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总结法
“笨蛋小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归纳总结法,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归纳总结法,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总结法
所谓经验,是指由于这种知识或技能往往凭借个人或团体的特定条件与机遇而获得的,带有偶然性和特殊性的一面,因此,经验并非一定是科学的。它需要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做一番总结、验证、提炼加工工作。总结经验一般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后进行。在总结经验时,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典型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进行分析判断,分清正确与错误、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经验一定要观点鲜明、正确,既有先进性、科学性,又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
根据经验总结的具体实践过程,其一般方法步骤:
①确定研究课题与对象;
②掌握有关参考资料;
③制定总结计划;
④搜集具体实事;
⑤进行分析与综合;
⑥组织论证;
⑦总结研究成果;
⑧实行经验总结时应注意下次述各点:
选择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全面观察,注意多方面的联系;要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要有创造革新精神。
篇2:总结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三册(选修II)第二章第一节
安徽师大附中 吴中才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归纳法, 理解数学归纳的原理与实质.
2. 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
3. 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 论证的`能力,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4. 努力创设课堂愉悦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效率.
5. 通过对例题的探究,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一种方法(先猜想后证明),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初步形成做数学的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归纳法意义的认识和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分析
【教学难点】数学归纳法中递推思想的理解
【教学方法】类比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教学程序】
第一阶段:输入阶段--创造学习情境,提供学习内容
1. 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
(1) 不完全归纳法引例:
明朝刘元卿编的《应谐录》中有一个笑话:财主的儿子学写字.这则笑话中财主的儿子得出“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的结论,用的就是“归纳法”,不过,这个归纳推出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
(2) 完全归纳法对比引例:
有一位师傅想考考他的两个徒弟,看谁更聪明一些.他给每人一筐花生去剥皮,看看每一粒花生仁是不是都有粉衣包着,看谁先给出答案.大徒弟费了很大劲将花生全部剥完了;二徒弟只拣了几个饱满的,几个干瘪的,几个熟好的,几个没熟的,几个三仁的,几个一仁、两仁的,总共不过一把花生.显然,二徒弟先给出答案,他比大徒弟聪明.
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归纳法也有广泛应用.例如气象工作者、水文工作者依据积累的历史资料作气象预测,水文预报,用的就是归纳法.这些归纳法却不能用完全归纳法.
2. 回顾数学旧知,追溯归纳意识
(从生活走向数学,与学生一起回顾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进一步体会归纳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其实早已接触过归纳.)
(1) 不完全归纳法实例: 给出等差数列前四项, 写出该数列的通项公式.
(2) 完全归纳法实例: 证明圆周角定理分圆心在圆周角内部、外部及一边上三种情况.
3. 借助数学史料, 促使学生思辨
(在生活引例与学过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看数学史料,能够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体会归纳法,感受使用归纳法的普遍性.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在数学中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常常会得到错误的结论,不管是我们还是数学大家都可能如此.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归纳法呢?)
问题1 已知=(n∈N),
(1)分别求;;;.
(2)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意识和数学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鲁宾斯坦指出:思维都是在概括中完成的.心理学认为“迁移就是概括”,这里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数学原理的迁移,我找的突破口就是学生的概括过程.)
问题2 费马(Fermat)是17世纪法国著名的数学家,他曾认为,当n∈N时,一定都是质数,这是他对n=0,1,2,3,4作了验证后得到的.后来,18世纪伟大的瑞士科学家欧拉(Euler)却证明了=4 294 967 297=6 700 417×641,从而否定了费马的推测.没想到当n=5这一结论便不成立.
问题3 , 当n∈N时,是否都为质数?
验证: f(0)=41,f(1)=43,f(2)=47,f(3)=53,f(4)=61,f(5)=71,f(6)=83,f(7)=97,f(8)=113,f(9)=131,f(10)=151,...,f(39)=1 601.但是f(40)=1 681=,是合数.
第二阶段:新旧知识相互作用阶段--新旧知识作用,搭建新知结构
4. 搜索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由生活实例出发,与学生一起解析归纳原理, 揭示递推过程.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这种个性心理倾向一般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
实例:播放多米诺骨牌录像
关键:(1) 第一张牌被推倒; (2) 假如某一张牌倒下, 则它的后一张牌必定倒下. 于是, 我们可以下结论: 多米诺骨牌会全部倒下.
搜索:再举几则生活事例:推倒自行车, 早操排队对齐等.
