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

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

2024-01-19 08:45:4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杰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

篇1: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亲历整理知识的过程,感受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

2、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精神

3、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卡片出示

10-34+410-62+55+3

10-58-77-49-09-8

6-69-28-24+63+6

9-02+39-50+74+2

二、整理知识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计算题?

分组看书整理后汇报

2、观察

A出示10以内加法题

这是我们学过的10以内加法题,它们按一定的规律排成这个样子,你能看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吗?

B练习,师任点几题让生回答

C照刚才的观察方法再观察减法表

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同座互相点一题考问对方

3、除了加减法式题,我们还学了图画式应用题

师出示P79熊猫图和书包图。

你能说出图意吗?大括号里表示什么意思?

三、练习

1、看图写出两个加法和减法

2、图画式应用题

3、填括号

4、口算计时完成

篇2: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

一、联系生活经验以及分与合的思想,初步认识加、减法。

第44~47页是教学加、减法意义的第一阶段。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分与合的思想,有意义地接受加法和减法,知道加、减法的一些知识。

① 通过例题讲解运算的意义。在例1的情境图里,3个小朋友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学生立即会想到“合起来一共5个小朋友”。这里的“合”是加法概念的生长点,也是加法意义的核心成分。3人和2人“合”起来可以用3“加”2计算,很自然地引出了加法运算,也表达了加法在这里的具体含义。

例2设计了两幅内容连续的画面,呈现原来有5个小朋友浇花,走了2人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结合现实情境和具体数量关系感知减法的意义。

② 变换情境与素材,让学生看图写算式,内化运算意义。从例题里接受的运算意义需要及时巩固,两次“想想做做”的第1题分别是看图写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里继续感受运算的意义。每题都是两幅图(两小题),左边一幅图的算式已经写出,要求学生联系图意体会算式的意思,并填写得数。右边图的算式让学生独立写或补充缺少的被减数。可见,教科书让学生内化运算意义是逐渐提高要求,逐步深入的。

学生能否正确写出算式,理解图意是关键。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帮助他们把图意说清楚。特别是减法的右边一幅图,必须想到荷叶上原来是4只青蛙,这是算式的一个数据,也是写减法算式的难点。

通过画图体验运算意义。两次“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变换认知角度,通过画图表达算式的意思,反馈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教学时要注意三点:先让学生说说算式的意思。如“2+1”是2个和1个合起来,“4-3”是从4个里面去掉3个。再让学生体会左边第1小题的图为什么这样画,并完成另两题。最后组织学生议论:还可以怎样表示算式的意思?画别的图形、摆学具、操作实物可以吗?从而对运算意义形成较概括的体验。

二、通过“一图两式”发展对加法和减法的认识。

第52~56页是教学加法和减法意义的第二阶段。根据一幅图中“合起来”的数量关系写两道加法算式;根据一幅图里总数的构成,从中去掉一部分,剩下另一部分的数量关系,写两道减法算式,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从“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不只是算式数量的变化,更是对运算意义认识的发展。

例题让学生体会两个算式是怎样根据一幅图写出来的。例5的情境图里,5个小孩拿着工具准备植树,1个小孩推着车也去植树,算式5+1=6与1+5=6都是求一共几个小孩去植树,都是把5人与1人合起来,结果是相同的。

例6的情境图里,一共有6个小孩在植树,减去4个男孩,剩下2个女孩;减去2个女孩,剩下4个男孩。图画里一共6棵树,减去正在种的2棵,还剩4棵没有种;减去地上的4棵,2棵正在种着。

这两道例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现象,了解图画的意思,列出不同的算式。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两道加法算式都是把5和1合起来;两道减法算式都是从6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这样,他们对加法和减法意义的认识就发展了一步。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帮助学生掌握“一图两式”,教材充分考虑了“一图两式”是教学难点,经常“扶”学生一把。

第52页在辣椒图下面列出4+3=7,这道算式是顺着图意列的,算式里的“4”和“3”分别与图中的4个红辣椒和3个青辣椒上下对应。让学生补充另一道算式,体会只要把两种颜色的辣椒个数相加,都能得到辣椒的总数。同样,第54页在萝卜图下面顺着图意,对应着两部分萝卜已经有算式7-2=。让学生填写另一道算式的减数和差,再次体会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剩下的是另一部分。顺着图意思考的算式比较容易,两个“试一试”已经写出,让学生写另一道算式,着重体会这道算式的意思以及和图的关系,从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一图两式的思考。

三、通过“一图四式”感受加、减法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第58~67页是教学加、减法意义的第三阶段,在“一图两式”的基础上继续提出“一图四式”的要求。四道算式中的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分别在第二阶段教了,现在只是把两个“一图两式”组合成“一图四式”。通过组合,感受加法与减法间的内在联系。“一图四式”清楚地表示了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的运算,蕴含了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尽管本单元不给加法和减法下定义,更不讲“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学生还是能在现实情境和具体的算式里 “有所感觉”。这种“感觉”,使他们对减法的理解又深入了一步。

