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歌散文
“tianxia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古歌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古歌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篇1:古歌散文
古歌散文
在我的精神世界,在我的心灵空间,有一首古歌在幽幽漫漫地传唱。它就象我古老的古河村落、就象我古老的愚人街巷,久久弥漫着神秘古朴的色彩的质地。我不知道它的来源,兴许那是远古的祖先留下的幽幽远远的旋律,兴许那是远古的祖先留下的芳香弥漫的歌之舞曲。那心灵的歌,那心灵的舞。那生命的欢歌,那灵魂的火舞。
一、那歌,是一条河那歌,是一条河。
一条生命的河。一条灵魂的河。
那河道宽宽,河水汩汩。懵懂孩童时期,我总觉得那是一条长江的支流,但它左右却是没有崇山峻岭,也没有悬涯峭壁,更没有虎啸猿啼,却是一马平川,一望无垠,平平坦坦、坦坦荡荡的黄土平原。没途,你根本看不见山的存在,既使是一块石头,在这里也是稀缺如珍,如同美玉。河水汩汩如同一条碧绿温温的暖玉,搁浅在黄土平源,这一汪明明透剔碧水,却也是将两岸染绿,两岸的河堤却也是清新的绿绿的绒毯,洋洋洒洒横亘几千里,河堤上方却是高耸入云的白杨,许它是汲取了这河岸与这河水的营养,成长得如此挺拔,如此茁壮。它是支撑在空里的两条绿色带,伴随着那河的弯曲而弯曲,伴随着那河的婉蜒而婉蜒。若是在秋冬交汇的季节,天凉了,而那河水却是暖暖,一早一晚,你会看到那河水温温、蒸汽弥漫、袅袅娜娜。这河道仿佛变成了人间仙境,这河道边沿仿佛演绎成为世个桃源。
河水清澈见底,不知道它有多深,只见那河水深成绿色,许是两岸的绿草掩映,许是那河底水草的渲染,使这河成了绿色、成了碧色、成了清清爽爽的色彩;那鱼儿却是白白,在阳光下追逐着、跳跃着,蹦出水面那一刹那用相机拍下应该是绝妙的姿态,在清清的水面上据曲成一弯明月,阳光照去,似白白耀眼的银色,是黄黄闪亮的金色。那河道的暗流却是汹涌,而水面却是波浪不惊,从从容容。它仿佛两岸人的身心怀有的一种精气神。是的这片土地如同这条河流曾经受经受无数风雨的蹂躏与摧残,而它依然坚强地从容屹立在这片黄土地上。在这平坦的平原在这俨然是一道风景,它将这方土地装饰得妖妁妩媚。也可以说这是一方淡雅的美,除了这逢勃生机的绿色,还有那夏日里蒲公英金黄色花儿的点坠。是的,就让这道风影成为永恒吧!
二、那歌,是一首纤歌你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
那是一首纤歌。
千古流传,却不是被那些纤夫们传唱,却是被那些流域的人们吟咏,渊源流长。
这景象仿佛是在几百、几千年前,我们审视着这个世界、这个空间,这方曾是颜色古朴灰暗的河道。那是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它们在纤道上拉着纤绳,那巨大的木船在粗粗的纤绳的'牵引下正缓缓前行,在这急流逆水中航行。那绳子一端,许多人在拉着那纤绳。他们赤裸着肩背,皮肤被炎炎烈日晒得黑黑,如同久经风霜雨雪历史风尘的古铜,朽在那里,枯在那里,但在这里,这种色彩却是会流动的色彩,这种色彩却是会运动的色彩。这是黑黑的皮肤,在黑黑的皮肤上,流淌着白白的汗水,这汗水从皮肤毛孔里渗出,凝成水滴,仿佛汇成河、流成了溪;只见那绳子深深嵌在肩里的肌肉里。他们的步履维艰。那脚深深陷入那纤道的泥里,他们的腰身变成一个拱形,如弯月,如弓。难道那是一种底蕴吗?!将那咸涩的汗水挥洒或者是吞咽,成为一种意志埋藏。他们走在纤道上,那深沉的呼吸与心跳构组成歌之韵律,那从心底,从咽喉里发出的声响仿佛是在吟唱那首千古流传的古歌。
生命就是这黑白色彩与霓虹构成的世界,在这世间两侧,在这人生两极,我们都在演绎着什么?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不管岁月怎样变迁,我们都应心怀幽兰,那种温温的心绪,心静如水、安详若佛、随遇而安!
