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如何“创业”成功的
“一溢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刘备是如何“创业”成功的,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刘备是如何“创业”成功的,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刘备创业为什么会成功?
创业是当下一个热点话题,金融危机让很多失业的人士想到通过创业上岗,一些成功的白领金领们也有着创立自己事业的愿望,国家也在发布政策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可是,谁都知道,创业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看《三国演义》,我们也许能从三国刘备的身上学习到一些创业的经验。
刘备的成功,绝对堪称是白手起家的典范,他立业之前,只不过是一个潦倒的卖草席的小贩而已。
用现代商业的眼光来探究刘备的成功原因,主要有这几个:
一、弄了个好项目
镇压黄巾军,给了刘备一个带队伍的好机会。乱世最需要的是英雄,枪杆子里才出政权,刘备举着“光复汉室”的大旗创业,找准了一个能做大的好项目。
二、定位精准,会炒作自己
从创业开始,刘备就给了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这是刘备很高明的一着棋,虽然身为 ,却给自己安了一个贵族血统,在那个没有户籍管理没有计算机查询的年代,谁知道你是谁的后代啊?既然姓刘,当然就有机会能沾点光了!所以,光这王室后代,就给他不知带来了多少无形资产效益了。“刘皇叔”三个字,炒作起来可是字字万金!
所以,开始创业的时候,你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弄清楚你的优势到底在哪里。
三、打工时候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和资源
镇压黄巾开始,刘备只是个到处混口饭吃的小小县令,手下大将也就仅仅自己两个结拜兄弟关张而已,哪有什么王者之相。他混不下去的时候,也是到处打工呢!开始投靠公孙瓒,结果结识了赵云赵子龙大侠,那可是万里挑一的猛将呢!后来帮徐州陶谦做事,捞了不少美名,陶谦病故还送了个徐州给他。甚至后来投靠曹操,也借曹操的力量除掉了吕布――这家伙不死的话,绝对是刘备的大患,
再后来投靠刘表,又得了大公子刘琦那么多人马,而且还得了个荆州栖身,那可是赚了起家的资本呢。所以说,刘备在他打工的时候,就为他以后称帝积累了不少的资本。
也许你现在还在打工中,一定要趁工作的机会多多学习,多积累些社会资源,这会让你在以后创业中少走很多弯路。
四、刘备尊重人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说时容易做时难。袁绍有那么扎实的基础,可惜就是败在不会用人。看看刘备,为了请到诸葛亮,刘总大人三顾茅庐,忍气吞声,那可是古今求贤纳士的经典之作啊。得到了诸葛亮之后,刘备把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了他,给了职业经理人足够的权限,自己专心做老板,真正做到了用人不疑、以人为本。
而且,有了诸葛亮之后,刘备居然还想尽办法得到了庞统这样的高级人才。可惜,庞军师一时大意英年早逝,凤雏未能发威,否则可能就不是三分天下,而是一统天下了。
还有,赵子龙长板坡救出少主阿斗的那出戏,刘备居然把阿斗摔地上并大骂“竖子,差点让我折损一员大将”,你想想,赵云在他心里是多有分量,这是真的爱才啊。就这句话,也就足够让赵云誓死跟随一生了。
创业之初,你想好怎么去找到并使用最适合你的人才了吗?
