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双曲线知识点总结

双曲线知识点总结

2022-12-14 08:46: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纪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双曲线知识点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双曲线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双曲线知识点总结

篇1:双曲线知识点总结

双曲线知识点总结

一、用好双曲线的对称性

例1 若函数y=kx(k>0)与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A、C两点,AB⊥x轴于B。则△ABC的面积为( )。

A。1 B。2 C。3 D。4

解:由A在双曲线y=上,AB⊥x轴于B。

∴S△ABO=×1=

又由A、B关于O对称,S△CBO= S△ABO=

∴S△ABC= S△CBO+S△ABO=1 故选(A)

二、正确理解点的坐标的几何意义

例2 如图,反比例函数y=-与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交于A、B两点,交x轴于点M,交y轴于点N,则S△AOB= 。

解:由y=-x+2交x轴于点M,交y轴于点N

M点坐标为(2,0),N点坐标为(0,2) ∴OM=2,ON=2

由 解得或

∴A点坐标为(-2,4),B点坐标为(4,-2)

S△AOB=S△AON+S△MON+S△BOM

=ON·+OM·ON+OM·=6

(或S△AOB=S△AOM+S△BOM=OM·+OM·=6)

三、注意分类讨论

例3 如图,正方形OABC的面积为9,点O是坐标原点,点A在x轴上,点C在y轴上,点B在函数y=(k>0,x>0)的图象上。点P(m、n)是函数函数y=上任意一点,过点P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并设矩形OEPF中和正方形OABC不重合部分的面积为S。

⑴求点B的坐标和k值。

⑵当S=时,求P点的坐标。

解:⑴设B点坐标为(x0,y0),B在函数y=(k>0,x>0)的图象上,∴S正方形OABC= x0y0=9,∴x0=y0=3

即点B坐标为(3,3),k= x0y0=9

⑵①当P在B点的下方(m>3)时。

设AB与PF交于点H,∵点P(m、n)是函数函数y=上,

∴S四边形CEPF=mn=9,S矩形OAHF=3n

∴S=9-3n=,解得n=。当n=时,=,即m=6

∴P点的坐标为(6,)

②当P在B点的上方(m<3)时。 同理可解得:P1点的坐标为(,6)

∴当S=时,P点的坐标为(6,)或(,6)。

四、善用“割补法”

例4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一次函数y=k1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A(1,4),B(3,m)两点。

⑴求一次函数解析式;⑵求△AOB的面积。

解:⑴由A(1,4),在y=的图象上,∴k2=xy=4

B(3,m)在y=的图象上,∴B点坐标为(3,)

A(1,4)、B(3,)在一次函数y=k1x+b的图象上,

可求得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x+。

⑵设一次函数y=-x+交x轴于M,交y轴于N(如图)。则M(4,0),N(0,)

S△AOB=S△MON-S△OBM-S△AON=OM·ON—OM-ON

=×4×-×4×-××1=

五、构造特殊辅助图形

例5 如图,已知直线y=x与双曲线y=(k>0)交于A、B两点,且点A横坐标为4。⑴求k的值;⑵若双曲线y=(k>0)上一点C的纵坐标为8,求△AOC的面积。⑶过原点O的另一条直线交双曲线y=(k>0)于P、Q两点(P点在第一象限),若由点ABPQ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面积为24,求点P的坐标。

解:⑴A横坐标为4,在直线y=x上,A点坐标为(4,2)

A(4,2)又在y=上,∴k=4×2=8

⑵C的纵坐标为8,在双曲线y=上,C点坐标为(1,8)

过A、C分别作x轴、y轴垂线,垂足为M、N,且相交于D,则得矩形ONDM。S矩形ONDM=4×8=32。

又S△ONC=4,S△CDA=9,S△OAM=4

∴S△AOC= S矩形ONDM―S△ONC―S△CDA―S△OAM=32―4―9―4=15

⑶由反比例函数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OP=OQ,OA=OB,

∴四边形APBQ是平行四边形。S△POA=S四边形APBQ=6

设P点的坐标为(m,),过P、A分别作x轴、y轴垂线,垂足为E、M。

∴S△POE=S△AOM=k=4

①若0

∵S△PEO+S梯形PEMA=S△POA+S△AOM,∴S梯形PEMA=S△POA=6

∴(2+)(4-m)=6 解得m=2或m=-8(舍去) P点的坐标为(2,4)

