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周朝历史人物故事精选

周朝历史人物故事精选

2024-08-27 08:13: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xuan336002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周朝历史人物故事精选,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周朝历史人物故事精选,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周朝历史人物故事精选

篇1:周朝历史人物故事

经过昭穆时代,周朝实力削弱。这一时期,犬戎的势力逐渐强大,阻碍了周朝与西北各国的往来。穆时王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并将一批犬戎部落迁到太原,打通了周与西北各国的道路。以后,犬戎仍屡次侵犯周境。周懿王时,出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周人深为所苦。

到周厉王时期,国内矛盾日趋尖锐。厉王横征暴敛,虐待百姓,还不让国人谈论国家政事。连年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疾苦。与此同时,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为压制国人的不满,厉王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加杀戮。结果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暴动。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朝中由召(穆)公、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行政(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共46年。宣王继位后,汲取教训,改变政策。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朝周。为解除戎狄的威胁,还发动了对戎狄的防御战争,取得了胜利。在对荆楚、淮夷的战事中,也取得了一些胜利,因而号称“中兴”。但是社会中各种矛盾依然存在,整个社会仍处于动荡之。历史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商周时期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周边的一些地区仍相对落后一些。因此,为财富及利益所驱动,周人与其它国族的战争几乎一直不断。江汉流域是蛮族的根据地。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现了衰象。宣王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用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条戎、奔戎,惨遭败绩。三十九年,与西戎别支姜氏之戎战于千亩,惨败。

篇2:周朝历史人物故事精选

历史人物故事(一)

吴太伯——吴国第一代君主

吴太伯,又称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姬姓,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父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让,迁居江东,建国勾吴。

始祖讳泰伯

又泰伯(古泰通太),殷高宗武丁四十年丙申四月初四(约公元前1165—前1074年)生,立国“勾吴”,以国为氏,第一位吴国君主,在位49年,卒于武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享年91岁,娶卜氏,吴氏开氏始祖。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葬今江苏无锡鸿山(古称皇山)。

【古迹】泰伯墓: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高2米,直径3米,墓顶填黄土,墓碑四方形,正面刻“泰伯墓”,墓前矗立两根高大华表,华表上雕威武雄狮,墓前建有供祭祀的享堂,建于18,享堂门旁石上镂有齐彦槐书的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同天辟一抔万古江南”;泰伯庙:又名至德寺,为纪念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大殿前有明代石牌坊,上书“至德名邦”,唐代诗人陆龟蒙《和泰伯庙》一诗“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

【事迹】公元前1123年,太王有意传位给季历之子昌,太伯携弟仲雍逃到荆蛮句吴,建立吴国。

【考证】《诗经·皇矣》曰:“帝邦作对,自泰伯、王季”。孔子:“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刘昭云:“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冢,去墓十界上坪有旧宅,其井犹存。”

太伯,亦作泰伯,姬姓,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的母亲名叫太姜,是有台氏之女,古公亶父的正妻,生太伯、仲雍和季历。

季历和他的儿子姬昌都很贤明,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历为继承人的想法,以便传位给姬昌。太伯知道父亲古公亶父的心思,为了成全父亲,他于是便和二弟仲雍就逃奔到荆蛮之地,文身断发,以表示不可以继承君位,来避让季历。

据说途中曾经经过太行九泉山(今晋城市吴王山),后世为纪念更名为吴王山。

太伯与仲雍同避荆蛮后,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土著居民认为太伯有德义,追随归附太伯的有千余家,并拥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尊称他为吴太伯,自号“句吴”。不过太伯兄弟有没有到达江南,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说法,将梅里定在无锡,是南朝无锡县令刘昭在注《后汉书·郡国志》时开始这一说法的。以前古籍所说的梅里究竟在哪里,至今一直难以确定。

商代末年,中原地区侯王用兵频繁,太伯深恐兵祸波及,在梅里平墟修筑城郭名为“故吴”,但这一说法没有历史记载,在当地也无古城遗址,只是无锡今天有人这样推测。相传太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相传太伯开凿伯渎河,它流经坊前、梅村、荡口,直至漕湖,全长43公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工开凿的第一条河流。无锡清名桥一段俗称“伯渎港”,一作百渎港。伯渎河的开凿,使当地百姓世受其利。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云:“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太伯三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受到后世所敬仰。

太伯无子,死后由其弟仲雍继位。太伯葬于梅里东(今鸿声镇)的皇山(后名鸿山)南麓。周武王灭商后,派人找到仲雍的后人周章,正式册封周章为吴国君主。太伯被后世奉为吴文化的鼻祖。

历史人物故事(二)

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

周文王十五岁时生武王,武王即位后,继续用姜子牙为国相,以兄弟周公旦、召公奭为助手,进一步整顿内政,增强军力,国力日益强盛。受命九年(约前1048年)姬发在盟津(孟津)大会诸侯,前来会盟的诸侯有800个,一起举行伐商演习。

受命十一年(约前1046年),商纣王穷兵黩武,持续发动征讨东南夷的战争,已把商朝弄得国困民乏。武王见时机己到,便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亲率战车300辆,虎贲3000、甲士45000人,进攻朝歌,在牧野大败商军后攻入朝歌。商朝因为军人不足,故武装奴隶兵,奴隶对商厌倦,阵前倒戈,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周武王以钺砍纣王遗体,代表诛杀商纣,殷商正式灭亡,史称武王克殷。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追封父亲为文王,并分封诸侯。

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史记》卷四〈周本纪〉记载: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

历史人物故事(三)

