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优秀教案
“无名的旅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草》优秀教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草》优秀教案
《草》优秀教案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环境,今天我们所学的《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以前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1、 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2、 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给加点的词注音: 焦灼(zhuó) 湿漉漉(lù lù ) 飒飒( sà sà )
蔫巴(niān) 踉踉跄跄(liàng qiàng) 绽(zhàn )开 愠怒(yùn)
2、 解释词语
惶惑:疑惑不安。 酸涩:又酸又苦涩。
围追堵截:围剿、追击,迎面拦截。
花天酒地:形容沉湎于吃喝嫖赌的荒淫腐化生活。
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标本: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加工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三、 整体感知悟精神
1、 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这篇课文主要内容。
四、 抓住线索理情节
战士误食野草 班长摸黑报告――撇开毒草忙救人 引出担架设悬念――主席下令辨毒草 不顾安危尝毒草――平易近人议吃草 启迪战士悟真理理清思路,分析结构
五、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七根火柴》思考:
1、 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主人公是谁?
2、 假如让你来围绕这篇小说的情节设计一次活动,你准备如何安排?写出你的方案。(可以以历史博物馆的解说员的身份介绍七根火柴,可以以招聘导演和演员的形式从人物入手理清情节)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五愿坚的作品。
第二教时
一、 复习旧课
二、研读描写,揣摩人物
1、 两个主要人物――周副主席、战士杨光
2.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高潮部分对周副主席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
(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毒草的动作与神态的词语和句子(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作为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接下来周副主席所下的命令进一步表现了其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2、 分角色演读,在跳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高潮部分,并能通过一定神态和动作来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要求:小组成员自选认为自己最有把握的角色,并确保每一个人都担当一定的角色,组长注意调控。)
教师点拨:要求能抓住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草时的一系列动作和神态,以体现主席的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高度关注战士生命的高尚品质。
3、 评析人物:同学们可以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说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或认识。
教师点拨:周副主席有着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人格,有着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4.思考: 课文以“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三、探究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四、小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五、 拓展练习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3、 阅读同一位作家的两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可以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角度去思考)
七、 作业设计
选择一位你熟悉的人物,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篇2:古诗《草》优秀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手拿一棵小草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ì。(2)注意纠正错音。(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岁:年。
尽:完。
生:生长。
荣:茂盛。
4.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篇3:古诗《草》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古诗中三个生字:枯、荣、尽。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古诗中一些词的含义:离离、原、岁、枯、荣、尽。
4、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5、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学习古诗中一些词的含义:离离、原、岁、枯、荣、尽,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一年级学过三首古诗《锄禾》,《鹅》,《画》导入(学生背)我国古代出了很多很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很多诗。这些诗写得可美了。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出示)
二、整体感知
1、诗的题目和作者:
唐朝
白居易
《草》(领读题目和作者)
2、学习本课3个生字
3、读课文,了解古诗内容:这首诗写了什么,提出不懂之处(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精读深化
4、引导学生读懂这首诗
(1)这首诗是写哪儿的草呢?请看“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语?