五、刘备非常有管理才能,善于协调内部关系
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刘总手下居然能同时容纳五只大老虎(五虎上将),能够让这五人同时效力麾下,而且均忠心耿耿。老掉牙的黄忠居然被激励得还在定军山砍了曹军虎将夏侯渊,可见刘备的管理激励才能真的非比寻常。
大胆起用精英人才,通过制度来管理约束,通过激励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也是创业成功的充分条件。
当今的商业环境下,创业绝对不是简单的事情,大多数创业者可能都会遭遇失败。你准备好了吗?如果还在困惑中,有时间多看看三国吧,多悟悟刘备的成功之道,或许能对你有帮助。
石伶俐,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职业规划师,培训师、曾服务法国迪卡伦、美国万宝盛华、香港屈臣氏等多家跨国集团公司,从事人力资源及管理工作,现任方圆智博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电子邮件: carrieeshi@163.com
篇2:没钱没资源的刘备是如何创业的
不能躺在大公司树阴下吃现成的
刘玄德同学有才,有魄力,其文凭还凑合,据说当过东汉名教授卢植的弟子,但估计不是衣钵相传的身边弟子,不然名冠一时的卢老师怎么也没给他一份像样的工作呢?玄德同学在卢植这个大树下,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牛人公孙瓒。
玄德不缺能力,缺的是资金和平台,像这种类型的穷小子,找工作还是不成问题的,而且也能被老板赏识。成为大公司高管,躺着拿高薪对刘备而言,也不是没有可能。
最明显的案例莫过于与曹操的交往,要说老曹对玄德同学,那不是一般的好。当年玄德同学被吕布这个巨无霸撵得喘不过气来,偷偷接济他刘备的,就是曹老板。一起干掉吕布后,曹老板看得起玄德同学,给了他一个左将军的高级别头衔,而且还把他当哥们看待。据《三国志》记载,老曹在各种盛大场合都要把刘备带上,“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出席活动,坐同一辆车;在办公室待着,同一个位置。就曹、刘关系而言,说句实在话,是刘备负曹操。
曹操的这番举动,无非是暗示刘备别折腾了,安安心心在他手下工作,待遇优厚那是肯定的。然而,玄德同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他不会躺在大公司的树荫下睡觉,不会因为大公司的垂青就丧失独立创业的信念。尽管他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但独立创业的理想一直没有消停过。只要逮着机会,刘备就会随时将独立创业的理想付诸实施。因此当曹操派他去下邳的时候,他趁着这个出差的机会,带着皇叔公司原班人马,一溜烟走了,新公司在徐州正式挂牌营业,把老曹气得不行。
这事不怪玄德同学不厚道,创业这事,机会难得,瞬间即逝,讲不得客气,何况在群雄割据的时代,你不占就让人家给占了。当然,坊间也传说玄德同学参与了策划推倒曹老板的秘密计划,怕事情败露,只好事先一走了之。其实,按照刘备的思路,执着于创业的他,就算没这档子事,他也会跑人的。
刘备碰到的第二个贵人是袁绍。话说玄德同学在徐州挂牌开店后没几天就让恼羞成怒的曹操给砸了,只得去投奔袁绍。袁大老板居然离开公司总部二百里来迎接小刘,真是倍儿给面子。然而,刘备还是不想在袁氏集团安身,“阴欲离绍”,私下里还是想离开袁绍,所以不久后,他又带着失而复得的公司员工,去了汝南。
刘备从一家公司跳到另一家公司,朝不保夕的,图啥?图的就是自己的独立创业,有自己独立的公司。他是个有中心理念的人,要成功创业,独立创业理念不能丢。所以,他在茅庐见诸葛亮的第一句话就是要伸张正义于天下。如果一开始他就待在别人公司里拿薪水,还伸什么伸?
以共同利益为抵押 融资东吴赚西蜀
玄德同学在北方的创业是失败的,基本上被挤得没地方待了,但是对于有心创业而且具备创业素质的人而言,老天总是会偷偷留给一个机会,不过是时间早晚问题。《三国志》说得好,“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解释得通俗一点,就是按照刘老板这样的素质,迟早要发达的,不发达天理都难容。
玄德同学的最后一次机会是赤壁之战。最好的机会有时候会在最绝望的时候,荆州公司被老曹吞并了,刘备拖家带口往南边跑,若不是赵云拼着命,估计连唯一的儿子都保不住,这么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凭什么去和东吴公司联手?
