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万以内的加法:加减法的验算二》教案设计

《万以内的加法:加减法的验算二》教案设计

2022-10-24 08:44:0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你好陌生人s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万以内的加法:加减法的验算二》教案设计,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万以内的加法:加减法的验算二》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万以内的加法:加减法的验算二》教案设计

篇1:《万以内的加法:加减法的验算二》教案设计

《万以内的加法:加减法的验算二》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①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会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②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③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具准备:

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谁愿意说一说。

生1:爸爸买一双鞋和一个足球要165元钱,爸爸付200元钱,阿姨找给爸爸35元。

生2:……

师:同学们,调查得真多,(挂图)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阿姨找给妈妈多少钱?

板书:200-183=17(元)

200

-183

17

师:小明说什么?

生:小明说找的钱对不对呢?

师:小精灵也说: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板书:减法的验算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①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

生2:我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于200。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②做一做:教科书第28页。

③比一比,看谁聪明。

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

④啄木鸟捉害虫(电脑显示)

苹果树上有许多虫子,请同学们来当啄木鸟为苹果树捉害虫。

147780464

-28-51-223

129739241

●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⑤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实践活动:回家把昨天你调查到的情况,用验算的方法告诉爸爸、妈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页到3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2、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看看谁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出示)比一比,谁最快打开金锁链(小组合作)

2、在正确的计算结果下面打ü

634359663404869239

-184+471-282-186-578+571

552830845318291800

()()()()()

小组讨论,每道错题错的原因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3、选择。在正确答案的格里涂上黄色。

563+528=696+241=70+260=

991837330

1081937230

10911037267

4、教科书第30页,6

小精灵说:再开始时客轮上有多少人?你能帮助小精灵解决问题吗?

5、教科书第31页,8

小精灵说: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每个小组提出三个问题,并计算。

6、小结:通过这节练习课你知道了什么?

(自己总结,小组交流)。

7、作业:

①第29页,3、4

第30页,5、7

②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

篇2:《万以内的加法:加减法的验算一》教案设计

《万以内的加法:加减法的验算一》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①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②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③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具准备:

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

生:互相说说,再请同学发表意见。

师:(挂图1)我们来看挂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1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从图1中我看到了小明妈妈买了一套135元的运动服和一双48元的运动鞋。

生2:从图1中我看到小明妈妈给了售货员200元。

生3:要知道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应用加法计算。

师:全班动手计算。

板书:135+48=183(元)

135

+48

183

师:看小精灵说什么?

生: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板书:加法的验算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①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

生2:我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

生3:我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

②做一做:教科书第27页。

③数学门诊部。

④数学门诊部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

175329259

+62+464+148

137843307

●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

篇3: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信息窗一

课  型

新授课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第一课时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七星瓢虫吗?你都了解它哪些方面?(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自己知道的知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大家知道的真多,七星瓢虫吃害虫,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田园里的小卫士。你想不想去看看它们是怎样捉害虫的? [出示信息图] 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一共有多少只七星瓢虫?               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               茄子比白菜多多少棵? ……                       活动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师:我们先来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一共有多少棵白菜?”这个问题。你自己试着解决一下,好吗?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尝试解决。 2、师: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谁的方法巧妙。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算法说给大家听?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1)估算:179≈180     364≈360    179+364≈540(棵) 2)口算:100+300=400   70+60=130   9+4=13   130+13=143   143+400=543(棵) 3)笔算:179+364=543(棵)                         179                       + 364                             543 让学生板书竖式,通过观察、比较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说出算理及算法。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3、师:刚才我们计算了“一共有多少棵白菜”的问题。现在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地里一共有多少只瓢虫”这个问题吗?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竖式解答。全班交流做法。 4、师:大家已经自己解决了两个加法问题,想一想,你觉得我们在计算加法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时的总结。 5、师:下面我们再来解决“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你能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吗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师:把你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1)估算:435≈440      276≈280        435-276≈160(棵) 2)用学具摆一摆 3)笔算:435-276=159(棵)               435             - 276               159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把你喜欢的方法介绍给小组同学。 6、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已经检查的茄子比白菜多多少棵?”这个问题。学生汇报做法。师:你觉得我们在计算减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活动三:拓展延伸,巩固练习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做法,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指导和点拨。 2、看图填算式,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看懂图意,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位互相商量一下,弄懂图意再做题。然后全班交流做法。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 265+45=310(块)                 350-178=172(米) 265-45=220(块) 3、自主练习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然后根据学生整理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3、找规律,填一填。     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填写,如果有困难可以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做法。活动四:归纳总结,谈收获师: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     第二课时            活动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今天我们用新学的知识一起来解决几个问题,好吗?活动二:自主练习,巩固知识 1、师: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加减法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让学生说出在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师:今天我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出现这些方面的错误。 2、用竖式计算 234-267=           564+342=         168+743=         657-489=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师:在做题的时候,你都注意了什么?            3、完成自主练习第6题。弄懂题意,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出结果,比较估计结果和准确结果有什么不同?体会估计的用途,最后小组内交流。 4、小游戏: 1)每个人掷三个骰子,根据掷出的数字写出一个三位数; 2)用写出的两个三位数进行加减法计算。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长分好工,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任务完成的好。小组汇报,并进行评价。 5、完成自主练习第8题。先让学生自己分类整理图中的信息,然后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自己解决,最后小组交流提出的问题。活动三:拓展延伸,总结收获     完成自主练习第7题。先让学生弄懂图意,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到珍禽馆走哪条路近”的策略,就是要找出到珍禽馆一共有几条路,每条路是多少米,然后通过比较再回答问题。交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进行解决。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篇4: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数学教案设计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数学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65—66页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连续退位的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与退位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七星瓢虫吗?它可是田园的小卫士呢,想不想去看看他们的工作场面?

