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 4
“ylgdxj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雨说》 4,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雨说》 4,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雨说》教学设计4
一、导语 设计
同学们还记得“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诗可以娱目、娱耳、娱心。其实,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解说:此导语 的设计,力求抛砖引玉。一是由学生耳濡目染的古诗句谈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暗示诗人的创作底蕴;二是明示诗歌的作用,既隐含方法,又指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
禁锢(jìn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解说:准确识读生字是朗读乃至吟咏课文的前提,学生之间互相指正比教师单纯灌输效果更好。)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明确: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解说:此步为学生品读全诗的关键,只有完全融化到诗里,才能在高层次上获得审美感受。)
(3)播放萨克斯乐曲《春风》,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明确: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解说:此步是在完全入境基础上的一次升华,因此应要求学生反复吟咏,一读一思,一思一得,最后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目的。学生的.表述可形式多样,提倡借用古诗文表达,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
2.具体研习。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明确:意象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解说:准确识别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与本诗欢快、喜悦、乐观的情调相符的画面。注意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画面感知意象的特点,为解读意象做准备。)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解说:这是在形象思维、感受诗的意境的基础上对典型意象…‘雨”的感悟。学生可围绕“爱”的主题畅所欲言,教师也可根据学情,适当加以提示,如参看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也可先找关键句。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
篇2:4.雨 说
4.雨 说
郑愁于
教学目的
1.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2.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之一是注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选择好语气和语调,有感
情地朗读这一首诗。
2.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3.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圃(PO)锢(go)滞(Zhl)喑哑(tn)(yo)
嚷(rang3 ) 蓑(suo1) 笠(li4) 膏(gao1)
耸(song3) 绕(rao4)襁褓(qiang3)(bao3)呼啦啦(hua1)
2.解释下列词语:
(1)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2)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3)留滞:停滞,不流通。
(4)暗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5)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6)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7)润如油膏: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8)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人睡或长眠。
(9)祝福:原指祈求上帝赐福,后来指祝人平安和幸福。
3.朗读课文。
二、导入
1.导语:我们学了艾青的《黎明的通知》一诗,那是“黎明”要诗人向人
们传达它的话。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写的《雨说》,和艾
青的诗歌不同的是在这首诗中诗人直接以“雨”的身份向人们进行述说。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2.作家作品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台湾当代
诗人。1949年自费印刷了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1954年考入中
兴大学法商学院,并在(现代诗)季刊发表大量诗体,成为“现代派”的中
坚。1968年赴美留学。出版的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
奴)、(郑愁于诗集)、(刺绣的歌谣)等。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国
的中国诗人”。在“中国也很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
他们的现代感觉”时,郑愁予始终坚持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
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现代的。他的诗表现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现代
的,可在诗的感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他把中国传统
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把西方技巧化入中国传统
的意识中,使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浑然一体。作为现代派的一员,郑愁予
以其对中国传统精神和艺术品味的继承,迥然有别于西化的“现代”。
三、正课
1.朗读唐代诗人杜甫脍炙人口的名诗《春夜喜雨》,回忆一下这首
诗中杜甫抒发的感情。
(春夜喜雨)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时写的。诗中描写春夜降雨,滋
润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之情。
2.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雨说)中诗人从而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
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
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3.提问:副标题起什么作用?这一首诗的副标“为生活在中国大地
上的儿童而歌”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助?