纤歌
--粱子
有时
我真的没有勇气
去面对那片荒凉的大漠
有时
我真的没有信心
来写下那份旷古的传奇
当我痛苦时
在我绝望时
我想到你--
大运河
你历经无数次沧桑变幻
依然涓涓不息
还有我的村庄
历经无数风雨
依然从容屹立
当我痛苦
当我绝望时
我想到了你--
我的先人
他们衣衫褴褛
走出村庄
在大河上拉着纤绳
在年月日里
来来去去
把生命交给河道
把青春交线路纤绳
赤裸着肩臂
用呼吸心跳
抚摸着月亮风雨
绳子深深嵌在肉里
浸在汗水里
脚深陷在
血汗铺就的泥里
依然那么沉着稳健
依然那般从容乐观
我只听到河岸上荡漾着纤歌
我听不到他们对于苦难的叹息―
篇2:古歌(汉乐府民歌)
古歌(汉乐府民歌)
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
秋风萧萧愁杀人①。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②,树木何修修③!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④。
注释
①萧萧:寒风之声。
②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故后即用以代指北方。飙(biāo)风:暴风。
③修修:与“翛翛”通,鸟尾敝坏无润泽貌,这里借喻树木干枯如鸟尾。
④思:悲。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像车轮滚来滚去。
鉴赏
读这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劈头便为一派浓重的忧愁所笼盖——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本已令人愁闷难耐。何况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老是在帐外“萧萧”地响,更教人愁杀。“秋风萧萧愁杀人”,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苍茫而来”,立时令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扰着主人公的忧愁,竟怎样难以趋避、无可摆脱。受这困扰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既称“何人”,又加“谁不”,这双重反问告诉人们:那忧愁正如病魔一样,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对无非忧者、所闻无非愁叹——这样的日子,真能耗蚀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来。难怪主人公要发出“令我白头”的幽幽哀叹了。
以上一节,一味写“愁”,使人来不及细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摆脱不开的忧愁。读者不免要问:诗中主人公是谁?他究竟为什么如此忧愁?第二节诗,正为读者解开了疑团:“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胡地”,即塞外胡人居处之地。主人公既呼之为“胡”,可见他自己不是胡人。联系下文“离家日趋远”一句,可知主人公应是远离家乡、出塞戍守的汉卒。对于初到塞外的.旅人来说,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异域风光,实在是新鲜而奇妙的。但作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惯了浩瀚的黄沙,见不到几多绿意。秋冬之际,唯有呼啸的飚风,时时摇撼着稀疏的高树。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它们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忧虑、万里思情。读到这里,读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谁不怀忧”,那都是心揣着有家难归的万里离思的缘故。在这样的断肠人眼中,无论是“飚风”,无论是“修树”,触目间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雾。故此二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