教学有关8、9、10的加、减法的三道例题都是“一图四式”,三次“试一试”也都是“一图四式”。另外,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和练习八第1题也是“一图四式”。教材提供这么多机会,让学生反复经历“一图四式”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体会运算的意义。

“一图四式”的教学着重安排在第58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三个层次。

例7在情境图下面已经列出四道算式,让学生写出得数。这是他们首次接触一图四式。教学要注意三点:一是仔细看图,收集有用的信息。学生对情境图会有兴趣,往往关注救生圈的图案、颜色、形状,这些与下面的算式无关。要把学生的观察点引到“池里有5人,池边有3人”(或“男孩有5人,女孩有3人”)上。二是让学生解释算式的意思。先一道一道地进行;然后两道加法算式为一组,两道减法算式为一组,一组一组地进行;最后沟通两组(四道)算式的联系。三是让学生看一看,根据一幅图写出了几道算式,其中几道加法、几道减法,反思四道算式的写法,从而知道“一图四式”。

篇3:复习(1)10以内的加法表和减法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

1、复习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法计算;

2、整理10以内的加法表和减法表,并在表中寻找一些规律;

3、通过一图四式复习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明确复习的内容和要求(板书课题)

二、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1、做第1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2、做第2题(出示加法表)通过小动物搬砖搭房组织学生对学过的加法算式进行有序的整理。

提问: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表里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每行1、2、3、4……都是加上相同的数?

提问:竖着看,表里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同一行里每道题得数都是相同的)

提问: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做第3题

可以组织模拟送信的游戏,仿照前面整理10以内加法表的方法,对学过的减法算式进行有序的整理,引导学生发现排列规律。

4、做第4题

注意交流列式的想法,对照着看这一组算式,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注意让学生根据一道算式,说出其余相应的3道算式。

三、总结

四、作业

3+4       4+6      7 – 3       10 – 2

3 +5      2+7      9 – 4      6 – 2

篇4:一年级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教学100以内的基本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些口算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基础,一定要加以重视。结合口算,教材还安排了用数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问题)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标准》P13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材说明

与义务教材相比,本单元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定的调整,调整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

●义务教材(加、减法穿插编排):不进位加――不退位减――进位加-退位减

●实验教材(加、减法分开编排):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

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

四、编排特点

本单元在编排上继续了前面数与计算中的一些特点,同时还继承了义务教材的一些好的做法。有下面一些特点:

1.创设情境,提出计算问题。P57、P61、P67

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样,计算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有联系的计算对照编排。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关系,同时突出算法上的相同点。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减少计算错误。

3.结合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都通过让学生摆小棒、交流算法明确所学计算的`联系和区别,以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结合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单元的解决问题主要是解决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P72)

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比较普遍,数量关系比较特殊,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进行教学。教材从同一题材引出例3、例4,分别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义务教材在分析时,给出了条理比较清楚的分析思路(举黑兔、白兔的例子)。这样做不是不正确,但一写在教材里,容易让人误会,一些老师以为这样的思路,一定要让学生条理清晰、完整地叙述出来,结果搞得老师、学生苦不堪言。

●现在我们教材不出那样的分析思路,只给出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让学生观察,探索解答方法。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观观察得出;一种是直接列算式计算。

●目前以这个问题还存在不同意见,我们暂时编成这样,希望老师们能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提出更好的建议。

五、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的口算只要求学生会进行计算,不作速度上的要求。

篇5:《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教育心理学指出:知识的保持需要以识记为前提,识记的知识必须通过复习才能保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运算能力的要求,本节复习课重视学生对算理和计算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准确计算,并学会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结合习题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

(1)课件出示:

(2)笔算并汇报笔算过程及结果。

(3)复习笔算加、减法的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计算加法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当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2.结合练习题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29+35+9= 97-25-47=

75-46+31= 53-(9+37)=

(2)笔算并汇报笔算过程及结果。

(3)复习笔算方法。

(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也可以根据两个竖式的关系采用简便写法。注意: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因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所以只能列两个竖式,没有简便写法)

设计意图:结合练习题复习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3.复习用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

(1)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①课件出示:

篇6: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复习课(人教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学过的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题比较归类,总结出计算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三)养成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口算和笔算.

难点:在计算方法上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我们复习学过的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规律,希望大家仔细观察,用心思考,看谁掌握得又快又好.

(二)复习口算

1.加法.

(1)口算下面各题.(要求说出想的过程)

(2)观察以上6道题,从数字上看能归纳为几种情况?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归纳如下:

以上6道题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两位数与整十数相加,有①、②两题.

第二种情况,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有③~⑥.其中③,④两题是不进位加法,⑤,⑥两题是进位加法.

(3)虽然各题的线路不同,但想法一致,以上6道题在计算方法上,你发现什么规律。

在计算方法上发现它们的规律是: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进行计算.

2.减法.

(1)口算下面各题.(要求说出想的过程)

(2)观察以上4道题,从数字上看能归纳为几种情况?

以上4道题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两位数减整十数,有①题.

第二种情况,两位数减一位数,有②,③,④题.其中②题是不退位减法,③,④题是退位减法.

(3)在计算方法上你能总结出规律吗?

在计算方法上发现要把被减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整十数,另一部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也就是十几),先做减法,再用所得的差与整十数相加.