5. 类比数学问题, 激起思维浪花
类比多米诺骨牌过程, 证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1) 当n=1时等式成立; (2) 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 即, 则=, 即n=k+1时等式也成立. 于是, 我们可以下结论: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任何n∈都成立.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强调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这里通过类比多米诺骨牌过程,让学生发现数学归纳法的雏形,是一种再创造的发现性学习.)
6. 引导学生概括, 形成科学方法
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关键步骤如下:
(1) 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时结论正确;
(2) 假设当n=k (k∈,k≥) 时结论正确, 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
完成这两个步骤后, 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正确.
这种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
第三阶段:操作阶段--巩固认知结构,充实认知过程
7. 蕴含猜想证明, 培养研究意识
(本例要求学生先猜想后证明,既能巩固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也能教给学生做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题 在数列{}中, =1, (n∈), 先计算,,的值,再推测通项的公式, 最后证明你的结论.
8. 基础反馈练习, 巩固方法应用
(课本例题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证明差不多,套用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不难解答,因此我把它作为练习,这样既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也不冲淡本节课的重点.练习第3题恰好是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证明,与前者是一个对比与补充.通过这两个练习能看到学生对数学归纳法证题步骤的掌握情况.)
(1)(第63页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3+5+...+(2n-1)=.
(2)(第64页练习3)首项是,公比是q的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9. 师生共同小结, 完成概括提升
(1) 本节课的中心内容是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
(2) 归纳法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它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两种,完全归纳法只局限于有限个元素,而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可靠性,数学归纳法属于完全归纳法;
(3) 数学归纳法作为一种证明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递推(递归)思想,使用要点可概括为:两个步骤一结论,递推基础不可少,归纳假设要用到,结论写明莫忘掉;
(4)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递推思想、类比思想、分类思想、归纳思想、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10. 布置课后作业, 巩固延伸铺垫
(1) 课本第64页练习第1, 2题; 第67页习题2.1第2题.
(2) 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第二步中,证明n=k+1时命题成立, 必须要用到n=k时命题成立这个假设.这里留一个辨析题给学生课后讨论思考: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n∈)时, 其中第二步采用下面的证法:
设n=k时等式成立, 即, 则当n=k+1时, . 你认为上面的证明正确吗?为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1.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的正确性的证明方法.它的操作步骤简单、明确,教学重点不应该是方法的应用.我认为不能把教学过程当作方法的灌输,技能的操练.为此,我设想强化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教学,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寓于对归纳法的分析、认识当中,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与不完全归纳法的完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看到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背景,从一开始就注意它的功能,为使用它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强化归纳思想的教学,这不仅是对中学数学中以演绎思想为主的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引导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良机.
2.在教学方法上,这里运用了在教师指导下的师生共同讨论、探索的方法.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为了使这种参与有一定的智能度,教师应做好发动、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的思维参与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本节课按照思维次序编排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投入到思维活动中来,把本节课的研究内容置于问题之中,在逐渐展开中,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方法予以解决,并获得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拓展.
3.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两个步骤缺一不可.理解数学归纳法中的递推思想,尤其要注意其中第二步,证明n=k+1命题成立时必须要用到n=k时命题成立这个条件.这些内容都将放在下一课时完成,这种理解不仅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与本质,也为证明过程中第二步的设计指明了思维方向.
篇3:论文总结法
1、什么是议论文结尾的总结法?
总结法是在全文论证结束的基础上,归纳全文论点或概括出全文基本内容的一种结尾方法。因此,也叫总结归纳法。
2、对议论文总结法的要求是:
一是,为了帮助读者把握和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进一步增加强论证的力量,在论证完中心论点之后,作一个简洁、明了的总结归纳,这样既突出了中心论点,又会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 。
二是, 在结尾时,总结概括出来的结论要求准确无误,结构紧凑,文字简洁,能给读者留下下一个清晰、明确的总印象。
【议论文结尾】欣赏总结法的两篇例文例文1、一考生《走自已的路》结尾:
请以宽容的目光对待我的坚持,请让我走自已的路。
{评析}
文中考生以理性的笔触,恰当地运用论述之后收缩总结,概括题旨,水到渠成。
例文2、袁斌《培养你的社交风度》结尾:
总而言之 ,社交风度,不是能轻易得到的,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要你不断充实自已,锻炼自已,那么,总有一天,你能够用你那出色的社交风度在人际交往中获取成功。
{评析}
作者论证了社交风度的重要性、社交风度所包含的内容以及怎样才能具备一定的社交风度之后,结尾用了总结法,概括了全文,并且指出:总有一天,你能够用你那出色的社交风度在人际交往中获取成功。
〖知识扩展〗总结式结尾的概念、特点、做法、用语、例段1、什么是总结式结尾 ?