(老师板书学生回答的词语)这里的“原”就是指的草原。
“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
(2)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幅“草原图”。)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以草的旺盛茂密解释“离离”是什么意思了。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一岁一枯荣”。让学生用“岁”说一句话,使学生明白一岁就是一年。再以一年四季草的变化描绘“一岁一枯荣”的情境。
(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刚发芽的小草、一棵长得茂盛的草、一棵老叶发黄的草、一棵枯黄的草,并每画一幅就让学生描绘一下当季节的草)
(4)指明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从而使学生明白“枯”和“荣”的含义以及这句诗的意思。
(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前边将“枯”和荣”写在它们所对应的图下面,能写对,说说明他懂了)
(5)“野火烧不尽”这一句,“烧不尽”就是烧不——“尽”就是完的意思。可到了冬天草叶子都冻死了,枯黄了(边说边将“草原图”上的草涂成黄色),大火一烧(用红笔在草上画上火苗),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联系下一句想一想,白居易说的“烧不尽”是什么没烧完?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
(画下面的图)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请学生到前边把第四句的意思在老师画的画上画出来。
(6)诱导学生把春风画下来,要求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7)请小朋友跟老师朗读这首诗,理会小草的精神世界。顽强!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了不起呀!正因为这样,白居易才写诗赞美它。
篇4:古诗《草》优秀教案
一、复习导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字音
1、自己读读两首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读后评议。
3、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多种形式读,掌握字音。
重点字音:荣宿篱疏
4、再读古诗,读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2、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随机解决学生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小组赛读
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4、教师范读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5、学生美读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6、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7、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8、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9、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四、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篇5: 《草》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
2、学习神农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语:
在古代传说中,有一位太阳神炎帝,他发现了稻、稷、豆、黍、麦等五谷,还制作了农具,教人们耕种和收割,人们尊他为神农。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神农的故事。
板书课题:神农尝百草。
一、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要求能较流利地读课文。
二、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神农对人类有些什么贡献。
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
(他发现了治疗疾病的各类草药,他还发现了五谷,制作了农具,还教人们耕种和收割等)
三、出示生字卡片,练习读词,识字。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书写。
3、学生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巩固旧知。
指名听写上节课学的生字。
二、学习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认生字。
2、学生相互交流认读方法。
3、开火车认读。
4、老师指导、纠错。
三、学习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
2、学生思考:
(1)人们为什么又把太阳神炎帝叫做“神农”呢?
(因为他发现了五谷,制作了农具,还教人们耕种收割)
(2)神农对人类还有一个什么重要贡献?
(他发现了治病的各种草药)
3、师生一起探讨:神农是怎样发现这些草药的?
4、神农有一次一天里中毒70次,幸亏他及时吃下了解药,才得以活下来。从这里你觉得神农是个怎么样的人?
让学生充分讨论,踊跃发言。
5、神农是怎么死的?
6、读读最后一句话,你想对神农说什么?
第三课时
一、用下列的字组词。
治()病()()
尝()()健()()
二、用“因为……所以……”把下面的两个句子连起来。
神农是为人类的健康而死的。人们永远纪念他。
篇6: 《草》 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继续领略草塘的可爱,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和小丽的自豪感。
3、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词语卡片
3、自制比色卡
4、自制挂图
教学方法:
老师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和表演体验中领略草塘的可爱和体会作者和小丽的情感,树立爱家乡、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词语变变变
1、照例子说叠词(开火车)。
2、齐读课题,提问:可爱的草塘在哪里?(北大荒)
3、反义词造句(荒凉——富饶)简介北大荒。
4、师生一起回顾1-4自然段的内容。抓住“呆腻”
体会作者初到北大荒的感受。
三、评选读书大王
1、赛读第五自然段描写草塘美景的部分。
注意:
读出草塘的特点和作者的心情。
2、老师献丑——朗读自己改写的描写草塘美景。
四、挑战读书大王
学习第7——9自然段
4人小组讨论“瓢舀鱼”
赛读“棒打狍子”和“逮野鸡”
五、配乐“表演冠军”擂台赛——“逮鱼”
1、快读第14自然段
2、同桌结合在自己位置上练习表演“逮鱼”
3、上台表演(3组学生)(配乐)
六、再战读书大王
1、快读第18自然段
2、分析“小河”部分的写作特点
3、分组跟音乐赛读
七、老师引导——借助“犹豫”和“画卷”点题
八、挖掘主题
1、北大荒由“荒凉”到“富饶”是北大荒人辛勤劳动的结果,培养学生好好学习,长大后,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理想和追求。
2、观察家乡的小河,引领环保意识。
3、学习小丽自豪的夸夸自己的家乡。
九、教师总结
老师赠送学生一首小诗,概括主题。
十、布置作业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任选其一。借助课文内容,加上你丰富的想象,大胆进行创新,编出精彩故事。讲给你的亲人或朋友。
1、突出主题
2、说话有序
3、语言生动
十一、结束全文
欣赏动感画面结束全文。
板书设计:
可爱的草塘
刘国林
草塘——大绿美
目睹 小河——清凌凌 景美
耳闻 棒打狍子瓢舀鱼 物丰
野鸡飞到饭锅里
画卷
篇7: 《草》 教案
教学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民间故事《白蛇传》的内容。了解作者及戏剧的一些基本常识。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善良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体会主人公坚贞纯洁的爱情的舍身救夫的精神。
教学方法:指导、讨论法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提问:我国四大民间故事是什么?
