倒地还没有完全咽气。康熙为了让弘历初次打猎就享受猎获熊的美名,叫随从带领他前去将熊射杀。谁知刚一走近,熊忽然立起。康熙大惊,忙发枪将熊击毙。而小弘历在马上控辔自若,丝毫没有惊慌。康熙进帐后对诸皇妃评论说:”此子命相贵重,将来福量要超过我!“
因为这件事以后,康熙对弘历的宠爱越发明显,甚至有学者称,康熙之所以会选择将皇位传给雍正,就是看中了弘历,隔代指定继承人。雍正驾崩后,众大臣从”正大光明“匾额后,取出雍正帝手书密诏:”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今即遭大事,着继朕登位,即皇帝位。“而乾隆登基后,所作所为,也没有辜负自己的爷爷和父亲的期待。和爷爷康熙一起,共同缔造了康乾盛世。
这样一位文治武功,均有所成就的帝王却有一个身世之谜。关于他的生父生母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许多电视剧还引用了这些传说。
第一种说法认为弘历是浙江海宁陈阁老的儿子。雍正为皇子时,与陈家交好,两家往来密切。皇子妃与陈家夫人同日生产,雍正听后,连忙叫陈家将孩子抱来看看。当孩子重新回到陈氏怀里时,已经不是自己的孩子了,儿子变成了女儿。陈氏极为惊恐,却摄于皇家威势不敢声张。后来雍正继位后,对陈家极为优待就源于此。不过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成立,一般换子之事,多为迫切需要一个儿子。但是当时雍正并不是生不出儿子,因此换子的前提条件就不成立。再加上当时正值夺嫡之际,若是在这个时候敢混淆皇家血脉,简直是找死。
第二种说法是说弘历的生父是雍正朝的大臣杨林。雍正继位以后,以公主偷换入宫的,而杨林因悲愤交加成为疯子浪迹江湖。弘历即位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遂多次南下寻找生父。经再三奔波,四处打探,终于在五台山见到已出家的父亲,父子得以团圆。这个更是漏洞百出,问题明显。连时间都对不上,如何能信。
第三种说法,是说弘历是雍正与皇太后的使唤丫头在承德避暑山庄时的私生子。因为身世低贱,弘历生后不久,母亲就被秘密处死。
第四种说法,是说弘历是由热河的山庄丑女在草棚子所生。《清乾隆帝的出生》中记载了逊清遗老冒鹤亭的讲述:乾隆生母李佳氏,盖汉人也。凡清宫人之隶汉籍者,必加‘佳’字,其例甚多。雍正在潜邸时,从猎木兰,射得一鹿,即宰而饮其血。鹿血奇热,功能壮阳,而秋狩日子不携妃从,一时躁急不克自持,适行宫有汉宫女,奇丑,遂召而幸之。次日即返京,几忘此一段故事焉。去时为冬初,翌岁重来,则秋中也,腹中一块肉已将堕地矣。康熙偶见此女,颇为震怒,盖以行宫森严,比制大内,种玉何人,必得严究,诘问之下,则四阿哥也。正在大诟下流种子之时,而李女已届坐褥,势不能任其污亵宫殿,乃指一马厩令入。此马厩盖草舍,倾斜不堪,而临御中国六十年、为上皇者又四年之十全功德大皇帝,竟诞生于此焉。这种书法,其实带点传说性质,应当是民间流传的笑谈。若乾隆出身真如此低贱,根本不可能获得康熙喜爱,也不可能登上高位。
民间流传的各种说法,皆存在着极为明显的漏洞,因此不可当真。在皇家各种出行皆有记录,若是还能混淆皇室血脉,威严的皇家就要成为一个笑话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集:乾隆帝最爱的女儿是谁?他一生有几位妃嫔?