3.练习.

(1)用已经总结出来的计算规律口算下面各题,并口述计算过程:

①5+43=48 把43分成40和3,5加3得8,40加8得48.

②80+17=97  把17分成10和7,80加10得90,90加7得97.

③25+8=33 把25分成20和5,5加8得13,20加13得33.

④6+89=95 把89分成80和9,6加9得15,80加15得95.

⑤79-6=73 把79分成70和9,9减6是3,70加3得73.

⑥75-40=35  把75分成70和5,70减40得30,30加5得35.

⑦30-6=24 把30分成20和10,10减6得4,20加4得24.

⑧85-9=76 把85分成70和15,15减9得6,70加6得76.

师:当我们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之后,就可以把计算过程省略,迅速准确地说出得数.

(2)口算.

81-70  30+28  38-4  91-8

62-2  42+3  52+20 6+35

(三)复习笔算

1.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可分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并指定6名学生做在投影片上每人写一道题.)

13+54=  48+27=  57+23=

87-42=  62-35=  70-52=

做完后用投影片订正.

讨论: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同桌的同学讨论)

相同处: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不同处:

笔算两位数加法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笔算两位数减法时,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 10再减.

3.巩固练习.

(1)给小马虎治病.

一号病例:

诊断:个位4加9得13,横线下个位写3,向十位进1,十位5加3再加进上来的1得9,小马虎忘记把进上来的1加上,所以错了.

处方:

把进上来的1,

写在十位下面

二号病例:

诊断:个位2加7得9,十位2加4得6,这道题是不进位加法,小马虎当成进位加法做的,所以错了.

处方:

认真细致地做题.

三号病例:

诊断:个位2减5不够减,从十位借1,向个位退10,12减5得7,小马虎只用退下来的10减5,忘记了个位上的2,所以错了.

处方:

从十位退1后,个位

要算12减5.

四号病例:

诊断:个位0减8不够,从十位借1向个位退10,10减8得2,十位上退1剩3,3减1得2.小马虎计算十位时,仍然用4减1得3,造成错误.

处方:

从十位4退1剩3,3

减1得2在十位写

2.

(2)在□里最大能填几?最小能填几?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复习,把旧知识系统整理出来,概括出计算规律,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学生明白算理后又鼓励学生采用直接加或直接减的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时巩固练习,分析错题原因,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篇7: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总复习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2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五部分:100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认识时间。《数学广角》的重点在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所以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习。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表内乘法集中复习,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乘法口诀,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且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通过复习表内乘法,使学生对所学习的表内乘法知识有比较系统的认识,能熟记全部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基本计算。

复习米和厘米,使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对一些实物的长度进行估算和测量,对于角和直角的复习,则使学生学会在几何图形中发现角和直角,并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复习观察物体,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而复习认识时间,让学生认识时、分和间隔5分钟的时间的读写,并会运用时间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学情分析】

由于是总复习,学生对各部分知识已经掌握,关键应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来制定实际的复习计划,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另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使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形成系统的网络结构,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归纳、概括、总结的能力。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计算,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等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通过谈话,引入课题

↓ ↓

复习整理→复习和整理本学期的学习内容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谈话导入】

师:这学期我们一共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中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集体交流。

【复习整理】

一、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1.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整理和复习学过的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比一比,看谁学得好。想一想,笔算两位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你想到的与同学们交流交流,看哪些同学在别人说时听得最认真。(小组交流时,教师巡视,引导学生从对位、计算顺序、进位、退位几方面用自己的话叙述,要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多说)

2.汇报: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汇报。

教师归纳并板书: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进一,减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向十位退一。

3.练习笔算。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在作业本上笔算出得数,让两位学生板演,再用口算检查,最后集体订正。

4.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

学生运用生活实际编一道连加连减混合计算的数学问题。如停车场上有29辆汽车,开走了15辆,又停靠了24辆。现在停车场上有多少辆汽车?

学生列式解答。先用简便方法笔算,再说一说哪一步可以口算。

二、复习表内乘法。

1.学生活动。

(1)分组进行背诵乘法口诀比赛。

(2)每组选一位同学背诵乘法口诀。

2.复习乘法的意义。

(1)教师板书:3+3+3+3+3+3。

提问: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用乘法怎样表示?(学生回答:3×6=18或6×3=18)请学生读出这两道乘法算式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2)用乘法直接表示:3个6相加 6个3相加

学生写出算式,订正。

3.复习乘法计算。

(1)教师出示卡片:3×9 8×6 5×7

4×5 8×9 7×6

学生计算并说说计算时所用的口诀。

(2)根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学生写完后集体订正。

4.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1)一块蛋糕3元,买4块蛋糕要用多少元钱呢?

请学生读题,提问:你从题里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题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解答?

