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及参考答案
“海淀马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古代诗歌阅读及参考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古代诗歌阅读及参考答案,欢迎阅读分享。
篇1: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8.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请你仔细赏析,指出都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5分)
9.作者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都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6分)
参考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1)“客思”句表达了作者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2)“寒食泪”句表达了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对故去亲友的怀念;
(3)“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句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
(4)“未知轩冕乐”句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的情绪。
(5)“但欲老渔樵”句表达了诗人要辞官归隐的.愿望。(答出其中的四点即可得满分5分)
9.(1)运用了比喻修辞。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杨柳枝,从而使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变的可观可感。
(2)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而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把流出的泪又与“冶城潮”相比,表明了作者悲痛之重。
(3)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篇2: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子规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子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规 吴融①
举国 ②繁华委③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
(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1)反衬,颔联用葱葱郁郁、含烟吐雾充满生机的旧苑青草反衬叫声凄切的杜鹃(2分),凸显了杜鹃的孤身飘荡、哀苦无门的悲惨命运(2分)。【或对比,作者将在“他山”(指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的青草,构成对比;(2分)鲜明地表现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苦无门的.悲惨命运(2分)。】【答夸张(杜鹃啼血夸张地形容染红了鲜花)或想象(将杜鹃啼血联想成染红了红花),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过2分;答对偶不给分。】(2)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2分)和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篇3:古代诗歌阅读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①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②尘!
注:①于武陵,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②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
1.这首诗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1.对比,“寒涧”与“翠楼”,一个荒寒一个繁华形成鲜明对比(3分,如果只答手法,没有解释,只给2分;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且解说适当,也可给3分);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及“松”与“翠楼人”之间地位、境遇的巨大差别,/暗示卖松人向翠楼人卖松求利不合时宜,/为规劝卖松人做铺垫。(作用2分;四个要点,答出一个给1分,答出任意两个、意思对即可)
或: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代,以寒涧树比喻(象征)贫寒之士,以“翠楼人”代权贵之人;[3分,如果只答手法(“比喻”、“借代”各占1分),没有解释,只给2分;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且解说适当,也可给3分]把贫寒之士比喻为“寒涧树”,形象地表现了其地位的'卑微、境遇的凄凉;而想把“寒涧树”卖给“翠楼人”,委婉地表达了贫寒之士希望得到权贵赏识重用之意。(作用2分;两个要点,答出一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6分;答出一点给3分,其中“情感”2分,“简要分析”1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篇4: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秋 望
(明)高启
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1. “雁行初过客登楼”中,“雁”这个意象起到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的结语中“总是秋”三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诗人登上高楼,一行大雁掠过。(1分)雁远离家乡南徙,既切诗题“秋”字,自然又引出了远离家乡的游子登楼时的怀乡之情(2分),为全诗奠定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基调。(2分)
2.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秋”中(2分),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4分)“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6分)。
篇5: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插秧诗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的“低头便见水中天”一句,既是对插秧劳动情景的真实再现,又富有佛家的哲理意味。
B.两诗的'动词“把、插、低头、退步”“抛、接、拔、插”都准确地刻画出插秧人专注劳作的状态。
C.后诗将“笠”和“蓑”比喻为“兜鍪”和“甲”,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D.后诗写作角度灵活有变,先描写场景后描述对话,绘就一幅多彩而富有生机的劳动图景。
16.请分析概括这两首诗的主旨。(6分)
