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2022-09-14 08:27:0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睡得好任何都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1:《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2个生字,会写“昼、耘、绩”3个字。正 确读写“耘田”1个词语。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种瓜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Flash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咱们学习第二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

听录音,想停顿。(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二二三式。)

1、读诗:(1)自读,读通。

(2)指读,读顺。

(3)板书节奏, 语调单句上扬,双句降抑,齐读。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2、释题:《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六十首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2:《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2个生字,会写“昼、耘、绩”3个字。正 确读写“耘田”1个词语。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种瓜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Flash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咱们学习第二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

听录音,想停顿。(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二二三式。)

1、读诗:(1)自读,读通。

(2)指读,读顺。

(3)板书节奏, 语调单句上扬,双句降抑,齐读。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2、释题:《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3、了解作者范成大。

[指读: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著有《石湖居士诗集》。他的田园概括的描写了农村的广阔生活和农民的疾苦,既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又同时表现了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二、理解诗意,想象意境。

导学: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提示:解释诗句意思时注意调整词语次序,使诗意通顺、流畅。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2、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哪几个字衬托出孩子天真可爱的行为?(“也”、“学”二字简洁传神。)

5、结合课文插图,想象孩子学种瓜时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多种形式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男女生读、伴着音乐读、指名读)

三、指导背诵,默写古诗。

四、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五、作业:从下面题目中选择一个完成。

1、给自己默写的古诗配上插图。

2、搜集、积累两首田园诗。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3:《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 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想像能力。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 理解诗句,想象意境,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二.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想像能力。

三. 跟老师一起学:

(一)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1.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苏州市)人。绍兴二十四年(1164)进士。孝宗时出使金国,表现出不畏强暴的凛然气节。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他是南宋著名诗人之一,为“中兴四大家”之一。先做地方官,后来一度做参知政事。曾出使金国,全节而归。晚年隐居石湖。他是位爱国诗人,也写过大量的田园诗。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诗人”。他的词,所涉及的生活面不及诗歌广阔;文字精美,音节谐婉,与婉约派一脉相通。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2. 释题:“兴”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3.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 试读全诗,回答上面问题。

5. 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其一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⑥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其二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②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③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④蛱(jiá)蝶:蝴蝶。

6. 解释全诗:

其一: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其二: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7. 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8. 资料:《四时田园杂兴》(其一)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9.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这首诗以一个老翁的口吻,写初夏时节乡村劳动的繁忙。成年的“村庄儿女”们,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不是耘田就是绩麻,没有一个闲人,没有一点闲工夫。而那些不懂事的“童孙”们呢,他们也在忙着“学种瓜”。这样一方面更烘托出农忙无闲人的热烈气氛,一方面又表现了乡村儿童在大人影响下从小就爱劳动的好品质。一个“学”字,写出了小孩子们种瓜时认认真真的情态。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10.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11. 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和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12.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

13.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14. 重点句:《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补充知识:“中秋”经典诗词鉴赏

中秋经典诗词鉴赏

玉带清辉风骚传--浅尝中秋经典诗词文学是最古老的传情方式之一,中秋在传统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这些描述常常成为最能打动人心的篇章。

早在汉魏时期,《古诗十九首》中之七《明月皎夜光》就有中秋夜里“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的感伤。

而后,在唐诗之中,以李白的《静夜思》最为脍炙人口,短短四句诗,让多少游子魂牵梦绕。而同为李白所作的《月下独酌》,又全然另一番味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极尽苍凉。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也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对联是汉语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种类,中秋赏月时它又常成为取乐娱情的简便方式。在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中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咏月名联。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重庆巫峡上的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写巫山秀色的下联相对,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上海豫园得月楼之联,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简单道理。

“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台湾阿里山古月亭,全联对仗既工整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深得“推敲”之神。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杭州西湖水月亭上的此联,典雅明丽,富于想象。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帡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汉魏古诗]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你知道这些诗句的出处吗?

一. 天地山水

1. 雄鸡一唱天下白--

2.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 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

4. 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6.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7.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8.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1.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12.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1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5.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6.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17.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8.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9.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0.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1.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二. 日月风雨

1.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2.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4.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7. 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8.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9. 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10.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1. 月光如水水如天--

12.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13. 暮雨不来春不去,花满地月朦胧--

14.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15.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6.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17.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18. 山雨欲来风满楼--

19.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20.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21.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2.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3.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内树,若个是真梅--

24.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25.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 花草虫鸟

1.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2. 春城无处不飞花--

3. 折得一枝香在手, 人间应未有--

4.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5.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6.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8.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9.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10.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1.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2.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13.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14. 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

15.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6.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7.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8. 林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19.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0.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21.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2.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23.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4.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5.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26.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7.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8.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9.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30.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3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32.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3.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34.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四. 时令节日

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4.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5.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6. 困人天气近清明--

7.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9.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10. 更能销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11.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2.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13.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14.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15.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16.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17.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8.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9. 满城风雨近重阳--

20. 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

【试题答案】

你知道这些诗句的出处吗?

