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三年级下册《色彩的魔术师》教案设计

三年级下册《色彩的魔术师》教案设计

2022-09-03 08:37: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重国me2da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三年级下册《色彩的魔术师》教案设计,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三年级下册《色彩的魔术师》教案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三年级下册《色彩的魔术师》教案设计

篇1:三年级下册《色彩的魔术师》教案设计

三年级下册《色彩的魔术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

2、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技能。

3、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及其色彩特性。

教学难点:

掌握原色与间色的色彩关系,学会用原色调合间色的调色本领。

教学用具:

课件、 色水、 一次性杯子 、颜料、 色块、 鼓、 布、奖品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1、 看图片思考问题

在缤纷的色彩世界中,我们经常看到的颜色有哪些?大家从图片中找出来,说一说颜色名称。

生答:有红、黄、蓝、橙、绿、紫……

2、 板书课题

颜色就像魔术,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色彩的魔术师》板书课题。

三、新授

(一)、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

1、 认识三原色

A、找一找: 由欣赏画家的画,让生找出画里出现的颜色有哪些?生答:有红、黄、蓝从而引出三原色。

下定义: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的颜色叫原色。

B、 想一想: 红、黄、蓝给你们带来怎样的感觉。

2、 认识三间色

A、 实验分析

同学们,红、黄、蓝他们都是好朋友,我们试一试把他们混在一块有什么奇迹出现呢?下面就让我们做个实验吧。

(1) 师演示:把红色水与黄色水倒在一个杯子里,摇一摇,让生说出,变成了什么颜色——橙色 。

得出结论:师用色块表示,贴在黑板上。

(2)生尝试其他两种颜色混合的结果,得出结论 。

A、由三原色中任何两种相调得出的颜色,称为三间色。

B、(课件展示)色环、用儿歌唱一唱他们的色彩关系

红红、黄黄、和蓝蓝, 真是三个好伙伴。 组成色彩大家庭, 把我们的世界来装扮。

C、游戏(击鼓传色)巩固,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请一位学生上台击鼓,为了公平,用布蒙住眼睛。

第一次、(配音乐)师把黑板上的色块取下三间色,发到学生手中,鼓声停,停止传,接到色块的.学生把色块贴在黑板公式上,要求对号入座。其他同学负责检查,贴对了没,对贴的正确的,老师发奖品给以鼓励。

第二次,师取下三原色,方法和上面的一样。

(三)、欣赏评析

(1)彩色火车(课件展示)画家作品,让生思考主要用了什么颜色?

(2)学生作品欣赏,比一比谁画得好?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讨论)

四、课堂作、业

1、a用圆、方、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组成一幅画,用三原色和三间色填色。

b画一画你观察物象后获得的色彩印象。(任选一题)

2、(轻音乐)学生作业,师巡回指导:

3、调色要注意水的把握平涂着色 。

4、讲评作业 。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三原色 (红、黄、蓝)和三间色(橙、绿、紫),知道了他们在我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我们的生活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多彩世界,我们应该要热爱生活,多关注生活,把学到的色彩知识,用画笔描绘美好的人生!

篇2: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1.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在学习新课文之前,我想请同学们猜猜这些成语。

出示:举话说1243567897

得得8

生猜成语,猜对了给予表扬和肯定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成语,你积累了哪些呢?

指名说

二、指导自学。

师: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则有趣的成语故事,题目是惊弓之鸟(板书课题)这个成语的背后有一个好听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默读课文,注意以下几个要求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单个生字

师:同学们都读好了是吗?这里有几个生字想考考你们。

出示:魏弦惨悲愈羸嘣拼

(1)指名读生字

师:谁能来和这些生字打个招呼呢?

指名读

提示: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巧记生字

师:今天这些生字比较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一下就记住它吗?可以用上那么平时用到的办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编字谜等办法。

指名说

师:知道什么是弦吗?看老师画(用简笔画画出弦)

2、检查词语

师:刚才单个的生字记起来很简单,现在来点有难度的。看生字带来了好朋友你还认识吗?

出示词语:更羸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孤单失群

(1)认读词语

师:谁来当当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一读

指名领读

(2)理解词语

指导理解打猎的意思,并出示大雁图片了解大雁及其活动(板书大雁)

四、精学课文,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

指名说

师:了解更羸吗?谁来介绍一下更羸?(板书更羸)

(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

出示: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从这句话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呢?