2.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棵白菜?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一共有多少棵白菜?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算法。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当出现竖式计算时,要板书竖式:让学生对照竖式再说一说算理及算法。

2.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刚才我们计算了“一共有多少棵白菜”的问题,现在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这个问题吗?

3.小结: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计算加法时要的问题。

4.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检查?你自己能解决吗?自己试一试。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哪个小组愿意把小组的想法说给同学们听:说到竖式时板书。说算法:个位减起,5减6不够减,从十位退1,15减6等于9,十位2减7不够减,从百位退1,12减7等于5,百位3减2等于1,所以,435减276等于159。

5.已检查的茄子比已检查的白菜多多少棵?用你喜欢的方法去做。全班交流自己的竖式算法。

6.小结: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从连续退位、细心计算两方面进行交流。四、巩固练习。列竖式计算:

192+58=432—153=646+354=542—169=学生独立完成后,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竖式计算的算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书67—6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连续退位的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与退位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一、回顾旧知。

昨天我们学习了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我们来复习一下。出示:

592+109=615—457=让学生同位互相说一说计算方法。而后指名起来说算法。

二、自主练习:

1.第3题:计算并验算。

2.第4题:(1)说题意,你做这道题时是怎么想的?(2)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3.第5题。

(1)先说一说题中告诉我们的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然后再解决。(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

4.第6题:找规则,填一填。

5.第7题:数学游戏。

6.第8题:谁摘的松果?连一连

让学生独立去完成,汇报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7.第9题:

要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入口到珍禽馆”共有几条路?分别是哪几条?

8.第10题:

做题时先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再根据信息解决问题,并提出问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篇5: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连加

课题:连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凑十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连加”】

1.板演

请同学说计算过程,最后说说笔算加法的法则,教师贴出: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口算

6+8+2= 5+7+9= 3+7+5= 6+7+4=

1+4+9= 3+5+5= 4+8+6= 8+9+2=

8+7= 7+6= 5+8= 4+6=

9+5= 7+5= 3+8= 4+7=

找两名程度差不多的同学,同时做左右两组口算,问左边做得快的同学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快.(左边把能凑成十的两个数先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这样算得快)看右边一组,问:从得数上看与二十以内的口算有什么不同?(10以内的两个数相加得数永远不会超过20,而三个数相加,就有可能超过20了)

4.小结引出新课

师说:两个数相加的笔算加法这部分知识大家掌握得很好,如果三个数连加你还会计算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连加.(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6【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出示袋子图

(2)看图说图意,列出算式88+97+105=

师说:以前我们算三个数连加,要用两个竖式,从这节课开始,为了简便,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3)教计算方法

师说:谁能把它写成竖式的形式?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写.教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总结:以前我们学过两个数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1,现在个位三个数相加满20,就要向十位进2.那么笔算加法的法则第三条应该怎么改一改呢?教师用红笔在法则第三条上改:

板书:(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2.反馈练习.【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教师板书  702+2984+368=

(2)引导学生交流,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

①三个数相加,能简算的`要简算.

②三个数相加,和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教师巡视,如果发现问题考虑的不全面,教师可适当提示.

(3)师生共同计算.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个位时,先把个位上的2和8加起来得10,再加上4得14.

教师同时用彩色粉笔把2和8用括线连起来,在得数的个位上写4,向前一位进一.

板书:

计算十位没有简便算法,学生直接口述.

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百位时,先把百位上的7和3加起来得10,9和进上来的1加起来也得10.

教师用彩色粉笔按回答顺序画括线.两个10合起来是20,在得数的百位上写0,向千位上进2.教师板书:

千位上结果是4(竖式板书完整)

引导学生归纳:计算连加法,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

启发学生表述: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教师同时板书).

3.小结

师说:今天我们学的新知识是连加.做连加的题,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先想一想怎样算简便,再口算

6+4+7= 8+9+2= 7+5+5=

15+3+5= 9+7+1= 23+9+7=

2.做一做

3.练一练

这四道题可进行比赛,让学生想办法,用凑十法把题算得又对又快.

4.笔算下面各题

48+159+66= 653+2185+924= 247+968+8293=

教师巡视,如发现学生数位对错,忘加进位的数,横式上忘写得数等错误,要帮助他们及时纠正.

板书设计

连加

6+8+2= 5+7+9= 3+7+5= 6+7+8=

1+4+9= 3+5+4= 4+8+6= 8+9+6=

8+7= 7+6= 5+8= 4+6=

9+5= 7+5= 3+8= 4+7=

9+6= 5+5= 3+9= 2+8=

例6 88+97+105=290(千克)

702+2984+368=4054

篇6:第四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内容:教材70-71页的例1一例3,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十九的习题。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用坚式计算三、四位数的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2.理解并掌握三、四位数的笔算加法法则。

(二)能力训练点

l.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德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三、四位数的笔算加法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进一。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例1的信封图。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口算(卡片出示,学生判断正误)

50+ 70         300+ 600          800+400        90+ 30             2.求38加 25的和,用坚式该怎样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3.指板书提问:笔算两位数加法时,列竖式时首先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新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笔算加法,三、四位数的笔算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2.教学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l)教学例1(不进位加法)

①教师出示例1的信封图片:先出示10个一扎的,(教师在磁力板上贴出4扎);再贴上3个单张的。提问:这里一共摆了多少个信封(243个)教师再贴信封,问:第二行贴了多少信封?(132个)共摆了多少个信封?怎样列式?

