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2022-08-20 08:20:0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桑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篇1: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教案示例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古诗《登鹳雀楼》,描绘出万里山河雄浑壮丽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哲理,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学中通过自读质疑,强调学生自学、自悟、自得,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辅以重点点拨,引导学生从诗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领会奋发向上的精神。板书设计层次清晰,说明诗句前两行为作者所见,后两行为作者所想。

教案示例2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

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

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四、指导学习生字

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

楼:lóu,读边音。“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入:rù,独体字,两笔。注意和“人”区别开。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更:gèng,读后鼻音。独体结构。有7笔。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

1.组词:

人( ) 日( )

入( ) 目( )

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

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实,鹳雀楼距离大海尚有千里之遥,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第二句: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更;再。这句诗的意思是:要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层楼;也就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三、体会诗的意境

1.引导思考:想一想,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1)这首诗写出了壮丽的黄昏景色。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阳依傍着群山缓缓下沉,再俯视黄河,望着奔腾的河水向东流去,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为止;放眼黄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既有雄浑壮丽之景,又有留恋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

(2)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开阔的心胸和观察美景的情趣。诗人面对日落水漾的壮丽美景,游兴未尽,不能满足,他急于扩大自己的眼界,还想看得更开阔更高远,于是写出了要看尽这千里风光,必须再登上一层楼。

2.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四、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白日 / 依山尽,黄河 / 入海流。

欲穷 / 千里目,更上 / 一层楼。

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五、课堂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填空:

( )依山尽,( )入海流。

欲穷( ),更上( )。

探究活动

1.组织一次登高的活动,让学生说说登高望远的感受。

2.收集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看谁收集的多。

篇2: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知识点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淩,山西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人。少年时豪放不羁,后发奋读书。曾任冀州衡水(今河北省衡水市)主薄,不久因被诬陷而辞官,晚年又做过文安(今河北省文安县)县尉。他曾漫游黄河南北,对边地生活很有体验感触。他与高适、王昌龄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

篇3: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常用知识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 多媒体课件 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古诗

1、(课件示鹳雀楼图)很久以前,在我国山西有一座楼阁,示“鹳雀楼”词,指名读。(表扬已经认识这几个生字的学生)(识字大王)

说说名字怎么来的?如有生在课前已查到,鼓励学生说,并奖励查阅资料的认真。(查资料能手)

课件示“鹳雀”图,说名字来历:因这座楼上常有这种叫“鹳雀”的鸟飞来栖息,所以被人们取名为“鹳雀楼”

2、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时,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想不想学?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屏幕跳出“登”, 指名读题,齐读。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请小朋友先自己练读古诗,看谁能不光把古诗读准确,而且能和所有生字娃娃都交上朋友,先读生字表中的生字。

(如有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背出来的话,逗他们说不要上这一课了,谈话中引导说出还要更准确地读好诗、背好诗,学习生字,理解诗意等,让他们都能认真地上课)

4、检查生字

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

指名一后进生上台做小老师领读,读对全体跟他读。(——你今天真勇敢,小手也举得这么高,就请你)(给他带上进步的桂冠)

再请一名学生(也给你带上进步的桂冠)

5、检查读诗

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

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可画停顿线)

6、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7、指导质疑

请小朋友自己再轻轻地读读诗,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问。

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小朋友别着急,我们还是有解决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吗?(1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因为这些插图跟古诗的内容有很大的关联。2反复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多读了,自然就懂了。3发挥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诗的一大好帮手)

学习方法示于卡片。

二、品读诗句

1、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

依山尽是说太阳——

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 连绵起伏的山 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 “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

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呀?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示图,交流。示词,认读。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黄河入海的源头在鹳雀楼上是看不见的,因为离得很远很远,作者这样写是他在发挥——想象。

我们也来发挥想象,把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画出来。指名板画。(必要时师帮助)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男女比赛,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气象是多么雄浑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美美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

指名,两边赛读,齐。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读——

他在想什么?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板贴:登高才能望远

指导读。评。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5小结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喜欢吗?那把它连起来好好地练练,呆会请你起来朗读,老师还帮你们准备了配乐呢!