指名说

(更羸是魏国人更羸很有名更羸是射箭能手)

2、理解更羸的举动

师:是呀,当我了解了故事后,我也觉得更羸很了不起,你认为呢?请你把你佩服更羸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吧。

(1)生边找边划

(2)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A、指导朗读

师:是吗?不用箭可以把大雁给射下来?真有这样大的'奇怪的事吗?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你能学学更羸的样子吗?

指导学生边读边学拉弓的样子。

师:那只大雁怎么样了?谁来读读写大雁的话?

指名读“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掉下来。”

B、理解两个直的意思

师:大雁一听到这么响的拉弦声,你觉得它的心情怎么样?

生:心理肯定很急

师:这一急它就会拼命地往上飞,这样一用力气,它的伤口就又裂开了,对吗?带着伤的大雁还有力气飞了吗?所以它是从半空中直往下掉呀!更羸可真了不起真的不用箭把大雁射了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记住更羸的本领。

生齐读句子

3、讨论

师:如果你是魏王身边的随从,你看到了刚才的那一幕,你的表情会是怎样呢?

生:很吃惊

师:是的,和我们一样,魏王也感到不可思议,让我们学学魏王的样子来替他说说这句话吧。

出示:啊!真有这样的本事!

指导学生朗读出吃惊的语气。

师:不仅魏王感到吃惊,我也很纳闷,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1)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问题

生:因为更羸知道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师:更羸又是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呢?

生:它飞得慢,叫声很悲惨。

相机板书:飞得慢悲惨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更羸的判断吗?

相机板书:孤单失群

师:那你认为这只大雁受伤的时间长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伤口还没有愈合

师:你也是和更羸一样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板书:没愈合

师:除了身体上的伤害使得这个大雁听到弦响后掉下来,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了大雁掉下来?

引导学生理解大雁心理的害怕

师:更羸是这样说的:

出示: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声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理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生齐读

五、拓展说话

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你有什么话想对更羸说吗?

生1:更羸你真了不起

生2:更羸我很佩服你

……

六、写字

师:快要下课了,我们的生字也听了更羸的故事,它也觉得很精彩,现在它要回家了,我们把他们工工整整的送回家吧。

指导学生注意:弦的弓字旁的笔顺;魏是十七画,第十四画是从“田”字里面通下来的一撇,第十六画是“撇折”;雁字“厂”字里面是两个单人旁。

七、板书设计:

飞得慢没愈合

更羸大雁

叫声悲惨孤单失群

篇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

第八课时 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2)

教学重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13÷4 26÷8 33÷6 52÷8 46÷9 61÷8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篇4: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教案设计

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教案设计范例

第一课时预设目标:

1.通过检查、交流、自主发现、汉字演变过程、填表等方式正确读写“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轰隆隆、围困、挣扎、窟窿、冶炼”等生字新词。

2.通过自主阅读发现故事的神奇,并能读出神奇,展开想象品味神奇。

3.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抓关键词复述故事的基础上,学会另一种复述故事的本领:从画面的几个方面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

4.借助动画短片的切入,关于“天榻”不同传说及《共工触山》故事的补充,引领孩子更深一层感受中国神话故事的

预设教学流程:

一、走进故事,感受神奇

1.揭题,扣题眼“补天”,读出神奇。

请看老师写课题。边板边说:女娲是神话传说中的创世女神,所以娲字是女字旁。谁来读读故事的题目?你从哪读出了神奇?能说得再清楚一点吗?谁也把这种神奇读出来?大家一起把神奇的感觉读出来。

2.课前都预习过课文,老师先来检查你们的预习情况,拿出学习单,词语都会读了吗?那我就来抽查几个同学:

(1)熊熊大火、零零星星、轰隆隆

抽查读,齐读。发现这组词语分别是:AABC AABB ABB的式词语。(出示)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平时要多去发现、多多积累。

(2)燃烧、围困、挣扎、窟窿

看第二组词语,抽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我发现这组词语都是由偏旁相同的字组成。你们发现的跟他一样吗?还有呢,这些词语里还藏着一个秘密。看谁能够找到。这些偏旁跟他们的词语有什么联系呢?举一个例子说说看,“围困”,被包围住了,困在里边出不去,所以这是一个全包围结构。真是一个新的发现,一起读一读积累下来。“窟窿”是穴宝盖,就是跟洞穴有关。

