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还旧居魏晋 陶渊明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还旧居魏晋 陶渊明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2024-09-21 07:40:4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kyxkj”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还旧居魏晋 陶渊明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还旧居魏晋 陶渊明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方便大家学习。

还旧居魏晋 陶渊明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篇1:还旧居魏晋 陶渊明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还旧居(魏晋 陶渊明)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原文

[魏晋]陶渊明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

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

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说明

此诗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五十三岁。诗题”旧居”指柴桑旧居。陶渊明始居柴桑,约四十一岁时迁居于上京。在上京居六年,又迁居南村。诗人居上京时。尚常往来于柴桑之间,所以此诗说“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然迁至南村后,已多年未回柴桑。这次回到阔别已久的柴桑故地,见物是人非,大有沧桑之悲。在感慨万千之中,尤觉岁月易逝。人生无常,于是写下这首凄凉哀怨的诗歌。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1)。

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2)。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3)。

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4),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5)。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6)。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7)。

拨置且莫念,一筋聊可挥(8)。

[注释]

(1)畴昔:往昔,从前。畴:语助词,无义。时间约为义熙元年(405),诗人由彭泽归田那一

年,从旧居柴桑迁往上京居住。上京:地名,当距柴桑旧居不远,六载:即诗人在上京居住的时间。

去还归:谓常来常往。指经常回柴桑探望。

(2)今日:指写此诗的时间,始复来:诗人由上京迁居南村后,已多年(约为七年)未回柴桑旧

居,所以称这次返回为“始复来”,恻怆(cè chuàng测创):凄伤悲痛。

(3)阡陌:田间小路,这里指农田。不移旧:没有改变原先的样子。邑屋:村庄房舍,或时非:

有的与从前不同。

(4)履历:所经过之处,周:全,遍。邻老:邻居家的老人。罕复遗:很少有还活着的。

(5)往迹:过去的踪迹,有处:有些地方。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6)流幻:流动变幻,指人生漂流动荡,踪迹不定,百年中:即指人的一生,寒辔日相推:寒来

暑往,日月相互交替,形容岁月流逝得很快。

(7)大化尽:指生命结束。大化:原指人生的变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

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后遂以“大化”作为生命的代称,气力:指体力。不及:不待。

衰:衰竭。古人以五十岁为入衰之年。《礼记?王制》:“五十始衰。”诗人此时已五十余岁。这两

句是说,我常担心死亡到来,还没等我体力完全衰竭。

(8)拨置:犹弃置,放在一边,挥:一饮而尽的动作。

〔译文〕

从前家庄上京时,

六载之间常来归。

时隔多年今再来,

凄凉哀痛多伤悲。

田地未改旧模样,

村舍时有面目非。

故居四周走访遍,

邻里老人少存遗。

漫步寻觅旧踪迹,

不时使我情恋依。

人生漂荡多变幻,

寒来暑往岁月催。

常恐生命忽终止,

身体气力未尽衰。

抛开此事莫再想,

姑且饮酒干此杯。

篇2:拟古 其一魏晋 陶渊明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拟古 其一(魏晋 陶渊明)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拟古其一

[魏晋]陶渊明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未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作品赏析:

〔说明〕

这组诗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前后,陶渊明五十七岁。

拟古,就是摹拟古诗之意。但事实上这组诗并无摹拟之迹,完全是诗人

自抒怀抱。从内容来看,这组诗大多为忧国伤时、寄托感慨之作,其中多有

托古讽今、隐晦曲折之辞。

〔注释〕

(1)这首诗采取拟人的手法,借对远行游子负约未归的怨恨,感慨世人结交不重信义,违背誓约,

轻易初心。

(2)荣荣:繁盛的样子。这两句写当初分别之景,有起兴的作用。兰取其贞洁,柳取其惜别。

(3)君:指出门的游子。不谓行当久:没说此行要很久。

(4)中道:中途。嘉友:好友。

(5)心相醉:内心已为之倾倒,即一见倾心。这两句是说,尚未饮酒交谈,便一见倾心。

(6)言:指临别誓约。负:违背,背弃。

(7)多谢:多多告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相知不忠厚:当

面相知的.朋友未必就是忠厚之人。此句及按下两句皆为告诫之辞。

(8)意气:情谊,恩义。倾人命:送性命。离隔:分离,离弃。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为情谊可

以不惜献出一切,可当那位不忠厚的朋友弃你而去之后,又有什么情谊存在呢?

