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插菖蒲艾草的端午节传说

插菖蒲艾草的端午节传说

2025-01-19 09:15:4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usm200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插菖蒲艾草的端午节传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插菖蒲艾草的端午节传说,欢迎大家分享。

插菖蒲艾草的端午节传说

篇1:端午节插菖蒲艾草的习俗传说

端午节插菖蒲艾草的习俗传说

一、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

有些地区,会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于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民间传说中,端午节在门口插菖蒲艾草的习俗与他也有着莫大的渊源。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二、端午节挂艾草习俗

传说,在远古时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来做他的地盘,可是这样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个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先去找水怪决斗,在经过了几天几夜以后,神仙终于胜利了。水怪答应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孙,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让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应了,他们就说好,只要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属于神仙,没有的,那就归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时候,水怪乘着浪头来了。当浪来到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的时候,水怪总会看见这人家屋檐下挂着一束象宝剑一样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许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没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来那天决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来做宝剑的艾草和菖蒲洒到了人们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后来,到了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就会在自己家的墙上挂一些艾草和菖蒲,来吓退水怪,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财产。

篇2:端午节插菖蒲艾草的习俗传说

黄巢与端午节插菖蒲艾草的习俗

有些地区,会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于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民间传说中,端午节在门口插菖蒲艾草的习俗与他也有着莫大的渊源。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妳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妳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端午节挂艾草习俗

传说,在远古时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来做他的地盘,可是这样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个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先去找水怪决斗,在经过了几天几夜以后,神仙终于胜利了。水怪答应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孙,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让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应了,他们就说好,只要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属于神仙,没有的,那就归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时候,水怪乘着浪头来了。当浪来到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的时候,水怪总会看见这人家屋檐下挂着一束象宝剑一样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许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没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来那天决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来做宝剑的艾草和菖蒲洒到了人们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后来,到了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就会在自己家的墙上挂一些艾草和菖蒲,来吓退水怪,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财产。

端午节作文300字作文

五月初五,端午端午。每年的端午节都是我跟在爸爸妈妈身后,出现在江边的日子。因为端午节的江边,是赛龙舟的江边,是热闹地划船声和加油声融成一片的江边。

我喜欢赛龙舟。喜欢那一艘艘由我们那边的木匠伯伯们精心打造出来的龙舟,喜欢一排排坐在龙舟里穿着龙舟赛服的叔叔阿姨们,也喜欢江边像我和爸爸妈妈一样围着看龙舟赛的人。只要是赛龙舟的时候,我们这里就会营造出一股齐心协力的气氛,成为一个大家共同完成一项大事的气氛。小小的我,喜欢这样的气氛,喜欢这样的氛围。

每当龙舟赛开始时,那吆喝声就像是电视里才会听到的吆喝声,震耳欲聋,也充满着节日的感觉。我跟着爸爸妈妈站在江边,望着龙舟一直往前划,然后也跟着往前走,走到我们又能够看见龙舟的位置,和身边的人一起,为每一支龙舟队伍加油呐喊。

印象中的端午节,都是在龙舟赛中,都是在江边。就连端午节必吃的粽子,也都是妈妈提前准备好了放在野餐盒里,看龙舟赛看饿了时,一起在江边将粽子吃掉,虽然极为简洁地完成了端午粽子的食用,却并不影响我们的端午节。或许也是因为端午节在我们家的生活里,是为赛龙舟而过的端午节吧!只要站在了江边上,看一艘一艘的龙船,激烈地竞争着,热情的呐喊着,从这头划到那头,我们家的端午节就算是完成了端午节的仪式吧!

还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端午节又要来了,我又可以跟着爸爸妈妈去江边看赛龙舟了!希望这一次的龙舟赛像以往一样精彩好看!也希望我长大了可以成为一个赛龙舟的人,实现从站在一旁喊加油,到坐在龙舟里进行比赛。

篇3:端午节插艾草的传说

“五月初五插艾子”是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俗。那么,端午节门头插艾的来历如何呢?这就众说不一了。民间有一种说法是“燕王扫北”时留下的风俗习惯。