(3)寻找、熄灭、露出、冶炼

请看第三组词语。抽查一组,这组词语的秘密又藏在哪里呢?我发现这组词语由意思相近的字组成。这么难的问题都被你们解决了,真了不起。一起读。

看到“冶”这个字,你马上想到哪个字?“治”。谁能把它们区分开来?看着这个词的偏旁,你觉得它应该和什么有关系?猜猜看。大胆猜。

老师借助汉字演变讲解:咱们来看一看古人造的“冶”字,底下的是火,上面两横代表的是金属,把金属放在火上烧,融化成液体,就是冶炼。右边的这个部分是刀,代表兵器,表示冶炼之后可以做成兵器。后来呀,由于冶炼技术的不断先进,做出来的用具也越来越丰富,“冶”字就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了。

3.整体读课文。

古人造字多有意思,女娲补天的故事也同样充满了神奇的色彩,翻开语文书130页,发出声音读课文,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得更加通顺,把你感觉很神奇的语句多读几遍。

4.学生汇报。

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神奇?挑选一处读给大家听听。说说你的理由。你为什么觉得神奇?你觉得神在哪?

5.出示四句“神奇”的句子。

(1)自由读,读得更加通顺流畅。

(2)请四个同学来读,读正确。

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3)我们似乎对的内容更清楚了,玩个小游戏,老师吧四个句子的顺序打乱,你们来给排排队。

(4)学生说序号。

(5)同学们,故事就是按照这样一步步发展下来的,次序可不能乱。而这个个步骤,人们给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情节。

(6)谁能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这些情节呢?生讨论、交流:板书。

(7)这个故事的情节多么神奇有趣,人们的想象多么大胆,一起读。

二、学讲故事,品味神奇

(一)学讲故事开头。

过渡: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神话故事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是靠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作为中国的孩子,我们不仅要多读神话,更要讲神话故事。我们今天就来学讲这个故事。

1.动画引入。

你们听,远古的声音传来了。(出示动画)

刚才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一个词来说。

出示句子,点红关键词: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把你们刚才看到的画面讲好,

2.先练一练。

3.指名讲,欣赏评价。

这是你讲述的,谁还想讲?还有吗?

你们更欣赏谁的讲述?说说你的理由。

4.概括方法。

根据发言,贴板书:抓关键词 展开想象 融入情感

5. 用上这个方法,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讲好,谁再来讲?(我注意到你的表情,脸上都是带着笑的)

6.齐说。我们大家一起带着这样的心情说。

(二)练讲故事的起因“天塌地裂”的语段。

1.可是有一天,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出示引读:

人们再也不能欢歌笑语,再也不能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事?你说,你说,你说,你说。

2.默读课文第一小节,找到这些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

学习单

默读第一自然段,找1―2个关键词填一填。

天哪,

太可怕了!

什 么

怎么样了

震 裂

田野

到处是洪 水

3.根据学习单,学生自主学习发现: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这可怕的画面的,请根据学习单默读这个片段,完成练习。提示学生握笔姿势,提醒把字写正确,写端正。

4.汇报,交流。(引导用上动作词)

5.出示、校对。

6.读这些关键词,你的脑海中仿佛看到哪些画面?

让学生说,老师评价:多可怕呀!太可怕了!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出示图片,你们看!

7.朗读。

(1)出示重点语段,把你们刚才 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读出画面。

(2)这里也有几个很有画面感,很有特点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相信你们还能读得更好。

点红:一大块 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一道道深沟

指名,评价。

8.回到学习单练说。

读着堵着,这些画面就跳入我们眼前,你能试着不看书,把这些画面讲出来吗?把刚才的学习单拿出来,自己先练一练。

9.指名说。引导以“天哪,太可怕了!”开头。不看学习单右边的内容,能说吗?表扬,你从这个几个方面把几幅画面连起来有条理地进行了讲述,这也是讲故事的一个号办法。贴板书:有条理地讲。

(三)练说整段话。

1.听得出来,这些故事已经在你的脑海中了,老师再提高一点要求,出示:自从……一直过着……不知过了多少年……

用上这几个词,把整段话连起来讲。你们会讲吗?是不是觉得很有挑战性?讲得好的小朋友可以被评为“故事大王”。

2.先练习练习。

3.指名讲。太厉害了。老师要评你为“故事大王”。送书。

你们还想讲吗?回家继续练习。

4.你们知道吗?神话故事是人们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人们再讲述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想象,所以,民间就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出示动画。

三、概括总结。

1.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呢?总结板书。

2.剩下的部分由你们的老师带领你们继续练习。

篇5:三年级下册《水上飞机》教案设计

三年级下册《水上飞机》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1个二类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重点)

3.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怎样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水上飞机的作用。(难点)

导入:

出示飞机图片,谈谈你的认识。

课题质疑:飞机怎么会在水上的呢?他是什么模样?有什么特殊用途?

