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教师中心稿)
“LeoSR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孔孟(教师中心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孔孟(教师中心稿),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孔孟
教案示例
教学设想
本课文拟用一个教学时完成。如有可能,建议语、政、历三科老师能集中一起备课,从各自学科的特点分析本课文,以讲座的形式向同学们讲授,亦可从文科综合的角度,不光是从语文的角度,可以揉进哲学、历史等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孟思想观点的异同点;
2.掌握本文中出现的词和成语;
3.背诵孔孟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从事物发生,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标:为孔孟两位伟大的哲人自豪,为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骄傲。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课文,搞懂课文中的注释;
2.把课文中谈及孔孟两人不同思想观点的语句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大成至圣老师”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称为“亚圣”。这两位人物,常常是孔孟并举,孔孟之道并提,被视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认为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和观点。他们的学术观点,生活理念被认为毫无二致。事实是这样的吗?请看课文―孔孟。引出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投影以下文字资料,并配以朗读。也可不要配音朗读。课堂教学时由教师或学生读)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少“贪且贱”及长,做过“委吏”(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三、研习课文
导读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人们总认为孔孟是一体的?(形影相随,孔称“至圣”,孟称“亚圣”,孔有《论语》,孟有《孟子》,孔主张“成仁”,孟主张“取义”―总之,从两人“尊号”、著述、主张方面,都印证了这一点―形影相随,孟随孔,有孔则有孟。)(板书:形影相随)
2.那么,真的是如影相随,孔孟一体吗?
(由此一问,导入 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阅读)
导读二、三、四自然段。
1.请同学迅速阅读这三个自然段,教师要分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人性、人际。学生按课文内容找出答案。教师将答案以板书形式列出。
2.通过以上列举分析,我们清楚了,虽然我们张口就说“孔孟之道”,实际上“孔”“孟”除了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之外,两人还各有其“道”―主张见解并不完全相同。文章的深刻就在于此,作者并不停留在表象上,而是引导我们深长思之,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导读五――十一自然段。
1.这七个自然段落,集中分析了孔孟不同的原因。请同学看一下,个性不同是二人主张不同的原因吗?(是,又不是。因为作者明确指出“不能说……无关”,能解读这个句式,就是有关的意思。但作者用了上述句式,表达“有关”的成份就压到了最低点,实际上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有关,但关系不大,基本无关,另有原因在。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1)相去两百年,中国局势,已起了很大变化;(2)此一时,彼一时)
2.孔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虽有战事,但不足以造成全社会的动荡;礼的约束力虽不太大了,但仍有影响;孔子认为“克已复礼”可行)――板书:社会相对宁静。
3.孟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时代**,国君草菅民命,孟子认为,恢复过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张)板书――社会十分**。
篇2:孔孟..
孔孟..
邓浩
黄仁宇
教学目的: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4.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 :目的3。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导入 :
