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清朝历史人物故事

清朝历史人物故事

2023-11-13 08:34:2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星1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清朝历史人物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清朝历史人物故事,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清朝历史人物故事

篇1:清朝历史人物故事

康熙帝名玄烨,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可是康熙为什么叫玄烨,或者“玄烨”二字有什么含义,似乎鲜有人问及。读高中时,历史老师提到康熙皇帝名玄烨,当时就感觉这名字起得玄,多少年来一直都这么觉得。最近读汤若望的传记,眼前陡然一亮,答案似乎有了。

400多年前的紫禁城里,有一个深目高鼻的西洋人,在此自由出入达20余年之久。这位洋人,将西方最精密的西洋钟和千里镜带进这皇宫禁苑,还在紫禁城开阔的空场上为崇祯皇帝铸造过20门大炮。顺治皇帝管他叫“玛法”,“玛法”在满语里是爷爷的意思。顺治皇帝的母亲,即孝庄皇太后,尊其为义父。他为顺治皇帝亲政游说过觊觎皇位的亲王,他是中国钦天监第一个洋监正;中国至今阴历阳历并用,他是第一个将阳历引进中国的人,为此几乎被处凌迟,但最终没有执行;他官居一品,三代荣受皇封,并且可以世袭;康熙6岁继承皇位,也多亏他直言劝阻别的王位觊觎者。他一生未婚,笃信天主,生于泰西,殁于中土,葬于北京。他的美名在中西交通史上千秋永垂———这个人就是汤若望。

那么汤若望与“玄烨”之命名有什么关系呢?康熙是1654年也就是顺治十一年出生的。就在这年的前一年,顺治皇帝赐予汤若望“通玄教师”之封号,加奉一级。3年后,也就是顺治十四年,顺治皇帝又为汤若望御撰《天主堂碑记》一文,并赐“通玄佳境”堂额。可见,在康熙皇帝玄烨出生前后的三四年间,“玄”字在顺治皇帝的心目中是十分重要的,儿子的名字里带着“玄”字,给洋“玛法”的赐物里两次带有“玄”字,这个在重大场合频繁使用的“玄”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是老庄的“玄之又玄,重妙之门”的“玄”吗?不是。它是汤若望传授的包括天文、历法、机械以及天主教信仰在内的、为顺治皇帝深深服膺的一套学说。顺治皇帝笃信天主,生命的最后一两年改信佛教,故有五台山出家之谜。

玄烨出生前后那几年,正是西洋天文机械之学在清初朝廷里最走红的时期。观象测天几千年来在中国人心目中简直是通神通天的职业,岂可授予外人?可是大清朝廷居然能放心地将这个行当的第一把交椅钦天监监正拱手送给一个“西洋远臣”,为此,从隋朝以来世袭千余年的一个穆斯林天文世家被解职。此后,顺治皇帝又划地皮又斥巨资,在宣武门外建造一处天主堂,即北京南堂。

据此种种,笔者以为,“玄烨”之“玄”,乃汤若望所传学问之谓也。“玄烨”者乃祝愿洋“玛法”所传学问辉煌光大之意也。

笔者查阅了国家图书馆工具书阅览室里许多可能有助的历史资料,凡几十种,没有一处解释“玄烨”是什么意思。清世祖顺治皇帝共有八子:牛钮、福全、玄烨、荣亲王(未命名即夭折)、常宁、奇授、隆禧和永干,只有“玄烨”有些“玄”,其他都比较平常。

篇2:清朝历史人物简介

林则徐

个人简介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广州禁烟

道光十八年(1838年)9月,林则徐在两湖总督任内向道光皇帝上书言事,痛陈西方国家对我国大量倾销鸦片的危害,道光读后深为所动, 即于同年12 月31 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使粤查禁鸦片。

在广州禁止鸦片的过程中,林则徐意识到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为抗击鸦片侵略,战胜敌人,他进行了大量的“师夷之长技以制敌”的军事变革实践。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一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

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起,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10月清廷革林则徐两广总督职止,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抗英军事斗争共19个月。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严厉地打击了外国鸦片贩子,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发配新疆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为后人称颂。但也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流放生活。1841年道光皇帝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 “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

林则徐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治水专家,在其仕宦生涯中,十分重视并努力举办水利事业,兴修浙江、上海的海塘、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等水利工程,治理运河、黄河、长江。林则徐治水注重深入实际,事必躬亲,同时还重视赈灾济贫,这些都是其“重民思想”的反映。林则徐曾著《北直水利书》。《北直水利书》除经济之外,亦有治水方略,后来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将《北直水利书》改编成《畿辅水利议》。在新疆期间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

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曾大声疾呼,告诫国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果不其然,六十余年之后,数百万领土已被蚕食鲸吞,历史证明了林则徐是正确的!