乾隆帝,是康熙帝的孙子,雍正的第四个儿子,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他与康熙共同缔造了康乾盛世,是中国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辰刻去世,庙号”清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裕陵。了解过他的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位皇帝一生最爱的女人是他的原配妻子,孝贤皇后富察氏,最爱的儿子是孝贤皇后所生两子,特别是二皇子永涟。这位皇子一出生就被密定为太子,死后还被乾隆追封为太子。在乾隆众多皇子皇女中,很少有人知道乾隆最爱的女儿是他的老来女,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
固伦和孝公主,是在乾隆六十五岁时出生的,是真正的老来女。对这位证明自己还没有真正老去,还有精力兼管天下的女儿,乾隆对其的喜爱,自然不比多说。公元1775年,敦妃汪氏在宫中产下了这个女婴,她一出生就得到了整个天下最为人欣羡的宠爱。她性活泼伶俐,能骑善射,关键还和乾隆长的颇为相像,又是老来女,可以说这位公主身上集结了所有能让乾隆喜爱的东西。对于自己在六十五岁,还能拥有这么一个乖巧伶俐,讨人喜爱的女儿,乾隆自然不会藏着掖着,极尽宠爱。《清史稿·公主表》中记载:”主,高宗少女,素所钟爱,未嫁赐金机轿。“何为赐金机轿呢?也就是说,在和孝公主13岁时,便被破格册封为固伦公主。
按照清朝的律法规定,只有皇后所生之嫡女,才能被封为”固伦公主“。而由妃、嫔所生或者由皇后收养的其他皇亲宗室之女,则只能封为”和硕公主“,品级只相当于郡王。这位皇十女的母亲仅仅是一个妃子,却被乾隆帝破格册封其为固伦公主,这足以说明了乾隆对其的宠爱。
乾隆一生有十个女儿,五个早亡。除了这位皇十女,乾隆帝的其他四个女儿,分别为:第三女和敬固伦公主,乃孝贤纯皇后所生,于乾隆十二年三月下嫁色布腾巴尔珠尔额驸;第四个女儿和嘉和硕公主,纯惠贵妃苏氏所生,乾隆二十正月下嫁傅恒子福隆安额附;第七女和静固伦公主、孝仪纯皇后所生,乾隆三十五年下嫁拉旺多尔济额驸,第九女和恪和硕公主,也是孝仪纯皇后所生,乾隆三十七年下嫁札兰泰额驸。而固伦和孝公主则被乾隆指婚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为妻。后来公主母妃,犯下滔天大错,还是因为公主的原因,才未被废。而和珅一家倒台时,也是考虑了公主的原因,事情才没有被扩大化。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乾隆对这个小女儿的喜爱。
能让乾隆破格的,除了自己最爱的女人孝贤皇后,及其所生两子,就只有这位,由妃子所生的皇十女了。因此,若说乾隆最喜爱的女儿,非这位固伦和孝公主无疑了。
乾隆一生妻妾无数,总共有皇后三位,皇贵妃五位,贵妃六位,妃六位,嫔六位,贵人十二位,常在四位。所以后世人说,乾隆是位风流皇帝,还是有些原因的。
三位皇后:
孝贤皇后,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察哈尔综观李荣保之女,十六岁时被赐予还是皇子的乾隆为嫡福晋。雍正六年十月生皇长女,八年生皇二子永琏;九年又生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乾隆十一年生下皇七子永琮。乾隆十三年去世,终年三十七岁。谥号为: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葬裕陵。
孝仪皇后,魏佳氏,汉军,为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后抬入满洲镶黄旗。是内管领清泰之女,雍正五年重阳节出生,小乾隆十六岁。这位就是电视剧里,著名的令妃。初入宫为贵人,乾隆十一年封令嫔,十四年晋为令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生皇十四子永璐,二十三年婶皇九女。二十四年晋为贵妃。二十五年生下皇十五子永琰。二十七年生皇十六子。三十年晋升为皇贵妃。次年生皇十七子永嶙。四十年正月二十九日崩,年四十九岁,谥令懿皇贵妃。衬葬裕陵地宫。嘉庆皇帝即位,谥为: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