二、自学指导

A级目标 初读感知(认真读课文一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想一想或做上记号。不认识的字,自己查资料注上音。)

1.自学生字(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字的音、形、义)2.用钢笔描红本课生字(先观察字的间架结构,记住字的组成部分,再按笔顺一笔一画地描)3.抄写生字两遍.

2.检查生字词语的学习

(1)给下面的字注音

难( ) 溅( )

(2). 抄写写生字三遍。

(3)读课后第三题的词语,

(4)我知道的形近字组词

(5)我发现的多音字

3.朗读课文3遍,做到正确流利。

4.结合语境及生活经验理解词语并造句。

货轮 究竟 救援 迅速 茫茫

森林 输送 求救 遥远 渐渐

究竟

渐渐

(4)近反义词我知道

合作探究

B级目标 我能学到什么?

我能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水上飞机是什么?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朗读想象水上飞机的外形特点。抓住奇怪一词,体会小海鸥的内心想法。

反复练读小海鸥怎么想的一句,读出奇怪和疑问的语气。(个人挑战、小组赛读)

(2)学习第二至七自然段

通过角色语言,感受水上飞机的特殊用途。体会有的有的

还有的'的句式以及分号在其中的作用。

通过想象,畅想水上飞机其他的用途。

分角色朗读,读出小海鸥吃了一惊的语气。表现出水上飞机骄傲自豪的神态,进一步体会水上飞机的神奇本领。

(2)学习第八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从水上飞机说的话和迅速、随即等词,进一步感受水上飞机的独特作用。

(3)整体再读

回顾全文,充分感受科技的力量,从而产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情感。

三、展示交流

1.学习生字、词语的心得:难字、易错字的记忆技巧,重点词语可以通过什么方式理解。

2.优美词句的欣赏:感情朗读,写出了( )。

3.课文诵读 :个人挑战读、小组比赛读、男女读 、朗读、诵读、表演。

四、学后质疑:我还想知道什么?

C级目标 迁移运用

1.造句练习:究竟

渐渐

2.仿写段落:操场上,同学们玩得真高兴。有的,有的,还有的。

3.说话写话:我设计的水上飞机。

篇6: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春雨的色彩》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群鸟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审美、积淀语感。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美景,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学生分析】

班内学生的性格外向,大多活泼、独立,喜爱新鲜事物。他们热爱大自然,更喜欢用自己小小的.画笔描绘美丽的大自然。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喜爱朗读,尤其喜爱分角色朗读、配乐诵读等。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根据低年级儿童年龄特征,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或画或读,或写或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让学生以自己创作的动作和语言,表达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而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朗读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辅以多媒体的配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深化学生对美的感受,激发学生爱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生字。

2、能力与习惯目标:

⑴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朗读表达感受。

⑵ 培养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带来的变化,激发热爱春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设计特色】

创设童话般的学习方式,读中悟情,读中审美,识字、写字,积累词句,积淀语感。

【教学流程】

一、声声入耳,设疑激趣,营造美境

1、师生模拟春雨的声音,注意表现春雨轻柔的特点

师声情并茂地说:孩子们,你们听,春雨在细细地下,它轻轻地落到了地上,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春雨的声音是多么轻柔啊!(师引生共同模拟)(多媒体播放轻柔的春雨声)

2、设置疑问,引导读书

⑴ 师问:孩子们,你们知道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吗?

⑵ 读课题,注意读出语感。

(雨声、鸟叫声,声声入耳,营造出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境。通过模拟音响,读课题、设疑问,让学生初步感受春雨的美,激趣导入,为后边知识做好铺垫。)

篇7:《色彩魔方》教案设计

《色彩魔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1.初步认识红、橙、黄、绿、蓝、紫、褐、黑、白、灰等常用色彩,并能说出它们的名称。

2.采用故事、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结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简单的色彩练习,进一步寻找自然界其他色彩,发现色彩的美感和魅力。

3.运用小组合作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逐步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力,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大千世界的热爱和探求。

教学重点:认识红、橙、黄、绿、蓝、紫、褐、黑、白、灰等常用色彩,并能作简单的练习。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能够顺畅地讲述色彩的故事,并能准确地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范作、色彩图片、10张彩色卡纸等。