一. 天地山水

1. 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12.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1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6.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0.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 日月风雨

1.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 明月却多情, 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8.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9. 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10.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唐朝王维《鸟鸣涧》

11. 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江楼感旧》

12.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13. 暮雨不来春不去,花满地月朦胧--宋贺铸《江城子》

14.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唐朝岑参《暮秋山行》

15.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16.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17.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朝杜牧《秋思》

18. 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19.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朝刘长卿《别严士元》

20.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元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

21.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22.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3.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内树,若个是真梅--唐东方虬《春雪》

24.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朝李白《北风行》

25.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 花草虫鸟

1.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

2. 春城无处不飞花--唐朝韩鸿《寒食》

3. 折得一枝香在手, 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4.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5.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6.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7.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8.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9.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0.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11.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12.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宋晏殊《踏莎行》

13.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孟珠》

14. 江南二月多芳草, 春在蒙蒙细雨中--宋释仲殊《绝句》

15.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6.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17.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朝元稹《菊花》

18. 林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19.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20.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民歌《江南》

21.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22.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苏幕遮》

23.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24.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25.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26.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7.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28.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29.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30.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绝句二首》

3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2.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3.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二首》

34.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四. 时令节日

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3.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4.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宋辛弃疾《青玉案》

5.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6. 困人天气近清明--宋苏轼《浣溪沙》

7.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宋晏殊《破阵子》

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9.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10. 更能销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宋辛弃疾《摸鱼儿》

11.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12.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13.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 《秋夕》

14.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朝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15.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16.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17.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清赵翼《野步》

18.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19. 满城风雨近重阳--宋潘大临《断句》

20. 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宋晏殊《蝶恋花》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4:《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查找跟诗有关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古诗内容,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认会9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

一、导言:

一年之中有哪几个季节?你能用一首诗来告诉同学们你喜欢哪个季节吗?(学生交流)是呀!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有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

二、新授

1、介绍作者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下面老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看谁听的最认真?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隐居石湖。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还记得我们一年级时学过的古诗《夏日》吗?那就是诗人范成大的作品,让我们一起背一下吧!(学生齐背古诗)

2、教师范读古诗

同学们背的真好,下面我们来学习古诗《四时田园杂兴》,请同学们把书端起来,听老师读古诗,注意听清本课生字的字音,听清古诗的重音和节拍。(读毒:昼、夜、各、供、学)

3、学生自读古诗,圈画并借助拼音认识本课生字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注意古诗的停顿,并用喜欢的符号圈画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然后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4、检查认字情况

A、指名认本课生字:杂、昼、耘、绩、供、织、傍、桑、阴

B、交流识字方法

同学们能这么快就认识本课生字,你一定有好的办法,愿意把你的方法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吗?

教师抓住契机总结识字方法:

①熟字加偏旁:供、织、傍、阴、耘、杂、绩。

②熟字换偏旁:洪把三点水去掉换上单立人就念供

明----阴运----耘职---织哄---供

运---耘仇---杂

③熟字组新字:九+木=杂

同学们真棒,交流了这么多识字好方法,老师猜想现在你们一定能记住这些字了,下面我们各小组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快,认得对。

你认为哪个字的字音在读时要特别注意?

杂(平舌音)昼织(翘舌音)供(多音字)

C、小组比赛识字

D、接力识字:比一比,看谁认得既对又快。

E、找朋友:你能给这些字找到一个朋友,组成一个词语吗?

5、默读古诗、交流探究

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把你读懂的说给同学听听,好吗?

理解:昼(白天)耘(耕种)绩(搓)未解(不懂得)傍(靠近)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6、指导背诵古诗

我们已经理解了古诗的内容,那么我们比一比,看谁能把它背下来?

三、拓展(比较两首古诗)

背诵《夏日》和《四时田园杂兴》,在这两首古诗里,你都知道了什么?(农民伯伯热爱劳动)

四、总结:热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这种美德,在我们的校园或家里应该怎么做呢?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并且书写正确美观。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难点:正确书写本课生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一、复习导入:指名背古诗

谁愿意把古诗背给同学们听?