如果说,忧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带给人们的,则是憔悴和消瘦。“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飘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但诗人却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一位形销骨立的戍卒,就这样独伫于塞外荒漠,默默无语地遥望着万里乡关:“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他不是无语可说,而是心中塞满了愁思,纵然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要描述这样一种痛苦之状,笔墨是难以胜任的。但人们在极度痛苦之中,想象力就往往特别活跃,笔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语。《卫风·河广》的主人公,在眺望黄河彼岸的故国时,思归心切,就唱出了“谁谓河广,一苇杭(渡)之”的奇句。而这首歌的主人公,为抒写胸中难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惊。也正因为如此,戍卒那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才以更强的力度震荡了读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为之悚然动容。
有人认为,《古歌》所抒写的,是“游子天涯之感”,恐怕不确。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它应该就是“胡地”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东汉曾多次对羌人用兵,战争均延续十数年之久。朝廷之将贪功而无能,至使离乡征戍之卒“进不得力战,退不得温饱”,大批丧生于“胡地”、边境。这正是《古歌》之类思乡之作产生的背景。这首歌熔抒情、写景于一炉,在“秋风萧萧”中抒写困扰戍卒的愁思;又将它融于异乡的修树、荒漠的飚风之中,变得更加蓬勃、纷扬;最后忽设奇喻,将其化为辘辘车轮,在肠中滚转不已。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写,显示出汉乐府民歌在抒情艺术上已有怎样长足的进步。能够与它比美的,在汉代,恐怕只有“长于抒情”的《古诗十九首》了。
篇3:《古歌》原文及译文
佚名〔两汉〕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篇4:《古歌》原文及译文
呼啸的秋风让人无限忧愁,进也忧愁,退也忧愁。
异域戍边的人,哪个不陷入悲愁中?真是愁白了头啊。
胡人之处多狂风,树木萧瑟干枯。
离家日子越来越远,衣带渐宽人消瘦。
思乡的悲苦无法言说,就像车轮在心中旋转。
《古歌》赏析:
读这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劈头便为一派浓重的忧愁所笼盖——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本已令人愁闷难耐。何况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老是在帐外“萧萧”地响,更教人愁杀。“秋风萧萧愁杀人”,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苍茫而来”,立时令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扰着主人公的忧愁,竟怎样难以趋避、无可摆脱。受这困扰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既称“何人”,又加“谁不”,这双重反问告诉人们:那忧愁正如病魔一样,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对无非忧者、所闻无非愁叹——这样的日子,真能耗蚀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来。难怪主人公要发出“令我白头”的幽幽哀叹了。
以上一节,一味写“愁”,使人来不及细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摆脱不开的忧愁。读者不免要问:诗中主人公是谁?他究竟为什么如此忧愁?第二节诗,正为读者解开了疑团:“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胡地”,即塞外胡人居处之地。主人公既呼之为“胡”,可见他自己不是胡人。联系下文“离家日趋远”一句,可知主人公应是远离家乡、出塞戍守的汉卒。对于初到塞外的旅人来说,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异域风光,实在是新鲜而奇妙的。但作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惯了浩瀚的黄沙,见不到几多绿意。秋冬之际,唯有呼啸的飚风,时时摇撼着稀疏的高树。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它们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忧虑、万里思情。读到这里,读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谁不怀忧”,那都是心揣着有家难归的万里离思的缘故。在这样的断肠人眼中,无论是“飚风”,无论是“修树”,触目间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雾。故此二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