教学过程:

1.认识色彩,认识世界。

(1)出示范作: 拿出10张有色彩的卡片,指名要学生说说看到的色彩,说出自己最喜欢的颜色。

(2)揭示课题:《色彩魔方》。

(3)出示范作:欣赏书本中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色彩作品。

(4)提供欣赏的`建议:

①注意作品的整体性;

②分析色彩的组成;

③感受作品的美感。

2.玩玩游戏,猜猜颜色。

(1)教师出示准备的10圆形卡纸,让学生抽取,然后说出圆形卡纸的颜色。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对生活中的色彩的感受。

3.交流体会,画画色彩。

(1)把收集的色彩和书本中的色彩进行比较并分析差别。

(2)小组讨论差别的原因,教师小结(正是因为有这些色彩才有丰富多彩的世界)。

(3)尝试练习:把记住的色彩用彩色水笔等作画工具画出来,并交流记住色彩的各种好方法。

4.创作作品,表现色彩。

(1)作业主题:画出自己心中的色彩组合,如教材中的《七色花》,还有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动物、人物等都可以。

(2)出示范作,提供创作建议:

①画出生活中自己熟悉的物品及其他东西,并融入自己的情感;

②画的线条要自然流畅,有一定的表现力;

③作品要有个性,各具特色;

④学生作品完成后,教师与学生一起作简单的评价。

5.拓展主题,寻找色彩。

(1)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色彩,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去探索,原来世界是这样的多姿多彩。

(2)提供拓展性的主题:结合四个季节,寻找自然界中美丽的色彩。

篇8:冬天是个魔术师教案设计

动物冬眠:青蛙、刺猬、熊、蛇

下 雪:大地变白

湖面结冰:变成大玻璃

人们穿上冬装:围巾、棉衣、手套

篇9:三年级下册《和复习35》教案设计

三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35》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再看课本目录,看看教科书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对比一下,自己想的和教科书上安排的顺序一致吗?

2.再看例题。看看每小节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例题之间有哪些联系?你认为哪几个例题是解释同一个内容的?这些内容你理解了吗?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在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寻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利用实物投影仪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对展示的作品做评价。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如本书第13页知识结构图)。对着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口算除法、估算

(2)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3)除法的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4)除式中的零:被除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

3.提出问题和介绍经验

师:“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哪些成功的体会可向同伴介绍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1.出示教科书第35页第1~3题(或让学生翻开书自读这3题)。然后让学生独立作业,可直接写在书上。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3个问题的解答有什么共同点?(都用除法计算,根据除法含义直接列式。)

(2)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3道题的计算的?(第1题用口算,第2题用估算,第3题用笔算。)

(3)说一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

2.请学生当小老师,由小老师点名让3~6名学生上台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业或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说算理过程进行评价。

四、小结

篇10:人教版语文下册三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狂轰滥炸”、“暴风骤雨”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毛泽东镇定自若、幽默风趣、谈笑风生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毛泽东神态、语言、动作的词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从题入手,质疑激趣

齐读课题,想象一下,当炸弹在身边响起时,人们通常会有什么反应?(害怕、恐惧、马上躲避、慌乱等)有一个伟人,当炸弹在身边响起时,他的表现与你们说的全然不同,赶快到课文中去了解吧!

二、读悟结合,体会品质

1、课文描述了炸弹几次在毛泽东身边响起?哪些段写第一次?哪些段写第二次?

2、出示挂图,教师深情地简述战斗情景

3、读课文,用“”勾出描写炸弹爆炸时情况危险的句子,用“”勾出描写毛泽东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勾出来后自己读句子,细心体会。

4、在小组内把勾出来的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伙伴听,说说自己的体会。伙伴之间相互补充。

5、全班交流感悟描写情况危险的句子。

(1)抽学生交流句子,订正。(“突然……”和“话音未落……”)

(2)说出自己对句子的体会,相互补充。

(从“突出”、“话音未落”体会炸弹随时可能爆炸;从“顷刻、一时间、硝烟弥漫、一声巨响、天昏地暗”等体会炸弹杀伤力大,感受情况危急)

(3)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情景,通过朗读体会情况的危急。

(4)抽读,评价。

(5)老师引读。 过渡:炸弹时时在身边响起,随时都有死的威胁,面对炮火,毛泽东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6、交流感悟描写毛泽东神态、语言、行动的句子。