通过复习前一课内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区别。
二.介绍作者:黄仁宇(见教材框文)
三.词语积累:
(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厨
B.马厩jiu 饿殍piao 老羸lei 沟壑he
C.谲jue诈 桴fu筏 经筵yan 商鞅yang
D.赠仪yi 篡chuan位 热忱chen 贵戚qi
(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 D )
A.形影相随(跟随) 毫不讳忌(忌讳) 斩钉截铁(砍断)
B.礼尚往来(崇尚) 不为已甚(太) 改弦更张(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无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针见血(看见)
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 截然相对(界限分明) 融会贯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课前提示内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四.内容板书:
相同点相异点个性原因间接原因
孔子儒家圣人,形影相随,宗旨相配。生活态度轻松愉快对人性看法性恶来自先天对“礼”的看法重视闲雅热忱春秋时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凡事紧张人性本善不重视革命性战国时期,国君草菅人命
五.讨论:作者认为,孔孟的差异,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间剧烈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如此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结合中国历史地理特点来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不说标准看法,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难句理解:(可穿插于内容清理中)
1.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2.“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
提示:不恰当。“针对”一词不表原因,而上文内容也并不是什么“条件”。应改为“因此”。
4.“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5.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6.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7.何谓“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8.“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
篇3:孔孟的教师说课稿
有关孔孟的教师说课稿
教学目的: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4.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通过复习前一课内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区别。
二.介绍作者:黄仁宇(见教材框文)
三.词语积累:
(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厨
B.马厩jiu 饿殍piao 老羸lei 沟壑he
C.谲jue诈 桴fu筏 经筵yan 商鞅yang
D.赠仪yi 篡chuan位 热忱chen 贵戚qi
(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 D )
A.形影相随(跟随) 毫不讳忌(忌讳) 斩钉截铁(砍断)
B.礼尚往来(崇尚) 不为已甚(太) 改弦更张(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无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针见血(看见)
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 截然相对(界限分明) 融会贯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课前提示内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四.内容板书:
相同点相异点个性原因间接原因
孔子儒家圣人,形影相随,宗旨相配。生活态度轻松愉快对人性看法性恶来自先天对“礼”的看法重视闲雅热忱春秋时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凡事紧张人性本善不重视革命性战国时期,国君草菅人命