②借助信封图,让同学们说说怎样算出有多少个信封,为列坚式做准备。从学生想法中选择最优答案:单个和单个合起来,10个一扎和10个一扎的合起来,100个一扎的和100个一扎和合起来。

③引导学生列竖式。

教师引导:(教师根据板书的提示)怎样用竖式计算243和132的和呢?先想一想两位数笔算加法的列式方法。这道题怎样列竖式?

④教学笔算方法。

A、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想一想这是几位数加几位数,这个竖式该从哪位算起?学生试做。

B、集体订正,强调:三位数的笔算加法也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教师板书:   270+ 58=

提问:270+58该怎样列竖式,又该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操作计数板:先摆出第一个加数270,(提示学生整百和整十的分开摆)。在270的下面摆出58。

②启发提问:

A.怎样列坚式,5和8分别写在哪里?为什么?(使学生知道: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B.在坚式中该怎样写呢?

C.从哪位算起?你发现了什么? (十位相加满十)

D.让学生尝试计算。

③完成做一做,把结果直接写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详尽说是怎样计算的。

(3)教学例3

① 指名列出横式、竖式。

讨论:刚才例2你们发现了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一,这道题目你又发现了什么?

思考:百位应怎样算?学生自己完成。然后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提示学生把横式上的结果填好。

3.小结:

概括三、四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齐读法则。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基本练习:(小黑板出示)

(l)口述结果,教师板书在小黑板上,学生判断正误。

(2)笔算下列各题,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238+ 326=             1629+ 527=             715+ 8605=

(3)填空:一个加数是239,另一个加数是6805,和是(    )。

2.发展题: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的和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笔算三、四位数的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例1:      2  4  3

+ 1  3  2

3  7  5

例 2:    270+58=328

2  7  0

+    5  8

3  2  8

例 3:   809+ 3764= 4573

3  7  6  4

+    8  0  9

4  5  7  3

加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73-74页例4,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中的习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加法验算的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在原竖式进行验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片)

30+ 70+ 10        50+ 60+ 10        200+ 500+ 100

200+300+ 100

2.坚式计算,把例3中两个加数调换位置相加。

3.讨论:你们从中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让学生知道:用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计算,可以知道原来计算得对不对。

我们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如果两次计算结果一样,说明我们计算的正确,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验算。

今后我们进行加法计算时,要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养成好习惯,提高

计算的正确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2423+856=

2.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3.启发学生进行验算。

4.提示学生,不写第二个竖式,是否也可以验算,学生讨论:

使学生明确:也可以用原来的坚式,把每位上的数从下到上再加一遍。

5.反馈练习“做一做”第3题。

6.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基本练习

计算练习二十第2题的前两题,口述验算(两种方法)

2.综合练习

投影出示练习二十第1题

小组竞赛看哪组做得正确,练习二十第3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明确:今后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题目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坚式;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觉地验算,可以在原竖式上验算。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二十第2题的后两个小题

2.练习二十第4题

六、板书设计

加法的验算

3764 + 809= 4573

3  7  6  4

+    8  0  9

4  5  7  3

例 4   2423+ 856= 3279

2 4  2  3

+      8  5  6

3  2   7  9

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75页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二十一中的1-7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掌握连续进位加的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通过类推,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连续几次运用进位加。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练习二十一第3题

2.笔算(指名板演)

385+ 705=                 596+ 83=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新课

我们复习了口算和不连续进位加的笔算,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计算方法。如果把笔算的第一题改变一下数字,会发生什么情况?你还会计算吗?

2.教学例5。

出示例5:求385和765的和。

让学生自己试算。

同桌讨论:在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订正时,使学生明确: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满十向千位进1、不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都要把进上来的1加上。

2、“做一做”第2题

3.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二十一第2题,订正时并说一说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分组练习,练习二十一第4题。

四、全课小结

师生针对计算过程和应注意问题共同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5-7题

六、板书设计

连续进位加

例5         385  + 765=  1150

3   8   5

+   7   6   3

1  1   5   0

连加

教学内容:教材78页例6,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二中的第l-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l.比较熟练地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

2.进一步运用凑十法进行加法的简便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初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三个数连加笔算方法及凑十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三个数连加。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连加口算,粮食图,学生用的空白没影片若干张等)

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分别出示)

6+4+9   7+4+3   6+2+4   6+8+2    3+6+7   6+5+8

口答结果,并说出算理。

指名口答得数,并说出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找出简便的算法。

强调:以后口算几个一位数连加时,能简算的就简算。

2.用竖式计算

88  +  185    97 + 105

指定两名学生在小黑板上计算。

集体订正。订正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重点强化“满十进一”的.法则。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教师投影出示粮食“口袋”图片。

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根据图意列算式,

使学生口述:有三袋粮食,分别重88千克,97千克,105千克。求一共重多少千克?