自由练习,指名,赛读,齐读。(可老师参与)

三、情境中指导背诵,

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这首诗先写——是诗人看到的,再写——是诗人想到的,非常好记,是吧?谁来背?

设置情境:注意,你现在就是大诗人王之涣,此时,你正站在鹳雀楼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夕阳挨着群山下沉和黄河水滚滚流向大海的壮丽情景,你诗兴大发,请—

(活脱脱一个小王之涣呀!)谁也来做一回王之涣?我们一齐来吧!

回去背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欣赏欣赏!

四,延伸教学

小朋友,其实象这样好的古诗词呀,古诗书上有好多好多。我们平常应该多去读读、背背。我们要让我们的小脑瓜里多积累一些好的古诗词,因为这对你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老师知道,我们二2班的小朋友已经在这样做了,是吧?那谁来向大家展现一下你的小本领呢?指名背诗。

这么多小朋友想背呀,可时间不允许了呀。这样吧,你们再准备准备,这个礼拜的班会课,我们来举办一次古诗诵读会,到那时你们再来大显身手,好吗?

过:下面我们要来练另一样小本领了。

五、识字、写字

1、记生字

这课的生字怎样记住他们呢?看田字格,同桌一起记。

交流:先说说难记的,再让编出字谜的小朋友说说。

相机区别:人跟入,目和木

或:哪几个字要提醒小朋友别写错或用错??

2、指导写

问:哪些字感觉比较难写,需要老师教的?

示字,说说要注意什么?写此字。(背景音乐)

结束:小朋友今天表现非常出色,老师要奖励你们一句祝福的话.

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学习更上一层楼!

齐读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我认为,低年级孩子由一字一顿地读,到能入味地读古诗,这其中是有层次可循的。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时,我注意了读的指导的层次,从读准、有节奏地读、摇头晃脑地读至带入情境中读。

孩子们学龄前就有不少孩子学过这首古诗,然而在学习拼音纠正读音学习普通话的时要,我发现孩子们课前读这首古诗是很有问题的。如“白日依山尽”的“尽”字,他们很容易读成后鼻音;“更上一层楼”中的“上”和“层”字也是我课上正音的重点。在课堂上,我先请基础较差的学生读,发现问题,引起全班同学的重视,并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书上用着重号把这些易错的生字读音作上记号,指导较差学生能学会并努力掌握好这些生字的读音,通过读带有该字的词及诗句,达到逐步正音的目的。

五言诗句的节奏,都是前二后三处断开,字断音连。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听老师范读,划出小节,个人练读,展示成果,学生便掌握了五言诗读的节奏。

为了读出古诗的韵味,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诗的大意,带着自己的动作读,并教学生学着古人遥头晃脑地读。

通过这样几个层次,学生读起古诗来,就比较有韵味了。

然而,学习薛法根老师的古诗教学,他在过程中学生的诵读贯穿始终。他精心设计了古诗诵读指导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要求“会读”,老师范读以后,先是学生自己“轻轻地吟,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三遍”;然后是指名4、5个学生读,最后是全班一起读。这一组读的设计,时间不长,但学生连听带读有10多遍,学生对这首古诗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读到会读,有效性应该是很高的。

第二个层次,是“读懂”,“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老师没有让学生集体讨论,而是先让学生自己认真地读,细细地想,自己开动脑筋读懂诗句,(这一过程中重点是老师的指导和点拨,)然后再是同桌交流,“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教师追求的不仅是读懂的结果,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切切实实地体验理解古诗的过程。

第三个层次,要求“吟诵”,引导学生读出对诗歌画面的感觉,想想古诗的“意境、情境,感觉是什么样子”,然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这种感觉。指导过程仍然是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诵读,然后指名交流,交流时也是先诵读,然后谈自己的感觉。整个古诗教学的过程就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读熟诗句,在诵读中理解诗意,在诵读中体味诗韵,在诵读中感悟诗境。