总结式结尾,就是在结尾处,对全文的内容作总结。也就是对主体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总结式结尾”,又叫“总结性结尾”、“总括性结尾”,也叫“归纳结尾”,还叫“归纳全文法”
2、总结式结尾的特点
在结尾时,要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点明主题。
因为,文章的中心内容与中心思想是分不开的。所以,在结尾总结归纳全文时,要点明结中心、点明主题。
3、总结式结尾 的 做法
( 1 ) 、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思想;
(2)、或概括出结论;
(3)、或把事物本身的思想“负载量”升华到一个新高度,深化中心;
(4)、或归纳方法(说明文);
(5)、或得出结论(议论文);
(6)、或归纳人物个性;
(7)、或归纳事物的含义;
(8)、或归纳人与动物的感情。
4、总结式结尾 的 用语
通常用 :“总之” 、“由此可见”、“总而言之”等词句做引导 。
篇4:什么是总结法
议论文也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是通过定义、判断、推理、证明和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法来进行说理的文章。议论文的目的是以作者的观点说服他人的,都是为了讲清一个道理。所以议论文要求要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部分。议论文主要包括政治论文、思想评论、国际评论、文艺评证、学术论文等。
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论据基本要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
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写议论文要考虑论点,考虑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它可以是先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述,分析各个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也可以先引述一个故事,一段对话,或描写一个场面,再一层一层地从事实分析出道理,归纳引申出一个新的结论。这种写法叫总分式,是中学生经常采用的一种作文方式。也可以在文章开头先提出一个人们关心的疑问,然后一一作答,逐层深入,这是答难式的写法。还要以是作者有意把两个不同事物以对立的方式提出来加以比较、对照,然后得出结论,这是对比式写法。
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文三要素
详细说明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1、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可以分出主从。
2、如何找中心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位置可分:文章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论据: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罗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
篇5:总结法英语
在倡导减负增效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使学生保持减负不减质、减考又乐学的良性学习状态,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及其家长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然而对于我们英语教师来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二期课改推出的全面使用新版教材《牛津英语》的教材改革,使原本存在着“两极分化严重”、“教与学脱节”、“学生不感兴趣”等诸多不利因素的英语教学,此套教材更因大量的词汇涌入而有“雪上加霜”之感。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换个角度看,第一难关恰恰是知,能知则能好,能好则能乐。
如何解决这道难题?无他,惟“学”而已,于是乎想到了王充之语:“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学习英语,首先遭遇到的是“词汇”难关。
要达到“知、好、乐”三层事,首先必须克服“词汇”关。
那么如何学习词汇才能学得比较有效呢?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摸索,我觉得,作为一个个体行为,英语学习是否成功除了勤学之外,还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会学”。
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掌握某种普遍规律的原理,善于总结,减少学习中的尝试错误,以“会学”实现“学会”,提高词汇记忆能力。
为了达到这样的学习目的,于是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归纳总结法进行英语教学。
所谓归纳总结法是对所学、所教的内容,根据“老师容易教和学生容易学”原则,采取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根据老师所归纳总结出来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性学习。
在新教材《牛津英语》的教学中,首先对其中的每一个Module中的每一个Unit的词汇、语法、教学任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透彻地分析、把握,然后在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
我主要从单词、词组、词类转化和所学语言知识点四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对所归纳的单词、词组不断反复,温故而知新。
再辅以课文背诵、幽默而不失体统地进行语言教学,使学生们觉得学习英语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以下是我在平时的《牛津英语》教学中根据归纳总结法并且体现“老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原则而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
一、将词汇归纳整理并举一反三地学习与记忆。
我们学了《牛津英语》之后,第一印象便是词汇太多了。
根据归纳总结法,我将一个单元的每一课(即每一页)上的生词(单词和词组)汇总在一起。
每次上课之前让学生预习,伴之以学生自查音标、语义及用法,课后不断反复重现。