列式:88+ 97+ 105=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个数连加的新方法。(板书课题:连加)

2、回想:按照以前学的怎样笔算三个数连加。

启发学生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引导学生明确: 用两个竖式计算,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得出的结果与第三个数相

加。或者把两个竖式连着的简便写法。

3、点拨算法:

教师:以前计算三个数连加要用两个竖式计算。从这节课起,为了简便,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教师进一步强化,写竖式时也要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也是从个位加起。

4、学生试做。

让学生动笔试算,如果在计算中发现问题同桌可以商量。

教师巡视,搜集反馈信息。

5、指导算法。

提问:在计算时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明确:

个位上的三个数相加,和满20,向十位进2。

引导学生小结: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提问:三个数相加,有没有向前一位进3的可能?

学生讨论后回答。

引导学生知道:

最大的一位数是9,三个一位数相加的和最大是27,所以最多只能向前一位进2。

6、反馈练习。

( l )教师板书例 7        702+ 2984+ 368=

( 2 )引导学生交流,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

1.三个数相加,能简算地要简算。

2.三个数相加,和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教师巡视,如果发现问题考虑的不全面,教师可适当提示。

汇报交流情况。

(3)学生尝试计算。

(4)让学生说算理。

启发学生表述: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

完成94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分组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文字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一个坚式计第三个数连加,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有时还可以用凑十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4题。

六、板书设计

连加

例   6:     88+  97 +105  ==  290(千克)

8  8

9  7

+  1  0  5

2  9  0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82-83页,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二十三 l-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本领。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板演85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练习二十三第4题,订正时说一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指导学生操作。

教师提要求,学生摆学具:

第一行摆4个圆片,

第二行摆6个三角形,

教师提问:

同学们看到什么?知道了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使学生明确:圆片少,三角形多。

列式计算: 6-4=2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门)指导学生操作学具

第一行摆4个圆片

第二行摆三角形,比圆片多2个。

第二行摆_个三角形。

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2)启发学生互相说条件,操作学具,提高操作能力,进一步理解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8

(l)出示例8,引导学生读题,使学生明确:题中有两个条件:黄花8朵,红花比黄花多2朵。问题是红花有多少朵。

(2)根据学生口述条件和问题,启发学生知道什么?

使学生明确红花多,黄花少。

(3)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红花比黄花多6朵,也可以怎么说?

使学生明确:红花比黄花多6朵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6朵。

(4)列式计算    9+ 6= 15(朵)

(5)进一步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

3.反馈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2.“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发展

1.猜数游戏

(l)左手有3枚硬币,右手比左手多2枚,右手有几枚硬币?

(2)同桌同学互相活动。

2.拍手游戏

(1)教师拍4下,同学们比老师多拍1下,你们拍几下?

(2)教师拍7下,同学们比老师多拍2下,你们拍几下?

3.看书质疑。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要分析数量关系,谁多、谁少,再列式解答。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l、2题。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8:  黄花8朵,红花比黄花多2朵。红花有多少朵?

9+ 6= 15(朵)

答:红花有15朵。

应用题的对比(1)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三第5~8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l.投影出示例9。

2.小组活动。

(l)议一议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教师出示图片或投影片。

(2)通过议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2题已知的第2个条件。

第一题用减法计算,第二题用加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 填空。

(2)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做一做”

独立填在课本上,订正时启发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发展

1.完成84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学生议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了解数量关系,口头计算。

3.练习二十三第7、8题。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例9:(1)有黄花36朵,红花54朵。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54-36=18(朵)

答:红花比黄花多18朵。

(3) 有黄花36朵,红花比黄花多18朵。红花有多少朵?

36+18=54(朵)

答:红花有54朵。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88-89页,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二十四 l-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本领。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完成88页的复习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

指导学生操作学具

第一行摆5个圆片

第二行摆三角形,比圆片少2个。

第二行摆_个三角形。

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2)启发学生互相说条件,操作学具,提高操作能力,进一步理解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11。

(l)出示例11,引导学生读题,使学生明确:题中有两个条件:有红花15朵,黄花比红花少6朵。黄花有多少朵?

(2)根据学生口述条件和问题,启发学生知道什么?

使学生明确红花多,黄花少。

(3)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黄花比红花少6朵,也可以怎么说?

使学生明确:黄花比红花少6朵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6朵。

(4)列式计算    9+ 6= 15(朵)

(5)进一步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

3.反馈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2.“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发展

看书质疑。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要分析数量关系,谁多、谁少,再列式解答。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l、2题。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8:  有红花15朵,黄花比红花少 6朵。黄花有多少朵?

15-6=8(朵)

答:黄花有8朵。

应用题的对比(2)

教学内容:教材第90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四第5~8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l.投影出示例12。

2.小组活动。

(l)议一议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教师出示图片或投影片。

(2)通过议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2题已知的第2个条件。

两题都用减法计算。

3.独立解答

(4) 填空。

(5)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做一做”

独立填在课本上,订正时启发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二十四第8题

2.练习二十四第5题,出示投影片。

学生议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了解数量关系,口头计算。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6、7题。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12(1)有红花54朵,黄花36朵,黄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54-36=18(朵)

答:黄花比红花少18朵。

(2)有红花54朵,黄花比红花少18朵。黄花有多少朵?