如果说,忧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带给人们的,则是憔悴和消瘦。“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飘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但诗人却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一位形销骨立的戍卒,就这样独伫于塞外荒漠,默默无语地遥望着万里乡关:“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他不是无语可说,而是心中塞满了愁思,纵然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要描述这样一种痛苦之状,笔墨是难以胜任的。但人们在极度痛苦之中,想象力就往往特别活跃,笔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语。《卫风·河广》的主人公,在眺望黄河彼岸的故国时,思归心切,就唱出了“谁谓河广,一苇杭(渡)之”的奇句。而这首歌的主人公,为抒写胸中难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惊。也正因为如此,戍卒那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才以更强的力度震荡了读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为之悚然动容。
有人认为,《古歌》所抒写的,是“游子天涯之感”,恐怕不确。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它应该就是“胡地”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东汉曾多次对羌人用兵,战争均延续十数年之久。朝廷之将贪功而无能,至使离乡征戍之卒“进不得力战,退不得温饱”,大批丧生于“胡地”、边境。这正是《古歌》之类思乡之作产生的背景。这首歌熔抒情、写景于一炉,在“秋风萧萧”中抒写困扰戍卒的愁思;又将它融于异乡的修树、荒漠的飚风之中,变得更加蓬勃、纷扬;最后忽设奇喻,将其化为辘辘车轮,在肠中滚转不已。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写,显示出汉乐府民歌在抒情艺术上已有怎样长足的进步。能够与它比美的,在汉代,恐怕只有“长于抒情”的《古诗十九首》了。
篇5:古杨散文
古杨散文
古宅院里的古杨树,是我家族,也是村人的象征与骄傲。
在离村十几里的距离,便可远远望见古杨那高大、雄伟、浑厚的身姿。
村上的人到他乡办事时,只提“古杨村”。村人也不知哪年哪月,是谁人由“古杨村”,取代了原有的村名。
村人和我的族人,对古杨就像对自己先辈一样的敬仰。
常有村人进入我家宅院跪拜于古杨:期求平安除灾。
我对古杨更是爱戴有佳,欣赏不已。
我常常站在古杨下,看着早已凸出地面,那千头万绪的错节盘根。盘根像似一只有力多指的大手。仿佛只有这大手,紧紧抱着了地球,才使人们有幸脚踏实地,立于这天地之间。
我总是忘记古杨多指的手抱着地球,是为了吸吮更多的大地乳汁。而时常杞人忧天的担心,古杨的大手一松劲,则会将地球坠入无限的宇宙。
再看那粗壮的树杆。
三个长臂男人,挽手相抱还差一大乍,才能相接连手。二十多米高的树干,仿佛是孙悟空为了歇息手力,才将这定海神针,从云间立于地上。
看了这树杆,就会让人猛生心旷神怡,豪情横溢,雄心突起的情怀。
树身上那条条沟壑,也记录着早已久远了的村史、族史、和大自然的变迁史。
有时,我也能从那沟壑里,听到父亲的遗言:这树是我爷爷的爷爷,当年将一棵三尺高,高粱干粗的小杨苗,亲手栽在了院里。至今已有一百七八十年了。所以人称之“古杨”。
站在树下看古杨的树冠时,必须像仰望星空一样才行。
古杨的树冠,不像榆树那样周遭四射。古杨的冠枝,是先开放后收拢,形成了一个团结、和谐、向上的态式。整个树体,犹如一支笔头朝上的大斗毛笔。正以蓝天为纸,写着古杨一生的风风雨雨。写着大千世界的变迁史事。
早春里,在树下仰望树冠,也看不出有太大的变化。而当离树远些看时,却不知何时,古杨已悄悄羞怯地,在冠头上盖了若有若无,缥渺星点的绿纱。让人顿生朝气蓬勃,激情冲天的感觉。
就在我还沉醉于这春意昂然之时,古杨突然间,又将冠头上的绿纱,换上了翠绿欲滴的翡翠行装。在阳光的照耀下,绿影闪闪。
然而,没过几天。
古杨又在冠头上,魔法般地变出了四溢的白絮。那白絮,有的'像雪花,慢慢悠悠地坠落于地。有的像白色的小蝶,飞向了天际。更有勇者,飞向了遥远的穹苍。飞啊,飞。仿佛冠头上的白絮永远也飞不完。永远也飞不尽。
夏季里,肆虐的风雨,哭着喊着,想把古杨抛向空中。可古杨的身子却始终岿然。只是那冠头来回翻滚着,旋转着,甩着。把风雨甩的天地浑然,混沌不开。
古杨在肆虐的狂风暴雨中,就像一位有勇有谋的将士。是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勇敢。那样的挺拔与骄傲。