译文:

茂盛幽兰在窗下,

依依垂柳在堂前。

当初与你告别时,

未讲此行很久远。

出门万里客他乡,

半道交朋结新欢。

一见倾心似迷醉,

未曾饮酒尽言谈。

幽兰枯萎垂柳衰,

背信之人违誓言。

告诫世间青少年,

相知未必心不变。

你为情谊愿献身,

他将你弃无情感。

篇3:咏三良魏晋 陶渊明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咏三良(魏晋 陶渊明)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魏晋]陶渊明

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

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

出则陪文舆,入必侍丹帷;

箴规响已从,计议初无亏。

一朝长逝後,愿言同此归。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

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

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

注释:

作品赏析:

[说明]

这首诗同《咏二疏》、《咏荆轲》是陶渊明三首著名的咏史诗,三篇体制大体相当,当为同一个时期的作品。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当作于宋武帝永初二年(421)之后不久,暂系于永初三年,陶渊明五十八岁。

三良,指春秋时秦国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鍼(zhēn针)虎。他们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是秦穆公的宠臣。穆公死,三人遵穆公遗嘱为之殉葬。《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锨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诗经?秦风?黄鸟》就是秦国人民为哀悼三良及一百七十多个无辜牺牲者而创作的',表示了对残暴统治者的控诉与谴责。陶渊明的这首诗,则完全称赞三良的行为,其目的显然不在咏史,而是借咏三良之事。表彰张袆不肯毒死零陵王而自饮酒先死的尽忠行为。(事见《述酒》诗说明)

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1)。

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2)。

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3)。

出则陪文舆,人必侍丹帷(4)。

箴规响已从,计议初无亏(5)。

一朝长逝后,愿言同此归(6)。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7)!

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8)。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9)。

良人不可赎,该然沾我衣(10)。

[注释]

(1)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指准备出仕为官。见《咏贫士七首》其七注(2)。乘:驾驭,占据。通津:本指交通要道,这里指高官要职。《古诗十九首》之四:“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时我遗:即“时遗我”的倒装句,时不我待之意。我:指三良。

(2)服勤:犹言服侍、效劳。《礼记?檀弓上》:“服勤至死。”孔颖达疏:“服勤者,谓服持勤苦劳辱之事。”尽岁月:一年到头。功愈微:功劳甚小。愈:更加。

(3)谬:妄,自谦之词。获露:得到表现。私:亲近,宠爱。

(4)文舆:华美的车子。这里指穆公所乘之车。丹帷:红色的帷幕。这里指穆公寝居之所。

(5)箴(zhēn针)规:规谏劝戒。响已从:一发言就听从。初无亏:从不拒绝或轻视。亏:枉为。这两句是说,穆公对三良言听计从。

(6)言:语助词,无意义。同此归:一道去死。《史记?秦本纪》之《征义》引应劭曰:“秦穆公与群臣饮,酒酣,公曰:‘生共此乐,死共此哀。’于是奄息、仲行、鍼虎许诺。及公薨(hōng轰,周代诸侯死之称),皆从死。”

(7)君命安可违:《史记?秦本纪)载,秦穆公死,康公立,遵照穆公的遗嘱,杀了一百七十四人殉葬,秦大夫子车氏三于亦从殉,共“一百七十七人”。“君命安可违”即指此事。安,怎能。

(8)临穴罔(wǎng往)惟疑:面对坟墓没有犹豫。罔:无。惟:语助词,无意义。疑:犹疑,犹豫。《诗经?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投义:献身于大义。攸希:所愿。

(9)黄鸟声正悲:《诗经?秦风?黄鸟》:“交交(悲鸣声)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天者,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10)不可赎:不能挽救赎回。语本上引《诗经》。泫(xuàn眩)然:伤心流泪的样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公泫然出涕曰:’不亦悲乎!’”