二、书写生字

我们已经能流利、有感情的背诵这首古诗,那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本课生字写的更漂亮。

⑴学生观察范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

⑵你认为哪个字在书写上要特别注意

⑶教师重点指导:家、耕、杂(强调木字底的变形)

⑷学生练些

⑸评比“小小书法家”

三、练习

同学们能把生字写得这么漂亮,那么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准本课出现的词语。

1、读词

耕耘桑树杂乱无章丰功伟绩阴天当家白昼供认织布

A、男女声比赛读B、小组赛读

2、读句子、

当我回来的时候,他已经睡了。

小鱼把荷叶当做伞。

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告诉同学们什么?

这样的多音字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本课也有这样的一个多音字,你还记得吗?强调供ɡōnɡ供应ɡònɡ供认

3、背一背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谁愿意读给同学们听?

小组比赛读,你能背下来吗?

4、看一看,说一说

教材71页,你看懂了什么?你想说什么?

引导学生练习用“像”说话,蒲公英像一把降落伞。

蘑菇像一把雨伞。树叶像一把扇子。

你还说出这样的句子吗?(学生练习用像说话)

5、古诗诵读

你都积累了哪些古诗?你愿意背给同学们听吗?(指名背诵古诗)

让我们一起背一下《四时田园杂兴》。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我们知道只有春天付出劳动秋天才会硕果累累,我们现在的年龄就是一生中的春天,让我们抓住现在时间勤奋学习,相信你们都会有美好的未来。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杂 昼 家 耕 织 桑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5:《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 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小结: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 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预习《山中杂记》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6:《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 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小结: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 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诗歌的朗读

%A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7:《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重点、难点: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教学反思: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8:《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2.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教学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查找跟诗有关的资料、课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从学前班开始就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一)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二)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三)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一)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二)小组讨论,

(三)全班交流探究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3诗歌的写法

(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

(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四)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五)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六)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七、板书: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耘田 辛勤劳动

(赞美)

夜绩麻

学种瓜 天真可爱

(喜爱)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9:《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当前位置 >> 研修日志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发布者:陈丰磊 发布时间: -3-19 7:38:29

教学目标 :

1. 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边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10:《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诗

1.了解作者生平

2.释题

3.激趣

师:古代有许多关于描写田园的诗歌,为什么这么多的诗人对农村生活这么情有独钟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走进诗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师:同学们,首先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读流

利。(生自由读)

2.师指名读并评价

(师评价指向:1.字音读准。2.能比较熟练的把古诗读出来。3.找一个字音读得准的学生领读生字,学会生字。采用鼓励表扬的方法。)

3.齐读

4.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含义深远,读起来不容易理解,但要学好它也不难,关键是掌握方法,谁能说说,以前我们理解诗句用了哪些方法?(板书:借助注释)我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学习,我们可以逐字逐句地讨论,借助注释把诗句弄明白,如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一个问号,我们等会交流。

5、小组学习,师巡视,可参与其中。

6、全班交流,弄清诗的意思,也可提出不懂之处。

师小结:同学们要相信自己,通过自己的学习,就能解决问题。准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说一说。(生说)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后面的古诗学习中我们再一一解决;理解了意思,这样读起来就更加有味道了。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师:有人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到底独特、迷人在何处呢?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交流)

2、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桑阴”“学种瓜”还有插图知道了这首

古诗是描写夏季的,这种通过文字感受内容和情感的方法很好。那么,通过每句话,想想在你的脑海里还出现了哪些画面或者就这幅种瓜图的具体情景吗?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生读诗,闭眼想象,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重点指导两幅图:

第一幅图:全村劳动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三种不同感受地读第一句:

师:是啊!看到这一片欣欣向荣的自然之景,怎能不让诗人高兴愉悦呢?(想象一片长出农物的田地,带着高兴愉悦情感来读)看着这愉快、繁忙的劳动场景,怎能不让诗人感到激动呢?(带着激动的情感来读一读)看着这朴素、善良、勤劳的人们又怎能不让人感到亲切呢?(全班齐读)

第二幅图:童孙学种瓜图师:小孩为什么学种瓜呀?大人和小孩在说些什么呢?除了学种瓜,还能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劳动呢?

(指导读出感情)师引:小儿虽然顽皮,可是也在劳动上专心、认真,难怪诗人最喜欢他,同学们,我们也带着喜爱,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看着童孙勤劳的样子,作为父母一定是多么的欣慰、高兴呀!谁再读读?