②若m>4时,同理可求得m=8或m=-2(舍去),P点的坐标为(8,1)

篇2:双曲线知识点总结

关于双曲线知识点总结

双曲线是定义为平面交截直角圆锥面的两半的一类圆锥曲线。它还可以定义为与两个固定的点(叫做焦点)的距离差是常数的点的轨迹。这个固定的距离差是a的两倍,这里的a是从双曲线的中心到双曲线最近的分支的顶点的距离。a还叫做双曲线的实半轴。焦点位于贯穿轴上,它们的中间点叫做中心,中心一般位于原点处。下面是关于双曲线知识点总结,请参考!

关于双曲线知识点总结

双曲线方程

1. 双曲线的第一定义:

⑴①双曲线标准方程:. 一般方程:.

⑵①i. 焦点在x轴上:

顶点: 焦点: 准线方程 渐近线方程:或

ii. 焦点在轴上:顶点:. 焦点:. 准线方程:. 渐近线方程:或,参数方程:或 .

②轴为对称轴,实轴长为2a, 虚轴长为2b,焦距2c. ③离心率. ④准线距(两准线的距离);通径. ⑤参数关系. ⑥焦点半径公式:对于双曲线方程(分别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或分别为双曲线的上下焦点)

“长加短减”原则:

构成满足(与椭圆焦半径不同,椭圆焦半径要带符号计算,而双曲线不带符号)

⑶等轴双曲线:双曲线称为等轴双曲线,其渐近线方程为,离心率.

⑷共轭双曲线:以已知双曲线的虚轴为实轴,实轴为虚轴的双曲线,叫做已知双曲线的'共轭双曲线.与互为共轭双曲线,它们具有共同的渐近线:.

⑸共渐近线的双曲线系方程:的渐近线方程为如果双曲线的渐近线为时,它的双曲线方程可设为.

例如:若双曲线一条渐近线为且过,求双曲线的方程?

解:令双曲线的方程为:,代入得.

⑹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

区域①:无切线,2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2条;

区域②:即定点在双曲线上,1条切线,2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3条;

区域③:2条切线,2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4条;

区域④:即定点在渐近线上且非原点,1条切线,1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2条;

区域⑤:即过原点,无切线,无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

小结:过定点作直线与双曲线有且仅有一个交点,可以作出的直线数目可能有0、2、3、4条.

(2)若直线与双曲线一支有交点,交点为二个时,求确定直线的斜率可用代入法与渐近线求交和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同号.

⑺若P在双曲线,则常用结论1:P到焦点的距离为m = n,则P到两准线的距离比为m︰n.

简证: =.

常用结论2:从双曲线一个焦点到另一条渐近线的距离等于b.

双曲线方程知识点在高考中属于比较重要的考察点,希望考生认真复习,深入掌握。

篇3:数学双曲线知识点总结

数学双曲线知识点总结

一、用好双曲线的对称性

例1 若函数y=kx(k>0)与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A、C两点,AB⊥x轴于B。则△ABC的面积为( )。

A。1 B。2 C。3 D。4

解:由A在双曲线y=上,AB⊥x轴于B。

∴S△ABO=_1=

又由A、B关于O对称,S△CBO= S△ABO=

∴S△ABC= S△CBO+S△ABO=1 故选(A)

二、正确理解点的坐标的几何意义

例2 如图,反比例函数y=-与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交于A、B两点,交x轴于点M,交y轴于点N,则S△AOB= 。

解:由y=-x+2交x轴于点M,交y轴于点N

M点坐标为(2,0),N点坐标为(0,2) ∴OM=2,ON=2

由 解得或

∴A点坐标为(-2,4),B点坐标为(4,-2)

S△AOB=S△AON+S△MON+S△BOM

=ON·+OM·ON+OM·=6

(或S△AOB=S△AOM+S△BOM=OM·+OM·=6)

三、注意分类讨论

例3 如图,正方形OABC的面积为9,点O是坐标原点,点A在x轴上,点C在y轴上,点B在函数y=(k>0,x>0)的图象上。点P(m、n)是函数函数y=上任意一点,过点P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并设矩形OEPF中和正方形OABC不重合部分的面积为S。