(1)逐句交流,说出体会,相互补充。引导学生悟出毛泽东身处险境,镇定自若、心系群众、幽默风趣的精神品质。 理解“一本正经、连根拔”等词语。

(2)出示小黑板,比较句式

A.只见毛泽东左手端着茶杯,右手仍在画图,好像刚才什么都没发生似的。

B.只见毛泽东左手稳稳地端着茶杯,(连一星半点水也没有洒落),右手的那支笔仍在地图上移动,(画的线一点儿也没有打折),好像刚才什么都没发生似的。

①对比读句子。

②说说哪一句话写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从对比中体会具体细致的描写,让人更真切地感觉到他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

(3)自由练读描写毛泽东神态、语言、行动的句子,选择你读得的一句读给伙伴们听。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读了课文,你觉得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你对毛泽东还有哪些了解?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小结: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是他带领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是他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他是一位了不起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毛泽东是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无比敬仰的伟大领袖。

板书设计:

镇定自若

硝烟弥漫 心系群众 毛泽东

天昏地暗 幽默风趣

篇11: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

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页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借助点子图,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与方法。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在相互比较中,自主掌握优化的方法。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沟通口算与笔算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点子图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

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列式:14×12)是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出示课题)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估算:

我们能不能估计出它的结果?估一估,14×12大约是多少?比如

A:14估成10,12估成10,10×10=100。

B:14估成10,10×12=120。

C:12估成10,14×10=140。

……

追问:那到底少估了多少呢?B:少估了4个12,C:少估了2个14

到底需要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

2、自主探索:

学生独立在练习纸上计算14×1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部分学困生。

3、同桌交流:

能不能当小老师给你的`同桌讲明白呢?(学生同桌互相交流)

4、全班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当中的几类方法:

(1)连加:14+14+…+14=168(12个14相加)

或者12+12+12+……+12+12=168(14个12相加)

(2)连乘:14×2×6=168,14×3×4=168……

(3)拆数:14×10+14×2=168,12×10+12×4=168

(4)竖式:

14

×12

―――――

28

14

―――――

168

逐一请学生上台汇报,把竖式和拆数两种典型思路板书在黑板上。

(反馈的顺序:横式、正确的竖式、竖式错例、非典型算法可以省略)

5、共同探究笔算、口算之间的联系

14

×12

―――――

28……2套书的本数……14×2=28

14……10套书的本数……14×10=140

168……12套书的本数……28+140=168

三、专项练习

数学课本第47页“练习十”第一题:22×13

借助几何直观,笔算的每一步从左边的点子图上圈出来,巩固算理。

四、巩固练习

1、列竖式计算(让学生安静地笔算)(好孩子的速度快可以多做,全班4道)P46页做一做

23×13、33×31、43×12、11×22

2、错误医院:“练习十”第三题(可以单独设计、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成错误)

3、(机动)解决问题:练习十第五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最关键是什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作者:苍南县龙港镇第七小学 吴传奉

篇12:小数加减法教案设计三年级下册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分享了小数加减法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现在男女生进行一场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出示:32+5468-2748+925-17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找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整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是什么?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问题?

2.说一说。1.28元表示元角分,0.03元表示元角分,2.50元表示元角分,3元5角表示元。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谈话: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好好表现好不好。。。

(二)新授。

1.谈话引入:“家家文具店赶在六一节开张了,很多小朋友都在购买优惠商品,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课件热闹文具店)仔细观察,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收集信息。

3.例3.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一共多少钱?(该怎样列式,该怎样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4.例4.一支橡皮头铅笔比一支铅笔贵多少钱?(你会计算吗,该怎样列式,你能用小数直接计算吗?)

1.2-0.6=0.6元(学生回答怎样列式,用小数列竖式计算,一生板演,学生说一说计算要点。)

5.试一试。任意选两种物品,先求它们单价的和,再求它们单价的差,并与同桌交流。

6.讨论:想一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要注意什么呢?

7.教师小结。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当十”,只是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

算一算:

0.6+0.9=0.9+0.3=1.9+0.4=7.8+1.1=

1.1+2.8=2.6+0.8=3.9+2.5=6.2+3.9=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内容?

