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拿来与创新》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拿来与创新》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25-01-07 08:01:0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anb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拿来与创新》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拿来与创新》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方便大家学习。

《拿来与创新》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篇1:拿来与创新阅读答案

①所谓“拿来”,指的是从他人处学来自己所没有的东西。鲁迅先生曾高呼:“我们要放开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然而是不是拿来据为己有就可以了呢?不,还要创新。

②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如果说“食桑采花”可算作“拿来”,那么“吐丝酿蜜”就是“创新”了。试想若蜜蜂采遍一千朵花,却酿不出一滴蜜来,或者酿出来的是花粉,人们还会像今天这样赞美它吗?蚕、蜜蜂这样的小生灵尚且如此,我们人就更应该懂得“创新”的价值了。若说我们比其他生物高级,恐怕就在于我们有一个大脑,我们可以“运用脑髓,自己来拿”。但我们的大脑不是容器,我们更要再一次“运用脑髓”,把拿来之物加以创新,使它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3)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人类就是在创新当中发展进步的,黄道婆改用纺织技术、沈括撰写的《十二气历》、中国的四大发明、英国的工业革命……哪一次社会变革、科技进步不是智慧的人们创新的结果?当然,不“拿来”创新就无从谈起,就如蚕不吃桑叶就吐不出丝来一样。但若一味向先人拿来,惟“传统”是从而不创新的'话,历史的车轮还怎么转动?牛顿曾说他之所以能摘取科学的桂冠,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学习过先人的理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的肯定不只他一人,只因牛顿不满足于这个高度,敢于向上迈出自己的脚步,才有了“牛顿三定律”的诞生。历史便记住了他的名字。

④放眼当代,处在开放的时期,我们需要从“外面的世界”拿来,然而是不是就照搬西方那一套?当然不是。“开放”为了拿来,“改革”便要创新!我们采来“先进科学与管理技术”的花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酿出来的便是自己的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⑤拿来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较之“拿来”更为不易。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蚕从吃桑叶到吐丝结茧要经过六次蜕皮。然而若有一天,每个人都不仅能辛勤地“食桑采花”,更去“吐丝酿蜜”,那么想一想,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那必是如锦一样绚丽、如蜜一样甜美了。

【阅读题目】

1.文中的“拿来”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拿来,“创新”的本义是________,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

2.“拿来”的目的是________,“创新”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拿来”与“创新”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

4.第③自然段中“牛顿不满足于这个高度,敢于向上迈出自己的脚步。”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列举两个文章以外的关于创新的例子。

篇2:拿来与创新阅读答案

1.从他处学来自己所没有的东西。蚕食桑蜂采花。有所创造,蚕吐丝蜂酿蜜

2.创新使拿来之物放射出夺目光彩。拿来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在拿来的基础上有所创造。

3.强调要“拿来”。

《拿来与创新》阅读答案,由yjbys网小编整理,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4.不唯“传统”是从,敢于创新。

5.我们不但要拿来,还要创新。

提示:创新的例子很多,如盖茨创建微软公司,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等。

篇3:拿来与创新的阅读答案

拿来与创新的阅读答案

①所谓拿来,指的是从他人处学来自己所没有的东西。鲁迅先生曾高呼:我们要放开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然而是不是拿来据为己有就可以了呢?不,还要创新。

②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如果说食桑采花可算作拿来,那么吐丝酿蜜就是创新了。试想若蜜蜂采遍一千朵花,却酿不出一滴蜜来,或者酿出来的是花粉,人们还会像今天这样赞美它吗?蚕、蜜蜂这样的小生灵尚且如此,我们人就更应该懂得创新的价值了。若说我们比其他生物高级,恐怕就在于我们有一个大脑,我们可以运用脑髓,自己来拿。但我们的大脑不是容器,我们更要再一次运用脑髓,把拿来之物加以创新,使它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3)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人类就是在创新当中发展进步的,黄道婆改用纺织技术、沈括撰写的《十二气历》、中国的.四大发明、英国的工业革命哪一次社会变革、科技进步不是智慧的人们创新的结果?当然,不拿来创新就无从谈起,就如蚕不吃桑叶就吐不出丝来一样。但若一味向先人拿来,惟传统是从而不创新的话,历史的车轮还怎么转动?牛顿曾说他之所以能摘取科学的桂冠,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学习过先人的理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的肯定不只他一人,只因牛顿不满足于这个高度,敢于向上迈出自己的脚步,才有了牛顿三定律的诞生。历史便记住了他的名字。