梁祝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 牛郎织女
2、谁能讲一讲《白蛇传》的故事?
3、引入:在人们的心中,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几篇课文中,蛇这一邪恶的形象已深深的烙在我们心中。但《白蛇传》中的白素贞也是一个蛇的形象,却和人们心目中的毒蛇大相径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蛇传》选段《盗草》看课文为我们塑造了怎们的一个形象。
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新课内容。
1、作者:田汉(1898————1968)现代作家。
2、京剧:戏剧的一种,主要有唱白和舞台提示两部分组成。唱白就是唱词和对白。结合课文内容加以说明。
3、分角色,有表情朗读课文,并评价谁读的声情并茂。
4、自由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讨课文主要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白素贞为救丈夫,冒着生命危险去仙山盗取灵芝仙草的经过。
5、分析白素贞这一人物形象,揭示课文主题。
(1)白素贞因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吓死丈夫许仙后,后悔万分。去仙山盗取仙草,在和二仙童斗剑时倒在地上,宁可丧生也要护住仙草。并说“素贞死不足惜,只可叹我那许郎就无有回生之望了”这表现了白蛇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
(2)小结
课文通过讲述白素贞为救丈夫,冒着生命危险去仙山盗草的过程,赞扬了白素贞善良的心地,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展示了人性美。
四、拓展升华
《盗草》和《白蛇传》中的蛇精与前面寓言中的蛇有截然不同,能对此说一说你的理解吗?
五、作业:阅读民间故事《白蛇传》。
篇8:《草》教案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5个生字,认读6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挂图(或CAI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打开挂图、激发兴趣
(打开挂图)春天到了,田野里到处都有野草。春天、夏天,它长得多么茂盛!秋天,它就枯萎了。年年如此,生生不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草》,就写了草的这种现象。
这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
听准读音和速度。想一想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停顿和重音。
三、学生自读,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数数有几行几句(四行两句),找出生字,看拼音,认生字,同桌互查。
2.学生书空练习生字,并组词。说说记生字的方法。教师重点指导:
原:yuán,半包围结构,“厂”字里面是“白”、“小”上下构成。岁:suì,上下结构,由“山”、“夕”上下构成。读平舌音。火:huǒ,独体结构。注意写好笔顺。吹:chuī,读翘舌音,左右结构。又:yu,独体结构,两笔写成。笔顺: 又
四、熟读课文
巩固生字读音,熟读课文。先齐读一二遍;再指名读;最后自由读两遍。
五、课堂练习
1.练写生字三遍,注意笔顺间架,写正确、写工整。
2.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释义组词。
2.试读课文,注意读音正确。
二、导读全诗,逐行理解
第一行:教师讲解“离离”、“原”的意思。指名读,说说这行诗讲什么。还可以怎么讲?(茂盛的野草长满了整个原野。或:多茂盛啊!原野上的野草!或:原野上的野草长得多么茂盛啊!)学生练说。
第二行:“岁”是什么意思?“一岁”呢?(一年)“一枯荣”的意思:一次枯萎,一次茂盛。谁能把这行诗的意思讲出来?讨论,叙述:野草每年的秋冬都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一次茂盛地生长起来。
同桌互讲第一句的诗意,再齐读两遍。
第三行:“尽”是完的意思。野火指荒山野地燃烧的火。“烧不尽”呢?(烧不完)讨论后叙述:野火是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的。
第四行: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呢?(春风吹又生)第四行讲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春风一吹,野草又会生长起来。)
同桌把第二句串起来说一说,再读两遍。
三、齐读全诗,整体理解
齐读,指名把全诗的意思串说一遍。
这首诗第一句讲野草的什么?(讲野草生长的特点――一年生的植物,春夏生长茂盛,秋冬枯萎。)
诗的第二句赞扬野草的什么?(赞扬野草的生命力很强――野火烧不尽。)
四、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离离 / 原上 / 草,一岁 / 一 / 枯荣。
野火 / 烧 / 不尽,春风 / 吹 / 又生。
(“一岁一枯荣”中的两个“一”,读时声调不同,前面的读第二声,后面的读第四声。)
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五、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第4题。填空:
离离( ),( )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
2.朗读、背诵课文。
板书参考
探究活动
1.课后收集有关白居易的材料。
2.开展一个古诗背诵比赛。
篇9:草教案
草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红军过雪山草地,前一课我们学习了红军翻越老山界,这节课我们学习红军过草地,课文标题下面有一段话,为什么说“这里是最甜的地方。”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一起研究这篇课文。