54-18=36(朵)

答:黄花有36朵。

不连续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94-95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五中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退位的算理,正确进行计算。

2.总结减法计算中应注意的地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2.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检验的好习惯,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120-80    140-70   1200-800     l100-400   1300―700   1400-800

2.53减26得多少?用坚式算出来,指名板演。

订正时说一说两位数减法要注意的地方。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用坚式进行计算,并板演。

(3)启发学生想一想,计算时注意什么?

使学生明确:计算三位数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教学例2

(l)出示例2

(2)启发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应该怎样计算?

(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启发学生思考。

(4)引导学生明确:十位上的数不够减,从百位退1,在十位加上10再减。

3.教学例3

(l)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试算,你们发现了什么?(个位、百位不够减)

(2)让学生分组讨论说说百位不够减,该怎么办?

使学生明确: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在百位上加上10再减。

(3)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

4.归纳总结:

(l)交流汇报

使学生明确:不管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 10再减。

(2)引导学生议论:三、四位数的减法和两位数的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阅读教材95页:三、四位数的减法,也要注意三条:

(4)反馈练习

三、巩固发展。

1.分组讨论并计算,95页“做一做”第3题、练习二十五第3题。

2.看书质疑。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所学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

练习二十五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

百  十  个                   百  十  个

3   7    6                    3   1   9

―  1   3    2                 ― 1   7   6

2   4    4                    1   4   3

1230-425=805

1   2  3  0

―    4  2  5

8  0  5

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96――97页例4,“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五的第5――9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

一、复习

1. 把下面减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1)15―3 =8  ( )+( )=( )

(2)42―30=12      ( )+( )=( )

2. 按课本第112页上面:“如果把例3里的差和减数加起来,结果怎样?算算看。”

用竖式计算:1230―425    805 + 425

指定二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列式计算。

做后,引导学生观察两道复习题,并说说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导入  新课。

二、新授

1. 教师将上述两题竖式中相同部分用线连起来如下:

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

我们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说明: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不仅要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还要学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师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

2. 教学例4。(1)出示:4736 ― 826 =

指名用竖式演算,然后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验算。全班学生计算并验算。

(2)利用学生的板演,指名讲计算过程。(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减起,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作10,百位17减8得9,千位剩3。)

(3) 正验算是否正确,看差与减数相加是否等于被减数。

教师还要指出:如果题目没要求验算,为了简便,也可以不另写验算的竖式,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验算时也是把差和减数加起来看得数是否等于被减数。

可以让学生看看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由学生口述:个位0加6得6,十位1加2得3,百位9加8得17,千位是进上的1加3得4。

板书如下:

3. 小结: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6页,齐读验算的方法。

课本第97页“做一做”习题第1 ― 3题。

四、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5 ― 7题。

五、课后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8、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六、板书设计

减法的验算

4736-826=3910

4  7  3  6                                            3  9  1  0

―   8  2  6                      验算:             +     8  2  6

3  9  1  0                                            4  7  3  6

连续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99负例5、例6、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六第l-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1-7       12―9      10-6      10-8

12-3       16-4      20-5      14― 8

2.笔算:(指名板演)

394 ―76     3264- 236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十几减几的口算和退位的笔算减法,今天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

2.教学例5

板书例5

借助计数器拨数。

让学生试算,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个位、十位连续不够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该怎样算?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明确: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哪一位上的数有退位点,应该少看1再向前一位退位,在本位上加10再减 。

让学生借助板书再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

3.及时反馈,强化算理:

4.教学例6

(1)板书例6

让学生观察笔算的算式,发现个位、十位、百位都不够减。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例5的计算方法,说一说怎样计算。(特别是十位,原来是够减的,但被个位退1后就不够减了,要向百位退位)

再让学生观察百位和千位上数的特点,留给学生自己算,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最后让学生看坚式和各位上的计算过程,自己再说一说算理。

5.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五题后3小题。

分组练习,指定两名学生完成在投影片上。利用投影订正,并让学生口述其中两题的计算过程。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分组练习,指定两名学生完成在投影片上。订正时,教师强调,做题时要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三。巩固发展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小给本课所学的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2、3题。

六、板书设计

连续退位减

例5:      4   3    1

―      9   7

3   3   4

例6:5120-3826=1294

5  1  2  0

―  3  8  2  6

1  2  9  4

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103负例7、例8,完成“做一徽’中的习题和练习二十七中的第1.2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被减数中间和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50-43   120-30  120―80    7000-

二、探究新知

1. 引人新课。

教师:被减数中间有零的退位减法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2.教学例7

(l)动手操作,感知算理

(2)坚式计算,明确算理。

引导学生在以上计算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并试算。

(3)教师巡视,重点帮助有困难的组。

引导学生汇报:

让学生借助板书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

教师:用竖式计算被减数中间有零的退位减与前面学的连续退位减的方法相同。

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的0不够减,退位后看成10再去减,哪一位上的0有退位点,退位后看成9再去减。

(4)反馈练习。

计算并口述算理:

401一124     605-378

(5)教师小结:

3.教学例8

提问:这道题与例7有什么不同?(在课题上补充“末尾”)

教师问:个位不够减,十位,百位上都是0,应该怎么退位呢?退位后各位上的数各是多少?分组讨论。

讨论后引导学生回答:个位上不够减,因为十位、百位上都是0,所以要从千位退一。这样千位上由3变成2,百位由0变成9,十位由0变成9。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个位、十位上的结果。

百位、千位上的计算留给学生试算。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做在课本上。

引导学生小结:

计算被减数末尾数连续有几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时,十位、百位是儿要从不为0的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

4.反馈练习

5.如果例8的被减数改成3010,该怎样计算?