5.回归整体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想象,如果现在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田园生活?你怎么形容?(生活温馨、恬静、愉快……)

师总结:是啊!清新秀丽的景色让诗人心醉,朴素纯真的人们让诗人亲切,好学的孩童让诗人身心愉快,诗人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朴实无华的人们,我想他在写这首诗时候一定在笑、在回味。

师范读(配乐)

生指名读(配乐)

生背诵(配乐)

四、拓展品读--心境之读

1.拓展视野,进一步感受

(过渡)师:田园生活其乐融融、充满情趣,难怪许多诗人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留下诗作。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也是由范成大所写的田园诗《乡村四月》,可以借助注释,说说大意,也可以谈谈读后的想法。(课件出示)

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3.总结

师:是啊!在田园诗人的笔下,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和平、宁静的气氛。那里的人民过着俭朴而充实的生活,就连小孩都那么惹人喜爱。同学们课下可以搜集、品读田园诗都歌。不过。田园诗歌只是古代诗歌里的其中一种。而每首诗歌都是一曲动人的歌,优美的画,但愿你们在今后的唐诗宋词学习中积累更多!

五,作业

搜集田园诗歌,可制成书签,配上文字或者图画。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11:《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⑴ 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 介绍作者:

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释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 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⑵ 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 听范读

⑷ 个人自由朗读。

⑸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⑴ 昼:白天。

⑵ 耘:除草。

⑶ 耘田:在田里除草。

⑷ 绩麻:把麻搓成线。

⑸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⑹ 未解:不懂。

⑺ 供:参加。

⑻ 耕织:耕田织布。

⑼ 傍:靠近。

⑽ 桑阴:桑树下。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名试着概述全诗大意。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质疑: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⑵ 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⑶ 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品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老师配乐吟读。

4、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六、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七、知识的延伸

1、说明《四时田圆杂兴》还有60首,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课件)

2、再学习一首(课件)田园诗篇

在古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如陶渊明、杨万里等。老师这里再提供两首诗人们在田园生活中写下的诗让大家欣赏学习:要求大家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自学古诗,说说诗的意思,并尝试背下来。

夏时田园杂兴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口香。

借与门前盘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3、背诵自己熟知的田园诗。

八、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象范成大、李白一样的大诗人。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大作。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12:《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⑴ 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 介绍作者:

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释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 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⑵ 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 听范读

⑷ 个人自由朗读。

⑸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⑴ 昼:白天。⑵ 耘:除草。⑶ 耘田:在田里除草。⑷ 绩麻:把麻搓成线。⑸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⑹ 未解:不懂。⑺ 供:参加。⑻ 耕织:耕田织布。⑼ 傍:靠近。⑽ 桑阴:桑树下。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名试着概述全诗大意。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质疑: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⑵ 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⑶ 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品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这两句诗。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老师配乐吟读。

4、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六、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七、知识的延伸

1、说明《四时田圆杂兴》还有60首,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课件)

2、再学习一首(课件)田园诗篇

在古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如陶渊明、杨万里等。老师这里再提供两首诗人们在田园生活中写下的诗让大家欣赏学习:要求大家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自学古诗,说说诗的意思,并尝试背下来。

夏时田园杂兴

黄尘行客汗如浆,

少住侬家漱口香。

借与门前盘石坐,

柳阴亭午正风凉。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13:《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 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想像能力。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 理解诗句,想象意境,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二.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想像能力。

三. 跟老师一起学:

(一)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1.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苏州市)人。绍兴二十四年(1164)进士。孝宗时出使金国,表现出不畏暴的凛然气节。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他是南宋著名诗人之一,为“中兴四大家”之一。先做地方官,后来一度做参知政事。曾出使金国,全节而归。晚年隐居石湖。他是位爱国诗人,也写过大量的田园诗。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诗人”。他的词,所涉及的生活面不及诗歌广阔;文字精美,音节谐婉,与婉约派一脉相通。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2. 释题:“兴”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3.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 试读全诗,回答上面问题。

5. 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其一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⑥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其二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②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③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④蛱(jiá)蝶:蝴蝶。

6. 解释全诗:

其一: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其二: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7. 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8. 资料:《四时田园杂兴》(其一)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9.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这首诗以一个老翁的口吻,写初夏时节乡村劳动的繁忙。成年的“村庄儿女”们,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不是耘田就是绩麻,没有一个闲人,没有一点闲工夫。而那些不懂事的“童孙”们呢,他们也在忙着“学种瓜”。这样一方面更烘托出农忙无闲人的热烈气氛,一方面又表现了乡村儿童在大人影响下从小就爱劳动的好品质。一个“学”字,写出了小孩子们种瓜时认认真真的情态。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10.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11. 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和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12.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