由表及里,今后,我的古诗教学还要朝着优化的目标努力。

篇4:课文登鹳雀楼教学教案

课文登鹳雀楼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 ,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把学习的情况告诉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8、抽学生读。

9、自由读

10、齐读。

11、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请学生用 画出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习,把自己会读的告诉伙伴,把自己不会读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助学习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老师教读。

6、叫号游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比赛。

8、扩词扩句。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朗读背诵。

六、探究学习,养成习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篇5: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练习题

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báirìhuánɡhéɡāoshāndàhǎi

qiónɡrénmáquèlóufánɡyùyào

二、比一比,再组词。

人尽()衣()欢()

入()近()依()欲()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楼一()河一()红日一()绿叶

一()山一()人一()诗人一()老虎

四、仔细数一数,再按要求填空。

1.“雀”共___笔,第九笔是____,部首是____。

2.“楼”共___笔,第十一笔是____,部首是____。

3.“穷”共___笔,第六笔是____,部首是____。

篇6: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课后练习

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课后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báirìhuánɡhéɡāoshāndàhǎi

qiónɡrénmáquèlóufánɡyùyào

二、比一比,再组词。

人()尽()衣()欢()

入()近()依()欲()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楼一()河一()红日一()绿叶

一()山一()人一()诗人一()老虎

四、仔细数一数,再按要求填空。

1.“雀”共___笔,第九笔是____,部首是____。

2.“楼”共___笔,第十一笔是____,部首是____。

3.“穷”共___笔,第六笔是____,部首是____。

五、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解释。

1.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

2.黄河入海流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②进来或出去③收入()

3.欲穷千里目

①需要②将要③想要()

篇7: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三、理解诗句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谈话。

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3、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1、出示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3、范读1、 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 出示课文挂图。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尽”。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看)]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 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

3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4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5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3讨论。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1、 复习已学古诗。

2、 指名读题目。

1、 自读课文。

2、 认真听课文范读。

1、 指名读一、二两行。

2、 看图理解诗句。(依)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尽”就是“完”的意思。)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1、 指名读三、四两行。

2、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 练习朗读。

1、 齐读课文。

2、 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1、自由读。

2、指名读。

3、 填空。

(依、入、目、上、尽、流)

(白、黄)

(千里、一层)

4、 说说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

1、练习背诵。

2、讨论思考题。

指导学生读准课题,围绕课题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己读课文,再听听录音范读,在评价对照中激发读书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读好词语,读好课文,并学会倾听和客观地评价他人,从而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准读好词语。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同时也提高了朗读能力。

作业:

1、读课文,背诵课文。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

2、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检查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1、出示生字。

雀 楼 依 入 欲 穷 目 更

指明读上面的字。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

(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3、 指名背诵课文。

1、读生字。

2、组词。

4、 自学字形。

5、 交流记忆方法。

6、 学生练习描红。

学生正确认读新词,简单回顾课文内容,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准备。

通过反复朗读、识记,引导学生掌握生字。并细致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从而认真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作业:

1、读一读,再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 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

(4)再登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17、登鹳雀楼

雀 楼 依 入 欲 穷 目 更

教学反思

篇8:三年级下册语文登鹳雀楼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下册语文登鹳雀楼课后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báirìhuánɡhéɡāoshāndàhǎi

qiónɡrénmáquèlóufánɡyùyào

二、比一比,再组词。

人尽()衣()欢()

入()近()依()欲()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楼一()河一()红日一()绿叶

一()山一()人一()诗人一()老虎

四、仔细数一数,再按要求填空。

1.“雀”共___笔,第九笔是____,部首是____。

2.“楼”共___笔,第十一笔是____,部首是____。

3.“穷”共___笔,第六笔是____,部首是____。

篇9: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登鹳雀楼精彩教案教学设计优秀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www.520xy8.com/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就是看到了 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篇10:一年级古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一年级古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

2. 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 自渎课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

2. 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 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1. 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 (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 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4. 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三,写字教学

1. 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 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3.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 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 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