弥漫的雾天里,古杨一下就能把天顶个大洞,将头钻入云霄。人站在古杨下,只见古杨的身躯,却不见古杨的巨冠。仿佛古杨的冠头住进了天宫,而身躯却留在了人间。
天气恶劣的时候,厚厚的黑云,卷着汹涌的浪花,凶狠的翻滚着,向大地下压。是古杨那巨大的冠头托住了黑云的下沉。才使所有的人,从惊慌中解脱。
每当朝夕时分,院落屋脊没有一丝阳光。而古杨的冠顶,却依然涂出一抹艳阳。古杨像戴上了会发光的帽子。那耀眼的光芒。映满了天宇。而此时的古杨,更像穹宇中的航标。北斗星便是由古杨指引,一直飞向了 北穹苍际。
婴儿碗口般大小的叶片,那是古杨的孩子。冬季来临前,古杨将孩子们一片片,一片片,慢慢放落于大地。那些叶片,有的离开母体后,就一头扎在了地上。有的还恋恋不舍,在空中翻转回首,像似欲言又止。也有顽皮的叶片,哈哈地笑着,飞出了墙外,飞向了远方。
叶片落完了,古杨浑身一无遮褴。惊现出两个大喜鹊窝。
在凛冽的寒风中。
古杨又披上了风雪外衣,素裹银光。手里托着喜鹊,顶天立地的屹立于厚厚的积雪中。迎着又一个春天的来临。
我想,人也应该像古杨那样,顶天立地的活着。顶天立地的做人。
篇6:古韵味散文
古津桥头
桥是有灵魂的。
他是一座古桥,古褐色给他染上陈旧的韵味。
他的双眸已被时光覆上一层风霜,他的身躯呈现佝偻的弧度。可即使如此,荻花零落,仍有过客来往。他们只是低着头,行色匆匆,袖间留下羁途的尘埃。
他细细嗅着尘土的味道,可最终却使他自我变得尘土覆身,残破不堪。夕阳无语地躲在他的不远处,默默地望着他。他回望一眼,满目苍凉。
他在这呆了许多年,明明,他并没有去过远方。可他却好像见过远方,在过客身上。
他看到过壮士好汉露出脚趾略显寒酸的草鞋,宽大的脚掌早已踏遍江湖,历经风霜。也看到过闺门女子精致小巧的绣花鞋,迈着轻盈有姿的小碎步,走过少年红妆。也有书生诗人稳健而又沉重的步伐,吟啸高歌,尽得风流。也有老人老妪细水长流的搀扶,颤颤巍巍的步伐也有岁月的静好。
匆匆而过满身铜味的商人,沿街叫卖韵味十足的小贩,朱红轿顶的达官贵人,以及刀光剑影的侠客。这些画面,他记得很清。可是,他似乎总是注视着来往的行人,以至于忘记了身下的水色潋滟和摇曳生姿的垂柳,青叶化作黄花,青丝化作黄发。
最终,停留在那里的,依旧仅有他自我。每个星夜孤寂的夜晚,他的眼中总会浮现夫子负手而立落寞的身影,孤独的时候,他就会把玩过客掉落的方孔铜板,怀念窈窕淑女飘来的脂粉花香。似乎,他已经习惯了。明天,他本该盼望明天的。
篇7:古韵味散文
此刻,我们都生活在一种别样的目光的世界里。这样的生活似乎很是普遍,很是寻常。不明白所谓的那些悠闲与先古时期的悠然,到底是个什么滋味。可是,这样的生活也是别有韵味。
劳累的身体,在大都市里奔波,很多人都是一般的模样。我们每一个人都似乎是他人的翻版,在别人的身上似乎都能够找到我们自我偶尔的掠影。这样的生活,我们不能够去怨谁,不能够去纠结这样的日子到底是因为别人还是自我的问题。归根到底,我们这样貌的生活,这样貌的奔波都是因为我们在这都市里蜗居而已。
蜗居的生活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无奈和失落,我们在这无奈的纠结中开始思考这未来的生活和每个人未来的道路。所无奈的总是无言的,所无言的总是无语的。这般的日子总是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道路中有着各样的穿插交错,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人生的道路与抉择。我们所能够选择的虽然能够说有着很多,可是,归根结底地来说,还是仅有着那一点点的日子的主宰权。为之奈何。
所以,我们虽然还是这世界上过着各种各样的日子,可是,只可是是一群在这都市里的寄居体而已罢了!可是,虽说是寄居,可是,我们还是应当有着更为广大的愿景和为之努力的方向。仅有此,才不愧为之世上一遭。
这般的选择因之而有着别样的风景,蜗居与有着梦想的寄生,还是两样事物的罢!
可能这有着一种笑话般的感觉,甚可说是一种教人有着一种自欺欺人的荒诞感。然却,人总归还是这般要活着的。所以,所谓的梦想,所谓的愿景总是这般支撑着我们的人生。也正是有着这样的支撑,才使得我们的生活显得不至于太过于苍白。
劳累罢,习惯罢,这样的日子就这样貌的在人生中蜿蜒前行,也就这样貌地我们有着各自的悲欢离合。
篇8:古韵味散文
桂林山水
到了桂林,每日应对着这胜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看着它在朝雾夕辉、阴晴风雨中的变化,实在是一种很大的享受。于是众心里,羡慕起住在桂林的人们来了。虽然早在二十三年前,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桂林的八路军办事处工作过半年多;但那时候,一来年青,二来也没有看风景的心境,除了觉得这些山水果真奇展品,七星岩里还能够躲躲空袭之外,于它的胜美之处,实在是很少领略的。一九五九年夏天——刚好过了二十年,李可染同志由桂林写生回到北京,寄了一幅画给我看,标题是《桂林画山侧影》。一下子,我就被画幅吸引了,画面把我带了一种能够说是幸福的回忆中——不仅仅是桂林的山水,连同和这相关联的那一段生活,都在我记忆里复活起来。那些先前不曾领会的,如今领会了;先前不曾认识的,如今认识了。桂林山水,是这样逼真地又出此刻我面前。这时,我惊叹于艺术的力量之大,感人之深。并且惊叹之余,还诌了这样四句不成样貌的旧诗寄他:
皴法似此并世无,墨犹剥漆笔犹斧;
画山九峰兀然立,语意新出是功夫。
这次重到桂林,置身桂林山水之间,使我又想到了可染同志的这幅画。于是就记忆,印证了画与山的关系,艺术与真实的关系;明白了它们怎样地从自然存在,经过画家的劳动,变为有生命的、能够打动人心灵的艺术作品。
桂林山水的宜于入画,古人早已注意到了。宋代诗人黄庭坚就写道:“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嵯峨。李成不生郭熙死,奈此千峰百嶂何。”诗人的意思,恐怕不止是说当时画家画桂林山水的少,还在说,即使李成、郭熙在,也还没有画出如桂林山水的这般秀丽来吧之后元明人多画黄山,到清初的石涛,由于他的出生桂林,才把他幼年的印象,带入山水画中,构成了独特的风格。到了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便以能“遍写桂林山水”为生平得意,齐白石更说“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了。所以看起来,桂林山水的入画,对于丰富中国山水画的技法,该是不无关系的。
至于在文学上,为桂林山水塑造出一种形象,为人所公认,并能传之千古,恐怕至今还要推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两句。他把桂林山水拟人化,比喻为一个素朴而秀美的女子,确是有独到的观察。虽然这种形象,在我们时代的生活里已桂林山水的面貌和性格来的。这次到桂林,登叠踩山,攀明月峰,凌空一望,果然,漓江澄碧,自西北方向款款而来,直逼明月峰下,然后向东一转,穿桂林市,绕伏波山、象鼻山,向东南而去。正象一条青丝罗带,随风飘动。而周围的山峰,在阳光和雾霭的照映中,绿的碧绿,蓝的翠蓝,灰的银灰,各各浓淡有致,层次分明;正象美人头上的装饰,清秀淡雅。
概括一带自然面貌,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来,在文字上是不容易的,往往不是过分刻画,就是失之抽象。难怪之后的诗人,包括那些知名的如黄庭坚、范成大、刘后村等等,虽都到了桂林,写了诗,但却没有一个形象如韩愈的这般概括而生动。范成大写《桂海虞衡志》,极力状写桂林山水的奇异,结果是人家不相信,只好画了图附去。可见用语言文字,表现一些人所不经见的东西,是需要一点艺术手段的。
古人于描述山水中创造意境,不独描述自然的面貌,是早有体会的。所以山水画、风景诗,才成为作者思想与人格的表现。柳宗元的遭贬柳州为“摎人”,终日“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结果是写出了寻些意境清新、韵味隽永的散文来。试读众《桂州訾家洲亭记》以下,至《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的十来篇,在描述桂林一带的山水上,真是精美无匹。这些散文虽只记述一次出游,或描述一丘一壑,一水一石,长不逾千,短的不到二百字,但那观察之细微,体会之深入,描绘之精确,文字之简洁,在古代描述风景的散文里,能够说是少见的。柳宗无在这些文章里创造了一系列前人所无的境界,到最终,却自我写道:“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而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他对这样的山水得出一个“清”字的境界来,这于他那个时代的桂林的自然面貌,并自身遭遇的感受,是十分确切的。但当他概括地写到桂林的山,便也仅有“发地峭竖,林立四野”八个字了。
在散文里面,描述桂林山水的的真实性、具体性上,倒要推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他的散文很少概括和比拟,但却忠实而详尽。读起来你不免要为他的游兴所动,为他的辛勤所感,为他的具体而生动的记游所心向往之。可是你要想从他的记述里去想象桂林山水到底是什么样貌,却也不易。他自我就说:“然予所欲睹者,正不在种种似也。”他是另一种游法,另一种写法的。他记述自然面貌,道路里程,水之所出,出之所向。人的游记,不独是好的文学作品,并且留下许多有用的科学资料。所以看起来,徐宏祖倒是古今第一个最会游历的人。他的不辞辛苦地游,倾家荡产地游,走遍天下,所到之处,如实记载,即兴发抒,不拘一格,不做规拟,倒成了他的散文的最能引人入胜的特色。
所以从古以来,山水怎样看,恐怕是各人各有心胸的。但一切既反映了自然真实面貌,又创造了崇高意境的,则无论是绘画、诗、散文,都成为了我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富丽山河,赋予了种种完美的形象和性格,启示了和发展着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桂林山水,毕竟是美的。早晨起来,打开窗子,便有一片灰得发蓝的色扑进房子里来,照得房间里的墙壁、书桌,连同桌上的稿纸,都仿佛有一层透明的岚的照耀,绿得更深,红得更艳了。