13.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14. 重点句:《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补充知识:“中秋”经典诗词鉴赏

篇14:《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通过多层次地诵读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领悟祖国古诗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古诗,运用学生已有的画画认识基础和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身同感受地心领神会进入诗中的意境中去。

教学目标:

1、认识“蚕、昼、耘”3个生字,读准“蚕、桑、了、昼、供、傍、耘”7个字的字音,会写“蚕、昼、桑、耘”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画好乡村田园风景画,学生收集诗人介绍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画入诗,轻叩诗门。

师导语:那乡间的小路,那瓜果的飘香,那青蛙的歌唱,那牛羊的成群,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吸引我们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你们都画好了自己眼中的乡村风光画吗?展示出来和我们一起交流分享一下你的大作吧!

生汇报自己的画,师作适当评价。(预设:多么优美,多么自然啊,真想到你的画中去生活)

老师也带来了两幅乡村生活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课件一(《乡村四月》插图画和《四时田园杂兴》插图画)

同学们自由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师指名几位说一说。

师:是啊,多么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画,宋代有两位诗人分别看到这样的画,诗兴大发,各自写下一首诗来赞美乡村生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古诗。

板书两首诗题目,齐读课题。

师:比较这两首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两首诗都是写乡村的诗,“乡村”与“田园”的`意思差不多。

生:我发现“四月”和“四时”有区别,“四月”是农历四月,“四时”是四季。

师:你真聪明,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资料中找到的。

师:从课外资料中学习是个好办法。我们要向你学习。

二、初读古诗,走进诗屋。

1、自由读这两首诗一遍,要求读准读通。

2、指名读,指明“了(liao)、蚕(can)、桑(sang)、昼(zhou)、耘(yun)、供(gong)、傍(bang)”的正确读音。“昼”字写法:太阳升出一尺,白昼开始了。

3、男女生相互读二诗,相互评价。

4、齐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撞击诗心。

a、叩响古诗《乡村四月》

1、乡村四月是一副怎样的画面?人们在做什么呢?请全班女生来读一读。

2、读得多好啊!同桌之间借助注释,插图合作弄清诗意。

3、交流汇报。

师:读着诗句,看着插图,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原野的水面映着天空的光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到注释再看插图就明白了。

师相机多媒体展示课件二(“白满川“的乡村画)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一副画,天空的光辉是。

生:白白的、亮亮的。

师:原野水面的颜色是。

生:白亮亮的。

师:用诗中的词回答,真是。

生:“白满川”。

生:我仿佛看到了绿的山陵、绿的原野。

师:是啊,还绿了什么呢?(相机出示课件三“绿遍山原”乡村画)

生:绿了树木。

生:绿了小草。

生:绿了竹叶。

师:绿了这么多,真是。

生:绿遍山原。

师:我们来齐读这一句诗吧!再指名读。

师:我发现你“绿、遍、白、满”四字读得特别有味,为什么啊?

生:我觉得这四个字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师:你真聪明,我们跟她样读出韵味来。

(生读诗句)

师:好,还听到了什么,继续交流汇报。

生:我仿佛听到了杜鹃鸟在叫。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注释上写了子规就是杜鹃鸟,“子规声里”就是杜鹃鸟在叫。

师:你真会读诗!

生:我看到了雨下得像烟一样。

师:那是什么样的雨?

生:蒙蒙细雨。

师:说得多好啊!我们再来看一看图画吧!(相机出示课件四:乡村四月风光图)学生看图。

师:谁能用诗中两句诗来赞美这幅画?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带着赞美的感情读这两句。(练读)

师:这么美的画面里乡村人们在干什么呢?我们来读读三四句。

(生诵读)

师:你读完后感受到什么呢?

生:我们感受到他们好忙。

师:对,你从哪些词读出来的?

生:才……又,“闲人少”。

师:好,来展示读一读。

(生读诗句)

师:读到这,我们的诗心也唤醒了,也来作两句诗吧!下课了,同学们会在操场上玩什么游戏呢?

(生自由回答)

师:好,可以作诗了,我说上一句,你来接下一句。

师:校园课间同学乐,

生:才了爬杆又跳绳。

生:才了跑步又打球。

师:我们都诗兴大发了,我们课间是忙着出去玩,而诗中的人们忙着是为了什么呢?

生:为了得到丰收。

生:为了吃、穿、用。

生:为了幸福生活。

师:是的,他们的心情怎样?

生:是快乐的。

师:是的,尽管累但是快乐的,勤劳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得到了自己的收获,得到了自己的快乐,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诵读全诗吧!