篇11:一年级古诗《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一年级古诗《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附参考资料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

加暗淡,可称为静景,为静怡之美;黄河向海而流,这不是所谓“定格”,而是奔腾咆哮、滚滚南来,东流入海,充满了无限的生机,雄壮气势存于永恒的运动中。两句动静结合,形成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又瞬息多变的壮丽图画。

虚实结合

首句着笔远景,天空一轮白日西沉消失在万山丛中,次句由楼下近景奔流的黄河延伸,直至远方的.海洋。这样,西边的落日和东边的流水,把看得见的落日和意念中的大海(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结合起来,把当前景与意中景巧妙溶合为一,由远及近再及远,使画面无边的宽广和深远,这样着墨也为后两边诗词安排了无穷的遐想。

景入理势

日本遣唐使高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强调“景入理势”,意思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哲人似的诗人以朋友的身份说话,就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全文对仗

该诗是一篇全篇都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色由四个五言句组成,共分为两联,绝句没有对仗的硬性规定,所以一般可以不对仗。很多对仗的绝句也只是有一个对仗句了。而出现两个对仗句式时很容易造成堆砌的感觉,处理不好会非常僵化。这首诗首联采用正对,句式极为工整,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作者简介:

王之涣头像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20] 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

篇12:三年级下语文登鹳雀楼同步检测题

三年级下语文登鹳雀楼同步检测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báirìhuánɡhéɡāoshāndàhǎi

qiónɡrénmáquèlóufánɡyùyào

二、比一比,再组词。

人尽()衣()欢()

入()近()依()欲()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楼一()河一()红日一()绿叶

一()山一()人一()诗人一()老虎

四、仔细数一数,再按要求填空。

1.“雀”共___笔,第九笔是____,部首是____。

2.“楼”共___笔,第十一笔是____,部首是____。

3.“穷”共___笔,第六笔是____,部首是____。

五、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解释。

1.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

2.黄河入海流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②进来或出去③收入()

3.欲穷千里目

①需要②将要③想要()

篇1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

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板书:登鹳雀楼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

(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附: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篇14:《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范例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学生课前准备:(1)自学生字。

(2)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给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用百度搜索查阅王之涣和鹳雀楼相关资料。

(4)画纸、彩笔。

4、教师课前准备:百度搜索《登鹳雀楼》相关教学资料。

(1)找《登鹳雀楼》一课教学设计作参考。

(2)依据《新课程标准》、班级学生学情,结合百度搜索,确定《登鹳雀楼》一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制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3)用百度搜索《登鹳雀楼》朗读录音学习参考,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搜索《登鹳雀楼》歌曲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形式学古诗。

(4)用百度搜索《登鹳雀楼》一课课件作参考,搜索相关图片整理制作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教学课题: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登鹳雀楼》。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所作,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诗虽短小,但内容却很丰富。整首诗气势恢弘,意境高远。这首诗由两个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巧合天成,意境浑圆深远,读起来琅琅上口。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是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由实及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为后两句析事明理铺垫。

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作者由景生情,抒发了他高瞻远瞩、蓬勃向上的情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难点是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 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 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篇15:《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撇

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

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

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

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

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那楼这

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 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

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

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 层 ”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

依 河 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篇16:《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篇17:《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通过读、唱、吟、舞、背各种方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及诗中蕴含的哲理,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吟诵诗文,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呵!小朋友们可真精神啊!谁愿意给老师背首古诗听听? (通过背古诗,以旧引新)

二、学习古诗《登鹳雀楼》

1、接题,介绍鹳雀楼

(出示鹳雀楼图片)

师:这座楼叫鹳雀楼(板书:鹳雀楼)。因为有一种鸟叫鹳雀,在它们飞累的时候经常到这座楼上休息,所以人们就称这座楼叫鹳雀楼,本来鹳雀楼并不出名,因为唐朝诗人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而出名。登上这座楼,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水。可惜,后来被黄河水冲没了,但是诗人的这首诗却被千古传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诗人一起登楼赏诗吧!(板书:登)