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师出示:(2)课本第103页第3题。

提问:你从题里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题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教师订正。

三、复习米和厘米、角和直角。

1.学生活动。

小组汇报、交流在家复习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情况。

课前布置家庭作业:(1)找出你家里大约长1米、1厘米的物体,指给爸爸妈妈看,并说说米和厘米的进率是多少?(2)你家里的物体有角吗?哪些角是直角,指给爸爸妈妈看。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因为在学校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与家长合作,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2.小组交流汇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了让你们回家找出你家里大约长1米、1厘米的物体和角、直角指给爸爸妈妈看,你们做了吗?你们先在小组里把与爸爸妈妈交流的情况,说给其他同学听听,然后小组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在全班汇报。

小组汇报时,要在小组长的安排下,一个一个地说。

老师巡视,多听听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怎样说的。

3.全班交流。

(1)让学生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米、1厘米?家中哪里有角?

(2)适时地让其他同学补充。

4.复习米和厘米。

(1)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哪些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量线段、画线段。

完成课本第105页第10题。学生先估算。量线段时,先说说怎么量,学生再量。

画线段:

①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②画一条比5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教师注意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5.复习角和直角。

(1)画角。

①学生任意画一个角,并写出各部分名称。

②教师示范画一个角。学生画一个直角。(教师注意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找角。

完成课本第102页第6题。教师出示这个图,学生交流后到黑板上演示。

①找出图中的角和直角。

②说说有几个角、几个直角。

③在图形里加一条线段,使它增加三个直角。

四、复习“认识时间”。

1.学生活动。

(1)每个小组中准备一个钟表。

(2)每组出一名同学拨针,其他同学说一说是几时几分。

2.能正确读、写钟表上所表示的时刻。

提问:

a.钟面上有哪些针?

b.时间的单位我们学过哪些?

c.时间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d.钟面上有多少大格?多少小格?

e.怎样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时刻?带着这些问题,小组内让学生说一说、拨一拨、写一写。然后全班集体交流。

3.解决问题。

(1)出示小明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填上正确的时间单位。

小明7( )起床,花了5( )洗脸刷牙,吃早饭用了10( ),上学走300米到学校,用了5( )、8( )10( )开始上数学课,过了35( )下课。

(2)你会合理利用时间吗?

洗脸1分钟 刷牙2分钟 梳头2分钟

煮鸡蛋5分钟

想一想:完成这些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请学生读题,提问: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你应该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出现问题,师生共同纠正。

五、复习观察物体。

1.教师出示一个“熊猫”储蓄罐,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坐在不同角度的学生汇报自己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必要求过高,只要能说清楚就可以了)

2.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巩固应用】

教材第103~105页练习二十五。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于本学期所学的知识,通过复习你掌握了多少?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比一比,看谁的收获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1.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进位、退位。