刘备这一回玩了一把大的杠杆游戏。他手里没有资本,怎么办?可以玩概念的,也可以借,就是“融资”。
玩转概念资本
主要是皇叔这个概念,诸葛亮出使东吴,给合作对象孙权抛了一张概念牌,咱们刘老板是“帝王之胄”,帝王后裔这张概念牌一打,整个抗曹行动立即高大上了。借来的资本,主要是原荆州公司人马,本来只有关羽的一万水军,前荆州公司少东家刘琦那一万多也算进去,虽然不是一张王牌,但至少是一张牌,为了凑足抵押金,东借借西挪挪,资本总会有的,这些起码能增大谈判的资本。
打完这些牌,玄德同学手里实在凑不出牌了。善于制造理念的诸葛亮又凭空凑出一个资本――愿景资本。他劝孙权说,咱们合作,熬过这一关了,前景就明朗了,“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抛出了鼎足三分的愿景,我们合力把老曹赶跑后,你就放心经营你的东吴公司,我们皇叔公司也就能独立经营了。
几张残牌在精心策划之后,居然张张成了王牌,说动了东吴集团,赢得对方的全方位“融资”,不仅融得相对比较强大的水军、陆军,还有比较实在的资本:玄德同学获得部分荆州的占有权,暂时安置员工。
刘备这次玩的绝对是杠杆游戏,风险的可能性十倍、百倍大于收益的可能性。这次杠杆游戏或许可命名为“东风融资计划”,孙、刘公司几乎全部的翻盘希望都寄托在偶发性的东风上,他们运气不错,一场东风刮过,把孙、刘公司的股票吹得红红火火,把老曹公司的股票全吹绿了,老曹只得绿着一张老脸,跑回江北去了。
玄德同学这一把赌对了,帮孙老板赚了个盆满钵满,作为“东风融资计划”的赢家,自己好歹也捞了荆州几座城池,算是借的,孙老板一时也不好意思叫他老刘还。
就着荆州这点借来的资本,玄德同学又玩杠杆游戏,撬起了整个西蜀,赚下第二桶金,紧接着再挖出第三桶金――汉中。
从“帝王之胄”这张牌出发,由虚到实,玄德同学坚持独立创业的理想大胆融资发展,玩杠杆游戏,终于成为天下三强公司之一。这一路走来不是一般的强大。
本地人才未必要本地化发展
查看东汉末年各大公司的发展态势,发现公司与地域的关系还是很相关的。老袁、老曹、公孙瓒是北方人,在北方都发展得挺好的;马超是西北人,在西北也曾风生水起;孙坚是吴郡富春人,其家族最后还是在江东找到发展空间。
玄德同学却是例外之一,河北是他的老家,结果在北方大地连个插足的地方都没有。
“地利”这玩意,未必就是指你出生的这块地盘,而可能在与你相隔千里的陌生地方。
对于玄德同学的这个特点,有个叫裴潜的名士算是看出来了。曹操到荆州之后,问裴潜:“刘备这小子到底是个什么人物?”裴潜说:“这小子在中心地带基本上成不了事,如果跑到偏远地方去发展,那可是个狠角。”
这句话让曹操很惦记,所以他很怕刘备跑到南方、西方发展,在长坂坡追击时,那可是下了狠劲,轻骑特种部队一天一夜赶了三百里路。创业路上的玄德同学,只得不断地跑啊跑,终于跑出生天。后来,听说玄德同学在南方扎根,与孙老板联手时,老曹正在批文件,惊得连笔都掉了。
树挪死,人挪活,刘备的创业路径,说明出生的故乡,未必是创业的故乡。也正是这一步步的创业思路,使他走向成功。
篇3:合伙创业 制度是成功保障
数年前,三个好友合伙创办了一家化工公司,从事油品添加剂的生产,这三位合伙人可谓“梦幻组合”:A曾获MBA学位、具有丰富的生产运营管理经验;B是油品净化技术的发明者;C拥有现成的市场关系,其家族企业也是从事石化行业。这样的组合,应该说是合伙创业的完美组合。然而由于在生产观念上的不一致、责权不清,C对A装防火设备的决定认为是浪费资金;A对C挥霍性打点客户的做法无法理解;面对市场走下坡路,A与C将责任归咎于自认为是公司功臣的B身上,他们认为是B泄露技术秘密。于是三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公司前景也跟着黯淡,业务再次呈现下降趋势……诸如此类的案例比比皆是,不禁让人担忧:合伙创业真的就走不出矛盾逐一浮现、最终反目散伙这个怪圈吗?