1、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2、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指名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读准字音,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三、阅读课文,理清思路,品评人物。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本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明确杨光和周副主席。
2、根据提示完成故事情节的梳理:
红军吃草中毒―――周副主席品草救人―――战士议草悟理
3、找出文中描写草的语句,说说草在文中的作用。
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品析文中的人物。
思考: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使用,讨论交流: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动作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5、议论草,理解文中一些有意义的句子。说说文章开头提出的为啥说:这里是最甜的地方。
这里的草地曾经挽救无数战士的生命,红军战士在这里为了劳苦大众创造了幸福生活。
四、拓展练习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
与同学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五、小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篇10:《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焦灼”“踉跄”“愠怒”“蔫巴”“抽噎”“惶恐”等词语的音形义。
(2)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在文中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语言、动作、肖像和心理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讨论交流,文章句段的含义。
(2)学习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把握蕴涵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感悟周恩来副主席对红军战士的深切关怀和高尚的人格,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爱戴周总理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知,理清情节,从中感悟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学习如何通过文学语言展现人格魅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预习指导:
1.看文题,猜想以此为题可能写什么内容?
2.读课文5遍,了解作者。
3.在书上作圈点勾画,利用页下注和手头资料(包括词典)解决疑难字词。结合书后词表内容朗读抄写直至掌握。(掌握字词)
4.作者是如何结构全文的,请编写结构提纲。(理清结构)
5.作者写作内容及目的是什么?(明确中心)
6.划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并加以分析说明。(个性化解读)做读中提示。(不少于3处)
7.不懂之处做标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熟课文,解决生字词。
2.整体感知,理清情节,从中感悟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理清情节,从中感悟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学习难点: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还记得《柳叶儿》中作者儿时吃柳叶儿的情形与滋味吗?那可不是一种好味道:苦涩!但它可以给人填肚子,并不会给人带来伤害!可是在长征途中,当大家面临饥饿时,他们唯一的选择是吃草,你想过草的味道吗?而且其中的可能还会有毒。读完王愿坚的小说《草》,你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二)、自主学习记录卡自学情况反馈(展示)
1.我掌握了:(掌握课文中字词诗句等默写)
焦灼(zhuó) 飒飒(sà) 蔫巴(niān) 抽噎(yē) 绽(zhàn)开
火燎(liáo) 愠怒(yùn) 霎那(shà) 酸涩(sè)
湿漉漉(lùlù) 踉踉跄跄(liàngqiàng)
2.我知道了:(概括课文内容)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周副主席得知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3.我了解了:(理清课文的结构)
战士误食野草 班长摸黑报告(开端)
撇开毒草忙救人 引出担架设悬念(发展)
主席下令辨毒草 不顾安危尝毒草(高潮)
平易近人议吃草 启迪战士悟真理(结局)
4.我不理解的地方:
我的困惑是:
(三)、集体讨论,释疑解难
1.朗读题记,藏族同志为何在此建糖厂?
这是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地,是他们以吃草的苦,换来了今天我们生活的甜。
2.题记中“最甜”的内涵是什么?
①糖甜。
②我们要继续革命传统(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甜美的生活。
3.探究红军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又怎么会具备这些优秀精神?
①领导指挥若定,方针明确,教育有方。
②红军团结一致,意志坚定。
③在实践中成长。
4.文章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歌咏周副主席个人安危于不顾、沉重冷静、指挥若定的精神风范,赞美红军战士吃苦耐劳、正面困难、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表达作者对前辈的崇高敬意!