2.表内乘法

(1)乘法的意义。

(2)熟记口诀。

3.米和厘米、角和直角

(1)1米=100厘米

(2)角

4.观察物体,认识时间

(1)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

(2)时间单位进率:1时=60分

时刻的正确读写。

篇8: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五单元: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向为加法运算的过程。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加法算式。认识“+、-”,会读加减法算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根据情境图提出简单的问题,能把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减法表中,能发现加减法表的简单规律,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通过计算和观察,使学生了解在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一样。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提出加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数一数,提一提,算一算等形式经历观察情境图、发现、交流图中数学信息的过程。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减法表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形式发现减法表中的简单规律。让学生经理独立思考、比较、自主编题的过程,同学间相互评价,互动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游戏活动。结合童话故事,使学生受到做事专心和关心长辈的教育。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愿望,培养自主发展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总课时数:10课时。   课 题:5以内的加法(一)总第22课时   授课时间:11月12日 教学目标: 1. 通过熟悉的情景和操作活动,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 2. 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在加法算式中填数。 3. 积极参加操作和交流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加法计算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在加法算式中填数。 教学难点: 了解加法的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快速抢答: 5可以分成1和( ) 2和3合成( ) ( )可以分成1和3 2和( )合成4 3可以分成( )和1  4和1合成( ) 复习上一单元内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对本课所学内容做好铺垫。 二、知识新授 (一)出示课件,请小朋友观察情景图,并说说同学们在做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一共做了几朵? (二)请小朋友用小棒摆一摆,交流摆的方法,并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初步体会到把两个数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 (三)在小朋友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左边3根小棒红色雪花片、右边2根小棒,合起来一共有5根小棒。同时板书该加法算式:3+2=5。并教学生认识加号及读法,以及算式的读法。 用小棒来代替图中的内容,更形象,学生更易理解列加法算式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男女同学的人数提问,列加法算式。 三、算一算 看图列算式。 (一)出示两幅图,让学生说出图意。 (二)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 1+3= 2+2= 提问:算式中的每个数代表什么意思?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三)谁知道得数多少?是怎样想的? 根据图来列加法算式,形象且易懂,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吸收。 四、练一练 (一)先摆一摆,再算出得数。 1+1=□  2+1=□ 2+3=□  4+1=□ (二)先画●,再写算式。 5 ●●● 3+□=5 4 ●● 2+□=4 5 ●● 2+□=5 (三)先看图,说一说图意,再填空。(参见教材后的练习题) 1+2=□ 2+3=□ 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练习,有利于新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课题:5以内的加法(二)总第23课时   授课时间:月13日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提出加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 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加法算式,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3. 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能写加法算式,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 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课件,请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说说画面上有什么。 二、知识新授 (一)根据图中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几棵大树、几只兔子、几个兔笼、几个萝卜等,这些物体的颜色、大小、形态等信息,进而提出问题。 (二)根据图中内容提问:有几只兔子?小朋友互相交流、讨论。老师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写出两个加法算式。例: 1. 2只大兔和3只小兔,合起来是5只兔子;还可以是3只小兔和2只大兔合起来是5只兔子。分别可以列式为: 2 + 3 = 5或3 + 2 = 5 2. 4只灰兔和1只白兔,合起来是5只兔子。可以列式为: 4 + 1 = 5或1 + 4 = 5 。 (三)请小朋友根据图中内容提出其他问题,并列式计算。老师给予指导。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符合学习的一般规律。 三、练一练 (一)出示挂图,看图填数。(参见教材) 1 + 3 = □  3 + 2 = □ 3 + 1 = □ 2 + 3 = □ (二)出示挂图,看图填数。(参见教材)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2 + 3 = □ 1 + 1 = □ 3 + 2 = □ 2 + 2 = □ (四)出示课件(参见教材),根据图中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练习题由易到难,可以充分看到学生的掌握程度,同时让学生加快对新知识的消化。 课 题:5以内的减法  总第24课时   授课时间年11月14日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情和操作活动,体会减法的意义。 2. 认识“―”,会读减法算式,会计算5以内的`减法。 3.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会读减法算式,会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难点: 会计算5以内的减法,了解减法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小棒若干、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观察情景图,请学生说说图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可以请两位同学根据情景图上的内容进行表演,并提出问题:小明还有几张?学生可互相交流、讨论做题的方法。 (二)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请小朋友用小棒摆一摆,并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用画图来表示,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根据情景图,引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导入本课所要学的新知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加强学生的理解与动手能力。 (三)在小朋友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在5个里面减掉2个,还剩下3个。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列式: 5 C 2 = 3   ┆  减号 读作: 5减2等于3. 二、算一算 (一)出示挂图或课件(参见教材),请学生先仔细观察图并说明图意,再填空。 4 C 1 = □ 3 C 2 = □ (二)请学生先看课件演示或教师示范演示(图像参见教材)再填空。 5 C 3 = □ 5 C 1 = □ 根据图中内容来列式,能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 三、练一练 先用花片摆一摆,再填上得数。 4 C 2 = □  5 C 4 = □ 4 C 3 = □ 用摆雪花片的形式来解决问题,易于理解和吸收。 四、数学游戏 学生自由组合,两个同学为一组,把数字卡片放到桌上,由一个同学翻卡片,互相说出与这个数字有关的算式。然后另一个同学翻卡片,依次类推。游戏前可先找一组小朋友进行示范。 活动充满趣味性,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加强学生对5以内数字加减法的练习。 课 题:0的加减法  总第25课时   授课时间:2010年11月15日 教学目标: 1. 在童话故事的情境中,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2. 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会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3. 结合童话故事,使学生受到做事专心和关心长辈的教育。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出示课件,看“小猫钓鱼”的动画故事或根据情景图讲“小猫钓鱼”的故事,在故事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到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并展开讨论:小猫为什么一条鱼也没钓到? (二)请小朋友说说小猫钓了几条,猫妈妈钓了几条,并提出问题:小猫和猫妈妈一共钓了几条?应该怎样写这个算式? 0 + 3 = 3 请小朋友说说每个数所代表的意义。 (三)观察情景图或课件,继续讲故事:“小猫等猫妈妈吃鱼等得着急了,自己把3条鱼全吃光了。”提问:一共有几条鱼?小猫吃了几条?还剩几条?应该怎样列式? 3 D 3 = 0 请小朋友说说每个数所代表的意义 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0的含义。 二、练一练 (一)观察情景图(参见教材),请小朋友根据情景图讲故事,然后根据每幅图的内容列式,算完以后以小组形式互相交流、讨论。 4 C 1 = 3  □ - □ = □ □ - □ = □ □ - □ = □ (二)对号入座。 出示挂图(参见教材),请小朋友们用线把小动物们和它们应该坐的椅子连起来,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为什么这样连。 用连线的方式来把算式和得数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三)口算。 2 + 3 = □   5 C 3 = □ 2 + 2 = □ 4 C 1 =□  5 C 2 = □ 4 C 3 = □ 加强学生对5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练习。 三、数学游戏 以小组形式两人为一组,学生自由组合,在桌上放若干数字卡片,一个小朋友任意抽出两张数字卡片,对方说出算式和得数。 锻炼学生对数字的运用能力,以

篇9:《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学过的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题比较归类,总结出计算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三)养成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口算和笔算.

难点:在计算方法上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我们复习学过的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规律,希望大家仔细观察,用心思考,看谁掌握得又快又好.

(二)复习口算

1.加法.

(1)口算下面各题.(要求说出想的过程)

(2)观察以上6道题,从数字上看能归纳为几种情况?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归纳如下:

以上6道题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两位数与整十数相加,有①、②两题.

第二种情况,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有③~⑥.其中③,④两题是不进位加法,⑤,⑥两题是进位加法.