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化静为动”错,“笠、蓑”是物,“兜鍪、甲”还是物,没有动静的变化,只是以战喻农,突出了不敢耽误农时的紧张的劳动气氛)
16.①前诗旨在表达从插秧劳动中领悟的哲理(禅意)。诗歌写插秧时“低头”能看见水中天空,说明人在谦卑时心胸会变得坦荡宽广;写插秧时的“退步”其实是向前行进,说明人主动退让反而是在走向成功。②后诗旨在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与钦敬之情。诗歌表现了田夫一家人插秧的紧张辛苦,也将他们劳作的场景表现得和谐而富有情趣,透露出作者的欣赏与敬佩。(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篇6: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游月陂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颈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答:
2.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1(1)第三联运用了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3分)诗人用淙淙的泉声突显月夜的宁静,在“水心云影闲相照”的'景象描绘中融入自己内心平静安闲的情绪。(2分)
2诗人通过对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这些意象的描写,(2分)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2分)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的直接抒情,表现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得失的淡泊情怀。(2分)
篇7: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附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附答案
游月陂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颈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答:
2.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1(1)第三联运用了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3分)诗人用淙淙的泉声突显月夜的宁静,在“水心云影闲相照”的景象描绘中融入自己内心平静安闲的`情绪。(2分)
2诗人通过对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这些意象的描写,(2分)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2分)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的直接抒情,表现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得失的淡泊情怀。(2分)
篇8:古代诗歌阅读欧阳修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8. 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9. 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参考答案:
8.答案: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
9.答案: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篇9:古代诗歌欣赏阅读
《幸蜀西至剑门》
作者:李隆基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古代诗歌欣赏阅读]
篇10:古代诗歌阅读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春日田园杂兴》
连文凤
老我无心出市朝,东风林壑自逍遥。
一犁好雨秧初种,几道寒泉药旋浇。
放犊晓登云外垄,听莺时立柳边桥。
池塘见说生新草,已许吟魂入梦招。
8.这首诗是怎样描绘春日田园生活图景的?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5分)
9.请简要概括这首诗中作者“自逍遥”的原因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
8.这首诗的颔联、颈联选取春日雨后插秧、引泉浇药、登高放牛、柳下听莺等富于春天气息的场景,运用白描手法,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田园劳动生活图。(手法2分,白描手法或视听结合或动静结合;结合诗句分析3分)
9.①远离官场的权势名利之争,没有世俗烦扰;(2分)②田园劳动生活忙碌充实、其乐融融;(2分)③自然风光清新自然,作者沉浸其中(2分)。
诗歌首联追叙自己弃官归隐的行迹,开宗明义表示了自己宁老死林壑也不乞禄于当朝统治者的态度,从东风、林壑等景物之中可体味其脱离樊笼、复返自然的感受。无心出市朝,就是坚决不与征服者合作。在亡国的创痛中,人们理性而克制地表达了自己的独立追求。
中间两联正面描述田园生活,通过好雨、寒泉、秧、药、犊、莺、云、柳等意象,展现出一种生意盎然的春日秀丽风光。
尾联化用谢灵运“池堂生春草”之意,以“生新草”这一具体事物来体现整个自然界一片万象更新、蓬勃滋长的生机。然细读就会发现,“生新草”是“见说”,以显示这一片生机与自己的感情是有隔阂的;又用“入梦”二字,更见这一片生机对自己来说是恍恍惚惚而游离于现实之外的。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叙写,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即含蓄委婉表达出自己对故国的深深思念和不愿与新朝合作的心态。同时也使整个南宋遗民群体那种宁愿老死林壑也不肯迈进蒙元“市朝”的共同心声得到了完整巧妙的表述。
篇11:语文课后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语文课后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8~9题。
秋 望
(明)高启
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1. “雁行初过客登楼”中,“雁”这个意象起到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的结语中“总是秋”三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诗人登上高楼,一行大雁掠过。(1分)雁远离家乡南徙,既切诗题“秋”字,自然又引出了远离家乡的游子登楼时的怀乡之情(2分),为全诗奠定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基调。(2分)
2.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秋”中(2分),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4分)“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6分)。
【古代诗歌阅读及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3.古代诗歌
6.诗歌阅读理解答案
7.古代诗歌五首
8.古代诗歌四首
9.古代诗歌大全
10.古代诗歌鉴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