废后乌喇那拉氏,乌喇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佐领那尔布之女。
五位皇贵妃:
慧贤皇贵妃,高氏,大学士高斌之女,原为包衣,后入满洲镶黄旗。
哲悯皇贵妃,富察氏,佐领翁国图之女。
淑嘉皇贵妃,金氏,上驷院三保之女,其兄为吏部尚书金简,正黄旗包衣人,赐姓金佳氏。纯惠皇贵妃,苏(佳)氏,苏召南之女。
庆恭皇贵妃,陆氏,陆士隆之女。
六位贵妃:
忻贵妃戴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总督那苏图之女。
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员外郎额尔吉图之女。
循贵妃,伊而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总督桂林之女。
颖贵妃,巴林氏,蒙古镶红旗人,都统纳亲之女。
婉贵妃,陈氏,陈延璋之女。
六位妃子:
舒妃,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侍郎永绶之女。
豫妃,博尔锦吉特氏,塞桑根敦之女。
敦妃,汪氏,满洲正白旗人,都统四格之女。
芳妃,陈氏,陈延纶之女。
晋妃,富察氏,主事德克精额之女。
容妃,和卓氏。
六位嫔:
仪嫔,黄氏。
怡嫔,柏氏,柏士彩之女。
恂嫔,霍硕特氏,亦作郭氏,台吉乌巴什之女。
诚嫔,钮祜禄氏,二等侍卫兼佐领穆克登之女。
慎嫔,拜尔葛斯氏,德穆齐塞音察克之女。
恭嫔,林氏,拜唐阿佛音之女。
十二位贵人:
白贵人,某氏。
金贵人,某氏。
慎贵人,某氏。
新贵人,某氏。
瑞贵人,索淖洛氏,礼部尚书德保之女。
福贵人,某氏,生年不详。
秀贵人,某氏 。
寿贵人,柏氏。
顺贵人,钮祜禄氏,总督爱必达之女。
鄂贵人,西林觉罗氏,巡抚鄂乐舜之女。
武贵人,某氏。
陆贵人,某氏,亦称禄贵人,与芳妃陈氏同为来自江南的汉族女子。
四位常在:
张常在,张氏。
宁常在,某氏。
揆常在,揆氏。
平常在,某氏。
篇5: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小故事集精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集精选:文天祥.同胞兄弟志向径庭-德育名人小故事
风雨飘摇的南宋末年,造就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元军大举南侵之际,文天祥率领军队与元兵苦战于江西一带,终因众寡悬殊,兵败被俘。文天祥被押解到燕京后,元朝当局因知他文武全才,深孚人望,便软硬兼施,甩了各种办法,企图用高官厚禄收买他。文天样虽身陷囹固,却坚贞不屈,志不可夺,宁死也不出卖自己的灵魂去做侵略者的鹰犬,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有一个弟弟叫文溪山,当时还在惠州做官,他看着宋室江山大势已去,不思振作,却甘心媚颜事敌。就在文天祥被俘后的次年5 月,他投降元朝,后即赴燕京,骑马招摇于市。
文天祥在燕都狱中,听到这个消息,捶胸跌足,放声痛骂,大骂他的弟弟文溪山没有骨气。哭毕,援笔写诗一首:
去年别我施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兄弟一囚一骑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志,悠悠白日横苍烟。
文天祥还有一个哥哥名叫文天祯,宝祜年间乡举,也曾做过官。后因弟文天祥死节,于是再也不愿为官,隐居山林。同是一母所生,兄弟三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却大相径庭,是和他们不同的道德信仰的人生追求分不开的。
古代少年励志故事:乘长风破万里浪
南朝时,宋国有个名将叫宗悫。他从小就有胆量,少年时就练了一身武艺,既有见识又勇敢。他哥哥宗泌结婚那天,半夜里,有十几个强盗趁贺客刚散之机,突然来打劫。宗悫毫不畏惧,挺身而起,击退了强盗。
有一次,他叔叔宗炳问他: “宗悫,你长大后准备怎么样?请说说你的志愿。”宗悫应声答道: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他叔叔听了这句极有气魄的壮语,很是高兴,满意地赞许说: “好孩子,志向远大的人,正应如此!”