④放眼当代,处在开放的时期,我们需要从外面的世界拿来,然而是不是就照搬西方那一套?当然不是。开放为了拿来,改革便要创新!我们采来先进科学与管理技术的花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酿出来的便是自己的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⑤拿来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较之拿来更为不易。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蚕从吃桑叶到吐丝结茧要经过六次蜕皮。然而若有一天,每个人都不仅能辛勤地食桑采花,更去吐丝酿蜜,那么想一想,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那必是如锦一样绚丽、如蜜一样甜美了。

阅读题:

1.文中的拿来的本义是______,文中用____、_____、_____比喻拿来,创新的本义是_____,文中用____、___来比喻。

2.拿来的目的是________,创新的好处是____,拿来与创新的关系____。

3.文章开头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

4.第③自然段中牛顿不满足于这个高度,敢于向上迈出自己的脚步。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6.列举两个文章以外的关于创新的例子。

参考答案:

1.从他处学来自己所没有的东西。蚕食桑蜂采花。有所创造,蚕吐丝蜂酿蜜

2.创新使拿来之物放射出夺目光彩。拿来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在拿来的基础上有所创造。

3.强调要拿来。

4.不唯传统是从,敢于创新。

5.我们不但要拿来,还要创新。

篇4: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与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与答案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若云兴霞蔚 (2)恒自梢至根

(3)尤善丹青 (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

9.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翻译:

11.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2分)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 ;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 。

参考答案:

8、(1)好像、(2)常常、(3)擅长、(4)流传、传说 9、A

10、(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

11、(2分)画绝 痴绝(每点1分)

文言文翻译:顾恺之字长康,是晋陵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人们问他会稽山水的状貌。顾恺之说道:千山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好像云兴霞蔚。顾恺之经常吃甘蔗,总是从尾部先吃直到根部。有人感到奇怪,他说:渐入佳境。

顾恺之特别擅长绘画,画得特别神妙,谢安非常器重他,认为是自古以来还没有人像他这样。他每次画出人物肖像,总是妙绝一时,曾经绘出裴楷肖像,在脸颊上加上三根毛,观看的人觉得神情特别美。

顾恺之特别相信小法术,认为去求就一定能得到。桓玄曾经用一片柳叶欺骗他说: 这是蝉用来遮蔽自身的,拿来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你。顾恺之相信桓玄没有看见自己,非常珍爱那片叶子。

因此世上传说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篇5:语文阅读练习题与答案

(1)我不是孝顺女,总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① ,从不知感恩,还时常惹他们生气,顶嘴耍赖也不以为过。但有几件事让我感触颇深,并觉得无论怎样的真情实意,只有表现出来才是最真实的。

(2)去年爸爸70岁生日,我送了一块语言报时表和两瓶酒给他。爱酒的他② 要把那两瓶普通的花雕酒留下等远方朋友来时共享,手表则立马戴在手上。尽管自动报时声把他折腾得一宿没睡好,但平时遇到熟人他仍会乐颠颠地按一下,告诉人家是女儿送的礼物。一天,我见他不停地按表,就嗔道:“这样很费电池。”他孩子般地低下头,不好意思地咕哝:“我觉得就像你在告诉我几点钟……”我猛地感悟:这不仅仅是千金难买的慈父童心啊!

(3)去年,我心血来潮,忽然拉上母亲去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歪打正着,那天是母亲的生日。看着看着,她打起瞌睡来。我捅捅她,问她好不好看。她没睁眼就答:“好看,好看,这么热闹的场面还是第一次看到呢!”尽管不识字的她把故事理解得南辕北辙,但这并不妨碍她事后与老姐妹反复津津乐道。其实,母亲无所谓电影内容本身,而在意女儿对她的关注。