2.教师:这节课有很多很多同学表现得非常棒,只要你认真去学习,努力发现和积累,你一定会有很多很多的收获,一定会越来越聪明。

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锻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我注重了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练习的内容注意了回归生活, “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知道了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了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不足之处:练习设计还有一些欠缺,有些问题的解决还是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出现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小数加减法教案设计三年级下册]

篇13:三年级英语下册优秀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由于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为How many…?在应用时会涉及到数字,因此,除了A部分学过的五个数词之外,将学习11-15五个数词。学习内容为Part B 部分Let’s learn 和Let’s talk,主要学习eleven, twelve,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数字1-10)的英语表达以及句型How many …do you have? I have….,并通过游戏活动加以巩固。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数字1-10,还学会了歌曲:“Ten Little Candles Dance” 和 chant,对数字有了一定的基础。在A部分学习了句型How many… can you see? I can see….在本课中学生将学习11-15,旨在通过扎实有效地学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为今后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能够学生掌握本课时的知识点,做到听、说、读、写字母eleven, twelve, thirteen, fourteen,fifteen等。

2.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学习英语有高度的热情。

3.使学生能够大胆说英语,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听、说、读写字母eleven, twelve, thirteen, fourteen,fifteen等

难点:能听、说、读写字母eleven, twelve, thirteen, fourteen,fifteen等

教学过程

1. Warm-up

(1)   日常用语练习

(2)   复习上节课的1-10的读、写。

2. 新课导入

(1)   教师出示一些水果图片,如:苹果,香蕉,橙子等,并问提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

(2)   让学生说一说有多少的苹果,香蕉,橙子等。来认识11-15的英文读法与写法。

3. 巩固练习

(1)   看谁认识得快:

教师将之前学习过的1-10数字英文卡片和本节课学习的11-15数字英文卡片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按顺序分别贴在黑板上,再让学生读读。

(2)   看谁动作快:抽出部分的学生看看,排一排顺序。让全班分为4个小组,每组人员按顺序拿好卡片,并按顺序排队。

篇14:三年级语文下册《刘胡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刘胡兰为了严守党的机密,面对凶残的敌人英勇不屈、光荣牺牲的悲壮事迹,激发学生对刘胡兰的崇敬之情。

2、继续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比喻句和*同志的题词。

3、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结合上下理解难句。

教学难点:

1、理解比喻句“刘胡兰像像钢铁成似的,一点也不动摇。”

2、理解*同志为刘胡兰的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用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方法来学习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刘胡兰

齐读课题。

二、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记下懂的内容。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有几句话?第句讲了什么?

2、“阴沉沉”、“寒风”是什么意思?环境描写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3、第一自然段应用什么语气读?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想想敌人对刘胡兰采用了哪些手段?

在敌人面前刘胡兰是怎样说的的,怎样做的?

2、分组讨论:

联系上文,理解“刘地像钢铁铸似的,一点也不动摇。”

3、看第一幅插图,画面上反映了刘胡兰怎样的英雄形象?

4、指导有语气地朗读。

5、小结学不:二读标句子;二读抓重点语语,理解句子,三读有语气。

四、自学第三自然段。

1、(投影)默读思考:

(1)敌人又采取了什么手段?

(2)面对残暴的敌人,刘胡兰怎样与敌人进行斗争?

(3)刘胡兰的这些举动说明了什么。

2、看第二幅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3、练习有语气朗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思考:“生”、“伟大”、“光荣”什么意思?

2、联系各段的内容,谈谈对毛主席为刘胡兰亲笔写的挽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理解。

3、练习有语气朗读。

五、小结全文。

六、齐读全文。

篇15:三年级语文下册《刘胡兰》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关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学习第一段,能有感情朗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大意,能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能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三)教学过程:

一、 揭题

1、出示课题,读

2、了解刘胡兰:抗日小英雄,山西人,10岁参加抗日救国儿童团,1947年1月12日因叛徒出卖,被捕,壮烈牺牲。毛主席亲自为他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听录音,听清课文中生字和多音字血的读法?

2、自学生字新词

3、检查反馈:

●字音: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指名——说规律——齐读

血(xue xie )

鲜血(xue )输血(xue )血淋淋(xie )流血(xie )xie多用于口语

●字形:形近字组词

叛( ) 徒( ) 牺( ) 牲( ) 挽( ) 怒( )

判( ) 陡( ) 洒( ) 姓( ) 搀( ) 努( )

●轮读课文,正音

●提出不懂得词语,互相解答威胁、挽词、铸成

●提出不懂得问题,评议提问质量

三、 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思考:刘胡兰牺牲的时间、地点?她为什么会被敌人杀害?

2、反馈:指名答题——把两个问题连起来说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由于叛徒出卖被捕了,因为她坚决不肯说出村子里谁是共产党员,被敌人杀害。

3、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 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质疑问难:为什么要描写天气?