请同学们用坚式进行计算。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6.完成“做一做”第2题。

7.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计算:4020―1345=   3000-1368=

四、全课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强调:被减数中间的0退1后作9减,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被减数退位后每位上的数的变化情况。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七第三题的前4小题和第2题。

六、板书设计

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

例7:      3   0   2

―    1   5   9

1   4   3

例8:3000―628=

3  0  0  0

― 6  2  8

2  3  7  2

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104页例9,“做一做”习题和练习二十七第3――6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解答有关元、角、分的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解答有关元、角、分的计算问题。

教学步骤 :

一、复习

1、口答。

1元=(   )角       3元2角=(   )角

3元4角5分=(   )分    2角6分=(  )分

2、笔算

2600-975   4050-2436    5006-3249

二、新授

教学例9。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1、分析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8元7角5分―1元5角8分该怎样计算呢?(先写出元、角、分,按照单位写出数字,列成竖式)

4、得出的结果是717,在横式的后面能只写717吗?(应该写7元1角7分或717分)

三、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

四、课堂作业

完成二十七的第3――6题。

五、板书设计

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例9:小红买一枝钢笔用了8元7角5分,买一枝圆珠笔用了1元5角8分。一枝钢笔比一枝圆珠笔贵多少钱?

8元7角五分 ― 1元5角8分 =7元1角7分

元  角  分

8   7   5

―  1   5   8

7   1   7

答:一枝钢笔比一枝圆珠笔贵7元1角7分。

篇7: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连加(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连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凑十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连加”】

1.板演

请同学说计算过程,最后说说笔算加法的法则,教师贴出: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口算

6+8+2= 5+7+9= 3+7+5= 6+7+4=

1+4+9= 3+5+5= 4+8+6= 8+9+2= 8+7= 7+6= 5+8= 4+6=

9+5= 7+5= 3+8= 4+7=

找两名程度差不多的同学,同时做左右两组口算,问左边做得快的同学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快.(左边把能凑成十的两个数先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这样算得快)看右边一组,问:从得数上看与二十以内的口算有什么不同?(10以内的两个数相加得数永远不会超过20,而三个数相加,就有可能超过20了)

4.小结引出新课

师说:两个数相加的笔算加法这部分知识大家掌握得很好,如果三个数连加你还会计算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连加.(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6【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出示袋子图

(2)看图说图意,列出算式88+97+105=

师说:以前我们算三个数连加,要用两个竖式,从这节课开始,为了简便,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3)教计算方法

师说:谁能把它写成竖式的形式?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写.教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总结:以前我们学过两个数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1,现在个位三个数相加满20,就要向十位进2.那么笔算加法的法则第三条应该怎么改一改呢?教师用红笔在法则第三条上改:

板书:(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2.反馈练习.【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教师板书  702+2984+368=

(2)引导学生交流,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

①三个数相加,能简算的要简算.

②三个数相加,和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教师巡视,如果发现问题考虑的不全面,教师可适当提示.

(3)师生共同计算.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个位时,先把个位上的2和8加起来得10,再加上4得14.

教师同时用彩色粉笔把2和8用括线连起来,在得数的个位上写4,向前一位进一.

板书:

计算十位没有简便算法,学生直接口述.

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百位时,先把百位上的7和3加起来得10,9和进上来的1加起来也得10.

教师用彩色粉笔按回答顺序画括线.两个10合起来是20,在得数的百位上写0,向千位上进2.教师板书:

千位上结果是4(竖式板书完整)

引导学生归纳:计算连加法,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

启发学生表述: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教师同时板书).

3.小结

师说:今天我们学的新知识是连加.做连加的题,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先想一想怎样算简便,再口算

6+4+7=  8+9+2= 7+5+5=

15+3+5=  9+7+1=  23+9+7=

2.做一做

3.练一练

这四道题可进行比赛,让学生想办法,用凑十法把题算得又对又快.

篇8:《万以内加减法》教学设计

《万以内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养成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2、培养估算意识,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养成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培养估算意识,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用具: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梳理知识

昨天晚上同学们对万以内的加减法进行了复习和整理,你知道掌握了哪些知识?

1、复习加法

2、复习减法

3、我们在笔算加法、减法、验算时,都要注意什么?

4小结

二、在解决问题中基础练习

出示:

商品

电话机

热水器

电动车

电风扇

打印机

价格(元) 199 311 808 85 600

根据商品的价格和算式,你知道这些算式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每道算式思考过去)再和同桌一起说一说。

199+311 311+85 199+808

199-85 808-311 600-311

1、指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说说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

2、请同学们对这些题目先在心里估算,再笔算(板书:先估再算)

3、同桌调换改,你认为对的就打,你认为错的就打。你的同桌有错请你举手,(老师下去收有错误的作业纸)。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复习课《万以内加、减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复习课《万以内加、减法》教学设计4、说说错在哪里?你怎么知道你的同桌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验算)请大家对这道题进行验算,说验算的方法。

5、小结

6、拿回自己的'作业纸,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有错的先找找原因再改错,再请同桌小老师打。

7、如果老师想把表格里的5样商品都买下,大约要付多少钱?(元)

师出示199+311+808+85+600=(元)

2000元和2003元只差几元?(3元)看来大家估得比较准,如果老师带2000元,和老板讨价还价一下,也能全部买下。

三、提升综合练习

刚才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1.师(出示小黑板)

7 2 3 7 2 3 9 0 4 9 0 4

+1 8 +1 8()

-4 3()

-4 3()

9 ()2 9 ()5 4() 8 4 ()2

263+374=(

)185

请每位同学都来猜一猜苹果后面藏着几,写在练习纸上,学生在练习纸上做好后同桌交换改。

①师(指第1题)问:9是怎么想出来的?