篇3:清朝历史人物简介

爱新觉罗·奕劻

有道是:做官没工夫,全靠天线粗。清末官场流行认干爹,其方法有二:一是自己认大佬为干爹,做他们的干儿子;二是让妻女认大佬们做干爹,或者让她们认大佬的妻、母为干娘。

第一种情况,如盛宣怀认李鸿章为干爹,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也记载了某个户部官员拜某太监为干爹:惠禄是户部员外郎,拜在当朝最有权势的一位老太监膝下做了干儿子,十分得宠,无论京外各官,要走内线的,若走了他这条门路,没有不通的。第二种情况,如湖北巡抚胡林翼为了与湖广总督官文拉关系,除了自己收官文之小妾为义妹、和官文结拜兄弟外,还让自己的爱妾拜官文的太夫人为干娘。再如毓郎是民政部尚书善耆的下属,为了巴结他,让自己的夫人拜善耆母亲为干娘,当奕劻权势大了,他又让自己的夫人拜奕劻的五姨太为干娘,结果在奕劻主持内阁期间当上了军机大臣。

在清末众多干爹中,地位最高的干爹是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奕劻因为在庚子之乱中表现忠诚,父子追随慈禧逃到西安,与列强交涉,列强答应不再追究对慈禧利用过“拳匪”的责任,算是立了大功,从此得到慈禧信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势熏天,一言可决定官员生死,因此许多官吏都想认他做干爹,其干儿子、干女儿满天下。在众多的干儿子中,最典型的代表是陈夔龙、陈璧。

陈夔龙(1857—1948)清末大臣

陈夔龙曾娶过三任老婆,前两个都是因病离世,最后娶的徐夫人是浙江的名门望族,上代共有7 个弟兄,尽是科第出身。门楣上有“七子登科”的匾额。这位徐夫人为人大方,礼节也十分纯熟,在京城很快就同王公眷属混得面熟,旗门子的夫人(福晋)、格格,对这南国佳人特别亲近,很快,她和奕劻的三个女儿打得火热,以姊妹称呼,便时常在庆王府走动。庆王府奕劻的福晋看她乖巧,便认她做了干女儿,她自然就拜奕劻为干爹了。

陈夔龙便是奕劻的干儿子兼干女婿,一时间红得发紫。陈夔龙搜刮了大量财富后,对干爹极为恭敬,每年收入的一半都要孝敬给干爹,除了送给奕劻好几万两银子外,还有大量的绸缎、药材、古玩等。奕劻一次假惺惺地对陈夔龙说:“太让你费心了,以后还是节省些吧。”陈夔龙恭恭敬敬地说:“区区薄利,略表儿婿敬意,又何劳大人操心?以后大人就不要管这些小事了。”一席话说得庆亲王一股暖流涌心头,从此对他更加疼爱有加。

陈夔龙老婆徐氏对奕劻也很会来事,常居住在奕劻府中,嘘寒问暖,投其所好。奕劻上朝都是这个干女儿为他亲手挂上朝珠,遇到冬天太冷,则必先将朝珠放入胸乳前捂暖好了再为干爹挂上,如此孝顺的干女儿,干爹自然喜欢得不得了。陈夔龙的忠诚得到丰厚的回报,他位高权重,最后官至封疆大吏——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清朝倒台后,由于陈夔龙在任上捞了足够多的钱,便不问世事,任谁来请,不管是袁世凯还是蒋介石,就是不出山,在上海租界做起了悠然自在的寓公,直到1948 年逝世,享年91 岁。

陈璧

陈璧(1852-1928),福建闽县人,1877年进士及第,历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湖广道监察御史等职务。官场未发达的时候,陈璧想送厚礼不仅囊中羞涩,何况也没有摸到送礼的门槛。陈璧有个本家,在北京一家金店打工,混上了掌柜,便常常出入庆王府。一天,他帮陈璧出了个主意。根据事先的策划,这位陈掌柜弄到一盒价格昂贵的珠宝、玛瑙、翡翠、珍珠等,找了个机会送给奕劻手中,奕劻问多少钱,陈掌柜莞尔一笑说,不要钱,是他一个亲戚陈璧呈献给您的几件小礼物。奕劻不解,素昧平生,我咋敢收他的礼物。陈经理说:“请庆王笑纳,陈璧仰慕您很久了,不敢造次来访,您老人家先收了礼物,人家才敢上门请安。”