(3)虽然各题的线路不同,但想法一致,以上6道题在计算方法上,你发现什么规律。

在计算方法上发现它们的规律是: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进行计算.

2.减法.

(1)口算下面各题.(要求说出想的过程)

(2)观察以上4道题,从数字上看能归纳为几种情况?

以上4道题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两位数减整十数,有①题.

第二种情况,两位数减一位数,有②,③,④题.其中②题是不退位减法,③,④题是退位减法.

(3)在计算方法上你能总结出规律吗?

在计算方法上发现要把被减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整十数,另一部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也就是十几),先做减法,再用所得的差与整十数相加.

3.练习.

(1)用已经总结出来的计算规律口算下面各题,并口述计算过程:

①5+43=48 把43分成40和3,5加3得8,40加8得48.

②80+17=97 把17分成10和7,80加10得90,90加7得97.

③25+8=33 把25分成20和5,5加8得13,20加13得33.

④6+89=95 把89分成80和9,6加9得15,80加15得95.

⑤79-6=73 把79分成70和9,9减6是3,70加3得73.

⑥75-40=35 把75分成70和5,70减40得30,30加5得35.

⑦30-6=24 把30分成20和10,10减6得4,20加4得24.

⑧85-9=76 把85分成70和15,15减9得6,70加6得76.

师:当我们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之后,就可以把计算过程省略,迅速准确地说出得数.

(2)口算.

81-70 30+28 38-4 91-8

62-2 42+3 52+20 6+35

篇10:一年级数学《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

一年级数学《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78页内容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理解、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

2、进一步巩固求两数相差多少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头脑里获得相对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4、使学生感悟到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美,并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重点:进一步理解、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并巩固求两数相差多少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能较熟练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道理。能根据相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揭示课题。

师:今天彭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整理和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2、回忆所学知识。

师:先请大家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3、进入复习。

师:看来同学们还有点难度哦,没关系,彭老师来给你们帮帮忙吧!我为每两个同学准备了一个小信封,请小组长拿出信封。

二、整理和复习。

1、师:信封里有什么?

生:......

师:两个同学一组,根据这单元所学的知识把算式分类。

(学生两人一组将算式分类,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2、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分的?

生:......(分为加法和减法算式)

师:还能再分吗?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分类。

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

加整十数减整十数不进位加进位加

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

不退位减退位减加整十数减整十数

(课件演示学生分类的'算式,分为四大块)

师:(指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一类)看着这些数,我们知道这是......(指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依次引导学生说出每种类型)

4、说算法。

师:一.四班的小朋友真棒!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把算式分类。你认为哪种类型的知识学得最好,请你来算算这些算式。(指明学生说出每种类型题目的算法)

生......

师:真是算得百分之百的正确,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吗?

(依次讲出四种类型题目的计算方法)

5、小结。

师:小朋友们介绍的方法真好!彭老师也记住了:计算时,一定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或者相减,也就是个位上的数加(减)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加(减)十位上的数。

二、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既然学得这么好,下面请你们当当小老师,给大家出出题好吗?

1、游戏。(学生出题)

师:(指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一类)整十数加整十数的。

生:......

师:你想请谁口算?

生:......

师:(指着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类型)请你来出!(任意指名回答)

生:......

师:请抢答!

接着依次出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一位数,要进位;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两位数减一位数,要退位。

师:你怎么知道这是进位加(这个是退位减)呢?

2、判断大小。

师:你们的小老师可当得真好,那现在轮到彭老师来考大家了,请看看这些题目,不计算,你能判断它们的大小吗?大于请用**表示,小于请用**表示。

93+593+693-593-69+8987+9

师:判断得可真快!肯定有小窍门,能告诉大家吗?

小结: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越大,和越大。被减数相同,减数越大,差越小。

3、我会判断。

师:同学们这么聪明,一年级的小明他完成下面这些题目,想请你帮帮检查检查,看看他做对了吗?请用手势来表示。**表示对,**表示错。

(1)、32+9=31

师:你想对小明说什么?

(2)、86比60多26()

师:你又想对小明说什么呢?

(3)、34+5=84

师:真遗憾,小明又错了,你想提醒他什么?

(4)、减数是5,被减数是42,差是47()

师:假如我是小明,你想对我说什么?

生:......

师:我都记住了,以后再也不犯这种错误了!

(希望学生提醒道:相同数位才能加减,计算要细心,要记得退位或进位......)

4、你能提问吗?

师:我发现小朋友真像数学家。数学家们有什么特点呢?就是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提问吧!

学校组织去图书馆看书,一(1)班去了38人,一(2)班去了30人,一(3)班去了43人,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考虑多种提问。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三个班共去了多少人?②一(1)班比一(2)班多去几人?③一(3)班比一(1)班多去几人?④一(3)班比一(2)班多去几人?⑤一(2)班比一(1)班少去几人?⑥一(1)班比一(3)班少去几人?⑦)一(2)班比一(3)班少去几人?⑧一(1)班和一(2)班共去几人?⑨一(1)班和一(3)班共去几人?⑩一(2)班比一(3)班共去几人?⒒一(1)班和一(2)班去的人比一(3)班多去多少人?)