(师指第1题与第2题)

十位上都是2与8,为什么和的十位是一个是1,一个是0

师(指第3题):6是怎样想出来的?

师(指第3、4题):差的十位为什么一个是7,一个是6?

②师:算式里的苹果后面藏着几?

③9个苹果都得到的请你举手,有错的学生上台说说刚才做错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正确的又是怎么想的?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金苹果,里面藏着一个数,这个数聪明的孩子是能算出来的。

师:谁能给我三个不同的数字?

师:行,这三个数字组成最大的三位数是几?最小的呢?把两数进行相减。

(师写2次),下面用□+□=?再□+□=?就按这方法算下去,你会发现结果是同一个数。

学生探索后问:你想说点什么?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篇9:万以内加减法--与复习

教学目标:

1、巩固笔算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整理概括能力。

重点:笔算加减法计算的正确率

难点:会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过程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验算还有估算。(板书 笔算、验算、估算)

1、笔算

我们已经练习大量的万以内数加减法的笔算是吗?你认为在笔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可以举例说明。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反馈!

根据学生整理板书:相同数位要对齐

进位加法: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相加不忘加上进位“1“……

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十位相减不忘减去退位”1“,当中间有0的先向前一位退1再减。

注意判断有没有进位,有没有退位!

我们来比一比,谁的笔算本领更高!

教材33页,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说后练,学生都能正确计算,但是速度快慢有非常大的差异]

2、验算

为什么要验算?(帮助检查计算结果)

复习加减法关系式!师根据回答板书: 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差=被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师:请从刚才的练习题中选择一道加法,一道减法在边上验算检查结果是否正确?给自己评评星,看自己能获得几星级?

师;强调验算是第二次计算,马虎不得!要起到应有的作用。

[通过教师星级激趣,不少学生都能写出2种至3种的验算方法]

3、估算

为什么要估算?可以例举生活中的例子。

片段:

生1:可以检查计算得对不对。

师:你可以举例说明吗?

生1:998+1=999 999-998=1

生2:这是验算。

师:是啊,生1说的是验算,估算也是可以快速判断一些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请看:

999+111=1000

生齐说错了!

师:你怎么判断的?

生3;900+100已经=1000了,所以肯定不对了。

生4:999+1=1000,所以一定比1000大了。

生5:999就可以看作1000,加上一百多,不可能等于1000。

师:同学们说得真有道理。估算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检查。在计算结束后,我们不仅可以计算,还可以估算呢?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可以用到估算?

生6;妈妈买衣服135元和鞋子48元,带200元够不够?

师:谁能用估算来解决生6提出的问题?

生7:够的,135+48不到200

……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估算一般把数字估成整十整百整千。

4、解决问题 32页第2题

阅读情景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指生回答并板书

上层和中层一共有多少本?

下层比上层少多少本?

三层一共多少本?

上层和中层的和比下层多多少本?

……

师:能给这些问题分分类吗?根据什么分?

同桌讨论

师:根据学生回答给同一类作上相同的记号。

5、课后作业

仔细阅读图意完成33页第2题。

我的困惑:

在计算过程中学生的速度差异很大,课堂上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等计算慢的学生。我一般在较慢的几个学生间巡视,等到完成2个计算题后,才开始反馈。即使这样也要让快的学生等上一会,便鼓励他们多检查或向多星级挑战!但是因为在每个练习环节的一等再等,使课堂的节奏变慢。所以一堂课只能讲几道题,连教材中的无法按时按额完成。最后铃声响起的时候就有学生说:老师,一节课怎么只讲两道题呀?(因为导入时,笔算、验算、估算是一起出现的)

显然,课堂上的"等一等",使学优生无法得到更多的知识练习.如何平衡班级中的两头呢?

就是课堂时间该如何调配呢?

篇10:《万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

《万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

《万以内加减法》的教学,教材安排了用多种方法计算即竖式和口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本节课,我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没有设计“过度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析、选择合适自己的计算方法。

1、教师先让学生独立口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成果,体会到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成功。

2、让学生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学听,再让不同意见的同学说他的理由。

3、竖式的计算也教给学生,然后交流展示。这样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并起到了交流算法的目地。

4、结合丰富多彩的数学小游戏,寓学于乐。(1)“小小速算家”(2)我们来做“数学小实验”。(3)挑战“神奇的495”。(4)“交朋友”。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纯粹计算的单调,同时也给那些优秀的学生留有余地。

此节课,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

篇11:《万以内加法》教学反思

对《万以内数的加法运算》这节课的备课如下,首先自己通读教材,理出教学的重难点,知识点,哪些知识点适合学生课堂讨论总结,哪些是一带而过的。总之,有哪些知识点,重难点自己心里要清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突破重难点是关键。备课时对例题的挑选也需要花一定的功夫,题目有基本题,稍有难度的题,拓展题等。