(生诵读)

师:多么好的一首诗啊,诗人是谁啊?谁来为我们介绍。

(生介绍)

师:把快乐送进诗里,告诉诗人翁卷,我们配乐再诵读一遍。

(生配乐诵读一遍)

师:太美了!我都陶醉了,让我再美美地陶醉一回吧!

(生再配乐诵读一遍)

4、过渡:《乡村四月》村民在优美的乡村画卷中,忙着劳动,得到自己的快乐。《四时田园杂兴》诗中又有哪几种人物,他们又在忙些什么呢?我们来学习下一首古诗。

b、叩响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1、齐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2、谁来帮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

(生介绍诗人范成大)

3、学生合作探究诗中写了哪几种人物,他们在干什么?

4、交流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五《四时杂兴》插图画)

生:我读懂了写了村庄儿女和童孙。

生:我读懂了村庄儿女白天耕田,晚上织麻。

生:我读懂了童孙学种瓜。

师:真了不起!读懂了这么多,我们再来读一遍诗,读出意思来。

师:谁能告诉老师三、四句诗的意思。

(生回答,生补充)

5、拓展

师:村庄儿女还做了哪些农活?

生:养猪。

生:种菜。

师:真是应了题目中的哪个字?

生:杂。

师:再读题及全诗,要读出情趣来。

6、悟诗情

师:诗中写的是夏日农忙时节农户一家繁忙的景象,也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忙景象,你从哪些词可以读出来。

生:我知道了,难怪叫那么大的人为儿女、管小孩叫童孙。

师:你真机灵!诗人晚年隐居故乡石湖,以老农自居,以老祖父的眼光爱怜地看忙碌的农户,有播种就有收获,让他对农事活动饶有兴致。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生自由读)

(诵读一、二句)

师:和种瓜的孩子说什么呢?(师扮老人,学生扮童孙)

情景再现

师:孩子,你还不懂怎样耕织啊!

生:老爷爷,我可以在桑树旁学习种瓜啊!

师:多懂事的孩子,多聪明的孩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师:我们来以老爷爷的口吻来诵读这首诗。

(生练习表情诵读)

师:多么纯朴的劳动人民,多么朴素的田园生活,忙忙碌碌却开开心心,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热爱之情来。

(生练习感情诵读)(配乐)

四、巩固延伸,触摸诗情。

1、比较两首诗,发现共同点。

2、生自由汇报。

3、齐诵两首诗。

4、延伸。

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远离尘世,民风朴实的乡村迷人世界,用心灵触摸田园风光,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农村景象的清新朴实。课后把这两首古诗默写在自己的田园风景画上,积累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白居易的《池上》。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古诗文灿若星辰,用我们的心灵叩开古诗文大门,你会感悟到许多许多。最后,我送一句诗给大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设计意图: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的诗”,我设计让学生从自己的画中入手,再到诗中画,切入诗句学习,让学生学习中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诵读中自然进入诗境中,用幼小的心灵感受诗句的清新朴实。在学习任务设计上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欲望,要知道学生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如:说出景物特点,用“才……又”来作诗,读懂了什么?发现称图中那么大的人为儿女等。通过多层次地诵读让学生的心与诗心撞击情与诗情融合。

篇15:《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三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意。背诵古诗。

3、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村民劳作的辛苦。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昼、耘、绩三个生字,掌教握1个多音字。“杂兴”一词的理解。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教师准备:教具准备:常规、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让学生齐读古诗《乡村四月》。

2、这首诗描写了农村什么景象?<学生讲述>

设计意图:《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农村景象。学习方法相似,有利学习本课。

二、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也是描写农村风光的。

2、板书:四时田园杂兴

3、学生自由读题。

4、师释题义:“四时田园杂兴”:四时,是指春夏秋冬。田园,这里泛指农村。兴,指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杂兴,指随兴写来。“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指: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三、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2、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请同学们看资料对作者更深的了解。

设计意图:读者只有对作者生平深入地了解才能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

四、朗诵诗,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整体感知诵读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多音字“供”的读法及“兴”字读第四声。

3、请看挂图,哪些诗句描写了画面。

4、指名朗读、分组读、互相学习欣赏。

5、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懂诗句。

6、全班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及自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讲诗意思。

设计意图:以自读、自悟为主,培养学古诗的能力。

五、品评朗读,感悟诗情、诗境。

1、学生闭上自己的双眼,教师朗诵诗,让学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自由诵诗,边读边想象诗歌中所描写的画面。

3、逐句品评,交流感受。第一句主要描写了古代村民白天在田间除草,夜里还忙于织布。男女各有自己的活干。写出了劳动人民昼夜不停劳作的辛苦,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第二句描写了村里儿童不懂得除草和织布。但他们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童趣,同时看出了当时儿童生活的单调。也看出了农村安静,祥和,具有浓弄的乡土气息。

设计意图:感受田园诗歌的美。

六、拓展视野。

1、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在农村的父母或爷爷奶奶,他们每天在干什么活?辛苦吗?你们在家玩什么?能帮大人干什么?