国外有统计显示,在美国合伙创业经过5年而当初合伙团队仍然能够完整保留的不到20%,在国内,也有调查显示,合伙创业中经过3年创业团队仍然能够完整保留的不到5%。所有的创业者最初聚到一起,都是为了做出一番事业而来,没有人是奔着散伙才合伙的。在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史上,我们已经见过太多的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的合作。但其中,确实有一些成功的合伙创业企业能够突破这个周期性怪圈。他们的成功,不仅是人性的成功,更是企业制度的胜利,值得众多民企借鉴。华帝“七星阵”10年不破三个人的合伙团队尚且如此矛盾重重、难以沟通,合伙人更多的企业情况岂不更是一团糟?这倒不见得。记者采访到了著名的成功合伙创业公司———中山华帝燃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帝)的一位高层人士。
产权明晰避免股权纷争 该人士表示,要想合伙创业成功,首先就要明确产权制度。他认为,产权制度是企业经营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产权制度,尤其是没有和现代生产力相匹配的产权制度,无论何种性质的企业都不可能充满活力和快速发展。华帝从无到有,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壮大到今天,原动力就是它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产权明晰的现代产权制度。
在1992年的中国,千千万万的创业者由于没有建立产权清晰的产权制度,为日后的发展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尤其是家族企业、友情企业,以致最后在发展壮大的企业扩张过程中为产权纷争而消亡。而华帝七子在结盟之际,就以清晰的产权结构为依托,以人尽其能、人适其职作为岗位界定的支点,为今后的华帝大厦打下牢固的根基。据介绍,华帝公司最初是邓新华等7名一起长大的同乡共同成立的。在股权分配上,开发区所在村镇占总股本的30%(当时的股权结构)、余下的70%七人平分,各占10%,其中2人以知识入股。在这一点上初创者们显出难能可贵的大气,并以惊人的速度达成了一致,轻松跨越了在国内许多企业看来最伤脑筋的股权问题。
权力制衡避免决策纷争
很多评论家曾指出:中国人的团结合作精神是比较差的。有人也曾这样评价过中国人: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中国人是“1+1<2”。很多家庭式企业都在闹分家,而十年来,华帝的七位创业者一直在演绎牢不可破的“七星北斗阵”。那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华帝这七位毫无血缘关系的老板团结一致奋斗了10年,共同进退,从起步到成功,脸都没红过一次?
该人士介绍,是多元化的产权结构造就了华帝七子为共同事业而奋斗的信念,权力和金钱制度的高度制衡更是成为维系他们的重要纽带。在董事会里虽有董事长和董事之分,但他们在决策上能高度民主,求同存异;不允许亲戚进入公司,也就基本杜绝了扶持个人势力和家族化经营的可能性。均等的权力让七位老板都很明白,他们关心华帝事业的发展,其实就是关心自己事业的发展。相互信任才能维系创业团队创业者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创业伙伴?合伙各方又该如何看待相互之间的合伙关系?大家如何处理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具体矛盾?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创业管理专家任荣伟博士。
创业初期存先天缺失
任荣伟博士认为,创业弄潮过程中出现创业成员间的矛盾不足为奇,但关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积极地引导企业能够继续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他表示,民营企业实现良好发展有三个重要前提:良好的团队和创业文化;优质的资源与制度基础;以及较好的产业机会与组织前景。而其中,团队人的能动性则是最活跃的因素。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创业企业经营团队的实际运作情况,任荣伟在2002-2003年曾对珠三角地区的109家科技企业创业团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有效回收的89项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当初创业团队成员能够聚集一起共同创业,其缘由是多方面的。