五.讨论:作者认为,孔孟的差异,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间剧烈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如此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结合中国历史地理特点来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不说标准看法,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难句理解:(可穿插于内容清理中)
1.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2.“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
提示:不恰当。“针对”一词不表原因,而上文内容也并不是什么“条件”。应改为“因此”。
4.“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5.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6.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7.何谓“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8.“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9.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3.研究历史文化现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七.完成课后练习。
篇4:4 孔孟
黄仁守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4.他的性善论必定带有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强迫性的推论”是什么意思?)
5.这些解答都有根据,但是没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
(这句话意味着作者对前人的这些解答持一种怎样的态度?)
三 读了本文,重读《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你定能温故而知新。说说你有哪些新的理解。
篇5:孔孟之间
孔孟之间
内容提要:
先秦儒学的三大坐标为孔孟荀,其基本思想虽同,却有很大变化发展。其间的变化轨迹,由於资料缺乏,一直看不清晰;特别是孔孟之间的一百七十年。最近湖北荆门一座战国墓葬的竹简被整理出版,为了解战国中期及前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前所未知的宝贵资料。本文认为,这批竹书属思孟学派著作,是早期儒家心性学说的重要文献;它的出土,补足了孔孟之间思想链条上所曾经缺失的一环。
大思想家之所以为大,不仅在于他提出的问题异常深刻,思人之所不敢思发人之所未曾发,而且往往也由于,他涉及的问题异常广泛,触及人类知识的许许多多方方面面。他所达到的思想上的深度与广度,标志着那个时代所可能到达的深度与广度,非一般人之力所能及。所以,一位大思想家一旦故去,他的弟子们,纵以恪守师说为务,其实所能做到的,往往是各守一说各执一端,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像粉碎了的玉璧一样,分崩离析以去。历史越是靠前,情况越是如此。
一位战国末年思想家说过的“儒分为八,墨离为三”,便是发生在中国的典型事例。
不过韩非此言多有夸张,我们不必过于认真,真的以为孔子以后,儒学便八瓣开荷花了;其实并没有那么多,逻辑地说来,也不可能有那么多。事实大概是,“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1];真正能“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者,只有“威、宣之际”的“孟子、荀卿之列”[2]而已。
这一历史叙述倒是合理的。我们知道,孔子学说主要是强调仁和礼两个方面,仁者内部性情的流露,礼者外部行为的规范。仁不能离开礼,所谓“克己复礼为仁”;礼不能离开仁,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3]。仁和礼的相互为体相互作用,是孔子思想的最大特色最大贡献。二者之中,礼是传统既有的,仁是孔子的发明;为什么人间需要礼,早已为大家所熟知,至于为什么人性会是仁,这样一个新问题,孔子自己也没有来得及做出完满的回答。
孔子以后,弟子中致力于夫子之业而润色之者,在解释为什么人的性情会是仁的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上,大体上分为向内求索与向外探寻两种致思的路数。向内求索的,抓住“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处,明心见性;向外探寻的,则从宇宙本体到社会功利,推天及人。向内求索的,由子思而孟子而《中庸》;向外探寻的,由《易传》而荀子而《大学》;后来则兼容并包于《礼记》,并消失在儒术独尊的光环中而不知所终。 儒家学说早期发展的主要脉络大抵如此。但是我们一直缺乏足够的资料来描绘它的细部。一些传世的文献,由于年代不能敲定,也不敢贸然使用。于是,一个重要学说的重要阶段,多年来始终若明若暗,令人徒唤奈何。