奕劻答应接见陈璧。陈璧想到自己宦海沉浮多年,一直坐冷板凳,孤注一掷,凑了5万两银子。

陈璧拜见奕劻时,应对极为恭顺,同时献上5万两银票的敬仪,博得奕劻好感,他顺势提出想做干儿子,奕劻痛快地答应了。陈璧有了过硬的保护伞,很快升为户部侍郎,后又升为邮传部尚书,负责大清帝国的海运、铁路、邮政、电报等肥差,很快便富得流油。发迹后的陈璧对立功的陈掌柜和奕劻的回报也相当丰厚。

奕劻收了陈璧的好处,不但帮他升官发财,还救过他的命。陈璧因家事背负了人命官司,后来他向干爹求救,同时花了大笔银子打通关节,才免除了牢狱之灾。

奕劻的儿子载振也收了一些干儿子,其中最有名的是安徽巡抚朱家宝的儿子朱纶,朱纶既然是载振的干儿子,也就是奕劻的干孙子,陈夔龙便是朱纶的姑父,于是,陈夔龙、朱家宝、载振之间便结成郎舅、兄弟的关系。

有众多干儿子、干女婿、干孙子供奉钱财,庆王府短短两三年便富得流油,干儿子们每年都少不了冰敬、炭敬,干儿子进京或外放,都必须拜见庆亲王,每日其门庭若市。庆王府门房仅门敬每年就要收几十万两银子,对这笔钱,奕劻也不放过,他和门房仆人按比例分成。

19,刚升任首席军机大臣的奕劻过70大寿,大办庆典,从北京到地方的干儿子们纷纷来送礼祝寿。奕劻表面假惺惺地叫大家别送礼,但他早就秘密地备好几个礼簿,所收的寿礼现金共计50万两银子,物不下100万两银子,这次祝寿,仅陈夔龙就送了6万两银子的寿礼,后来因一个广东富豪送了10万两,名列第一,他又补送了4万两银子。奕劻的福晋等家眷在3天祝寿期,光打麻将就输掉了30万两银子。

钱多了得想法找地方存放,清末瑞士银行还没有进入中国,奕劻的办法是将钱分开存在洋人的银行,其中有笔60万两银子的存款分存在日本人在天津开设的正金银行,后来觉得不保险,又转存到老资格的英国汇丰银行。

篇4:清朝历史人物简介

封疆大臣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周王朝将所辖区域划分为多个行政区域或是自治区域,任命信得过的“诸侯”去治理,诸侯们在划归给自己的土地上,就是实质意义上的最高掌控者,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也就是这么来的。

等到大一统的时代,科举制的横空出世,普天之下,也就莫非王臣了,在由皇帝的亲自任命下,一些亲信大臣成为总揽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的一方要员,也就类似于古代封疆裂土的诸侯,他们在民间也被称作为“封疆大臣。”

清朝时期,有着九个最高级别的封疆大臣,他们不仅掌握着所辖区域的最高权力,在朝廷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历史的走向。而能做上这位置的人物,也都是些官场的精英人物,是当时清王朝的重臣,其中还不乏现如今都为我们熟知的历史知名人物。

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的正式官衔比较长:“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掌管着天津,河北大部与河南、山东小部区域的军政大权。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正式设立直隶总督,苗澄成为“第一任直隶总督”,当时驻地为大名。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驻地移为保定,之后,保定一直是直隶省的政治核心所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直隶总督兼任为直隶省巡抚,权限进一步扩大。同治九年(1870年),直隶总督被授衔为北洋通商大臣,管理与外国人的通商事宜。

曾经出任过直隶总督的都不是泛泛之辈,雍正年间的大红人李卫就曾经三次出任直隶总督,民间传说极多的刘墉却是任期较短的直隶总督时间为二十天,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曾国藩也曾是直隶总督的不二人选,被誉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的李鸿章也是多次在直隶总督位置上徘徊,近代史上争议声不断的袁世凯也曾任职过直隶总督。

东三省总督

东三省总督的正式官衔:“总督东三省等处地方兼管三省将军、奉天巡抚事”,主要掌控奉天(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军政大权,驻地在奉天。因为东三省是清人的老家也是发迹的地方,这个职位名义上被看作是“疆臣之首。”

清初时期,作为清廷的“龙兴之地”,东三省自成体系,主要施行八旗驻防为主、州县民政为辅的旗民并治政策,清末随着游民移入,东三省的体质也逐渐向内地行政机制靠拢。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首次将原来的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东三省正式改为行省制度。东三省总督的实权非常大,所能拥有的权限实质上已经超越了内地各省的总督。