河北民间有这样的一种传说,就是燕王来到河北之前,民间风传他杀人不眨眼,所到之地鸡犬不留。有的人信以为真。这一年燕王来到保定府管辖的雄县境内,看到一个农家妇女身上背着包袱,怀抱一个五六岁的大男孩,手拉一个二三岁的小男孩。他感到奇怪。

于是燕王就上前问农妇为什么要这样,那位大嫂回答说:“这大的是我邻居的孩子,他爹被抓去修城墙累死了,妈在家病死了,丢下这个可怜的独苗,这小的是我的亲生,万一出了事,我要舍去小的保大的。”

燕王一听,对位农家大嫂的高贵品德十分敬仰。于是和气地说:“你爱邻居的孩子,我爱天下的百姓,只要有爱心,怎会遇到杀人呀?”说话间,见路旁长满了艾苗,便伸手拔了两棵。递到大嫂手里,并嘱咐:穷人门上都插上艾子,有这个记号,穷苦百姓就不会遭伤害。

这个妇人照燕王的话做了,一夜之间,千家万户的门旁都插上了艾子。第二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燕王在这一带打了大胜仗。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便每年端午节插艾,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这个故事虽然是传说,但在民间却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艾是一种多年草本植物,揉之有香气,茎、叶含有芳香油,可用作调香原料,也可用来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每年端午节,时已入夏,蚊蝇等,害虫滋生猖撅,门旁插上艾子,有避瘟驱虫之效。应该说,这是一种值得继承的良好卫生习惯。

端午节为什么要插柳叶

五月端午节插杨柳,乃是兰州地区广大农村中盛行的一种习俗。农历五月初四傍晚时分,人们就将杨柳枝梢插在自家的大门和房檐上。插上了杨柳,孩子们开始穿新衣、戴荷包、拴五彩花花绳儿,准备过端午节。今年6月初,市文化局和西固文化局已将这一习俗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西固区文史资料第四卷,资料里记载了关于兰州地区民间插杨柳习俗的由来。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大臣介子推曾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称君,封赏所有随他流亡的王公大臣,惟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求做官,不愿领赏,背着老母亲跑到绵山隐居起来。后来重耳发现此事,悔之莫及,亲自到绵山寻访,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无奈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他出来。谁知火烧了三日,介子推竟抱着大树和母亲被活活烧死。为了纪念他,每到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在房檐上插上杨柳。

端午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主要的风俗习惯有赛龙舟、吃粽子、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放纸鸢、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打马球、跳钟馗、斗草等,其中赛龙舟和吃粽子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标志性的习俗。

有关端午的古诗

《浣溪沙·端午》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唐·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节祝福语

1、端午到,尝粽忙,尝个枣粽香甜溢,祝愿生活多甜蜜,尝个肉粽满口香,祝愿家庭福满多,尝个豆粽有滋味,祝愿爱情多趣味。端午节祝愿生活如粽子多滋多味。

2、端午节朋友的祝福悄然送至,愿你事业像龙舟一样快进,家庭像香包一样温馨,个性像粽叶一样飘逸,气势像雄黄一样劲霸,快乐像糯米一样粘上就不掉!

3、五月初五粽飘香,君子正身锦囊香,五谷丰登幸福香,击鼓赛舟满江香,离骚化情楚泪香,胭脂画眉美人香,九歌问久人间香,我发短信祝福香。

4、端午到,惊喜到!愿看短信的你,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吃粽子,得甜蜜;看龙舟,好运收;饮雄黄,逐小人;转短信,好运势。

5、一丝真诚胜过千两黄金,一条短信捎去我万般心意。采一片清香的粽叶,包一颗香甜的粽子,装入真情的信息里,送给你:祝端午节快乐!

6、发出的是文字,收到的是快乐,见到的是短信,不见的是牵挂,打开的是健康,读出的是吉祥,默默的是祝福,祝端午节快乐!

7、好酒,清清淡淡,越久越醇;好朋友,简简单单,越久越真;好缘份,久久长长,地老天荒。真诚的友谊叫人终身难忘,祝端午节快乐!

8、端午节,祝福语,头头是道,香米粒,真心诚意的威力,甜枣粒,全心全意的实力,我亲爱的朋友,端午节,祝福你,粒粒有利,端午节,祝福你,粒粒给力。

9、五月初五是端午,朋友祝福已上路。财神运财走水路,福神空降最神速。喜神报喜上大路,惊喜连连在端午。爱神变出浪漫屋,幸运之神心中驻!