谁也不会料到,事情竟在今天出现了转机。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据说曾数经盗扰,可是仍幸存八百余枚,凡一万三千余字。墓主姓名、身份及下葬年月因无文字记载,已无从确知。考古学家根据墓葬规格、器物型样推断,墓主当属士级贵族,且很有可能便如殉葬耳杯铭文所示,乃“东宫之师”,即楚国太子的老师;入土年代约在公元前3上下[4]。这批竹简全部为学术著作,经整理编定为十六篇,其中除《老子》、《五行》两篇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同名 篇章大体相似、《缁衣》一篇与传世文献基本相同外,其他十二篇儒家类的书籍和一篇道家类的书籍,皆为今人所未之或闻[5]。初步阅读后可以认定,这十四篇儒家经典,正是由孔子向孟子过渡时期的学术史料,儒家早期心性说的轮廓,便隐约显现其中,实在是一份天赐的珍宝。
二十四年前,马王堆汉墓帛书部分资料面世,有一篇被称为“《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之一”的书,因其儒家面孔,当时倍受冷落,以致能够轮到我来发现,它的思想属于“孟子之列”,是子思孟轲五行说的重要佚著,可以帮助解决儒家学说史乃至整个学术史上的许多难题,於是为文推荐,施以注释,并取名为《五行》篇。现在这同一篇著作又以简明形式在郭店楚简中出现,且自名“五行”,抄写时间较帛书上提约百年,与其他十多篇“孟子之列”的竹书同在。根据这些新的情况,我猜想,这些见于竹帛的儒家经典,属于同一思孟体系,以文体互有差异,故非一人一时之作[6];其成书年代,应与子思(483?-402?BC)孟子(380?-300?BC)的年代相当,肯定在《孟子》成书之前。《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有“子思子二十三篇”,《孔丛子》又说子思“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这些书籍虽已失传,我们仍可想象得出,它们当像与之同时的《庄子》那样,也是一部论文集,由孔子向孟子过渡学派的论文集;现在郭店楚简儒家部分的一些 篇章,很有可能便曾厕身其中。
( 一 )
上面提到孔子以后有向内求索和向外探寻两大路向,郭店楚简属于向内派,其向内面目,在在都有表现,即使当它处理天地这些最大外在对象时,仍然毫不含糊。
现在被名为《语丛一》的诸简中,有十几片论道的短语,它们这样说∶
有天有命,有物有名
有命有序有名,而后有鲧
有地有形有□,而后有厚
有生有智而后好恶生
有物有鲧而后谚生
有天有命,有地有形,有物有容,有家有名
有美有善,有仁有智,有义有礼,有圣有善[7]
读着这些哲理诗,首先会感到奇怪的是,它在谈天说地时,居然没有来一句“有阴有阳”这样顺理成章的话,当然也就没有由之推演开去,构造出一幅宇宙生成图和人间浮世绘来,像人们在《易传》之类著作中通常总能看到的那样。其中奥秘所在,就在于不同的路向。
&n
bsp;在《易传》里,我们随时能够读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类由天到人、以天准人的高论,它设想,人的善性,乃继阴阳之道而成;人间社会的尊卑贵贱,完全脱胎于天地效法于天地。这便是孔子以后儒家向外探寻的典型论断。
郭店楚简代表的是另一路向。它也谈天,甚至很有可能也是从天开始构筑自己体系的。但它着眼之点不是天道,而是天命;不是天以其外在于人的姿态为人立则,向人示范,而是天进入人心形成人性,直接给人以命令和命运。所以它一则说“有天有命,有地有形”,再则说“有天有命,有物有名”。在它看来,天之有命,正如地之有形、物之有名那样正常和简单,而且,仿佛是,天之主要的(唯一的?)属性、作用,就在于这个“有命”。命者命令,命令固化了,便是命运;听令受命的,当然是人, 只能是人。天命是人性得以形成的直接原因。
这也就是楚简另一篇中所谓的“性自命出,命自天降”[8]的意思。天降命,命出性;性又怎样? 性出情[9];情呢? 情动心[10]。有了情之流露、心之活动,是为有生。所以在《语丛三》里,我们竟然三次读到“有性有生”的话。本来性就是生,生就是性,当时一般大概都是如此理解的;《孟子》中就有记载[11]。但是对于一个向内索求人性之所以的学派来说,简单地在人性和人生之间划个等号,就远远不够了。正如我们在这批楚简所见,它已被展开为性与命、性与情、性与心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并作了充分的论证。
( 二 )
有关性与命关系的最经典的论说,大概要数《中庸》开篇的那句话∶“天命之谓性”。楚简中,同样的思想也已有了,只是表述上还不洗练,一句话被说成了三句∶有天有命;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天到底是什么,命又是什么? 天是如何降命的,命又是如何出性的? 这样的致命的问题,是只有我们这些远离神权时代阴影的人,才能提得出来的风凉的问题。当时,它在人们心目中,是并不存在的,因为它不成其为问题。
虽说如此,我们还是能从楚简的相关话题中,寻出一些蛛丝马迹来。譬如《穷达以时》篇说∶
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矣。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
……遇不遇,天也。[12]。
这里这个“天人之分”,绝非荀子那个“天人之分”,这是需要首先辨明的;因为这个天,不是荀子那个“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自然之天,而是如文中所说的那样,是或有或无的“世”,不可强求的“遇”,穷达以之的“时”。