在选择“创业团队成员的最重要的聚合因素”一项中,选择“个人志趣具有一致性”、“亲情或朋友之间的友情”以及“能够给企业带来关键资源的个体”,三者加总占据总人数的80%以上,而选择“专业技术与管理能力的互补性”、“具有好和好散机制”只有16.9%。这说明,在初始的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基本没有太多地考虑团队结构和制度建设的问题。显然,创业团队先天的缺失为日后的合作和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这同时也说明,创业团队聚合的过程中所考虑的成员情感因素要远大于人的能力与资源因素。
另外,基于技术或资源领域上的个体“能力和资源”的互补性,正随着经营环境的日趋复杂多变以及民营企业技术和资本不断密集化的趋向,逐渐成为团队成员选择的要件。
散伙多为价值观冲突引起
然而,企业发展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发展远景也并不是持续美好的。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变革一日千里,创业团队的经营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几个主要的困难:一是由于环境和周期的变动使得经营愈加不稳定,团队成员间必然会产生意见的分歧,彼此累积大量的不满情绪;二是由于创业初始成员间知识和信息的同构型比较高,而技能与资源互补性较差导致团队重整的呼声加大;三是由于初创团队成员间的股权分配一直延续着平等的思维,难免为今后输入新鲜血液造成阻隔;四是成员间对创业目标可能会越来越模糊。任荣伟指出,最为尖锐的矛盾很可能是各自价值观的巨大冲突与偏差。
任荣伟的这份调查清楚地描述了创业团队成员散伙或离职的主要原因。70%的人认为散伙是因为“合作不愉快人际关系难处理”、“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感到渺茫和不确定”,以及“当初建立的信任基础发生动冶。而选择“对公司分配机制不满意”、“报酬不理想”等原因的只有10%。在调查创业团队成员被解职的原因时,选择“与董事会配合协调不一致”、“经营理念偏差、行动不一致”的占据总调查人数的90%以上。由此可见,创业团队之所以解体,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团队合作精神”未能持续,合作的信任基础发生了动遥过好“治理关”、“信任关”任荣伟在比较分析了英国、美国等国,以及亚洲各国创业文化传统及其创业活动特色之后认为,在塑造创业经济社会过程中,除了要积极倡导建立以产权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之外,中国的民营企业还必须过好“治理关”和“信任关”。有效治理的前提是法人治理结构的合理和优化,即各方形成一种相互制衡和监督的有效机制。而以“信任”为基础的创业文化则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组织资本,维系着创业团队的存在和创业热情的持续。
任荣伟表示,信任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至少存在着以下两个不确定性:企业对未来未知事件存有不确定性;企业对这些未知事件的反应存有不确定性。毫无疑问,有着信任基础的经济活动将会有效减少这些不确定性,一个有着较高信任度的“创业团队”将比事先预测、制订复杂性的契约、均衡博弈行为等更能减小事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高企业的组织资本。事实上,信任度高的组织能够以更具弹性的方式来开展工作,而且其组织方式也更是以团体为导向,这就使得组织的责任能够有效地分散到较低的层次;相反,低信任度的组织必须处处提防、孤立他们的员工,所借助的手段不外乎是一堆官僚式的规章。
任荣伟博士最后指出,创业中的成员是否具备与他人共事的能力,取决于该团队共享规范与价值观的程度高低,以及团队是否能够将个体利益融进群体利益。在这些价值观形成中,这样一个创业团队可能会演变为一个“道德团队”。在此团队中,人们对信任的渴求以及对自利的约束便成为一个公共的行为准则,贯穿于竞争性的经济活动、非正式组织交流以及签订契约的每一个方面,它蕴涵了更丰富和更明确的创业经济价值。
【刘备是如何“创业”成功的】相关文章:
1.刘备语录
3.刘备随笔杂谈
4.刘备作文500字
5.刘备访贤歇后语
6.自主创业成功案例
8.简单成功创业故事
10.创业成功的案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