宗悫长大后,当过振武将军、豫州刺史、雍州刺史等官职,曾率军远征南方的林邑国,大获全胜,建立了一些功业。 -德育名人小故事
他少年时所讲的“乘长风破万里浪”这句话,极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为少年的远大志向,成为激励人们立志奋进的不朽名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集精选:齐桓公简介 齐桓公为什么叫田午又叫公子小白
齐桓公出生于公元前7,他出生的年代刚好是处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无义战,这一时期是个大国吞并小国,不断扩展的版图充满杀戮和野心的 时代。在几十年前,周王室开始逐渐丧失了对各诸侯国的管控能力,也就是从那时起,周王朝主宰天下的局势消失了。
众所周知,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在名相管仲的辅佐下东征西讨、尊王攘夷,九合天下,最终成为春秋时期实际的最高统治者。齐桓公,出生年月 不详,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其母为卫国人,春秋五霸之首。在齐 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其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齐桓公小白与公子纠争夺帝位。
那么,齐桓公为什么叫公子小白不能称之为姜小白?春秋时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姜是姓,只能由女人用。应该叫”公子小白“(即位 前)、齐侯小白(即位后),或直接叫”小白“。而《左传》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小白“是名不是字,女人名字要带姓,放在后面。而女人的名字 一般和男人、国家有关。比如:晋文公逃亡到秦国娶的秦穆公女儿叫文嬴,嬴是秦国国姓,女子表明姓,文是晋文公的文。最开始她叫怀嬴,是因为 她最初是晋文公侄子晋怀公的老婆。还比如:”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姜姓是申国的国姓,武公的老婆。
为什么又叫齐桓公田午?这里说的齐 桓公可不是尊王攘夷的春秋霸主,而是另一位战国时的齐桓公,本名叫田午,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民间流传的”扁鹊见蔡桓公“故事中 的蔡桓公,实际上指的是这位齐桓公田午。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在野外打猎的时候被人袭击,受伤很严重,很快就不治身亡,齐襄公一死,齐国很快就内乱,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逃亡国外。公 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是作为爵位继承人同时也是竞争对手,作为公子纠的师傅管仲,为确保公子纠登位便在中途射杀小白,但小白并却没有被射死,而 是迅速赶回齐国,继承了皇位,而齐桓公在即位后不仅没有计较管仲 ”一箭之仇“,反而对他予以信任和重用,之后管仲尽全力辅助齐桓公整顿军 队,发展生产,促进外交,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齐桓公最出名的就是尊王攘夷,这个思想是管仲提出来的,他建立齐国要建立自己的威名,像周王室一样,让天下的诸侯心甘情愿臣服和膜拜。管仲 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攘夷于外,必须尊王 。尊王自然而然就成为当时一面正义的旗帜。”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就是对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 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既抵御了游牧民族的侵袭,又提高了齐国在各国之间的威望。齐国的尊王攘夷可以说是有条件、有原因的。周王室没 落,诸侯强大起来了。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甄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 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在当时发动讨伐战争,或者灭国战争,是要受到周王室及 其他诸侯的非议的。就算是这个国家自身能力很强大,阻力也会慢慢增强。所以灭国战争、讨伐战争是有,但是不能够一直讨伐或者一直灭下去。特 别是连楚武王、楚文王这种南蛮,都能够以中原之战不义为借口为难。所以齐国的”尊王攘夷“是给自己穿上了正义的外衣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为自 己的征伐找了一个合适的借口。