当然,这是太阳的作用。太阳这时还在山那面,云里边。由于重重山峰的曲折反映,层层云雾的回环照耀,阳光在远近的山峰、高低的云层上,涂上浓淡不等的光彩。这时,桂林的山最是丰富多彩了:近处的蓝得透明;远一点的灰得发黑;再过去,便挨次地由深灰、浅灰,而至于只剩下一抹淡淡的青色的影子。可是,还不止于此。有时候,在这层分明、重叠掩映的峰峦里,忽然现出一座树葱茏、岩石堎增的山峰来。在那涂着各种美丽色彩的山峰中间,它象一是一个不礼貌的汉子,赤条条地站在你面前——那是因为太阳穿过云层,直接照在了它身上。
之后,便能够看到,漓江在远处慢慢地泛着微光,一闪一闪地亮起来了。太阳把漓江染成了一条透明的青丝罗带,轻轻地抛落在桂林周围的山峰中间。
这时,你能够出去了。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有时是转过一幢房子,忽然一座高倚天表的山峰,矗立在你面前。有时是坐在树下,透过茂密的枝叶,又看到它清秀的影子。或者在公园的亭子里,你刚探出身,一片翠幕般的青峰,就张挂在亭子的飞檐上。如果站在湖边,它那粼粼波动的倒影,常常能引起你好一阵的遐思。
这样,桂林山水,总是无时无处不在你的身边,不在你眼里,不在你心里,不在你的感受和思维中留下它的影响。
可是,如果住在阳朔,那感觉不知会是怎样的就去过一次印象说,只好用“仙境”二字来形容。那山比起桂林来,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了。一座座的山峰,从地面上直拔了起来,陡升上去却又互相接连,互相掩映,互相衬托着。由于阳光的照射,云彩的流动,雾霭的聚散和升降,不断变换着深浅浓淡的颜色。并且,阳朔的山,不像桂林的那样裸露着岩石,而是长满了茂密的丛林,把它遮盖得象穿上了绿色天鹅绒的裙子。这还不算,最妙的是在春天,清明前后,在那翠绿的丛林中,漫山遍野开满了血红的杜鹃。就象在绿色天鹅绒的裙子上,绣满了鲜艳的花朵。这使得人在一片幽静的气氛中,能生发出一种热烈的情感。
到阳朔去,最是是坐了木船在漓江里去。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境界。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并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漓江的水,是出奇的清的,恐怕没有一条河流的水能有这样清。清到不管多么深,都能够看到底;看到河底的卵石,石上的花纹,沙的闪光,沙上小虫爬过的爪痕。河底的水草,十分茂密。长长的、象蒲草一样的叶子,闪着碧绿的光,顺着水的方向向前流动。
从桂林到阳朔,有人比喻为一幅天然的画卷。但比起画卷来,那山光水色的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错,却是各有面目,变化万千,要生动得多的。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远近的山峰完全被云和雨遮住了。这时仅有细细的雨声,打着船篷,打着江面,打着岸边的草和树。于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到的轻微的声响,把整个漓江衬托静极了。这时忽然一欸乃,一只小小的渔舟,从岸边溪流里驶入江来。顺着溪流望去在细雨之中,一片烟霞般的桃花,沿小溪两岸一向伸向峡谷深处,然后被一片看不清的或者是山,或者是云,或者是雾,遮断了。
这时,我想起了可染同志的《杏花春雨江南》……
可是,之后,“画山”在望了。陡峭的石壁,直立在岸边,由于千百万年风雨的剥蚀,岩石轮廓分明地现出许多层次,就象无数山峰重叠起来压在一齐。这些轮廓的线条,层次的明暗,色彩的变化,使人们把它想象成为九匹骏马,所以画山又称“画山九马图”。九匹骏马,矗立在漓江岸边的石壁上,或立或卧,或仰或俯,或奔腾跳跃,或临江漫饮,看上去确是极为生动的。可是,可染同志的那幅《桂林画山侧影》,同时在我记忆里复活起来,并且是更为生动地在我面前出现了。
画的篇幅不大,并且是全不着色的白描。整个画面,几乎全被兀立的山岩占满了,只在画面下部不到五分之一的位置,有一排树木葱茏的村舍,村前田塍上,有一个牵牛的人走来。但这些都不是画的主体,也不引起观者的异常的注意。而一下子就吸引了观者的,正是那满纸兀立的山岩。山岩象挨次腾起的海上惊涛,一浪高过一浪,层层叠竖,前呼后拥,陡直地升高上去,升高上去,直到顶部接近天空的地方,才分出画山九峰的峰峦来,而山岩石壁,直如斧劈斩一样,棱嶒峻峭,粗涩的石灰岩质,仿佛伸手就能触到。于是整个画山,现出一种雄奇峻拔、咄咄逼人的气势。这时,在我面前,画山仿佛脱离开周围的山而凸现出来,活动起来,变成了一个有生命,有血肉,有思想和情感的物体。自然存在的山,和艺术创作的山,竟分不出界限,融为一体。
可是,这只是一刹那间事。等到画山过去,印象消逝,在我记忆里,便只剩下一种雄奇的意境,奋发的情思了。……
坐在船头,我木然地沉思着,并且象是有所领悟地想到:人的劳动,人的精神的创造,是这样神奇!它象是在人和自然之间,搭起了一座神话中的桥梁;又象是一门神话中的金钥匙,打开了神仙洞府的门。人们经过这桥梁,走进这洞门,才看清了自然的底蕴,自然的灵魂。