[译文]

出仕为官居要职,

只怕蹉跎好时光。

一年到头勤效力,

常恐功绩不辉煌。

忠情偶尔得表现,

于是得宠近君王。

出门陪同在车边,

入宫服侍丹帷旁。

规劝之言即听取,

建议从来不虚枉。

一旦君王长逝后,

愿得一道把命亡。

君王恩厚难相忘,

君命怎能敢违抗!

面临坟墓不犹豫,

献身大义志所望。

草丛笼罩高坟墓,

黄鸟啼鸣声悲伤。

三良性命不可救,

泪水沾湿我衣裳。

【咏三良(魏晋 陶渊明)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篇4:归园田居 其四魏晋 陶渊明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归园田居 其四(魏晋 陶渊明)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原文:

[魏晋]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注释:

(1)这首诗通过描写游历废墟以及同采薪者之间的对答,表达了诗人不胜沧桑、人生无常的感慨。其中流露出的`感伤情怀,虽不免消极悲观,但这正是诗人内心痛苦的反映。

(2)去:离开。山泽:山川湖泽。浪莽:放纵不拘之意。

(3)试:姑且。披:分开。拨开。榛(zhen针):树丛。荒墟:荒废的村落。

(4)丘陇:这里指坟墓。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

(5)残朽株;指残存的枯木朽株。

(6)借问:请问。采薪者:砍柴的人。此人:这些人,指原来居住在这里的人。焉:何,哪里。如:往。

(7)殁(mo末):死。

(8)一世异朝市:意思是说,经过三十年的变迁,朝市已面目全非,变化很大。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一世:三十年。朝市:朝廷和集市,指公众聚集的地方。

(9)幻化:指人生变化无常。《列子?周穆王》:“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 .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空无:灭绝。郗超《奉法要》:“一切万有归于无,谓之为空。”

译文: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

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

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

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

桑竹残存枯于朽株。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

“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

“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三十年朝市变面貌”,

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

最终难免抿灭空无。

篇5:和胡西曹示顾贼曹魏晋 陶渊明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魏晋 陶渊明)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魏晋]陶渊明

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飔。

不驶亦不迟,飘飘吹我衣。

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

流目视西园,晔晔荣紫葵。

于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

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赊迟。

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

作品赏析:

由诗中后六句可见,诗人已经躬耕,但仍有盛时难再,欲及时有为的志向,说明此诗为初躬耕时之作。诗人开始躬耕在晋安帝元兴二年癸卯(403)。这首诗疑即此年所作,时陶渊明三十九岁。

此诗前八句描写仲夏五月的`田园风光,清新自然之中,流露着欢欣之情;后八句由感物之盛衰而联想到自身的盛时难再,故希望能及时有所作为,然而面对困顿的生活,却不免悲恨交加。

注释:

蓑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飓(2)。

不驶亦不迟,飘飘吹我衣(3)。

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4)。

流目视西园,烨烨荣紫葵(5)。

于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6)!

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7)。

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赊迟(8)。

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9)。

注释:

(1)胡西曹、顾贼曹:胡、顾二人名字及事迹均不详。西曹、贼曹,是州从事官名。《宋书?百官志》:“江州又有别驾祭酒,居僚职之上? .别驾、西曹主吏及选举? .西曹,即汉之功曹书佐也。祭酒分掌诸曹兵、贼、仓、户、水、销之属。”示:给某人看。

(2)蕤(ruí)宾:指仲夏五月。《礼记?月令》:“仲夏之月… …律中蕤宾。”古代以乐律的十二管同十二月之数相配合,十二管之一的蕤宾与五月相合,故称五月为蕤宾。清朝:清晨。飔(sī思):凉风。