副标题:新闻报道中多行标题的一部分,又称辅题或子题。写在正
题的后边,用以补充或说明正题,对中心进行提示。散文和诗歌中的副
标题一般以是提示诗、文.写作缘由为多。如(有的人)其副标题是“纪念
鲁迅有感”其实这首诗就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的创作的,目的也
就是以鲜明的爱憎,赞颂鲁迅先生自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
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雨说》这首诗的副标题“为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它提示了读者,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出
发点是为中国的广大儿童们。诗人想借“春雨”告诉中国的儿童们,中
国人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下一代”,儿童们应
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中幸福成长。
4.朗读课文,找一找诗中“雨”说了什么话?这些诗集中表达了一
个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
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
笑中长大。“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
快乐地安息。这些话表达了中国的`长者们为了让儿童们能够无忧无
虑、健康幸福的长大,他们愿意做出一切的努力、付出一切的代价。
5.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介绍。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一是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
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破句;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
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
想感情。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停顿是语句间的
间歇、声音的休止。一般是:首名、小标题与正文间,段与段间停三拍;
句、问、叹和冒号处停两拍;分号处停一拍半;逗号停一拍;顿号、间隔号
处停半拍。重读是把句中重要词语读重一些表示强调,“重要词语”一
般指句中主语、动词谓语和修饰限制的定语。语调变化是用来表达不
同感情的,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平调四种。一般地说,表颂扬的。
赞叹的、热诚的、悲壮的句子,要用升调;表祈求的、感激的、沉涌悲哀
的、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表犹豫的、怀疑的、暗示的、双关的句子用曲
调;表心平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仁慈的句子要平调。速度依文章的
内容而定。一般说,交代说明性的内容,描写的句子,含有庄重或悲哀
的句子读缓慢些,紧张气氛的内容、激烈的对话,慷慨陈词,含有快活,
愤怒、恐怖、惊愕的句子读得急促些。
四、小结
近来我们学了不少的诗,都是新诗。所谓“新诗”世称现代诗。指
中国“五四”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它们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词
格律的限制,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更直接反映了
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它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适应,逐渐成为诗
歌的主流。学习诗歌很重要的是要朗读,在理解诗意后,更应当运用朗
读的一些要领和技巧反复咏唱,朗读成诵。诗的语言有别于其他文体,
大量的名诗,其语言更是经过诗人千锤百炼方给于确定,记忆于心,对
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大有帮助。因此期望同学们注意朗读成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第l、2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锢
崮
痼_
鲴
蓑
衰
膏_
搞_
(二)给下词注音、组词并解词。
1.耸-2.矗()一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首诗。
2.想一想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二、导入
“诗言志”郑愁予之所以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这
应当和诗人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有着一种执着追求是分不开的,上节
课中我们对诗人在诗中一连串中国传统人文意味和江南风情的意象融
为一体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将就此作进一步的理解。
三、正课
1.提问:这首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诗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明确:这首诗雨的行踪,可以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雨前。写春雨来前大地萧条,也因大地萧条,
雨才来探访大地。
第二部分:(第2、3、4节)雨中。写春雨来临,大地更新,春雨的来
临为大地带来了欢乐。
第三部分:(第6、7、8节)雨教。写春雨告知儿童自己曾在笑中长
大,教儿童要勇敢面对生活、幸福成长。
第四部分:(第8节)雨息。写春雨向儿童们表达自己的最大心愿
是看到儿童们自由地笑,幸福成长。
“2.按朗读要求读一读诗,想一想这首诗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首诗诗人运用了拟人化修辞手法,整首诗拟人。把春雨当作人
来描写,赋予春雨人的动作与思维。把诗人抽象地希望儿童们幸福成
长的愿望,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如诗的开头写大地萧条,用拟人化
写景物,虽没有明白地说,没有雨,造成了荒凉。但“小溪渐渐暗哑歌不.
成调了”让人明白没有雨,没有水的后果是严重的。抽象的思想通过了
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拟人的方法得到实现。又如第5节的诗完全是.
照应了第1节“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雨前、雨后不同的景象,让
我们形象地感到了雨前的愁。雨后的喜。可见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让这
首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容易让人接受诗人的忠告:“只有旗子笑,
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而诗最后“当你们
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不是作者由衷的愿望吗?创造一切可
能,让儿童们幸福地无忧无虑的成长。
3.读一读第7、8两节,这其中的“笑”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自己
的看法。
讨论、明确:这两节诗,虽是“春雨教儿童二样事”,但内容只有一
样,即“教你们勇敢地笑”。不同的是第7节诗人通过景物描写,通过物
对雨的态度,看到“笑”的作用。“柳条儿”被雨打自然是要矮一些的,这
拟人逼真,风雨中的柳树长得更潇洒;而一石狮,石狮流的不是泪,那分
明是雨水呀,风雨中石狮也多了一种乐趣;雨中的飞燕,倾斜那灵巧的
躯林,穿梭其中,那是一种喜庆、勇敢的身姿,可见诗人透过雨,教给儿
童们的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这样,乐对人生,才能幸福成长。
而第8节中“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
篇3:4.雨 说
郑愁于
教学目的
1.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2.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之一是注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选择好语气和语调,有感
情地朗读这一首诗。
2.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3.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圃(PO)锢(go)滞(Zhl)喑哑(tn)(yo)
嚷(rang3 ) 蓑(suo1) 笠(li4) 膏(gao1)
耸(song3) 绕(rao4)襁褓(qiang3)(bao3)呼啦啦(hua1)
2.解释下列词语:
(1)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2)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3)留滞:停滞,不流通。
(4)暗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5)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6)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7)润如油膏: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8)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人睡或长眠。
(9)祝福:原指祈求上帝赐福,后来指祝人平安和幸福。
3.朗读课文。
二、导入
1.导语 :我们学了艾青的《黎明的通知》一诗,那是“黎明”要诗人向人
们传达它的话。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写的《雨说》,和艾
青的诗歌不同的是在这首诗中诗人直接以“雨”的身份向人们进行述说。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2.作家作品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台湾当代
诗人。1949年自费印刷了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1954年考入中
兴大学法商学院,并在(现代诗)季刊发表大量诗体,成为“现代派”的中
坚。1968年赴美留学。出版的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
奴)、(郑愁于诗集)、(刺绣的歌谣)等。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国
的中国诗人”。在“中国也很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
他们的现代感觉”时,郑愁予始终坚持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
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现代的。他的诗表现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现代
的,可在诗的感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他把中国传统
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把西方技巧化入中国传统
的意识中,使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浑然一体。作为现代派的一员,郑愁予
以其对中国传统精神和艺术品味的继承,迥然有别于西化的“现代”。
三、正课
1.朗读唐代诗人杜甫脍炙人口的名诗《春夜喜雨》,回忆一下这首
诗中杜甫抒发的感情。
(春夜喜雨)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时写的。诗中描写春夜降雨,滋
润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之情。
2.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雨说)中诗人从而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
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
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3.提问:副标题起什么作用?这一首诗的副标“为生活在中国大地
上的儿童而歌”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助?