姬繄扈——中国西周第六代天子

公元前923年(周穆王五十五年),周穆王去世,姬繄扈登基,是为周共王。

公元前9(周共王三年),大臣裘卫用价值贝一百朋的一件瑾璋、两件赤琥、两件麂麂和一件贲韨,换取矩伯的土地十三田。

公元前9(周共王四年)春天,周共王出游到泾水边上,密须国国君密康公跟随着,有三个女子来投奔密康公。密康公的母亲隗氏说:“你一定要把她们献给君王。野兽够三只就叫‘群’,人够三个就叫‘众’,美女够三人就叫‘粲’。君王田猎时,不敢猎取成群的兽;诸侯出行时,对众人也要谦恭有礼,君王娶嫔妃不娶同胞三姐妹。那三个女子都很美丽。那么多美人都投奔你,你有什么德行承受得起呢?君王尚且承受不起,更何况你这样的小人物呢?小人物而拥有没物,最终准会灭亡。”密康公没有献出那三个女子。公元前919年(周共王四年),周共王就灭了密国。

前9(周共王十九年),由于周共王不重视军队的建设,使各城镇的武装力量十分薄弱,西戎人认为有机可乘,便反叛西周,组织军队向西周领地发起攻击。西周军兵微将少,无力阻击敌人,被西戎军连续攻占十余座城邑,直逼镐京。周共王得知镐京受到威胁,紧急调集各诸侯国军队联合出击,才把西戎军击败,将他们赶出境外。但是,这一场战乱使西周王朝受到了很大损失。

公元前9(周共王二十三年),周共王去世,其子姬囏继位,是为周懿王。

历史人物故事(四)

姬静——中国西周第十一代天子

周宣王为周厉王之子。周厉王在位时,因连年对外征战,造成国内消耗巨大、国库空虚。周厉王于是任命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国人对此议论纷纷,周厉王又命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周厉王的高压政策最终引发国人暴动。

前841年(周厉王三十八年),国人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今陕西西安)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武器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逃离镐京,沿渭水一直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转而寻找太子静。召穆公将太子静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被迫用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静,国人杀召穆公之子,太子静得以幸免遇难。

国人平息怒气离去后,宗周无主,诸侯推举召穆公、周定公代行天子职务(一说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史称“共和行政”。

前828年(共和十四年),周厉王死于彘,太子静在召穆公家长大了,召穆公、周定公以及诸侯拥立太子静继位,即周宣王。

周宣王继位后,多次的对外用兵,使周王朝一度呈现“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的局面。但因连年征战消耗国力,加剧了西周王朝的社会危机,加上周宣王晚年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

历史人物故事(五)

周平王——东周第一任君主

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20年),姬姓,名宜臼(一作宜咎),周幽王姬宫湦之子,母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东周第一任君主,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20年在位。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于后宫得褒姒以后,生子伯服。不久,竟废申后及姬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于是姬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周幽王,周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所杀。随后,申、鲁、许等诸侯国拥立姬宜臼继位。姬宜臼为避犬戎之难,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周平王在内外交困中度过五十年,于公元前720年去世。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为躲避犬戎的侵袭,于是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将都城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周平王任命郑武公担任司徒,让他与晋文侯一同辅佐周王室。周平王在郑武公、晋文侯的辅佐下,勉强支撑残局。东迁之后的周朝,史称东周。东周开始的这一年,便是春秋时期的开端。

在周平王继位同时,诸侯虢石父拥立周幽王的兄弟余臣为天子,史称周携王,周王朝出现两王并列的局面。周平王十一年(公元前760年),支持周平王的晋文侯攻杀周携王,使周王朝再度重新统一。结束周王朝长达的两王并立局面,稳定东周初年的局势。

周平王在位时期,相继委任郑武公、郑庄公父子担任周王室的卿士。后来由于郑国实力雄厚,周平王对郑庄公怀有戒心,不愿朝政让郑庄公所操纵,便乘郑国多事,郑庄公没有前来上任的机会,想撤掉他卿士的职务,并暗中将朝政分托给虢公。郑庄公得知后,便埋怨周平王,马上赶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对周平王施加压力。周平王再三赔礼,但郑庄公仍然不依。周平王只好提出让王子狐(姬狐)到郑国作人质。不过此举太有损周天子的颜面,于是群臣提出相互交换人质的办法,让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也来洛邑作人质,而王子狐去郑国则用学习的名义。史称周郑交质。从这一史实可知;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已势力衰微,周王名为天子,实际上要看大诸侯的脸色行事。

篇3:周朝历史人物故事

历史人物故事(一)

褒姒——烽火戏诸侯的罪魁祸首

褒姒(bāosì),《史记》作“襃姒”,姒姓,褒国人,名字不详。○索隐襃,国名,夏同姓,姓姒氏。礼妇人称国及姓。周幽王姬宫湦的王后。

她的母亲是厉王的宫殿里的一位小宫女,后来被厉王发现了。母亲将他扔到河里,成为一名弃婴,被一对卖弓箭和箭袋的松盼夫妻收养,在褒国(今陕西省汉中西北)长大。

公元前779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国,褒人献出这个大美女乞降,周幽王爱如掌上明珠,并立为妃,宠冠周王宫。次年,她生下一子,名伯服(一作伯般),周幽王对她更加宠爱,竟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周平王),册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

果然不出伯阳所预料,原来她因过不惯宫中生活,加之养父被太子宜臼所杀,心中忧恨,平时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艳丽迷人,周幽王发出重赏,谁能诱发她一笑,赏以千金,虢国石父献出“烽火戏诸侯”的奇计,周幽王同她并驾游骊山,燃起烽火,擂鼓报警诸侯一队队兵马闻警来救,至时发现平安无事,又退兵回去,她看见一队队兵马,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不觉启唇而笑,幽王大喜,终于因此失信于诸侯。