世、遇、时是什么? 它不是穹庐的苍苍,也不是人格的天王,或者义理的原则、无为的天成;而是运气,是人们所无从预知也不能控制而不得不受其支配的超人力量,是或忽然来去或周期出没的机会,是得之则兴失之则衰却无可挥招的条件,是人们战战兢兢俯仰其中赖以生息的环境;因而当时被尊之曰天,一种特定意义的天。这种意义的天,用我们现在的概念来说,其实就是社会环境、社会条件、社会机遇,或者简称之曰社会力。这个社会力,有时会比自然力厉害多多,也诡诈多多。从人这方面看来,它是藏身冥冥之中、对之莫可奈何、多半只得臣服之的绝对命令,所以也叫做天命。所谓“命自天降”,所谓 “有天有命”,就是这个意思。
人是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的。于是人就必得遵从社会的力量和命令而生活,不知不识,顺帝之则,在社会中完成自己,造就出所以异于禽兽的那点灵魂,形成为人的本质,是为人性。所谓“性自命出”,就是这样“出”来的。
楚简中未见正面解释为什么以及怎么样“性自命出”的事,但是有这样的提法∶
知己所以知人,知人所以知命,知命而后知道,知道而后知行。
有知己而不知命者,亡知命而不知己者[13]。
知己知人所以能够知命,成为知命的条件,无非由于知己知人则能知所以异于禽兽的那点人性,知性然後方能知其所自出之命。至于知命而后知道知行,则是上述过程的逆转,道和行者,动态之性的动向和准则也。如果一个人仅仅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不知道人性一般,自然无从知命;这叫做“有知己而不知命者”。反过来看,只要知命,知道人性之所从出,自然不会不知己了;这就是“无知命而不知己者”。
( 三 )
这批楚简的儒书中,未见有讨论性善性不善的事;看来这个后来成为儒家必谈的大题目,当时也还没有成为问题。关于人性是什么,它只是这样说∶
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
好恶,性也。
四海之内,其性一也[14]。
凡有血气者,皆有喜有怒,有慎有□[15]。
就是说,它所谓的.性,既非食色自然之性,亦非善恶道德之性,而是种种存于中、未及见于外的气,一些可以姑且名之曰“情气”的气。这样的气,无所谓善不善的问题,顶多是一些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素材,一些待发的力。所以简中又说∶人之有性(情气),犹如“金石之有声”,“弗取不出”[16]。
这些待发的动力一旦引发出来,或者叫取出来,遂释放而为情。《语丛二》里说∶
爱生于性,亲生于爱,忠生于亲。
欲生于性,虑生于欲,?生于虑,静生于?,尚生于静[17]
上一页 [1]
。
智生于性,卯生于智,……
子生于性,易生于子,……
恶生于性,怒生于恶,……
喜生于性,乐生于喜,悲生于乐。
愠生于性,忧生于愠,哀生于忧。
瞿生于性,监生于瞿,望生于监。 强生于性,立生于强,断生于立。
弱生于性,疑生于弱,背生于疑[18]。
这里生于性的那些词,都是人情之种种[19]。它们次生、再生下去,则逐步由真情实感向行为规范过渡,而成为道,例如第一条最後生出了“忠”那样。这也就是《性自命出》中所说的∶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知情者能出之,知义者能纳之[20]。
在这个天―命―性―情―道的程式中,性是居中的核心;命和情,是性之所自出与所出;天,前已说过,不是外在的自然或上帝,而是社会力;至于道,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它也不是天道,而是人道;这是此一学派的很重要的特色。在这批楚简的儒书中,除《五行》篇外,一律不谈天道,并且一再说,道有好多,“唯人道为可道也”[21],“是以君子,人道之取先”[22]。这一特色,当然和这个学派的致思路向有关,是它向内求索的明显标志。
这种以情释性、指性为情的说法,在《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或《逸周书・官人》中,也有一些痕迹。那里说∶“民有五气∶喜怒欲惧忧……五气诚于中,发形于外,民情不可隐也。”[23] 气诚于中,形发于外,性和情,只有未发已发的分别,没有后儒常说的性善情恶的差异,在道理上,显然更顺通些。《大戴礼》、《逸周书》和楚简的这一一致性,对於我们了解楚简的身份,也许会有一些帮助。
由于释性为情,关于性,便没有多少话好说了;而情,则受到绝大的重视。《性自命出》中这样说∶
凡人情为可兑(悦?)也∶苟以其情,虽过不恶;不以其情,虽难不贵。苟有其情,虽未之为,斯人信之矣。未言而信,有美情者也。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未赏而民劝,含福者也。未刑而民畏,有心畏者也。贱而民贵之,有德者也。贫而民聚焉,有道者也[24]。
情的价值得到如此高扬,情的领域达到如此宽广,都是别处很少见到的。特别是,有德与有道,在这里竟也都被拉来当做有情,当做有情的某种境界,这种唯情主义的味道,提醒我们注意:真情流露是儒家精神的重要内容。真情流露就是率性。“率性之谓道”,后来《中庸》开篇的这第二句话,大概是应该以楚简的思想来解释,方才可以捉住要领的。
( 四 )
由天命而出性;因率性而生情以至于道。可是这个这个居于核心地位的性,这个由天命生出来的性,作为情与道之底蕴的性,还得需要“心”来帮助,方才能够成其为真实的性:
金石之有声,□□□□□;□□虽有性,心弗取不出[25]。
此简有残,但意思大体还能猜得出。它是在说,金石之有声,棰弗击不鸣;凡人虽有性,心弗取不出。由此可见,性对人固然很重要,如果没有心去取它出来,不过是人体的一种潜在可能性而已。唯有心,才是人身上的积极力量;心不取,性不出,情更无由生,人还成其为人麽?