⑴求点B的坐标和k值。

⑵当S=时,求P点的坐标。

解:⑴设B点坐标为(x0,y0),B在函数y=(k>0,x>0)的图象上,∴S正方形OABC= x0y0=9,∴x0=y0=3

即点B坐标为(3,3),k= x0y0=9

⑵①当P在B点的下方(m>3)时。

设AB与PF交于点H,∵点P(m、n)是函数函数y=上,

∴S四边形CEPF=mn=9,S矩形OAHF=3n

∴S=9-3n=,解得n=。当n=时,=,即m=6

∴P点的坐标为(6,)

②当P在B点的上方(m<3)时。 同理可解得:P1点的坐标为(,6)

∴当S=时,P点的坐标为(6,)或(,6)。

四、善用“割补法”

例4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一次函数y=k1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A(1,4),B(3,m)两点。

⑴求一次函数解析式;⑵求△AOB的面积。

解:⑴由A(1,4),在y=的图象上,∴k2=xy=4

B(3,m)在y=的图象上,∴B点坐标为(3,)

A(1,4)、B(3,)在一次函数y=k1x+b的图象上,

可求得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x+。

⑵设一次函数y=-x+交x轴于M,交y轴于N(如图)。则M(4,0),N(0,)

S△AOB=S△MON-S△OBM-S△AON=OM·ON—OM-ON

=_4_-_4_-__1=

五、构造特殊辅助图形

例5 如图,已知直线y=x与双曲线y=(k>0)交于A、B两点,且点A横坐标为4。⑴求k的值;⑵若双曲线y=(k>0)上一点C的纵坐标为8,求△AOC的面积。⑶过原点O的另一条直线交双曲线y=(k>0)于P、Q两点(P点在第一象限),若由点ABPQ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面积为24,求点P的坐标。

解:⑴A横坐标为4,在直线y=x上,A点坐标为(4,2)

A(4,2)又在y=上,∴k=4_2=8

⑵C的纵坐标为8,在双曲线y=上,C点坐标为(1,8)

过A、C分别作x轴、y轴垂线,垂足为M、N,且相交于D,则得矩形ONDM。S矩形ONDM=4_8=32。

又S△ONC=4,S△CDA=9,S△OAM=4

∴S△AOC= S矩形ONDM―S△ONC―S△CDA―S△OAM=32―4―9―4=15

⑶由反比例函数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OP=OQ,OA=OB,

∴四边形APBQ是平行四边形。S△POA=S四边形APBQ=6

设P点的坐标为(m,),过P、A分别作x轴、y轴垂线,垂足为E、M。

∴S△POE=S△AOM=k=4

①若0

∵S△PEO+S梯形PEMA=S△POA+S△AOM,∴S梯形PEMA=S△POA=6

∴(2+)(4-m)=6 解得m=2或m=-8(舍去) P点的坐标为(2,4)

②若m>4时,同理可求得m=8或m=-2(舍去),P点的坐标为(8,1)

怎样学好数学的方法

利用好课前和课后时间

想要学好数学其实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首先在上数学课前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前时间进行复习,课前的学习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要学会利用起来,课前预习的时候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都给整理出来,然后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可以提出来,这样不仅和及时解决问题还可以让自己的知识点得到巩固,课后巩固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课后额巩固可以让自己的知识点得到一个再次记忆的效果,能够加深记忆数学知识点的效果。

学会高效利用数学辅导书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是难免会遇到难题和问题的,选择一个好的辅导书也是很重要的,辅导书尽量选择一个能够经常用的,因为三年的时间都要用一个类型的辅导书,尽量让辅导书统一。遇到课本上不会的题型可以及时的翻看辅导书进行解决,辅导书上还有一些书上的题型解答,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及时进行解决,但是要注意的问题是不要太过于依赖辅导书,过于依赖辅导书会产生一遇到不会的题就看辅导书的习惯,对于独立做题是没有好处的。

数学概念

正确地理解和形成一个数学概念,必须明确这个数学概念的内涵——对象的“质”的特征,及其外延——对象的“量”的范围。一般来说,数学概念是运用定义的形式来揭露其本质特征的。但在这之前,有一个通过实例、练习及口头描述来理解的阶段。