5.课文以“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讨论交流文章句段的含义。
2.学习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写法,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学习周副主席关心战士的动人事迹,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学习难点: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体会作者对周副主席的爱戴之情。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记录卡自学情况反馈(展示)
(二)、质疑探究
1.读课文,品析人物形象特点。
片断一(8-16节):杨光:“狂喜”、“横倒身躯滚”、“紧紧抓住”、“焦急地叫起来”、“伸开手拦住了路口”——勇于承担责任,救人心切。
片断二(18-20节):杨光:“立时惊住”、“惶惑”、“不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片断三(31-32节):周副主席:“举起”、“慢慢放进嘴里”、“闭住” 、“不停地抖动着”、“浓眉皱紧”、“嚼一阵”——以身试毒草,直面风险,不怕困难。
2.抓佳句,品评语言艺术
(1)“应该感谢他们,感谢这些同志用生命和健康为全军换来了经验。也要记住这些草!”
两个“感谢”句表明周副主席对中毒红军战士的关怀,对全军战士生命和健康的关注之情。
(2)“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两个“就会”强调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3)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4)“为革命嘛,我们吃的是草,流的是血,可我们比那些花天酒地的敌人高尚得多,也强大得多呀!”
流露了作者的乐观精神,对吃草者无比强大的赞美之情!
(5)“周副主席那浓浓的胡须绽开来,宽慰地笑了。他笑得那么爽朗,那么开心。自从患病以来,他还是头一次笑得这么痛快。”
为周副主席带病指挥成功而感到欣慰,赞美周副主席指挥若定的神采与气质。
(6)“顿时,他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有力了,这力量足足能一气走出草地。”
形象地表现了杨光对周副主席的崇敬之情和他从周副主席的教导中获得的伟力,也表达了作者对年青人(杨光)思想走向成熟的首肯。
(三)拓展延伸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四)总结与反思
这一节课我们分析、欣赏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的刻画,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文章当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特别是周副主席亲口尝毒草的细节描写,生动性强,富有感染力。成功地刻画了以杨光为代表的红军战士的形象和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表现了广大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仰之情。
(五)作业
选择一位你熟悉的人物,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板书:
草
王愿坚
误食毒草→持草求救→尝草辩识→议草救人
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
不顾个人安危
对革命事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附加资料:
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本文是作者从1976年底到1977年7月连续写的十篇以长征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
相关知识: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篇11:中班《草》的优秀教案
活动目标
1、能随音乐做“推”和“倒”的动作。
2、能根据游戏需要控制“推”和“倒”的动作力度。
3、体验和自我游戏的乐趣。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自制的《墙头草》图谱。
活动过程
1、谈话激发兴趣。
师:你们知道墙头草吗?他有什么特点?老师念一首儿歌名字就叫《墙头草》,你们听听儿歌里的墙头草有什么特点?
2、学习歌曲《墙头草》。
提问,而歌中有谁?墙头草有什么特点?
出示《墙头草》图谱,根据图谱有节奏地读歌词,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歌词内容。
教师清唱歌曲引导幼儿欣赏,熟悉旋律熟悉歌词内容。
3、随音乐做身体动作。
引导幼儿创编两编导的动作。
提问:
①你们知道墙头草被风吹动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
②能用动作表现出来吗?