因为是在清末时期才设立,任职过东三省总督的只有三位:曾经做过袁世凯谋士的徐世昌,以正直清廉、勤政务实著称的锡良,主编《清史稿》的赵尔巽。

四川总督

四川总督的正式官衔“总督四川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掌管四川的军政大权,驻地在成都。

早先清廷在四川只设四川巡抚,未有总督。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廷专设四川总督,后又改为川湖总督。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又复置四川总督。乾隆十四年(1748年),清廷对金川用兵期间,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

四川总督的位置上,也是人才济济,雍正朝的知名人物年羹尧,俘虏石达开的骆秉章,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 诛杀安德海的丁宝桢,还有先前提到的锡良、赵尔巽,都曾经做过四川总督。

两广总督

两广总督的正式官衔:“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掌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政大权。

两广总督早在明代就有设置,但当时不成形,直到清朝时期才算是基本确立。清初顺治年间曾在广州设置广东总督,兼辖广西。康熙年间,设立过广西总督,与广东总督同等级别,后又被裁撤。雍正时期,广西政务一度归属于云贵总督管辖,直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才有了两广总督的称号。乾隆年间,两广总督迁驻广州再也没有变过。光绪、宣统时期,两广总督还兼任了广东巡抚。

近代英雄式人物,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两广总督了,而洋务派运动中的几位代表人物张之洞、刘坤一也曾做过两广总督,李鸿章与他的哥哥李瀚章兄弟俩也是不赖先后做了两广总督,曾国藩的九弟因善于围城被称作“曾铁桶”的曾国荃也不落人后做过两广总督。

闽浙总督

闽浙总督的正式官衔“总督福建、浙江二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掌控福建、浙江两省的军政大权。

顺治时期,先前设立过福建总督,兼辖浙江,驻地在福州,后又改为浙闽总督,兼辖福建,驻地在衢州,再之后福建、浙江两省分开来,各自设立了总督。康熙年间,浙江总督被裁撤,福建总督兼辖浙江。雍正年间,两省又是分分合合,变化不断。乾隆三年(1738年),两省再次合并,设立闽浙总督,至此成为定制。光绪十一年(1885),台湾建省,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由刘铭传出任,并归属于闽浙总督管辖,闽浙总督的权限也就延伸到了福建、浙江、台湾三省。

在闽浙总督这个位置上,我们还是可以认出些熟人,比如说“刺马案”的主角人物马新贻,曾推荐过曾国藩的李鹤年,追随过左宗棠、曾国藩的杨昌濬,传说中慈禧太后的干儿子许应骙,协助李鸿章兴办洋务的周馥。

陕甘总督

陕甘总督的正式官衔“总督陕甘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茶马兼巡抚事”,掌控陕西、甘肃和伊犁三省的军政大权。

这个有点复杂。顺治时期,曾经设立了陕西三边总督,管的是陕西、甘肃,后来又加入了四川,改为川陕三边总督,之后,四川又被剥离出来,改为陕西总督,还是管陕西、甘肃。康熙时期,还加入过山西,改为山陕总督,山西后来剥离后又加入四川,改为川陕甘总督,后四川也是被剥离又加入,改为陕西总督以及川陕总督。雍正时期,四川又被剥离,改为陕西总督,甘肃依然是管辖范围内。乾隆时期,川陕曾合并,又分期,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四川被剥离,陕甘总督成为定制,再也不变。

做过川陕总督的知名人物有年羹尧、岳钟琪,做过陕甘总督的有刘墉的老爹刘统勋,乾隆的宠臣福康安,就连左宗棠,林则徐这样的人物,曾经也做过陕甘总督。

湖广总督

湖广总督的正式官衔“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掌控湖南与湖北的军政大权。这是个很容易混淆的称呼,“湖广”实际指的是两湖,明朝时期湖南、湖北属于湖广省,因而他们的“老大”就要做湖广总督,按照实际管辖范围,最为贴切地说法,应该是叫做“两湖总督”。

清廷早在顺治初年就设置了湖广总督,当时驻地在武昌。康熙年间,湖广总督曾一度被废,后又重新设立,曾改名为湖北湖南总督。光绪时期,湖北湖南总督还兼任湖北巡抚,可以说权限还是比较大的。

能够任职湖广总督的人物,也并非等闲人物,其中有着诸多知名人物,如李瀚章、李鸿章兄弟,林则徐,张之洞,赵尔巽等,不仅是在当时,对后世也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的正式官衔“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兼巡抚事”,掌控江苏(上海也属于其管辖范围)、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政大权。两江总督的所辖范围与浙江没什么关系,清朝初年,江苏与安徽同属于江南省,外加上江西,权力最高的人,称作为两江总督。