公元前771年,犬戎兵至,周幽王再燃烽火,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杀,她遂被掳(一说被杀)。

司马迁说:“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史记·周本纪》)。意思是说,褒姒不喜笑,周幽王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来了。

唐代著名诗人胡曾也写有褒姒倾国诗篇:“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烽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历史人物故事(二)

姬瑕——中国西周第四代天子

姬瑕是周康王之子。他欲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的疆域,从昭王十六年开始,亲率大军南征荆楚,经由唐(今湖北随州西北)、厉(今湖北随州北)、曾(今湖北随州)、夔(今湖北秭归东),直至江汉地区,大获财宝,铸器铭功。昭王十九年,他亲自统帅六师军队南攻楚国,死于汉水之滨。

《史记·周本纪》:“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

《史记·齐世家》:“桓公三十年春,齐伐楚。楚成王兴师问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对曰:‘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备,是以来责。昭王南征不复,是以来问。’楚王曰:‘贡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贡乎!昭王之出不复,君其问之水滨。’”

楚曾是周的附属,楚的先祖鬻熊“子事文王”并参加了灭商战争,成王举行“岐阳之搜”时,楚君熊绎也前来参加在西周早期,周,楚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不过,这时的楚国实力不足,还没有资格参加诸侯的正式会议,只能与鲜卑等蛮夷一起看守“燎祭”的火堆。在周朝建立的政治体系中,楚国只相当于一个子男之国,地位很低。但此后,楚国在南方迅速发展,很快就成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方国,这时,他对王朝的号令开始不认真遵守,周昭王为了维护周作为天下共主的权威和王朝既定的政治秩序,先后两次发动对楚国的征伐。

(1)第一次南征发生于昭王,昭王亲自率领大军渡过汉水,缴获了大批战利品,但是并没有彻底压服楚国。

(2)第二次南征发生在昭王19年,第二次南征却使周人遭到重大损失,特别是昭王在北还的途中,淹死在汉水中,但后来的种.种迹象表明,这一次南征,周王朝还是达到了压服楚国,稳定王朝南部局势的目的。因为在周穆王即位以后,没有对荆楚进行报复性的征伐。周穆王一生对东方,东南方,西方,西北方都发动大规模战争,唯独没有向荆楚进攻,显然不是由于荆楚力量过于强大使得穆王不敢南征,而应是西周王朝对南方的拓展,已由昭王完成。

历史人物故事(三)

姬燮——中国西周第九代天子

周夷王(?-前879年):华夏族,姬姓,名燮。周懿王之子,周孝王侄孙。

孝王死后继位。在位30年,病死,葬处不明。姬燮对诸侯十分感激,一改以前天子站在堂上受诸侯礼拜的惯例,变为朝见时步下堂来和诸侯相见,天子的威严了就大为下降。他在位朝间,被穆王迁居太原一带的犬戎不断地反叛,姬燮几次派兵征讨,都未能根除。

《竹书纪年》记载:夷王三年“烹齐哀公于鼎”。《史记·楚世家》记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根据虢季子白盘铭文记载,周夷王曾命虢季子白率军大败严狁。30年病倒,立子姬胡为太子。姬燮死后的庙号为夷王。

周孝王即位九年就去世了,诸侯和大臣立孝王之侄太子燮即位,他就是周夷王。夷王初年,政治上稍有起色。远方的蜀国、吕国纷纷送上琼玉,夷王在黄河边上用宾客之礼接待。有一次,夷王也曾命虢公率领六师攻伐不服王命、常来侵扰的太原之戎,一直达到俞泉,获得马千匹。这是夷王征伐西北边境的一次不小的胜利。

可是,夷王的一场大病,使他不能治理国事。同姓诸侯十分忧虑,祈求天神保佑,但是依然不能挽救夷王的生命,他终于在十六年离开了人世。一些异姓的诸侯国,乘国家衰微之际,便不来朝贡,甚至进攻王室,起兵叛逆,态度十分嚣张,熊渠就是一个。

历史人物故事(四)

伯邑考——周文王姬昌嫡长子、武王姬发同年兄

伯邑考是周文王姬昌的嫡长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兄长。伯邑考的母亲名叫太姒,姒姓,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禹后代有莘氏部落之女,周文王的正妻。太姒勤劳持家,恪守妇道,因此号称文母。

太姒与周文王生有十子,依次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据《毛诗正义》引《大戴礼》记载,周文王十三岁时,生下长子伯邑考;十五岁时,生下次子周武王。

伯邑考十兄弟自幼深受母亲大姒的教诲,所以他们从小到大,就没有做过违背常理、荒.唐离谱之事。在伯邑考的十兄弟之中,只有周武王和周公旦德重才高,是辅助周文王的左膀右臂,所以周文王舍弃伯邑考,而立周武王为继承人。

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后,当时伯邑考在商朝做人质,担任为商纣王驾车之职。商纣王烹杀伯邑考,将他做成肉羹赐给周文王,并说:“圣人应当不会吃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周文王最后还是吃下肉羹。商纣王评价说:“谁说西伯侯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

历史人物故事(五)

唐叔虞——周朝诸侯国晋国始祖

唐叔虞,亦称叔虞、太叔,姬姓,名虞,字子于,因封在唐国,史称唐叔虞。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母王后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  ),周朝诸侯国晋国始祖。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继位,由叔虞的叔父周公旦摄政。周公旦灭亡唐国后,把唐地封给叔虞,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燮父)继位。燮继位后迁居晋水之旁,改国号为晋,是为晋侯燮。