2、背诵默写这首诗。

设计意图:古代村民与现代村民相比,有什么异同。

教学反思: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生活的实际,借鉴《乡村四月》学习方法。学生以自读、自悟,自学。展开想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学生容易理解内容,诗意。生活在农村的学生诗中的意境也易想象。

篇16:《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生活在繁华城市中的你们一定对质朴的乡村田园生活很陌生吧?可是,我国古代许多诗人却对田园风光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题目)

2、释题:

⑴齐读题目,读准字音“兴”(xìn溃,读出诗题的节奏。

⑵“兴”是什么意思?“四时”又指什么?

杂兴:各种兴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四时:四季。《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3、介绍作者:

⑴这首诗的作者范成大,我们对他比较陌生。因此老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了有关作者的资料,谁能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指名学生介绍作者。

过渡:

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课件展示全诗。

⑵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个人自由朗读。

⑷听范读。

⑸练习模仿读。

⑹指名试读,评议展示读。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经读通了全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2、自由读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⑴昼:白天。

⑵耘:除草。耘田:在田里除草。泛指耕种。

⑶绩麻:把麻搓成线。在这里泛指纺线织布。

⑷儿女:男儿和女子,指成年的青年男女。『拓展:古代汉语“妻子”指妻子和子女;现代汉语“妻子”是个专有名词。』

⑸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⑹未解:不懂,不明白。

⑺供(括n雷鞫词用,如:供给、供应):参加。(括n烙爰漓胗泄兀如:供品;与案情有关,如:口供、供认)

⑻耕织:耕田织布。

⑼傍:靠近。

⑽桑阴:桑树荫下。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名根据插图,用自己的话试着概述全诗大意。

白天在田里除草,晚上把麻搓成线,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村里的孩子们不懂耕田织布,也学着大人的样儿,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过渡:

同学们,我们不仅读通了整首诗,而且还读懂了诗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诗歌当中,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

齐读古诗。

想一想,你觉得诗里那一句写得最有趣味?

2、相机赏析诗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这一句主要讲什么?

指导学生看图:孩子在干什么?从一个“学”字,你体会到什么?(天真、勤劳、好学、可爱)

⑵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通过你的读来表达你的喜爱吧!

指导学生带着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

⑶延伸:古代许多伟大的诗人和你们一样,都喜欢把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作为描写的对象,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引导学生回顾、感悟诗歌中儿童的天真烂漫的形象,归纳读诗。

⑷过渡:这三首诗中,孩子们“捕鸣蝉”、“追黄蝶”、“学垂纶”,无忧无虑。现在回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当中来,先读一读,再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孩子要学种瓜呢?又跟谁学种瓜呢?(引出上句,是由于村庄儿女的熏陶、影响)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这句写了什么内容?村庄儿女是怎么“当家”的?

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会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⑵村庄儿女这么勤劳是为什么?(建设美好的家园……)

⑶过渡:正是看到这些勤劳的村民,一个个天真好学的童孙,所以诗人兴致而来,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用心读一读吧!

3、指导学生反复读,读出敬重、赞叹和喜爱的感情,读出诗的节奏。

4、根据自己的感悟理解,为诗歌选择配乐,并诵读。

(播放两段不同风格类型的乐曲,请学生选择,并说出理由)

五、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农家夏忙时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六、激情朗读,指导背诵

1、简介:由于诗歌本身的韵律、节奏美,在古代就已经用来吟唱了。今天,我们即兴吟唱古诗,也便于同学们背诵古诗。

张老师也很喜欢音乐,今天我也即兴唱一曲,想听吗?来点掌声吧!

2、唱读古诗:

⑴教师示范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乐曲配唱诗句。

⑵提示学生用学过的歌曲(如:《蜗牛与黄鹂鸟》、《采蘑菇的小姑娘》、《茉莉花》等)来配唱诗句。

3、放声读诗,自然成诵。

最后,让我们用心来诵读,读出你的赞叹,读出你的喜爱吧!