(3)驶:迅捷,疾速。迟:迟缓,缓慢。

(4)重云:层层乌云。闲雨:指小雨。

(5)流目:犹“游目”,随意观览瞻望。烨烨(yè叶):光华灿烂的样子。荣:开花。

(6)奈何:无可奈何。

(7)感物:有感于物。靡所挥:没有酒饮。挥,形容举杯而饮的动作。

(8)悠悠:长久。待秋稼:等待秋收。寥落:稀疏。赊(shē奢)迟:迟缓,渺茫,引申为稀少。

无所获。

(9)逸想:遐想。淹:滞留,深入。猖狂:恣意放纵,这里指感情激烈。

译文:

时当仲夏五月中,清早微觉南风凉。

南风不缓也不疾,飘飘吹动我衣裳。

层层乌云遮白日,濛濛细雨纷纷扬。

随意赏观西园内,紫葵花盛耀荣光。

此时此物甚可爱,无奈不久侵枯黄!

感物行乐当及时,常恨无酒可举筋。

耐心等待秋收获,庄稼稀疏将空忙。

遐思冥想难抑制,我心激荡独悲伤。

篇6: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魏晋 陶渊明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魏晋 陶渊明)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魏晋]陶渊明

负疴颓簷下,终日无一欣。

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

相去不寻常,道路邈何因。

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

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

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

愿言诲诸子,从我颍水滨。

〔说明〕

此诗作于晋义熙十二年(416),陶渊明五十二岁。

萧统《陶渊明传》说:“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从诗中“意中人”等语中可以看出,陶渊明与周续之等三人亦为知交好友。陶渊明认为他们校书讲《礼》,十分勤苦,这是对孔子之业的发扬光大,值得赞扬;但他们的所居之处近于马队,与所从事的事业极不相称,未免滑稽可笑。所以诗中有称扬,也有调侃,最终以归隐相招,表明了诗人的意趣与志向。

负疴颓檐下,终日无一欣(2)。

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3)。

相去不寻常,道路邈何因(4)?

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5)。

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6)。

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7)。

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8)。

愿言海诸子,从我颖水滨(9)。

〔注释〕

(1)周续之:字道祖,博通五经,入庐山事释慧远,与刘遗民、陶渊明号称“浔阳三隐”。祖企、谢景夷:据萧统《陶渊明传》所记,二人皆为州学士。郎:对男子的尊称。逯本此诗题作《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时三人共在城北讲礼校书》,按“时三人共在城北讲礼校书”语本萧统《陶渊明传》,后人引以为注,遂讹添诗题,不足信。

(2)疴?(ē婀):病。颓檐:指破败的房子。颓:倒塌,衰败。欣:欢喜。

(3)药石:治病的药物和贬石。泛指药物。闲:间,间断。意中人:所思念的人,指周续之等三人。

(4)寻、常:古代计量长度的单位,八尺为寻,两寻为常。邈:遥远。这两句是说,我和你们相隔很近,但为什么道路显得那么遥远?

(5)周生:指周续之。生,旧时对读书人的.称呼。述孔业:传授孔子的儒教。祖、谢:祖企、谢景夷。响然臻(zhen真):响应而至。臻:至,到。

(6)道:指孔子的儒家之道。向:将近。复斯闻:“复闻斯”的倒装。斯:这,指“道”。

(7)马队:指马厩,养马之处。讲肆:指讲堂,讲舍。校(jiao较)书:校对。订正书籍。勤:勤苦。

(8)老夫:作者自指。尔:你们。

(9)言:语助词,无意义。诲:劝说。颖(ying影)水:河名,发源于河南登封县境,入安徽省境淮水。晋时皇甫溢《高士传》记,传说尧时有位隐士叫许由,隐居于颖水之滨,箕山之下,尧召他出来做官,许由不愿听,洗耳于颖水。陶此诗意在以隐居相召。

〔译文〕

破败茅屋抱病居,

终日无事可欢欣。

药石时而得间断,

经常思念我友人。

彼此相隔并非远,

路途遥遥是何因?