周武王十一年(前1046年),叔虞的父亲周武王灭亡商朝,建立周朝政权。周武王十四年(前1043年),周武王去世,叔虞的哥哥周成王继位。周成王继位时年幼,所以由叔虞的叔父周公旦摄政。周成王八年(前1035年),周朝诸侯国唐国(唐国地处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有一百里)发生叛乱,威胁周王室在河东地区的统治。同年十月,周成王派周公旦率军平息唐国叛乱,将唐国百姓迁到杜地,并将周王室子孙迁到唐地。周成王十年(前1033年),周成王将唐地分封给弟弟叔虞  ,叔虞于是成为唐国国君,因此故称唐叔虞。

当时,由于唐国地处夏人故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加上叛乱刚刚平息,局势动荡不定,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叔虞受封治唐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执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法,以夏戎之政治夏戎之地:以夏戎之法理夏戎之民。推行政策一年后,即见成效。农业、牧业都得到显著发展,政绩斐然可观。叔虞治唐之所以成功并且久远,关键在于执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正确方针,大量历史证明,这一方针成为晋国的传统国策,并对后来晋及韩、赵、魏三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三晋文化体系中尚公、尚法、尚贤的特色。唐叔虞作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作为三晋文化的创世人,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篇4:历史人物故事周朝

历史人物故事(一)

周思王——不尊周礼杀兄自立的周天子

本来大周的王室斗争,虽然也很激烈,但是相对于当时的各诸侯国来说,还是比较温和的。怎么说大周也是靠着是周礼立国,面子上总得敷上一层“仁义”,在东周早期,虽然一直与“兄弟夺权”相始终,最危险的一次是襄王时期的“子带之乱”,但是真正能以非嫡长的身份成功上位者却没有。

时代发展到春秋末期,真正如孔子所说“礼崩乐坏”了,周王室也开始和向诸侯们看齐了,先是发生了悼王、王子朝(姬朝)、敬王,三兄弟互相撕咬,最后以敬王胜出告终。周敬王是周景王三儿子(如果不算早夭的太子,那就是二儿子,总之不是嫡长子),却得以继承王位,而且还是继承了其兄长周悼王的王位,于是周室首次出现了非嫡长继位和兄终弟及。敬王之后元王和贞定王安静了两代,贞定王一死,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兄弟相残”。

本来贞定王的长子姬去疾正常即位,可是在位仅三个月,就被其弟弟姬叔杀死。姬叔杀兄之后,即自立为王,史称周思王。思这个词儿在谥法里不是什么好事儿,因为周思王杀兄自立不到五个月,就走了和他哥哥哀王一样的路——被另一个弟弟姬嵬杀死。姬嵬照着姬叔的样子,杀兄自立,史称周考王。

历史人物故事(二)

姬定—周慎靓王

周慎靓(音:jìng)王(前399-前3),姓姬,名定,一名顺,东周君主,在位6年,为周显王之子。当时战国七雄为了壮大自己,各自找寻盟友,有不少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对抗一个强国,称为“合纵”,以苏秦为首;也有一些强国相互结合,攻打较弱的国家,史称“连横”,以张仪为首。前316年,秦军攻灭了巴、蜀两个小国,大量移民巴、蜀,占有对抗长江中下游的楚国的战略优势。前315年,周王定病死,谥号为慎靓王。

姬嵬—周考王

周考王(?—前426年),全谥为周考哲王,《帝王世纪》云“考哲王”,或曰“考悊王”。华夏族,姬姓,名嵬。周贞定王之子,周哀王与周思王之弟。公元前441年,姬嵬杀害其兄周思王自立,是为周考王,在位15年。公元前426年周考王去世,其子姬午接替即位,是为周威烈王。谥法云:“大虑行节曰考”。葬处不明。

历史人物故事(三)

李娥姿——北周皇后

李娥姿(536年-58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妃子,北周宣帝宇文贇的生母。宇文贇继位后,先后尊为天元帝太后、天皇太后、天元圣皇太后。宇文贇死后,其子北周静帝宇文阐继位,尊祖母李娥姿为太帝太后。大定元年(581年),北周灭亡,隋朝建立,宇文阐不久被杀。晚年先后丧子丧孙的李娥姿出家为尼,法号常悲。开皇八年(588年),李娥姿去世,终年五十三岁,隋朝以尼姑的礼节葬于长安南部。

人物生平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西魏将领于谨攻陷南朝梁的江陵(今湖北荆州),杀死梁元帝萧绎,将江陵十多万平民百姓掳掠到西魏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李娥姿全家就在其中。

李娥姿到了长安后,西魏权臣宇文泰觉得李娥姿面貌姣好,就将她赐给第四子宇文邕做妾。之后,李娥姿得到宇文邕的宠爱。  武成元年(559年),李娥姿为宇文邕生下儿子宇文赟。

宣政元年(578年)七月,宇文邕去世,宇文赟继位,是为北周宣帝。宇文赟继位后,尊生母李娥姿为太后。

大象元年(579年)二月,宇文赟传位给儿子宇文阐,是为北周静帝,改尊李娥姿为天元帝太后。同年七月,又尊为天皇太后。

大象二年(580年),宇文赟尊李娥姿为天元圣皇太后,并下册文说:“天元皇帝臣宇文赟,敬捧玉玺绶册,恭敬地为天皇太后献上尊号为天元圣皇太后。念及月的精华显示福祉,大地神灵赐加恩惠,祥瑞开启于丹陵,吉庆流布在华渚。虽然遵循典制,恭敬地献上美好的封号,但是从内心竭尽敬意,仍没有表达出名号的至高尊贵。这只是为了想要弘扬第一之意,向上天昭示圣慈的仁德,冒昧地竭尽诚心敬意,敬祝福禄永安。显扬圣慈的训诲,为子孙的未来作好安排。”