(选三种代表性的板书:一为加法问题,一为减法问题,一为加减混合的问题。要求学生列式,不计算。)

比较:为什么XX问题只用两个数,还有一个数不用啊?(介绍多余条件)什么问题就必须把三个数字都用上呢?

师:我们看,有的问题只用了两个数就解决了,有的用了三个数,因此解决问题时,根据提问,选择适当的数参与计算。

5、比一比,谁更聪明。

师:这么难的问题你们都解决了,下面这些题就不能难倒你们吗?

可以填哪些数?

31+=478-=6

3+9=47-8=6

提问(3)、(4)小题:方框里最小填几?为什么?

三、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篇11:一年级数学上册《5以内的加法》教案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5以内的加法》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联系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的过程,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填写加法算式。

2.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相互交流,初步掌握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学会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4.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产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的加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圆片5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复习旧知

游戏:我们先来做一个填数抢答游戏,看谁做得又对又快。(5的分与合)?

师:你们对分与合的知识掌握得真不错。今天我们就要用分与合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二、创设情境、教学新知

1.教学例题图。

(1)观察图意。

师:学校欢庆十一国庆节,校园里一群小朋友也为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咱们去瞧瞧他们在干什么呢?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校园里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

师:你描述得很准确。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生:我看见校园里有3个小朋友在花园里浇花。

师:你说得很完整。

咱们接着看(出示图:又来了2个小朋友),现在呢?

生:又来了2个小朋友。

师:谁还会说?

生:又来了2个小朋友。

师:谁能把这2句话连起来说一说?说得既清楚又简洁。

生:校园里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

师:他说的对吗?再请一个小朋友说一说。

你会说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2)认识加法

师:校园里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呢?

生:一共有5个小朋友。

师:你能把刚才大家说的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校园里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一共有5个。

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谁能大声响亮地说清楚?

生:校园里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一共有5个。

师:你怎么知道一共有5个小朋友?

生:3+2=5。(你都已经知道用算式来表示,真不错。3+2=5有很多小朋友早就知道了,那它表示什么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

师:你知道这是一道什么算式吗?(加法算式,出示课题)这个符号你们认识吗?(加号,横平竖直)(请小朋友先说一说)老师做一个动作,全班猜猜看,是什么意思?(表示合起来)

教师板书(3+2=5加号)

这个算式你会读吗?(学生读、齐读)

(3)理解算法

提问:这里的3表示什么?(表示原来有3个小朋友。)

2表示什么?(又来了2个小朋友)

5表示?(一共有5个小朋友)

那谁来说说3+2=5表示什么意思?就表示把3和2合起来是5,谁来说一说?反复请学生说,同桌说3+2=5表示的含义。

师:你怎么知道得数是5?

生:3和2合成5。

讲述:3+2=5表示把3和2合起来,一共是5。

2.教学试一试。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你们非常熟悉的儿童乐园。出示情境图

你能看懂图的意思吗?儿童乐园里有?又来了?会说吗?自己小声说一说。

师:谁来把这幅图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生:儿童乐园里有1个女孩在玩荡秋千,又来了2个男孩。

师:你能提一个问题吗?

生:现在有几个人?

师:要求现在一共有几个人?你想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你会算吗?

指名说,教师板书。翻开课本第40页,找到这幅图,自己在课本上填上得数。填完的小朋友轻声地将算式读一读。

师:得数是3,你是怎样想的?(因为1和2合成3,所以1+2=3。)

提问:那1+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和2合起来是3。)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知道把2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三、练习巩固、拓展思维

1.摆一摆,说一说。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摆圆片游戏吧!(动手操作)拿出5个圆片。

请学生上台来摆。我来说,你来摆,边摆边说。

(1)左边摆2个,右边摆3个。一共有几个呢?谁来报算式?

(2)左边摆4个,右边摆1个。一共有几个呢?算式是?

老师这还有2道算式,你能照样子边摆边说吗?左边有?右边有?一共有?

(学生口报,教师板书)

2.说一说,填一填。

师:瞧!可爱的小兔子正在采蘑菇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第一幅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图意?你会列式吗?(把得数填在书上)

我这还有2幅图画,你能看懂图意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你会列算式吗?在书上完成算式。

(请学生说图意、报算式)

追问:4+1=5表示什么?(4和1合起来是5)

(2)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老师读算式)(有什么相同的'?不同的呢?)

生1:每次多加一个,又多一个。

生2:加号后面的数都是1。

生3:加号前面的数越来越大,得数越来越大。

小结:一个数加1后,得数比原来这个数多1。

讲述:刚才我们看图写算式,现在没图,你会算吗?

3.算一算,写一写。

直接报得数。

2+1=3和1+2=3观察这2道算式中的数。哪里是一样的?有没有不一样呢?

生1:我想到3的分与合,1和2,2和1合成3。

生2:加号前后交换了位置,得数不变。(加交换的手势)

师:通过几个小朋友的观察,我们知道了加号前后交换了位置,得数不变。(他们的位置不一样,交换了,得数呢?都是3。)

师:看到4+1=5你能想到什么?