比如,儿童对自然数,对运算结果——和、差、积、商的理解,就是如此。到小学高年级,开始出现以文字表达一个数学概念,即定义的方式,如分数、比例等。有些数学概念要经过长期的酝酿,最后才以定义的形式表达,如函数、极限等。定义是准确地表达数学概念的方式。

许多数学概念需要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如dy表示函数y的微分。数学符号是表达数学概念的一种独特方式,对学生理解和形成数学概念起着极大的作用,它把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思维过程简约化、明确化了。许多数学概念的定义就是用数学符号来表达,从而增强了科学性。

许多数学概念还需要用图形来表示。有些数学概念本身就是图形,如平行四边形、棱锥、双曲线等。有些数学概念可以用图像来表示,比如函数y=x+1的图像。有些数学概念具有几何意义,如函数的微分。数形结合是表达数学概念的又一独特方式,它把数学概念形象化、数量化了。

总之,数学概念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篇4:高考双曲线知识点总结

高考双曲线知识点总结

双曲线方程

1. 双曲线的第一定义:

⑴①双曲线标准方程:. 一般方程:.

⑵①i. 焦点在x轴上:

顶点: 焦点: 准线方程 渐近线方程:或

ii. 焦点在轴上:顶点:. 焦点:. 准线方程:. 渐近线方程:或,参数方程:或 .

②轴为对称轴,实轴长为2a, 虚轴长为2b,焦距2c. ③离心率. ④准线距(两准线的距离);通径. ⑤参数关系. ⑥焦点半径公式:对于双曲线方程(分别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或分别为双曲线的.上下焦点)

长加短减原则:

构成满足(与椭圆焦半径不同,椭圆焦半径要带符号计算,而双曲线不带符号)

⑶等轴双曲线:双曲线称为等轴双曲线,其渐近线方程为,离心率.

⑷共轭双曲线:以已知双曲线的虚轴为实轴,实轴为虚轴的双曲线,叫做已知双曲线的共轭双曲线.与互为共轭双曲线,它们具有共同的渐近线:.

⑸共渐近线的双曲线系方程:的渐近线方程为如果双曲线的渐近线为时,它的双曲线方程可设为.

例如:若双曲线一条渐近线为且过,求双曲线的方程?

解:令双曲线的方程为:,代入得.

⑹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

区域①:无切线,2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2条;

区域②:即定点在双曲线上,1条切线,2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3条;

区域③:2条切线,2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4条;

区域④:即定点在渐近线上且非原点,1条切线,1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2条;

区域⑤:即过原点,无切线,无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

小结:过定点作直线与双曲线有且仅有一个交点,可以作出的直线数目可能有0、2、3、4条.

(2)若直线与双曲线一支有交点,交点为二个时,求确定直线的斜率可用代入法与渐近线求交和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同号.

⑺若P在双曲线,则常用结论1:P到焦点的距离为m = n,则P到两准线的距离比为m︰n.

简证: =.

常用结论2:从双曲线一个焦点到另一条渐近线的距离等于b.

篇5:数学椭圆知识点双曲线

【一】

⑴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简易逻辑、充要条件

⑵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数图象、指数与指数函数、对数与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⑶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和、数列的应用

⑷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简、证明、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三角函数的应用

⑸平面向量:有关概念与初等运算、坐标运算、数量积及其应用

⑹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不等式的应用

⑺直线和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线性规划、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⑻圆锥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轨迹问题、圆锥曲线的应用

⑽排列、组合和概率:排列、组合应用题、二项式定理及其应用

⑾概率与统计:概率、分布列、期望、方差、抽样、正态分布

⑿导数:导数的概念、求导、导数的应用

⒀复数:复数的概念与运算

【二】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注:其中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y2=-2p_2=2pyx2=-2py

直棱柱侧面积S=c_h斜棱柱侧面积S=c'_h

正棱锥侧面积S=1/2c_h'正棱台侧面积S=1/2(c+c')h'