10、一份深深的祝福是光,照人永久;一句轻轻的问候是蜜,把人甜透;一丝遥遥的牵挂是波,伴人一生;一缕柔柔的关怀是水,把人守候,祝你端午节快乐!

篇4:端午节插艾草的传说

“五月初五插艾子”是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俗。那么,端午节门头插艾的来历如何呢?这就众说不一了。民间有一种说法是“燕王扫北”时留下的风俗习惯。

河北民间有这样的一种传说,就是燕王来到河北之前,民间风传他杀人不眨眼,所到之地鸡犬不留。有的人信以为真。这一年燕王来到保定府管辖的雄县境内,看到一个农家妇女身上背着包袱,怀抱一个五六岁的大男孩,手拉一个二三岁的小男孩。他感到奇怪。

于是燕王就上前问农妇为什么要这样,那位大嫂回答说:“这大的是我邻居的孩子,他爹被抓去修城墙累死了,妈在家病死了,丢下这个可怜的独苗,这小的是我的亲生,万一出了事,我要舍去小的保大的。”

燕王一听,对位农家大嫂的高贵品德十分敬仰。于是和气地说:“你爱邻居的孩子,我爱天下的百姓,只要有爱心,怎会遇到杀人呀?”说话间,见路旁长满了艾苗,便伸手拔了两棵。递到大嫂手里,并嘱咐:穷人门上都插上艾子,有这个记号,穷苦百姓就不会遭伤害。

这个妇人照燕王的话做了,一夜之间,千家万户的门旁都插上了艾子。第二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燕王在这一带打了大胜仗。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便每年端午节插艾,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这个故事虽然是传说,但在民间却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艾是一种多年草本植物,揉之有香气,茎、叶含有芳香油,可用作调香原料,也可用来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每年端午节,时已入夏,蚊蝇等,害虫滋生猖撅,门旁插上艾子,有避瘟驱虫之效。应该说,这是一种值得继承的良好卫生习惯。

艾草的功效

艾草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用治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证,如艾附暖宫丸。炒炭止血,可用治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胎漏,如胶艾汤。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煎汤外洗可治湿疮疥癣,祛湿止痒。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

艾草的作用

艾草,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产生奇特的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常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中医针灸里面的灸法,把艾叶加工成的“艾绒”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另外,艾叶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草药可以就地取材,且现代医学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它对好多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艾叶烟薰防疫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防疫法。

端午节的由来

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为纪念东汉(公元23--2)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三、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风俗习惯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篇5:端午节插艾草的传说

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个水怪看中了一个地方,并想淹没这块地以此扩大自己的地盘。可是水怪的这种想法很快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为了让这些百姓免遭此劫,于是神仙用艾草和菖蒲做成的宝剑与水怪决斗。

最后经过几天几夜的决斗后,神仙终于打败了水怪。水怪跪地求饶说以后绝不侵犯神仙的子孙。于是神仙告诫水怪说只要是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都是神仙的子孙。水怪记住了,并退回到水中。而神仙马上想办法告知那里的百姓,让他们在端午节那天,在门前插上艾草和菖蒲。

到端午节那天,那里的老百姓早早就在自家门前挂上了艾草和菖蒲。当天色刚暗下来,水怪就乘着浪头准奋偷袭那里的百姓时,发现每家每户的门前都挂有艾草和菖蒲。水怪记着自己对神仙的许诺,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端午节的禁忌

儿童戴的香包忌丢失

在我国北方某些地区,小孩子有端午佩戴香包的习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丢失的,传说如果小孩子丢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内会有大灾。端午节过了以后,小孩子要将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这样才能免除火灾。

端午节的习俗

悬艾

每当端午节到来的时候,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悬钟馗像

钟馗捉的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赶邪佞。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的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的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所以说悬挂钟馗可以辟邪。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的意义

端午节从肇始及今,不断流转变迁的节俗内容和精神内涵,不仅丰富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内容,更在这林林总总的节日文化中逐渐酝酿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共同的精神世界,这无疑将成为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财富。综观当今世界,现代化从来没有统一的模式,同样,处在全球化中的现代性也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体系。在现代化以及现代性问题上之所以出现多元的现象,从文化层次上是和各国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的。