桂林山水,从地质学的观点看来,可是是一种“喀斯特”现象:石灰岩的炭酸钙质,长期为水溶解,而构成“溶洞”地区。除桂林外,云南的石林,也是地质上所谓的“喀斯特最发育”的地区。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们本身原无所谓美丑。它些山水的美,和有些山水的不美,或不够美,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长期观察和比较的结果。而这美丑的观念,正是人对自然界施加劳动和意识作用的产物。人对自然的这种劳动和意识作用,已经是历史构成了,自然美也就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并且,在不一样的时代和阶级,不断地改变着人对自然美的观点,而使得人对自然的认识,日益深刻和丰富起来。
山水画作为一种艺术,从古以来就成为了帮忙人们认识自然,欣赏自然美,进而帮忙人们“按照美的法则”,改造自然的一种手段。和所有的艺术一样,它的力量是建筑的对自然的深刻观察深刻,并且描述具体;因而看起来真实并且有力。结果,就使你从对山水的具体感受中,不知不觉进入了画家所创造的精神境界。无论是雄伟,无论是壮丽,无论是种种能够使你对祖国山河油然而生的爱恋情绪。这时,你会感觉到,你的爱国主义是具体的,有力量的,是饱和着自我的经验和感受在内的激昂奋发的情绪。于是,画家的劳动,也就在这时得到了报偿。
可染同志近年来画了不少写生作品,他把自我这种创作方法叫做“对景创伤”。在这些作品中,当然没有凭空虚构,但也没有临摹自然。他总是描述一个具体对象,并且把所描述的对象放在一个具体刻画中,去表现对象的精神世界。这样,就在这些叫做“写生”的作品中,产生了那种人人能够看得见,感觉到的祖国河山具体而又普遍的典型性格。
也许正是在这一点土吧,《桂林画山侧影》成功了。它透过对桂林的石炭岩质的真实而大胆的刻画,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精神面貌。因而对观众,对我,产生一种能以根据自身经验去进一步认识生活的艺术的力量。
篇9:古庙会散文
古庙会散文
正月十六,是我家乡的一个重大的日子。
据说,古庙会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庙会的兴盛与明朝经济的繁荣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安阳桥一带漕运的兴起,造就了一带商业的繁荣。原来桥南端有一座大王庙,每到农历正月十六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集聚到这里烧香磕头,同时伴随着有小摊贩,民间杂耍。
明清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安阳河的漕运发达起来,桥成为水上交通要道。村民介绍,当时一带大街有杂货铺、粮坊、粉坊、客店、理发铺、酒馆和肩挑日杂用品的小商贩,一度成为经济繁荣、商家众多的商品集散地。船家、商家为保佑自己行船平常、事业兴旺,就兴起了农历正月十六叩头庙会。
民国时期的庙会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庙会则有各种农具、首饰,还有骡群、马群,名之曰骡马大会;其罗列、大宗梁檩椽柱及一切木料者,曰木植大会;至男女聚集神庙,烧香祈祷之香烟会,其所售货物除香箔食物外,间有其他商品而已。
新中国成立后,庙会又移到了南顶老爷庙附近。庙会时唱戏一天。南顶老爷庙东为牲畜、农具交易市场,西为生活日杂交易和小吃市场。庙会越来越大,农历正月十六庙会期间,各街、村出民间艺术节目,庆祝一番并祝福来年事业兴旺、五谷丰登。
古庙会传说
“遛百病”
所谓“遛百病”,就是携柏树枝到安阳桥上散散步,扫除百病。这是由于“柏”和“百”谐音,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遛走百病,来年幸福。带回家的柏树枝还可以在屋中点燃,闻闻香气四溢的`柏枝的清香,以消除百病,保证家人来年身体健康。
过“鲸背”
古庙会不管地点怎么改变,基本上是以鲸背桥为中心并逐渐向四周扩散。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男女老少便涌向这里。逛庙会是其一,知其内涵者向往的是“鲸背观澜”。只有走过“鲸背”才算真正逛过古庙会
元代所建的这座桥一条巨鲸卧于洹水之上,宛若鲸背,故名“鲸背桥”。昔日宏伟壮观的鲸背桥下,汹涌的波涛至桥墩处分流回溯,春水秋波,波澜壮阔,声若雷霆,成为明代著名的八大景 “鲸背观澜” 之所在。
只可惜这样的古庙会我居然一次都没逛过,三十多年了,想来我一定是个假的家乡人。思考原因:年少时,大部分时间用来读书,初中高中,一天天没有休息,等到高考过后,去了外地上大学。等我再次回到家乡,去单位实习时,很多人都说我的口音不像本地人,倒像是我求学城市的口音了。看来我是乡音已改鬓未衰了。
工作后忙于结婚,生子,紧张的过日子中。每天像陀螺一样旋转。也许生活就是辛苦,所以才幸福。更是无暇逛庙会,连平时的逛街都是极少。
希望今后忙碌的日子中找点仪式感,给生活中创造一点小幸福。的确,幸福是需要自己去寻找和发现的。
【古歌散文】相关文章:
1.古杨散文
2.冬歌散文
3.白雪歌散文
4.晨歌散文
5.一棵古树散文
6.古渡,渡人散文
7.南风古灶散文
9.相逢是歌散文
10.一路书香一路歌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