圆台侧面积S=1/2(c+c')l=pi(R+r)l球的表面积S=4pi_r2

圆柱侧面积S=c_h=2pi_h圆锥侧面积S=1/2_c_l=pi_r_l

弧长公式l=a_r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0扇形面积公式s=1/2_l_r

锥体体积公式V=1/3_S_H圆锥体体积公式V=1/3_pi_r2h

斜棱柱体积V=S'L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V=s_h圆柱体V=p_r2h

乘法与因式分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a+b|≤|a|+|b||a-b|≤|a|+|b||a|≤b<=>-b≤a≤b

|a-b|≥|a|-|b|-|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_X2=c/a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三】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sin(A/2)=-√((1-cosA)/2)

cos(A/2)=√((1+cosA)/2)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ctgA+ctgBsin(A+B)/sinAsinB

篇6: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

焦点坐标、渐近线方程

方程x/a-y/b=1(a>0,b>0)

c=a+b

焦点坐标(-c,0),(c,0)

渐近线方程:y=±bx/a

方程 y/a-x/b=1(a>0,b>0)

c=a+b

焦点坐标(0,c),(0,-c)

渐近线方程:y=±ax/b

几何性质

1.双曲线 x/a-y/b =1的简单几何性质

(1)范围:|x|≥a,y∈R.

(2)对称性:双曲线的'对称性与椭圆完全相同,关于x轴、y轴及原点中心对称.

(3)顶点:两个顶点A1(-a,0),A2(a,0),两顶点间的线段为实轴,长为2a,虚轴长为2b,且c=a+b.与椭圆不同.

(4)渐近线:双曲线特有的性质

方程:y=±(b/a)x(当焦点在x轴上),y=±(a/b)x (焦点在y轴上)

或令双曲线标准方程x/a-y/b=1中的1为零即得渐近线方程.

(5)离心率e>1,随着e的增大,双曲线张口逐渐变得开阔.

(6)等轴双曲线(等边双曲线):x2-y2=a2(a≠0),它的渐近线方程为y=±b/a*x,离心率e=c/a=√2

(7)共轭双曲线:方程 x/a-y/b=1与x/a-y/b=-1 表示的双曲线共轭,有共同的渐近线和相等的焦距,但需注重方程的表达形式.

篇7:双曲线的第二定义

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常数(小于这两个定点间的距离[1])的点的轨迹称为双曲线。定点叫双曲线的焦点。

一平面截一圆锥面,当截面与圆锥面的母线不平行,且与圆锥面的两个圆锥都相交时,交线称为双曲线。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元二次方程F(x,y)=ax2+bxy+cy2+dx+ey+f=0满足以下条件时,其图像为双曲线。

篇8:《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新课程人教A版选修2-1 第2章 第三节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圆和椭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学习的,也为后面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做铺垫。

2、教材作用(重要模型,数形结合)

圆锥曲线是一个重要的几何模型,有许多几何性质,这些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圆锥曲线也是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素材。

3、设计理念: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利用学校博客平台进行网络教学,突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思考性、有效性和创新性。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同时反映数学学科前沿以及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教学过程中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体现教师的有效指导作用。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双曲线的定义

②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③进一步感受曲线方程的概念,了解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

②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研究问题。

③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探索发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亲身经历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感受数学美的熏陶。

②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③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4、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①重点:感受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过程,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

②难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直线、圆和椭圆,基本掌握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能对含有两个根式的方程进行化简,对数形结合、类比推理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的体会。

2、能力方面:学生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较为熟练、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有一定的群体性小组交流能力与协同讨论学习能力。

四、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性学习就是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学生富有创造性和好奇心,敢想敢为,对新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自觉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的过程,发现新的知识,把学生的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又通过实际操作,使刚产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完善,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增强了研究探索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通过设计问题,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解决问题。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心理学强调,学习是在已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展开的.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原有的认识结构中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自主地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对新知识的建构。这一环节既可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双曲线的定义

通过课本的实验探究(以动画形式展示),引入双曲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的点的集合。

符号表示:

其中:焦点——;焦距——(设为);

设常数

思考:1、去掉“绝对值”后,点M的轨迹为什么?(用动画展示)

2、若常数,则点M的轨迹是什么?(用动画展示)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学习。

2、通过设问,把学生逐步引入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同时,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对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篇9:《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新课程人教A版选修2-1 第2章 第三节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圆和椭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学习的,也为后面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做铺垫。

2、教材作用(重要模型,数形结合)