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宇文贇去世,宇文阐尊祖母李娥姿为太帝太后。

开皇元年(581年)二月,宇文阐被迫禅位给丞相杨坚,北周灭亡,隋朝建立,宇文阐不久被杀。同年三月,晚年先后丧子丧孙的李娥姿出家为尼姑,改法号为常悲。

开皇八年(588年),李娥姿去世,终年五十三岁,隋朝以尼姑的礼仪将她葬在京城长安的南面。

历史人物故事(四)

姬度——蔡国始封君

蔡叔,姬姓,名度,世称蔡叔度,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五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蔡国始封君,蔡姓始祖。

周武王灭商后,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周成王时,蔡叔度与其兄管叔鲜挟持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不久便被周公旦平定。蔡叔度被流放,最终死在流放之地。蔡叔度死后,其子姬胡亦受封于蔡,史称蔡仲。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蔡叔度是周文王姬昌第五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弟。蔡叔度的母亲名叫太姒,姒姓,是夏朝君主夏禹后代有莘氏部落之女,周文王的正妻。太姒勤劳持家,恪守妇道,因此号称文母。

太姒与周文王生有十子,依次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

蔡叔度十兄弟自幼深受母亲大姒的教诲,所以他们从小到大,就没有做过违背常理、荒.唐离谱之事。

受封蔡国

周文王死后,因蔡叔度的长兄伯邑考早逝,故由蔡叔度的次兄周武王继任其位。周武王十一年(前1046年),周武王灭亡商朝,建立周朝政权,史称西周。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为巩固周朝政权,实行分封制,大封功臣、宗室以及先贤后代,于是把管地分封给三弟管叔鲜,建立管国,居住管城;把蔡地分封给五弟蔡叔度,建立蔡国,居住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周武王还将商朝的遗民封给商纣王(帝辛)之子武庚(禄父),与诸侯同等地位,以奉持他祖先的祭祀不致断绝。周武王因为武庚还没有心悦诚服,恐怕他有异心,便让蔡叔度和管叔鲜、霍叔处辅佐、监督武庚,一起治理商朝遗民。

三监之乱

周武王死后,太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周成王登基时少不更事,不能独立处理政务;当时周朝又是初定天下,政局还不是十分稳定,蔡叔度的四哥周公旦于是当国摄政,代行周成王之职,处理国家大事。蔡叔度和管叔鲜、霍叔处怀疑周公旦要篡夺王位,三人心里愤愤不平,就到处散布流言。周成王二年(前1041年),三人扶持武庚一起叛乱。

周成王四年(前1039年),周公旦以周成王的名义东征叛军。不久,周公旦便平定叛乱,诛杀武庚和管叔鲜,将蔡叔度流放到郭邻(在今蔡国故城西北蟾虎寺一带)。周公旦流放蔡叔度时,只配给他十辆乘车和刑徒七十人作为随从。蔡叔度最终死在流放之地。

历史人物故事(五)

管叔——周朝诸侯国管国国君

管叔(?―公元前1039年),姬姓,名鲜,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三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周朝诸侯国管国(今河南郑州)国君。因受封管国,故称管叔或管叔鲜。

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将管叔鲜封于管地,建立管国,与蔡叔度、霍叔处协助、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遗民,史称“三监”。

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周成王年幼,由管叔鲜四弟周公旦摄政。管叔鲜与蔡叔度、霍叔处不满周公旦摄政,于是挟持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管国灭亡。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管叔鲜是周文王姬昌第三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弟。管叔鲜的母亲名叫太姒,姒姓,是夏朝君主夏禹后代有莘氏部落之女,周文王的正妻。太姒勤劳持家,恪守妇道,因此号称文母。

太姒与周文王生有十子,依次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

管叔鲜十兄弟自幼深受母亲大姒的教诲,所以他们从小到大,就没有做过违背常理、荒.唐离谱之事。

受封管国

周文王死后,因管叔鲜的长兄伯邑考早逝,故由管叔鲜的次兄周武王继任其位。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亡商朝,建立周朝政权,史称西周。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为巩固周朝政权,实行分封制,大封功臣、宗室以及先贤后代,于是把管地(今河南郑州)分封给三弟管叔鲜,建立管国;把蔡地(今河南上蔡)分封给五弟蔡叔度,建立蔡国。周武王还将商朝的遗民封给商纣王(帝辛)之子武庚(禄父),与诸侯同等地位,以奉持他祖先的祭祀不致断绝。周武王因为武庚还没有心悦诚服,恐怕他有异心,便让管叔鲜和蔡叔度、霍叔处协助监督武庚,一起治理商朝遗民。

三监之乱

周武王死后,太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周成王登基时少不更事,不能独立处理政务;当时周朝又是初定天下,政局还不是十分稳定,管叔鲜的四弟周公旦于是当国摄政,代行周成王之职,处理国家大事。管叔鲜和蔡叔度、霍叔处怀疑周公旦要篡夺王位,三人心里愤愤不平,就到处散布流言。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41年),三人扶持武庚一起叛乱。

周成王四年(公元前1039年),周公旦以周成王的名义东征叛军。不久,周公旦便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和武庚,流放蔡叔度,将霍叔处降为庶民,管国就此灭亡。管国灭亡后,管叔鲜的后代以国号为姓,称管氏。