●找到有关句子,读

●理解把什么比作刀割一样,刀割是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

●体会天气的阴冷,给人带来一种什么感觉?这样的天气常会发生怎样的事?

(难受,压抑。)

师小结:这句话不但写了景(天气阴冷),还写了情,这天是刘胡兰遇害的日子,感到像刀割一样疼的不仅是人们的脸,更是人们的心。

3、怎样才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齐读第一段。

五、 复习、作业

1、抄字组词,抄写词语

2、收集有关刘胡兰的资料

板书:

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血(xue xie )

鲜血(xue )输血(xue )血淋淋(xie )流血(xie )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懂学习提示,初步知道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和方法

2、能有感情的读刘胡兰与敌人的三次对话

3、理解叛徒、出买的意思

4、体会刘胡兰对党无比忠诚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有感情的读刘胡兰与敌人的三次对话

难点: 能有感情的读刘胡兰与敌人的三次对话,体会刘胡兰对党无比忠诚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听写词语

2、读第一段

二、 学习自学提示

1、读提示

2、思考:提示对我们朗读课文提出了什么要求?本单元主要学习那方面的朗读?

怎样才能有感情读好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心情,读出说话的语气)

三、 学习第二段

1、听录音,思考——反馈

●敌人要从刘胡兰那里得到什么?

●敌人用什么手段对付刘胡兰?圈出有关词语?(收买、威胁、毒打)

2、第一回合的斗争

●理解收买,敌人用什么收买刘胡兰?

●刘胡兰怎样回答?

●刘胡兰真的不知道吗?他为什么不说?

●她说这话时心情怎样?(不知道其实是不告诉你们的意思,从大声说可以看出刘胡兰态度的明朗、坚决,没有丝毫犹豫;从不知道后的!也可以看出刘胡兰的坚决,毫不在乎。)

●有感情朗读重点;刘胡兰的话

3、第二回合的斗争

●理解威胁,敌人用什么威胁刘胡兰?

●刘胡兰怎样回答?

●比较刘胡兰的两次回答,有什么不同?

(多了愤怒、就是两个词,重复了一遍不知道。)

●她说这话时心情怎样?

(这次回答比前一次更坚定,语气更强烈,是斩钉截铁的。)

●有感情朗读重点;刘胡兰的话,感情比第一次更强烈

4、第三回合的斗争

●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鲜血直流说明敌人打刘胡兰打的很重,刘胡兰招受了巨大的痛苦。钢铁铸成、一点儿也不动摇说明刘胡兰英勇不屈,对党无比忠诚)

●有感情朗读重点;感情比第二次更强烈

5、齐读第二段,你认为刘胡兰是怎样的人?

四、 作业

1、课作3、4

2、练习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板书:

敌人刘胡兰

收买我不知道坚定

威胁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更坚定

毒打一点儿也不动摇无比坚定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愤怒、光荣造句

2、理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刘胡兰的英勇不屈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意思

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刘胡兰的英勇不屈

(三)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2、说说刘胡兰在敌人面前是怎样的英勇不屈?

(从三方面说:收买时、威胁时、毒打时)

二、 学习第三段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胡兰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划出有关句子

2、反馈:

●语言:她说这话时心情怎样?(要杀要砍由你们,看出她视死如归,为了保守党的秘密,连死都不怕;怕死不当共产党,看出她在入党时就做好了为党献身的思想准备)

有感情朗读

●行动:迎、踏、走(特别是走,可以看出刘胡兰不等敌人动手,自己英勇赴死,这种英雄气概令人佩服。)

有感情朗读

3、有感情朗读第三段动词重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刘胡兰的英勇不屈

5、读2、3两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刘胡兰的英勇不屈(从四方面来说)

三、 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

2、毛主席为什么亲笔写挽词?

3、体会“才”的意思(除了强调年纪小,还写出了人们悲痛惋惜的心情)

3、理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意思

四、 作业

1、用愤怒、光荣造句

2、分角色表演课文

【三年级下册《色彩的魔术师》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

2.三年级下册《一面五星红旗》教案设计

3.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教案设计

4.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教案设计

5.水上飞机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6.三年级下册《和复习35》教案设计

7.魔术师

8.魔术师的三年级作文450字

9.神奇的魔术师春姑娘三年级作文

10.春雨的色彩一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下载word文档
《三年级下册《色彩的魔术师》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