要求倒的时候保持不跌倒。
引导幼儿按节奏作出推的动作。
提问:风吹墙头草的时候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
4、根据音乐玩游戏。
教师示范玩游戏,简介玩法和规则。
师:这个音乐还能玩好玩的游戏,小朋友来唱歌,老师玩一遍,小朋友们看看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
玩法:两人面对面站立或蹲下,第三人先站中间当“墙头草”,两边的人随音乐轻轻推“墙头草”,“墙头草”身体向两边倒。
规则:两边的幼儿,控制推地力度,“墙头草”倒的时候保持不跌倒。 请三名幼儿示范玩游戏。
组织幼儿结伴游戏,体验听音乐玩游戏的乐趣。
篇12:中班《草》的优秀教案
活动目标
认识酢浆草的特性。
运用大自然的素材进行创作。
活动准备
儿歌读本、儿歌掛图、互动式教育光碟。
水壶、塑胶袋。
活动过程
1. 事先向幼儿预告到附近公园走走的讯息,请幼儿携带塑胶袋及水壶。
2. 带幼儿到附近公园走走,沿路上,捡拾地上的叶子放进塑胶袋(作為下一个活动使用),并观察路边的野花野草,找一找有没有酢浆草,看
谁能找到四片叶子的幸运草。
3. 告诉幼儿酢浆草通常只有三片叶子,有人说找到四片叶子的酢浆草,许的愿望会实现,所以酢浆草又叫作「幸运草」,到了晚上它的叶子会
闭合,好像睡著一样,这种闭合的现象叫作「睡眠运动」。
4. 使用酢浆草玩拔河游戏:将叶柄的皮剥下来,只剩下一根白白的细线,将两片酢浆草交错,一人拉一端,看谁的叶柄先断。
5. 请幼儿将地上各种形状的叶子、果实、石头等排列出各种造形,再彼此欣赏同儕创作出的造形。
6. 最后请幼儿围坐一圈,教唱儿歌「幸运草」〔附〕,手拿著幸运草,随著旋律摇摆著身体,再拿著酢浆草闭眼许下愿望。
评量
1.能专心的寻找幸运草。
2.能使用大自然的素材进行创作。
活动结束
进行酢浆草联想画:以酢浆草的轮廓线条,让孩子想像能变成什麼,将它画下来。
篇13:中班《草》的优秀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稻草蘸印画,体验特殊的绘画方式带来的乐趣。
2、通过活动,知道稻草在生活中的广泛用处。
【活动准备】
稻草、素描纸、水粉颜料、勾线笔、毛巾。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物稻草,激发幼儿兴趣。
师:看,瞿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稻草)
师:那稻草有什么用呢?
师:原来稻草有这么多的用处,可以堆草人,草房子,草帽……(出示图片)其实来师告诉你,稻草还有一个新本领,你们想不想发现呢?那我们先来看一看。
(二)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稻草蘸印画。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花、山、树)他们漂亮吗?
师:你们信不信这些漂亮的画是用稻草蘸印出来的?(不信)那么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观看稻草蘸印画的方法。
师:(视频)老师刚才是怎么做的,(颜料,稻草)稻草在颜料里面蘸一蘸,然后在画纸上蘸一蘸。小朋友们,你们现在相信了吗?
师:哇,稻草的本领大不大呀!那你们现在想不想用稻草蘸印画?(花、树……)
(四)教师提出要求,幼儿自由创作稻草蘸印画。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也准备很多的材料,我们轻轻的过去吧!
(教师适时的指导幼儿)
(五)幼儿展示作品,简单评价。
师:这是哪位小朋友画的,跟小朋友分享一下你画的是什么?
师:今天我们学了稻草蘸印画,那草尖可以画画,拿稻草的其他地方还可以干什么呢?我们到回教室再想一想、试一试。
篇14:中班《草》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在春天的田野上放歌的欢快情绪,学习用明亮跳跃的声音和舒展、优美的声音进行对比,细腻地表现歌曲的感情。
2、通过电脑课件的展示让学生有视觉上的享受,从而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感情。
3、通过听音填空练习,训练学生听辨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轻巧、跳跃的声音和舒展、优美的声音去演唱这首歌。
教学过程
一、练声
1、用跳跃、轻快的声音去演唱。
2/412345│54321│
yiyayiya
2、用舒展、优美的声音去唱。
2/41234│5--│5432│1-│
yiyayiya
二、听音练习
我们来做个练习《给音符找个家》,电脑课件出示四组音:
3/4512││543││
571││217││
老师按顺序弹,请你告诉我括号里是什么音,帮这些音符找到他们的家。(学生根据听到的音移动鼠标将他们拖到括号里)
三、听歌导入
1、同学们的耳朵很灵敏,我还想考考你们,课件出示三首歌曲片段,学生听辨并说出歌名。(《嘀哩,嘀哩》《春来了》《小鸟,小鸟》)
2、这三首歌曲我们都很熟悉,他们都是赞美的哪个季节?(春天)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吹草哨儿》。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欣赏这首歌曲。(课件出示)
四、学唱歌曲
(一)电脑出示歌曲的前两个乐句。
533│533│55.6│543│422│422│5542│3-│
533│533│55.6│543│422│422│5542│1-│
1、请同学们看,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乐句相比有什么不同?