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发展,从来都是依附在民族固有的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不同的现代化和现代性从来总是有相对应的本民族的思想文化基础。它们通过各自的民族文化基础,用来凝聚和团结本国成员的力量,从而焕发出社会成员建设现代化的积极性。因此现代化和现代性从来都是和文化的多元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端午节的民族精神魂脉,应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对此继承和发扬是我们后人无法躲避和推脱的重大责任。

农历五月初五为什么要包粽子

一般认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实际上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节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众的心里愿望而已。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篇6:端午节挂艾草和菖蒲的传说

传说,在远古时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来做他的地盘,可是这样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个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先去找水怪决斗,在经过了几天几夜以后,神仙终于胜利了。水怪答应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孙,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让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应了,他们就说好,只要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属于神仙,没有的,那就归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时候,水怪乘着浪头来了。当浪来到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的时候,水怪总会看见这人家屋檐下挂着一束象宝剑一样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许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没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来那天决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来做宝剑的艾草和菖蒲洒到了人们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后来,到了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就会在自己家的墙上挂一些艾草和菖蒲,来吓退水怪,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财产。

拓展:其他端午节传说

屈原的传说

屈原生活在2300年前战国时代的楚国,年轻时抱负远大,才能惊人,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受了秦国贿赂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更加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长期的流放没有使屈原屈服,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拿起笔抒写对祖国的热爱,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鱼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意思是:我宁肯跳进江水中去,葬身在鱼肚里,哪能使自己洁白的品质蒙受世俗的灰尘?

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屈原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打击,他来到汨罗江边,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人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喂鱼龙虾蟹,让它们不要去咬屈原的身体。后来这两者发展为赛龙舟、吃粽子。

伍子胥的传说

也有说端午节起源于纪念伍子胥的,伍子胥比屈原生活的年代更早。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期楚国人。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亲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杀,而避难逃奔吴国。后结识吴公子光,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伍子胥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他忠心耿耿地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

吴王阖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伯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并将伍子胥赐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掩面自杀,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忠魂不灭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伍子胥,其主要依据是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谓“伍君”便是伍子胥。因为千年来,屈原名气太大,中原一带的人们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而对纪念伍子胥之说,除了江浙一带,不为人知。

曹娥的传说

也有人认为,端午节是纪念孝女曹娥的日子。相传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的小渔村里有个渔夫姓曹,天天在舜江上捕鱼。他女儿曹娥才14岁,是远近闻名的孝女。一年春夏之间,舜江洪水暴涨。涨了大水鱼虾多,但洪水汹涌危险大。曹父打算出江去捕鱼,曹娥劝爹不要去。爹爹不听,最终去了。曹娥只好在家望爹爹早点平安回家。但太阳过西,还不见爹爹来吃饭。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但见江水茫茫,不见爹的渔船。曹娥沿江向上游走三里,转身又朝下游走六里,还没见到爹。她爹的伙伴告诉她,她爹被水冲走了。

曹娥朝下游追去。天黑了,几个渔家叔伯伴着她,一再劝她先回去,说她爹水性好,恐怕已在下游上岸,歇在别人屋里。曹娥沿江哭了七日七夜,哭得眼里流出来的都是血。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忽见一个大浪托起一个黑团,好像她爹在跟水搏击。曹娥一陈惊喜,果然爹爹水性好,还在水里游,她要去帮爹爹。曹娥一声呼喊,纵身向江水扑去。又过了三天,风平浪静了,人们见到一男一女,背贴着背,女的反剪双手紧负着男的,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曹娥虽然死了,却能找回父亲的尸首,人们都说这是孝感动天。乡亲们安葬了曹娥父女,在江边造庙塑像,尊曹娥为“孝女娘娘”,还把渔村叫作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据说,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将端午节视作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插菖蒲艾草的端午节传说】相关文章:

1.端午节挂艾草习俗的由来传说

2.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艾草

3.端午节传说作文

4.端午节来历的传说

5.端午节的传说习俗故事

6.端午节的传说有哪些

7.端午节的传说作文450

8.端午节的传说作文300字

9.关于端午节由来和传说

10.端午节放假时间表端午传说

下载word文档
《插菖蒲艾草的端午节传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