(4)过年了,我破天荒地给父母各包了50元的“压岁”钱,父亲惊奇地问:“你发财了吗?”一句话问得我双眼③ :我为父亲的知足而感动,为自己多年来对双亲的忽略而羞愧。曾几何时,做儿女的我们,习惯了对别人慷慨大方,而不善体恤父母,我们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而不愿为父母洗一只碗……下班回家,放松肢体,等待父母送饭莱上桌;在外受气回来,举止粗鲁,余波殃及双亲,使得父母赔上不少小心……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了等待父母的爱和关怀,而不知回报,哪怕是父母给予的千分之一。也许,父母之于我们,抚养的辛劳,成长的牵挂,是我们难以偿还的,但不要轻视一声真诚的问候,一个尊敬的举动,一点④ 和关注。这些都能成为老人夏天的秋凉,冬天的温暖,暗夜的烛光,它会照亮父母的晚年。

(5)马上动手,给我们的父母一份关注,一份体谅,一份惊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嗔( )道 歪打正着( ) 妨碍( ) 慷慨( )

2.根据上下文语境,将下面词语填人文中①~④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缘分 决意 潮涌 体察

B.本分 决意 潮湿 体察

C.本分 执意 潮涌 体贴

D.本分 执意 潮湿 体贴

3.第二段中,“他孩子般地低下头,不好意思地咕哝”,不仅反映了慈父童心,而且因为女儿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的这件事,使父亲感受到了女儿的爱心,心中充满了感。

4.第三段中,“母亲无所谓电影内容本身,而在意女儿对她的关注”一句,“我”要表述的是什么?

5.第四段中,“我破天荒地给父母各包了50元的‘压岁’钱”,竟使父亲感到“惊奇”。父亲感到“惊奇”的原因是什么?

6.文中画线句“这些都能成为老人夏天的秋凉,冬天的温暖,暗夜的烛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揭示了儿女们的关爱对父母的迫切与重要,这样写的好处是 。此外,本句还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这里排比的作用是什么?

7.本文通过三个事例,阐述了一个中心。请从文章中找出能反映主旨的关键语句,归纳整理后,连贯地写在下面。

篇6:夸父逐日阅读练习题与答案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仗,化为邓林。

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2分)

夸父与日逐走 欲得饮

9。翻译句子。(4分)

(1)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未至,道渴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作为成语典故,夸父逐日常用来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分)

11。 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3分)

答:

12。弃其仗,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夸父逐日阅读练习题与答案

8竞跑,赛跑 想要

9(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

10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11。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

12。 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这一形象,表现出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篇8:《逃跑》阅读练习题与答案

⑴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⑵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一个开水锅炉。水烧开,老宋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水开了!”喊是有称谓的。为了这称谓,老宋还颇费了心思: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这个称谓谁都不反感,无亲疏远近之嫌,无厚此薄彼之意。

⑶份外的事老宋也没少做。五楼的人们说,老宋,帮我把这罐煤气扛上去吧。三楼的人们说,老宋,我买的沙发来了,你给搭把手吧。一楼的妇女喜欢织毛衣,就喊,老宋,给我架着毛线。

⑷他沉默寡言的时候居多。唱小生的老夏算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以及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⑸光阴像箭一样。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开始出错,但这团的人们念着他的为人和孤单,没有辞退他。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

⑹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为老宋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老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身子像坠入云中。老宋数了一夜钱,即便一张两块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沉甸甸的。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难道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东西都扔给医院吗?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肿得檩梁似的腿是条病腿,为了证实自己的见解,他做起了演员练功的高难动作,形态虽然怪诞,却是悲壮。这些动作将老宋折腾得激动不已①,直到他稀哩哗啦摔在地上。

⑺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

⑻第二天,老宋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⑼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老宋的不辞而别显然是愚弄了他们。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是靠了一个亲戚的介绍,那亲戚住本市。亲戚说,不瞒你说,他回老家第二天就去县医院把腿锯了,那儿便宜,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一个乡下人,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没有再矫情,只是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⑽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新开发的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子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用这亲眼目睹来刺激起对方的尴尬、难堪和愧疚。

⑾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正指挥一个健壮的年轻人卸货,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②。

⑿老宋也看见了老夏,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的奔跑使老夏眼花缭乱,恍惚之中也许跟头、旋子、飞脚全有,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篇9:《逃跑》阅读练习题与答案

1、小说第二段到第四段(“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处处得老宋接济”),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案:表现老宋稳重、勤快,为下文团里不辞退他以及捐款作铺垫;交代他和老夏的友谊,为下文老夏帮助他作铺垫;交代闺女的困难,为下文逃跑提供情节依据。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①为证明自己的腿并非病腿而兴奋,为能够省下一大笔钱而兴奋。②对