2、出示第一个乐句,跟老师唱一唱。
533│533│55.6│543│422│422│5542│3-│
3、用充满弹性的声音唱这一句。
(二)出示第二个乐句
533│533│55.6│543│422│422│5542│1-│
1、师弹琴,学生分辨这一句和第一句的不同。
2、学生跟琴齐唱第二个乐句。(用有弹性的声音唱)
(三)出示第三个乐句。
2/416│6-│5565#4│5-│42│2.6│5432│3-│
1、电脑课件出示升记号。
2、单独练习有升记号的一句歌谱。
3学用舒展的声音再唱这一乐句。
(四)学歌词
1、同学们歌谱学的真快,相信歌词也难不倒你们,轻轻地跟琴把第一段歌词填进去。
2、微笑着放开声音再唱。
3、用跳跃、有弹性的声音和舒展的声音把第一段再唱一唱。
五、吹草哨儿
同学们唱的真好,仿佛把我们带进了美丽的大自然,我们唱啊,跳啊,来到了花园里,来到草地上,来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快乐地嬉戏着,不禁摘下一片树叶放在嘴里吹着草哨,享受着春天带给我们的快乐。
1、学生吹草哨,电脑课件播放春天的美景,使课堂气氛进入高潮。
2、指名吹响的学生谈此时的感受。
3、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轻声地跟音乐唱第一段。
4、用跳跃、舒展的声音再唱。
六、才艺展示
同学们,在刚上课的时候,老师让你们说了一些歌曲的名字,有人觉得还不能表达他此刻的心情,下面,我们开一场“小小音乐会”,把你的才艺展示出来。
篇15:《草》教案2
[教学目标 ]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2、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三、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草野菜而中毒,二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杨光找到一支红军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紧急任务在身,于是杨光拦住路口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杨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部分(37―结尾)故事的结局: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四、探究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五、小结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草而中毒――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教时
一、 复习旧课
二、 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使用,讨论交流: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动作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2、思考:
课文以“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三、 拓展练习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
与同学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四、 小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
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五、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五愿坚的作品。
篇16:语文教案-草
语文教案-草
胞热情欢迎的情景。(2课时)
二、 教学要求:
1、 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 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 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四、 教学方法: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五、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六、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明确目标。
1、 学习课文前两段,理解课文内容。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目标完成过程。
1、 揭题: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 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4] [5]
篇17:语文关于《草》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的热爱,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了解诗的结构,了解本诗运用拟人、比喻的写法把诗句写的更加生动形象。
4、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内容,体会作者对大liuxue86.com自然的无限的热爱,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目标:
1、 初读课文,解决文中不认识的生字。
