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设计(《金色花》《纸船》)(教师中心稿)
“hjkoy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诗》 设计(《金色花》《纸船》)(教师中心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诗》 设计(《金色花》《纸船》)(教师中心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诗》 设计(《金色花》《纸船》)(教师中心稿)
《诗两首》 设计(《金色花》《纸船》)(教师中心稿)
青岛三十三中 崔显升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教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自己母亲真挚的爱。而冰心的《纸船》却借着一只小小的纸船寄托了对母亲至死不渝的爱,表达了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嗅 摩 衍 叠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 倘若
2、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教师放录音。
(2)学生各自练读。
(3)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诗歌(或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4)进行朗诵比赛,评出5名优胜者。
3、整体感受。
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不见了孩子,妈妈心中着急;见了孩子,妈妈高兴中带着点儿嗔怪。
4、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明确: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幻想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归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最有特色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补充一些重要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六、布置作业
1、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2、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无须花钱的事(洗脚、捶背等)。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这是本.教案设计重点之所在。
《诗两首》教案设计(《金色花》《纸船》)(教师中心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诗《金色花》《纸船》教学设计
诗两首《金色花》《纸船》教学设计
24、诗两首《金色花》《纸船》教学设计
陈 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泰戈尔和冰心的资料并阅读收集一些表现母爱的诗歌,以备交流。
教师:查阅有关资料,制作辅助教学课件。
◆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播放一段影片《拯救大兵瑞恩》A碟31:00-33:50,大屏幕打出“母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无私的情感,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母亲就用爱来灌溉我们的身心,使我们茁壮的成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就是表达对母亲的感情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理出可能会读错的字词,并初步感受诗歌是怎样抒发对母亲的感情的`。
二、整体感悟
1、读准字音:嗅 摩 衍 叠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 倘若
2、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3、让2-4个同学回答:读完诗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两首诗歌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读才能更好反映诗歌的主题?
(《金色花》要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读;《纸船》要以深情、低沉的语调读)
4、练读:按照提示和自己
篇3:诗《金色花》《纸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教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自己母亲真挚的爱。而冰心的《纸船》却借着一只小小的纸船寄托了对母亲至死不渝的爱,表达了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嗅 摩 衍 叠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 倘若
2、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教师放录音。
(2)学生各自练读。
(3)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诗歌(或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4)进行朗诵比赛,评出5名优胜者。
3、整体感受。
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不见了孩子,妈妈心中着急;见了孩子,妈妈高兴中带着点儿嗔怪。
4、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明确: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幻想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归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最有特色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补充一些重要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六、布置作业
1、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2、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无须花钱的事(洗脚、捶背等)。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这是本教案设计重点之所在。
篇4:诗《金色花》《纸船》教学设计3
诗两首《金色花》《纸船》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1.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
2.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的力量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DD《金色花》。
二、朗读诗歌
1. 前提:扫除字词障碍
匿(nì)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
2. 朗读诗歌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配乐仿读。
朗读指导: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的方法是不同的。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三、感悟诗歌
1. 教师导语
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生: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
2. 合作学习
分组共同研讨下列问题(注: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在朗读诗歌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②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
(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③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参与指导,注重鼓励。
四、拓展训练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如涓涓细流时时哺育着我们,现在请同学们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爱。
(尝试写诗,教导作指导,进行鼓励性评价。)
五、课文小结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他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诵读的本文。
六、作业
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纸 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一朵金色花,表达了孩子对母亲至真至纯的爱,一只小小的纸船又寄托了一个游子母亲多么深沉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作品DD《纸船》。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学
篇5: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诗五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使至塞上
1、作者简介