2、读通诗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生读、齐读。

3、读懂诗意

师:同学们,听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在老师读的时候,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听,你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看着老师,用心去聆听一下这首诗,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好吗?(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提问:(1)听了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生说、单个读句子。(老师中间评价学生)

(2)除了看到太阳落山,你还看到了什么?(指生说)

(3)见过黄河吗?那今天咱们一起再去参观一下黄河好吗?(先播放奔腾的黄河水,再出示平静的黄河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她有时汹涌澎湃怒气冲天,有时风平浪静和蔼可亲,她那弯弯曲曲的身体流啊流,最终流入哪里?(大海)齐读: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谁自己来读读这句诗?(指生读,老师评价)

师:站在鹳雀楼上,看着美丽的夕阳西下(齐读:白日依山尽)看着流入大海的黄河水(齐读:黄河入海流)真像是在欣赏一幅奇妙的画,我真不想走啊,因为我还想看到比这更美,更远的景色,我掂起脚,伸长脖子,还是看不到,怎么办呢?给我想个办法吧!

指生说,读后两句诗。

师:现在谁来登高望远呢?指生读。

举例讲解登高望远的内在含义。

小结:是啊!如果我们想要看的更远,就必须登的更高,因为登高才能望远,在这里诗人也告诉了我们:要想得到好的收获,就必须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大家说对吗?来让我们再一次读这两句,把它深深的刻在我们的心中吧!读

师:同学们,诗人用了短短的二十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色,还告诉了我们一个登高望远的道理,这让我不仅想再一次来读这首诗。(齐读)

三、巩固练习

1、教唱古诗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现在老师特别想送给大家一首歌,大家想听吗?

(1)老师范唱两遍,学生听;

(2)老师教唱古诗;

(3)拍手唱。

2、吟古诗

师:古诗被你们唱活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诗不仅读得要好,而且还要会吟,要吟出是的韵味来。什么叫吟呢?半唱半读就叫吟。自己先练练,(自由练习)谁来试试?(指生吟古诗,老师调空并讲方法和示范)

3、舞古诗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把这首诗吟得那么有韵味,老师想再送大家一支舞,好吗?(教师范舞古诗,学生看),想让你们的手脚也动起来吗?那就跟着老师一起舞起来吧!

教学舞古诗。

4、背古诗

师:同学们舞的真好看,像一个个小小的舞蹈家,那现在我来考考咱们的舞蹈家,谁能单独站起来不看大屏幕边背边舞呢?(指生边背边舞)

男女比赛背古诗,齐背古诗

四、小结课堂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首先要祝贺你们今天又学会了一首古诗,其次,老师还要谢谢大家这么认真的听老师讲课,希望我们以后还能有机会在一起合作,好吗?

下课。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篇18:《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学写四个生字。

3、整体感知古诗描写的意境。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解题,读题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登鹳雀楼)

这四个字都是生字,是我们的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标拼音)指名读

3、(出示图)鹳雀楼,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登,看老师的手势,明白什么意思吗?一步一步向上登上鹳雀楼就叫——登鹳雀楼。

知道意思就会读得更好。指名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设计意图背古诗导入,揭示课题,理解题意,指导读准、读好。

二、读通古诗

1、了解作者这首诗是谁写的?王之涣是唐朝的大诗人,写了不少著名的诗。

2、这首诗写了什么?捧好课文纸,听老师来读一读,听清老师读的每个字的发音。

3、现在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自由读读这首古诗,看着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确,多读几遍,把每行诗句读通顺。

4、这首诗有的小朋友很熟悉,但要读准它,却不容易。(出示古诗)来挑战吧,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指名读,相机正音后鼻音登更层

前鼻音尽

边音、楼里

翘舌入

齐读全诗

5、去拼音读

借助拼音,古诗读得很流利。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出示去拼音诗)大家还能读准吗?