圆锥曲线是一个重要的几何模型,有许多几何性质,这些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圆锥曲线也是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素材。

3、设计理念: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同时反映数学学科前沿以及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教学过程中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体现教师的有效指导作用。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双曲线的定义

②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③进一步感受曲线方程的概念,了解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

②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研究问题。

③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探索发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亲身经历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感受数学美的熏陶。

②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③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4、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①重点:感受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过程,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

②难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直线、圆和椭圆,基本掌握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能对含有两个根式的方程进行化简,对数形结合、类比推理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的体会。

2、能力方面:学生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较为熟练、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有一定的群体性小组交流能力与协同讨论学习能力。

四、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性学习就是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学生富有创造性和好奇心,敢想敢为,对新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自觉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的过程,发现新的知识,把学生的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又通过实际操作,使刚产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完善,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增强了研究探索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通过设计问题,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解决问题。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这一环节既可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双曲线的定义通过课本的实验探究(以动画形式展示),引入双曲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 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 (小于 )的点的集合。

符号表示: ( )

其中:焦点―― ;焦距―― (设为 );

设常数

思考:1、去掉“绝对值”后,点M的轨迹为什么?(用动画展示)

2、若常数 ,则点M的轨迹是什么?(用动画展示)1、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学习。

2、通过设问,把学生逐步引入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同时,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对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复习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系、设点――列式――化简――检验

2、推导焦点在x轴和y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推导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另一组推导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最后交换结论。

3、比较两种标准方程。

两点说明:① 关系: ②如何判断焦点的位置:看 前的系数的正负,哪一项为正,则在相应的轴上。(口诀:焦点看正负!)

1、在比较如何化简方程简单后,我选择放手让学生化简,让学生体验化简方程的艰辛,经受锻炼,尝试成功,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2、在得到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之后,我和学生共同总结推导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步骤,其目的是进一步强化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同时也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3、体现类比推理的思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类比推理的能力.

4、在推导过程中我令 ,一是为了美化方程,使方程具有对称性,二是为后面几何性质的学习做铺垫。

例题解析

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清楚:求双曲线的焦点坐标(或者是方程当中的 ),必须要把方程化为标准方程。

通过例2让学生明白,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主要是确定两个要素:一是双曲线的位置,由焦点来决定;二是双曲线的形状,由 来决定。

例3是双曲线的实际应用,关键是利用双曲线的定义来解题,要注意焦点的位置。

课堂小结

为了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让学生自己概括所学的内容。我认为这样既能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业布置上交: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

P61习题2.3 A组 第2,5题

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一、双曲线的定义

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焦点在x轴上 2、焦点在y轴上

三、例题解析

例1

例2

例3

我选择这样的板书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篇10:《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

1、复习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系、设点——列式——化简——检验

2、推导焦点在x轴和y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推导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另一组推导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最后交换结论。

3、比较两种标准方程。

两点说明:①关系:②如何判断焦点的位置:看前的系数的正负,哪一项为正,则在相应的轴上。(口诀:焦点看正负!)

1、在比较如何化简方程简单后,我选择放手让学生化简,让学生体验化简方程的艰辛,经受锻炼,尝试成功,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2、在得到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之后,我和学生共同总结推导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步骤,其目的是进一步强化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同时也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3、体现类比推理的思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类比推理的能力.

4、在推导过程中我令,一是为了美化方程,使方程具有对称性,二是为后面几何性质的学习做铺垫。

例题解析

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清楚:求双曲线的焦点坐标(或者是方程当中的),必须要把方程化为标准方程。

通过例2让学生明白,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主要是确定两个要素:一是双曲线的位置,由焦点来决定;二是双曲线的形状,由来决定。

例3是双曲线的实际应用,关键是利用双曲线的定义来解题,要注意焦点的位置。

课堂小结

为了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让学生自己概括所学的内容。我认为这样既能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线测试

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让学生及时巩固基础知识,同时也可以了解全班同学的答题情况。教师进行点评。