2、题解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首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3、课文分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作者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代的边关,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
样进入少数民族区。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边疆的沙漠浩瀚无边,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那么孤独,那么劲拔坚毅。那横贯沙漠的黄河上,落日正圆。作者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沙漠中荒寂无人行,直到萧关才遇到骑马的侦察兵。侦察兵告诉我,河西节度使还在前线的燕然山。
小结:
这首五律写作者奉命出塞赴边宣慰查访军情,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作者把自己的孤寂的情绪与大沙漠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象融合起来写,写得气势雄浑,充满诗情画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作者简介。
2、题解: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诗人,他曾因不拘生活小节,两次被贬,天宝年间他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听到他的不幸遭遇,写下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3、课文分析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深春时节漂泊无定的杨花已经落 尽,叫着“不如归去”的啼血杜鹃,声声凄切。景物描写渲染出凄苦哀愁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被贬的飘零之感、离愁别恨,切合当时情事,也融情入景。次句直叙其事,听说被表龙标尉,爬出涉水迁谪到荒远地区。悲痛愁苦之意不言而喻。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与共。我只有将自己悲痛愁苦的心情寄与明月,请明月传情给夜郎之西的朋友。这样写既表达了自己的愁心忧思,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劝慰:朋友,在贬谪途中,不要孤独忧伤,有我李白的愁心与天上的明月,伴你同行。这两句诗构思新巧,想象美妙,表达了真挚深长的友情。
4、小结
这首七绝表达了对朋友被贬的愁心忧郁。作者不写春天中的莺歌燕舞,而写漂泊不定的花和声音悲切的啼血杜鹃的描写,是融情入景,以景衬事出有。末两句发挥的奇特的想象把明月想象成能寄愁心的载体,能给劝慰伴君同行。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使物人格化,表现作者强列的感情。
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诗五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五首中的前两首。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后三首诗。
春望
1、作者介绍。
2、题解: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乱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春望,是作者亿看到的长安春天的景色,抒发了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感情。
3、课文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京都沦落,长安一残破景象,但大好河山依然存在;长安城内又是春天了,草木满地苍苍。此间包藏着诗人沉重的慨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写望见花鸟时的心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事,国都残破,与亲人分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表达作者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之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值万金啊!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写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于长安,白发更见稀少。用手去搔,越来越短,短的几乎连发簪都插不住了。“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愁,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支又叹年老力衰,则更增一层悲哀。
4、小结
这首五律结构严谨,情景交融,语言精练而生动,爱国、思家、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不愧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登飞来峰
1、作者简介
2、题解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浙江杭州的灵隐山上。相传可以看到沧海日出。王安石早年登上飞来峰,踌躇满志的写下了这首热情洋溢,富有气魄的诗章。表现了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和立志改革政治的远大抱负。
3、课文分析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第一句点明了登高的地点,是在杭州灵隐山飞来峰的千寻塔。第二句中的“鸡鸣”、“日升”一方面是写实,一方面也是作者对变法改革前景的向往,用“闻说”二字轻轻托出,表现了作者对前途满怀信心。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是作者的抒怀言志。是根据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诗句,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在这里表示,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视线,因为我是站在浮云之上的最高层。他坚信自己改革政治的主张是正确的,利国利民的,顽固守旧派的阻挠和反对是不足畏惧的 。作者把政敌比喻成浮云,认为它虽然可以一时遮掩人们的 耳目,但是最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从而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
4、这首七绝借登高能望远的描绘,抒发自己作为政治改革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全诗只有句言简意赅,措词委婉而坚决,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
论诗
1、作者简介
2、题解
论诗是作者以诗歌形式写了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3、课文分析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作者认为诗歌创作应该具有时代特点,应该有诗人自己的独创。即使像千古流传的李白、杜甫的诗篇,也不能代替后人的创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作者认为每个朝代都应有才能的人出现,成为数百年后的诗坛领袖人物。
4、小结
作者运用诗歌形式阐述了诗歌应有时代感、创造性的看法。
总结:
这几首诗都 是唐以来的名篇。富有艺术感染力。从形式上看《使至塞上》《春望》是五言律诗。律诗分首、颔、颈、尾四联8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论诗》是七言绝句。
作业:完成课后一、二、三 题 。
篇6:冰心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冰心诗四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冰心诗四首
总 课 题 亲近文学 总 课 时 2 第1课时
课 题 《冰心诗四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品味诗歌。
教学难点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备课札记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谁能为大家朗诵几首诗?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
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
学生在初读诗歌的基础上说说: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三、学习《母亲》
1、集体朗诵《母亲》,思考: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温暖、宽广、安全……),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说出来。
2、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①“心中的风雨”指什么?(指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借喻)
②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依恋之情),你有过这样的经
介绍冰心相关情况及其代表作品
补充介绍冰心作品风格、“冰心体”及印度诗人泰戈尔
分小组先试读《冰心诗四首》,然后每组推选优秀代表上台朗读。看看是否朗读到位,能否做到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对母爱的理解和对母亲怀抱的感觉。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课札记
历吗?