篇5:周朝历史人物故事

周公——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周公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平定三监之乱后,大行封建,营建成周(洛邑),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与发展周朝统治上起了关键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之子武庚禄父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营建洛邑。相传他制礼作乐,制定和完善宗法制、分封制等各种制度,使西周奴隶制获得进一步的巩固。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他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论语》中记载孔子言论云:“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为大儒,在《荀子·儒效》中赞颂了周公的德才。汉朝的刘歆、王莽将《周官》改名《周礼》,认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于太平盛世之业绩,将周公的地位驾于孔子之上。直到唐开元时期,有着强烈权力欲的唐玄宗作为皇帝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时期主政以及西周末期周厉王出奔后的“周召共和”,于是下令取消周公文庙供奉的资格,改以孔子为主。唐朝的韩愈为辟佛老之说,大力宣扬儒家“道统”,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序。

周公旦“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伯夷——史载最早宁愿饿死不食周粟的抱节守志之人

商末孤竹国人,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亚凭、叔齐。子姓,名允,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齐为继承人,至父死,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父命为尊,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伯夷叔齐同往西岐,恰遇周武王讨伐纣王,伯夷和叔齐不畏强暴,叩马谏伐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姜子牙曰:此二人义人也,扶而去之。”……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古之贤者多善操琴,伯夷就是一位古琴大师,他创作的古琴曲《伯夷操》流传至今。伯夷生前主要生活在燕山南路唐山地区。燕山一带历来多隐逸之士,他们多善弹古琴,伯夷遗韵也因此传之不绝。于是,渐渐的在这一带形成了一个古琴流派,称为燕山琴派。燕山琴派弟子们代代相传,世世相因,琴风所致,云开雾散,天清气朗,为伯夷精神又增添了一大传奇。世人皆知伯夷贤,谁闻伯夷琴声远。燕山走来王燕喜,一曲“孤竹”天下传。

篇6:周朝历史人物故事

雷震子——封神演义中人物周文王第一百子

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的角色,面如青靛,发似朱砂,眼睛暴湛,牙齿横生,出于唇外;身躯长有二丈,使用一条黄金棍,是文王姬昌第一百子,也是阐教门人云中子的徒弟,封神演义人物之一。  “两枚仙杏安天下,一条金棍定乾坤。 风雷两翅开先辈,变化千端起后昆。 眼似金铃通九地,发如紫草短三髡。 秘传玄妙真仙诀,炼就金刚体不昏。” 雷震子为武王伐纣立下赫赫战功,在封神之后,肉身成圣,成为什么神仙,却没有交代,随着道教的造神运动将其化入雷部,后来世俗将其与雷公形象等化。封神演义人物之一,文王姬昌第一百子,云中子弟子。力大无穷,身怀异术,战绩普通,然忠心为周,孝顺父亲,福缘深厚,是书中的重要角色之一。

雷震子并未被封神,肉身成圣,龙被冤杀转生的,文中有言:“炼就金刚体不昏”,与不死不灭还是有差别的,后来他归西方做金刚了。韦护是三教护法全真,哪吒是三坛海会大神,李靖降妖除魔大元帅,文中已表述了。严格按照封神逻辑,雷震子没有成为神明,但随着道教的造神运动将其化入雷部,后来世俗将其与雷公形象等化。

周共王——周朝沉溺游玩致使国库空虚的皇帝

周共王姬繄扈,西周第六代国王,谥号共王。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他为龚王,有时又作恭王。周穆王之子。《国语·周语一》载,密康公跟随共王游于泾上时,有三女子自愿献身于密康公,密康公的母亲叫他不能要这三女子,认为这样的事情即使共王都受不起,何况一个小国的君主。密康公不听,接纳了三女。一年后被共王灭掉。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共王在位时间定为前922年至前9。姬黳扈继位时,国家因穆王远游,耗费了巨量财富,弄得国家财政十分空虚,经济上渐渐难以支持。

姬伊扈即位后,对治国的策略进行了很大调整,在军事上,他改变了父祖两代以武力征服天下的做法,裁减军队,明法息民,让更多的百姓安于生产,创造财富,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在对外关系上采取和平稳定的外交政策,对边境争端主要采用和平谈判的办法解决,尽量避免武装冲突。在政治上,他废除了原来的“土地国有,分封臣下”的旧制度,施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国家按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收缴税金。这是西周王朝首次把土地私有合法化。

篇7:周朝历史人物故事

姬匄

姬匄,姬姓,名匄,东周君主,谥号敬王。他是周景王的儿子,周悼王弟。周景王死后,周悼王继位。王子朝攻击并杀害周悼王,晋国攻打王子朝而拥立周敬王。此后敬王与王子朝不时仍有冲突。前5王子朝逃到楚国。前5春,楚国被吴国击败,险些亡国,周敬王趁机派人在楚地杀死王子朝。儋翩带领王子朝支持者在次年起兵举事,敬王出逃,在前5得晋国帮助下回都。东周自周平王开始以雒邑(洛邑,又称成周)为都城,平王东迁后,又称雒邑为王城。敬王时,因王子朝在雒邑势大,乃迁都至雒邑之东,称新都为成周,称旧都为王城。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起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求和,并献上美女西施。《左传.哀公十九年》记载,冬,周敬王去世,葬于三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10里处)。

姬去疾—周哀王

周哀王(?—前441年),华夏族,姬姓,名去疾,为周贞定王长子。前441年周贞定王死后即位,即位后三个月为弟姬叔袭杀,葬处不明。死后的谥号为哀王。在位1年

篇8:周朝历史人物故事

许穆夫人——世界第一位女诗人

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90年—?),姬姓,卫公子顽(卫昭伯)和宣姜的女儿。出生于春秋时期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她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最早的爱国女诗人,其诗作在世界文学史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许穆夫人是卫宣公的庶子卫昭伯与宣姜(卫宣公死后改嫁继子)之女,卫国君主卫懿公(宣姜与卫宣公所生次子卫惠公之子)的妹妹(按母系论就是姑母)。春秋之际,诸侯林立,卫国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许穆夫人在少女时代就深为祖国的安危而担忧,思索着如何为保家卫国作出自己应作的贡献。许穆夫人长得貌美多姿,许、齐两诸侯国都派使者前来求婚。诸侯各国之间的通婚联姻是一种政治行为,带有亲善和结盟的性质。