老宋真的失去了自己的一条腿而充满同情,为自己的行为内疚自责。

3、小说题为“逃跑”,请分析两次逃跑老宋的动机和心理。

答案:第一次逃跑,是为了省钱接济闺女和外孙,但愧对团里的人,是痛苦的抉择。

第二次逃跑,是逃避老朋友,是良心的极端自责以及自尊受到极大伤害后的本能行为。

4、对于老宋的“不辞而别”,老夏是怎样的态度?这样安排,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答案:老夏愤怒而疑惑,要追究他,要羞辱他。引发读者思考,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何面对他人的自由和自尊;从友谊、人性和道德的高度深化了主题。

篇10:古文阅读练习题与答案

古文阅读练习题与答案

粟山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过岭为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相传宋南渡时,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欲都之。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名。

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短小,屈曲槎桠,大似黄山松。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

余友江道暗有精舍在西溪,招余同隐。余以鹿鹿风尘,未能赴之,至今犹有遗恨。

【小题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其地丰厚”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不试之以足7 C/ E3 c# h* ^- R6 d B.策之不以其道 8 h4 K# Y' i$ G* a' M C.以土砾凸者为丘- O# c/ Y6 P5 c“ G2 8 O D.以中有足乐者- W$ d$ N% d0 E: @% N 【小题2】下列对文段的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西溪的名称最初是宋高宗命名的,后来人们都这样称呼。2 `. d# d, L+ T) j* i B.西溪有很多的古梅,这些古梅大的好像是黄山的松树。5 X” I7 B0 @; J$ [6 P C.西溪有一处地方叫秋雪庵,长满芦花,到了晚上,在明月的.照映下就像积雪。8 i$ f j% 5 E7 j- P4 F* F( L D.张岱认为西溪是避世的好地方,但他忙于世俗琐事,而没去那里避世。- f3 G& @, e( T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欲都之都:__________②后人遂以名名:

③招余同隐隐:__________④至今犹有遗恨恨:____ ___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以西溪为最。(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建立都城;命名;归隐、隐居;遗憾

【小题1】(1)喜欢游玩的人到这个地方,买了些很小的(梅花),栽种在花池或树盆里,来作为精致景观。(2)应当把西溪当作最好的地方。

解析【小题1】D中与例句“以”都是“因为”。

【小题1】B中应是西溪有很多的古梅,这些古梅小的好像是黄山的松树。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好事,列,以,当,以……为,最等。

篇11:阅读文段练习题与答案

阅读文段练习题与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①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

④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南京的见闻一句也没有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段中插叙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一定要送我上车,并且嘱咐了那么多话,其原因是( )

A.因为我不聪明

B.因为他有点迂

C.因为他爱子情深

D。因为外人不可信

5.试分析甚是仔细颇踌躇了一会两个划线字含义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两个踌躇,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连用两个终于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析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等句子。

(1)迂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三句话在课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

②南京旅馆到车站

③父亲

④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

2.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故一笔带过。

3.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4.C

5.甚:很,写出父亲嘱咐茶房时认真仔细的程度;颇:很,相当地,写出父亲犹豫考虑的样子。这两个词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6.父亲还是不放心父亲一片爱子深情

7.(1)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2)衬托出父亲始终把作者看做一个还得保护的孩子。

8.说明我那时还不能体会父亲疼爱儿子的心情。(意对即可)

篇12: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练习题与答案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练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依照赫曼全脑模型划分,沙和尚属于(A)

A.纪律型

B.逻辑型

C.空想型 D.表现型 2【单选题】(2分)

以下哪一项不是创新型人才的特点? B

A.个性灵活、开放

B.力求稳妥,拒绝冒险

C.精力充沛、坚持不懈

D.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单选题】(2分)

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我们可以将人类的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和第二创造性,下列属于第二创造性的是(C)。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四大发明

C.LED显示屏

D.勾股定理

4【单选题】(2分)

人类社会在我们的不断创造中快速发展,那么我们不断实现各种突破性的创造的根本动因是( A )。

A.创造性需求

B.创造性目标

C.创造性动机 D.创造性行为

5【单选题】(2分) 创新方法的三阶段不包括( D )。

A.试错法

B.头脑风暴法

C.尝试法

D.疑问法

第二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长期按照相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但在很多方面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不好的影响,我们把这叫做(D )。