四、学习《纸船》
1、补充写作背景
2、大声朗读《纸船》,请说出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强烈地思念故土、思念亲人孤独、惆怅的情感)。
3、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这首诗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
4、品味语言:
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达诗人强烈感情的诗句,并作批注。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五、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内容:
前者表现母爱的伟大无私,后者表达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形式:
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委婉含蓄,托物寓意。
六、拓展延伸: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假如明天是母亲节,你将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七、作业。
1、背诵《母亲》《纸船》;
2、预习后两首诗。
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学生根据自己对母爱的理解自由发言,说出自己表达母爱的方式。
总 课 题 亲近文学 总 课 时 2 第2课时
课 题 《冰心诗四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教学重点 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备课札记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一、检查复习。
二、导入新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成功者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然而许多人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三、学习《成功的花》
整体感知: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语调。
合作探究:
探究1、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探究2、成功来自奋斗,你能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吗?
检查上一课所学的两首诗的背诵情况。
除这两句诗外,还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其他写成功来之不易的格言,诗句。
根据你所理解的感情色彩进行朗读。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课札记
四、研读《嫩绿的芽儿》:
1、导入: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新社会,都想不辜负美好的青春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大海中航行,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2、朗读感知。
3、品味语言: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或者句子用得最准确,把它找出来并说明这样使用的好处。
4、合作探究
①三节诗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顺序?
②品味“嫩绿”“淡白”“深红”三种色彩的用意。
5、小结: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希望在你们的身上,希望大家经过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
五、布置作业:
1、结合《嫩绿的芽儿》寓意,写一段文字,构想一下自己的人生三步曲
2、课外收集名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三个事例,并写一段感想谈你的看法。
全班齐读,并请其他同学作简单评价。
小组合作交流,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同学评价。
小结之前可让学生就这首诗的主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如果时间充裕,可让学生对本课所学诗歌进行情感朗诵,并在此基础上争取背诵。
篇7:外国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 慈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以动写静) 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篇8:木兰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28.木兰诗
教学目标
1.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 朗读背诵这首诗。
4. 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 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文意,整理把握故事情节。
2. 难点
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 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抒(zhù)可汗(kèhán)鞍鞯(jiàn) 辔头(pèi) 燕山(yán)胡骑(jì)戎机(róng) 朔气(shuò)金柝(tuò)红妆(zhuāng)著我旧时裳(zhuó)傍地走(bàng)阿姊(zǐ)
2. 熟读课文,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
3. 查字典,查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à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功颂德。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祖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满怀激情地记叙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三、正课
1. 朗读课文,熟读成诵,要求用普通话通顺、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 老师范读。
(2) 学生自由朗读。
(3) 全班齐读。
2.请学生蔬通字词含义,翻译课文,每人一段。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第一自然段:
闻听到,今义是用鼻子嗅。
翻译:一阵卿卿声,又一阵卿卿声,木兰正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到女儿吧气的声音。
第二自然段:
何所思:“所思何”的倒装,所想的是什么,古代“何”字宾语提前。
翻译:问女儿所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所思念什么。昨天晚上看到军中的文告,皇上正大规模地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我父亲(老了)没有大儿子(接替),我木兰
没有大哥(去参军),我愿意为此去鞍马,从此以后替父亲去出征。
第三自然段:
辞:告辞。 去:离开。 暮:晚上。 但:只。
翻译:去东边的集市买来骏马,到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到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细绳,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长的马鞭。早晨告辞爹娘离开,晚上住宿在黄河边上,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流水的声音,早晨黄河离去晚上就到了黑山头,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鸣叫的声音。
第四自然段:
寒光:寒冷的月光。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是互文。主语是将军和壮士。
翻译:(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风里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十年后才回来。
第五自然段:
翻译:回来拜见皇上,皇上坐在举行大典的朝堂上,给(木兰)记了很多次的功,赏赐的财物很多很多。皇上问(木兰)要求什么,木兰不愿意当尚书省的官,希望上千里马,送我回到故乡去。
第六自然段:
皆:都。 惊忙:吃惊忙乱。
翻译:爹娘听到女儿回家来,互相扶持着到外城来迎接;姐姐听到妹妹回来,对着门梳妆打扮;小弟弟听到姐姐回家,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打开我东面阁楼的门,坐在我的西边阁楼的床上,脱下我身上的战袍,穿上我以前的衣裳,对着窗户梳理像云那样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额头的花黄。走出门看看同伍的士兵,他们都吃惊忙乱得不得了:在一起打了十二年的仗,竟不知道木兰是女孩。
第七自然段:
翻译:雄兔静卧时两只脚时时爬搔,雌兔静卧时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了起贴着地面跑时,怎么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3.请几位同学复述故事。
复述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故事,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使故事形象生动。人称上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
4. 再次朗读,最好当堂背诵。
四、小结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熟练背诵课文,累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熟悉了故事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讨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 熟练背诵课文。
2. 质疑,文音共有七个自然段,请归纳各段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木兰停机叹息。
第二段:写木兰决心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第四段: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
3. 质疑:文章开头“卿卿复卿卿”是什么声音?
论讨并归纳:(可有多种理解)
(1)织机声。诗歌一开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着门而织,一勤苦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地是一阵阵长吁短叹。由此展开故事的起因。
(2)叹息声。木兰当户而织,本应听到她的织布声,但听到的却是“卿卿复卿卿”的叹息声。一个“卿卿”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卿卿”,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唯闻女叹息”,这样反复强调,说明木兰忧思之深。通过绘声-接连不断的声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姑娘形象。
(3)虫鸣声。如果将“卿卿”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只有虫儿在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停机叹息。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关的心境和气氛。
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章各种理解均可。
4. 质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者是谁?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理解)
(1) 父母在问,父问或母问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
(2) 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发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5. 质疑:如果理解“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讨论并归纳:这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所谓“互文”。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的。如此句翻译:到东边的集市买来骏马,到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到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长的马鞭。这四句的意思是到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四句铺陈,表现木兰操办军备物急切而井然有有序。
6. 质疑,类似“互文”现象还有哪些?(参考研讨与练习二)
讨论并归纳:“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的翻译:将军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壮士(木兰)戎马征战十年胜利归来。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两句的理解;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的西屋的`床上。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对着窗户梳理美丽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7. 质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审什么句式?
讨论并归纳: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父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这是民歌特色的句式。
8. 质疑:诗歌还运用哪些修辞方法?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1) 顶真.第一个句末的词与第二个句的第一个词相同,意思相连。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是顶真,又称“联珠”。如“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2) 对偶。两个句子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意思相关。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兵十年归”、“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是很工整的对偶句。还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都是甚工整的对偶句。
(3) 排比。相同句子三句以上,意思并列或递进的句式。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身猪羊”“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都是排比句。
9. 质疑:“雄兔脚扑朔”等四句应如何理解?
讨论并归纳: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前两句写兔子在静卧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很容易差别出雄雌;而当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人。诗歌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要以又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10.质疑: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详写了从军缘由、准备行装、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等情节,略写了十年战的情节。因为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把“木兰是女郎”和为构男性的核心,极力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孝敬父亲、勇担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如写木兰当记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紧张忙碌,木兰奔赴战场的想念父母,木兰回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妆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人微。表现了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这样详略安排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思想倾向的作用。
11.质疑: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因为木兰在国家需要当关,父亲年老之时,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龙去脉后,她又谢绝高民厚禄,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朴实的优答品质。这种传奇色彩和美好的性格使木兰成为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不朽的女英雄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四、课堂小结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功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控究二、三、四题。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诗》 设计(《金色花》《纸船》)(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