周生传授孔子业,

祖谢响应遂紧跟。

儒道衰微近千载,

如今于此又听闻。

马厩岂能作讲舍,

尔等校书太辛勤。

我虽年迈有所好,

愿与你们作近邻。

真心奉劝诸好友,

随我隐居颖水滨。

篇7:《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归园田居五首》的第五首。第五首诗讲述了作者耕种归来的活动,表达其欣然自得之情,内蕴醇厚,情感真挚。

作品原文

归园田居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作品注释

1、策:策仗,扶杖。

2、崎岖(qí qū):形容山路不平。榛曲:指草木丛生的小路。

3、濯(zhuó):洗。

4、漉(lù):水下渗,此指用布滤酒。

5、近局:近邻。

6、荆薪:荆柴。明亮:明亮的烛。

7、天旭:天明。

作品译文

我怀着怅恨情拄杖回家,崎岖的小路上长满荆榛。

山洞里的流水又清又浅,可用来洗我足振奋精神。

滤一滤我那新酿造的酒,杀一只小鸡儿招待近邻。

日落后房屋里已经昏暗,没明烛也只好点燃柴薪。

欢乐时都怨恨夜间大短,不觉中又看到旭日照临。

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作品鉴赏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其五鉴赏

这是《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五篇。它以一天耕作完毕之后,回家的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做为描写对象,来反映“归园田居”后的另一个生活侧面。

全诗可分做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集中地描绘了还家路上的情景。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写出结束了劳动,独自一个人手持扶杖,怀着“怅恨”之情,转回家去。但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从表面看,他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怅然生恨。就深层涵意说,此诗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那么,此“怅恨”二字,实具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的作用,若将《归园田居》组诗做一整体阅读,便会发现这里的开端“怅恨”,是紧接上诗凭吊丘垄荒墟,人生终当归于空无的感叹而来。“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所致道路的荒凉和艰难,透露出时代特定背景的影象。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路上经过清澈见底的山泉,洗洗沾染尘埃的双脚,整天耕作的疲劳,也就随之一洗而光,浑身变得舒坦自在起来。这两句一扫“怅恨”之意,那么轻松自如,正是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托出归隐之志坚持不改之意。“可以濯吾足”一句,出自古《沧浪歌》,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原是借沧浪之水的清浊为比兴,形象地表达时清则仕,时浊则隐的.意思。而陶渊明却任凭涧水清澈见底,依旧用来“濯我足”,完美的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

最后六句为第二层,全力叙述归家之后的一些活动。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过滤好自家新近酿好的熟酒,去浊存清饮用。并招来农家近邻,同桌共饮,以“只鸡”为肴,真是快慰无比。此二句诗,描画出了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归居田园之后的淳朴农家生活。他依躬耕垄亩维生,勿需醇醪美酒,山珍海味,只要有自酿之熟酒,自饲之家鸡,邀上邻友,共酌共饮,即已足矣。从中亦可见,作者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善,往来密切的景况。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不知不觉间“日入室中暗”,日落西山,室内暗然,于是索兴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此句看似寒酸却将诗人的潇洒自如,自得其乐表现出来。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欢快之情涌满心头,在“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黄文焕便又称“‘来’字下得奇”。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竞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那就索性不理时间的早晚,尽情畅饮。“已复至天旭”,直至旭日渐升天已放亮,方肯做罢,以寄其高远之志,抒其胸中超然之情。

此篇在组诗中,取材独特,既非描绘田园风光,亦非陈述劳动状况,而是以傍晚直至天明的一段时间里的活动为题材,相当于今天所谓“八小时以外”的业余生活为内容,来表达他于田园居中欣然自得的生活情境。其视角新颖,另辟一境,与前四首连读,可以见出组诗实乃全面深刻地再现出陶渊明辞官归隐初期的生活情景及其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或名渊明。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陶征士诔)。浔阳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晋代文学家。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还旧居魏晋 陶渊明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相关文章:

1.拟古 其一魏晋 陶渊明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2.诗经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3.战城南唐 李白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4.甘棠先秦 诗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5.空囊唐 杜甫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6.饮酒陶渊明翻译及赏析

7.关雎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8.将进酒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9.劝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10.柳永《蝶恋花》注释翻译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还旧居魏晋 陶渊明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