对于相对暂时比较差的班级,还可以配备一本“中文本”——即写上所归纳词汇的中文,根据中文意思进行背诵,当然也可以根据英语单词来背,在背的过程中知晓其中文意思。
不断中英文切换,学生对所学单词的记忆就更牢了。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词汇对于学习英语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情。
实际上学生在初中阶段要在语音、语法、听说和阅读等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词汇是学习英语的核心。
之所以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严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学生跨不过词汇这道坎,词汇这一难关一过,学生兴趣就会不断攀升,学习成绩当然也会提高。
二、根据课文内容和要求,对词汇进行派生,然后加以归纳总结。
学习词汇时,有一种方法很有用。
那就是词汇的派生,即一个单词可以根据前缀、后缀及反意等方面派生出一系列新词,然后加以归纳总结,并且将归纳总结的'东西打印成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巩固。
这大大加强了词汇学习效果。
另外,在现行的中考中,词类转化这类题目占了整份试卷的5%,所以无论对于进一步的英语学习还是提高考试成绩来说,对学生来说都是有利的。
三、据教学大纲对每一模块、每一单元、每一页内容的知识要点进行整理。
这种归纳总结,既突出了每一模块、每一单元、每一页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又突出了基本技能,帮助并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并配以操练,强调基本学法,帮助学生提高“如何理解”、“如何解题”等基本能力。
另外,所归纳内容紧扣教材,又注重要点的迁移和拓展,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拓展新知识。
学生有了对所学内容“归纳总结”资料后,学生便会觉得容易携带、容易复习、容易查找、容易记忆等诸多优点。
可以说学生手头这份资料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是那样至关重要。
学生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基础知识不断得到巩固便是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法的成效了。
总之,以词汇教学为突破口,有机地将词汇与造句、作文、会话和阅读等教学结合起来,以基本词汇和课本知识为着力点的归纳总结法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尤其是《牛津英语》教学来说是行之有效的。
这样的学习从过程看,学生学得轻松省力,使学生学中乐,乐于学;从结果看学生学得快而扎实,达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学习英语词汇的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从整体看教会了学生学习,培养了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既能在今后的升学考试中轻松胜出,又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厚实的基础。
篇6:总结法英语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开始学英语时兴趣还比较浓厚,但是时间一长,慢慢就产生了厌烦心理,究其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的觉得“英语知识点太多,琐碎、枯燥、不好记”。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归纳总结法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化繁为简,增加英语的趣味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一、划分音节,归纳总结有助于科学记忆单词,提高记忆效率。
单词是构成英语句子与课文的基本元素。
单词的掌握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对英语句子、课文的理解水平。
在教学中,我尝试用归纳总结法进行词汇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率。
1.合理使用字母组合。
在学习英语单词是,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长的单词,如果没有好的记忆方法只靠死记硬背很难把单词记牢固,而且很容易出现字母颠倒的情况。
那么,怎么来记忆这些较长的单词呢?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划分音节,通过划分音节把一个较长的单词划分为几个容易记忆的单位。
2.利用词缀。
我们知道,在英语单词中词缀可以派生出与词源相关的很多单词。
所以对词缀进行归纳总结也有助于学生准确的掌握单词。
比如在英语中形容词、副词使用较频繁,而且 或 结尾。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使用形容词、副词,我帮助学生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1)很多副词以 结尾:如 等。
很多形容词以 结尾:如 等。
(2)还有一些常见的以 结尾的形容词的特例:如 等。
(3)还有一些副词或形容词不以 结尾:如 等。
通过归纳,学生不仅理解了副词,同时也了解一些易与副词相混合的形容词,扩展了词汇量。
篇7:论文总结法
1.1广泛地搜集、阅读
论文提出的问题要集中,材料的收集却要尽可能地广泛。
一般说来,至少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知识、材料准备。
1)能够反映研究对象本身各种具体特征的专题材料
充分熟悉对象,是正确认识对象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除了直接了解对象本身的各种具体特征(通过有关作家的全部作品,有关问题的各种知识……),还要把握一切能够影响研究对象的生成和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或精神、物质因素。
只有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这些材料。
进行研究时才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2)作为明确方向和思想指导的理论准备
所谓科学研究,就是通过正确、严密的分析、概括和抽象工作,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中找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来。