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作业布置

上交: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

P61习题2.3 A组 第2,5题和B组第2题

篇1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

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一、双曲线的定义

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焦点在x轴上 2、焦点在y轴上

三、例题解析

例1

例2

例3

我选择这样的板书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七、评价设计

本课最大的特点是:(1)课堂上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利用几何画板和flash画椭圆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事物发生的过程.许多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2)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梯度地提出问题.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全过程,问题的提出是一个紧扣着另一个,学生按照我的引导,一步步得出最后的结论,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的充分调动.(3)通过在线测试检查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情况,在得到学习情况的反馈后,我及时给予解决,取得很好的效果.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引导学生从实验探究得出双曲线的定义,类比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得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摆在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立场上,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探究、归纳、分析、总结等活动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读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本节课采用“网络环境下数学课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学容量较大,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利用在线测试边讲边练习进行教学,让学生得到及时的巩固,在关键的重点让学生进行讨论发现,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再发现、再创造的感受.

篇12:双曲线遐想作文400字

双曲线遐想作文400字

作业本摊在面前,一条双曲线静静地躺在上面。他身旁是注定了他一生命运的一句话:双曲线永远无法到达x轴y轴。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它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

放弃努力吧,双曲线。你明知那是不可能的,何必白费力气呢。反抗是徒劳的`,别再干傻事了!

不,我不相信命运。尽自己的力量,我不能决定命运,但我可以尽力去改变它。

双曲线,你错了。你这样顽固的把大好时光都耗在这个虚无缥缈的梦想上,难道不觉得可惜吗?

不,我没有错,也许我固执,也许我可笑,可是我知道我的一生不能没有梦想。我一直不能不为这个梦想而倾注我毕生的精力。我也知道自己的命运,可是并不代表着什么,我只知道,我就是要为我的梦想而尽我所能其他的一切,括结果,我都可以不去想。

是啊,为梦想我竭尽所能!曾几何时,我也是这样的激情满怀,认定了自己的目标,就拼命去争取,从不计较多了什么,失了什么。现在,我都惊讶于自己的患得患失。我还不如一条双曲线!至少他知道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为梦想,努力,其他的一切都可以不去想。这是双曲线告诉我的,也是告诉所有人的。

篇13:双曲线宇宙:两个世界

双曲线宇宙:两个世界

宇宙,即时间的无穷和空间的无穷。

先来说一下空间吧,空间中有什么呢?多种事物,而每一种事物不外乎由颜色、气味、温度等的自身有的性质组成;我只举一例来说明,比如说颜色,它是由色波构成的正如颠簸使电视显屏一样,色波使我们的眼睛显现物体的颜色。 作文网 www.zww.cn

物体本身的其他性质也是一样。假使把一个物体的颜色、气味、温度等分开会是什么,那将什么也没有,由此可得到一个物体的构成元素是从无到有的,其实无本身就有有的元素。 作文网 www.zww.cn

这个世界有一个实世界,也必然有一个虚世界,我们在有限世界生存,便很难理解无限世界。在数学理论中圆锥曲线有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正像地球是椭圆的,太阳是圆的(也不是完全的圆)一样,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双曲线,它是由超速度达到的,使得发生由有限的椭圆到双曲线的飞跃,根据这一说法,便知从无限到有限,只要速度放慢即可,无限是一种超速的的有限。

两个世界,实世界和虚世界,一个在双曲线的左端,一个在右端。我们的`世界便是实世界,我们在双曲线开口极大处,所以看到的是无穷空间。

实世界和虚世界是由黑洞连接的,黑洞有两个,输出黑洞和输入黑洞。虚世界向实世界输出新物,实世界向虚世界淘汰旧物。黑洞便是速度转化器,它位于双曲线的顶点处。

以上说的是空间,下面说一下时间。

时间也是双曲线式的,时间是一种曲线波,是运动的动力,这种波是一种双曲线波,实波主宰我们的生活。虚波把时间分子传给实波,并收回已用的时间分子。连接实波和虚波的是时间黑洞,它分为输入时间黑洞和输出时间黑洞,出现的“第六感觉”,出现超前的事物和古老的一目便是由于我们的思想是直线式的,它超出实波到了虚波里,碰到了将用时间分子和已用时间分子

【双曲线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知识点汇总

2.知识点总结

3.总结知识点

4.双曲线的踪迹高中生散文

5.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6.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7.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8.分式知识点总结

9.初中英语知识点总结

10.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下载word文档
《双曲线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