副标题:新闻报道中多行标题的一部分,又称辅题或子题。写在正
题的'后边,用以补充或说明正题,对中心进行提示。散文和诗歌中的副
标题一般以是提示诗、文写作缘由为多。如(有的人)其副标题是“纪念
鲁迅有感”其实这首诗就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的创作的,目的也
就是以鲜明的爱憎,赞颂鲁迅先生自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
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雨说》这首诗的副标题“为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它提示了读者,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出
发点是为中国的广大儿童们。诗人想借“春雨”告诉中国的儿童们,中
国人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下一代”,儿童们应
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中幸福成长。
4.朗读课文,找一找诗中“雨”说了什么话?这些诗集中表达了一
个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
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
笑中长大。“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
快乐地安息。这些话表达了中国的长者们为了让
篇4:雨说作文400字
看,雨来了。酝酿了一冬的雨儿冲了下来。喊着“啊!”说着密语。它说:“我已经好久没有来到人间,这一次,我要降落在嫩芽上,贪婪地闻着清新的香气。这次,请你们拿开花伞,伸出双手,拥抱我,接纳我吧!我可以带你去田里嬉戏,带你们去感受春的温柔啊!”
听,雨来了。这么的匆忙急促,它早已等不及了。它说:“我是夏的使者,虽然伴着雷声闪电,但我只是太热情,太迫不及待,我是多么喜欢你们啊!我要和你们一起玩捉迷藏,荡秋千。你知道夏天的小溪有多么的舒服吗?我可以让你感受。所以不要把门窗关上,欢迎我的.到来吧!”
望,雨来了。它悄悄地靠近,来得温和冰凉。它说:“我要趴在果实上,吸允果实的香甜,把它送给你,送给可爱的孩子们。我要趁着这个时期,好好地吃遍美味,你要和我一起同行吗?我们可以互相介绍好吃的,一起分享,哈哈。我很希望你们可以爱我,因为我很爱你们。”
呀,雨来了。这次它是以新的名字、面貌——雪花来面对大家。它说:“你可不要忘了我,我还是雨哦!我这次要把世界变成纯洁可爱的白色,因为白色代表着我对你的祝福,即使长大,也不要失去纯真。”
篇5:《雨巷》 4
一导入
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艺术特色
1. 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雨巷》的音节特色
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
篇6:《马说》 4
韩愈
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o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教学设计4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7:雨说
等待久了的鲜花和嫩草
等待久了的松林和小溪
当鲜花没有了从前的美丽
嫩草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当树林悄悄干枯了叶子
松林幽幽唱不出优美的曲调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我来了,我走得很慢,而且轻声细语地
我的柔情像蒲公英那样洒满天地
我呼唤每一位朋友的小名又甜又美
我来了,闪电不到来,风还很温柔
我来是把春的喜讯告诉四月的大地
东风是我爱的丝缕
请不要将我拒绝
请将我拥抱
雨说:我是从天空中来净化你们的
我是天空的主人带来心的歌颂
为什么不伸出你的手让我握一握
为什么不随着我走,寻着我脸上的笑容
我们一起去踩多情的泥巴
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
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
我也和你们一样的爱玩
在白云上跑来跑去
看啊,白云深处是我温暖的家啊
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快乐地笑啊
君不见,桃花见了我笑红了脸啊
小溪见了我笑岔了道啊
小蝌蚪见了我笑掉了尾巴啊
第二样事,我要教你们幸福地笑啊
小溪见了我,笑出了声啊
种子见了我,笑出了芽啊
只要种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当你们幸福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
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雨说》 4】相关文章:
1.雨说教案
2.雨说赏析
3.《雨说》 6
4.雨说课件参考
5.雨说课后题
6.雨说作文400字
7.雨说教学设计
8.雨说初三作文
9.雨说周记650字
10.《雨说》教学设计9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