这项工作,本身就要有正确的理论(专业理论和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起作用的哲学思想)所指导。
科学实践和发展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进行一项研究工作,不仅需求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最好还能力求广泛通晓其它有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
通过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渗透,相互启发(例如,用系统的方法分析艺术形象的美学特征和社会功能;把模糊数学的方法引入修辞学研究中去),往往可以更好地带来新的发现;新的突破。
3)别人对于这一问题已经发表过的意见
这方面的材料要尽量搜集。
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自然不必再花力气去作重复劳动;充分吸收别人已有的经验,或是了解别人所遇疑难的焦点所在,对不同观点仔细进行比较研究,既可以少走弯路,也便于发现问题,就象兵法上所说的那样,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1.2认真地整理、辨析
要使材料发挥作用,还需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下一番辨析、整理的工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材料系统化,条理化,真能有助于分析、解决问题。
整理材料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制成文献、资料的目录索引。
可以利用有关的现成材料(图书馆、资料室的目录卡片和报刊索引等),根据自己的选题加以编写。
2)剪报、札记、文摘卡。
这一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必须力求眉目清楚。
一要详细注明每则资料的作者、篇名、出处、发表日期,二要有细致合理的分类。
3)大事记、年谱或著译年表。
通过这一类材料的编写,可以加强对于研究对象的总体印象,有助于在胸有全局的基础上深化对于某一专题、某一侧面的研究。
2毕业论文内容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1论文的结构
论文的结构,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从一般的情况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作“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的作用,主要是说明选题的原因,概述前人已有的成果和尚存的疑难、争执,提出本文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正文是分析、论证的过程;结论则是整个研究成果的总结性的表述。
有的文章在引言之前,还有小标题目录和全文的内容摘要。
2.2提纲的作用
论题拟定,材料大致齐备,动手写作论文之前,应仔细拟出论文提纲。
提纲也有个反复修改补充的过程。
这步工作做好了,论文已大致成竹在胸。
一个成熟的提纲,有助于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考察每一个局部,并考虑个部分之间应有的逻辑联系。
各部分所占的篇幅应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相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既要重点突出,又要照顾全面。
2.3要有正确而多样的研究、分析方法
初学学术论文写作的人,往往容易犯归纳多而分析少的毛病。
要么是就事论事的材料罗列,要么是轻易而简单化地得出结论,不善于通过有层次、有根据的分析、论证,充分显示其思想观点的说服力和深刻性。
这里就需要注意研究方法或分析方法的改进、提高。
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1)哲学的方法
这是指如何根据唯物主义辨证法对于哲学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存在和运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正确解决具体研究工作中的本体论和一般方法论的问题(比如,从认识对象的现象到认识对象的本质)。
2)历史的方法
这是强调尊重对象本身的历史具体性的.方法。
它要求研究工作者必须充分熟悉客观对象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占有大量资料,从中寻找出客观对象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性。
3)逻辑的方法
这是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所揭示的关于人们思维的一般规律(概念、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寻求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用理论的形态加以体现。
4)假说的方法
所谓假说,并不是随意的幻想和碰运气的猜测,而是以一定的经验事实材料为基础,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借助于研究者的活跃联想或直觉感受,提出的一种富有预见性、然而尚待继续验证的新观点。
它们虽然还不能称为科学的结论,但却常常是新思想、新理论的萌芽。
科研成果的正确获得,往往是和上述各种方法的另国而紧密地结合使用分不开的。
2.4引用材料的方式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但是,援引不当,交代不清,也会影响文章的质量。
引用材料的方式有这么几种:
1)完整引用。
照录原文一句或一段话,不能任意删削或添加别的内容。
前后要加引号。
如果引文单独成一段,每行均比其它文字往后空两格。
2)概括引用。
用作者自己的语言将引文的原意转述出来。
前后无须加引号,也不用其它格式或符号加以突出。
3)分析引用。
将引文的内容拆散、打碎,和论文作者自己的阐述分析文字自然地糅合在一起。
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单独的引文太多而使文章显得累赘或影响风格的统一。
篇8:论文总结法
一、归纳法
1.简单枚举法。
即列举事例,归纳结论。
在列举几个事例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得出结论。
请欣赏下面的作文片段:
作者先是列举了三个事例,然后从这三个事例中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即“肩负起祖国给予的重任,只争朝夕,精神贯注,猛力向前,推动国家之富强,民族之进步”。
这个观点,和题目遥相呼应,加强了论证的力度。
2.科学归纳法。
列举现象,分析论证。