那么心是什么?它是从哪儿来的?现存的简文中未见交代,但有一处指出过心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特点:
凡人虽有性,心无奠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26]。
人有性,有心;性是某种潜能,心是激活之的动力。双方配合得很好。可是“心无奠志”,也就是说,没有既定的方向,好比一辆没有轨道的火车头。潜在的性和无定向的心的这种关系,不禁使我们想起《孟子》引述的告子的一段话:“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27]楚简未必便是告子的作品,但告子的“水”和“决”的比喻,倒确实与楚简的性和心的关系类似。告子着眼于水,结论是“人性之无分善不善”;楚简以无奠志的心去取性,着眼于决,其结果则应该是: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这是相当重要的结果!这就回答了“均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28]的问题,那是一个困惑着所有心性学说的难题。从后来的《孟子》书中,我们读到过性善论者对这一难题的直接回答,也读到了性善论者所转述的性无善恶论者的间接回答;现在从楚简里,我们终于看到了第一手的可以为善恶论者的答案,是一桩很值得兴奋的事。
当然还有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心无奠志,何也?简文是这样答复的:
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29]
人性是同一的,因为它受命于同一个天;人心是各异的,因为它受教于不同的人。这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式的答案。本来是从天谈起的,天命为性;性又有赖于心,心弗取不出;心哩,还得受教的塑造。於是,天命成了虚悬的一格,真实起作用的倒是人教。 儒家所谓的教,主要指德教。“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30],生德于中也就是生德于心,其目的在于使心有定志,人心一如。但由于受教的不同,所以现实状况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从而又增加了教育的迫切性。在楚简中,可以读到教人如何以心取性由性生情的谆谆叮咛:
凡忧患之事欲任,乐事欲后。身欲静而毋□,虑欲渊而毋伪,行欲勇而必至,貌欲壮而毋拔,欲
上一页 [1] [2]
柔齐而泊,喜欲智而亡末,乐欲亲而有志,忧欲俭而毋昏,怒欲盈而毋 □,进欲逊而毋巧,退欲□而毋轻,欲皆□而毋伪。君子执志必有夫□□之心,出言必有夫柬柬之信,宾客之礼必有夫斋斋之容,祭祀之礼必有夫斋斋之敬,居丧必有夫恋恋之哀。君子身以为主心。[31]
这里有些字还认不出,有些心态还说不清,但总的倾向是明白的,可以用《中庸》开篇的第三句话来概括,那叫做:“修道之谓教”。
.5.28北京柳北居
--------------------------------------------------------------------------------
[1] 《史记・儒林列传》
[2] 同上
[3] 见《论语・颜渊》、《论语・八佾》
[4] 参见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载《文物》第7期,崔仁义《荆门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初探》,载《荆门社会科学》19第5期
[5] 见《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5月第1版。以下引用此书只注篇名或页码
[6] 十四篇儒书体裁各异:《五行》篇自我标名;《缁衣》篇不断“子曰”“诗云”,且有章数统计;《鲁穆公问子思》为语录体;《语丛》各篇则堆积警句名言
[7] 第193页
[8] 《性自命出》,第179页
[9] 第179、203页∶情生于性
[10] 参第180页中段
[11] 见《孟子・告子上》∶“告子曰∶生之谓性”
[12] 第145页
[13] 《尊德义》,第173页
[14] 《性自命出》,第179页
[15] 《语丛一》,第195页
[16] 《性自命出》,第179页
[17] 第203页
[18] 第204页
[19] 第180页上说,人之诸情,属于爱类者七、智类者五、恶类者三、所为道者四
[20] 第179页
[21] 第179、180页
[22] 第173页
[23] 此据《逸周书・官人》;《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略同
[24] 第181页
[25] 第179页
[26] 第179页
[27] 《孟子・告子上》
[28] 《孟子・告子上》
[29] 《性自命出》,第179页
[30] 第179页
[31] 《性自命出》,第181页
上一页 [1] [2] [3]
篇6:孔孟伦理思想比较
孔孟伦理思想比较
孔子主张臣民对君主要恭敬、忠诚、竭力供养;认为父母长辈应当慈爱晚辈,而晚辈则应当孝敬、赡养长辈;提倡夫唱妇随,互相恩爱;坚持华夏应当安抚和教化夷狄.孟子则主张君行仁政,臣民敬忠;认为父子要重恩情孝慈,不要互相责备;提倡男女遵守礼规,互相爱护;强调华夏要严正地管教夷狄,维持一统.
作 者:刘奉光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山东,曲阜,273165 刊 名: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1(3) 分类号:B82-09 关键词:孔子 孟子 伦理思想 比较 特点 意义篇7:4.孔孟
4.孔孟
孔孟
黄仁宇
教学目的:
1. 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 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4. 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通过复习前一课内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区别。
二. 介绍作者:黄仁宇(见教材框文)
三. 词语积累:
(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厨
B.马厩jiu 饿殍piao 老羸lei 沟壑he
C.谲jue诈 桴fu筏 经筵yan 商鞅yang
D.赠仪yi 篡chuan位 热忱chen 贵戚qi
(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 D )
A.形影相随(跟随) 毫不讳忌(忌讳) 斩钉截铁(砍断)
B.礼尚往来(崇尚) 不为已甚(太) 改弦更张(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无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针见血(看见)
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 截然相对(界限分明) 融会贯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课前提示内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