(出示)看,你们的读书声引来了两只小鹳雀。小朋友读得好,它就带我们去登楼。我们再来读给它们听。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把古诗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看似简单,但操作时却不易。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等都是纠正的重点。再加之孩子们先入为主的错误读音的影响,课堂上纠偏的教学就显得很重要。去拼音读时,设计鹳雀登楼的动画引领,意在激励学生学有所趣,学有所乐。

三、读懂古诗

1、同学们,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去登鹳雀楼,会看到了什么美景呢?仔细看看课文纸上的插图,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出示课文插图)

(出示)站在鹳雀楼上,诗人看见。(生自由练说)

2、相机学习一二句

这是一轮什么时候的太阳?颜色已经没有那么鲜亮、夺目了,这太阳是白天就要落山的太阳。看,它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渐渐消失了,这是哪一句诗描写的美景?——生:白日依山尽。看到这美景,谁再来读一读。齐读。

鹳雀楼就坐落在黄河边。见过黄河吗?(生谈)(出示黄河图片)这黄河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向东流入大海,这景象是那么壮观,那么让人觉得气势磅礴!此时你站在鹳雀楼上,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指导朗读“黄河入海流”。

3、太阳渐渐落山,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现场采访:站在鹳雀楼顶,看了这么多美景,你的心情怎样?指导朗读一二两句诗。

听老师来读一读,小朋友轻轻闭上眼,让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看到了吗?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这美好的画面吧。

4、相机机学习三四句。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如果想看到更远更多的风景,就要再登上一层楼,所以诗人告诉我们——(出示,引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呀,所以诗人这样告诉我们——(出示,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课文配有插图,以图学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出示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些什么?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进一步在头脑中呈现画面,从而达到有感情地诵读。

四、读好古诗

1、小朋友们读得真棒,愿意跟老师合作读一读吗?

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张老师一行,你们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注意听清老师读诗时的节奏、音调。白日——依—山—尽,(生接——)欲穷——千—里—目,(生接——)

2、还是这样的合作方式,只是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如何?

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男女生合作一次,行么?

3、就像这样,全班同学一起来一遍吧。齐读

5、古诗咱们读了这么多遍,能背下来吗?指名背齐背

设计意图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要在模仿老师一遍遍的诵读中体会、感悟,用师生合作的方式,既有趣又让学生初步读好古诗水到渠成。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瞧,这课的生字来和小朋友们打招呼了,大家能把它们读正确吗?

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字音读准还要把它写漂亮!

2、(出示)入更

比较入和哪个字很像,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人撇高捺低,入撇低捺高,不能弄错。看老师来写这个字。师黑板范写入(撇捺要舒展开)

更也有撇捺,撇是竖撇,写时要先竖后撇,捺从上往下穿过撇。师黑板范写更

学生入更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写这两个字,要注意撇捺的变化。

3、(出示)欲目

欲怎样记欲这个字呢?是个左右结构的字(用拆部件的方法来记这个字)

怎样才能写好看呢?左右等宽,谷的一捺要变成点,哦,字宝宝很有礼貌,它懂得谦让,把地方让出来写右边的欠。

目怎么写,同学们要好好体会,相信你们会写得很好。

学生欲目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

4、学生在习字纸上练写

5、投影反馈,相机评价,再写完写好剩下的。

设计意图学写的4个生字,指导时侧重点不同,指导范写两个,放手观察两个。写字教学中力求讲评结合,把写好字落到实处。

教学理念《登鹳雀楼》这首诗简短,浅显,孩子们很熟悉,从小就耳濡目染,有的甚至已经熟读成诵了。但是否能把古诗的每个字读准,读好,这是这节课着力要解决的,纠偏看似简单,其实比其它训练更重要。现在讲究基于儿童的古诗教学,而这堂课还要基于这次教学的儿童,二年级的教材用一年级学生上,许多生字的读音更要扎实强化。教学设计时还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高二语文登岳阳楼知识点

2.《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参考

3.《登鹳雀楼》优秀教学设计

4.《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一

5.语教学设计

6.《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四

7.小学《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

8.小班 唐诗《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9.一年级教学设计

10.一年级语文 《登鹳雀楼》教案

下载word文档
《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