远嫁许国

在许国重礼的打动下,卫懿公决定把她嫁给许国国君为妻。许穆夫人却有自己的想法,她从祖国的安全考虑,认为许国弱小,离卫国又远,一旦卫国受到攻击,许国没有力量前来救援。而齐国强大,又是卫国的近邻,如能嫁到齐国,卫国遇到什么危难便能得到齐国的救助。但君主卫懿公固执己见,仍把她许配给许国国君许穆公为妻。许穆夫人的称呼就是由此而来的。

许穆夫人自幼性聪敏,有才华,貌美多姿,能歌擅诗。嫁许穆公后,时刻怀念故乡,常登高以抒忧情,或采蝱以疗郁结,并借诗咏志,作《竹竿》、《泉水》等诗传世。公元前660年,北狄侵卫,许穆夫人闻知卫国被亡的消息异常悲痛,她想让许穆公帮忙收复国土,但许穆公怕引火烧身,不敢出兵。许穆夫人气恨交加,她毅然决定亲自快马加鞭赶赴漕邑。许国的大臣纷纷去拦阻她,指责她。许穆夫人坚信自己的决定是无可指责的,她决不反悔,并写下了千古名篇《载驰》,表明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归国的决心。许穆夫人回到卫国后,先卸下车上的物品救济难民,接着与卫国君臣商议复国之策。他们招来百姓四千余人,一边安家谋生,一边整军习武,进行训练。同时,许穆夫人还建议向齐国求援。齐国国君桓公感其爱国之情,遣公子无亏率兵救援卫国,帮助卫国打退了狄兵,收复了失地。从此,卫国出现了转机。两年后,卫国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复了它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又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

救国

卫国国君卫懿公是个沉醉于声色狗马之中的昏君。他特别喜欢养鹤,在宫苑中供养了成群的白鹤,他不但赏给养鹤人官职,还荒.唐地把鹤封“将军”,享受比士大夫还要优裕的待遇,出巡时随同的鹤可以乘坐华丽的车辆。为了供养这群白鹤,还额外向百姓征收“鹤捐”,激起卫国国民的强烈不满。卫国在卫懿公的治理下,国力却每况愈下,一天天衰败下来。弱肉强食,北方狄族看到卫国岌岌可危,便于公元前660年,发动了对卫国的入侵。卫懿公征调民众抵抗,老百姓不愿为他效命。军队的将士不肯为他卖命出征,致使狄兵侵犯时如入无人之境,卫国很快被灭亡了。卫懿公死于乱军之中,国民遭到大批杀戮,都城被洗劫一空。难民渡过黄河,逃到南岸的漕邑(今河南省滑县)。

许穆夫人嫁到许国后,一直怀念着卫国。当她听到卫国国破君亡的噩耗之后,痛彻肺腑,恨不能插翅飞回卫国,跃马疆场抗敌复国,报仇雪耻。她去请求许穆公援救卫国,许穆公胆小如鼠,怕引火烧身,不敢出兵。许穆夫人不甘袖手旁观,置之不理,经过反复考虑,她带领当初随嫁到许国的自己身边的几位姬姓姑娘姐妹,亲自赶赴漕邑,与逃到那里的卫国宫室和刚被拥立的戴公(许穆夫人的哥哥)相见。许穆夫人抵达后,首先卸下车上的物品救济难民,接着与卫国君臣商议复国之策。不久,他们招来百姓四千余人,一边安家谋生,一边整军习武,进行训练。同时,许穆夫人还建议向齐国求援。就在此时,许国大臣接踵而来,对许穆夫人大加抱怨,有的责怪她考虑不慎,有的嘲笑她徒劳无益,有的指责她抛头露面有失体统,企图把许穆夫人拦截回来。许穆夫人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无可指责的,她决不反悔。面对许国的大臣的无礼行为,她怒不可遏,义正词严地斥责道:“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载驰》)。意思是,即使你们都说我不好,说我渡济水返卫国不对,也断难使我改变初衷;比起你们那些不高明的主张,我的眼光要远大得多,我的思国之心是禁锢不住的。许穆夫人拯救卫国的决心不可改变。

不久,戴公病殁,卫人从齐国迎回公子毁(许穆夫人的另一哥哥),即卫文公。卫国得到了齐桓公的支持,齐桓公派兵戍漕邑,又派出自己的儿子无亏率兵三千、战车三百辆前往卫国。同时,宋、许等国也派人参战,打退了狄兵,收复了失地。从此,卫国出现了转机,两年后,卫国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复了它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一直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自然,这一切和许穆夫人为复兴卫国而奔走不懈是分不开的。

绝世红颜矗风雨,挺身而出是为卫。

后世评价

许穆夫人的诗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收集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竹竿》、《泉水》、《载驰》等三篇十二章。《竹竿》诗中描写了许穆夫人自己少女时代留恋山水的生活和她身在异国,却时常怀念养育自己的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泉水》写夫人为拯救祖国奔走呼号的种.种活动及寄托她的忧思。《载驰》抒发了夫人急切归国,以及终于冲破阻力回到祖国以后的心情。诗中突出地写出了她同阻挠她返回祖国抗击狄兵侵略的君臣们的斗争,表达了她为拯救祖国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决心。在这些诗的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吟咏起来仍震撼心扉,不忍释手。