这次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的会盟,正式标志着齐国的霸业达到春秋时期的顶峰。在周天子王权失控、战乱不断的形势下,尊王室信诸侯,平定蛮夷对 ,齐桓公”尊王攘夷“对保护中华文明和促进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集精选:范缜.卖论取官我不为-德育名人小故事
南朝的时候佛教盛行,齐国的竟陵王萧子良和后来梁国的武帝萧衍,都带头宣传佛教,萧子良亲自给僧众送饭送水,萧衍称帝后,也宣布只有佛教才是正道,要求王公百官全都信佛。他们都妄图用佛教迷信来麻醉人民,维持其统治地位。 当时,有个名叫范缜(约450-515)的人,是位有名的无神论思想家。他坚决反对佛教迷信,亲自写了《神灭论》一书,宣传唯物论的道理,把形体比作刀刃,把精神比作刀刃的锋利,以此来说明精神不能离开形体。他还揭露佛教迷信是虚妄不实的,佛教宣扬的“天堂”、“地狱”,都是为了愚弄百姓。
《神灭论》问世后,在思想界引起不小震动,急坏了竟陵王萧子良。于是,他找来了全国最有名的和尚,以及他手下能说会道的宾客,当面和范缜辩论。他们向范缜提出了许多责难,都被范缜不慌不忙地一一反驳回去了。辩论进行了好长时间,那些和尚和宾客们始终没有找出一条象样的理由来证明真有鬼神存在,反倒一个个被范缜驳得哑口无言,前来观看辩论的人越来越佩服范缜,认为范缜讲得是对的
公开辩论难不倒范缜,萧子良便派了一个名叫王融的人到范缜家里,www.zhlzw.com企图私下收买他。王融对范缜说: “您坚持神不存在的理论,是和名教相违背的。您的才干如此超人,若是不这样固执,是不愁做到中书郎这样的大官的。”听到企图以高官厚禄收买他,范缜不由得哈哈大笑,说: “如果我卖论取官的话,恐怕早已做了更大的官了,何止区区一个中书郎呢!但是,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卖论取官我不为!”王融见范缜说得如此决断,只好灰溜溜地告辞而去了。
后来,萧衍做了皇帝,想继续用高压手段压服范缜,但不论他采用什么手段,范缜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无神论主涨。
篇6: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典故事
董卓之乱以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对各地州郡失去了控制。各地官僚、豪强趁机会争夺地盘,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势力比较大的有冀州的袁绍、南阳的袁术、荆州(约当今湖北、湖南两省和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的刘表、徐州(约当今江苏长江以北和山东东南部)的陶谦、吕布等,他们相互混战,打得昏天黑地。成千上万的百姓在混战中遭到屠杀,许多地方出现了没有人烟的荒凉景象。
曹操本来势力很小。后来,他打败了攻进兖州(今山东省西南部和河南省东部,兖音yǎn)的黄巾军,在兖州建立了一个据点。他还从黄巾军的降兵中,挑选一部分精锐力量,扩大了武装。以后,他又打败了陶谦和吕布,成为一个强大的割据力量。
公元195年,长安的李傕和郭汜发生火并,外戚董承和一批大臣带着献帝逃出长安,回到洛阳。洛阳的宫殿,早已被董卓烧光了,到处是碎砖破瓦,荆棘野草。汉献帝到了洛阳,没有宫殿,住在一个官员的破旧住房里。一些文武官员,没有地方住,只好在断墙残壁旁边搭个草棚,遮避风雨。最大的难处是粮食没有来源。汉献帝派人到处奔走,要各地官员给朝廷输送粮食。但是大家正在忙着抢地盘,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谁也不肯送粮来。
朝廷大臣没有办法,尚书郎以下的官员,都只好自己去挖野菜。这些平时养尊处优的官员,哪儿受得了这个苦,有的吃了几顿野菜,就倒在破墙边上饿死了。
这时候,曹操正驻兵在许城(今河南许昌),听到这个消息,就召集部下的谋士商量,要不要把汉献帝迎过来。
谋士荀彧(音yù)说:“从前晋文公发兵把周襄王送回洛邑(今洛阳),成为霸主;汉高祖为义帝发丧,天下人都向着他。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是不少的。现在皇上到了洛阳,困苦不堪。将军如果能把皇上迎来,这正是顺从人们的愿望。要是现在不及时去接,一旦让别人抢先迎去。我们就错过机会了。”
曹操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派出曹洪带领一支人马到洛阳去迎接汉献帝。
董承等大臣害怕曹操,发兵阻拦曹洪的人马。后来,曹操亲自到了洛阳,向他们说明现在洛阳缺少粮食。许城有粮食,但是运输不便,只好请皇上和大臣们暂时搬到那边去。免得在这里受冻挨饿。