科学归纳法是根据对于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与其属性之间的必然联系,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该属性的推理方法。
科学归纳法不停留在事实的简单重复上,它还对事物与其属性之间的必然联系进行科学分析,实际也运用了演绎法,所以推出的结论一般来说是可靠的。
和简单枚举法相比,科学列举法多了分析论证的过程,在分析过程中,给事例和结论搭建一座桥梁。
请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有人说,我希望活在过去。
因为那个时代,有思想之巅峰,有精神之盛宴。
显然,一路走来,“罗马十二铜表法”、《资本论》、《相对论》历历在目,孔子之《论语》,孙子之《兵法》,让文学史繁星铺满天地。
但是请注意,这一切只存在于史卷上丹青间。
苏子有云:“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普希金也和道:“而那过去了的,只能成为亲切的怀念。
”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会有那些怀念以前的人,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时间无法倒退,正如我们无法找回昨天的自己,“钱学森之问”仍弥留耳际,为什么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只属于过去?我想,这个时代怕是少了些专注于当下的人。
(选自高考广东省优秀作文《活在当下》)
上面的作文片段,作者先是树立了批判的靶子,即“我希望活在过去”,然后列举了一些过去的文化成就。
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得出结论,而是又进行了分析,引用苏轼、普希金等人的名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得出了“这个时代怕是少了些专注于当下的人”的观点。
正因为有了分析论证的过程,所以才使得作者的观点可信,避免了论证过程中的思维漏洞。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明确:归纳论证必须有若干事例;归纳论证必须有结论;事例、观点、结论要一致;事例之后,必须正确揭示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演绎法
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
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
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请看下面的高考作文片段:
坐在路边鼓掌不一定说你是失败者。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李白把酒,把花,把山,把水,把悠悠的盛唐气象融入杯中,吞入豪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酿成月光,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就是一位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他为盛唐鼓掌,为自己慷慨激昂的人生鼓掌。
他不但赢得了当下,更是赢得了历史。
(选自20高考浙江省一类文《做一个路边鼓掌的人》)
考生成功地运用了演绎论证的方法,逻辑思维严密,滴水不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简要分析如下:
大前提:坐在路边鼓掌不一定说你是失败者。
(即为成功者)
小前提:李白是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结论:李白是成功的。
归纳法和演绎法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逻辑论证方法,但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做到互相补充,互相印证。
因为通过归纳获得结论总是或然性的,归纳需要演绎来补充,同时演绎是否符合客观真理,也需要到归纳中去求得检验。
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相互为用的。
把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起来使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当然,这并不是说,单用一种论证方法就不好,怎样展开论证,要具体而定。
从大量的写作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作者总是从多方面展开论证,使问题能够获得更为透彻、充分的阐明。
篇9:学霸知道数学学习:差距总结法
学霸知道数学学习:差距总结法
【差距总结法】
要佩服老师,明白自己与老师的差距。也许有些同学觉得自己的老师水平不行,可是老师教书许多年,同样的内容重复了许多次,思路、方法肯定很成熟,从老师身上你能学到很多基本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你要发现老师做题比自己快的原因,在老师的书写过程中,发现老师解题提速的原因,是强大的运算能力还是巧妙而被人忽视的小技巧,你都可以在细心观察中找到。其次,就是笔记、总结,将老师的典型例题抄下来细细品味,再找一两道同类型的题小试牛刀,很快你就将老师的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方法,数学就是在这一点一点的进步、成长中实现飞跃的。
状元语录:喜欢看名人传记,他们身上有一种力量像路标一样,使阅读他们事迹的人找到努力的方向,也让阅读者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附注:学习技巧分享
校友经验让他受益匪浅
状元说,学校每年会请一些在北大和清华就读的校友回来给学生讲学习的方法。他记得有一个北大的校友说,学习态度比学习方法更重要,学习方法可以改变,但学习态度却不容易改变,这句话他一直记忆犹新。每次他把学习上的一些重点抄在一个小纸条上,利用路上的.时间背,每天背几次,这样日积月累,有了不小的收获。他与一些前校友经常保持联络,每到周末,他到网吧和这些校友聊天,把学习上的一些挫折和遇到的问题告诉他们,然后向他们请教,每次都能得到意外的收获。
学习需要对手 与对手携手进北大
对于学习方法,状元说他在学习中有一个朋友和一个对手,朋友就是他的同桌,同桌学习很刻苦,平时学习互相帮忙,在每次考试前,他们俩都会握手互相鼓励。而对手就是谢石坡,每次在全班考试时不是他第一就是谢第一,他们俩心中憋着一股劲,就是超越对方。学校每次组织考试时,他俩的分数都会把其他人拉开一大截。状元说,他俩在学习上是对手,但私下里还是好朋友,他俩说好要一起去北大。
【归纳总结法】相关文章:
1.总进度计划
2.总助简历
4.总有些时光流逝
5.年总总结
6.epc总承包合同
7.总承包合同范本
8.市场总岗位职责
10.获奖发言稿精选集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