北狄侵卫,许穆夫人闻知祖国被亡的消息,异常悲痛,决然驰驱至漕,归唁卫侯,并要控于大邦,拯救卫危。半路上,被许国的大夫追上迫回后,夫人对此十分愤怒赋《载驰》一诗,痛斥了许国那些鼠目寸光的庸官俗吏,表达了一个女子热爱祖国、拯救祖国的坚定信念。当齐桓公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派公子无亏率兵救援卫国,使卫国避免了一场灾祸。此后,卫国又得到复兴。《载驰》这首诗后来录进了《诗经  鄘风》里,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爱国女诗人。

篇9:周朝历史人物故事

周庄王——号称说书人祖师爷的东周国君

周庄王,姬佗,东周王国第三届领导人,爸爸周桓王,爷爷周平王。周庄王不仅是一位政界名人,而且还被说书人尊为祖师爷,这位政界名人怎么和说书扯上了关系呢?莫非说书是他的业余爱好,或者他曾经当过说书协会的名誉会长,等等。

周庄王成为说书人的祖师爷主要依据传说,就像关羽成为理发行业的祖师爷,朱元璋成为讨饭的祖师爷一样,他们这些祖师爷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正式开门收徒,他们之所以成为祖师爷完全是后人的附会,根本没有经过他们的允许。庄王的弟弟王子克(一名子仪)  受到其父周桓王的宠爱,周桓王临终前将他嘱托给周公黑肩。周庄王三年(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史记》误作周庄王四年),周公黑肩打算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为君。周朝大夫辛伯  劝谏周公黑肩说:“妾媵并同于王后,庶子相等于嫡子,权臣和卿士互争权力,大城和国都一样,这都是祸乱的根本。”  周公黑肩没有听从。于是辛伯将此阴谋报告给周庄王,周庄王在辛伯的帮助下杀死周公黑肩。王子克见事情败露,便逃亡到南燕国,史称王子克之乱。

周元王——开启战国时代的周天子

周元王姬仁继位的这一年(公元前475年),我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周元王是开启战国时代的周天子。不过也有学者把三家分晋做为战国的开端。

春秋战国之际,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常杀死国君齐简公,取得齐国大权,天下无人来管。所以晋国的“篡臣贼子”们在夺取晋国权利的道路上越来越肆无忌惮,终于由六卿分权逐渐演化为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卿灭智氏瓜分其地,三分国权。晋国国君名存实亡,以至于公元前4韩赵魏终于取得周天子的承认,立为诸侯而各其国。田氏也终于于公元前386年得周天子承认,立为诸侯,沿用齐国国号。

姬仁在位期间,越王勾践于攻灭吴国后,统帅大军乘胜北渡淮河,在徐(今山东省滕县南)约齐、晋、鲁、宋等国会盟。会盟后,派人给姬仁送去贡品,姬仁也回赠勾践以祭祖用的肉,册命他为伯,承认他处于诸侯的领袖地位,勾践成为一时的霸主。公元前469年冬,姬仁病死,其子周贞定王姬介立。姬仁死后的庙号为元王。

篇10:周朝历史人物故事

符皇后--后周世宗柴荣的第二任皇后

符皇后(公元932年—公元993年),后周世宗柴荣的第二任皇后。她是节度使、魏王符彦卿之女,宣懿皇后符氏的妹妹,后周恭帝柴宗训的养母。她又被称为“小符皇后”或“周太后”。

人物生平

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大符皇后病逝,大符皇后之妹成为了柴荣的继室。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初九,立为皇后。仅过十天,柴荣病逝,其子柴宗训即位,尊符皇后为太后。因柴宗训年仅7岁,由符太后临朝听政。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废黜柴宗训,自立为帝,建立宋朝。符太后还西宫,号周太后。太平兴国初,出家,号玉清仙师。淳化四年十月(公元993年),符太后薨,谥号“宣慈皇后”,宋廷以皇后礼葬于懿陵,陪于其姐西北。

赵武——赵氏复兴的奠基人

赵武(公元前591年~前541年):嬴姓,赵氏,讳武,谥号曰“文”,,其名称“赵武”(先秦男子用氏,故不作嬴武),世人尊称其“赵孟”,史称赵文子,赵盾之孙,赵朔之子,晋文公外曾孙。春秋中期晋国六卿,赵氏宗主,赵氏复兴的奠基人,后升任正卿,执掌国政,力主和睦诸侯,终促成晋楚弭兵之盟。

赵氏为嬴姓,东夷之裔,少皞氏支族,伯益之后,与秦国同宗。秦造父封于赵城,以之为氏,称嬴姓赵氏。造父族受周室恩,入则为卿,护卫天王;出则将兵,开辟西戎。后周室渐衰,叔带移居于晋,为大夫。叔带之后,赵夙佐献公;赵衰佐文公;赵盾佐襄、灵、成三公。三代之积累,尤其是赵盾的长期专政,使赵氏凌驾诸卿之上。

晋成公初年,赵盾自摄国政,立屏括为赵氏宗主。宣孟为政20载而亡,留下庞大的党羽与巨额的财富。赵朔为卿,赵括率其族,赵庄子亲于郤、栾,原同、屏括党于先谷。故而,赵氏分裂。晋以赵姬妻赵朔,诞下一子,起名“武”。

【周朝历史人物故事精选】相关文章:

1.历史人物李白故事

2.清朝历史人物故事

3.爱国历史人物故事

4.历史人物的小故事

5.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

6.四年级历史人物故事作文

7.高考作文历史人物故事素材

8.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精选素材

9.四年级历史人物故事作文600字

10.近现代历史人物故事有哪些

下载word文档
《周朝历史人物故事精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