4.连一连。

讲述:瞧!一个绿色的身影正在忙碌着,他是谁呢?(出示一张邮递员投信的照片)原来是邮递员叔叔,他在为四面八方的人们送信呢,我们去帮帮他,好吗?

师:怎样把信准确送进邮箱?谁知道?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把剩下的信都送到邮箱里吗?自己连一连。

(发信封,请手上有信的邮递员,把信准确地送到上面的邮箱里)自觉排队。

听同学报算式,检查自己的连线对不对。学生汇报,开火车。

师:瞧!这些邮递员的信送的对吗?(这些都是合格的邮递员,不简单,他们能把信准确地送进邮箱。)

讲述:只是看起来有点乱,请小朋友们动动脑。把他们有序地重新排一排吗?(学生排)

师:他的速度很快,他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的,是什么顺序?

生:加号前面的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按数的大小)。

(这个小朋友真能干,他这种排法就能一个不漏地把得数是2、3、4、5的算式记清楚,思维真灵活)

四、拓展延伸

1.这个算式中括号里填什么数,会吗?你能将得数是5的算式全都报出来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5

讲述:他是按照从小到大的有序地报一报,我们还可以从大到小地排。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还记得我们学习分与合的时候?(看到4+1=5就能想到?)

讲述:像这样根据数的分与合一组一组地报,也能找到得数是5的算式。

2.()+()< 5

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报一道,教师翻一道。)

师:这些算式得数小于5,也就是我们刚刚找到的得数是2、3、4的算式。瞧!我们现在又可以把得数在5以内的算式分成两类。一类是得数小于5的算式,另一类得数是5的算式。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了新符号,会读会说加法算式,我们以后会学习更多的知识,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篇12:一年级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一、十位加、减十位,个位加、减个位。

1、不进位的加法20+30=5067+2=6968+30=98

2、不退位的减法80-50=3069-2=6798-30=68

二、进位加法(凑十法)

1、凑十歌:一凑九,二凑八,三凑七来四凑六,五五相凑就满十。(注:凑十的两个数互为补数)

2、20以内进位加:凑十法:8+72=15十位加1,个位减补数(2+8=10,2是8的补数)

3、100以内进位加362+8=44提炼方法:个位用弧线连上,十位加1,个位减补数。(方法和20以内一样)

三、退位减法

1、20以内退位减:破十法:161-9=7个位加补数

2、100以内退位减:361-9=27提炼方法:个位用弧线连上,十位减1,个位加补数。

篇13:一年级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2,练习十二第5、6、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情景图的课件。

2、学生准备3捆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口算。(电脑出示。学生开火车练)

11-3= 13-8= 17-9= 14-5=

15-7= 12-3= 16-8= 13-7=

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来做几道题,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8-6= 87-3= 96-6=

师谈话:把它们改为38-9=、87-8=、96-8=,你会算吗?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发现两位数个位上的数都比减数小,如果直接减,够不够减?(不够减)那这三道题怎么计算呢?(退位),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列出减法算式。

课件演示:玩具商店的玩具货架画面。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货架上玩具单价解决“有35元钱,买一个大象玩具,还剩多少元”等问题。图上还告诉我们哪些有用的信息?(屏幕上突出货架下半部分的两辆玩具汽车图)。

生:图上告诉我们两辆玩具汽车的价格是15元和36元。

课件继续演示:两个小朋友进行对话。左边的小朋友在问:“我只有8元,想买一辆赛车玩具,还要攒多少元?”

师:图上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和想什么?

生:左边的小朋友说:我有8元,想买一辆单价36元的玩具汽车,还要攒多少元钱?右边的小朋友在想怎样算才知道还要攒多少元钱?

师:你知道怎样列算式吗?为什么这样列?

生答师板书

36-8=

2、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1)师:算式36-8和前面所学习的35-2、76-4等算式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35-2、76-4等算式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够减;而36-8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师:不够减怎么办?我们先用小棒摆一摆。

动手摆小棒,分组讨论36-8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说交流摆小棒的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摆小棒的过程和方法?

生:6不够8减,我们先打开一捆和原来的6根合并在一起是16根,再从16根里面减去8根。

师:16根减去8根还剩8根,再加上剩下的2捆(20根)一共还剩28根。在算式后面写上得数“28”。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师:从刚才摆小棒过程当中你发现了什么?谁能根据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36-8的'方法?

生:从刚才摆小棒的过程当中我发现计算36-8,可以把36分成20和16,再用16减去8,最后把8和20合起来就是36-8的差。

(4)引导学生探索另外的算法。

师:还有其它算法吗?

生:也可以把36分成26和10,10减8得2,再用26加2得28。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几种方法计算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在以后的计算中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8页“做一做”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可指定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的在下面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订正答案时指定1到2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重点让他们说一说: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么办?

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先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81-4和60-3的计算过程与方法,让他们进一步感受退位减的过程。

3、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先让学生明确计算任务,然后独立算,最后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师:怎样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复习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4.小学一年级数学《10以内加减法》教案设计

5.《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

7.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8.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10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9.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10.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以内的加法》

下载word文档
《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