2、 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导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你喜欢草坪吗?为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歌《草叶上的歌》就是写草坪的。
二、 初读课文,解决文中不认识的生字。
1、 自渎课文,想办法学会生字。
2、 检测字词,分组朗读诗歌,有错纠错。
三、 学习诗歌。
1、 自己读一读诗歌,说说这是一块怎样的草坪?(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小节)
2、 你最喜欢哪块草坪?为什么?学生结合诗句谈感受。
3、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像:
(1)沉睡了一冬的大森林,在一场春雨后,睁开了明亮的眼睛,想像它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2)早上起来或下雨过后时看到露珠落在草叶上,随风滚动的情景。
(3)各种小动物在绿色的草坪上玩耍嬉戏的情景。
4、及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鼓励学生边想象边朗读。并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四、 布置作业:
篇18:《狗尾巴草》教案
一、说教材
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活泼好动,他们对外界充满了好奇,看见每一株小花小草均会非常激动。此刻恰恰是狗尾巴草茂密的季节,在乡村到处可以见到狗尾巴草的踪迹,对小孩们而言:狗尾巴草是他们熟识的陌路者,既感觉到熟识,又感觉到新鲜奇特。《幼儿纲要》说:教学内容的决定,要接近孩子的日常生活,为孩子有兴致的东西与问题,又要有利于开拓孩子的经验与视野。所以,选取“狗尾巴草”为教学内容既吻合现实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原点与归宿,对教学起着引导作用。依照孩子的年纪特征与实际状况,确定了感情、能力、术等方面的目标:
1、能于小伙伴互相游戏,推动教师跟幼儿间的相处,体会游戏内的愉快。
2、能勇敢的决定自个儿喜爱的色彩开展染色、画画。
3、通过教学培育细微的观测和察看力与动手能力,初步的协作能力。
依照目标,我们把教学的要点定为:能于小伙伴互相游戏,能勇敢的用色彩开展染色。整个教学均是以这一个要点为主的,首要是通过“清楚狗尾巴草”、“玩狗尾巴草”、“给狗尾巴草淋浴、让狗尾巴草跳舞”等几个过程做好的。
三、教学预备
教学预备是为做好具体教学目标服务的,与此同时孩子是通过与环境、教学材料的互相作用来得到进一步提高的,教学预备务必与目标、教学主体的综合能力、兴致、需要等相适宜。因此,我既开展了物质预备并又思考到孩子的知识经验预备。
物质预备首要是:狗尾巴草、颜料、白纸片、擦桌布、魔术盒
知识经验预备是:孩子已认知过狗尾巴草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动中我使用了引导提问法、启发发现法、观测和察看法、演示法等。相对于这一些方式的使用,我“变”过去教学的传统形式――幼儿教师说教,“为”以孩子为主体,幼儿教师以引导、启发的方法,很好的调动孩子学习的踊跃性,并以“玩”的方法贯穿教学的一直。让孩子在游戏里、愉快中学到知识、习得经验,真正显现玩中学、学中乐。
2、教学过程内,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思想,将各领域内的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块儿。例如:在观测和察看教学中渗透了语言表述的教学;在最终过程中体会Music、跳舞的愉快等等。
3、教学的构造是递进关系的:兴致――游戏――染色。即创建场景启发孩子参加教学的兴致,运用“玩”的模式进而清楚狗尾巴草的特点,在画画教学、Music跳舞的教学里,让孩子感情表现语言表述,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提高与提升。
(二)学法
教学里,我启发孩子使用游戏动手操作法、观测和察看法等来学到知识经验。由于孩子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我创建了游戏的场景,让孩子一心一意的踊跃投入到教学中去,而且在游戏中给孩子自由展示呈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程序
1、创建场景,启发孩子参加教学的兴致
魔术变变变
幼儿教师:我这里有个神秘奇妙的魔术盒,它能变出许多许多物品,瞅瞅此刻它变出了啥?
由于是幼儿园小班刚刚学期开始没多久,有些小孩或许会出现“冷场”的情况,所以运用“变戏法”的模式启发孩子的兴致,勉励孩子使用已经有经验开展沟通。
2、玩玩狗尾巴草
幼儿教师:狗尾巴草想和我们孩子一块儿玩哩……让它亲一亲你认为怎么样?
启发孩子体会痒痒的感觉,进而启发孩子参加教学的兴致,在“亲一亲”
里,使用引导式的语言提问,让孩子对狗尾巴草的特点有进而的认识、认知。
3、染色、画画
演示
幼儿教师:我先来帮狗尾巴草洗个澡吧……跳个舞吧!
幼儿教师将角色相应恰当变换,以狗尾巴草的角色穿插教学,并提出教学的请求、规定。这一过程根本目的是通过演示让孩子领会准确的染色、画画方式,启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孩子心情非常高涨,为下一过程打好前提。
孩子教学
幼儿教师启发孩子勇敢地开展染色、画画,还可引导孩子与小伙伴协作、沟通。
4、结束
幼儿教师:我们来为狗尾巴草跳个舞吧
听Music,幼儿教师与孩子自由的挥舞,勉励孩子与小伙伴协作表演。
5、教学扩展
带着孩子在平时教学中采集狗尾巴草,摆放于自然角与区域中让孩子进而观测和察看、探究。
【《草》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10.草房子读书心得优秀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