在上课的过程中:《万以内数的加法运算》这节课教学内容意在让学生了解万以内数的加法运算,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及对教材创造性的处理,突出一个“玩”字,力求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教学开始,通过复习上学期所学的十以内的加法运算方法以及提出学生关心的万以内数的加法计算问题,抓住学生好奇和探究的心理,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了起来。老师顺势而导,学生比较自然的就进入了教学当中,再对万以内的加法进行分析、比较,以及对加法运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让孩子们对万以内数的加法运算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我觉得本课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比较合理,由少到多、由看到做、由简到杂,可操作性很强,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来分析,大部分的学生作业准确率较高,只有个别学生作业书写不够认真,计算的速度较慢,在以后的学习中,教师要严格要求。

篇1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

篇1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 教学反思

刘巧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如《万以内加法与减法》的例2,涉及到三位数加两位数需要进位的题。因为加数是三位数,所以笔算原理与例1相同。在这里,教材安排了无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我先采用估算的方式进行计算,最后引出用竖式计算的结果比估算的结果更加的准确从而引出用竖式计算也就是笔算的重要性。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比较性的学习。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口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的成果,体会到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成功。 当然,例3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有了例2的基础,例3的笔算也就不成问题了。我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自己上来把你的算法说说同学听听。

这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

篇1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着眼于学生计算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引导学生亲历探索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在学习验算之前,设置了一个买衣服和鞋子的'情境,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并算出了得数后,很自然的有一个疑问:“算得对不对呢?”从而产生了验算的要求,使加法的验算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学习的。

在新授的教学中,因为验算是学生第一次碰到,学生在讨论验算方法的时候还是出现了问题,学生感觉有点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所以我结合情境,让学生分析一套运动服的价钱、一双运动鞋的价钱、付的总钱数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分小组讨论验算方法,并让学生尝试着去写验算的方法,给每个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然后再让学生交流方法。这种体验的过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算法、算理。

篇15: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应用题的对比(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应用题的对比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游戏活动,创设情境.

(1)启发学生根据两组人数不同的条件,提出问题,并口头解答,使学生明确,可以提出:

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几人?

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

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

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乙组比甲组少几人?

(2)通过游戏,互相议一议,你知道了什么?

数量关系一样,只是问法不一样.

②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

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少的.

③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

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多的.

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限制,但教师重点训练①、②两种类型.

2.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1)用学具摆一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2)同桌互相交流,知道了什么?

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操作和口述.

(二)探究新知

1.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出示例12.

2.小组活动.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通过讨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二题已知的第二个条件.两题都用减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填空(课本).

(2)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

独立填在课本上,订正时启发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随堂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8题.

分组练习,组长带领同学订正.

2.练习二十四第3题改编为接力计算.

布置作业

1.有手风琴76架,电子琴比手风琴多18架。有多少架电子琴?

2.有电子琴94架,手风琴比电子琴少18架。有多少架手风琴?

板书设计

篇16:万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分为加法、减法笔算和加、减法验算。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这是本单元主要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在教学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会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所以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去尝试、讨论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法则,基本上学生都能够做到迁移类推,且能通过自己的想像、估算等方法,正确完成笔算。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估算,学生的估算方法越来越灵活和科学。不仅是估算方法呈现了多样化,学生们也初步有了估算的意识。练习五的21页第9题:走哪条路最近?可以怎样走?很多人刚开始无所适从,愣了一会儿后开始笔算,大部分学生认为从小君家到邮局再到书店绕弯到超市回家最近,而有个别同学此时是沉默不语,思考片刻后叫了起来:“不对,是从小君家到邮局到书店再回到邮局去超市回家最近,而且他不是算出总路程,而是将中间不同的一段路进行比较75+329(估算结果是400米左右)比440米要近,所以从学生的反应情况来看,他们的估算水平、估算意识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我感到很欣慰。从学生的作业可以看出,学生对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的题目正确率总是不十分高,老是会错,一问算理都懂,自己也会订正,可动手一算,十道题一般总要错那么一、两道,十分伤脑筋。另外,计算速度也很成问题。

学生计算能力弱,我想能得到解决办法就是增加练习。增加练习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类型的补充虽然学生可以用迁移的方法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但我们还是觉得一上课就端出连续进位、连续退位题让学生讨论步子过大了一些。像减法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特别是连续退位的'减法。在解决例题517—348之前,我先补充不退位减法567—346、一次退位减法567—348让学生做,我觉得这些都是新课教学的基础,虽然现在是新课程,但是一些好的旧做法还是应该适时地用一用。

(2)题量的增加虽然学生可以用迁移的方法学习笔算,但是要形成技能技巧还是得一定量的练习。除了教材中的练习外,我还补充一些练习,让学生在大数学上笔算。

总之,从整体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比较乐观,在一些细节方面还需要加强,如:培养学生的观察全面性,在判断题中足以体现;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在一些实际应用题中,要求学生可以采取验算的方法进行查漏补缺;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解决问题中,逐渐让学生说出、明白每一步算式所表达的意义……

【《万以内的加法:加减法的验算二》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万以内加减法练习题

2.《万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

3.加法的验算2(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4.《加减法验算》教学反思

5.三年数学上册《万以内的加减法》的测试卷

6.三年级数学《万以内加法》评课稿

7.小学一年级数学《10以内加减法》教案设计

8.《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9.10以内加减法练习题

10.100以内加减法练习题

下载word文档
《《万以内的加法:加减法的验算二》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