顺治年间,设立过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驻地在南京,后来曾改为江西总督,不久后,恢复旧制。康熙年间,两江总督正式成为定制。雍正年间,两江总督又被授予了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官衔。道光年间,两江总督开始兼管两淮盐政。同治时期,两江总督又被授予了南洋通商大臣职位。

两江总督因为存在的历史较长,任职的官员也有很多,其中不乏对后世产生过重要作用的人,诸如于成龙、陶澍、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等等,无一不是当时清廷中的举足轻重人物。

云贵总督

云贵总督,的正式官衔“总督云南,贵州两地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掌管云南、贵州两省的军政大权。

早在顺治年间,云贵总督就已经设立。康熙初年,分别设立了云南总督与贵州总督。之后,云南总督曾一度被废除,由贵州总督兼任,再后来,康熙又恢复了云南总督。雍正年间,云贵总督又被恢复,掌控云南与贵州两省。光绪年间,云贵总督开始兼任云南巡抚。

出任云贵总督的官员,来头自来也是不会小的,第一任的云贵总督即是声誉很有争议的洪承畴,我们所熟知的林则徐、雍正帝的心腹之一鄂尔泰、平定三藩之乱的重要功臣赵良栋、乾隆年间的大红人福康安,参与辛酉政变的桂良等等,都曾经是做过云贵总督的位置。

篇5:清朝历史人物简介

郭嵩焘(1818年-1891年),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伯琛,号筠仙、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唐朝大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佐曾国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为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同治二年(1863年)任广东巡抚,同治五年(1866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光绪元年(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不久出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终年73岁。

叶赫那拉·瑞麟(1809年-1874年),字澄泉,叶赫那拉氏,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大臣。历任太常寺少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军机大臣、户部侍郎、礼部尚书、户部尚书、两广总督、文渊阁大学士。文生员出身,咸丰三年,入值军机。同治五年,奉旨接替吴棠担任两广总督,一任九年。十三年卒,追赠太子太保,谥文庄。有子叶赫那拉·怀塔布是清末大臣。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毛昶熙(1817年-1882年),字旭初,号镜海。河南武陟县人。晚清政治人物,官至兵部尚书。字旭初。道光进士。咸丰十年(1860)以左副都御史衔,在籍办团练围攻捻军。次年任内阁学士。同治元年(1862)随僧格林沁在鲁、豫、鄂、皖等地镇压捻军,授礼部侍郎。先后调吏部、户部,授左都御史。八年兼署工部尚书,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行走。十一年改任吏部尚书。十三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光绪八年(1882)任兵部尚书。曾在河南阳武县带头续修毛氏族谱,其谱系字辈为:“锡恩笃祐,裕庆广渊。燕翼克绍,孝绪世传。家声丕振,世泽长延。

李瀚章(1821-1899年),字筱泉,一作小泉,晚年自号钝叟,谥勤恪,后人多尊称其李勤恪公,合肥东乡人(今合肥市瑶海区磨店乡祠堂郢村人)。其父李文安,曾官刑部郎中,与曾国藩为戊戌(道光十八年,1838年)同年。文安有六子,瀚章居长,鸿章居次,以下依次为鹤章、蕴章、凤章、昭庆。有《合肥李勤恪公政书》、《李勤恪公奏议》等传世。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首领。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但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 他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收复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历史事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

著有《楚军营制》,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沈桂芬(1818~1880年)字经笙,又字小山,顺天宛平人,祖籍江苏吴江。晚清洋务运动中央主要负责人之一。道光二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咸丰七年,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同治二年(1863年),署山西巡抚,严禁种植罂粟。六年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九年迁兵部尚书,十一年加太子少保。光绪六年,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定,入祀贤良祠。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汉族,字慰亭,号容庵,河南省项城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创始人。早年在朝鲜驻军,击败日军,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统一国家,并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选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在位期间袁世凯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1914年5月23日,袁世凯改革全国地方官制,1914年6月30日,袁世凯下令各省“都督”变“将军”。1916年建立年号为洪宪的中华帝国,未能成功。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死,归葬于河南安阳,享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市。

【清朝历史人物故事】相关文章:

1.历史人物李白故事

2.爱国历史人物故事

3.历史人物的小故事

4.周朝历史人物故事精选

5.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

6.四年级历史人物故事作文

7.高考作文历史人物故事素材

8.清朝科举制度

9.四年级历史人物故事作文600字

10.近现代历史人物故事有哪些

下载word文档
《清朝历史人物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