汉献帝和大臣听说到了许城有粮食,都巴不得早点迁都。公元1,曹操把汉献帝迎到了许城,打那时候起,许城成了东汉临时的都城,因此称为许都。
曹操在许都给汉献帝建立了宫殿,让献帝正式上朝。曹操自封为大将军,开始用汉献帝的名义向各地州郡豪强发号施令。
首先他用献帝名义下诏书给袁绍,责备他地广兵多,只管扩大自己势力,攻打别的州郡,不来帮助朝廷。
尽管袁绍势力大,但是名义上他还是汉献帝的臣子,接到诏书以后,没法子,只好上个奏章给自己辩护。
曹操又用汉献帝名义封袁绍为太尉。这一下,袁绍可生气了。他觉得曹操当大将军,自己反在曹操底下,太丢人啦。就气冲冲地说:“曹操要不是我,哪有今天。现在他倒用皇上的名义来号令我起来了。”他上个奏章把太尉辞了。
曹操觉得自己地位还不巩固,不愿和袁绍闹翻,就把大将军的头衔让给袁绍。自己改称为车骑将军。
许都的情况暂时稳定下来了。但是日子一久,大批官员和军队的粮食供应,就发生困难。经过十年混乱,到处都在闹饥荒。如果许都的粮食问题不解决,大家也呆不下去啦。有个官员枣祗(音zhī)向曹操提出一个办法,叫做“屯田”。他请曹操把流亡的农民招集到许都郊外开垦荒地,由官府租给他农具和牲口。每年收割下来的粮食一半归官府,一半归农民。
曹操接受了枣祗的建议,发布命令,实行屯田。许都附近的荒地很快就开垦出来了。一年下来,原来已经荒了的土地上获得了丰收。光是许都的郊外就收到公粮一百万斛。曹操又在他管辖的州郡都推行屯田制,设置田官。以后,凡是实行屯田制的地方,谷仓都装得满满的。
曹操用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又采用屯田办法,解决了军粮问题,还吸收了荀攸、郭嘉、满宠等一批有才能的谋士,他的实力就更加强大起来了。
篇7: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简短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经常交战。一天,在吴越交界处河面的一艘渡船上,乘坐着十几个吴人和越人,双方谁也不搭理谁,气氛显得十分沉闷。
船离北岸后,一直向南岸驶去。刚到江心,突然天色骤变,刮起狂风来。刹时间满天乌云,暴雨倾盆而下,汹涌的巨浪一个接着一个向渡船扑来。
两个吴国孩子吓得哇哇大哭起来,越国有个老太一个踉跄,跌倒在船舱里。掌舵的老艄公一面竭力把住船舵,一面高声招呼大家快进船舱。
另外两个年轻的船工,迅速奔向桅杆解绳索,想把篷帆解下来。但是由于船身在风浪中剧烈颠簸,他们一时解不开。
这时不赶快解开绢索,把帆降下来,船就有翻掉的可能,形势非常危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年轻的乘客不管是吴人还是越人,都争先恐后地冲向桅杆,顶着狂风恶浪,一起去解绳索。
他们的行动,就像左右手配合得那么好。不一会,渡船上的篷帆终于降了下来,颠簸着的船得到了一些稳定。
老艘公望着风雨同舟、共度危难的人们,感慨地说:“吴越两国如果能永远和睦相处,该有多好啊!”
篇8: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300字
春秋时代,晋国和楚国都是大国,而郑国较弱小。晋和楚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都想把郑国变为自己的附庸。
有一次,晋灵公为了称霸诸侯,制造声势,他在郑国附近召集邻近小国开会。郑国因地处晋楚之间,既不愿得罪晋国,也不愿得罪楚国,所以只得找个借口不去参加。晋灵公没见郑穆公来,便以为郑国对晋国有二心。郑穆公得知后惶恐不安,急忙写信给晋灵公,陈述了郑国与晋国历史上的友好关系,说明郑国的处境,表明郑国的态度。信中还说:“我们郑国位于晋、楚两大国之间,北边怕晋国,南边畏惧楚国,故而未应邀出席会议,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古话说:'头也怕,尾也怕,全身上下还剩多少地方呢?(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古话还说:'鹿到了快要死的时候,不选择庇荫的地方,只求有地方安身。'我们郑国,现在正是这样,如果把我们逼得无路可走了,那我们就只好去投靠楚国了,如果我们投靠了楚国,那是你们逼我们不得不这样做的!”
晋灵公见信后,他怕郑国真的投靠楚国,就决定不向郑国兴师问罪,而派人和谈了事。
篇9: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
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居功自傲,蛮不讲理,相国晏婴担心他们会闹事而影响国家安危,建议齐景公赐两个桃子让他们三人论功而食,结果他们有勇无谋,因争吃桃子纷纷自杀身亡。
【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集】相关文章:
10.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感评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