七、知识延伸,拓展阅读

1、过渡:《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写的一组大型田园诗,描写农村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下面,老师为大家找到了另外一首,一起来读读看。

(出示课件)

四时田园杂兴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

借与门前盘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2、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如孟浩然、陆游、陶渊明、杨万里等。大家还记得其中的诗句吗?(课件提示)。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背诵自己熟知的田园诗。

八、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遗产之一,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去积累,多去阅读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象范成大、孟浩然一样的大诗人。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篇17:《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 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想像能力。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 理解诗句,想象意境,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二、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想像能力。

三、 跟老师一起学:

(一)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1、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苏州市)人。绍兴二十四年(1164)进士。孝宗时出使金国,表现出不畏暴的凛然气节。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他是南宋著名诗人之一,为“中兴四大家”之一。先做地方官,后来一度做参知政事。曾出使金国,全节而归。晚年隐居石湖。他是位爱国诗人,也写过大量的田园诗。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诗人”。他的词,所涉及的生活面不及诗歌广阔;文字精美,音节谐婉,与婉约派一脉相通。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2、 释题:“兴”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3、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 试读全诗,回答上面问题。

5、 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其一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⑥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其二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②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③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④蛱(jiá)蝶:蝴蝶。

6、 解释全诗:

其一: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其二: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7、 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8、 资料:《四时田园杂兴》(其一)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9、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这首诗以一个老翁的口吻,写初夏时节乡村劳动的繁忙。成年的“村庄儿女”们,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不是耘田就是绩麻,没有一个闲人,没有一点闲工夫。而那些不懂事的“童孙”们呢,他们也在忙着“学种瓜”。这样一方面更烘托出农忙无闲人的热烈气氛,一方面又表现了乡村儿童在大人影响下从小就爱劳动的好品质。一个“学”字,写出了小孩子们种瓜时认认真真的情态。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10、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11、 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和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12、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

13、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14、 重点句:《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补充知识:“中秋”经典诗词鉴赏

篇18: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昼、耘”两个生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拓展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之二,从比较阅读中体会诗人采用不同的写法再现乡村夏季忙碌、和谐的意境,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诗

1.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学生背诗)(板书课题)

2. 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3、了解诗人。(出示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师:请大家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2、生自由读,指名读。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4、学生自学

5、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

2、品读第一句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指名读)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画面比刚才读懂诗意时的画面要更丰富了)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3、师归纳总结

4、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读)

5、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四、拓展品读——心境之读

1.拓展《四时田园杂兴》之二

2、比较两首诗

五、积累古诗,激发兴趣

师:是啊!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就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

现在我们赶紧把第一首抄写下来。看看哪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老师帮忙的?

篇19: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生活在繁华城市中的你们一定对质朴的乡村田园生活很陌生吧?可是,我国古代许多诗人却对田园风光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题目)

2、释题:

⑴齐读题目,读准字音“兴”(xìnɡ),读出诗题的节奏。

⑵“兴”是什么意思?“四时”又指什么?

杂兴:各种兴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四时:四季。《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3、介绍作者:

⑴这首诗的作者范成大,我们对他比较陌生。因此老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了有关作者的资料,谁能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指名学生介绍作者。

过渡:

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课件展示全诗。

⑵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个人自由朗读。

⑷听范读。

⑸练习模仿读。

⑹指名试读,评议展示读。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经读通了全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2、自由读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⑴昼:白天。

⑵耘:除草。耘田:在田里除草。泛指耕种。

⑶绩麻:把麻搓成线。在这里泛指纺线织布。

⑷儿女:男儿和女子,指成年的青年男女。『拓展:古代汉语“妻子”指妻子和子女;现代汉语“妻子”是个专有名词。』

⑸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⑹未解:不懂,不明白。

⑺供(ɡōnɡ作动词用,如:供给、供应):参加。(ɡònɡ与祭祀有关,如:供品;与案情有关,如:口供、供认)

⑻耕织:耕田织布。

⑼傍:靠近。

⑽桑阴:桑树荫下。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名根据插图,用自己的话试着概述全诗大意。

白天在田里除草,晚上把麻搓成线,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村里的孩子们不懂耕田织布,也学着大人的样儿,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过渡:

同学们,我们不仅读通了整首诗,而且还读懂了诗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诗歌当中,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

齐读古诗。

想一想,你觉得诗里那一句写得最有趣味?

2、相机赏析诗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这一句主要讲什么?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2.四时田园杂兴教学反思

3.四时田园杂兴赏析

4.四时田园杂兴古诗

5.四时田园杂兴改写

6.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7.《四时田园杂兴》改写700字

8.「四时田园杂兴」改写作文

9.四时田园杂兴古诗意思

10.四年级语文下册《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下载word文档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