A.思维模式 B.思维方式

C.思维定性

D.思维定势 2【单选题】(2分)

超声波熔接缝纫机利用超声波在两块衣料间振动,摩擦生热并以极高的温度将它们熔接在一起,实现了无针无线,快速美观,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 D)特征。

A.视角上的灵活性

B.程序上的非逻辑性

C.内容上的综合性

D.对传统的突破性 3【单选题】(2分)

在学习时,虽然也遇到过稍微复杂的数学问题、物理问题,但多数情况下是把类似的问题拿来照搬,也因为这样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导致解题失误。这属于(D )思维定式。

A.从众型

B.权威型

C.习惯型

D.直线型 4【单选题】(2分)

有的人喜欢跟别人唱对台戏,人家说东,他偏往西,好赌气,费了好大力气,走了许多弯路还不愿回头。这属于( C )思维定势。

A.从众型

B.局限型

C.偏执型

D.习惯型 5【单选题】(2分) 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时,由于省略了中间环节,其创新成果曾一时令人无法理解和接受,被人讥笑他为“疯子”。这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D )特征。

A.视角上的灵活性

B.对传统的突破性

C.思路上的新颖性

D.程序上的非逻辑性

第三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作为两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有显著的区别,在作用上,(A )更有利于人们思维的广阔性、开放性。

A.发散思维

B.收敛思维 2【单选题】(2分)

在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过程中,人们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利用已知的理论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大胆地推测出了新行星的存在。这种推测利用的是(A )思维。

A.正向

B.纵向

C.逆向 D.横向

3【单选题】(2分) 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说,“正是在(A)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标准”。

A.发散

B.逆向

C.纵向 D.横向

4【单选题】(2分)

下面不属于收敛思维特点的是(C )。

A.逻辑性

B.比较性

C.变通性 D.唯一性

5【单选题】(2分)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正向思维的运用?( B)

A.愚公移山

B.司马光砸缸

C.月晕而风

D.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第四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下列不属于有意想象的是( B)。

A.再造性想象

B.做梦

C.创造性想象

D.科学幻想 2【单选题】(2分) 由给定事物联想到经常与之同时出现或在某个方面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的思维活动是( D )联想。

A.相似

B.类比

C.对称

D.相关

3【单选题】(2分) 18世纪著名科幻作家凡尔纳写出了104部科幻小说,书中写到的直升机、导弹、电视台等在20世纪都已实现。凡尔纳幻想的事物70%如今已成为现实,这足以证明(B )是科学创造的前导。

A. 灵感思维

B. 想象思维

C.

联想思维

D.

形象思维

4【单选题】(2分)

形象思维的分类不包括(C )。

A.联想思维

B.想象思维

C. 直觉思维

D.发散思维

5【单选题】(2分)

( B )是定义灵感思维的必要特征。

A.跳跃性

B.独创性

C.突发性

第五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在使用头脑风暴法时,在设想提出阶段,以下哪些行为违反了延迟批判这一原则。( B)

A.质疑

B.以上全部违反

C.支持

D.反对 2【单选题】(2分) 在王总主持的一次会议上,为解决一个问题,他建议大家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王总的这个建议体现了头脑风暴法的( D )的规则。

A.不做任何有关缺点的评价

B.鼓励巧妙地利用并改善他人的设想

C.追求设想的数量

D.欢迎各种离奇的假想

3【单选题】(2分) 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 )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思维的方法。

A.奥斯本

B.托兰斯

C.阿奇舒勒

D.克劳福德

4【单选题】(2分)

越多越好!――重数量而非质量,指的是头脑风暴法基本规则中的(D )。

A.鼓励巧妙地利用并改善他人的设想

B.延迟判断

C.欢迎各种离奇的假想

D.数量产生质量

5【单选题】(2分)

关于头脑风暴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B.头脑风暴法既可以应用于团队,也可应用于个人 C.在头脑风暴法中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是坚决不允许的

D.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方法

第六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设问型创意思考方法中最为典型的方法是( )。

A.5W2H法

B.和田十二法

C.奥斯本检核表法

【《拿来与创新》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拿来与创新阅读答案

2.《教父》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3.《麦子》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4.阅读文段练习题及答案

5.《地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6.旅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7.诗词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8.巴金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9.《黄鹤楼》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0.《回眸》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拿来与创新》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